英語電影字幕翻譯對人文教育的作用
時間:2022-10-24 08:51:30
導語:英語電影字幕翻譯對人文教育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學是一門治病救人的學科,醫務工作者不僅要有高超的技術,更要有良好的醫德。醫德培養需要以人文教育為依托,針對我國醫學生人文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課程內容有局限的現狀,本文以文學與醫學的共性為切入點,結合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提出運用英語電影字幕翻譯課程加強醫學院校人文教育,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涵養高尚醫德,以高質量醫學人才培養推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醫學生;人文教育;英語電影字幕翻譯
《孟子·梁惠王上》提出,“醫者,是乃仁術也。”仁者,愛人也。正如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幾千年來,中國傳統醫學以這種濃厚而樸素的仁愛精神為發軔,要求醫者不但掌握救人性命、活人性命的技術,更要懷揣一顆真誠為病人解除病痛的“仁愛”之心,以仁術治病,以仁心救人,開展預防、診斷、治療等一系列醫學實踐活動。隨著社會飛速發展,為迎合市場對高度專業化醫學人才的需求,高等醫學教育領域愈發注重對醫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推崇技術至上,將患者視作“器官”和“疾病”進行攻克,而非將其視作完整的“個人”進行治療。科學技術誠然是醫學實踐的基礎,但“人”才是醫學實踐的對象,醫學不應只是運用醫學技術和醫療器械解決器質性病變的實踐活動,更應是醫生和患者雙向溝通、解決患者精神痛苦的過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持續改進醫療質量,增強患者就醫獲得感,加強醫療服務人文關懷,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這要求新時代的醫務工作者不僅需要具備過硬的醫學臨床專業技能,還需要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人文素養。作為培養未來醫生的搖籃,高等醫學院校在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方面責無旁貸,要擯棄只重視醫學專業技能、只看“病”不看“人”的培養模式,探索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不斷提升醫學人才培養質量。
一、開展醫學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1],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對醫學生開展人文教育,就是為了在開展醫學專業教育的基礎上,通過學習語言、文學、歷史、哲學、藝術、道德、思想、政治等人文素質類課程,“提升醫務人員與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審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培養他們對人性的感悟和認知”[2],引導醫學生從技術化取向回歸人性化立場,充分認識治療過程中維護患者人格和尊嚴的重要性,避免物化患者,從而達到身、心良好的治療效果。不論是東方的《黃帝內經》,還是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自醫學產生之日起,人文精神就存在于醫學實踐中,人文教育一直以來都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哲學思想的變更、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需求的變化,醫學界對于科學化、專業化的追求以及隨之取得的巨大成就一度削弱了人文的重要地位,但有識之士從未停止過追尋“人文”的步伐。19世紀細胞學說的建立證明了人類的疾病是由細胞機能失常引起的生理性病變,20世紀基因研究的不斷深入證明了人類疾病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基因有關,科學理論的發展將人轉化為一個個細胞或DNA片段,醫生與患者的關系簡化為醫生與生物體基本單位之間的關系。1910年,美國醫學教育改造者亞伯拉罕·弗勒斯納(AbrahamFlexner)發表了震動北美洲醫學界和教育界的《弗勒斯納報告》(TheFlexnerReport),推動建立起“生物醫學模式”這一醫學培訓的黃金標準,醫學教育擺脫了經驗傳授而走上了科學的道路,隨之而來的卻是醫學教育和實踐中人文思想的逐漸缺失。1919年,目睹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缺乏人文精神的科技發展帶給人類的災難后,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WilliamOsler)發表了“古老人文與新興科學”(TheOldHumanitiesandtheNewScience)的主題演講,強調對技術的熱愛要與對人文的熱愛結合起來,先愛人類,再重技藝,呼吁醫學界人文精神的回歸。[3]1970年,美國醫生范·倫塞勒·波特(VanRensselaerPotter)提出“生命倫理學”(bioethics)概念,強調要把生物科學知識和人類價值體系知識結合起來。1972年,醫學人類學成為正式學科,強調人是生物屬性和文化屬性的有機結合,將“人”視作整體而非身心割裂的對立而存在。[4]1977年,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院教授喬治·恩格爾(GeorgeL.Engel)發表《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TheNeedforANewMedicalMode:AChallengeforBiomedicine)一文,分析了“生物醫學模式”的實踐缺點,以系統論為方法基礎,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構想,主張從“人”這一整體出發開展疾病診斷和治療。[5]進入21世紀,國際醫學教育組織制定《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明確提出醫學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交流與溝通技能,臨床技能等均是醫學生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醫學人才培養不僅關乎醫學知識與技能的傳遞,還關乎人文素養的培育。如何將人文思想貫穿醫學教育始終,構建以人為本的教育體系,是目前醫學界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醫學院校通過英語電影字幕翻譯開展人文教育的意義
(一)我國醫學院校人文教育現狀
我國對醫學生人文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起步較晚,醫學院校現行人文教育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一是人文教育課程占比偏低。據統計,從人文課程學時數來看,目前我國醫學院校人文課程學時約占總學時的8%左右,英國、法國、日本約為10%~15%,美國、德國則是約為20%~25%;從人文課程數量來看,我國醫學院校人文課程數量約占課程總數的10%~15%,而歐美國家占比已達到20%~30%。[6]不論是人文課程總量還是課時總量,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都存在高達兩倍的差距,還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二是人文教育課程體系不合理。發達國家醫學院校醫學專業課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學、社會人文科學、醫學三大類組成,人文課程的重要性提高到了與專業課程相同的地位,醫學教育在人文與技術之間達到一個平衡,部分綜合型大學甚至允許醫學院學生修讀人文學院的專業課程(如:英國倫敦國王學院醫學系學生可修讀英語系的專業選修課),而我國醫學院校多利用思想政治課程、通識課程等渠道開展人文教育,開課隨意性較大,不成體系,且因多以公共選修課形式開展,從校領導到教師再到學生都不夠重視,在課程體系中處于邊緣地位,人文教育質量與預期效果有所出入。三是人文教育教學內容單一。近年來,國內醫學院校探索開設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醫患溝通等“醫學+人文”課程,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醫學教育中的人文含量,但“醫學+人文”課程歸根結底仍是圍繞醫學知識展開,涉及面較窄,而“人文”涵括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牽涉廣泛,僅僅依靠“醫學+人文”課程難以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可以說,目前國內醫學院校人文課程設置尚未擺脫醫學框架束縛,缺乏文學、歷史、哲學等“純”人文課程,距離全方位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還存在一定差距。
(二)文學與醫學的關系
文學家王蒙曾撰文討論醫學與文學的關系,他指出,“生命的意義不僅在于生理上活著,而且在于能體驗這個生命,表述這個生命,感受這個生命,所以醫學和文學分不開。”[7]醫學關注記錄的是人的機體變化,文學關注描寫的是人的生命歷程,二者從本質上來說都是觀察人的學科,都是“人學”。人的生命和機體是密不可分、緊密聯系的,面對疾病,文學通過文字具體、形象地描述病患這一生命體所經歷的感覺、體驗和認識,而病患的這些生命體驗在醫學視角下則轉換為機體感染或損傷所帶來的結果,二者使用的話語體系不同,但卻是殊途同歸。治病既是開展醫療實踐的過程,更是給予人文關懷的過程,在醫學中注入更充實、更深刻、更動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有助于醫療實踐水平和質量的提升。自20世紀60年代起,美國部分院校就開始將文學與倫理納入醫學教育體系。2000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長老會醫院醫生、文學學者麗塔·卡倫(RitaCharon)發表《文學與醫學:起源與命運》(LiteratureandMedicine:OriginsandDestinies)一文,系統闡述文學與醫學的關系。卡倫指出,文學與醫學存在與生俱來的關聯,二者在本質上都與個人起源及命運有關,醫學對于文學力量的關注程度和醫生對于患者處境的理解程度呈正相關,兼具技術能力和敘事能力的醫生能夠更好地治病救人[8]。文學是關于生命的表達,蘇聯作家尤·邦達列夫指出,“當一個人打開書的時候,他可以仔細地端詳第二種生活,就像是看到一面鏡子的深處,他尋找著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尋找著自己思想的答案,并且不由自主的以別人的命運、別人的勇氣去衡量自己的性格特點,他惋惜,懷疑,懊惱,他笑,他哭,他同情,他參與著主人公的活動——書的影響力就在這里產生了。”文學作品中充滿了關于人性、道德的探討,醫學生通過學習文學作品,可以在閱讀品鑒的過程中對他者、對社會產生更為深刻的認知,同時對照自身行為進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學習生活和職業生涯中可能面臨的生命倫理問題、道德困境以及應對舉措,厚植人文情懷,培育高尚醫德,更好地服務社會。
(三)英語電影字幕翻譯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
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開設大學英語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之初就肩負著人文教育的使命,而全國大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對于學生的翻譯能力又有了更高的要求,開設英語電影字幕翻譯課程,既可以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更可以借由電影這一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豐富人文教育實施路徑,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傳統文學作品只能用簡單的文字符號來傳情達意,而電影通過將音樂、字幕、聲音和圖像等不同的要素進行交叉組合,為觀眾構建出一個立體而全面的視聽空間,信息傳遞和情感表達效果遠勝過單純的文字。電影所提供的身臨其境感,能讓學生在某段情節、某個角色上找到現實的影子,進而獲得生活啟發,這種潤物無聲的滋養勝于傳統教學方式。醫學生在進行電影字幕翻譯時,既要看懂原文,更要考慮人物所處的故事邏輯情境、歷史文化背景,通過選擇、適應、保留和淘汰等一系列操作,盡可能地用一種語言真實生動再現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內容和所承載的思想。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語言交際活動,它不僅僅是語言信息的轉換過程,而且也是一種文化傳播活動,醫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可以吸取不同知識豐富自身,增長自己的見識和視野;也可以學習感受他者的語境和心境,學會多角度看待問題,從而不斷提高共情能力,培養良好醫德修養;還可以加深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認知,不斷提高民族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和跨文化意識,提升國際化視野。簡而言之,英語電影字幕翻譯課程可以幫助學生拓寬知識、了解世界、豐富心靈,是培育醫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渠道,可以有效彌補當前我國醫學院校人文課程和課時數量、質量均不足的缺陷。
三、英語電影字幕翻譯融入醫學生人文教育的路徑
(一)精選英語電影作品
目前,圍繞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學界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如何運用醫療題材作品引發學生關于醫患關系的思考,從而培養人文意識。但在筆者看來,醫患關系歸根結底是人際關系的一種,僅學習醫療題材作品限制了醫學生的視野,將復雜的人性簡單化、片面化,不利于深化醫學生對他者生命、對人際關系的認知。為充分發揮英語影視作品的人文教育價值,可重點選取以下兩種類型電影作品進行翻譯實踐。一是經典名著改編類。經典名著是歷史的沉淀、文學的精華,凝聚著一個時代的文化成果和現實生活價值,高度概括了社會發展規律和精神生活共性,充滿真知和智慧,通過閱讀經典可以見微知著、舉一反三,從中汲取教益和啟迪。如有好萊塢“第一巨片”之稱的《亂世佳人》改編自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作品《飄》,電影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將女主角斯佳麗與幾個男人之間的愛恨情仇置于社會、歷史的重大變遷之下,通過戲劇化手法突出原著中婚姻與愛情、戰爭與和平、激情與理智、傲慢與偏執的沖突,觀看、翻譯這樣一部作品可以深化醫學生對“人”這個復雜生命體的理解,拓寬對生活的認知邊界,彌補其人生經驗的不足。二是科幻技術倫理類。科幻技術倫理類電影通常講述技術與人類結合不當時產生的問題。科研創新關系全人類的福祉,同時又因其未知性而充滿不確定和風險。當今世界,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異種移植等各類前沿技術正向人們提出復雜的社會與倫理問題,醫學作為科技應用前沿,在科學技術作用于人的實踐中更是面臨著諸多此類問題。如電影《少數派報告》中,未來世界利用“心理科技”制造具有人腦智能思維方式的超級電腦“法官”預測感知犯罪意向,執法部門據此提前逮捕將要犯罪的罪犯,但這套系統并不如想象中可靠,引發了一系列技術倫理問題。觀看、翻譯此類影片可以啟發醫學生思考技術倫理問題,探究強大技術背后人類所需承擔的社會責任,深化其對生命與責任的體會。
(二)豐富拓展課外知識
教育開展的目的是更好地啟發學生。一部電影涉及歷史、政治、法律等方方面面的知識,一份好的電影字幕翻譯必然是“深入淺出”的,即在完整了解電影所涉背景知識的基礎上,將原文內容清晰、準確地表達出來。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取相關學術論文、新聞報道、影音視頻等材料作為背景知識供學生學習,并指導學生將對背景知識的理解融入翻譯思考過程,培養學生的學術嚴謹性。此外,還可通過組織小組討論、撰寫小組報告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與他人溝通,達到人文素養培育的目的。
(三)創新教育教學方式
為更好地發揮英語電影字幕翻譯的人文教育作用,教師可創新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開展個人試譯、分組電影配音比賽等活動,使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情景再現,親身演繹自己翻譯的電影臺詞,在實際表達中檢驗自己的譯文是否流暢、清晰、有條理,并通過與其他同學的對比,找出差距不足,精進翻譯能力。配音并非單純的聲音輸出,而是讓電影畫面更為生動、角色性格更為豐滿的途徑,學生需要設身處地感受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才能生動傳遞出所扮演人物的內心情感。因此,通過電影配音,醫學生可以深刻體會不同身份、地位的社會人面臨的不同困境,擺脫自我思維的局限,涵養換位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思維方式,培養同理心,為未來開展良好醫患溝通奠定堅實基礎。
四、結語
醫生擔負著“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神圣職責,“仁愛”精神貫穿醫學事業始終,人文教育融入醫學教育全過程對于高等醫學創新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醫學生培養與教育模式不斷改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醫學院校可以探索依托大學英語平臺,開設英語電影字幕翻譯課程,并通過“小組討論”“個人試譯”“電影配音”等一系列課程設計,讓學生在充滿趣味性的翻譯課堂中不斷提高感知能力、共情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涵養人文底蘊,提升人文素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從而為我國醫學事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作者:葉榆瑩
- 上一篇:智能財務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作用
- 下一篇:增值稅差額征稅對土地增值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