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問題探究

時間:2022-10-15 02:45:49

導語: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問題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問題探究

【摘要】伴隨著“空巢老人”數量的增加,與其相關的倫理問題也日益劇增。關注、重視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中出現的倫理問題,解決農村“空巢老人”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養老服務的倫理困惑,能夠彰顯人文關懷的理念,是踐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迫切要求。由于現代農村青年外出務工人數的增多,以及價值觀念的轉變,農村“空巢老人”對于養老服務需求格外迫切。文章探討倫理視域下當代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問題,提出解決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的實施路徑,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倫理方案。

【關鍵詞】倫理;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

1農村“空巢老人”的界定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沒有子女照顧、單居或夫妻雙居的老人。農村空巢老人是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特殊群體,是指在農村地區生活的沒有子女照顧、單居或夫妻雙居的老人。不斷加快的城市化進程,導致農村地區“空巢家庭”越來越普遍,農村“空巢老人”越來越多。造成農村空巢老人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1.1經濟因素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城市化水平顯著提高,大量農村青壯年的涌入城市,出現了一陣陣“民工潮”。但農村老年人身體素質不適合外出打工的要求,以致于大多數老人選擇留守家中,這種情況使得“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大量產生。1.2社會因素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百善孝為先”的思想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傳統的家庭觀念、傳統的家族式聚居生活受到現代思想的巨大沖擊。在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的新時代背景下,社會轉型必然引起價值觀念的變革,在面對轉型背景下的家庭倫理的矛盾與沖突,對家庭倫理觀念進行積極反思和深刻定位,農村家庭倫理道德應該與文化多元的社會背景相適應[1]。

2倫理視域下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2.1養老觀念落后。農村“空巢老人”因受根深蒂固的安土遷思舊思想影響,而不愿意離開自己居住已久的環境,不愿跟隨兒女到大城市養老或接受集體養老方式。農村“空巢老人”的“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使老人對敬老院和集體養老方式懷有抵觸心理,認為應該由自己的子女來供養,如果接受了集體養老,會產生無地自容感,同時也擔心會給子女聲譽造成不良的影響。2.2家庭代溝問題。老人與在城市成長發展起來的子女們的代際價值觀念、代際文化觀念、代際生活方式不同等諸多方面因素存在較大程度的差異。代際價值觀就是代與代之間的價值觀。代際價值也是家庭代溝的最根本最內在原因。農村“空巢老人”經歷了按勞分配,表現為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年輕子女們則是經歷了市場經濟的按勞分配,個人爭取財富為主,變現為義利并重的價值觀。新舊價值觀念的思想沖突,直接導致了代際的價值觀念的不同?!翱粘怖先恕贝H之間的文化差異是由于文化變遷導致了代際隔閡,即代溝?,F如今的“空巢老人”與子女輩的“70后”“80后”,甚至孫子輩分的“90后”“00后”,在經歷的文化形式上、感受的文化內容都存在著差異。年輕一代更多地接受的是張揚個性、追求自由的文化內涵,而老一輩則是強調嚴肅謹慎、嚴于律己的態度。在傳統生活方式方面,如果到城市與子女們同住,老年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很可能會與子女的快速的生活習慣發生沖突,他們更習慣故鄉的氣候變化、飲食習慣以及風土人情,所以多數老人由于家庭代溝問題選擇繼續留在了農村。2.3收入微薄,體力勞動繁重。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大部分農村家庭因為收入不多,經濟條件較差,所以農村青壯年選擇外出打工,導致大多數老人不得不留守家中。兒女外出打工所得收入的大部分除需要支付日常開銷之外,還要給孩子留出相應的教育費用,對老年人微乎其微的投入導致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無法得到有效保障。農村“空巢老人”日常節儉成習,面對賴以生存的土地,不會任由土地撂荒,便會代替子女耕種。只有依靠土地,通過體力勞動以微薄的收入來維持生活[2]。2.4自身健康狀況下降。農村“空巢”老人隨著歲數的增長,人體機能也隨之減退。多數位于偏遠的農村的“空巢老人”沒有合理的膳食規律和科學的養生觀念,長時間生活樸素節儉導致營養跟不上,得病的頻率增加。大多數老人患病不舍得花錢治療,小病選擇不治,大病則是能拖就拖。而且由于子女不在身邊,生病沒人照顧,從而導致更為嚴重的后果。2.5照顧孫輩負擔較大。農村外出務工的群體大都是夫妻結伴,最后只能留下孩子與老人相依為命。這部分群體就是“留守兒童”。農村“空巢”老人在務農的同時還要照顧孫子孫女,這無疑為年老多病的老人加重負擔。首先,由于孩子小時候缺少父母關愛,又是老年人單獨帶孩子,更加容易出現“隔輩親”的現象,老年人會更加寵溺孩子。其次,由于社會不斷發展,孩子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快,而農村的老年人相對來說文化程度較低,在學習上面不能給予較多的課業輔導,在日常生活中,同時又會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所以說農村“空巢”老人不僅要照顧好自己的同時還要頂著巨大的壓力照顧好孫子孫女。2.6文化娛樂活動少,精神生活空虛。首先,“空巢”老人忙于勞作,忙于照顧孫輩沒有多余的空閑時間來豐富業余生活。其次,農村缺少公共的文化娛樂設施和相對專業的組織機構,導致農民參加文化娛樂活動的途徑和機會較少[3]。這些原因都導致了農村“空巢老人”精神生活的單調性和文娛活動的缺乏。2.7空巢老人健康管理資源貧乏。首先,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養老的功能逐漸消失,其身邊缺少監護人,老人和家人得不到及時溝通,最終導致老年安全帶出現斷裂。其次,農村“空巢”家庭數量的增多和農村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的增長,為農村老人提供多層次且優質的養老服務顯得十分迫切。傳統養老產業中的醫療等資源缺口大,并且農村提供照料的能力嚴重不足,沒有專業人士和機構關注農村“空巢老人”。

3倫理視域下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應遵循的原則

3.1義務原則。倫理學中“義務”的解釋是∶“指個人所意識到的對他人、社會和集體應盡的道德責任”。子女們應該贍養父母,是每個人應該遵守道德底線。無論是在法律制約上還是道德的規范上,兒女與晩輩都有贍養老人的責任和義務。近年來,因缺失關愛或得不到子女的贍養,農村“空巢老人”去世多日后才被發現的人間悲劇也常見不鮮。2013年,我國還將子女“應當經??赐蛘邌柡蚶夏耆恕闭搅袨榉蓷l款,以期從法律層面敦促子女履行對老人的精神贍養義務。3.2公平原則。公平原則,就傳統的定義而言,是指人們對某種社會現象是否公正合理的一種道德評價。履行公平原則就要求我們公正、平等地對待所有的“農村”空巢老人”。首先,要給予農村“空巢老人”在利益分配上的公正分配。在對社會成員進行利益分配時,對老年人和年輕人,對農村以及城市的社會成員都要分配要公平[4]。3.3幸福原則。幸福,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價值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我們應該通過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遵循幸福原則。第一就是物質上的滿足。物質上得到滿足是農村”空巢老人”擁有幸福感的基礎。這就要求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關注并了解父母物質上的所有需求。第二就是精神生活上的滿足,只有讓農村“空巢老人”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才能使他們擁有足夠的幸福感。

4倫理視域下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問題的解決路徑

4.1強化政府責任,探索農村養老保險新模式。政府的責任需要進一步強化,在意識形態上要上認識到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根據不同農村區域的情況制定相應的養老、敬老、愛老的法律法規。因地制宜,發展農村區域式養老服務體系,養老資源整合,合理優化資源配置。其次,政府加強財政投入,加大資金投入,相應地提高農村養老保障財政或者集體支付標準,將養老保險、新農合、低保等制度銜接起來、配套好。還可以積極擴大資金投入渠道進行社會參與、慈善捐贈等多種形式。繼續深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完善新興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通過一系列養老新模式來逐步解決現有的醫療保障問題[5]。加強農村的五保供養工作的制度完善,讓更多真正苦難的農村“空巢老人”“空巢家庭”享受到這一優惠政策。4.2強化村域責任,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第一,要統計好本村域“空巢老人”的數量,以及子女的聯系方式,充分了村域范圍內“空巢家庭”的基本情況。第二,養老服務工作機構要以村域為單位建立、創辦老齡診所以及身體康復機構,有利于“空巢老人”有身體問題時隨時快速就診。第三,建立完善的醫療配套設施,這是對于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核心環節。還要通過宣傳宣講等模式,促使農村區域居民的道德水平提高,讓居民認識到關愛空巢老人是自身道德水平的重要體現。4.3増加老年人社會參與度,加強鄉村文明建設。增加老年人社會參與是指老年人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和期望更多的參與社會活動。其主旨是提高老年人對家庭/社會的貢獻,尤其是根據老年人的基本權利、需求和喜好為他們提供全面、有效的參與途徑。總之,要使龐大的農村老年群體得到身心的雙重愉悅,不與社會脫節,積極發掘老年群體展現自我價值的機會,不要強行切斷他們與社會發展之間的聯系。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對待物質生活的需要增加的同時對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也與日俱增。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對社會主義文明社會、和諧社會的向往,也是建設鄉村文明的重要標志。以“空巢家庭”的“空巢老人”為抓手,評選“級文明戶等文明新風尚活動,不斷夯實文明村鎮的建設。廣泛開展“敬老愛老”“和諧家庭”活動,這些活動的舉辦不僅解決了實際問題,又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4.4增強家庭內的代際關系,弘揚孝倫理念。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道德是調整人和人之間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的總和[6]。農村“空巢老人”代際之間的情感交流出現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與子女,孫輩溝通不到位,從而形成了無形的障礙。古人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觀點,就是告訴我們要弘揚中國傳統倫理理念[7]。增強家庭內部的代際關系要遵從:一是有愛的原則。孟子認為“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這句話告訴我們只要人人親愛自己的雙親和尊敬自己的長輩,天下就可以太平了,足以體現孝倫理念前提是要愛父母。二是尊重原則。也是人與人交往最基本的原則。尊重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更好地加強長輩與晚輩的關系遞進。三是理解原則。農村“空巢老人”要理解為了擁有更好地經濟條件而出務工的兒女,同時外出務工的子女也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給予農村“空巢老人”足夠的關心,增強理解與信任使代際關系更為融洽。

參考文獻

[1]張麗平.從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探討農村家庭倫理道德[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20(01):128-131.

[2]馬平川.我國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研究[D].齊魯工業大學,2013.[3]付睿.農村空巢老人問題實證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1.

[4]張秀芬.“空巢老人”倫理問題探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0.

[5]裴偉東.新時代我國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制度能力建設[J].未來與發展,2019,43(09):102-107.

[6]羅國杰.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6.

[7]余佳音.農村空巢老人社會化養老探析[J].新西部,2019(20):23-24+166.

作者:葉力冰 高書杰 單位:錦州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