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中三個代表是實現三大振興強大力量

時間:2022-10-11 02:27:00

導語:振興中三個代表是實現三大振興強大力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振興中三個代表是實現三大振興強大力量

“三個代表”的思想的新意何在?

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提出的這一思想,對21世紀中國有什么意義?

思索這一系列問題,需要我們跟蹤研究與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思想足跡,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高度,層層深入地闡明它對鄧小平理論的堅持和發展。

黨的建設創新論

“三個代表”的思想精髓是什么?

應當說,“三個代表”的思想,是在繼承我黨優秀傳統基礎上作出的適應時代與國情的重大創新,旨在要求實現黨的建設與科技、文化、體制的綜合創新:按照科技創新、文化創新、體制創新、全面創新的要求,來推動黨的建設創新;以黨風黨建創新為關鍵,來支撐科技創新、文化創新、體制創新、全面創新;中國共產黨應成為國家創新體系中多元主體的核心力量,從而開創中國式的國家創新體系,既不同于特別突出政府通產省主體作用的日本技求創新模式,也不同于特別突出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綜合的美國模式。

從以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思想發展軌跡來看,從80、90年代之交開始,尤其是從反思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歷史教訓的1998年以來,經過十來年反復醞釀、反復錘煉、反復琢磨,逐步提出了以科技創新為龍頭的全面創新論。

2000年1月14日,同志在中央紀委第四次全體會議上的談話中,率先提出了科技創新、全面創新與黨的建設創新問題:“當今世界處在重大而深刻的變動之中,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黨的建設遇到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問題。”

2000年2月24日,在廣東考察工作時,特別明確突出地講到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的“兩個創新”問題:“面向21世紀,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大力依靠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更艱巨了。如何在新的國內外條件下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增創經濟發展的新優勢,要加緊研究和實踐。”

2000年6月初,在中國科學院第十次、中國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會上,再一次縱論創新對中華民族的重大意義:“我多次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是不斷有所發現,有所發明。”“科學精神的內涵很豐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

2000年6月22日,在西北寧夏、甘肅視察工作時,更進一步闡發了至少包括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科學創新、技術創新四大內容的全面創新理論:“創新包括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及其他創新。”“我們進行體制創新,就是不斷完善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的各方面的體制。我們進行科技創新,就是要使科學技術成為我國跨世紀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我們進行理論創新,就是要使我們黨的基本理論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吸取新的實踐經驗、新的思想而向前發展。”“思想解放、理論創新,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

2000年6月30日,應邀為美國《科學》雜志撰寫了社論《科學在中國:意義與承諾》,再次提綱摯領地闡發了全面創新論:“中國將致力于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提高全社會創新意識和國家創新能力,這是中國實現跨世紀發展的必由之路。”

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思想背景下,從2000年1月起到6月間,多次闡發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主旨首先在于面向21世紀科技創新、全面創新的時代潮流,全面推進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重大創新。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自身體現了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上:第一,“三個代表”集中體現了黨的建設上的重大創新

以“戰爭與革命”為主題的歷史時代,馬克思主義史上的“頭兩個五十年”,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思想中的建黨學說與建黨實踐,在黨的建設上都突出了階級斗爭這個綱:首先強調黨是工人階級戰斗的先鋒隊,是階級斗爭工具,是把握武裝斗爭的武裝集團。

而面向21世紀,我們面臨的是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嶄新時代,現代科技革命與經濟全球化兩大潮頭代表時代主流。正是在這種新的形勢下,“三個代表”思想堅持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要求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進政黨,最重要的工作重心不是再搞階級斗爭,而是代表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廣大人民利益、人民民主的未來發展方向。

第二,“三個代表”體現了創新主體的重大創新

在當代國際上流行的創新理論中,往往對創新主體做出不同規定:把企業與企業家作為技術創新主體;把科學家、科學院、大學作為科學創新、知識創新主體;把國家政府作為政策創新、體制創新主體……但很少專門探討黨的創新、執政黨的創新、工人階級執政黨的創新主體作用問題。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中國國情實際出發,專門探討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執政黨的全面創新問題,把黨作為創新主體,作為中國國家創新體系的核心力量,這不愧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統一的重大創新。

第三,“三個代表”體現了中國國家創新體系的獨特創新

在目前已有的國家創新體系中,較有影響的是美國模式與日本模式。

美國式國家創新體系,顯著特點是強調科學創新與技術創新結合,特別突出企業與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在一定意義上或許可稱之為“企業主體型國家創新體系”。

日本式國家創新體系,過去比較突出與市場結合的技術創新,特別強調政府通產省在技術創新中的主導作用,在一定意義上或許可稱之為“政府主導型國家創新體系”。

中國在認真學習借鑒美、日等發達國家創新體系的同時,也努力開創有自己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顯著特點之一,就是把中國共產黨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能動主體之一,并作為領導多元主體綜合創新的核心力量與整合機制,或許可稱為“黨領導型國家創新體系”。

三大振興的歷史使命

高度概括地說,與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使21世紀中國共產黨實現三大振興的偉大歷史使命:振興黨風——振興中華——振興社會主義。

(一)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首先是為了“振興黨風”,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克服官僚腐敗、不正之風,使21世紀中國共產黨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力量,中國式國家創新體系的能動主體與多元主體中的主導力量。

正在迎來建黨80周年的中國共產黨,以“過五關斬六將”的開拓奮斗精神,經歷了一系列重大歷史考驗:

從地下黨,轉變為執政黨;

從武裝斗爭為主,轉向和平建設為主;

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現代化經濟建設為重心;

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型體制;

從封閉半封閉狀態,走向對外開放、全面開放、參與經濟全球化;

從比較單一的經濟成分、經濟結構,走向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層次經濟結構。

總的來說,中國共產黨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戰斗力、綜合創新能力,歷盡磨難,千錘百煉,成長壯大,不斷發展。

當然,不應諱言,在改革開放、實現現代化這樣一個大變革、大發展過程中,黨的工作也存在一些問題,有的問題還相當突出、相當嚴重、相當尖銳。最大的兩個問題,是精神文明建設問題與黨的建設問題。最突出、最典型的表現,是官僚腐敗、不正之風。

為此,和第三代領導集體,一再為我們敲響警鐘:“從這些年和最近揭露出來的一些大案要案來看,一些領導干部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簡直到了利令智昏、利欲熏心、膽大包天、無法無天的地步!”“如果治黨不嚴,紀律松弛,組織渙散,發展下去,不是沒有亡黨亡國的危險啊!”

正基于此,在提出“三個代表”,思想的同時,代表第三代領導集體,不僅重申了“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的指導方針,而且提出了“振興黨風”的“三個必須”:

“必須進一步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必須抓緊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必須適應新的情況,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

按照“三個代表”的方向與標準,全面建設21世紀中國共產黨,正是“振興黨風”的必由之路與根本途徑。

(二)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在21世紀的現代復興.讓中華文明在未來世界新型文明中大放光彩。

中華民族、中華文明,在古代世界有過光輝篇章,而在近代世界歷史上,從1750年英國走向近代工業化以來,中國卻走向封閉、走向落伍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更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屈辱局面。

1894年,孫中山在成立近代資產階級政黨前身組織——興中會時,率先喊出了“振興中華”的響亮口號。

20世紀中期,把中華復興作為中國共產黨與新中國的偉大歷史使命,1962年在會見英國元帥蒙哥馬利時,還專門列出一個時間表。

鄧小平在1990年,專門以《振興中華民族》發表了重要談話,并使“振興中華”重新成為中華民族的時代主題。

2000年5月,提出“三個代表”思想的,在視察上海時,同樣把“振興中華”作為自己一切思考,包括提出“三個代表”的出發點和中心點:“怎樣使我們黨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始終充滿活力,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偉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我想的最多的一個問題。”這個思想主旨,他反復講了多次,并且點明了這也正是提出“三個代表”的思想宗旨:“提出堅持‘三個代表’的要求,其出發點和著眼點就在這里。”

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全面建設21世紀中國共產黨,實現黨自身建設的偉大創新工程,這是中華文明走向21世紀現代復興的強大支點。

(三)提出“三個代表”思想,不僅為了振興黨風、振興中華,還有一層世界歷史性使命,就是以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支點,迎接21世紀社會主義的復興。

八、九十年代交錯點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當代社會主義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曲折。

“馬克思主義死亡論”、“社會主義終結論”流行一時,甚囂塵上。

鄧小平南方談話,尾聲之處,一針見血地點明了問題實質:“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

鄧小平真可謂一個老練成熟的政治家、思想家,果然不出所料,1992年就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低谷時期的谷底,以后再沒有發生多米諾骨牌式的崩塌現象。盡管世界社會主義實踐不會在短期內走出低潮時期,但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卻從90年代中期開始,率先逐步出現回升勢頭。

1995年,俄羅斯共產黨人與專家學者,發出呼喚:“社會主義曲折隧道盡頭,21世紀必將復見光明!”

1998年,來自60多個國家的1500名代表,齊集巴黎大學、國家文化會堂,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周年,發出了“馬克思沒有死”的強烈時代呼喚。

1999年,馬克思被某些西方有影響的大眾傳媒評為“一千年來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千年馬克思”獲得新的生命。

和第三代領導醞釀形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過程中,當然首先關注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同時也以廣闊理論視野,關注著世界社會主義歷史命運。

90年代中期,當世界社會主義開始出現某些歷史轉機先兆時,和第三代領導集體就要求一些中央研究機構,加強對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與思潮的跟蹤研究,注意他們提出的各種新問題、新觀點,并特別關注一些人提出的世界社會主義如何在21世紀走出低潮、走向復興的問題。

2000年1月14日,首先提出“三個代表”基本思想的《同志在中央紀委第四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就要求我們“結合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曲折歷程來進行總結和反思”,并要求我們注意到“二十世紀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社會主義的興起”,以及在世界格局變化條件下,同世界資本主義展開的長期較量與激烈斗爭。

20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展重要講話,提出“四個如何認識”的問題,頭一個就是“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僅以振興中華為己任,而且以振興世界社會主義為己任。鄧小平提出“三步走”戰略時就提出其國際意義、世界歷史意義:“這不但是給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

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提出的“三個代表”思想,將不僅為振興黨風、振興中華提供強大支點,而且必將為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復興,帶來東方曙光!

振興黨風,振興中華,振興社會主義——這三大振興,正是“三個代表”的歷史使命與深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