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系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06:57: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美關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探索中美關系的全球影響
關鍵詞:中美關系;全球影響;和平與發展
摘要:中美兩國關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最特殊的一對雙邊關系,它遠遠超出了雙邊關系的范疇,成為一對影響世界的大國關系。中美經貿關系,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對世界和平與發展舉足輕重,中美關系的陰晴冷暖對世界將產生重大影響。
中美建交27年來,兩國關系一直在跌宕起伏中向前發展。主席于2006年4月對美國的正式訪問期間,將中國與美國的關系定化為“建設性的合作者”,指出:“中美兩國都有進一步發展兩國關系的強烈愿望,都認識到中美關系已遠遠超出雙邊關系的范疇,越來越具有全球意義。”在訪問中,胡主席多次強調要從全局高度,用戰略眼光來看待中美關系,看待中美關系取得的共識和存在的分歧。這劉。于推動兩國關系的穩定健康發展,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有著t分重要的意義在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和科技信息化的世界大環境下,中國和美國作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兩個大國,兩國關系的陰晴冷暖對全球經濟、政治、安全等產生著巨大影響.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中美經貿關系發展影響全球
經貿關系作為人類最古老的聯系方式,在中美關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美國亞洲協會主席卜勵德認為,經貿關系是中美關系的“壓載艙”,中美關系之所以能夠經歷政治上的風風雨雨而穩步前進,正是因為有了經貿這個壓載艙。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步入21世紀的中美經貿關系有了進一步發展,其增速之快、數額之大已遠遠超過雙邊經貿關系的范疇,具有越來越大的全球影響。
(一)中美經貿關系推動美國產業國際分工的深化
冷戰時中美關系分析論文
九十年代以來,中美關系進入一個充滿摩擦與坎坷的時期。目前,我們還看不到什么重大的跡象表明中美之間的這種關系會在短期內出現實質性變化。為什么中美關系會出現這樣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對于中美兩國和世界政治的含義是什么?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美關系會采取何種走向?這些問題,就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題。
本文的一個基本設定是:目前階段的中美關系,是與世界進入所謂“后冷戰時代”直接相關聯的;我們必須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來理解當前的中美關系。簡言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蘇聯東歐巨變,把世界帶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就是所謂“后冷戰時代”。相對于冷戰時代,后冷戰時代的世界戰略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兩個大國之間關系的變化,既受世界戰略格局的這一根本性變化的制約,又反過來影響著新的世界戰略格局的形成。
在這個基本設定下,我們將把中美關系的變化與世界戰略格局的變化聯系在一起來考察。首先,我們將簡要地回顧中美關系從冷戰時代到后冷戰時代的歷史發展,判定中美關系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其次,我們將考察這一新的歷史階段上的中美關系具有什么樣的特點。第三,我們將給出一個分析當前背景下的中美關系的基本層次構架,從而進一步歸納后冷戰時代背景下中美關系的內容。最后,我們會結合目下的情勢發展,來展望中美關系的未來走向。
一、從冷戰到后冷戰:中美關系的背景發生了什么變化?
從冷戰時代到今天,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經歷了長期的發展變化。簡略地說,可以把這些發展變化劃分為三個不同的歷史階段。這三個階段上中美之間的戰略關系是不同的,因此可以分別稱之為“戰略對立”階段、“戰略合作”階段和“戰略摩擦”階段。以下,試對此三個階段分別加以論述。
(一)戰略對立階段
求同存異看待中美關系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國家利益的一致性與對抗性:引起中美關系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兩國的經濟利益:主宰中美關系發展變化的物質基礎;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決定中美關系發展走向的群眾基礎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國家利益是指一個民族國家的整體利益、從國家利益角度分析中美關系的發展變化有助于理解中美問題的真正癥結、中美關系的改替緣于共同的國家利益需求、中美關系并沒有破裂,沒有走到全面對抗的地步、中美兩國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又使得兩國的利益沖突不斷、中美之間的利益沖突在短期內是難以避免、中美兩國國家利益的一致性與對抗性矛盾是中美關系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國家利益中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全民利益的三個層次是各不相同的、小布什上臺后,很快施展其鷹派作風、中美撞機事件后,中美關系跌至低谷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中美建交后,中美關系呈現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哲學執連,從根本上說,這條發展執連是中美兩國國家利益的一致性與對抗性矛質的產物。中美之間的經賈關系發展迅速,經賈合作潛力巨大,這是兩國關系能夠保持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中美關系的發展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處理中美關冰應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
論文關健詞:中美關系哲學思考國家利益
新中國成立后,中美關系經歷過多次重大的變化從新中國成立到70年代初,中美兩國激烈對抗長達20年之久;70年代至80年代,中美兩國形成準同盟關系近20年;冷戰后,中美關系跌宕起伏,在曲折中磨合前進;新世紀之初,兩國關系再度緊張。中美兩國何以沖突不斷?中美關系的走向如何把握?本文擬對此略作探索。
一、國家利益的一致性與對抗性:引起中美關系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
國家利益是指一個民族國家的整體利益,它包括滿足民族國家需要的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在物質上,國家需要安全與發展;在精神上,國家需要國際社會尊重與承認。國家利益是具體的、現實的,從其構成而言,有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全民利益;從其內容而言,有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等。國家利益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國家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國家內部條件的變化將導致國家利益的客觀變化,而且其范圍的變化不受一國領土界限所限制。
小議中美關系的大環境和發展趨勢
中美關系的國際大環境是:“一超多強”的大國關系基本穩定,全球非傳統安全問題突出。是冷戰結束以來中美關系最平穩、最成熟的一年,脫離了“非敵即友”的簡單邏輯。美國明確地把中國定位為崛起的大國,視為僅次于伊斯蘭激進勢力的戰略對手。中美雙邊問題日益多邊化,特別是在中日摩擦增加的情況下,中美日三邊互動具有重要意義。臺灣問題暫時不處于中美關系的中心位置,有利于兩岸關系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美國外交中美關系布什政府國際環境
近年來,特別是在,中美關系的國際政治環境和兩國國內形勢呈現出一些新特點。
在國際形勢方面,“一超多強”的大國關系格局基本形成,大國之間合作與競爭并存,以合作為主。美國將長期保持其唯一超級大國地位。雖然在伊拉克問題上,在同歐盟、伊斯蘭世界的關系中,都損耗了一些軟實力,但美國的總體實力仍在發展,呈現出戰略擴張的態勢。1990年以來,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年和增長率估計都在4%以上)一直大大高于日本和主要歐洲國家。歐盟內部整合在曲折中發展,形成統一的外交和防務政策尚需時日。俄羅斯依賴其自然資源優勢和內外政策穩定保持著大國地位,但其國力的恢復和在外部世界的影響受到諸多因素的制肘。日本經濟開始復蘇,日美關系從地區同盟向全球問題上的雙邊同盟發展。印度國力增強,改善了同其他大國的關系。在“一超多強”的格局下,一方面,其他強國長期聯合起來制約美國的局面很難形成;另一方面,美國在大國關系中“拉一個、打一個”的圖謀也不會得逞。
在國際戰略格局基本穩定的同時,全球范圍內的非傳統安全問題進一步突出。在全球化加速發展的大趨勢下,無論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還是世界各國內部,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都在加劇。貧富差距擴大,社會各階層分化嚴重,移民和流動人口迅速增加,傳染性疾病蔓延,生態環境惡化,能源價格上漲,再加上頻繁發生的大規模自然災害,激化了各種類型的非傳統安全問題。在形形色色的非傳統安全威脅面前,各國政府必須加強跨國合作,建立危機預警機制和管理機制,穩定民心,動員社會資源,引導公眾輿論。在應付非傳統安全問題方面的共同需要,有利于進一步穩定大國關系格局,降低爆發嚴重國際沖突的可能性和大國間競爭的烈度。
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宣傳自己的和平發展、和平崛起道路,提出建立和諧世界的理念,加大對外援助的力度,獲得了良好的國際反響。與此同時,外部世界特別是美國對中國的關注,已經遠遠超出中國的發展道路是否“和平”的問題,而越來越多地涉及金融、貿易、知識產權、宗教、環保、旅游、公共衛生等內外互動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對中國涉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進一步樹立起令世界“放心”的“負責任大國”形象,關鍵在于國內和諧社會的建立、民主法治建設、反腐倡廉的成效,以及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各項改革、治理措施。此外,還應在國內充實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培養公民的文明意識和國際意識,防止過激民族情緒影響中國的國際形象和社會穩定。
世界體系、中美關系和中國的戰略考量(上)
20世紀如年代初冷戰結束以來,中美關系已經走過了從“倒退”到“穩定”,再從“穩定“到“倒退”的循壞。這就是所謂的“中美關系壞不到哪里去,也好不到哪里去”主流說法的來源。但必須清醒地看到,每次“倒退”都是美國方面采取新的進攻性政策動議或政策的結果。“穩定”并不是說兩國之間找到了更多的共同利益,而只是把沖突暫時壓制或者往后拖。
中國應當怎么辦?等待主義不是上策。冷戰結束已十多年,現在也應當是嚴肅反思中美關系、中國在世界政治中的角色的時候了。中國要進行戰略調整,就不能象從前那樣光對美國的中國政策作被動的反應,或者說是擺脫眼前的危機達到兩國關系的穩定化。這樣的反應都會是救火式的,不會導向宏觀戰略的形成。戰略的形成要跳出對具體事件的反應,要從更具根本性的問題人手。而正確認識中美關系的本質是進行戰略調整的關鍵。本文是筆者對目前中國的國際環境和中美關系的一些思考,希望為關懷中國的國際關系的人們提供一種參考。限于篇幅,本文省略了大量的文獻引述和對一些理論的繁瑣的論述。
一.世界體系和美國新戰略
1.世界體系的擴張性和國際關系的本質
現代國際關系的本質是什么?簡單地說,主權國家間的利益的不可調和性,由不可調和到沖突甚至戰爭,這就是現代國際關系形成以來的規律性現象。盡管隨著時代的變遷,會有新因素的產生來調和國家利益或者遏制沖突,如國家問的相互依賴性和經濟的世界一體化。但所有這些新生因素并不足以改變現代國際關系的沖突本質。
決定這一本質的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形成現代國家關系的經濟基礎是資本主義,輔助于資本主義的則是現代形式的民族國家。從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到現代新馬克思主義如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學派的國際關系學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我們展示了資本主義和民族國家這兩種制度因素對于現代國際體系形成的獨一無二的作用。
世界體系、中美關系和中國的戰略考量(下)
既不要孤立和放棄中國,又要中國服從美國的領導;既要中國的經濟開放而從中國獲得利益,又要防止中國的崛起而挑戰美國。這需要小布什政府走一條與克林頓時代不同的路線。實際上,改變克林頓政府的以經濟交往為主的中國政策已經成了布什新政府的當務之急。美國已經開始全面反思克林頓時代的對華政策。簡單地說,對小布什政府來說,舊式的“圍堵戰略”不太現實,而克林頓的“接觸戰略”又太理想。結果就是所謂的“第三條道路”(thirdway)的出臺。
“第三條道路”就是一種介于“圍堵”和“接觸”之間的戰略,或者說是“圍堵性接觸”(congagement)。這種理論提出后,經美國一些戰略研究機構的研究和論證,已經比較系統化,也為小布什政府所接受。這種理論的大致內容是:在努力推動中國和世界經濟體系的整合的同時不放棄使用政治甚至軍事的方法來遏制中國,避免中國對美國構成任何形式的威脅。
在圍墻中國的“威脅”方面,美國新政府主要集中在兩大方面,即發展自己的力量和結盟。美國要保持其霸主及其領導世界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發展自己的力量,因為一旦美國國內的各個方面的發生衰落,其地位必然受到消極的影響。美國會繼續努力保持其在高科技方面的領先地位,用高科技來促進經濟和軍事的發展。在有關國家安全方面,美國會進行諸如建立國家導彈防御系統等項目。
結盟正在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重要手段。結盟至少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鞏固原有的聯盟,二是指建立新的同盟。結盟對美國的意義重大。第一,當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不再僅僅是美國的御用工具時,美國就要考量另外的手段來擴張其影響。自卷人世界事務以來,美國一直在組織國際秩序方面起著一個重要的角色,許多國際組織是在美國直接的參與和領導下產生的。同時這些國際組織也一直是美國用來擴張其影響力的重要工具。但是,這種情況也在發生變化。漸漸地,美國發現這些國際組織內部的“異見”聲音越來越多,用這些組織來達到自己的目標并不象以往那樣得心應手了。盡管美國還不會放棄利用這些國際組織來擴展本身的影響力,但是在一些很關鍵的問題上,美國很顯然地向同盟政策傾斜,即通過和美國的盟友合作而非聯合國來達到其目標。
第二,結盟是美國讓其盟國分擔新冷戰所需要費用的重要手段。聯盟對其受惠者來說就是一種公共物品(publicgood),要維持這種公共物品需要大量的費用,但正是因為公共物品,各成員國都不愿意提供應當所分享的費用,而只想得到更多的服務和利益。對聯盟盟主的美國來說,能否維持這種聯盟,不僅取決于其是否有能力不斷提供費用來支持公共物品,而且在于其是否有能力讓其成員國來分擔維持公共物品所需要的費用。在分派費用方面,美國迄今為止還是相當成功的。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在亞洲,美國都是讓其盟國分擔著維持美國影響力的費用。如果美國要開始新冷戰,結盟還會得到加強。
第三,結盟可以起到直接圍堵中國的目標。美國的做法是想和中國周邊所有的重要國家結盟(至少是改善關系),并且考慮把軍事重點從世界的其它地區特別是歐洲轉移到亞太地區。這種新同盟一旦形成,中國勢必成為美國的掌上之物。在冷戰結束后,美國已經確定了影響亞太地區安全的四個主要熱點,即臺灣海峽、朝鮮半島、南中國海和南亞。臺灣海峽和南中國海是直接的中國問題,而其他兩個熱點也直接和中國有關。要維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保證該地區的和平和穩定,就要解決中國問題,這是美國各方面的共識。
歷史文獻的教學設計論文
一、啟發設計思路以人民版必修一專題四“現代中國的外交”
第二課“外交關系的突破”為例,這一課本身也存在教學思路,即70年代外交關系突破的三個表現,也就是三個目標題的呈現:“重返聯合國”“中美關系解凍”和“中日邦交正常化”。從外在看,三者作為70年代外交關系突破的表現是一種并列關系,從教材表述看,二三兩個目標題聯結較為緊密,即中美關系的緩和直接推動了中日關系的改善,而一二兩個目標題關聯性卻不甚緊密,如果存在聯系的話,表面上看都是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是否有更緊密的知識聯結和更流暢的設計呈現呢?此前,我恰巧閱讀了英國學者菲力普·肖特著的《傳》,被評為“迄今為止西方最新、最具深度的一部全傳”。當我嘗試進行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時,相關中美關系緩和的內容敘述就從其他敘述中凸顯出來,我再次閱讀了書中關于中美關系緩和的敘述后,靈感一現,決定以中美關系的緩和為主線,切入“中國重返聯合國”和“中日邦交正常化”這兩個目標題內容。在突破的三個表現中,以中美關系的緩和為主線并不突兀,因為中美關系的緩和是70年代中國外交三大突破的關鍵,于是我把這種并列關系進行轉換,采取三合為一的教學思路,使三者成為彼此聯結一個教學整體。而同時,電影和小說的敘事結構也給我啟發,這一課的教學何不雙線交叉進行,以中美關系緩和為主線同時,再以《傳》的文本材料作為另一推進線索。當然,為進行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我瀏覽了一些與此課有關的文章,材料引用不止于《傳》的文本敘述。如此,對教材內容的整合也成為題中之義。于是,整個教學思路和輪廓是,從教材的課標題“外交關系的突破”了解三大突破事件,其中明確三大突破的關鍵是中美關系的緩和(課前提示有說明),以中美關系的緩和為主線進入教學,從《傳》的乒乓外交文本敘述提出設問“哪些因素促成友誼譜寫?”引入中美關系緩和的原因。從乒乓外交之后基辛格第二次訪華的相關材料:“隨著基辛格在第二次訪問結束后返回國內,聯合國大會投票驅逐了臺灣并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取而代之。戰后政治的一個時代宣告結束了”。①轉入“中國重返聯合國”的目標題內容,之后回歸基辛格訪華對于尼克松訪華的意義。從尼克松訪華的材料,即“對毛而言,尼克松的訪問是一個勝利。在中國民族歷史上的作用并不稍嫌遜色的另外的一切也都會接踵而至:田中角榮,與日本建立外交關系;英國首相愛德華·希思”。②進入“中日邦交正常化”目標題的知識學習,此后再回歸到中美關系緩和之路的進程,直至中美正式確立外交關系。并讓學生在此前是什么的基礎上思考,為什么三大突破的關鍵是中美關系的緩和作為呼應。最后以美國學術界對中美關系正常化研究的三個領域的綜述作為收筆。如此,既突出重點,又彼此聯結,整個設計一氣呵成。歷史文獻的閱讀和運用除了對教師設計思路形成的意義外,教學設計促成的教學內容的合理整合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教材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對問題的思考,以歷史文獻為教學載體,有助于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閱讀史料、提煉信息能力,以及閱讀歷史讀物的興趣。歷史文獻的運用對于教師教學設計的啟發在于,歷史教師平時需要多些閱讀、把閱讀內容與教材以及設計相聯結,多行思考和筆記。如此,教師平時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自然會更多一些教學想法,無論是思路的形成和結構的處理,無論是知識的深入理解或是知識拓展,總之,對教學和教師專業成長大有裨益。
二、填補教學空白
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對事件的敘述難以充分展開。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鑒于教學的需要而進行隨機處理,若有些內容教材沒有敘述,未必也可以忽略,如果覺得某塊內容的講解需要增補,則補充之。筆者在進行中美關系緩和原因的備課過程中,發現有一個問題是繞不開的,那就是中蘇關系惡化的原因。教材只在提及中國為何要改善與美國的關系時表述“中國要牽制和對付來自蘇聯的威脅”,但是中蘇關系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是相當友好的,作為學生來說,從教材的敘述中可知中蘇關系已然發生了變化,但究竟是哪些原因導致中蘇關系由友好兄弟同盟走向交惡乃至兵戎相見的程度,學生是很想了解的。當然,教學的重點依然是中美關系的緩和,此處教學內容的補充不宜喧賓奪主。關于中蘇關系惡化原因的材料,筆者取自《中蘇關系惡化原因簡析》一文,作者認為,中蘇關系的破裂發生在赫魯曉夫下臺(1964年)之后,但早在赫魯曉夫下臺之前,中蘇兩國、兩黨之間的矛盾沖突就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赫魯曉夫執政時期,兩國之間關系的發展對后來雙方關系的破裂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筆者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從《中蘇關系惡化原因簡析》一文中選摘了部分原因,為了節省時間和提升效率,考慮用分組的方式讓學生閱讀其中幾則材料,并嘗試培養和提升學生提煉和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通過材料的閱讀和師生問答,學生明確了中蘇關系惡化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對于中美關系改善的原因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意識到中國在60年代末70年代調整外交政策是基于國家利益的考量。這樣的設計會顯得豐滿,學生的欲求得以滿足,并使教學程序更流暢,也有助于突出中美關系緩和的重點和突破這一難點。
三、觸摸歷史細節
歷史本身不全是抽象和理性的,在歷史硬幣的另一面,她是由具體的細節匯成;歷史人物不總是高大上的,歷史人物是人而不是神,總有人性的表現和特點;歷史事件的發展也不是直線鋪就的,曲折是其本性,這也是歷史的真實。教師通過歷史文獻片斷的提供,可以帶領學生去觸摸,去感受,去理解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進程。如此的歷史才是可觸摸的真實的歷史,也是豐富而生動的歷史。乒乓外交是中美關系改善之路上的一個傳奇故事,它對于中美關系緩和的意義重大。書中乒乓外交決策的敘述展現了一位國家領導人的形象:晚年的國家領袖,既有其年齡特色,又擔負國家的責任,還具有歷史的敏感性,讓讀者感受到歷史人物的真實性。歷史文獻中這般細節性描述的呈現,對于中美關系改善過程的傳奇性無絲毫影響,反而更增添了其傳奇、瑰麗、柔和的色彩。而從文獻的細節描述中,我們亦可抽絲剝繭,見諸當時的政治體制的專制和高效。卷起風暴的乒乓外交并非是中美關系改善進程中的首步,在乒乓外交之前,中美兩國領導人為謀求兩國關系的正常化,已經在小心翼翼地展開接觸,這是歷史的漸性;在接近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其中有中美接近的障礙,這是歷史的曲折表現。中美雙方由于意識形態的對立、文化傳統的差異、長期的政治對立所帶來的隔閡,使中美雙方領導人行動起來都小心謹慎、小步前行,有時,信號的釋放和接納會存在一些障礙,上述材料就體現了這一點。文獻的敘述可見中美雙方為改善關系的試探、困境以及努力,以理解乒乓外交既具歷史的偶然性,又體現歷史的必然性。也為中美關系于1972年開始正常化,一直到1979年最終實現正常化作一伏筆。歷史教學和歷史學習需要有對歷史細節的觸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過程中加入歷史細節的環節,是對剛性歷史和抽象歷史教學的補充,也是一種人文性的教學觀念和方法的體現,因為,人是理性和感性的同一體,教師本身和教學對象的學生都如此,教學設計中自然也應有所體現。從工具論的角度而言,“即把歷史描述的研究方法與邏輯分析的研究方法相結合的一種認識方法”。②我們可以把這種觀點和方法使用在歷史教學設計上。當然,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增添的歷史細節需要把握其真實性和科學性,一般而言,文學類的材料較歷史類的材料,其真實性和科學性是有差異的,歷史類的文獻材料本身,也需要考查其整體風格特點和文獻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教師需要選擇適合歷史教學的合理而科學的歷史細節,以體現歷史的感受力。
鄧小平與之后中美研究
〔內容提要〕本文對1977年之后至90年代初,鄧小平在處理中美關系問題上所采取的政策和策略進行考察和評估,認為鄧小平的決斷是促成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從實現中國現代化的目標出發,努力促進中美經濟貿易的發展,不僅為中國引進了大量的資金和技術,而且為穩定中美關系的大局構筑了一個新的戰略支點。鄧小平在1989年中美關系跌入低谷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對策,使中國在西方的制裁面前,穩住了陣腳,并成功地把中美關系穩定在一定的戰略水平之上。
關鍵詞:外交/中美關系/中國對美政策/鄧小平
鄧小平自1977年在中國政壇再次復出后,即成為這一時期中國對美政策的主要決策人。從對中美建立外交關系作出決斷,到積極促進兩國經濟貿易的發展,直至處理1989之后的棘手事件,他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下起伏不定的中美關系,他探索出的一整套對美戰略和策略思想,不僅對促進和穩定當時的中美關系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人們從更高的層次上認識和處理當今的中美關系具有深刻的啟示作用。本文依據現有的文獻資料對鄧小平與1977之后的中美關系進行考察,并試圖總結出一些具有規律性的歷史經驗。
一、中美關系正常化
1972年中美《上海公報》的發表打開了中美關系的大門,但雙方因為臺灣問題,一直未能建交。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曾對中方做出承諾,要在其第二屆任期內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但尼克松連任總統后,因受“水門事件”的影響,無法實現諾言。福特繼任總統后,在臺灣問題上仍然是舉棋不定,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陷入了僵局。這種局面直至卡特總統上臺初期仍然未有根本性的改觀。在臺灣問題上采取拖的方針,以維持中美關系的現狀,構成了這一時期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重要特點。1977年,隨著鄧小平在中國政壇的再次復出,打開對美談判僵局的艱巨任務便責無旁貸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1977年8月,為尋求解決久拖不決的中美關系正常化問題,美國總統卡特派遣國務卿萬斯(CyrusVance)對中國進行一次“探索性”的訪問。8月23日,萬斯在北京向中國外長黃華提出,美國準備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但中美建交后“必須通過一項非正式協定,讓美國政府人員繼續留在臺灣”。萬斯還表示,在適當的時候,美國將公開聲明希望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希望中國“不否定這一項聲明,也不要發表任何有關以武力解放臺灣的聲明”。CyrusVance,HardChoice:CriticalViewsinAmericanForeignPolicy(SimonandSchuster,1983),pp.82-82.
中美雙邊關系對全球的影響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美關系;全球影響;和平與發展
論文摘要:中美兩國關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最特殊的一對雙邊關系,它遠遠超出了雙邊關系的范疇,成為一對影響世界的大國關系。中美經貿關系,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對世界和平與發展舉足輕重,中美關系的陰晴冷暖對世界將產生重大影響。
中美建交27年來,兩國關系一直在跌宕起伏中向前發展。主席于2006年4月對美國的正式訪問期間,將中國與美國的關系定化為“建設性的合作者”,指出:“中美兩國都有進一步發展兩國關系的強烈愿望,都認識到中美關系已遠遠超出雙邊關系的范疇,越來越具有全球意義。”在訪問中,胡主席多次強調要從全局高度,用戰略眼光來看待中美關系,看待中美關系取得的共識和存在的分歧。這劉。于推動兩國關系的穩定健康發展,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和科技信息化的世界大環境下,中國和美國作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兩個大國,兩國關系的陰晴冷暖對全球經濟、政治、安全等產生著巨大影響.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中美經貿關系發展影響全球
經貿關系作為人類最古老的聯系方式,在中美關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美國亞洲協會主席卜勵德認為,經貿關系是中美關系的“壓載艙”,中美關系之所以能夠經歷政治上的風風雨雨而穩步前進,正是因為有了經貿這個壓載艙。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步入21世紀的中美經貿關系有了進一步發展,其增速之快、數額之大已遠遠超過雙邊經貿關系的范疇,具有越來越大的全球影響。
(一)中美經貿關系推動美國產業國際分工的深化
美國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詮釋
一、中國經濟轉軌的環境:美國主導下的國際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首先在世界上推行的是廢除殖民地政策,同時致力于建立以法律規范的國際秩序。例如,在國際貿易上不再允許以武力解決利益沖突,而是由律師協商解決糾紛。比如說,當年的英國跨國公司必須有自己的武裝軍隊,而今天美國的跨國公司則以律師當道。雖然伊拉克戰爭使人感覺當年大英帝國的武力行為似乎大有再現的勢頭,但至少在整個20世紀,美國的勢力與其說是來自其武器的“硬實力”,倒不如說是來自其以“民主與自由”為核心價值觀所帶來的“軟實力”。如果說美國帝國今天已經存在的話,那么以美國主導的單極秩序主要是建立在那些無形的制度與社會價值觀上。因此,美國主導的秩序至少比當年英國、西班牙主導的單極秩序更“講理”。在諾斯的制度變遷模型中,制度變遷是一個系統的轉變過程,不管是漸進式變遷還是激進式變遷,結果都是由國家的內在制度決定的。中國的漸進式轉型既不是完全通過國內制度調整來適應國際力量,也不是事先有著非常縝密的制度設計,完全是國內制度設計的結果,而是更貼近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但中國的經濟轉軌是在全球化的條件下的重大事件,美國是全球秩序的主導性國家,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環境的影響。幾乎同時進行轉軌改革的俄羅斯也不例外,張麗認為:“在俄羅斯經濟轉軌的啟動與演進過程中,政治因素及國際因素如影相隨,影響著轉軌方式的選擇,其中,美國因素成為俄羅斯經濟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重要參照物。”
中國在20世紀60-70年代長期處于經濟停滯之中,原因有兩個:一是體制缺乏激勵機制,二是與世界市場相隔絕。要改變這種狀況是困難的,原因在于:一是制度的變化受到國內政治約束,二是利用世界市場必然要突破美國防線。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鄧小平進行了嘗試,從政治體制開始進行改革,改變對美國的對外政策,逐步使經濟改革走上全球化的市場經濟軌道。
一個時期以來,“經濟全球化”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文獻中被使用的頻率愈來愈高,而且受到各國政界的高度重視。這些研究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通常僅從技術層面理解經濟全球化,而忽視它事實上還包含另外一個重要層面——制度的融合。對后一層面的理解,離不開計劃經濟國家市場化取向的制度轉型。這種轉型是經濟全球化真正得以實現的基礎性因素。沿著這一邏輯思路,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特征也只能從制度的層面給出。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特征在于,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正被愈來愈多的民族國家采納和應用,在這種情形之下,正在出現世界范圍內經濟運行“游戲規則”的同質化進程。這兩者互為依托,相互促進。中國經濟轉軌盡管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仍然是這種同質化進程的一部分。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傳統的計劃經濟國家陸續啟動市場化的經濟轉軌進程,人類社會進入到經濟全球化時代,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日益成為普適制度。面對新的外部經濟環境,面對新形勢提出的新要求,旨在順利推進現代化建設的中國,最終也別無選擇地選擇了“市場經濟體制”作為自己的轉軌目標。如此一來,中國以及在此時代進行經濟轉軌的國家就不可能是一種完全自主的行為,改革過程中的制度建設和策略設計就不能完全以我為主。因為,要融入全球化經濟體系,中國就必須接受以美國為首制定的全球經濟規則,國內的經濟制度必須與全球普適的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接軌。因此,與俄羅斯一樣,美國因素對中國經濟轉軌的重要性益發顯要。
二、美國因素對中國經濟轉軌的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