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服務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6 07:52: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支付服務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支付服務

農村金融支付服務意見

為優化配置農村金融資源,全面提高城鄉金融支付服務一體化程度,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支付服務體系建設,促進農村金融支付服務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的有效融合,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改善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的指導意見》、《關于推廣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的通知》等文件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意見。

一、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支付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支付服務體系建設符合中央強農惠農政策精神,是推動金融資源要素向農村地區配置,健全多層次、廣覆蓋的普惠性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對于完善金融基礎設施、促進城鄉金融服務均等化,創新金融支付手段、促進農村公共服務的實現,拓展農村金融市場、促進金融業繁榮發展,服務方便群眾、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等具有重要意義。對此,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從推動科學發展出發,將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支付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強化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措施,積極推廣“壽光模式”,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身不出村存取款、足不出戶可繳費”的優質服務,進一步提高農村金融支付服務整體水平,讓現代化金融服務惠及更多農民。

二、基本原則

(一)科學規劃,適度競爭。根據支付結算業務量和支付需求情況,科學規劃金融支付網絡布局,積極推進體系建設。在總體規劃布局的基礎上,讓農民群眾自主選擇服務好、使用便捷的金融支付工具,以適度競爭促進服務水平提升。

(二)分層實施,穩步推進。根據農村行政村地理位置、人口規模、經濟發展狀況等差異性,分層次配置不同的金融支付工具。2012年選擇青州、安丘、諸城3個市實施重點推進,待條件成熟后,在全市范圍內全面鋪開。

查看全文

農村支付服務構建工作意見

為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有效助推農村經濟發展,根據國家、省有關規定,經市政府同意,現就加快推進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推進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

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是改進農村金融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支付體系乃至金融體系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是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市積極開展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與農民需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各級各有關部門、單位要充分認識加快推進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法,促進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優化,為黃藍經濟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金融保障。

二、明確加快推進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服務“三農”為宗旨,以建設城鄉一體的支付體系為目標,以擴大支付系統在農村的覆蓋范圍、推動非現金支付工具在農村廣泛應用、提高農村支付結算服務效率和質量為著力點,優化農村支付服務環境,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二)總體目標。按照著眼需求、尊重選擇、由易到難、因地制宜、穩步推進的原則,建立有利于實施各項惠農政策的銀行賬戶服務體系,發展適用于農村地區的支付工具體系,建設覆蓋所有涉農金融機構的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系統,促進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組織多元化發展。力爭到2012年,農村地區非現金支付量比2010年增長20%,農村地區銀行機構建成內部清算網絡,能夠以電子方式辦理跨行支付業務;農村地區銀行卡發卡量增長20%,持卡消費額占社會零售商品總額達到20%;受理銀行卡的商戶增長20%;ATM(銀行自動取款機)、POS(銷售終端)機具在農村地區的布放數量分別增長20%和40%,實現行政村金融基礎設施全覆蓋,國家各項補貼全部通過銀行賬戶和銀行卡發放。

三、落實加快推進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的主要任務

查看全文

公務服務下的財政轉移支付運行

[摘要]我國財政轉移支付最主要的目標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范圍和服務水平應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影響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公共服務應優先提供,影響人們起點公平的公共服務應達到較高水平。我國應建立以縱向為主、縱橫交錯的轉移支付模式,轉移支付方式要根據轉移支付目標而定。我國目前轉移支付效果不太理想,改革的方向是:以一般性轉移支付為主,完善標準支出計算指標體系;制定專項轉移支付分配指標體系;取消稅收返還。

[關鍵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一般性轉移支付;標準支出;縱向轉移支付模式

我國實行分稅制改革以來,中央對地方的財政轉移支付總額增長很快,1994年為2389.09億元,2008年增長到2.294561萬億元。在這10多年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一直是我國學者理論探討的熱點問題。筆者查閱了大量文獻,發現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國轉移支付目標、轉移支付模式和方式、轉移支付效果實證檢驗以及轉移支付方案設計等四個方面。本文將在理清已有文獻思路的基礎上,對這些問題作進一步探討。

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

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的目標主要有四個:均等化、矯正轄區間外溢效應、增強國家政治控制力和完成中央委托地方事務(王元,2009)。其中均等化目標是最主要的,也是國內學者探討的重點。均等化準確地說應是公共服務均等化,主要有兩個方面需要明確:一是確定需要均等化的公共服務范圍;二是確定均等化程度。

關于需要均等化的公共服務范圍,存在兩種可能:一是將政府提供的全部公共服務納入;二是只將基本公共服務納入。李金珊等(2008)認為,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個動態概念,會隨著時間、經濟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調整,由“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過渡到“一般公共服務均等化”,最后進入“最終公共服務均等化”。國內學者在早期提出“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劉溶滄,1996),但對公共服務的范圍并未強調,隨著探討的深入,逐步認識到公共服務的范圍應該有所限定,所以之后的文獻主要是提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朱玲,1997),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也正式確定了“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因此,國內學術探討的重點落在了基本公共服務應包括的具體范圍上。

查看全文

農村支付結算服務環境改善方案

為進一步優化農村金融服務,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改善農村支付結算環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改善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的指導意見》(發〔〕224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通過人民銀行及各涉農金融機構的推動和協調,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支付結算服務體系;推廣現代支付結算工具,不斷滿足農村地區日益增長的多層次的支付結算需求;提高支付效率,使農村老百姓享受到支付系統建設發展的最新成果;加強支付結算知識宣傳,廣泛提高農村地區的現代金融意識,為農村地區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支付結算服務。力爭到2012年,每個鄉鎮(含經濟開發區,下同)有兩家以上金融機構,有條件的鄉鎮金融機構逐步推廣運行大小額支付系統,每個鄉鎮布放兩臺以上ATM機,鄉鎮衛生院、規模較大的零售商店、農資供銷商、賓館酒店全部安裝POS機,農村地區人均持卡量1張以上,持卡消費成為農民群眾的消費習慣,非現金支付量比年增長25%,實現市城鄉支付服務一體化。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強農村地區支付結算基礎設施建設。

1、增加農村地區銀行機構網點數量。鼓勵銀行機構創造條件增設鄉鎮銀行網點,滿足農村市場多元化金融需求。

查看全文

農村金融支付服務活動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三農”的政策,解決農村金融服務“盲點”問題,切實改善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進一步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改善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的指導意見》、《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等部門關于加快我省縣域銀行卡市場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市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推廣實施方案》(贛市銀[2012]22號、《市推進農村國債市場建設實施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等相關規定,結合縣工作實際,特制定縣農村金融支付服務點建設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服務“三農”為己任,堅持以政府主導、央行推動、銀行參與、農民便利、多方共贏、風險可控為基本原則,有效解決農村地區居民基本金融服務需求。依托農村金融支付服務點,創新“銀行卡+POS機”支付模式,推進農村人民幣反假工作及農村國債市場建設工作,將金融服務延伸到整個農村區域。促進農村居民便利地就近支取基礎養老金、農村低保、糧食直補、公益林補貼、新農保補貼等多項政策性補貼小額資金,實現農戶“足不出村”就能辦理查詢、取現、繳費等銀行結算業務;保障農民“放心用錢、方便用錢、用整潔錢”;拓寬農村國債發行管理渠道,增加農民投資收益。實現農村金融服務達到“政府滿意、農民受益、銀行發展”的良好效果。

二、農村金融支付服務點服務內容、設立條件及審核

(一)農村金融支付服務點為農村居民提供如下服務:(1)1000元以內的小額存取款;(2)新農保、新農合金的繳交、支取;(3)政府為“三農”各種直補金的支撥、領取;(4)人民幣反假;(5)農村國債推廣等。

(二)設立標準

查看全文

農村支付服務工作方案

有效助推農村經濟發展,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改善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的指導意見》銀發〔〕224號)和《營業管理部關于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渝銀發〔〕101號)為切實改善我縣農村支付服務環境。結合我縣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按照城鄉統籌、綜合規劃、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的原則,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支持農村地區銀行機構的發展,擴大農村支付系統覆蓋面,鼓勵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推進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推廣農村新型支付工具為工作重點,建設高效、安全、快捷、優質的農村支付服務體系,優化城鄉支付服務環境。

二、工作目標

進一步完善農村支付基礎設施,總體目標:建立有利于實施各項惠農政策的銀行賬戶服務體系。豐富支付工具種類,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為農村居民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務,促進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組織多元化發展。

新增銀行網點9個,近期目標:2012年。其中園區新增銀行網點3個;新增ATM機22臺、POS機105臺,新增特約商戶70戶,累計發放銀行卡11.6萬張(詳見下表)

查看全文

央行支付服務“三農”對策研究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戰略性問題,農業現代化、農村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是確保我國經濟騰飛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但是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比較低,金融排斥問題仍然較為嚴重,表現為金融基礎設施滯后、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和可得性不高、金融創新度不夠、農村市場主體的基礎金融服務需求仍然難以有效滿足。從普惠金融的視角認識當前央行支付服務“三農”存在的瓶頸和困難,有助于立足更高的層面、更寬的視野,將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納入農村金融生態建設整體戰略,以期更好地整合力量,形成建設合力。

一、普惠金融與支付服務“三農”理論分析

2005年,普惠金融首次在聯合國國際小額信貸年被提出。按照有關學者定義,“普惠金融體系是指能夠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普惠金融具有幾個基本特征:一是所有用戶和家庭都能夠通過合理的價格獲得各種金融服務;二是具備健全的金融機構和審慎監管機制;三是能夠提供長期有效的金融服務;四是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之間形成良性競爭氛圍。由此可見,普惠金融體系的核心思想是通過法律、制度和機構的合理創新,讓所有人特別是貧困人口平等地享受低成本、現代化的金融服務。(一)“三農”是普惠金融的發展重點。金融排斥性是指大眾特別是農民在金融體系中缺少分享金融服務的特征,致使弱勢群體沒有多樣化的方式或者途徑與金融機構產生聯系,并且在享受金融服務或者體驗金融產品時存在種種阻礙。普惠金融正是基于破解這種金融排斥性的需求,竭力搭建一個普羅大眾特別是弱勢群體的金融體系。在我國,由于農村地區金融呈現交易頻次低、農戶習慣使用現金進行交易與結算的特點,加之金融機構設立網點的成本較高,基于投入產出比的考慮,商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的金融機構不愿意在農村地區設立營業網點、提供金融服務,農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正規金融服務的排斥,日常生活中必要的金融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金融發展的“二元結構”特征明顯,農村地區金融發展與城市地區金融發展相比呈現明顯滯后趨勢,由此可見,普惠金融的發展重點與關鍵在農村。何德旭(2008)利用金融排斥解釋了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中供求失衡現象,認為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村金融需求有較強的排斥性。田霖(2009)應用金融排斥理論分析指出,城鄉金融的長期割裂導致農村經濟和金融發展狀況與城市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劉士余(2013)指出我國農村地區存在程度各異的金融供給不足以及金融基礎設施匱乏的問題。(二)健全的支付清算系統是普惠金融發展根基。金融擁有優化資源配置的樞紐作用,是現代經濟的血液與核心,支持著實體經濟的發展。其中支付清算在現代金融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支付清算體系是社會資金運動的“大動脈”,支付清算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決定社會資金運動的安全和效率,并進一步影響整體經濟活動效率。研究表明,經濟發展越快,社會經濟活動及其參與者對支付清算體系運行質量要求愈高。其中,支付系統支撐各類支付工具的使用,為社會經濟活動的運行搭建高效、便捷的資金運行通道,是整個經濟金融活動的核心基礎設施。建立和完善支付服務體系可以有效維護金融業穩定運行,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加快社會資金周轉,滿足社會公眾快速增長的金融需求,因此,完善的支付清算系統是普惠金融發展的基礎。邱云武和黃照影(2008)研究了宏觀經濟與大額支付系統資金流量間的內在關系,得出支付系統資金流量與GDP關聯密切、與經濟金融運行正向相關的結論。華艷麗和劉鳳梅(2008)在實例研究巴彥淖爾市推廣現代化支付系統前后的經濟發展狀況后得出,支付系統的推廣與應用對提升地區金融服務水平、改善經濟增長狀況起到了促進作用。李鷹和王祥峰(2010)通過實證研究得出支付清算資金量與GDP總量之間存在著線性相關關系的結論。(三)支付服務創新提升農村地區金融包容性水平。通過高效便捷的支付清算系統,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應用更加普遍,可以有效降低資金交易成本,減少現金流通,提高支付服務的效率和質量。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支付工具、支付方式的不斷創新,卡基支付、手機支付和網絡支付等電子支付手段廣泛運用,新型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更加普遍,日常繳費、基金、保險、公益事業等各方面都離不開電子支付的使用,其擴大了金融服務的覆蓋范圍和受眾群體,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促進了金融包容性水平的提升。Geach(2007)提出數字鴻溝(DigitalDivide)的概念,其與金融排斥相輔相成,通過比較英國的ATM服務與肯尼亞移動支付兩者的費用差別,認為創新支付工具能夠有效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Mas(2012)研究發現,大多數農村地區人員無法得到正規性金融服務的原因主要在于人們大多沒有穩定、正式的工作,養成了傳統的現金支付結算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與傳統的金融機構沒有過多的聯系,但若優化農村地區支付環境,則可以增進農村居民與傳統金融機構的溝通與聯系,弱化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影響,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焦瑾璞(2014)指出,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對金融工具創新和金融服務模式創新可能產生推動作用,從而破解農村地區金融服務難題。郭新明(2014)基于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普惠金融推廣的實踐案例,指出應當通過改善農村支付環境,構建更具包容性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使得普惠金融服務具有更強的可獲得性和效益性,從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二、國際上普惠金融發展的成功經驗

近年來,國際社會普遍重視普惠金融,很多國際機構都開始推行普惠金融理念。其中,墨西哥和巴西通過改善支付服務體系促進普惠金融發展,其成功做法值得借鑒。(一)墨西哥普惠金融發展的做法和經驗。一是構建普惠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墨西哥于2011年簽署《瑪雅宣言》,承諾開展普惠金融,加快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法律法規,制定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規定,落實《瑪雅宣言》設置的主要工作目標;完善監管法律法規,明確監管部門在推進普惠金融發展領域的主要職責。二是完善普惠金融頂層設計和工作機制。成立普惠金融國家委員會,委員會由財政與公共信貸部、銀行與證券委員會等8個部門的代表組成;監管機構設立普惠金融部,專職推動普惠金融發展;成立保護金融消費者全國委員會、國家金融掃盲委員會等。三是健全支付服務體系和服務渠道。打造多層級的商業性金融機構,除正規商業銀行外,設立三類非銀行的小型私營信貸機構,優化金融服務體系;通過立法允許金融機構通過第三方提供服務,銀行業機構通過與便利店、加油站、彩票銷售點等零售業終端合作,在邊遠地區建立服務點,拓寬服務渠道。四是推動支付服務方式與產品的創新。推廣賬戶分級制度,將銀行賬戶分為4級,每級賬戶在開戶證明材料要求、開戶手續繁簡、賬戶開立方式、支付結算手段、存取款限額、辦理業務類型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此外,還著力提升弱勢群體獲得金融服務的持續能力。五是建立普惠金融統計分析與金融教育工作體系。建立專門的普惠金融統計體系,定期收集數據并年度報告;每三年開展一次面向全國居民的普惠金融需求調查,為政府決策和金融機構的商業模式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指引;面向弱勢群體定向推出“繁榮計劃”,將金融教育與存貸款、福利發放與保險等列為同等重要的服務內容。(二)巴西普惠金融發展的做法和經驗。一是強化國家戰略設計。巴西2011年成立全國普惠金融委員會(PNIF),其工作目標主要是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普惠金融服務,具體包括:提升普惠金融的可獲得性;通過提升金融教育水平和信息透明度增強金融服務信息和消費者經濟責任的可得性;提升金融適應消費者需求的能力。二是推廣銀行。銀行是巴西中央銀行針對缺乏銀行分支機構服務的地區推廣的一種補充性基礎金融服務的方式。其規定,金融機構可與郵局、彩票投注站、汽車經銷商等機構簽訂相關協議,通過這類機構的實體網點補充提供基礎性的金融服務,彌補落后地區金融服務空白的缺陷。實行銀行制度應當在巴西中央銀行獲得授權,服務范圍限于中央銀行授權的范圍內,主要包括開立儲蓄賬戶、存取款、轉賬支付等。該模式符合當地政治經濟發展的需求,目前已覆蓋全國所有城鎮,并且墨西哥、哥倫比亞、智利、秘魯等拉美國家紛紛效仿。隨著銀行支付的推廣,許多金融服務空白地區的居民能夠順利獲得基礎性金融服務。三是創新金融產品。2004年起,監管部門開始推行賬戶分級制度,簡化銀行賬戶;簡化開戶程序和開戶條件,創新金融產品,鼓勵弱勢群體使用個人賬戶,推廣銀行賬戶的使用。四是普及金融教育。在全國推廣“金融公民計劃”,強化公民金融教育,普及開戶、儲蓄、貸款等方面的金融知識,提升其對金融風險的識別和防范;增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加強消費者和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促進二者之間的關系,為消費者特別是其中的低收入群體更加便捷地了解和使用金融產品暢通渠道。五是通報評估報告。該國央行與財政部、農業部等部門合作,設計普惠金融指標體系,定期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監測評估,摸底消費者需求;按年通報監測評估報告,并以此為基礎創新金融產品,完善監管政策,優化金融體系。

三、普惠金融視角下央行支付服務“三農”的現狀與問題

查看全文

電子商務支付服務業發展問題及舉措

摘要:電子商務的發展加速了電子商務支付服務業發展進程,從電子商務支付服務業的發展環境來看,湖北具有較為明顯的區位優勢,但其發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在簡要介紹湖北省電子商務支付服務業現狀的基礎上,總結了其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舉措。

關鍵詞:湖北省;電子商務支付;服務業;問題;舉措

電子商務的支付服務業是指圍繞電子商務而產生的部分金融業務,目前主要體現為電子商務支付手段的電子化,即電子支付。隨著武漢、宜昌、襄樊等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和漢正街都市工業園等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的建設,武漢同城電子支付系統功能的不斷完善與輻射,以及個人支票業務、本票業務和網上支付業務的發展為我省電子商務提供了穩定的支付環境。但目前湖北省電子商務支付服務業的發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湖北省電子商務支付服務業發展問題分析

1.1電子支付認識不足,支付習慣有待改變

湖北省作為內陸經濟大省,與北上廣、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對電子商務支付的認可和接受程度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對網絡支付環境的安全心存疑慮,再加上沒有完善的賠付保障體系做支撐,使人們更傾向于使用傳統支付方式來完成電子商務的資金結算,湖北省的電子商務支付服務業目前最大的門檻便是人們對電子支付的接受程度還不高,還未形成電子消費與支付的習慣,影響了電子商務平臺提供商對在線支付方式進一步投入的積極性。

查看全文

農村醫療費用支付與享受的服務范圍

一、不予支付費用的診療項目

(一)服務項目類

1、掛號費、院外會診費、遠程診療費、家庭病床費等。

2、自請特別護理費、上門服務費、優質優先等特需醫療服務費以及檢查治療加急費、點名手術附加費等。

3、病歷工本費,疾病證明書費、微機查詢費與管理費、各種帳單工本費、磁卡費等。

(二)非疾病治療項目類

查看全文

探究轉移支付制度下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社會意義論文

關鍵詞:公共服務;均等化;轉移支付

內容摘要:深刻理解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及了解公共服務均等化與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之間的關系,對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是轉移支付的主要目標,轉移支付是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手段。

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有利于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促使資源在各個部門合理流動,資源得以有效利用,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與速度。同時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全體公民應該具有均等的機會享有公共服務。因此,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公共服務均等化從其字面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全體公民具有同等權利共同享有由政府提供的滿足人們需要的公共服務。然而,在現階段是否真的能夠共同享有?公共服務指的是哪些?應當指出,由于我國公民所處地域不同,享有的公共服務并不是絕對的平均化,而是在承認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適度差異的基礎上,分別享有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公共服務的內容在不同經濟發展時期具有不同的目標和表現形式。也就是說,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應該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提供過程要體現公平與效率。現階段公共服務所包含的內容,我國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符合我國國情的公共服務是指滿足人民基本生活生產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如公共醫療、文化教育、社會保障、公共設施等。

我國各地區公共服務水平差異現狀

隨著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各級政府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公共服務。然而,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使得各地區政府的財政能力參差不齊。因此,目前無法在全國范圍內提供大致統一的公共服務。表1通過整理1996-2007年各地區有關數據,以各地區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為權數,分別計算出各年份衡量公共服務水平的三個指標人均教育經費、每萬人擁有醫療機構床數和15歲以上人口文盲半文盲的比重的標準差,將之除以各年份對應指標的全國平均數,得出各指標1996-2007年的標準離差率,分析我國近年來各地區公共服務水平的差異狀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