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轉移支付制度下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社會意義論文
時間:2022-01-05 04:36:00
導語:探究轉移支付制度下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社會意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公共服務;均等化;轉移支付
內容摘要:深刻理解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及了解公共服務均等化與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之間的關系,對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是轉移支付的主要目標,轉移支付是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手段。
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有利于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促使資源在各個部門合理流動,資源得以有效利用,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與速度。同時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全體公民應該具有均等的機會享有公共服務。因此,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公共服務均等化從其字面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全體公民具有同等權利共同享有由政府提供的滿足人們需要的公共服務。然而,在現階段是否真的能夠共同享有?公共服務指的是哪些?應當指出,由于我國公民所處地域不同,享有的公共服務并不是絕對的平均化,而是在承認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適度差異的基礎上,分別享有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公共服務的內容在不同經濟發展時期具有不同的目標和表現形式。也就是說,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應該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提供過程要體現公平與效率。現階段公共服務所包含的內容,我國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符合我國國情的公共服務是指滿足人民基本生活生產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如公共醫療、文化教育、社會保障、公共設施等。
我國各地區公共服務水平差異現狀
隨著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各級政府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公共服務。然而,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使得各地區政府的財政能力參差不齊。因此,目前無法在全國范圍內提供大致統一的公共服務。表1通過整理1996-2007年各地區有關數據,以各地區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為權數,分別計算出各年份衡量公共服務水平的三個指標人均教育經費、每萬人擁有醫療機構床數和15歲以上人口文盲半文盲的比重的標準差,將之除以各年份對應指標的全國平均數,得出各指標1996-2007年的標準離差率,分析我國近年來各地區公共服務水平的差異狀況。
表1中,從數據的橫向分析,我國各地區人均教育經費相差較大,標準離差率大部分都在0.5以上,各地區的每萬人擁有醫療機構床數相差最小,標準離差率都在0.3以下,各地區的15歲以上人口文盲半文盲的比重比較適中,大都在0.4左右。從數據的縱向分析,每萬人擁有醫療機構床張數的標準離差率呈逐年降低的趨勢,15歲以上人口文盲半文盲的比重的標準離差率則變化不穩定,2000年和2007年的標準離差率超過了0.5,總體趨勢是上升的,人均教育經費標準離差率比較均勻,1998-2005年標準離差率都超過了0.5,2001年高達0.7264,總體趨勢是下降的。
可以看出,雖然各地區提供的公共服務更為完善,各地區間公共服務水平的差異不斷縮小,但是現階段各地區公共服務提供水平的差異仍然是較大的。
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對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意義
(一)轉移支付是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制度保障
居民所能享受到的公共服務大部分是地區性公共服務,所以必須合理調節各地區的財力,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雖然市場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率的方式,能夠利用利益誘導機制,但是各地區經濟非均衡增長是絕對的。因而只有依靠政府調節才能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各地區提供公共服務,必須有充足的財力作為保證,因此轉移支付制度作為調節各政府間財政能力的重要工具,是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主要途徑。
(二)縱橫向轉移支付制度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效果比較分析
各地區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水平與其財政能力息息相關,以人均財力作為衡量各地區公共服務水平的指標,具有較好的解釋力。本文整理1996-2007年的有關數據,計算出各年份人均財政收入、人均財政總收入、人均財政支出的標準離差率,如表2所示。其中人均財政收入的標準離差率代表轉移支付前各地區公共財政能力的不平衡程度,人均財政總收入標準離差率代表中央對地方補助后地區間公共財政能力的差異程度,人均財政支出的標準離差率代表各地區間總轉移支付后財政能力的差異程度。通過以上三個標準離差率的數據分析我國現階段縱向及橫向轉移支付制度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效果。
根據表2數據,可以總結以下幾點:
比較人均財政收入與人均財政總收入的標準離差率,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有助于縮小地區間財政能力的差異,而且縮小的程度越來越大,但2003年反而擴大了地區間財政能力的差異。
人均財政收入標準離差率大多在0.8以上,說明我國各地區初始收入的差異是比較大的。人均財政支出較人均財政收入的標準離差率小,說明在整體轉移支付制度下,各地區公共服務水平的差異是不斷縮小的,而且數據表示,總的轉移支付使各地區的公共財政能力差異保持在相對平穩的水平。但是各地區在接受總轉移支付以后,財政能力的差異仍然超過了0.5。轉移支付對于改變我國各地區間財政能力差異的作用比較小,即平均縮小差異的28%,最高也僅為37.2%。
最后一列數據可看出,由于中央加強了對地區的過渡期轉移支付的規模,中央對各地區的轉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應在整個轉移支付制度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說明我國縱向轉移支付制度的均等化效果比較好,而地區間橫向轉移支付的均等化作用比較小,在公共服務均等化過程中沒有很好的發揮其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溶滄,焦國華.地區間財政能力差異與轉移支付制度創新[J].財貿經濟,2002(6)
2.王祖強,鄭劍鋒,包浩斌.轉移支付制度的公共服務均等化績效研究—基于1997-2008年中國內地的實證分析[J].西部論壇,2009,19(6)
3.湯紅梅.公共服務均等化路徑選擇研究—對現行轉移支付體制的改革與完善[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7,14(4)
4.陳頌東.中國的轉移支付制度與地區公共服務均等化[J].經濟經緯,2008,(1)
- 上一篇:領導干部的素質與民主芻議論文
- 下一篇:淺談農村稅改鄉鎮財政來源困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