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結算管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5 08:22: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支付結算管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支付體系是社會經濟活動中貨幣轉移的制度和技術安排的總和。社會經濟發展離不開資金運動,資金的運動離不開支付體系的支撐。支付體系作為社會公共支付清算與結算平臺,能夠為各銀行以及金融市場提供資金清算與結算服務,有利于加速社會資金周轉,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隨著2006年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的兩大核心系統,即大額支付系統和小額支付系統,分別完成了在全國的推廣工作,輔以中央銀行會計集中核算系統、賬戶管理系統、票據交換系統、銀行卡支付系統等,標志著以現代化支付系統為核心、商業銀行行內系統為基礎、其他支付結算系統為補充的支付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人民銀行作為支付體系的組織者、管理者、監督者,應行使好支付結算管理職能,大力發展和創新支付結算工具,改善支付內外部環境,協調支付結算各方利益,確保整個社會支付清算的安全、高效。
一、改進支付結算手段,服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處在初期發展階段,信用制度尚不健全,信用觀念比較淡薄,運用支付信用工具疏導、規范社會信用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因此,人民銀行應采取積極的措施,加大力度推廣和運用支付信用工具,為社會提供支付結算服務。
(一)推廣票據使用,促進商業信用健康發展。要繼續宣傳推廣商業匯票和信用證結算,各商業銀行對企業間的商品交易要積極做好商業匯票的承兌和信用證開證,以及商業匯票貼現和信用證議付,逐步形成在大宗商品交易中使用商業匯票和信用證結算。擴大票據交換覆蓋面,積極推廣使用銀行本票,減少現金流通,方便客戶結算,繼續擴大支票的使用范圍和對象,提高票據信用,鼓勵具有良好信譽的個人使用支票,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1.加大宣傳與推廣力度,提高金融機構和企業對商業承兌匯票業務的認知,提高金融機構對商業承兌匯票業務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轉變經營觀念和本位主義思想,增強票據市場意識和金融業整體風險意識,在充分防范風險的前提下,逐步使商業承兌匯票業務成為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推動企業認識并廣泛使用商業承兌匯票,使獲取商業承兌匯票簽發資格成為企業的榮譽和優勢的標志。促使企業在承兌與支付中誠實守信,共同維護和提高商業承兌匯票的信用度,使商業承兌匯票成長為我國經濟活動中的“金牌”支付工具。
2.建立完善征信管理體系,降低風險評估成本。改善商業信用環境。一是建立和完善我國企業征信管理體系,盡快把企業商業匯票信息導入人民銀行信貸登記系統,把企業所有支付結算信息納入征信管理,逐步實現企業信用信息的完整性與權威性,為商業承兌匯票信用評估提供低成本及時全面的咨詢信息,促進商業承兌匯票推廣的穩妥進行;二是制定統一的企業信用評級標準,規范對企業的信用評級,避免因金融機構信用評級各自為政而導致企業存在多個信用等級,提高企業信用等級的通用性;三是引導各金融機構真實、完整、及時地將企業支付結算、信貸等方面的不良記錄輸入相關征信系統,確保企業信用信息的全面性與透明度;四是加強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溝通與協調,實施合力制裁,使喪失信用的企業在融資、結算等業務中享受“差別”待遇,形成有效的制裁制度,以此強化企業信用約束,樹立和培育企業的信用觀念,逐步改善商業信用環境,提升社會整體信用。
3.積極創新金融產品,拓寬商業承兌匯票市場。金融機構應積極適應經濟發展需求,在國家經濟金融法規和宏觀經濟政策的允許范圍內,不斷創新業務,推出新的金融產品,助推商業承兌匯票業務的開展。如參照招商銀行的商業承兌匯票保貼、中國光大銀行的商業承兌匯票包買等業務,通過將銀行信用引入商業承兌匯票的票據權利義務中,對某些特定的企業給予一定商業承兌匯票貼現額度的授信,鼓勵實力雄厚、資信情況良好的大型企業集團和上市公司簽發使用商業承兌匯票,拓寬融資渠道,提高商業承兌匯票的變現能力和流通性,讓更多的企業從使用商業承兌匯票中得到實惠,以進一步推廣使用商業承兌匯票,拓寬商業承兌匯票市場。
4.修改與完善相關制度法律。一是修改與商業承兌匯票債權保全相關的法律規定,使商業承兌匯票債權與其他形式債權具有相同的法律權利;二是增加對商業失信懲罰的法律法規條款,提高失信成本,加大對商業失信的懲罰力度,維護商業承兌匯票的信譽;三是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修改<票據法),取消商業匯票必須具備真實交易和債權債務的設定,放開純粹融資性票據,使商業承兌匯票真正成為一種完全有價證券,充分達到支付、信用及融資的目的。
(二)推廣運用新的支付工具。商業銀行要積極研究探索新的支付結算手段。為客戶提供方便、靈活、快捷、安全的支付工具。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創新電子支付工具,廣泛開辦定期借記、直接貸記業務,擴大轉賬結算,減少現金使用,便利公眾交納水、電、通訊、房租等公用事業費、保險費、稅款以及工資等。積極推廣貸記信用卡業務。引導消費信用,刺激消費需求。人民銀行要抓緊研究規范支付工具創新的管理辦法,進一步推進支付工具的電子化和支付手段的現代化,提高商業銀行的整體服務水平和競爭能力。
(三)積極推行支付結算的業務。人民銀行應按照《支付結算業務辦法》,做好商業銀行之間支付結算的指導和協調工作,按規定做好支付結算業務制的監督管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要充分認識支付結算制的重要意義,轉變經營觀念,提高服務意識,通過銀行間支付結算業務的相互,互惠互利、互為補充,更好地為客戶提供優質、高效、滿意的金融服務。
二、強化支付結算監管.維護支付結算秩序
強化支付結算監管是維護結算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信用好轉,防范支付風險和案件發生,提高金融服務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人民銀行在改進支付結算服務的同時,必須強化支付結算監管。
(一)加大支付結算的監管力度。重點對支付結算法規制度的執行情況、各商業銀行支付結算內部管理和內控制度的建立及執行情況、支付結算的違規違紀行為以及銀行賬戶開立和使用等方面加強監管。加強對各項重要支付結算業務準入和退出審批的管理,規范商業銀行業務經營行為,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二)建立支付結算監督管理責任追究制度。辦理支付結算業務的商業銀行營業機構因管理混亂,內控制度不落實發生重大違規違紀行為和案件的,要按照規定追究有關當事人的責任;管理行未認真履行管理職責,對支付結算制度和中國人民銀行的各項管理要求貫徹不力,實施不到位,對其分支機構發生的嚴重問題不處理、不糾正,致使發生重大違規違紀行為和案件的,要按照規定追究有關主管行主要負責人的責任。人民銀行分支行,未認真履行支付結算的監管職責,造成轄內支付結算秩序混亂,經常發生違規違紀行為和案件,影響較大的.要按照規定追究有關人民銀行分支行的責任。
(三)強化不良支付行為規范管理。1.加強支付結算制度建設,建立舉報、投訴制度。疏通持票人舉報、投訴渠道,規范持票人舉報方式和方法,對舉報人給予一定的獎勵,使基層人行增加及時發現簽發空頭支票行為的渠道;z加強結算紀律監督管理,建立健全結算管理體制。由人民銀行牽頭,建立支付結算糾紛調解機制,同時通過實行不良支付行為社會舉報制度、銀行機構定期檢查報告制度、不良支付行為處罰制度等系列規章制度,促使銀行、單位和個人嚴格遵守支付結算紀律,維持正常的支付結算秩序;3.加強對空頭支票的業務管理。進一步明確商業銀行發現空頭支票行為后的權利與義務,對于不履行空頭支票報告義務的商業銀行,應給予經濟處罰,可適當提高商業銀行出票行提取處罰手續費比率,進一步維護持票人的合法權益;4.應用新的科技手段,提高支付結算監管水平。加強科技應用能力,不斷提高支付結算監管科技含量,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資源強化對支付結算的管理,實現支付結算監管的現代化,主動適應對商業銀行支付創新業務的監管,并不斷引導商業銀行進行結算創新,加快資金周轉。
(四)加強支付結算安全管理。要認真貫徹中國人民銀行近幾年來出臺的關于加強支付結算安全管理的各項措施;加強落實內控制度,強化相互制約和事后監督;研究制定統一通用的支付密碼業務和技術標準,進一步明確和規范其使用范圍,實現客戶一機通用,保障銀行和客戶的資金安全;加強對基層臨柜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提高他們對重要的支付結算憑證及票據真偽的識別能力,增強風險防范意識,提高案件堵截率;針對目前偽造票據進行詐騙比較嚴重的狀況,研究嚴厲打擊制造假票據的犯罪活動的措施,確保良好的票據使用和流通環境,維護正常的支付結算秩序和市場經濟秩序。
三、強化支付系統風險防范,提升資金使用效益
現代支付系統的建立為商業銀行和金融市場提供了優質的支付清算服務平臺,但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支付系統中存在的各種風險成為目前支付系統管理工作中的重點。應切實增強風險防范意識,落實風險防范措施,提高風險管理功能。
(一)進一步加強監督管理是防范支付風險的有效途徑。大小額支付系統運行后,全國金融系統支付網絡連在一起,金融機構的風險往往發生在支付結算環節,如果一家機構的清算問題將會導致支付風險,會引發連鎖反應,蔓延到整個支付系統并產生系統性風險。因此,對支付系統運行過程的監督和管理,是支付系統風險防范框架中的核心問題,應該把支付系統運行的安全和高效作為核心公共政策目標,采取一系列舉措來控制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等。同時在實施過程中,明確支付體系的監督重點,強化事后監督和非現場監控,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達到提高監管,優化服務的目的。
(二)加強制度建設是現代化支付體系建設風險防范的可靠保障,應盡快制定包括中小外資金融機構在內、涉及所有支付系統參與者準入、退出的管理辦法、票據交換管理辦法,完善支付系統的風險防范措施,完善支付系統的運行維護和應急機制。同時,將研究開發支付管理信息系統和業務監控系統,為貨幣政策提供決策依據和加強支付系統運行的業務監督和管理,以維護金融穩定。
(三)在推進支付系統建設的同時,完善支付系統的運行維護機制,確保支付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成為央行的工作重點。加強系統安全建設是防范支付系統風險的強有力的保障,在大額和小額支付系統全面推廣運行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系統安全防范措施,提高系統資源的利用效率,確保系統的安全高效穩定運行。
(四)規避票據交換工作風險。目前,在票據交換工作中存在對風險性認識不充分,部分交換員身兼數職等問題,票據交換員的行為不能得到有效牽制和制約,票據交換過程中手續不夠嚴密,這是同城清算中可能發生案件的一個最重要隱患。加之部分金融機構對票據知識宣傳不夠,部分客戶不知如何正確使用票據,常因收款人名稱、收款人賬號、金額有誤或者復寫憑證底聯不清造成退票或錯匯現象。人民銀行要進一步加強領導,經常召集參加票據交換的金融機構以座談會、聯席會等各種形式提高有關領導和票據交換人員識別風險的水平,加強對票據交換風險性的認識。對票據交換風險意識淡薄、管理不利的清算機構在轄區內予以通報,直至停止其參加交換資格。
(五)加強賬戶管理是防范支付結算風險的重點。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系統是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制度的有效支撐,涉及人民銀行各級機構和銀行所有網點。賬戶管理系統的建設運行,對規范銀行結算賬戶的開立和使用、有效防范利用銀行結算賬戶套取現金、偷逃稅款、逃廢債務和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支持征信體系建設等提供了重要手段。賬戶管理系統擁有豐富的存款人信息資源,應當以完善查詢立法為基礎,開發專門的協助查詢功能,準確獲取存款人的有關信息,為有效遏制利用銀行賬戶違規支付或從事違法犯罪活動提供技術支持。賬戶管理系統依托現代化支付系統平臺,以進一步落實銀行賬戶實名制為契機,打擊金融犯罪,提高社會信用,維護社會及金融穩定,營造和諧、穩健、守信的金融環境。
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改進支付結算管理工作
篇2
摘要:針對近年來金融“脫媒”現象的出現以及投資基金能否替代商業銀行的爭論。傳統的金融機構理論已不足以解釋現代商業銀行的核心功能。從風險管理的視角指出,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管理金融風險的過程中所采用的個性化工具和風險內化器的制度設計。加快風險管理技術的創新是新時期商業銀行的生命線。
關鍵詞:商業銀行;核心功能;風險管理;新視角
引言
金融機構在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資源配置作用。長期以來,商業銀行一直是金融機構的主體,在各國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證券市場的蓬勃發展,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在所有金融機構總資產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自1868年世界上第一只投資基金——“海外和殖民地信托”在英國誕生以來,投資基金在西方發達國家取得長足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勢頭更為猛烈,并對商業銀行的生存空間形成持續壓力。新世紀以來,美國投資基金的資產規模更是超過了長期處于金融系統主導地位的商業銀行。由此引發了商業銀行是否會消失,轉而由投資基金所替代的廣泛爭論。
一、對傳統理論的簡要梳理
商業銀行的核心價值或者說功能究竟何在,理論界眾說紛紜。其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有以下三種理論:
(一)“資產轉換”功能說
“資產轉換”功能是由格利和肖在1956年發表的論文《金融中介和儲蓄—投資過程》以及托賓在1963年發表的論文《作為貨幣創造者的商業銀行》中提出并作出論述的。他們認為各種金融中介都是為財富擁有者提供資金組合,并通過競爭獲得自身在市場中的發展空間,各種金融中介在開展金融業務時,都必須盡可能滿足儲蓄者與投資者的偏好,這種競爭的方式或滿足的方式就是進行資產轉換。不同的資產轉換方式造就了各種金融中介之間存在的差別,銀行主要是通過滿足支付要求而提供負債。
(二)“降低交易成本”功能說
1976年喬治·本斯頓和小柯利福德·斯密斯在發表的論文《金融中介理論中的交易成本》中提出交易成本應為金融中介理論分析的核心內容。他們認為,金融產品的制造取決于其未來銷售價格能否彌補該產品生產時的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金融中介之所以能夠制造適應上述特殊要求的金融產品,是因為它有三大優勢:其一,專業化生產的規模經濟;其二,更容易以低成本獲得大量信息;其三,減少搜尋信息的成本。交易成本與金融產品種類、消費者偏好之間有一定的內在關系,技術和消費者偏好的變化將使成本發生變化,從而促使商業銀行調整產品,因此,降低交易成本將是商業銀行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三)“信息處理”功能說
20世紀70年代,信息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對分析金融機構存在和功能的視角產生了很大影響。1977年勒蘭與佩勒的論文《信息不對稱、金融結構與金融中介》分析了事前信息不對稱的影響,認為借款人如何能夠獲得信貸,依賴于作為信號的企業內部投資信息非常困難。解決的辦法就是將搜集信息的人組成專門的金融中介,以使貸款的資產組合和投資充分吸收這些信息。戴蒙德在1984年發表的經典論文《金融中介與監督》中分析了事后信息不對稱問題,認為只有借款人能夠無成本地獲得投資的最終結果,才會使金融合同對具體借款人活動適用的約束降低。
二、對傳統商業銀行功能理論的重新認識
(一)對信用中介功能的再認識
信用中介功能是指促進資金融通的功能,即促使貨幣資金從盈余單位流向赤字單位,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資金融通過程中所涉及的金融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三大類。由于金融風險的投機性、市場主體風險偏好程度、風險承受能力的差異性、金融風險的可單獨交易性,以及學習成本和時間成本的上升超過信息成本的下降,市場主體對金融機構管理金融風險的需求是不斷增加的。
(二)對支付中介功能的再認識
支付中介功能是指銀行客戶進行現金收付或存款劃轉的功能。雖然支付中介功能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它本身為商業銀行帶來的收入只占極小比例。美國所有商業銀行存款賬戶服務費收入占總收入的平均比例,雖然整體上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之中,但其絕對水平仍然只有4%左右(Fed,2000)。支付中介本身仍然是銀行的一個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潤中心。銀行提供支付中介服務是因為它能使銀行增加存款,并從存貸款利差中獲得收入。
(三)對信用創造功能的再認識
信用創造功能是商業銀行通過其存款和貸款業務,創造出數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的功能。實際上,信用創造只是銀行從事存貸款業務的一種客觀結果,而不是其主動追求的一種目標。站在商業銀行的角度,也只是其管理金融風險這一核心功能從而尋求利潤過程中的的一種附屬功能。
(四)對金融服務功能的再認識
金融服務功能是商業銀行提供除存貸款業務、支付結算業務以外的其他業務的功能。大部分金融服務業務,如收付、基金銷售、保險銷售、基金托管等等,與支付中介業務一樣,不是單獨的盈利中心。是銀行利用其在存貸款等風險管理業務中形成的已有優勢,投入少量的變動成本所增設的盈利業務。可以看到,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使得社會對銀行提供這類服務的需求處于不斷下降的趨勢之中。三、商業銀行管理風險的特點——與投資基金的對比分析框架
(一)商業銀行管理風險的個性化工具
1.與投資基金相比,商業銀行管理風險的突出特征是它所使用的工具——貸款是個性化的。嚴格說,銀行所發放的每一筆貸款都是根據借款人的具體需要所設計的,無論是貸款的金額、期限、利率、發放貸款時的信息依據、調查、審查、發放、回收過程,還是其提款安排和償還安排,都與借款人獨特的未來現金流相對應。這種非標準化的特征使得貸款這種工具適合于所有規模、所有類型的企業和消費者。然而,有價證券的標準化與銀行貸款的非標準化形成鮮明對照。證券的標準化存在巨額固定成本,且必須要使社會公眾普遍認可,這使得證券融資只適用于大企業的巨額融資項目和成熟產品的融資。
2.銀行資產證券化的實踐使我們能更深入地理解銀行在資金融通中的核心作用。貸款證券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將非標準化貸款轉化成為標準化證券的過程。在貸款證券化后,銀行實際上已經基本完成了其以非標準化方式管理風險的全部工作。銀行所需要的只是資金以及相應的風險。這實際上是社會分工進一步深化的表現:銀行提供的是管理金融風險的服務,資金本身只是銀行管理風險的一種工具一個載體,提供資金本身并不是銀行服務的目的。
(二)商業銀行“風險的內化器”的制度設計
1.從對風險的吸收方式來看。投資基金的機制設計就是要由基金持有人分享所有風險收益,同時直接分擔所有風險損失,而基金管理人只能收取固定的管理費。商業銀行的機制設計要求銀行本身承擔風險。首先,銀行以到期無條件還本并按約定支付利息的承諾從存款人處吸收資金,然后按約定條件將資金貸放給貸款人,其后若貸款人違約,銀行不能以此為借口對存款人違約,從而承擔了資金融通過程中的信用風險。其次,銀行按約定要保證存款人隨時提取存款的需要,卻不能因此向貸款人收回未到期貸款,這樣銀行就承擔了資金融通過程中的流動性風險。
2.從商業銀行承擔“風險內化器”這一角色的合宜性上看,商業銀行風險內化器的制度安排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銀行和基金經理與資金盈余單位之間的關系,都是一種委托關系,委托關系的核心是激勵機制問題。只有在委托人能夠低成本地觀察到人的努力程度,從而對其進行有效監督的情況下,才能采取向人支付固定報酬的激勵機制。在不能低成本地觀察到人的努力程度的情況下,將人的收益與其努力程度完全掛鉤,是一種最有效的激勵機制。由于銀行的主要資產是非標準化、不透明的貸款。所以,風險內部化是銀行與其資金盈余單位之間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一種委托安排。
3.因為沒有考慮風險處理因素,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和地位其實是被低估了。大部分商業銀行管理風險功能的業務,都沒有反映在其資產負債表上。例如,貸款證券化的發展使得銀行已經通過調查、審查、設計等方式管理過風險的貸款,不再保留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如果仍然運用資產規模來作為衡量商業銀行在金融體系中重要性的標準,必然會低估商業銀行應該有的地位。也是近些年商業銀行功能弱化說法的一個重要原因。
結論與啟示
商業銀行的核心價值在于管理資金融通過程中的金融風險。通過商業銀行制度與投資基金制度的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商業銀行的獨特之處在于其管理金融風險的個性化方式和風險內化器的制度設計。商業銀行的未來,歸根結底取決于其管理金融風險的能力,尤其是以貸款方式管理風險的能力。盡管迄今為止商業銀行制度并不完美,商業銀行體系依然具有明顯的脆弱性,但這只能通過金融改革與創新來加以修正和完善。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學者通過對投資基金制度與商業銀行制度的比較分析,得出二者有交叉與融合發展趨勢的結論(何德旭,2004;曾康林,2002)。對研究新時期商業銀行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我們可以在發展投資基金的同時積極發展商業銀行,不斷地進行金融創新,不斷地提高其風險管理的能力,做到二者兼顧。可以預見,在一個不太短的時期內,仍將把商業銀行的改革和發展放在一個突出和重要的地位上。
參考文獻:
[1]代軍勛.商業銀行積極風險管理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2]曾康霖.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基金的興起是否能取代商業銀行[J].財貿經濟,2002,(7).
[3]何德旭.商業銀行制度與投資基金制度:一個比較分析框架[J].經濟研究,2002,(9).
篇3
實習是一個過程,于我而言更是一種經歷。過程意味著收獲,收獲知識、經驗和友誼。經歷意味著開始,開始新的職業生涯和人生征途!因此,有必要對其做一總結,溫故知新,承前啟后,為在建設銀行三月有余之實習劃上句號,也為新的起點夯實基礎。
整個實習分為三個階段:首月,在市分行會計部綜合科和結算科,從閱讀會計制度匯編和分析財務報表著手,重點了解建設銀行會計基本制度,會計核算相關流程和運行模式,以及對公支付結算業務的基本制度和相關流程;次月,在渝中支行公司部和個銀部,從了解各種主要資產和負債業務的流程出發,重點領會建行各項內控制度在具體業務流程設計中的體現和運用,尤其關注信貸業務流程和各個環節風險的控制措施;最后月余時間,分別在觀音巖分理處和渝中支行營業部,通過對記帳、復核、交換、信貸、出納、個人理財、銀保、銀證等柜臺相關崗位業務的學習,更為直接的觀察到各種業務的工作流程尤其會計核算,以及建行基層分支機構日常運營情況,更在成功轉型的觀音巖分理處體會到了有效的制度帶來的秩序與效率。期間,還先后參加了局機關年中工作會議及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新會計準則、三大模塊等方面的培訓,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也對銀行監管工作有了初步的輪廓。
實習期間,次貸危機愈演愈烈,從“兩房”托管到巨人雷曼轟然倒下,發端于華爾街的金融海嘯正迅速席卷全球。雖然得益于銀監會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所倡導和指引的逆周期建設,使得我國銀行金融體系總體上保持了穩定和對次貸危機的“免疫”。但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無國界的國際環境下,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亦難完全獨善其身:四大行投資次貸虧損,更值得擔憂的是,中國金融業面臨著迅速惡化的外部宏觀經濟和金融環境,運營環境驟然變差;當前,房地產業調整帶來的信貸風險,實體經濟下滑和宏觀政策壓縮利潤空間都已經迫在眉睫,銀行業經營風險不可小覷。張瑞敏的成功秘籍是“向失敗學習、向成功學習、向競爭對手學習”,次貸危機給我們提供了一面檢查和完善我國金融監管體系的鏡子。因此,對于美國等發達國家銀行監管如何失靈,以及如何提高我國銀行監管有效性的思考就一直貫穿在實習過程中。
雖然關于此次金融動蕩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例如超前消費的長期積累、金融領域激勵制度的扭曲、金融創新領域普遍存在的道德風險和欺詐、表外業務信息披露的不充分等等,但是各國監管當局沒有阻止這些現象的產生和蔓延在我看來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一方面,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市場效率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風險。而監管體制沒有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在過度相信市場自我監管能力的思維下,沒有處理好安全和效率的平衡。監管機構不但沒有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加強風險防范,使得金融衍生品不但游離于金融監管之外,而且也缺乏有效的市場監督;而且缺乏對創新產品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對可能引起系統風險性的產品的重視不夠,沒有深入分析和評估這些金融衍生產品可能給監管體系帶來的隱患。另一方面,監管機構缺乏全面嚴格監管的激勵,因為實施嚴格的風險管理程序會提高服從成本,從而降低本國金融業的競爭力,同時使得一些金融機構可能將部分業務向某些監管寬松的地區轉移(本人博士論文研究的就是規制、管制或者監管競爭,只不過研究是環境保護領域)。
在我國,銀行業的資產約占全部金融資產的九成以上,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銀行業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通過實習期間對國際上銀行監管理論的新發展,次貸危機所暴露出來的國外銀行監管的經驗教訓,以及我國商業銀行監管歷史現狀的學習,結合對建行內控制度,尤其是相關高風險業務的工作流程以及主要風險環節措施的了解;我意識到,當前銀行監管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多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有必要予以改進和完善。首先,新的銀行監管理念和技術的運用,雖然監管理念經歷了從重市場準入管理到重持續性監管,重合規性監管到以風險監管為中心,重外部監管到強調銀行內部控制,但是這些理念要在實踐中得以有效運用尚需完善非現場監管技術、風險識別技術以及信用衍生品監管技術上。其次,金融監管體系的完善,當前人行和銀監在監管主體職責上存在不明確的地方。而隨著金融控股公司,銀保、銀證以及外資銀行進入,混業經營已經出現并必將成為金融業發展趨勢,傳統金融子市場的界限已經淡化,跨市場金融產品日益普遍。因此,跨部門監管協調和監管合作日趨重要,不同監管部門之間更好和更緊密地監管協調和合作勢在必行。其三,提高信息供給質量。信息是決定監管有效性的關鍵,信息供給不足會產生監管的高成本和低效率,目前存在信息缺乏規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和信息披露不統一(如會計制度的差異,是否上市),信息披露失真等現象。信息質量不高將直接影響直接監管,以及通過市場、中介組織和大眾傳媒等非正式渠道監管的有效性。第四,矯枉不能過正,也不能因噎廢食。當前在次貸危機的陰影下人們更關注的是金融安全,但不能因此弱化銀行作為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的盈利目的。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必須效率與穩定并重,在二者的平衡中提高監管的有效性。次貸危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強大自己和增強在國際金融領域話語權的機會。我們應該進一步深化金融企業改革,推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內部治理結構,加強風險管理,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加強金融體系核心競爭力建設。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形成穩定的長遠發展戰略,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有在自身特色的企業愿景和企業文化,這是一家銀行的成敗和是否能夠長生不衰的根本。
篇4
【摘要】對產業集群進行供應鏈(SC) 式整合,并注重SC 的資金流管理對產業集群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基于SC 和財務管理的全面系統整合,探討產業集群的SC 式整合和SC 資金流優化過程中的決策問題,構建產業集群、SC、財務活動三層次相關主體的多階段聯合定性決策模型。在此基礎上,將產業集群、SC 及財務活動的相關決策問題都具體化并集中于集群式SC 財務決策問題,由此建立定量化的集群式SC 財務決策優化模型,并探討集群式SC內部協調優化問題。
關鍵詞 供應鏈(SC) 式整合;資金流優化;集群式SC;財務決策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紹興市哲社科“十二五”規劃2014 年度重點課題“產業集群背景下紹興紡織供應鏈財務決策研究”的研究成果(125J103)。
【作者簡介】曾麗萍,紹興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供應鏈管理、財務管理。
一、引言
經濟發展到不同階段,需要相應的管理技術和水平與其相匹配,產業集群的發展也不例外。我國傳統產業集群的形成與初級發展大多依賴于地理區位、自然資源、勞動力、市場需求等天然的要素稟賦優勢,管理技術和水平似乎并不重要。隨著這些比較優勢的逐步喪失和外部環境的變遷,集群中的企業意識到必須致力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改進整個工藝流程、提高產品質量、提供個性化服務等,才能獲得持續發展,而這些都需要借助各種現代的管理理論如JIT(即Just In Time,準時制生產方式)、企業再造理論、全面質量管理、風險管理和技術,如MRP (即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物料需求計劃)、MRPⅡ (即制造資源計劃)、erp (即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 等管理系統才能實現。此時,集群內的企業注重的仍是自身業務流程的改進。如今,產業集群在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實踐中,意識到僅僅依靠業務流程的改進帶來的利潤增長空間逐步縮減,靠單個企業的力量難以突破發展困境。因此,對產業集群內分散的企業進行供應鏈(即SupplyChain,簡稱SC) 式整合,并注重SC的資金流管理對產業集群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將應用SC管理和財務管理理論,在對兩者進行系統整合的基礎上,探討在集群內進行SC式整合并優化SC資金流的財務決策問題。
二、SC管理與財務管理整合之文獻綜述
財務管理和SC管理基于它們共同的內容(資金流) 和相似的目標(前者目標為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后者目標是SC整體效益最大化),具有天然的粘合性,在國內外,不管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應用,它們都已在一定程度上交叉融合。
(一) SC管理與財務管理整合之理論研究成果
在理論研究方面,既有基于SC 的融資、投資、營運(存貨、應收款、現金)、分配等方面的研究,又有SC環境下的預算、決策、績效評價研究;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研究;既有一般性的理論闡述,又有針對特定行業或企業的實證研究。但大部分研究是基于SC視角對某一項財務活動或財務管理的某一個環節的局部研究,而關于SC和財務管理的系統整合研究并不多。
在國內,陳良華①于2000年率先進行了SC管理下企業財務信息管理系統過程重組研究,將財務會計、管理會計、預算管理從傳統以企業為邊界延伸至整個SC,為財務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即SC視角;馮巧根(2001) 提出了基于SC的財務管理重點;楊紹輝(2005)、賀碧云和吳先金(2006) 等探討了財務SC的流程設計;周傳麗(2008) 提出了SC財務目標為集合體收益最大化與主體利益最優化;楊健(2009) 構建了財務SC管理模塊,包括采購與付款管理模塊、存貨與倉儲管理模塊、銷售與收款管理模塊、財務SC關系管理模塊;江其玟和胡幽研(2009) 構建了基于SC理論的營運資金管理概念模型;王娟(2010) 構建了基于SC管理的財務管理模式的基礎模型。
在國外,對財務管理和SC管理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財務SC。基倫聯合公司(Killen&Associ?ate,Inc,2001) 提出了財務SC (FSC) 概念:它是代表與現金流通有關的所有交易活動,從客戶下訂單、沖賬到買方付款,其功用與實體或物資的SC 同等重要,是SC 實物鏈條的同步支持系統。SAP研究院(2002) 認為,財務SC是比ERP系統更為高效的SC整合工具,其優勢是能將財務鏈條沿著SC關系鋪開,更有助于企業外部業務處理。此時,財務SC還是基于信息化和自動化的財務流程。
隨著研究的深入,財務SC的概念外延被大大拓展了。C.Read,H.Scheuermann等② (2005) 提出財務SC包含著直接影響現金流和營運資本的流程與交易,它是從SC或購買者的選擇出發,通過支付流程、信息報告和分析以及現金流預測進一步向外延伸的財務(金融) 活動和資源鏈條。Killen &Associate Inc(2000) 提出財務SC的運行要素有兩個:交易關系和交易流量。交易關系不僅包括節點企業彼此之間產品或服務的買賣關系,還包括節點企業彼此之間的金融交易關系,例如供應商為制造商提供短期銀行信貸的擔保關系。交易流量則是指節點企業之間產品、服務或資金融通的數量以及相應的信息和票據流量。交易關系產生交易流量,交易關系和交易流量沿著SC延伸就形成了財務SC。此外, F.R.Boucher ③ (2002)、S.U.Rahmen ④(2006) 等還探討了財務SC信息架構。
(二) SC管理與財務管理整合之實踐應用現狀
關于財務管理與SC整合在實踐應用方面的最佳體現就是ERP軟件,不管是國內面向中小企業的用友、金蝶還是國外面向大企業的SAP,它們基本都已經融入了SC管理理念,既是財務軟件,又是SC管理工具。尤其是SAP的財務SC管理模塊提供了十分完善的財務SC整體解決方案,并且已經在許多大型跨國公司實踐中使用。它分為以下幾個模塊:信用管理、直接賬單、爭端管理、收款管理、集團現金、資金和流動性管理及風險管理。SAP通過一套自動化、快速、整合的財務SC管理全新思路致力于更快地解決爭端、減少結算周期、降低賬單成本、減少壞賬損失、改善現金管理、優化營運資本、提升與客戶的關系管理等。
綜上所述,關于財務管理與SC管理的整合,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理念的提出、模塊的構建、基礎模型的構建、模式的研究等,尚缺全面、系統的定量研究。而關于財務SC,并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財務管理與SC的整合。首先,其只是SC管理和財務管理的局部整合(僅涉及籌資和營運,而未涉及投資和分配)。其次,由于兩者的結合點只體現在日常的營運活動中,尚未上升到戰略的高度從而實現全過程的資金流的優化管理,未能實現資源在整個SC中的優化配置。最后,現有的大部分ERP軟件未能實現財務SC 的全部功能,在系統設計上,一是局限于營運資金管理;二是只是管理信息系統而非決策支持系統,即其主要提高企業的信息化水平,而非為決策提供支持;三是在實踐應用中遠未達到理論研究水平,僅僅被應用于提高企業內部財務管理的自動化程度。
本文應用現有的關于SC和財務管理整合的研究成果,構建產業集群、SC、財務活動三層次相關主體的多階段聯合定性決策模型,在此基礎上,探討集群式SC財務決策問題,建立定量的集群式SC財務決策優化模型。
三、產業集群背景下SC 管理與財務管理整合之定性決策模型
根據產業集群、SC、財務活動的發展和決策路徑,建立三層次相關主體的多階段聯合定性決策模型(圖1)。
該模型包含產業集群、SC、財務活動三個層次相關主體的決策。產業集群、SC、財務活動之間的關系如下:產業集群的發展有賴于對集群進行SC式整合,把集群內松散、無序的企業打造成許多具有競爭優勢的SC;SC的運作過程表現為各種業務活動,由于業務活動將會直接或間接地在當前或未來引起資金運動,可以假設業務活動就是財務活動,SC 的運作最終表現為各種財務活動。因此,產業集群決策體現為集群內SC的決策,并且SC的業務決策與其財務決策高度統一。
模型將決策過程分為五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按照各層次主體的發展和決策路徑循序漸進,并且與其他主體同階段決策無縫銜接。
各層次各階段決策內容分析如下。
(一) 模塊一:確定目標
確定產業集群、SC與財務活動三層次的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并確保三層次的目標高度統一,總體目標與特定時期的具體目標無縫銜接。
總體目標一般保持長期不變,并已達成共識。產業集群的總體目標為持續發展,轉型升級;SC的總體目標為SC長期穩定發展;財務活動總體目標為相關者利益最大化。
具體目標反映了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相關主體的目標,它是總體目標的具體化,為總體目標服務,使其更具有可執行性。特定時期、特定環境是指相關主體的發展階段、宏觀經濟環境、政府政策等。產業集群具體目標有品牌建設、技術創新、物流園區建設等;SC具體目標有打造核心競爭力、創建綠色SC、提高客戶滿意度、提高快速反應能力等;財務活動的目標有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風險最小化等。
三層次目標之間的關系是產業集群目標的實現
依賴于集群內眾多SC目標的實現,SC目標的實現依賴于SC的每一項業務活動(也即財務活動)。
(二) 模塊二:方案設計
1.產業集群層次:基于產業集群目標,提出可能的發展路徑。常見產業集群發展路徑有工藝流程改進、產品創新、功能創新、鏈條轉換等。
2.SC層次:基于SC目標,進行SC設計,設計內容包括SC類型、合作伙伴選擇。
3.財務活動層次:基于財務活動目標,提出各種備選方案。
(三) 模塊三:方案選擇
1.產業集群層次:選擇最有效的發展路徑。
2.SC層次:選擇最優的類型和合作伙伴。
3.財務活動層次:選擇最優的方案,即進行財務決策。
三者之間的關系是產業集群發展路徑影響且依賴SC設計,SC設計影響且依賴財務決策。在進行SC設計時,需要遵循預期的發展路徑,在進行財務決策時,需要考慮預期的SC設計;產業集群發展路徑的實現需要依賴集群內眾多SC 的有效設計;SC 的有效設計依賴于SC 內多層次的財務決策。
綜上所述,前三個模塊集中于財務決策,因此第四部分將對財務決策進行定量化研究。
(四) 模塊四:方案實施
此階段主要是對產業集群的發展、SC 的運作、財務活動的實施進行監督和控制,確保決策方案的有效執行。決策內容包括確定實際與預期是否存在顯著偏差、偏差的原因及影響、是否對偏差進行糾正及如何糾正、是否修訂目標。
(五) 模塊五:方案評價
此階段主要是對產業集群發展狀況、SC運作狀況、財務活動實施結果進行評價,具體決策內容有確定評價指標和方法、進行績效評價(效率和效果)、分析總結經驗和教訓、對相關目標進行修訂。
四、集群式SC 財務決策
(一) 集群式SC財務決策思路及特點
基于前文分析,產業集群、SC及財務活動具有天然的耦合性,產業集群、SC及財務活動的相關決策問題都具體化并集中于財務決策問題,產業集群和SC進行耦合形成集群式SC。因此,產業集群的路徑選擇、SC的設計、財務活動方案的選擇最終可轉化為集群式SC財務決策問題。集群式SC財務決策以財務決策作為切入點,通過管理財務活動,確保SC整體最優化。
集群式SC財務決策可分為外部決策和內部決策。外部決策將集群式SC作為一個整體,不考慮內部節點企業間的交易和活動,僅考慮與外部的交易活動,決策目標是實現集群式SC整體價值最大化;內部決策需要充分考慮內部節點企業間的交易活動,決策目標是確保SC整體收益、成本、風險在內部節點企業間的有效分配,真正實現SC節點企業間的利益同享、風險共擔。
核心企業是集群式SC決策的主導者。集群式SC財務決策主體是集群式SC,包括SC中的核心企業和節點企業,因此,決策過程是相關主體的動態博弈過程,為了實現整體最優化和利益的合理分配,核心企業應成為決策(至少是外部決策) 的主導者。
集群式SC財務決策是多階段、多目標決策。
集群式SC財務決策的主要目標是實現SC整體價值最大化,在每一次決策時,不能僅僅考慮某單一財務活動效益最大化,而是要考慮與其相關的前后財務活動狀況,例如在進行投資項目方案選擇時,需要考慮項目整個生命周期內所有的財務活動。集群式SC財務決策涉及多個主體、多項財務活動,因此,在不同發展階段,針對不同的主體、不同的財務活動,應有不同的具體決策目標。
(二) 集群式SC模型構建思路
1.以項目對相關系列財務活動進行歸集。基于前文分析,集群式SC財務決策對象是系列相關的財務活動,為了便于模型的建立,將這系列相關的財務活動作為一個項目,將項目生命周期內所有的財務活動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決策。對制造企業,常見的財務活動可以歸集為以下項目:籌資項目、投資項目、存貨項目、分配項目。
2.將所有決策目標統一為項目現金凈流量現值最大化。針對某一項財務決策,往往涉及多個決策目標,既有貨幣化、可計量的經濟指標,又有非貨幣化、不可計量的非經濟指標,這些目標雖然相互作用和矛盾,增加了決策的難度和復雜性,但它們都指向價值最大化這一終極目標,即決策所選方案會帶來最大的現金凈流量現值。為簡化決策過程,將所有決策目標都統一為項目現金凈流量現值最大化。
所謂項目現金凈流量,通過以下幾步來表述:首先,項目現金凈流量指項目實施當前或未來所帶來的現金凈流量,現金凈流量=現金流入量-現金流出量。項目現金凈流量指此項目引起的增量現金凈流量,需將此項目引起的現金流量與其他活動引起的現金流量分離,前者是決策相關因素,后者是決策無關因素。其次,現值表明這一指標考慮了資金時間價值,它指應用一定的折現率將不同時點發生的現金流量折算到決策當前時點的金額,如果項目產生的現金流量延續時間不長(一般不超過1年),則不需要折現,將各時點金額直接相加即可。再次,由于決策肯定發生在項目實施之前,項目引起的現金流量金額、時點需要預測獲得,預測結果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在對指標的計算時需要考慮風險因素。
(三) 集群式SC財務決策模型構建
集群式SC財務決策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外部決策,第二個層次是內部決策。
1.外部決策。建立如下集群式SC整體優化模型。
目標函數:項目現金凈流量現值最大化。
約束函數:資金約束、收益約束、風險約束、其他約束。
決策變量:所有影響項目現金流量的變量。
(1) 函數及變量說明。①項目現金凈流量。項目現金凈流量=項目現金流入量-項目現金流出量。項目現金流入量指項目生命周期內各節點企業的現金流入量,不包括節點企業之間的現金流入量。一般指此項目向市場提供最終產品所取得的銷售收入。項目現金流出量指項目生命周期內各節點企業的現金流出量,不包括節點企業之間的現金流出量。一般指各個節點企業為此項目在相應時期的現金流出。②約束函數。資金約束:各節點企業對項目的投入不超過該節點企業的預期投入;項目總投入不超過總的預期投入。收益約束:期望收益率不小于SC要求的最低期望收益率;期望風險凈收益不小于0。風險約束:預期項目風險水平不大于SC可以承受的或可接受的水平,可以用標準差表示項目風險水平。其他約束:利于SC的長期穩定發展。例如,客戶滿意度達到SC 要求的最低標準;研發投入不能低于一定的標準。
(2) 模型應用及求解。①確定備選項目方案。以核心企業為主導,在所有成員充分協商的基礎上,確定各種可能的備選方案。②預測備選方案的增量現金流入量與流出量,并計算出增量現金凈流量現值。③評價備選方案是否滿足各約束函數,所有滿足約束函數的方案都為可行方案。④所有可行方案中,增量現金凈流量現值最大的即為最優方案。
(3) 模型輸出結果。項目總成本及各節點企業付出的成本、項目總收益、各節點企業間的內部交易量。
2.集群式SC內部協調優化。
(1) 確定集群式SC中相關節點企業應享有的項目收益。將項目凈收益在集群式SC相關節點企業間進行合理分配,是集群式SC內部的協調優化過程,也是集群式SC穩定發展的關鍵。在進行收益分配時,需考慮相關節點企業為此項目付出的成本、承擔的風險、對項目的貢獻程度,還需考慮一些間接因素如相關節點企業的生產效率、技術狀況、在集群式SC中的地位、核心競爭力、產品的獨特性及不可替代性等。
(2) 確定項目內部交易價格。項目內部交易價格指項目涉及到的集群式SC相關節點企業間的交易價格。通過集群式SC整體優化模型,可以獲得相應節點企業的成本;上面(1) 確定了相應節點企業應得的項目收益。因此,根據以下公式:各節點企業享有的項目收益=節點企業現金流入量現值-節點企業現金流出量現值,即可求出相關節點企業間的交易總額,進而求出交易價格。
在具體求解過程中,往往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集群式SC相關節點企業間不斷協調,調整各個參數或函數關系式,并代入模型計算,直到求得最優的解或使各方都滿意的解為止。對于比較復雜的項目,求解需要借助計算機及相關軟件才能完成。
五、小結
本文將SC管理與財務管理進行整合,以產業集群、SC、財務活動三層次主體的發展和決策為路徑,構建定性決策模型,使三層次的決策實現無縫銜接。在此基礎上,認為產業集群、SC及財務活動的相關決策問題都具體化并集中于財務決策問題,建立了定量化的集群式SC財務決策優化模型和內部協調優化思路。
本文的研究首先為產業集群的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提供了思路和對策,同時也拓展了SC管理和財務管理的視野,使SC研究視角從過去主要關注物流、信息流轉到關注資金流,以優化資金流為出發點來優化物流和信息流;其次使財務管理由過去主要關注企業內部的財務問題轉到關注整個SC的財務問題,并站在SC的角度來組織財務活動、優化配置資源,實現財務管理和SC管理的共同目標。
本文關于集群式SC財務決策優化模型只是提供了思路和一般性的模型,對于模型在具體項目中的應用,受篇幅限制,沒有一一列舉。關于一些復雜項目的模型求解以及涉及非經濟指標的約束函數如何量化,有待進一步研究。
注釋
①陳良華2000 年率先進行了供應鏈管理下企業財務信息管理系統過程重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9970095),參見《供應鏈管理下企業財務信息管理系統過程重組研究》,《審計與經濟研究》,2008 年第6 期,第111 頁。
②③④轉引自Ferguson.Renee.Boucher.SAP closes billing cycleeWeek 15306283[EB/OL].10/21/2002.
參考文獻
[1]馮巧根.基于供應鏈的競爭財務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1,117(7):46-49.
[2]楊紹輝.從商業銀行的業務模式看供應鏈融資服務[J].物流管理,2005,(10):179-183.
[3]賀碧云,吳先金.財務供應鏈模型的構建及其實施環境[J].財會通訊,2006,(4):77-78.
[4]周傳麗.基于相關利益導向的藥品分銷供應鏈財務目標[J].宏觀經濟研究,2008,(6):49-54.
[5]楊健.財務管理信息化視角下財務供應鏈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上),2009,(l2):51-52.
[6]江其玟,胡幽研.基于供應鏈理論的營運資金管理模型構建[J].財會月刊,2009,34(12 月上旬):4.
[7]王娟.基于供應鏈視角下的企業財務管理模式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0.
[8]Killen&Associate.Inc.Optimizing the Financial Supply Chain[J].Research Paper,Oct,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