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風險控制范文

時間:2023-04-07 14:48: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支付風險控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支付風險控制

篇1

2005年10月6日,湖北經濟學院大一新生孫亮(化名)發現了自己農行卡上的資金少了6795元,他立刻意識到他的銀行卡賬戶被盜了,馬上報了案。10月18日,國內首家基于電子郵件地址和手機號碼的第三方在線支付平臺――快錢公司風險控制部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孫亮,向他詢問了關于孫亮利用快錢在線支付平臺進行網上交易的事情,這使孫亮極其錯愕,因為他本人從未用過快錢平臺在網上買過東西。后經了解,原來在9月19日之前,就有人用孫亮的農行卡在快錢平臺進行充值,并在當天進行了三筆價值共計4000元的網上交易,而交易者的姓名卻不是孫亮,是另外一個叫陳晨(化名)的人,這引起了快錢風險控制部門的注意。9月27日,陳晨又提交了一筆價值1000元的交易請求。而當快錢要求陳晨出具交易資料以及銀行卡所有者孫亮的授權資料時,陳晨卻沒有辦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答復,于是快錢作出了暫不進行結算的決定,希望與持卡人孫亮取得聯系后再行處理。

后經過相關人員調查,事情的緣由是孫亮在9月份時接到過一個關于中獎的陌生短信,缺乏經驗的他不小心將自己的農行卡賬號和密碼泄漏出去,從而導致了以上事件的發生。很幸運,盜卡人在利用快錢平臺進行充值和交易的時候被快錢富有經驗的風險控制專家識別了出來,才使得銀行卡上的5000元資金免遭盜取。

隨著電子商務的日益普及,近年來出現了一系列網上銀行欺詐事件,信息安全問題已成為國內外備受關注的新課題。網上欺詐是國際性難題,單純靠技術不能完全破解防范網上銀行欺詐行為,需要各方面的廣泛合作。從用戶來說,在接到類似的電話、短信和郵件時應有防范意識。

與線下購物不同,通過網上進行交易和支付的數據信息可以得到全程的實時跟蹤和監控,風險控制專家可以運用互聯網的特性及支付平特的技術手段,針對可疑的結算申請進行嚴格審查,并協同持卡人、銀行、公安等部門,有效及時地辨別并處理可疑情況,使不法分子通過竊取他人銀行卡賬號和密碼來實施網上犯罪的企圖無法得逞,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銀行卡所有者的資金安全。

安防支招

1.不輕易告知他人自己的銀行賬號、銀行卡號碼;不使用自己的生日、身份證號碼的片斷、以及123456等易被猜中的數字組合作為密碼;

2.不要相信中獎短信,不要撥打中獎短信提供的聯系電話,并及時向公安部門舉報;

3.不要隨意將自己身份證和銀行卡的掃描件、復印件提供給他人,如果不得不提供,應當在這些掃描件、復印件上注明“僅限于XXXXX時使用”字樣;

篇2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第三方支付行業應運而生。第三方支付是指在電子商務企業與銀行之間建立一個中立的支付平臺,為網上購物提供資金劃撥渠道和服務的企業。

在交易中,第三方平臺充當了賣家與買家的中介,在交易轉接的同時充當了信用中介的作用,便捷的解決了虛擬交易中買賣雙方的信用風險問題。但是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信用以及對沉淀資金運作醞釀了更大的潛在風險,所以有關該方面的管理措施等研究也吸引了學者們的關注。

在國內,現在最迫切的問題就是缺少管理機制與框架,剛剛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納入央行的管理范圍。所以在風險防范等方面較為被動。而在北美地區。由于電子商務發展較早,所以在該方面的監管以及研究都比較成熟,很多方面值得國內的研究者借鑒。

二、我國網絡非銀行支付概況

1.第三方支付發展概況

近年,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第三方支付機構其經營范圍在不斷的拓展,業務模式也在不斷創新,平臺框架也在不斷變化,從支付網關到支付平臺,從大量吸收資金、到提供支付清算服務,第三方支付機構已經在網上充當了部分銀行的角色,具有銀行的部分職能,盡管還存在著諸如安全性、可靠性等問題,但第三方支付系統確實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根據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截至2010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2億。較2009年底增加3600萬人。隨著我國網民數量不斷增多,互聯網應用表現出了多樣化的特點,其中網上支付、網絡購物和網上銀行半年用戶增長率均在30%左右,遠遠超過其他類網絡應用。

由于網絡購物增長拉動作用和第三方支付的支持范圍不斷拓展,我國網絡支付的使用率為30.5%,用戶規模達12810萬,半年增長36.2%,仍然是用戶增速最快的網絡應用。第三方網上支付的蓬勃發展,已涉及越來越多的企業與社會公眾,并形成巨大的資金規模,但其在法律、資金、監管等方面存在的風險隱患也逐漸凸顯,并引起了管理當局的高度重視。

2.第三方支付風險

第三方支付是電子商務發展的產物,是一個新興的行業。雖然第三方支付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了其重大的支付作用,而且大有燎原之勢,但是在國家政策和監管的層面,還沒有納入支付體制之中。

早在2005年11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在其的VISA國際組織委托的研究課題《現代電子支付與中國經濟》報告中也曾警示:

“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從事資金吸儲并形成資金沉淀,如缺乏有效的流動性管理,則可能存在資金安全和支付的風險”。

3.我國對第三方支付的監管

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電子支付指引(第一號)》,指引中明確指出在我國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電子支付業務適用該指引。但是第三方支付不屬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因此第三方支付沒有納入該指引的規范和監管的范圍。

當年十月,中國人民銀行又了《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規定:本辦法所稱支付清算組織,是指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本辦法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向參與者提供支付清算服務的法人組織。由此可見,我國監管部門對電子支付的監管將擴展到像第三方支付這樣的非銀行機構。雖然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但是已經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去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推出了《非金融機構支付管理辦法》,對準入資格及相應權責做出規定,并對其業務準入、交易行為、經營行為等方面實施監督管理,以規避第三方支付在運營過程中的各種風險。至此我國對第三方支付的監管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三、對我國非銀行支付監管建議

我國第三方支付正處于一個激動人心的高速發展時期,但是隨著新的沖擊的來臨,也必將給監管部門帶來新的挑戰。第三方支付是一個新興的行業,處于政府監管的空白區域是正常現象。但是應該盡快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引導和規范行業的發展。

1.制定相應的監管政策

首先對第三方支付的監管必須有一個明確定位。才能夠保證監管法規以及政府政策的一致性。在《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中,明確的規定第三方支付中的結算業務屬于支付清算組織提供的非銀行類金融業務,同時這樣也被各界學者廣泛認可。那么根據現有的法律法規,監督管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部門主要應該有:中國人民銀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信息產業管理部門及稅務機關等。

其次應該立足國情,兼顧可行性和效率、應以市場為導向,在了解市場情況、分析市場動態、預測市場未來的基礎之上,以市場需求制定監管措施。第三方支付行業仍處于發展初期,監管政策松緊適中,避免過度抑制行業發展。

2.對經營范圍和資金的監管

大部分第三方支付平臺在交易中可以充當三種角色,一是交易轉接,二是信用中介,三是交易仲裁。隨之通過第三方支付規模的不斷擴大,第三方支付平臺沉淀了大量資金,已經具備了開展銀行類金融業務的能力。這就產生了潛在的經營風險。

首先要明確沉淀在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資金收入的歸屬。這一部分在途資金,在買家收到貨之前,應歸屬于買家。

篇3

銀行的主要業務包括存取款,銀行卡,支付結算等等。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在業務操作中的產生的失誤及會計風險,對于每一筆業務的單證,我們都會進行嚴格的審核,保證業務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對于會計要素的申領和入賬等操作,會嚴格按照規定執行,確保會計賬目賬實相符。對于開立銀行卡,電子銀行業務等,對辦理人的身份證或相關證件要嚴格審核,做到手續健全,避免隱患。同時加強對日常工作的監控,堅持對柜臺人員的業務進行定期的檢查和監督,對各類手工登記薄進行堅持核對。

二、以服務客戶為中心

“以客戶為中心”是我行服務于客戶的宗旨。為了切實的將這一宗旨落實,我們對柜員進行了相關業務的培訓,力求高效率,微笑式的為每一個客戶服務。記得有一次,一個客戶在用一個新裝的ATM機取款時,可能是不太適應新的機器,在ATM機吐鈔30秒內沒有拿走鈔票,導致ATM機又吞回,客戶沒有拿到錢。我們積極的為客戶處理并安慰客戶不要著急。最后,經過我們查看ATM的監控錄像,并對賬目認真核實確認后,我們將客戶被吞掉得錢又重新存入其卡上。

三、二者之間的關系

銀行內部風險的控制是服務客戶的基礎。只有控制好內部風險,我們才能更加高效快捷的提供個客戶貼心的服務,也能在客戶遇到賬戶問題時,及時的進行處理。 但另一方面,服務客戶某種程度上會影響銀行內部風險控制完全制度化的進行。在客戶無法提供滿足銀行規定的相關證件或違背制度要求時,為了確保風險控制的強度。我們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某種程度上無法切實的罷客戶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四、如何平衡風險控制與客戶服務

我們必須意識到,銀行風險控制是建立在為了更好的服務于全體客戶的目標上的。那么基于這個大前提下,我們應該切實的保證制度的威嚴性。在不違被風險控制制度的情況下,給客戶提供更加人性化貼心化的服務。

設立綠色通道或者上門服務,特事特辦。

對于一些特殊情況的客戶等,我們可以組織相關的隊伍,提供上門服務或者設置綠色窗口。對于特殊業務,我們可以設立特殊窗口,并設置專門的負責人,直接上報給上級,做到快速,及時的處理客戶客戶信息和業務信息等特殊業務。

加強對銀行各項規章制度的學習,提高實際業務水平。

各銀行業務人員應加強對各項制度的學習,并提高業務水平。在客戶遇到問題時,可以第一時間給予幫助并解決。面對客戶遇到的緊急情況,如吞卡等。應學會鎮定緊急的進行處理,并安撫客戶。

了解潛在的客戶實際需求

對于潛在的客戶,我們應一視同仁,積極熱情的回答其問題。在與其溝通的過程中,最大程度的了解其需求。并提醒其辦理業務必需具備的證件及相關憑證。以細心熱心得態度打動客戶,讓其主動的配合我們的工作,做潛在好客戶服務。

篇4

關鍵詞 政府采購;風險;風險控制

政府采購是加強財政支出管理,建立公共財政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政府采購從1996年開始試點以來,采購規模迅速擴大,并在2003年正式實施了《政府采購法》,同時“十一五”規劃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至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把政府采購體制改革作為財政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并擬運用政府采購營造激勵自主創新的環境,建立用財政性資金采購自主創新產品的一系列制度,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但同時目前我國政府采購面臨著巨大的風險等等問題,如何加強對政府采購領域的風險控制是實現政府職能的重要保證。

一、政府采購風險控制的概念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的定義,政府采購是指“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使用財政性資金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購目錄以內或者采購限額標準以上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

風險與危險不同,風險不只意味危險的存在,而且表示危險發生的可能性和渠道。風險是一個事件產生我們所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具體來說,風險是指由于受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經濟主體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背離,從而導致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遭受損失或獲取收益的一種可能性程度,但習慣上我們將其定義為預期后果估計中不利的一面。根據筆者對政府采購和風險的理解,政府采購風險是指在政府采購過程中,由于各種意外情況的出現,發生了違背政府采購制度基本原則的行為,使政府采購的實際結果與政府采購的預期目標相偏離的程度和可能性。因此,政府采購風險控制就是指在整個采購中。根據項目風險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論和政府采購實際發生的風險與變化所開展的各種控制活動。

二、政府采購風險控制的必要性

政府采購是政府實現其職能的一個重要手段。職能的實施和實現需要一定資源的投入和使用,由于資源的有限性的政府的性質的公益性,因此,就有必要對用于政府采緊購的資源實施計劃、組織、領導、協調、控制等一系列手段保障政府資源的安全和有效利用,實現政府職能目標。實施政府采購風險控制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

(一)政府采購風險控制是實現政府職能的重要保證

政府肩負著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政府采購是現代政府購買性支出和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財政政策是國家實施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依據前人研究成果,政府采購具有調節國民經濟運行、保護民族工業,支持國企發展、維護公共利益、保護生存環境和促進就業等多方面的功能,其采購的數量、品種、頻率以及風險偏好,對整個國民經濟有著直接的影響,要保證政府采購功能的真正實現,必須使政府采購活動履行于政府的使命和職責,不偏離公益的目標。

(二)政府采購風險控制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措施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關系黨的生死存亡,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當前面臨的最大政治挑戰。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戰略高度標本兼治加大預防腐敗工作力度。加強政府采購的風險控制,以有效地預防和抑制公共采購活動中的腐敗現象,提高財政支出效益,維護政府在社會公眾中的良好形象,提高執政的合法性。

(三)政府采購風險控制是解決政府采購領域各種問題的現實需要

政府采購領域的問題主要表現在:①目前政府采購基本是粗放型的,盲目購置、重復購置、隨意購置的現象相當普遍,使國家財政不能實現很好的效果,造成規模不經濟、分配和使用脫節、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的現象,增大了政府采購的風險。②采購過程不透明、不公開,在貨物、工程和服務的采購過程中,往往是個人因素起決定作用,貪污、受賄、、損公肥私等腐敗現象時有發生。③一些地方政府常常強制本地區的支出單位購買本地產品,大型工程也要求由本地區自行承擔,基本上不對產品或工程進行性價比、質價比的分析評估,嚴重地損害了政府采購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使政府采購擔負著極大的增支風險和品質風險。

(四)政府采購風險控制是國際經濟接軌的必然要求

我國已經簽訂加入了1979年東京多邊貿易談判中的《政府采購協議》,同時我國還是APEC和PTO的成員。國際貿易中通行的一些基本原則已經延伸到政府采購領域,各締約方都有同等的市場進入機會。但卻有評論說:“中國的政府采購市場表面上看起來像是鐵板一塊,實際上卻是絲網一張,漏洞百出,只要稍加變通,你便可以很輕松地進入并獲取高利。”因此,如何加強我國政府采購市場的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與世界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政府采購管理制度,不但是規范我國政府采購行為的需要,而且還是實現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的必然要求。

三、政府采購的風險分析

政府采購的風險按來源主體大致可以分為三類:①來源于地方政府的風險,主要表現為尋租腐敗和地方保護主義,一些地方政府不顧性價比,盲目采購本地企業提供的服務而壓制外地企業。②來源于供應商(承建商)的風險,主要表現為供應商相互串通、聯手操縱標價,惡意抬高價格套標、輪流坐莊;少數供應商采取不正當競爭的手段,以不合理的低價搶標,而后以“偷梁換柱”的手法牟取利益或搶標后通過協商以高于中標的價格執行,或者與評委相互勾結作弊。③來源于機構的風險,表現為政府采購招標機構事先內定,在背后搞營私舞弊,將招標采購作為掩人耳目的手段;受部門利益或個人利益的驅動,導致采購中出現貪污、受賄、損公肥私的腐敗行為;招標采購過程的招標程序雖是公開的,但評標和定標的標準卻參考了少數行政領導的個人意志(尤其是大型工程項目的招標采購);招標機構往往在主觀上期望采購比較理想而且比較熟悉的貨物,因此在制定技術規格要求時就有針對性、傾向性,在技術規定中規定了某些特定的技術指標,從而排斥了一些潛在投標人,造成招標范圍縮小、缺乏競爭力,帶來招標困難以至失敗的風險。

(一)來源于政府自身的風險

1 招標失敗

政府招標采購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政府前期工作準備不充分,可能使招標失敗。招標失敗可能使采購單位沒有及時買到所需設備,又得重新招標采購,浪費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財力,以及其他相關社會成本,也可能損傷政府的信譽。

2 損失浪費嚴重

長期以來,財政部門對支出管理主要依靠計劃和行政手段,而且側重于預算分配和決算過程,而對資金使用過程的監督和管理相對弱化。在這種方式下,購買物品和組織服務等活動都是由各預算單位分散進行的,既缺乏財政的監督,又存在著資金分散、盲目購置和重復建設等弊端。

3 尋租腐敗

政府采購是一種按照公開、公平、公正、透明等原則貫徹執行的制度,政府采購制度規定招標采購為政府采購主要方式,因為它更能體現政府采購的公共性。但在以下地方政府中,由于受個人利益、小集體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影響,致使“公開制度”變成了“暗箱操作”,招標、評標、定標的程序不嚴格,在一些大的項目采購過程中,少數領導貫徹個人意志,甚至與評委、供應商相互勾結,人為影響政府采購活動的客觀公正。

4 監督缺失

《政府采購法》第13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是負責政府采購監督管理的部門,依法履行對政府采購活動的監督管理職責”,“各級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依法履行與政府采購活動有關的監督管理職責”。從廣義上來講,采購監督還應該包括其他部門,如紀檢、監察等部門的監督活動,還有社會公眾對政府采購活動的監督。但在實踐中,由于缺乏嚴格的操作程序和必要的監督約束機制,使得有的應該得到監督而可避免的現象沒有被監督,或者應該被監督到而被重視的情況沒有被察覺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比如,招標、評標、定標、接收、驗收等各環節都是政府采購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實際工作中,采購機關可能對采購的商品的質量缺乏驗收,導致商品質量無法保證。

(二)來源于供應商的風險

《政府采購法》第十二條規定,“供應商是指向采購人提供貨物、工程或者服務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自然人。”同時《政府采購法》第二十五條規定,“供應商不得以向采購人、采購機構、評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競爭性談判小組的組成人員、詢價小組的組成人員行賄或者采取其他不正當手段謀取中標或者成交。”來源于供應商的風險主要為低價奪標風險和質量危機風險,當然與采購機關和機構相互勾結的風險也算,但這屬于多方共同的行為,且前文有所論述,這里不做單獨考慮。

1 低價奪標

在政府采購過程中,有的供應商為了中標,挖空心思鉆空子,表面相互爭標,暗地聯手操縱競標,有的獲標后平分獲利,有的甚至采用不正當的價格競爭手段,以超低價格奪標,擾亂了市場秩序。低價奪標可能會導致采購物品質量低、服務差,甚至根本不能滿足用戶的使用要求,這既損害了政府采購信譽,又違背了政府采購的物有所值、采購效率原則,不但沒有節約資金,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浪費。

2 質量危機

有的供應商由于自身生產能力有限,更多的是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擇手段,對生產的產品偷工減料,以次充好,降低產品質量,使所提供的貨物、工程或服務的質量達不到采購合同的要求,給政府采購帶來質量風險。近年來經常被報道的“豆腐渣”工程就是明證。

3 延期交貨

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供應商可能不能按照合同的要求按時完成建設任務,存在延期交貨的風險。延期交貨不僅可能給供應商帶來不必要的損失,也可能影響業主不能按時使用,影響正常工作的運轉。

(三)來源于機構的風險

《政府采購法》第十六條規定,“集中采購機構為采購機構,設區的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根據本級政府采購項目組織集中采購的需要設立集中采購機構。”第十八條和十九條規定“采購人采購納入集中采購目錄的政府采購項目,必須委托集中采購機構采購”,“采購人可以委托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或者省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認定資格的采購機構,在委托范圍內辦理政府采購事宜。”依照《政府采購法》的規定,機構是獨立的事業法人,受采購人的委托辦理采購事宜。來源于機構的風險主要原因是由于存在委托關系――委托人和人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從而容易產生人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1 缺乏審查

招標人在投標前應對供應商進行資格預審,符合基本條件的供應商才可以參與競標。這樣一方面可以及時篩選掉不符合要求的供應商,另一方面也可以事前了解投標供應商的情況,早作準備。一些機構為了省時省事,往往會對招投標敷衍了事,導致參與競標的供應商達不到預定的要求。

2 事先內定

招標采購過程的招標程序雖是公開的,但評標和定標的標準卻參考了少數行政領導的個人意志,導致采購中出現貪污、受賄、損公肥私的腐敗行為。為使自己意愿中投標人中標,招標機構往往在制定技術規格要求時就有針對性、傾向性,在技術規定中規定了某些特定的技術指標,從而排斥了一些潛在投標人,造成招標范圍縮小、缺乏競爭力,帶來招標困難以至失敗。更有甚者,有些機構與供應商合謀,,搞事先內定,坐享分成。

四、完善政府采購風險控制的對策建議

政府采購是政府財政支出的主要組成部分,對政府采購進行嚴格的風險控制對實現政府采購的目的和實現政府職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也是建設和諧社會和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執政為民的體現。筆者以為,完善政府采購的風險控制應從采購的各個流程人手,確保每一個流程的順利進行。

(一)指標項目要具備招標條件

政府采購不能一味的強調規模,而應具備相應的招標條件,尤其是對于工程采購這樣大的項目來說更重要。如果條件不成熟,則可等條件成熟后再招標。一般而言,工程類項目政府采購在指標前應具備以下條件:①招標項目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項目審批手續并獲得批準;②采購人應具有相應的資金或資金來源已經落實,能保證工程款的支付;③要提供相關施工圖紙和技術標準要求等招標必須的資料;四是應具備相應的施工條件。

(二)招標文件要規范、詳細和準確

招標文件是業主和采購機構的重要信息,也是投標人投保的重要依據,招標文件制作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招標活動的成敗。招標文件一般從招標公告、投標^須知、合同條款及格式、評標辦法、施工圖紙及其他資料都要認真仔細的推敲和審查,必要時組成專家小組老審定,不能草率發標。

(三)政府采購的信息要公開透明,保證多家競標公司的參與

招標公告范圍的大小和提前時間的長短直接影響招標的結果。范圍太小可能存在串標滯標的問題,達不到招標的效果;時間太短則可能使知道信息的人沒有足夠的時間準備標書,導致標書粗糙、不規范,達不到投標的要求。

(四)評標方法要科學合理、公正 經評標方法是決定投標人中標與否的關鍵,要針對項目特點根據《政府采購飯》、《招標投標法》等國家法律法規或行業規定制定評標辦法,科學合理的設置評分項目和分值,公平對待所有投標^。在評標過程中要成立評審委員會,根據采購方式的不同可以分成評標委員會、談判小組和詢價小組,其中技術專家和經濟專家在評審委員會中的人數達到了三分之二以上,評審專家的選擇要在專家庫中進行隨即抽取,確保評標工作的質量和效率,使整個招投標過程做到公平、公正、公開。

(五)項目預算要合理可行

政府采購預算要合理,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預算太少則不能保證的項目的品質,預算太高則造成政府財政的損失;浪費。對于工程類項目而言,項目預算根據設計單位的施工圖紙、工程質量要求、施工現場條件等綜合因素進行了考察,同時進行專家論證,確定最后的基準價,確保預算的合理可靠。

篇5

本文認為地方政府發債是公平與效率原則的要求,也是解決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的必然選擇。但地方政府發債的確潛藏著風險,這種風險主要表現為如果沒有適當的控制,地方政府可能過度借債,因為從政府的角度看,由發債而獲取資金至少在短期內成本為零。當然這種風險對任何借債融資者而言都是存在的,但對地方政府而言,風險程度更為嚴重。因為一旦地方政府不能還本付息,中央政府有可能成為債務的最終承擔者,這就極易造成地方政府的道德風險,當地方政府只能通過非公開的方式借債時更是如此。因此,建立起有效約束地方政府發債行為的機制是地方政府發債的前提。

有效控制地方債務風險的基本財政管理制度

無論是市場控制還是規則控制,其有效發揮作用的前提是基本的財政管理制度的建立。這些基本的財政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內容:

政府預算要劃分為經常預算和資本預算經常預算是指為經常重復發生的為政府活動提供資金的預算,這些項目包括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其特點是具有可預測性;資本預算是指一次性資本項目,如建筑物、道路橋梁和大型維修項目的預算。經常預算支出通常是用經常性收入來滿足的,資本項目支出則通過借款融資滿足。理由如下:首先,由于資本項目通常需要一次性大量初始投資,而經常預算項目由于其重復發生,一般比較穩定,且易預測,如果將資本項目與經常項目合并在一個預算中,大規模的資本項目將導致收支失衡,赤字產生。而幾乎所有國家的法律都規定,地方政府預算必須平衡。其次,資本項目融資具有以下優點:一是通過借債,政府很容易獲得資本項目所需要的大量資金;二是由于資本項目長期發揮作用,所以其成本應在其使用周期內分攤,這也符合代際公平原則。如果地方政府預算不作此劃分,中央政府和監督部門將很難了解地方政府發債是為資本項目融資,還是為彌補短期赤字,這一信息的缺乏破壞了債務控制規則,地方政府發債可能會失控。

統一的會計準則任何控制方式有效發揮作用的前提是必須充分掌握發債者的財務信息。因此,債務控制要求地方政府公開披露自己的財務信息,以便市場和監管者評估政府的信用風險。政府應該披露哪些財務信息呢?或者說,財務報告披露的標準是什么?如果財務信息的披露標準不統一,不同政府之間就難以進行比較,也就無法判斷每個政府的信用風險是高還是低。因此,統一規范的會計準則是實行有效債務控制的必備條件。那么由誰來制定標準呢?如果由政府機構制定標準,“裁判員”與“運動員”身份的合二為一,就難以避免標準的偏頗,從而損害公眾利益。由于政府財務報告的使用者是公眾、投資者和金融市場,因而標準的制定者必須具有保證標準公正的公信力。

地方政府財務報告制度有效的債務管理和控制要求對地方政府建立統一規范的財務報告制度。財務報告的編制和信息披露應以以下目標為準則:一是所有的信息都要按照會計準則準備和披露,使不同政府之間的信息可以比較;二是可以衡量政府經常性收入量,以確定政府還本付息的能力;三是可以衡量政府的流動性資金儲備是否恰當,以判斷當經常性收入不足時政府的還本付息能力。同時,信息披露還要求建立現代政府信息管理系統,以及時提供有關政府支出各個階段的真實信息和各級政府的財政運營情況。

政府的財務報告必須完整,即它應該包括地方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信息,包括所有的資產和負債。報告內容不僅包括政府本身的財務情況,還要報告政府所設立的以及所擔保的所有組織的財務情況。此外,政府之間的資金往來,如資金轉移支付也要在財務報告中顯示出來。財務報告完整性原則的設立是為防止地方政府的預算外行為。一旦財務報告給地方政府提供了可以將預算內活動轉移到預算外的可乘之機,債務控制手段將失效。

建立保證財務報告信息真實的制度財務報告對政府的信用評級至關重要,但如何防止政府為提升信用評級而在財務報告中弄虛作假呢?獨立于政府部門的審計是政府財務報告真實可靠的保證。審計是對政府的預算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是預算過程不可或缺的階段。審計的對象是政府及財政預算。公共預算由政府編制,立法部門代表公眾審批。在執行過程中,作為信息優勢者的人政府是否按照立法批準的預算執行,不能完全由政府自己報告,而必須由代表人民的檢查機構進行審計檢查,這就是獨立審計存在的意義。

透明的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聯邦政府或中央政府對政府間轉移支付必須作出清楚可行的制度安排。這意味著資金分配要按照確定的公式計算的結果進行,以保證轉移支付的透明和可預測性。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對地方政府的硬預算約束。當轉移支付制度公開透明,并具有可預測性時,地方政府還本付息能力及其信譽質量就較為容易確定,這樣做還可以使債券購買者和地方政府打消由中央政府最終擔保的念頭。而當政府間轉移支付的規定模糊不清、轉移支付資金分配的主觀隨意性較強時,中央政府作為最終擔保者的想法就會流行。

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設計的關鍵是消除中央政府作為地方政府債務最后擔保者的任何因素。只有這樣,市場才能通過分析地方政府的信用風險對地方政府施加更為有效的約束,地方政府借債成本與信譽風險之間的聯系才能真正建立起來。

政府間轉移支付截留制度當地方政府無力還本付息、違約風險出現時,為使地方政府的財政免受重創和保護投資者利益,一種有效做法是截留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轉移支付資金,并以其設立轉移支付預備金,這種做法為投資者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護。在轉移支付截留預備金制度下,地方政府可以清楚地預見自己收入的減少份額,從而采取正確的行動。在設立轉移支付截留預備金制度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應具體化那些能夠緩解違約風險的政策。轉移支付截留預備金的設置消除了中央政府為地方政府提供最終擔保的可能,在增加了中央政府信譽度的同時,也鼓勵了信用市場的發展。

我國地方政府發債的制度建設

雖然我國地方政府發債既緊迫又必要,也具備了發債的經濟條件和基本的技術條件,但中國目前并不具備地方政府發債的制度條件。允許地方政府發債首先必須進行兩方面的制度建設:一是地方政府財政管理制度建設;二是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控制的制度建設。

地方政府財政管理制度建設一是

在《預算法》中明確規定地方政府預算要劃分為經常預算和資本預算。沒有這種區分,很難控制債務資金的使用方向和風險。目前,我國政府預算沒有資本預算和經常預算之區分。雖然我國1991年頒布的《國家預算管理條例》中明確要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編制經常性預算和建設性預算,1995年實施的《預算法》也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編制復式預算,但實踐中,政府的經常性收支和建設性收支是混雜在一起的,在此情況下,如果允許地方政府發債,監管部門很難有效控制地方政府的發債用途,債務風險由此而生。

二是《預算法》中明確規定政府預算的完整性和透明性。法律要明確要求,地方政府預算不僅包括預算內收支,還要包括全部預算之外的收支;不僅要向立法機構、政府和公眾披露預算收支,還要公布所有的預算之外的收支。只有這樣,投資者、信用評級者、監管者和審計者才能完全了解地方政府的財務狀況,掌握其還本付息能力,作出正確決策。目前我國各級政府預算的透明度都很差,最突出的表現是預算沒有覆蓋政府所有的財務活動。預算外收支不僅大量存在于非基本政府單位或部門(如事業單位),而且也大量存在于基本政府(行政單位)內部,如土地運作收入等。

三是《預算法》中要明確規定,政府間轉移支付,特別是中央對地方的資本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的分配,應依據確定的公式進行,并公開透明。中央轉移支付資金,特別是資本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是地方政府資本投資的來源之一,如果這部分資金分配不規范、不透明,地方政府及債券購買者、信用評級者和監管者同樣無法掌握地方政府的全部財政收入,從而無法判斷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是否適當,而這是投資者、信用評級者和監管者行動的重要依據。目前,我國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專項轉移支付既不規范也不透明。專項資金的分配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地方政府的討價還價能力,在此情況下,即使是地方政府本身也很難確定自己的財政收入規模,更不用說政府之外的組織和個人了。

四是《預算法》中要明確規定地方政府定期財務報告制度。法律必須規定地方政府定期進行財務報告以及財務報告的原則和內容。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政府財務報告制度。每年政府的財務情況只能從財政部門提供的預算執行情況和預算草案報告、財政部編輯的《中國財政年鑒》、國家統計局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等資料上獲得零星的、不完整的一點信息。這種政府財務信息報告方式的缺陷如下:首先,沒有向使用者提供方便有用的財務信息。政府財務信息的分散形成了信息搜索的障礙。同時,這些文件提供的信息難以起到了解和判斷政府財務狀況、監督政府負責任地按照公共利益要求高效率地使用公共資金的作用。其次,信息不完整。只報告政府年度預算內收支情況,沒有預算外收支信息,更沒有政府的資產負債信息,任何人都不能通過閱讀這些報告和統計資料了解和掌握一個政府的財政運行情況。第三,沒有統一規范的會計標準,也就不可能有可靠真實、具有可比性的政府財務報告。即使地方政府愿意公布自己的財務信息,也不知道以何標準公布什么內容。

五是建立獨立審計制度。中國目前的審計部門還是行政部門的組成部分,經費來源于政府,人事任免受到政府控制。在這種制度安排下,即使審計部門對預算作了審計,暴露了一些問題,也不能擺脫政府內部審計的局限。內部審計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不可能對政府實行真正的監督和檢查。因此,建立獨立于行政部門的審計機構,實行對立法機構、公眾負責的審計制度是對政府財政活動進行客觀、公正審計的前提。是保證政府財務報告信息真實可靠、不可或缺的制度要求。

篇6

【關鍵詞】農信社 防控 互聯網支付 操作風險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快遞行業的日趨完善,消費者基本實現了不出家門購物的愿望。而在此愿望的達成中,互聯網支付的普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消費者網絡支付愈加便利的今天,此支付手段仍舊存在著相應的風險,由消費者信息泄露導致的銀行卡盜刷問題時有發生,而去年遭遇過網絡欺詐的消費者達到了1/8的高概率,因此,對于互聯網支付風險的控制已經勢在必行[1]。各行業要明確自身業務中存在的漏洞,才能降低行業內互聯網支付風險。本文主要對農信社互聯網操作風險進行適當分析,進而得出相應的風險防控策略,以期對今后的工作起到積極作用。

二、互聯網支付所存在的風險

(一)銀行卡身份認證存在漏洞

銀行卡賬號實名制政策早已實行,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仍舊存在銀行卡身份證認證的漏洞,銀行卡身份證認證存在落實難的情況。有相關人士做過此類調查,參與調查的相關人員,利用從網上購買的身份證,到銀行中進行銀行卡辦理的業務。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有警惕性相對較高的銀行,但是更多的是某些銀行可輕松利用網上購買的他人身份證開設銀行戶頭,辦理網銀業務等[2]。這就直接導致了消費者類似網銀被盜等事件的發生,使得互聯網支付操作風險明顯增加。因此,銀行卡身份證認證的漏洞,使得銀行內顧客的信息可以輕松被不法分子所掌握,是造成互聯網支付操作風險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行業間數據共享程度低

在我國“十三五”規劃中,將加快推動銀行間數據共享作為金融業的發展規劃之一,由此可見目前銀行間數據共享的程度不能達到對于互聯網支付風險控制的要求[3]。行業間的數據共享不僅體現在銀行間,也體現在了銀行與其他行業間。而行業間數據共享程度低,其直接表現在金融機構間的關聯風險成倍增加。現如今持卡人往往用一張信用卡綁定多個賬戶,個人信息因此也會同時面向多個機構,若個人信息在某一端口遭到泄露,其個人賬戶將直接遭受沖擊,造成財產損失。如,無錫的王女士,其手機收到一條短信,銀行卡中卻損失了43萬元。原因即為短信里隱藏著移動營業廳的釣魚網張,在拿到受害者信息之后對受害者銀行卡進行綁定,達到其詐騙的目的。

(三)員工對新業務熟悉程度低

互聯網支付在近些年的炙手可熱,表明了它是一個新生事物。而對于新生事物,人們總是需要一段時間進行熟悉。相對于消費者對網絡支付模式的熟悉過程,銀行員工對于此項新業務的熟悉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如在問題一銀行卡身份認證存在漏洞中,調查者能用網上購買的假身份證進行開卡,也是由于員工對于新業務熟悉程度不夠造成的。在進行調查過程中,有銀行窗口服務人員對調查者詢問是否身份證是調查者本人身份證,某些銀行的員工甚至詢問調查員多遍,但是最后仍舊給調查者辦理了身份證。此類問題說明,員工對于新業務中的相關程序雖然了解,但是熟悉程度不夠,在執行過程中H僅處于表明敷衍狀態,沒有真正靈活使用業務規則。

三、農信社對互聯網支付操作風險的防控策略

(一)強化銀行卡身份認證機制

針對用假身份證辦理出有效銀行卡的問題,從銀行角度來解決,那么農信社應加強對銀行卡身份認證的機制[4]。加強銀行卡身份認證機制,可以從三方面入手。其一是農信社購入指紋識別器。第三代身份證為指紋身份證,即身份證的持有人將指紋錄入身份證中。農信社可以購入相應的指紋識別器,在顧客需要辦理銀行卡賬號時,錄入其指紋,與身份證中的指紋相比對,減少盜用他人身份證辦理銀行卡的可能性。其二是農信社與公安系統合作。公安系統內部有專業的面部識別軟件,針對沒有三代身份證的人員,銀行在對辦卡人進行拍照后,照片自動與公安系統中的面部識別系統相聯系,甄別是否存在身份證造假行為。其三是施行對當天開辦的新卡或者對原有銀行卡更新手機號碼的后的第一天進行網上業務暫停的規定,給予農信社的顧客更多的反應時間。

(二)加強行業間的關聯性風險管理

農信社在加強行業間的關聯性風險管理時,也應根據不同的行業采用相應的管理對策。首先,針對金融業內部。農信社應加大與金融業內的數據共享程度。如在農信社開戶的顧客,若其通過網絡支付手段將農信社卡內的存款向支付寶進行轉賬,農信社應該了解該支付寶賬號是否實名驗證,其賬戶信息是否完善,對于信息完善度較弱的賬戶,應自動向相關部門舉報,由相關部門進行追蹤。其次,針對各行業間。農信社應與網絡支付相關聯的各行業形成嚴密的風險管控機制以及長效的合作機制。如利用微博、論壇等新媒體平臺,加強相應的網絡風險控制,及時發現危險,并作出相應應急反應,減少客戶信息泄露渠道,進而確保互聯網支付的安全性。

四、結語

互聯網支付是網絡時代賦予消費者真正便利消費的重要措施,這也表明了互聯網支付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消費者所青睞的支付方式,因此,對于互聯網支付的風險防范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農信社來說,只有加強銀行卡身份認證機制,加強行業間的關聯性風險管理,加強員工培訓提高操作意識和操作水平,才能對互聯網支付操作風險進行有效防控。

參考文獻

篇7

一、西湖區政府債務管理現狀

近幾年西湖區財力呈逐年增長態勢,但除了保障“吃飯財政”,每年只能安排7000萬左右的資金用于基本建設,占一般預算支出的5.06%。這對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巨額資金來說,顯然是杯水車薪,因此西湖區的城市建設資金基本上通過舉債完成。政府債務在西湖區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利用融資加快了西湖區經濟和城市發展的步伐。投資環境日益優化,招商引資的區位優勢凸現。

據統計,至2006年12月底,區本級政府債務余額為1.4億元(不含之江、各集鎮指揮部),占當年財政支出的比重為12.96%,占全區可用財力的比重為10.65%,各項指標均在風險控制范圍內。然而西湖區承擔著西溪濕地、古墩路等多項市重點工程的建設任務,雖然建設資金由市政府明確以某塊土地資金作為平衡,但在地塊出讓前,項目的建設仍需通過大規模融資完成。隨著近年國家對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的陸續出臺,地價受市場波動因素影響很大,隱藏了較大風險,一旦土地跌價,不能及時出讓,將直接導致未來債務支付困難,資金鏈斷裂,引發財政風險,因此融資風險不容忽視。

西湖區政府十分重視債務問題,在債務控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措施。一是摸清全區政府性投資建設項目基本情況,匯總各部門的年度建設計劃,并在此基礎上核實債務存量,進行分類化解,明確償債責任。二是建立政府負債辦公室,負責定期統計匯總全區負債數據、分析全區負債動態。負債辦公室設在財政局,在統計匯總負債數據的基礎上,建立月報表制度,每月向區委區政府提供負債動態分析。三是建設項目實行項目法人負責制,明確建設資金由建設主體負責籌措和平衡,誰舉債誰負責。四是2007年試編基本建設項目預算,全面反映基本建設收支、借貸執行情況,做到一本預算管吃飯、一本預算管建設。五是建立債務償還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簽訂政府債務責任狀。由區委區政府與各建設單位負責人簽訂政府債務責任狀。將地方政府債務考核落實到建設單位主要負責人。

二、債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建設單位對各自項目管理和舉債資金管理自成一體,封閉運行,集融資、建設、支付職能于一身。

有些項目在實施期間,由于受各種因素變化的制約,會出現與計劃不一致的情況,影響項目貸款資金的實際使用效果,造成資金暫時閑置。而有些項目則因資金短缺,卻不能從有資金閑置的建設單位調度使用,而選擇向銀行融資。從全區范圍來看,負債資金尚未用好、用足,這是導致負債規模上升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舉債項目各環節管理不到位,造成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增加了財政支出負擔。

表現在:(1)項目超概算情況嚴重,加大財政資金壓力。從目前已完工的項目來看,一方面由于項目立項前更多的考慮項目要不要上,沒有做到全面的投資估算,導致實際支付時超概算情況嚴重;另一方面建設單位在建設過程中任意擴大投資規模,提高建設標準,變更、增加計劃外工程,導致整個工程超規模、超概算、超標準,加大了財政負擔。(2)項目沒有引入競爭機制,部分工程材料設備未實行政府采購,實際造價往往高于合同造價,增加了建設成本。

(三)宏觀調控造成銀行貸款困難、還本付息壓力大。

2006年以來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不斷。土地管理方面,進一步完善土地調控政策,從緊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國務院陸續出臺了《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及配套文件《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辦法》、《關于規范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支管理的通知》等規章制度。貨幣信貸方面,至今年8月,央行3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各0.5個百分點;4次加息使貸款利息從5.58%提高到目前的6.84%。此外銀監會對銀行各類打捆貸款進行整頓和規范……對于土地出讓收入和房地產依賴程度較高的西湖區來說,這一系列的宏觀調控給地方財政收入和土地出讓的收益都帶來了不小的影響。也使西湖區通過借新貸還舊貸的計劃隨時可能受到影響,還本付息壓力顯現。

三、控制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建議與措施

面對政府債務規模現狀,必須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妥善處理好發展與舉債,長遠目標與眼前現實的關系,規范投資行為,合理有效控制債務規模,防范和化解債務風險,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一)加大財政對政府融資的集中統管力度。

建立地方政府償債機制。政府在清理現有債務的基礎上明確界定必須由政府負擔的債務。按照“誰舉債、誰償還”的原則,確定償債責任單位,明確財政部門在同級政府債務管理中的牽頭作用,實行由財政部門為主,各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的政府債務管理體制。財政部門根據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狀況、財政收支、各職能部門提供的項目可行性方案,確定短期籌資方案、還款計劃以及地方政府中長期融資規模、償債期限等。并定期對已有的政府債務進行分析和督促,確保政府債務按時償還。

(二)逐步建立各項政府債務監控、預警機制。

建立債務監控、預警機制,對政府債務的規模、結構、償債能力實行有效控制,反映地方政府財政風險程度。(1)建立和完善償債準備金制度。建立與負債規模相適應的償債準備金,以備在發生無力償債的情況時彌補償債資金缺口。償債準備金來源可從:從歷年財政結余中安排一部分;每年從可用財力中安排一定比例;從土地出讓金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從國有資產轉讓一次性收益中安排一部分。準備金數額一般為年初政府債務余額的3%-8%左右。(2)建立能合理反映地方政府負債的風險指標體系。目前運用較廣泛的指標主要有債務依存度、負債率、償債率。債務依存度即債務收入占財政支出的比率,它說明財政運轉對債務的依賴程度,一般來說債務依存度不宜超過20%。負債率指債務余額占gdp的比重,著眼于從存量角度考察政府負債規模,是反映財政風險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警戒線是10%左右。償債率指當年政府負債還本付息額占當年財政收入之比,這一指標反映政府清償負債的能力,警戒線是10%左右。

(三)整合財力,集中管理融資,合理調度。

把政府財力集中起來,把政府的資源運作起來,集中財力辦大事,發揮財政資金的最大效能,通過財政資金產生的效益來抵消和減少債務。(1)充分挖掘非稅收入的潛力。非稅收入是政府財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將非稅收入與稅收收入一樣征收起來,納入財政預算統籌安排。加強對國有資產包括出租、出售、變現等收入的征收管理,依法推行國有資產使用權招標、拍賣,確保應收盡收。2007年西湖區財政著手對全區國有房產出租(租入)情況進行調研,據不完全統計,至2006年底,共計有363個出租點,出租面積達259963.06平方米,這些房產均由相關單位自行管理和對外出租。區財政根據調研情況,建議區政府對出租(租入)的國有房產,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做到公開、公正、透明。出租(租入)的國有房產須由區國有資產托管中心委托社會中介機構評估確認底價后進入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由政府采購中心統一進行公開招租,接受社會的監督,實現資產出租收入最大化。以提高收益率,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確保非稅收入應收盡收,增加財政收入。(2)集中管理融資,合理調度。對于由建設單位向金融機構的借款,允許其在貸款銀行開設資金專戶,但資金的使用要接受財政統一管理、統一調度。集中管理融資,統一調度資金最大的作用在于降低貸款利息支出,節約負債成本。(3)創新融資渠道。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在銀行貸款吃緊的情況下,可將發行信托產品作為地方政府融資的一種嘗試。

(四)加強政府性投資項目的管理。

1、結合財政績效評價,合理確定投資范圍。按照“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理財原則,同時結合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合理確定財政投資范圍,政府重點支持關系國計民生,對西湖區未來經濟或社會事業發展、可持續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建設項目。對于重大項目的立項,可考慮建立聽證會制度,在重大項目實施前,舉行由專家、市民組成的聽證會,以確定項目實施的可行性。也可結合財政績效評價,從項目的預期績效目標著手進行調查。通過問卷調查,直接傾聽老百姓對該項目實施的意見,確定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利益,是否直接體現公共財政的目標,是否會產生資源浪費。

2、編制基本建設預算和政府性債務收支計劃,加大建設項目財政直接支付力度。(1)根據建設需要和承受能力應在編制年度政府性投入基本建設預算的基礎上,根據資金的缺口編制統一的地方政府性債務收支計劃,明確政府性負債建設項目,投資、規模和償還本息等計劃,也便于負債資金在各項目間的統籌調度。(2)加大建設項目財政直接支付力度。西湖區自2004年開始對由區本級財政全額投入的建設項目以及上級補助資金投入的建設項目納入直接支付,至2006年底納入直接支付的建設資金達3.3億元,相對杭州市其他城區,建設資金直接支付力度較大。通過三年來的經驗積累,目前西湖區正積極嘗試將全區所有建設項目分批、分步驟的納入直接支付。對于納入直接支付的項目,由建設單位分批將貸款資金劃入財政基本建設資金專戶。財政部門根據年度投資計劃、預算、合同、工程進度,將建設資金直接支付到用款單位。將全區所有政府性投資建設項目全部納入國庫集中支付是實現城建項目支付管理的最終目標。若能實現這一目標,一方面可以促進財政基本建設預算編制的完整,為發改部門編制年度政府性投資項目計劃提供真實的資金依據,同時便于政府及時、全面把握全區項目的規模和進度;另一方面可使財政全面掌握政府性投資項目的資金需求與去向,從而使財政部門真正發揮在政府債務管理中的牽頭作用。(3)將政府投資工程項目逐步納入政府采購范疇,以節約采購成本。可嘗試進一步研究政府投資項目購買設備和工程政府采購的范圍、標準,加大工程政府采購范圍。工程政府采購行為一旦發生,由采購中心組織統一采購后,由國庫單一帳戶直接撥付給貨物供應商和勞務提供者。

3、加強基本建設的過程管理,強化基建預算執行力。(1)把好項目建設立項關,對建設單位上報要求立項的基本建設項目,財政部門必須會同有關部門參與可行性分析和論證,確保立項準確、科學,并結合當年財力和負債情況提出能否在當年實施的意見。(2)把好預算審核關。施工圖預算是項目施工、合同簽訂、價款結算和成本核算的重要依據。財政部門組織力量或委托社會中介機構對基建項目的工程預算進行審查,根據審查后的預算來確定招投標的標底造價。(3)把好建設資金支付審核關。密切關注建設工程的施工情況,發現工程超規模、超標準、超概算的停止支付。(4)把好建設項目竣工決算關。建設工程項目完工后,財政部門會同中介機構、建設單位進行嚴格審查。以設計概算和工程預算為依據,認真審查建設項目的投資完成情況和交付使用資產情況,審查建設成本、費用開支、結余資金等。

4、依托信息技術手段,建立政府性投資項目庫,對項目實行跟蹤管理。項目庫的內容包括項目立項的基本情況、資金的安排情況、上級資金的到位情況、項目的概預算、項目招投標情況以及項目支付的進度,對項目庫實施動態管理。通過建立項目庫實現資源有效整合,促進財政對項目的跟蹤和監督管理。

(五)加強償債能力分析,將負債控制在一定比例。

償債能力決定負債能力,通過償債能力分析,為合理確定當年政府負債規模提供財務依據。主要可從兩個層面進行分析:

篇8

關鍵詞:金融服務外包;風險因素;風險控制

中圖分類號:F8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7)08-0056-03

追求低成本高回報是最基本的商業操作規則,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銀行業正通過金融服務外包的方式實踐著這一規則。銀行金融服務外包是指商業銀行將原本應由其自身負責處理的某些事務或某些業務活動,委托給本機構以外的第三方進行處理的經營方式。隨著金融服務外包的迅猛發展,相應地由外包所帶來的各種風險也不斷加大并引起各國監管者的重視,各國監管當局通過監管指引的方式對外包風險進行控制管理,以保證金融服務外包在一個可控的環境內良性發展。

一、金融服務外包風險因素及其作用機理

1.風險因素的識別

外包理論的關鍵詞是:資源、競爭力、關系,其中關系包括了企業與外包商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與整體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因此在考察外包風險時也就離不開分析和研究這三個因素以及將它們結合起來的戰略因素。

可以歸納外包的風險因素為:資源因素、能力因素、環境因素和戰略因素。其中資源因素包括信息資源、人力資源、資金資產資源、制度資源、市場資源、管理資源、技術資源等;能力因素指組織競爭能力、管理控制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市場控制能力以及將資源轉化為能力的能力等;環境因素包括經濟環境、市場環境、社會環境、以及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等;戰略因素包括戰略的制定、實施、修改、控制等,具體地說包括外包的目的、范圍和深度、供應商的評價和選擇、外包合同的制定和延續、外包績效的評價、外包中止或終止等。

2.風險因素的作用機理

外包戰略不同于公司的其他戰略,這個戰略的成功與否依賴于外包的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外包商的實力、資源及戰略決策等對企業外包戰略目標的實現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金融服務外包征求意見稿”中把戰略風險歸納為外包商按自己的利益行事,從而可能有悖于受監管實體的整體戰略目標的風險,未能對外包商實施適當監察的風險,缺乏足夠能力檢查外包商的風險(注: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國際證監會組織,國際保險監督協會.金融服務外包(上),國際清算銀行,中國金融,2005(12).)。因此,在戰略風險分析框架中,我們要考慮外包商相應的戰略、資源、核心競爭力以及環境因素。

在金融服務外包中,如圖1所示,金融機構作為委托方實施金融服務外包戰略,將金融服務外包給外包商,戰略目標的實現依賴雙方當事人的共同努力。風險因素包括環境因素、資源、競爭能力、戰略。資源和競爭能力是實現戰略目標的支持要素,資源和競爭能力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它們除了直接對戰略產生影響之外,還可以通過對彼此的改變而間接影響戰略。環境的變化會對戰略產生影響,并導致資源以及競爭能力的變化。戰略本身也暗藏這種風險因素,委托方和承包商的戰略之間也有很大的相關性。因此在圖中的箭頭既表示各個風險因素之間的關系,也體現了雙方當事人的潛在風險,它們中間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化都可能打破平衡,導致風險的出現,因此外包風險管理的目標就是保持環境、資源、能力和戰略之間的動態平衡。

圖1 風險因素作用機理簡圖

二、金融服務外包的風險類別

1.協議風險

外包協議是外包企業與另一個法人實體、沒有附屬關系的第三方之間的一種合同關系。外包協議有效期限經常為五到十年,相當漫長,而在此期間業務需求和環境變化很大,甚至不可預期,服務外包提供商能否按時、按質完成協議任務,這是不確定的。

2.機密外泄風險

外包有時必須把企業的機密資料、賬簿和檔案透露給第三方,同時企業的很多信息也將由第三方外包服務商提供。隨著企業信息傳遞范圍的擴大,可能會由于第三方外包服務商的“不忠”而導致企業信息資源損失、核心技術及商業機密泄露。一旦外包服務供應商泄密,勢必會產生經營上、法律上和職業上的嚴重后果。

3.業務轉變風險

為了取得規模經濟、提高經營效率或者適應服務供應商不同的經營方式,金融機構進行外包時需要改變某些商業活動,這些改變會產生操作上的風險。在外包過渡階段,內部人員可能需要在服務供應商的系統內接受培訓。人員規模調整和雇員轉移到服務供應商會產生道德風險和復雜的勞動法律問題,處理不完善,就會引起那些技術高度熟練和熟悉機構實踐及要求的職員流失。

4.依賴性風險

金融服務外包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機構對金融服務外包提供商形成事實上的依賴性,這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潛在風險。例如,如果在某些方式下金融機構要求服務供應商改變傳統服務,服務供應商是否有能力按照要求完成任務。如果合同簽訂后,發現服務供應商不能令人滿意,則重新尋找服務供應商可能會產生沉沒成本。另外,對服務供應商的依賴性增強,也難免會減少金融機構組織學習的能力。

5.利益沖突帶來的風險

盡管金融機構和外包提供商之間是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而且是風險的共同體,然而,他們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法人實體,各自都想賺取更多的利潤。因此,就會出現金融機構希望外包提供商做得更多,而外包商則希望做得更少,這就決定了雙方會有利益沖突,而且外包提供商還有可能利用金融機構對其的依賴而進行投機活動。

6.職業風險

如果服務供應商是金融機構潛在的客戶,服務供應商的問題可能會影響到其它的客戶機構。在某些形勢下,例如客戶服務轉接中心,服務供應商的雇員與金融機構的用戶直接面對,互相影響。如果這種相互影響與金融機構的政策和標準不一致,就會給金融機構帶來職業上的風險。

三、金融服務外包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1.加強金融業務外包的全流程風險管理

金融業務外包包括八個基本步驟,即金融機構競爭力和戰略分析、識別最適合外包的金融服務、制定外包需求、外包商評估與確定、協商與簽約、項目執行與過渡、關系管理及終止契約。金融機構在外包過程中的上述各個環節均應加強管理,每個步驟都需要認真評估,防范風險,尤其是在下列三個環節更要注意。

一是識別最適合外包的業務。確定自身業務經營的核心產品和核心市場,是實現業務外包的前提和基礎。金融機構在外包決策過程中要認真分析本機構的競爭力和戰略,找出本機構的核心業務和核心市場,確定哪些服務可以實施外包。在此基礎上制定一個全面的計劃,對業務外包的成本/收益進行分析和評價哪些業務需要自己運作。

二是選擇外包商。外包商的業務水平直接關系到外包活動的成敗。在做出外包決策后,金融機構的管理層應聽取來自內部或外部法律、人力資源、財務專家的意見,然后才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去尋找擅長該業務的所有高級公司,通過仔細地調查、分析和比較,選擇最適合的外包商。要注意外包商是否真正理解了金融機構的需求,以及它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解決金融機構的問題。除此之外,也要考慮外包商的財務狀況。

三是管理外包雙方的伙伴關系。通過對金融機構與供應商關系的有效管理,促進金融機構與外包商結成穩固的、有彈性的伙伴關系,達到雙贏。

2.建立實施業務外包的各項配套機制

具體來說,一是外包商的評級準入機制。通過完善的外包商準入評級體系,有效對外包商的技術實力、經營狀況、社會信譽等因素進行綜合評定,以測定外包商資質等級,從而選擇競爭實力強,技術有保障的企業作為業務外包合作伙伴。二是外包業務風險監測和后續評價機制。在業務外包的實施和管理階段,金融機構要保持對外包業務性能的隨時監測和評估,定期對外包業務綜合效益、業務質量層次的提升及業務外包后對核心業務的影響等做出測算評價,并及時與外包商交換意見,以推進和完善業務外包長期發展戰略完善的相關機制。

3.充分利用合同控制金融服務外包的風險

金融業務外包種類繁多,沒有也不可能有具體的法律法規或行政規章直接進行規范;而且許多外包金融業務往往有較長的周期,因此金融機構在業務外包過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合同控制金融服務外包的風險。要通過談判與外包商簽訂一個可操作性強、盡可能完備的合同,準確、清楚地表述涉及外包的所有實質性要素,包括權利、義務、各方預期和責任等。對于信息技術的外包,金融機構在合同中必須對外包商的人員與技術準備和維持做出明確約定并注意保持合同對未來變化環境的充分估計,留有必要的彈性空間以應對可能發生的環境變化。對于跨國外包,還應包括法律適用條款和爭議解決條款以明確外包合同的法律適用、爭議解決方式(仲裁或訴訟等)、爭議解決地點以及爭議解決機構等。此外,鑒于外包合同的重要性,金融機構應該注意結合運用外聘律師審查與內部法律顧問審查相結合的機制。

4.加強外包業務道德風險監控,防止尋租行為出現

外包金融業務通常涉及金額較大,動輒上千萬,市場競爭激烈,尋租機會較多。因此,在金融業務外包過程中要加強監督管理,注意通過運用招投標等方式確保業務外包公平、公開和公正。盡可能通過集體決策方式避免被個別人尤其是金融機構負責人濫用權力,暗箱操作,尋取租金,影響外包業務的質量并產生法律風險。

參考文獻:

[1]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國際證監會組織,國際保險監督協會.金融服務外包(上).國際清算銀行[J].中國金融,2005,(12).

[2] 劉瀏.商業銀行業務外包的收益與風險分析[J].北方經濟,2005,(10).

[3] 李金澤,劉楠.商業銀行業務外包的風險及其防范[J].中國金融半月刊,2003,(12).

[4] [美]羅伯特?克萊珀,溫德爾?O?瓊斯,楊波等譯.信息技術、系統與服務的外包[M].北京: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3.

Risk Control in Outsourcing Financial Service

WU Geng-ren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stitute Zhejiang Notmal University,Zhejiang 321004,China)

篇9

負債作為現代企業融資的重要方式之一,對企業產生了很多積極的作用,如利息抵稅作用、財務杠桿作用、降低資金成本作用等。但是,以上負債融資的各種優勢都是在企業合理負債的基礎上實現的。如果企業沒有根據自身的生產經營狀況及外部宏觀環境的發展變化,盲目過度的進行負債融資,就會出現負債融資的不合理,一旦經營環境惡化,企業就會陷入到期不能償還債務本息的危險處境。因此,本文定義負債融資風險指企業因負債經營而到期不能償還債務本息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的發生取決于負債融資內生因素和外生因素的影響。因此,企業要具體剖析負債融資產生的原因及控制方法。

二、現代企業負債融資風險產生原因

負債融資內生因素決定了企業將來需要償還債務本息的數量和時間,外生因素決定了企業將來可以用來償還債務資金的數量和時間。一旦二者出現了不協調的情況,負債融資風險就會產生。

(一)負債融資內生因素分析

1、負債融資規模過度。負債規模是企業到期所要償還債務本息的重要決定因素。在負債利息率不變的情況下,負債規模越大,債務本息越高,從而由于收益變動導致的喪失償債能力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時,負債規模還決定了負債比率,負債比重越高,財務杠桿系數越大,投資收益率的微小變動就會對企業償債能力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負債融資規模過度極易導致負債融資風險的產生。

2、負債利息率過高。負債規模決定了債務利息的寬度,利息率則決定了利息的深度。負債利息率過高直接影響到期利息費用的升高,從而融資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加大。同時,資本市場是負債融資主要場所,資本市場的變動勢必對負債融資成本產生影響。如負債利息率的高低取決于融資時資本市場的資金供求狀況,供小于求時,負債利息率就會上升,負債資金成本就會升高,融資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就大。

3、負債融資結構不合理。負債融資結構包括負債來源結構和負債期限結構。負債來源結構決定了負債整體資本成本,因為不同來源的負債具有不同的利息率。如果企業負債來源結構不合理,負債整體資本成本上升,就會加大融資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負債的期限結構不僅決定了負債的成本,如長短期債務具有不同的利息率,還決定了負債本息償還的時間。如果企業沒有將負債的期限與企業的經營情況(如資金回收)進行合理搭配的話,即使是在盈利的情況下,企業也會出現難以在短期內籌措到足夠的現金來償還債務的可能。

(二)負債融資外生因素分析。企業負債融資的內生因素決定了負債的償還數量與期限,是負債融資風險產生的前提。但最終導致負債融資風險發生的因素是企業本身的獲利能力和資產狀況。

1、企業的盈利能力降低。企業負債融資的本息償還最終來源于企業的收益。但是,企業的獲利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當企業的投資收益率高于負債利息率,企業就可以獲得負債帶來的財務杠桿利益。但是,當投資收益率下降或者低于負債利息率時,負債就會侵蝕企業的股權資本,甚至迫使企業面臨到期無法償債的可能。投資收益率下降幅度越大,企業負債融資的風險也就越大。

2、企業償債能力惡化。在投資收益率固定的情況下,企業的償債能力也有可能惡化,進而引起負債融資風險。企業的償債能力包括現實償債能力和潛在償債能力。現實償債能力指企業預期的現金流入量。潛在償債能力指資產的流動性。當企業的信用政策過寬,不能實現預期現金流量時,企業就會面臨財務危機。此時,企業就會變現資產進行債務清償。如果資產的整體流動性差,企業到期不能還債的可能加大,融資風險升高。

三、現代企業負債融資風險控制

對負債融資風險產生原因進行分析的目的是為了抓住關鍵環節對其進行控制,作好負債融資決策和風險防范工作。

(一)負債融資內生因素控制

1、負債融資“度”的把握。負債融資度的把握是指企業根據自身的收益水平、所處的經濟環境確定企業最佳的融資規模,也就是確定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最好的方法是先采用負債臨界點法確定負債率的適度區間,然后再根據企業的具體經營情況進行適度的調整。負債臨界點法的理論依據是,企業負債的最高規模為企業息稅前利潤不大于利息支出情況下的負債規模,即EBIT≥I,由此可推導出:EBIT≥Bi,Bi/A≤EBIT/A,d≤EBIT/Ai,d≤M/i。(其中B為負債,A為資產總額,d為B/A,M為EBIT/A息稅前資金收益率,i為負債利息率)由此可以看出,企業的最高負債率為資本收益率與資本成本率的比值。企業確定負債率的區間后,再根據自身的經營情況適當地在區間中選擇最佳的資產負債率。比如,企業的資產流動性好,變現能力強,資產負債率就可適當的高些,反之亦然。

2、負債資本成本的把握。負債利息率是決定企業到期利息費用的重要因素。因此,企業應當認真研究資本市場的變動情況,根據利率走勢作出合理的融資安排。總的來說,在利率處于相對高水平時,企業應少融資或只融急需的短期資金。在利率處于由高向低過渡時期,也應少融資,或采用浮動利率的計息方式融資。反之,當利率相對較低時,企業的負債融資成本也相對較低,企業可以適當的擴大融資規模。在利率處于由低向高進行過渡時期,企業應抓住時機,籌集長期資金,并采用固定利率的計息方式。

3、負債融資結構的合理配置。首先是債源結構的合理配置。不同來源的負債具有不同的融資成本,對企業具有不同的約束程度,從而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和收益也是有差別的。企業應當具體分析每種負債融資方式的融資成本,選擇最佳的融資組合,達到風險與收益的平衡。其次是負債的期限結構配置。不同期限的債務對企業負債融資風險具有不同的影響。短期債務資金成本低,但是風險高。長期負債資金成本高,但融資風險相對較低。因此,企業要進行長短期債務的合理搭配。同時,企業還要將債務期限與投資期限相結合,以便到期有足夠的現金流量償還債務。在合理保證預期現金流量的情況下,處理好成本、風險與收益的關系。

(二)負債融資外生因素控制

篇10

【關鍵詞】資金支付;制度;防范風險

工程資金在支付的時候風險較多,財務支付在工程實施的全過程都跟蹤參與,監督資金流向,才能保證項目工程款用于工程支付。而要保證支付安全,規章制度是第一位的。

一、如何控制資金支付過程中的經營風險

1.1建章立制是根本

制度是根本,執行是保障。項目一進場財務部門首先要從實際出發制定一系列財務規章制度,與各部門充分溝通建立切實可行的管控流程。項目財務制度與流程適時在項目員工大會上宣貫,以求得各部門和全體員工的支持、理解與踐行。規章制度的制定,使工程項目各項經濟活動有章可循,有效防止資金使用過程中違規違紀現象發生。為全員融入工程項目財務管理打下堅實的制度基礎。

1.2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

建立相互制約的工作機制,嚴禁一人控制一項經濟業務的全過程,有效防止內部員工舞弊風險。

1.3嚴格執行合同條款

工程項目一旦中標,其經營過程中的資金支付主要涉及材料采購、勞務經營結算支付。控制支付風險的前提在于建立健全經營合同臺帳,準確理解掌握合同中的支付條款,嚴格按照合同條款執行。嚴禁“三無”(無合同、無結算、無票據)支付。主動與工程、經營、材料物資部門溝通、交流,根據資金支付及材料領用分配匯總表,及時更新經營臺帳信息。根據工程進度,結合標后預算和施工圖預算,適時對勞務分包臺帳進行動態分析,一旦發現異常,及時預警,提醒項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風險。

1.4重視民工工資發放問題

為有效防止勞務資質單位和合同授權結算人轉移工程款提前收回利潤,擠占民工工資,挪用工程款,造成嚴重的不良社會影響,阻礙工程進度,提倡民工工資銀行建卡發放制度。在人事、工程、經營等有關部門通力配合下,人事及時準確建立民工進出場臺帳,定期或不定期考勤民工,保證考勤記錄的完整性、連續性、動態性。根據工程、經營部門提供的完善的支付結算資料,財務首先安排一定工程結算款支付到民工個人銀行卡或攝像監督現場發放,確保民工工資發放及時到位,發放情況定期現場公示,取消民工后顧之憂,減少民工工資糾紛問題,從而在民工層面降低勞務分包風險,有力的推動工程順利進行。

二、如何控制資金支付過程中的稅務風險、審計風險

從近年來國家審計署及地方審計局對已竣工工程的大量外部審計報告分析,結合稅務部門對已完工工程的完稅審核,資金流向是否合規與付款資料是否完善逐漸成為審計與稅務檢查的重點,也是各單位必須規范、完善的主要管理環節和關鍵控制點。現實中個別單位出現資金流向與合同收款單位、出具結算發票(或收款收據的)單位不相符、委托付款中公款進個人帳戶的現象不少,潛在增加了檢查人員認為存在轉移資金與套取資金的嫌疑。

為防范審計風險、順利通過各項稅務檢查,減少和避免各類外部審計及稅務檢查給項目及公司造成不必要的負面影響和潛在的經濟處罰,財務工作者必須在平時的業務工作中主動識別、規避稅務風險、審計風險,高度重視資金流向規范、付款資料完善等資金管理工作,具體要求如下:

(一)嚴把付款關

財務部門必須取得完善的付款資料才對外支付各種款項。對外支付嚴格執行“三合一”(即合同單位、發票單位、收款單位必須一致)要求,同時必須取得以下資料并完善支付手續:

1、銀行結算付款方式,必須取得蓋有銀行“業務辦訖章”的真實結算憑據。以“匯款”方式支付的款項,付款資料必須附有蓋銀行“業務辦訖章”的結算“回單聯”。重點關注“轉帳支票”方式支付的各種款項,支付資料不僅要有發票、支票存根和收據,還必須取得蓋有銀行“業務辦訖章”轉帳進帳單中的“付款單位留存聯”。條件適合的項目與公司,應大力推廣網上銀行,網上銀行支付能有效提高財務工作效率。

2、各種結算方式,必須取得有權結算依據及證明結算人身份的資料。

2.1對外支付各種款項,對方結算人必須是合同約定的授權結算人;同時,辦理結算付款時,必須留存“授權結算人”的“身份證復印件”、固定聯系電話等證明“授權結算人”身份和保持聯絡的資料。

2.2對外支付各種款項,合同未約定授權結算人或存在委托轉帳支付的,合同結算單位必須出具“法人代表授權委托書”。委托轉帳支付附件構成如下:

a、法人代表簽字并蓋章認可的授權委托書

b、法人代表身份證復印件并加蓋公司鮮章

c、組織機構代碼證復印件并加蓋公司鮮章

d、營業執照復印件并加蓋公司鮮章

e、稅務登記證復印件并加蓋公司鮮章

嚴格控制工程款、材料款支付中的委托轉賬支付,嚴查以委托轉賬支付支付名義公款轉入個人賬戶現象。

3、完善付款依據及責任手續

各單位必須改變“領導簽字就付款”的思維定勢及做法,要明確付款的依據是經雙方簽字、蓋章認可的合同與結算資料。有關人員按規定的業務處理程序履行職責并簽字報領導審批,是保證付款環節規范、合理的必要前提。

3.1完善小額對外付款資料

對結算價值較小的零星采購及各種零星費用報銷,付款時直接列入費用或工程成本等科目的對外支付業務,必須將結算資料(包括合同、發票、簽字手續齊全的結算單或原始單據匯總資料及附件明細、驗收證明等原始簽認單據)作為必要的付款條件。零星材料采購和各零星費用報銷,要重視網絡發票真偽查驗,一旦發票查驗不合規拒絕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