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12:36: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政治經濟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際政治經濟學探究
一、國際經濟學與國際政治經濟學
自1979年誕生新貿易理論以來,國際貿易理論經歷了新經濟地理、貿易與新增長理論、內生貿易政策理論、新新貿易理論等多次理論創新,這些理論解釋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無法解釋或是解釋不全面的內容,并對傳統貿易理論加以修改與完善,在一定呈上也影響了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國際經濟學中的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是分析發展中的收益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它的分配法則,同時研究相關政策條例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對這些利益有哪些影響,重點闡述了微觀經濟基礎在社會經濟中的競爭性,分析了其競爭性。國際政治經濟學誕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主要探討了國際政治和國際經濟之間的交叉影響,并提倡在學術經濟上可以進行跨學科的理論研究。國際經濟學與國際政治經濟學在研究內容、方法論和學術平臺這三大領域的研究上有非常大的差別,其中方法論上的差別是最為明顯和最關鍵的。IPE是是一種國際職位評估系統,是國際關系學科下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一個格外重要的分支,同時,在當代國際關系體系中,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學地位的提高而顯得更加重要。利用IPE研究體系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特點,可以將國際經濟學研究中牽涉的經濟和政治內容全部納入其中,針對所得信息進行具體的討論。我國的經濟學者對這一體系已經完全認可,同時對于IPE的跨學科研究特性也比較認同。就是國際經濟學(IE)、國際關系(IR)和國際政治經濟學(IPE)的關系。國際經濟學和國際政治經濟學之間的相處模式相對融洽,沒有排斥現象,那么,國際經濟學和國際關系中重疊的內容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IPE體系的研究對象。這一點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題材和研究理論。
二、新貿易理論前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成果
國際經濟學中的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政治經濟學在學術理論上有很多重疊的部分,但二者在具體理論的鉆研方法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研究對象上也不盡相同。但是,拋開這兩點,二者在跨國域交易的經濟行為中對于利益分配的研究有著共同點,同為研究的基礎力量,同時,二者也共同致力于全球化的研究,并且也在復雜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20世紀70年代,產業組織理論有了理論上的大突破,使國際貿易理論有了更全面的解析。一是博弈論在經濟學的探討中發揮著越來越廣泛的作用,二是目前競爭市場的整體格局發生了大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向前發展了一步,從而促進了新貿易理論的誕生。其誕生之后推出的各種新理論都對以往的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之間的矛盾內容重新思考、分析,對國際政治經濟學上的意見分歧也提供了大量新的研究依據,使其研究體系更加完整、準確。
三、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制度理論
新貿易理論提出的理論意見是市場不完全存在競爭,但是企業的生產卻可以有經濟利益。新貿易理論的分析工具我們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建立在壟斷競爭市場結構上的迪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分析手法,一種是建立在寡頭市場結構上的博弈論分析手法。但更多時候,前者的影響更大,影響范圍更加廣泛,也有大量的理論體系在其的發展上被建立起來。但是由于后者推出了我們熟知的戰略貿易政策,所以其在貿易理論界之外的領域中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為相關人員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依據。在國際貿易理論體系研究中,戰略貿易政策指的是在一個實際的或是潛在的國際寡頭市場上,能夠對企業戰略起到影響作用的貿易政策,簡言之,“戰略”就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各種競爭狀態。在這個探討體系中,國家政府重點針對國家整體收益情況進行分析與總結。
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論文
摘要:對于高職院校的教學來將,《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經濟學領域的基礎學科。正因為有了《政治經濟學》教學的應用,為高職院校內的其他學科提供可靠的教學依據。在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面對高職院校教學中頻頻出現的教學問題,實行教學改革已經是高職院校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诖耍疚慕Y合當前形勢對政治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對高職院校《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現狀進行深入化的分析和探索。
關鍵詞:高職院校;《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現狀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和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的發展。為了讓高職院校的學生與當前的社會更加的融合,高職特意開展了《政治經濟學》教學。雖然《政治經濟學》這門學科的開展給學生補充了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大量知識,讓學生對當前的經濟形勢有了一個更加細致化的了解。即便如此,在高職院校的《政治經濟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行教學改革以此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一、對高職院?!墩谓洕鷮W》教學效果的分析
為了適應新時期素質教學背景下的教學發展,高職院校積極開設了一些文體類型的娛樂課程,讓學生能夠有足夠的時間發展自己的課余愛好,并且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正因如此,高校不得不在課程的設置上,壓縮原有的文化課程,致使《政治經濟學》這樣的課程次數越來也少,但是教師的教學內容并沒有得到縮減。因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得不對《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快速的講述,一些知識點的講述上也就粗略而過[2]。這種方式,雖然幫助教師完成了《政治經濟學》的“教學目標”,但是卻給高職院校的學生留下了無限的疑惑,長此以往,根本不利于學生對《政治經濟學》知識的了解和吸收。此外,高職院校《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改革應該給學生一個適應階段,因此,《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改革應該保留一個過渡期,然而,在實際的《政治經濟學》教學中,高職教師忽略了過渡階段的重要性,使得學生在迷茫當中步入了《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改革,必然會影響最終的教學效果[1]。
二、高職院?!墩谓洕鷮W》教學改革分析
政治經濟學教學成功關鍵點
由于我國正處于建設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所以有人認為,西方經濟學在我國的重要性已經超過政治經濟學,更有甚者直接稱西方經濟學就是經濟學,忽視政治經濟學的地位。近年來,隨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地位不斷被弱化,西方經濟學地位得到很大提升,逐漸成為我國的主流經濟學。許多高校在經濟學教學的課程分配上過度偏重西方經濟學。學生在學習經濟學時,發現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在內容、方法和目的上存在很大的沖突。大部分學生認為西方經濟學更具實用性,政治經濟學理論比較抽象、空洞。學生在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時,存在著不夠重視的問題。事實上,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類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在我國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由于政治經濟學受到了來自西方經濟學等課程的嚴重挑戰,如何創新地講授該門課程以應對這一困境是目前該課程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講好導論是教學成功的起點
導論部分是學生接觸政治經濟學這門課程的開始。學生在高中階段雖已了解到一些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但他們的許多認識是粗淺的、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因此,糾正他們對政治經濟學的錯誤認識,厘清政治經濟學的準確內涵,就成為導論教學中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其次,多數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對經濟學還沒有一個基本的正確認識,因此,經濟學的概念、研究內容以及經濟學專業的作用等也應成為導論部分必須講解的內容。我們的教學經驗是,導論部分的講授一般要花費4-6個學時,在講授過程中,教師通過巧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解除學生對經濟學專業的疑惑,糾正其對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的各種誤解,提高學生學習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的興趣。最后,介紹一下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最新動態,以及本課程的學習方法和考核方式。導論部分講授的內容一般包括:
1、通過提問和討論方式,了解學生學習經濟學專業的動因,以及他們是如何認識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的;
2、從經濟學發展史出發,介紹什么是經濟學,什么是政治經濟學;
3、介紹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厘清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政治理論課、鄧小平理論課等相關課程之間的關系;
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案例與實踐
隨著我國的高等院校的擴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漸向著大眾化教育發展。在我國,本科院校還是以培養理論型的人才為主,但是隨著社會、科技、經濟的發展,理論型人才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這時應用型人才成為各大院校主要培養的目標。本科院校在這樣的目標的指導下,對其內部傳統的專業進行改革,引進應用型的專業,對專業機構進行重新調整。政治經濟學是一門傳統的經濟類理論型的基礎課程,在社會發展的影響下,如何讓政治經濟學在理論的基礎上,再和實際的經濟相結合,使其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成為了現在各個本科院校需要解決的問題。
1政治經濟學的特點
政治經濟學是一門具有極強的理論性的學科,是其他經濟類學科的基礎學科,它具有自身獨有的特點。1.1基礎性特點。政治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是一門可以培養學生經濟思維和使學生了解經濟發展規律的重要的理論型課程[2]。它是學習會計、金融、管理以及管理等學科的基礎。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知識掌握水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后續更加高層次的課程的學習。1.2抽象性特點。政治經濟學是經過多年的發展,經過無數前人的整理和總結,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精髓的理論型的基礎學科。它主要采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方法,以馬克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觀點、方法來分析現實的經濟,它具有極強的抽象性。1.3動態性特點經濟的發展會使經濟制度發生改變,制度的改變是為了能和經濟發展更好地契合,能更好地限制和鼓勵經濟中相關利益者的行為,使經濟發展的環境更加穩定和健康。在此基礎上,經濟制度的理論指導課程就必須跟隨現實經濟的變化而變化,除了要改變原有的部分理論以外,還必須引進新的經濟理論來和最新的經濟變化相契合。
2政治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的政治經濟學的教學中,還是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也沒有更新,老師和學生的互動極少,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政治經濟學在實際中的應用。2.1教材內容陳舊老套,與時代脫離。當前的政治經濟學在其教材的內容上還沒有擺脫前蘇聯的政治經濟學的影響,內容除了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后有一些改變以外,其他內容已經沿用至今,與現在經濟發展的新時代嚴重脫離[3]。例如,其中的內容還是主要分析西方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和社會主義經濟兩大部分,而且,在內容的占比中,西方的資本主義經濟占據了一半以上的篇幅,這雖然和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還處于基礎階段有很大聯系,但是對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分析也還停留在西方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經濟階段,對于現在的資本主義經濟出現的新問題、新方向及新理論沒有進行重點分析。而且,對于社會主義經濟的部分,還是以改革開放時代體制改革的過程為基礎進行編寫,沒有對當今中國的經濟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分析,內容嚴重滯后。就內容的邏輯來說,比較松散,不如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部分的編寫,也沒有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理論相結合,沒有統一的理論體系??傮w來說,當前的政治經濟學內容陳舊,已經被時代拉得越來越遠。2.2內容抽象,學習難度大,難以解釋當前經濟實際。首先,政治經濟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其內容比較深奧,其中的概念、原理等比較抽象,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要求很高。經調查,大部分學生反映政治經濟學的學習難度高。而且因為現在的政治經濟學的內容與時代嚴重脫節,這也導致學生無法通過實際的情況來理解其內容。其次,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在19世紀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和創立的理論,在兩個世紀的發展中,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相較于初期的經濟都有了新的發展和進步,出現了新的經濟特點、新的經濟現象以及新的經濟問題,這導致初期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已經不能對現在的新經濟時代進行有力的解釋和說明。2.3教學方式單一,缺乏師生互動。在政治經濟學的教學中,最常見的現象就是老師在講臺上不停地進行講解,學生在講臺下記著筆記。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雖然在教學時有一些效果,但是教學質量較低。在這種教學方式中,老師只是簡單地對學生進行了知識的灌輸,但是對學生是否理解了知識的內容,掌握了其中的精髓沒有重視,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下降,沒有學習的積極性,最終換來的是學生只是死記硬背下來了其中的知識,但是沒有掌握和理解,只能勉強應付考試,沒有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實踐應用
中職政治經濟學教學論文
【摘要】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政治經濟學,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資源。使學生在生活中能運用所學的政治經濟學知識,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于整個社會發展有著重大實際意義。
【關鍵詞】中職教學;政治經濟;學習;興趣
政治經濟學因其學科本身的屬性所限,理論知識學習強度大,教學內容相對枯燥,乏味些,導致現今些許學生對政治經濟學相關課程的學習毫無興致,產生極不利于學科教學的心理情緒。教師要從培養學生興趣和動力為出發點,研究學生學習政治經濟課程的方法。
一、政治經濟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科課程理論知識內容繁多。政治經濟學是一門基礎的講理論知識的學科。當下政治經濟學的教材中充斥著到大量的理論知識,冗長的文字書寫不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致,產生排斥心理,學習過程中有太多的邏輯思考問題,在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里,根本無法進行深入的思考,對教學內容疲于應對,無法走心。導致學生學習失去興趣。2.政治經濟學教學模式形式單一。落后的教材機制阻礙政治經濟實際教學的發展。查看市面上的所賣的政治經濟相關書籍,內容大多千篇一律。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容易照本宣科,進行填鴨式教學,講解方式固定呆板,學生聽起來昏昏欲睡。教學形式缺乏溝通互動,往往是教師在講臺自問自答,學生在下面各玩各的,不予理睬的局面。教學內容的得不到有效的傳遞,學生提不起學習欲望,教師疲于機械式的論述。過分強調成績分數,忽視學生自身訴求。傳統的教學模式重視經典的理論知識的教育。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極易產生一種思維慣例的模式中,即容易在教學對其教學內容進行長篇大論式的概述,采取強加灌輸的方式讓學生被動接受學科知識,缺乏自主意識,剝奪學生創新需求。造成課堂氣氛壓抑,學生產生厭倦心理,思維跳離,或睡覺或玩手機。而教師面對這種情況表現出司空見慣,并未給予及時的制止和規勸,任由其發展。最終結果就是各干各的,互不干擾。到考試時以臨時抱佛腳的心態,靠死記硬背對付考試,而教師也只是做好批改的工作,結束教學。3.學生自主學習意志力薄弱。政治經濟學屬于偏文的一類學科。繁瑣的理論邏輯要求學生進行大量勞累的腦力思考,而中職的教學環境較為寬松,學生思想大多懶散。面對政治經濟學中涉及的一些理性邏輯知識不宜引起共鳴,加之學生自主學習的意志力薄弱,自信心受挫,更加不宜產生學習興趣。
二、加強學習政治經濟學課程知識的對策
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研究論文
一)古典經濟學關于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
政治經濟學是在古典經濟學時代形成的。古典經濟學對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規定是政治經濟學之后發展的基礎,因此,探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需要從古典經濟學開始。
研究對象是對某一學科研究內容、范圍的高度概括。它確定學科研究的內容、范圍、方向等問題。確定研究對象的意義在于,它是學科研究的起點。只有確立了科學的研究對象,才能建立科學的學科體系。任一學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對象。學科間的區別主要在于研究對象的區別。
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建立是由古典經濟學完成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最初的確立也是由古典經濟學完成的。斯密和李嘉圖等人關于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確立,是通過薩伊等人闡述的。薩伊是斯密理論在法國的闡釋者。由于斯密的《國富論》是經濟學專著,不適合于教學,薩伊將其改編成教科書,1803年出版。書名為《政治經濟學概論——財富的生產、分配和消費》,全書由生產、分配、消費三篇構成。此所謂“三分法”。此后,李嘉圖的追隨者詹姆斯·穆勒將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分為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方面,此所謂“四分法”。
人類的經濟行為涉及到兩個方面的關系,一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二是人與人的關系。前者表現為經濟行為的生產力方面或者資源配置問題或者經濟運行機制問題;后者表現為經濟行為的生產關系方面或者經濟制度問題。在古典經濟學那里,經濟學或者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體現兩個方面內容的統一即資源配置研究與制度分析的結合和統一?;蛘哒f,古典經濟學研究研究資源配置,是在結合經濟制度及其演變的背景下進行研究的。或者說,古典經濟學將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一定制度背景下的資源配置或經濟運行。
(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關于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
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提出的新判斷。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研判,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開啟了創新的空間并提供了有力支撐。正確的理論對經濟發展和社會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我國正處于形成建設理論和發展理論的重要階段,面對新時代、新發展、新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新的理論探索,通過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的動態發展和不斷創新,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科學理論。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的理論基礎與現實背景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的創新。科學的理論要能夠反映特定時代的主題和精神,是引領時展的精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正是基于對社會經濟發展一般規律的深刻認識,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正確指導下,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實踐經驗總結提升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是對傳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繼承和創新,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淵源和豐富的現實背景。(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國家建設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理論指導作用。縱觀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整個歷史進程,無不貫穿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其先進的思想方法論精髓為積極開展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經濟學理論的邏輯過程是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和歷史變遷的思維再現,是以社會經濟發展實際為基礎的抽象概括和加工修正,具有鮮明的歷史感[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思想深深植根于社會經濟發展實踐,在理解和認識社會經濟運動過程中始終堅持邏輯過程和歷史進程的辯證統一,因此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科學性,其在我國經濟改革和建設中的指導地位和作用是無可替代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不斷創新的經濟學,其科學價值在于能夠根據實踐的變化和社會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以新的理論和觀點揭示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圓園18年第2期政治經濟學理論歷經一百多年演變進化而經久不衰,在當代仍然具有強勁生命力的重要根源。面臨經濟發展與改革中的新問題、新矛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堅持以發展的、辯證的和整體的邏輯思維審視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外在表現。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當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現實背景,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與發展。(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的現實背景。理論來源于實踐,最終也必須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面臨諸多挑戰的關鍵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深深植根于中國的現實土壤,其創新發展必須立足于當前國內經濟的發展實踐。經濟新常態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一個客觀狀態,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具有其發生發展的內在必然性和外在原因。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和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不確定因素的日益增加,世界經濟總體的持續低迷使得外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嚴重削弱。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是國內經濟內生因素和國際金融危機雙重作用下的必然結果。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趨勢和現象,經濟新常態意味著今后國內經濟的發展將面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是中國經濟告別傳統粗放型增長方式、開啟內涵式增長方式的重要標志。一方面,新常態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經濟增速的放緩、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增長動力的多元化為中國經濟轉型、均衡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說,新常態下國內經濟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仍處于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大趨勢,中國經濟仍然保持良好的發展韌性和充足的發展潛力,現階段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仍然具備支撐和促進國內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基礎和因素,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依然保持穩中求進的發展態勢[2];另一方面,新常態必然派生新問題、新矛盾和新風險,如一些長期積累的失衡因素和隱性風險將伴隨增速下行和結構調整而逐步顯性化,創新環境的缺失和經濟增長動力的不足可能導致新舊增長動力的接續出現斷檔,宏觀經濟調整和平衡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面對新常態下出現的各種新挑戰,如何有效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突破社會發展瓶頸,已經成為社會治理的核心課題。經濟新常態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與突破提供了現實背景。
二、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的辯證思考
中國經濟體制的變遷和發展模式的轉型始終伴隨著思想和意識形態的發展轉變,這突出地體現在政治經濟學范式的動態發展和不斷創新之中?!胺妒健币辉~最早源于美國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Khun)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是人們公認的并且共同接受的一種對事物的觀點或思維的框架,是一種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綜合體[3]。理論創新“范式”既是一個世界觀層面的思想、立場問題,也包含方法論層面的方法和實踐問題,是理論與實踐、歷史和現實、主觀和客觀的辯證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的動態發展和不斷創新是在實踐中所形成的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發展新視界、新成果的客觀展示,也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發展、創新的具體表現。(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應堅持以實踐為本。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之一,也是黨的思想路線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應注重和堅持以實踐為本,立足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經濟發展的新實踐,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與時俱進。習強調,要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4]。這一重要論斷表明,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國化的創新發展必須堅持以我國的國情和社會經濟改革發展的實踐作為現實基礎和基本立足點,不斷揭示和提煉總結新常態經濟的運行特點和發展規律,并將其系統化、理論化。理論思維源于實踐,以實踐為理論源泉和歸宿?!皬漠斍暗膰窠洕氖聦嵆霭l”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貫主張。經濟新常態是對當前國內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現實描述和高度概括。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實際上,這正是中央對于經濟新常態的重要表述。在新常態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的創新發展應繼續堅持以實踐為本,總結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和運行的規律,在有效破解我國經濟發展瓶頸和解決經濟新常態下調結構、轉方式主要矛盾過程中不斷突破和創新,以理論創新指導新的實踐,以實踐創新豐富新的理論,在實踐過程中實現兩者的協調發展。(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特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追求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過程。人是變革和創新社會制度的決定性力量,其自身的發展水平將會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指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5]。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主體論”充分體現了人民是推動經濟發展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也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過程受到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主導和制約,是在一定的社會發展條件下,與現實密切相關的具體的歷史過程。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們面對經濟增速放緩的現實,更加強調提高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的的經濟發展質量,其內在的人學向度為人的不斷創造和自我實現提供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和堅實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縱觀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整個歷史,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的直接來源,為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根本的動力?;谛鲁B下的新問題、新矛盾和新實踐,新的理論訴求呼吁政治經濟學理論的不斷突破和創新,同時,新常態的人學向度也為在新階段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提供了核心路徑,即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的基本立足點和歸宿。(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應以問題為導向。從本質上來說,問題的本質是矛盾,是理論與實踐、甚至理論內部之間存在的對立統一的相互關系。馬克思說過,“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歷史本身除了通過提出新問題來解答和處理老問題之外,沒有別的方法?!盵6]由此可見,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鮮明特點,其核心思想就是通過解決新問題、新矛盾而獲得新的理論和新的知識,從而不斷引導理論創新和指導新的實踐[7]。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在中國的創新和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黨領導人民在時展和社會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為核心的新中國第一代領導集體圍繞如何認識和開展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時代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道路,形成了思想。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新的問題重新研究“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問題,提出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等重要創新理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理論成果。除此以外,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中國共產黨人結合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特征和新問題,不斷對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進行創新發展和大膽嘗試,形成了豐碩的理論成果。新常態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一系列新的理論問題、時代課題和現實問題。繼續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問題意識對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強調,全黨要樹立和增強問題意識,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堅持以重大問題為導向,著力研究和解決經濟建設和改革中出現的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關鍵問題[8]?!拔宕蟀l展”理念、“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兩手合力”論等新的經濟戰略思想無不貫穿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和鮮明的問題導向,是現實中帶有根本性問題的科學回應。問題導向是理論創新的重要范式,“問題范式”內含于“哲學范式”之中,從根本上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的領域和方向。新常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必須樹立和強化問題意識,始終堅持以新常態重大問題、關鍵問題為導向,不斷推進問題范式與理論范式創新的良性發展。(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應立足新常態經濟特征。思維是主體對事物表象與概念的深入分析、綜合判斷和推理的認知活動。思維范式則是思維主體本身所具有的思想觀點、價值觀念以及在推動理論范式創新中所采用的思維方法,是推動其他理論范式創新的催化劑和內生動力。辯證思維的實質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中的堅持和進一步發展,是辯證唯物主義理論基本原理的具體表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以辯證思維審視和分析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新局面、新動向和新趨勢,深入研究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完善、市場與政府關系、經濟體制改革等多個方面的現實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為其增添了中國特質和鮮明的時代特色。隨著國內經濟全面步入新常態的新階段,融合新常態下新問題、新實踐的辯證思維使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能夠科學地解答新常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關鍵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的基本要求。經濟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從本質上來說,經濟新常態是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核心問題在于提質增效,追求全面均衡、整全性發展和可持續的高速發展[9]。辯證認識和審視新常態、適應新常態是推動我國國內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學理論范式的創新應以經濟新常態下所呈現出來的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為客觀依據和立足點,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辯證思維方法,科學把握新常態經濟的動態性、規律性和發展性,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引領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三、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發展的幾點建議
傳播政治經濟學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與傳播學的傳統學派相對的,是傳播學的批判研究。活躍在批判舞臺的傳播學研究主要有兩大學派:一個是文化批判學派;另一個是政治經濟學派。他們都與西方馬克思主義有密切的聯系,而與行政學派的研究思路大相徑庭。政治經濟學是傳播研究的一種思路,是將傳播活動作為一種經濟活動,以生產、分配、流通、交換及其宏觀決策活動這種政治經濟學的思路來觀察媒介及其傳播行為的。在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學科的母體或者方法論是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是以傳播媒介為核心的人類傳播行為及其活動。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傳統上主要有三大分支:自由主義(現在的新經濟學派)、馬克思主義、制度學派。制度學的分析不僅預示了霸權產生的方式,而且指出了傳播在其中的重要性——傳播創造了社會環境。
【關鍵詞】行政學派;批判學派;傳播政治經濟學;制度經濟學
一、引子
由于世界范圍媒介產業和市場的巨大變化,最近,美國一些重要的高等院校傳播學院正在大力搜羅研究傳播政治經濟學的教授,并開設與此相關的課程。在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傳播媒介也在積極探索這一產業的經濟規律。傳播政治經濟研究逐漸成為熱門學科。
我對傳播(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廣播電視)的政治經濟學問題感興趣,大約是在1993年前后。那時候,由于鄧小平南方講話的號召,中國開始大步邁向市場經濟,學者開始討論市場經濟與傳播的關系。當時我所在的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和研究領域主管部門——廣播電影電視部政策研究室都曾召開這方面的會議。我開始考慮廣播電視的商業性問題,也做過幾次發言。但是,這些發言大多遭受了客氣的冷遇——當時,媒介的商業性還是一個敏感的話題。我還申報過研究廣播電視商業性的課題,也沒有獲得批準。如今社會各界對廣播電視商業價值(被稱為“產業性”——一個獨特的中國詞語)的重視與開發是人們始料不及的。
研究商業廣播電視,應該說我有一點基礎。我完成于1982年的碩士論文研究的對象就是1949年以前上海的商業廣播電臺。但是當時,我只注意了這些電臺在歷史變動中的政治傾向,并對它們播出節目的娛樂特征進行了一些分析,對其經濟機制基本是忽略的。不過,采訪電臺舊主人時,他們不斷強調的“我們是做生意的啊”,“就是賣廣告(時間)啊”,卻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對上海舊時代商業廣播的知識促使我認識80年代后期新興的“經濟廣播電臺”的實質。1993年5月,中國記協在武漢召開“市場經濟與新聞改革”研討會,我提交了一篇論文——《商業廣播電視辯證》。①在談到廣播電臺這種商業性實質時我指出:“電臺‘出售’了受眾存在的事實,獲得了廣告費;廠商兜售了廣告,獲了消費者;視聽者出讓了時間(主要指忍耐廣告的時間),換得了娛樂,三方各有所求,也各得所需,走了一個三角形,實現了某種交換——具體的商品交換和抽象的價值交換,這種經營方式是一種特殊的商業行為,是廣播電臺、電視臺所特有的商業行為?!雹?/p>
國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思考
摘要:從構建學科理論體系的來源看,目前國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形成三種模式:經典模式、傳統模式和現代模式。這三種模式反映了國內經濟學界對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探索的演變過程。當前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需要解決好研究對象、邏輯主線、研究方法和內容創新等問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資本論》;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我國理論經濟學建設的主要內容和發展方向,形成科學性與邏輯性高度統一的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當前國內經濟學理論界對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探索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這不僅反映了目前我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太好局面,也反映出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探索的方向。
一、當前國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三種模式
按照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不同來源,當前國內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的探索可以劃分為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經典模式”。這種理論體系是以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六冊計劃”和《資本論》為基礎建立的。
政治經濟學教學情感因素及利用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我國經濟學教學的基礎理論。它作為一門向學生系統傳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礎知識并運用其基本原理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課程,一般在大學一年級開設。由于這門課程的理論本身具有較高的抽象性和內容的復雜性,大一學生又尚未完成由中學“應試式”學習到大學“自主式”學習方式的轉換,加之現階段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受到西方經濟學的嚴重挑戰(有人認為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想要依靠學生自覺主動學習顯然是有難度的。課堂教學不僅是一個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過程,也是師生進行情感交流的過程。如果我們教師用嚴肅的面孔簡單地灌輸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忽視學生認識和接受真理的主觀能動性,忽視學生的情感因素就可能是事倍功半了。一個對學生充滿理解、信任和關心情感的教師必然會受到學生的敬佩和歡迎。這種情感對實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系統理論知識的最大傳授與接受,對保持最佳教學狀態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以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的空間是很大的。
一、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以身作則是調動學生學習情感的前提條件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顯著特點在于它的實踐性。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則要求教師在傳授理論的同時,必須注重自身的實踐示范作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生理、心理和社會的需求。他們對待客觀事物的態度會因各自需求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主觀情感。心理學實驗表明: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持歡迎或趨同的態度時,就會產生喜愛、尊敬、渴望等肯定性情感,即正傾向,反之就會產生憎惡、悲哀、憂郁等否定性情感,即負傾向?!坝H其師,信其道”正是情感的這種強烈的傾向性的體現,而且這種強烈的傾向性不僅直接影響到人際關系的和諧度,更直接影響人們對信息接受的速度、質量和處理效果。因而教師的自身素質決定著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每一個學生都期望和敬佩自己的老師不僅知識淵博而且言行一致、關愛學生,所以教師本身必須不斷提高個人素養,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業務水平,樹立起自己在課堂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率作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智慧魅力、形象魅力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否則學生不僅會對教師產生強烈的反感,而且還會懷疑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社會實踐價值,進而產生對系統而又科學理論學習的厭倦情緒。如在講授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時,如果教師不按照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規律,資本主義生產的剩余價值規律以及資本積累規律的理論邏輯,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是一個長期漸進、曲折復雜的歷史過程,而一味強調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調整而獲得暫時發展空間以及當代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即教師自己就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都不堅信、缺乏底氣,那又如何讓學生接受這一理論是科學的呢?
二、理論聯系實際,對學生動情曉理是誘發其學習情感的基本途徑
如果說需要是情感產生的原因,那么情感則是實現預定目標或任務的動力。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感情就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盵1]馬克思也曾指出:“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對象的本質力量。”[2]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目的就是要掌握其基本理論和觀點,深刻認識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把握反映社會化大生產客觀要求的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全面認識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基本問題,把握經濟全球化發大趨勢,以及認識在這一趨勢下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變化與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問題,從而科學認識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簡言之,就是使學生在增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系統知識的同時,形成運用其基本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要實現這一目的,需要自覺自愿才行,單靠外部的強制因素很難奏效,畢竟,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就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調查,許多學生高考所以選報經濟類專業并非出于對該專業有充分了解、具有較濃興趣的自主抉擇行為,而是其家長或親朋好友基于將來畢業后可能就業面寬、待遇較好等“實用主義”觀念而替代選擇的結果。其實,大一新生對該專業所開課程知之不多,更不提若干年后自己能具備何種“經世濟民”的能力了。他們判斷某一具體課程值不值得下功夫學的一條重要標準極為“功利”:即該課程能否解決現實社會中的焦點熱點問題和學習生活中的疑難問題;學了這門課程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利益或實惠?,F階段,他們特別關注的熱點問題主要有:現階段的金融危機是如何發生的?為什么現階段我國CPI超3%,國家為何仍不加息?我國剩余勞動力如此豐富,何以還會出現“用工荒”?原本更具撫養能力的發達國家的居民不愿多育后代,而在經濟相對落后的中國,計劃生育工作卻成為“天下第一難事”?房價調控為何越調越高?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為何越來越大?老百姓為何“看病難”“看病貴”?等等。對此,教師不應回避,要寓情感教育和以理服人于課堂教學內容之中。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大量豐富生動的案例和道德、理想、價值觀以及教師人格魅力等富有情感的教學內容,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說大話、假話、空話、套話,而應依據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實事求是地幫他們釋疑解惑。學生的疑難一經解開,便會認同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強大威力,從而積極主動的學習它。正如孟子所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三、關愛學生,尊重學生個性是激發學生情感共鳴的重要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