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調控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4 12:57: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政府調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政府調控與市場經濟
宏觀調控目標決定了宏觀調控的手段,財政政策的經常使用被認為會對市場機制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宏觀調控最好堅持“單一目標”即“穩定物價水平”。然而,大多數西方國家在實際政策操作中,除了物價水平目標以外,還有一般市場經濟國家強調的“穩定增長”目標。在一定的歷史階段里,西方國家還有“充分就業”目標,以及“平衡國際收支”目標。而且在最近的十幾年里,西方國家已經不再把“平衡國際收支”當作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的目標,反而把“資本市場穩定”作為宏觀調控的新目標。在中國,鑒于宏觀調控政策要兼顧穩定與增長、發展與改革、開放與轉型等方面的綜合效應,因此其宏觀目標是多重的。除了西方國家強調的“經濟穩定”目標以外,還需要包括中國當前的發展階段所不可缺少的“促進發展”和“協調平等”目標。
為了有效地制定和實施宏觀調控政策,應當遵循一定的法律和規范。其主要內容包括,1.明確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方針、基本方式、職權和職責,使政府該管的必須管起來,而且要管好,不該管的不必且不得插手。2.規定宏觀調控的程序。3.設定宏觀調控方式方法。把稅收調控、信貸調控、預算調控、投資指南、計劃指導、外貿協調、產業導向和環境保護等納入法制的軌道。4.明確界定政府及其主要領導人在宏觀調控方面的失職行為及其法律責任。5.明確在市場失效的情況下政府的經濟職能。面對市場失效造成的經濟波動與危機,政府必須即刻采取應急措施。在市場體制下,市場的自我調節是經濟體制的主導,市場主體應當享有充分的自由競爭權力,市場機制才會充分發揮其作用。直接的政府管制至少存在以下缺陷:1.直接的政府管制以行政權力代替市場機制,以政府決策代替市場搏弈,限制了競爭,扼殺了市場活力,很容易侵犯市場主體的權利。由于市場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使很多方面的政府管制完全成為多余。放松管制往往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了大規模的放松管制的改革,放松管制改革每年大約為美國帶來358億到462億美元的收益。2.直接的政府管制很難實現預期的目標。由于政府理性的有限性、信息偏在、政策遞減效應、法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響,政府管制往往于事無補,達不到預期目的,事實上經常起了相反的作用。例如,中國民航總局近年來三令五申禁止機票打折,目的是希望各航空公司能扭虧為盈。結果是:實施禁折令以來,空座率大幅度上升,航運能力嚴重放空,大量飛機閑置。3.市場經濟條件下,直接的政府管制經常成為特定利益集團、階層所購買的“商品”,成為他們取得壟斷利益的保護傘。因此,管制政策總是為適應特定群體對資源的需求而不是為適應市場的需求制訂的,借公共利益、整體利益之名行局部利益、個體利益之實。
因此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必須本著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根據各個領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具體情況,確定干預的程度和范圍。比如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出現了反凱恩主義的思潮和行動,但在90年代的“明顯的恢復凱恩主義的氣息”之后,隨著通貨膨脹威脅的減少,隨著緊縮陰影的降臨,隨著高失業困擾著全球許多國家,凱恩斯主義的復活不大已經暗潮涌動。哈佛大學經濟學家也指出:如果失業率達到8%,凱恩斯主義就可能抬頭。這表明無論是控制通貨、解決通貨緊縮還是實現充分就業,都免不了國家干預,足見即使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是不可避免的。
基于以上的論述,現階段我國的改革進度趨勢是從計劃轉向市場,從封閉轉向開放。由于個體創新的新科技革命成為國際發展的推動力以及我們自身涉足市場經濟時間并不久經驗不夠豐富的現實,決定了我們更應當關注的是怎樣進一步放松市場管制,釋放經濟個體。而在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下,保留適當的國家干預政策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必要保證,這種干預必須建立在對市場尊重的基礎之上,任何背離市場經濟內在要求的干預,只能阻礙乃至破壞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國富:市場機制、政府干預和地區差距走勢[J].經濟問題探索,2005,2
語文學政府調控強化設立
[摘要]2004年至今中國股票市場出現非理性的劇烈波動,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調控股市的低效率。在建設市場經濟過程中,政府適當的干預是維護股票市場正常發展的必要條件,而股市平準基金作為一種有效的政府宏觀調控工具,將對我國股票市場的健康發展發揮作用。
[關鍵詞]政府調控;股票市場;股市平準基金
一、我國股票市場的非理性波動
對于中國股票市場近4年的走勢來說,用“命運多舛”一詞來形容恐怕并不為過。自2001年6月14日上證綜指創出2245高點以來,我國A股市場便開始走上了漫漫“熊路”,演義成為一個逐級下跌的長篇悲劇。在4年當中,A股市場的重心屢屢破位下移,其間雖曾出現過短暫的反彈甚至“井噴”行情,但隨后的結果均是更深程度的回落,并未形成實質性的逆轉,筑底的跡象遲遲未現。時至2005年6月6日,滬市綜合指數跌破1000點,創8年來新低。按照美國股市理論,從高點連續下跌20%即可稱為熊市,而單日跌幅超過5%可謂股災。指數持續下跌導致市值大量蒸發,從2001年到2004年底,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數量從1100家增加到1377家,總股本從3868.15億股上升到7142.60億股,而總市值卻從48497.99億元下降到了39458.96億元。上市公司數量增長了25%,市值卻下降了18%,由此帶給廣大投資者的是巨額的財富損失。
在正常情況下,股票市場的整體走勢是有章可循的,其中存在著一個價值中樞,股票價格應當圍繞著該價值中樞呈現小幅度的上下振蕩,除非宏觀經濟基本面發生根本變化,或是有突發性事件出現,股市的波動性一般不會太劇烈。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股市構成反映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的“晴雨表”,兩者之間應當存在較高的正相關性。我國股市的持續下跌卻是發生在宏觀經濟運行態勢良好,GDP連年保持7%以上增長水平的階段,即便考慮到中國股市弱有效性特征,像這樣的波動程度也是令人難以接受的。在美國股市歷史上波動最劇烈的1932年和1933年間,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波動幅度也只有45.7%和50.7%,近幾十年來很少超過20%,自20世紀90年代之后更是經常保持在10%以下。而在過去8年中,我國股市的波動幅度為51.1%,成倍地高于當今世界主要股市,甚至大大高于一些新興的證券市場。
股市長期的非理性巨幅波動,特別是向下波動,其危害性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對于尚處在成長階段的中國股市。首先,由于我國股市目前還沒有做空機制,行情下跌會給各個股票投資者群體造成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有關資料顯示,在這輪大跌中,中小散戶的總體損失在6成以上。至于券商,僅2004年前10個月總體虧損已達37.7億元,平均每家虧損2908萬元。其次,股市持續低靡致使市場投資信心嚴重不足,股市融資功能衰退,證券流動性變差,長此以往將會對國民經濟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第三,證券市場的風險程度大大提高。隨著我國加入WTO承諾的逐漸兌現,大量的國際金融資本進入中國的限制將不復存在。如果我國股市高幅度波動隱患無法在短期內得以有效消除的話,勢必會給境外投機資金提供可乘之機,在國際熱錢的沖擊下,我國資本市場難免重蹈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覆轍。
政府制度管理宏觀調控政策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作為一種制度安排的宏觀調控政策:內生與外生的績效;宏觀調控政策的期限邊界:短期還是長期;宏觀調控政策的對象與目標邊界:總量穩定還是結構增長;簡短的結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的客觀存在使對市場的使用存在成本、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理論已由標準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給定、宏觀總量是由微觀個量組成,宏觀經濟不可能離開微觀基礎而存在、中國仍處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進程中、短期邊界論、宏觀調控政策的對象是宏觀經濟總量、產業結構是市場配置資源的結果、市場經濟有效配置資源、市場經濟宏觀調控政策的目標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中國擴大內需的宏觀調控政策效應不理想主要不是政策本身的原因,而是政策背后的市場基礎與制度條件方面的問題。文章從宏觀調控政策是一種典型的政府制度安排的觀點出發,通過比較內生安排與外生安排的宏觀調控政策的不同績效,給出了一個解釋中國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的理論框架,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對政策邊界的明晰界定,從理論上揭示了短期的總量穩定與長期的經濟增長的關系,以及如何正確地把握宏觀調控政策的問題。
關鍵詞宏觀調控政府安排制度基礎政策效應政策邊界
與20年來的市場化改革進程相伴隨,中國的宏觀調控也先后經歷了總需求大于總供給背景下的抑制需求型和總需求小于總供給背景下的擴大需求型兩個階段。如果說1997年以前,面對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情形還能通過強制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壓制總需求來實現宏觀經濟總量均衡的話,那么,1997年以后,面對在市場機制作用不斷擴大基礎上形成的總需求小于總供給的宏觀總量非均衡情形,盡管政府實施了更為市場經濟意義上的一系列積極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但三年來的宏觀調控政策效應與預期結果仍相距甚遠。對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的實證分析和政策的規范研究業已引發出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目前學術界大多數關于宏觀調控的研究往往因暗含宏觀調控政策能完全解決經濟衰退的假定前提以及由此演繹的邏輯推論而陷入了宏觀調控認識的誤區。本文基于宏觀調控政策也是一種制度安排的觀點,依據現代宏觀經濟學理論,在對市場經濟宏觀調控政策有效性的制度基礎與邊界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試圖構建一個解釋中國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的理論框架。
一、作為一種制度安排的宏觀調控政策:內生與外生的績效
當新制度經濟學家們摒棄制度是外生或中性的新古典假設從而將經濟運行分析由“無摩擦”的新古典框架轉向“新制度”的框架下進行時,市場被描繪成一種為降低交易成本而選擇的制度安排(Coase,1937,1960;North,1981,1990)。在將制度分析引入新古典的生產和交換理論并更深入地分析現實世界的制度問題中,新制度經濟學家同樣給出了各種非市場形式的制度安排理由,這就是,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的客觀存在使對市場的使用存在成本,因而,為把有限理性的約束作用降到最小,同時保護交易免于機會主義風險的影響,經濟主體必然會尋求諸如政府安排的制度(Williamson,1975)。任何特定制度的安排與創新無非是特定條件下人們選擇的結果,而有效的制度安排無疑是經濟增長(績效)的必要條件。正是通過對產權、交易成本、路徑依賴等問題的強調,使新制度經濟學得以將經濟增長問題納入制度變遷的框架中作出深刻的解釋。由于制度安排的范圍相當寬泛,這里,筆者并不打算涉及所有正規和非正規的制度問題,而只是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某些術語(這些術語可能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內涵),在闡述宏觀調控政策也是一種典型的政府制度安排的基礎上,就它相對市場基礎而言是內生還是外生的角度來解釋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問題。
政府干預價格形成調控論文
【論文摘要】市場價格機制的缺陷使得政府的價格干預成為必要,但政府介入價格運行具有層次性和局限性。從我國現實情況出發,我國應重點加強價格形成和價格調控兩個層面價格干預制度的修正與完善。
【論文關鍵詞】政府價格干預價格法法律制度
適應經濟體制的改革與轉型,我國價格體制已歷經30年風雨。1998年5月113《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以下簡稱《價格法》)的生效實施,是我國價格法制建設邁出的實質性步伐,標志著一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價格調控監督體制和價格法律法規體系的初步形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再是干預市場價格行為和調控價格總水平的唯一主體,新生的社會中間層主體正在滲入到國民經濟運行和市場價格機制之中。因此。必須重新審視政府在價格形成和運行中的角色與定位,探索確立政府與市場和社會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
一、政府在價格運行中的角色廈定
(一)政府介入價格運行的正當性
價格是維系市場主體問進行價值交換的最重要媒介,其表現形式是圍繞著商品價值的上下波動?!皟r格作為路標,指示出哪里最需要資源,此外,價格還激勵人們沿著這些路標前進。”Ⅲ市場主體通過價格表達出對各種資源的需求愿望,于是價格提供了市場交易中的標準。當價格標準確定以后,各經濟主體通過價格體系將社會資源的價值和人們的選擇轉化為生產、交易等活動,最終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可見.價格機制是市場經濟交易的中介平臺。發揮著傳遞信息、給資源使用者提供激勵使其接受信息的引導、給資源所有者提供激勵使其遵循這些信息的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市場機制天然具有滯后性、自發性和盲目性等缺陷而誘發的宏觀經濟不穩定、微觀經濟低效益與社會分配不公平等市場失靈現象的客觀存在,使得人們開始考量市場機制作為社會資源唯一調控方式的合理性,政府介入市場、干預價格成為必要和必需。從此,“立法者不再滿足于從公平調停經濟參與人糾紛的角度考慮和處理經濟關系,而側重于從經濟的共同利益、經濟生產率。即從經濟方面的觀察角度調整經濟關系”。
牧區政府宏觀調控論文
一、牧區政府宏觀調控的原則
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對經濟的調控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政府的職能在于向全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制定相關政策,以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凡是競爭性領域的生產經營活動應由市場調控,凡市場競爭能夠調控的經營活動,政府就不應直接介入。牧區政府在經濟調控中的主導作用應主要表現在提供公共產品、為牧區居民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幫助,而不是直接介入到生產經營活動的決策當中去。結合我國牧區的實際,牧區政府宏觀調控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茖W發展觀,從本質上說,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全面發展,就是要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同時,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形成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協調發展,就是要做到“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沙掷m發展,就是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證世代永續發展下去。
(二)以新牧區建設為導向。新世紀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做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定,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我國新農村、新牧區的總體建設目標,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工哺農、以城帶鄉,加強新農村、新牧區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這一決定將對“十一五”期間牧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牧區政府對牧區經濟發展調控,應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總體框架體系支撐下,調整財政性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更多地支持牧區建設,為農牧業和牧區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牧區發展與資源及生態環境的狀況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一要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資源。在資源利用方面,要把開發和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要依法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水、土地、森林、草原等國土資源。二要全面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關系到全區生產和生活環境的改善,特別是對農牧業發展有極大影響。生態環境建設主要是以恢復林、草、植被為基礎,水土保持為中心,處理好林、草、荒地的關系,要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擴大退耕還林還草規模,加快荒山荒地造林步伐,抓緊實施風沙源和水源為重點的治理與保護。加強草原建設,在過牧地區實行退耕封地育草,推進休牧還草,預防草原退化和荒漠化。
二、牧區政府宏觀調控的內容
房市政府調控法律依據研究論文
摘要:房地產市場特殊性在于其提供的是住房這種特殊性商品,這也決定了其市場需求非常穩定和旺盛;同時房地產商追求最大限度的贏利,投資者的加入使房地產市場更加變幻莫測。由于土地資源的有限、城市空間的有限、房地產商的盈利性及人們對住房需求的迫切性,房地產市場有時表現出非理性現象,政府必須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宏觀調控,促進房地產業市場的正常健康發展,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條件得以實現。
一、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法律、法規及政策體系回顧
為了穩定房地產價格,加強對房地產的宏觀調控,2005年3月26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稱為“國八條”。“國八條”將穩定房價提高到了政治的高度,要求建立政府負責制,省政府負總責,第一次明確提出“對住房價格上漲過快、控制不力的,要追究有關責任人責任”。由此可見國務院對房地產市場問題的高度重視。
2005年4月27日,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著重分析當時的房地產市場形勢,研究進一步加強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問題。并提出了“加強房地產市場引導和調控的八點措施”,稱為“新八條”。2005年5月11日,在一頒布“國八條”、“新八條”之后,國務院轉發了由建設部等七部委聯合制定的《關于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意見》。2006年5月17日,國務院提出了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六條指導性措施(“國六條”),具體包括重點發展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遷規模和進度,減緩被動性住房需求過快增長、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等內容。2007年6月11日,商務部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關于進一步加強、規范外商直接投資房地產業審批和監管的通知》,以此遏制外資在中國內地的投資和炒房行為。2007年9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頒布《關于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359號文),該通知要求:對于貸款購買第二套房,首付不低于四成,利率為基準利率的1.1倍;不得發放假按揭、不指定用途貸款、循環貸;嚴格房地產開發貸款,項目資本金不達35%,不得發放貸款等。2007年8月13日國務院公布了《國務院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24號),該文件的出臺,使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被納入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表明政府住宅調控思路在2007年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即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為重點、多渠道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政策體系,建立梯級住房保障體系,實行住房分類供應體制的思路。在2007年12月3日,國土資源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頒布《土地儲備管理辦法》。該舉旨在完善土地儲備制度,加強土地調控,規范土地市場運行,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等。2008年1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務院關于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國發〔2008〕3號),通知指出:(1)優先開發利用空閑、廢棄、閑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努力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率。(2)嚴格執行閑置土地處置政策,即土地閑置滿兩年、依法應當無償收回的,堅決無償收回,重新安排使用;土地閑置滿一年不滿兩年的,按出讓或劃撥土地價款的20%征收土地閑置費。對閑置土地特別是閑置房地產用地要征繳增值地價,國土資源部要會同有關部門抓緊研究制訂具體辦法。通知還要求,2008年6月底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將閑置土地清理處置情況向國務院做出專題報告。(3)優化住宅用地結構。合理安排住宅用地,繼續停止別墅類房地產開發項目的土地供應。確保不低于70%的住宅用地用于廉租房、經濟適用房、限價房和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建設,防止大套型商品房多占土地。2010年3月8日,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房地產用地供應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10〕34號,又稱為國19條,突出了住房民生理念,加強了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管力度,以防范系統性市場風險的發生。
二、現行法規政策實施效果及問題分析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我們對城鎮住房制度進行了根本性改革,即取消實物分配,推進住房商品化。
上述法規、政策對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規范房地產市場,科學合理用地起了很大作用。但現在來看,房地產市場仍然存在很大問題:
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研究論文
一、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的不同之處
經濟管制是指具有經濟管制權的政府管制部門依照政府制定的法規對被管制者進行的(主要是)行政管理與監督行為。宏觀經濟調控則是指政府宏觀經濟管理部門在相關法規的約束下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的需要對宏觀經濟進行的調節。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宏觀經濟調控一詞帶有較濃厚的計劃經濟或者管制經濟的色彩,“宏觀經濟調控”一詞所表達的意思是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節和控制。準確地說,這里探討的是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節的關系。因為在市場經濟中,政府對宏觀經濟只能是進行調節,目標是實現宏觀經濟的平衡,并不是對經濟進行控制,對宏觀經濟進行控制的結果是管制經濟。但根據習慣或傳統,這里筆者仍稱宏觀經濟調控。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是存在著多方面的不同之處的,以下將分別予以說明。
1.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產生的具體原因不同
雖然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產生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市場缺陷,都是由市場經濟所內生出來的(注:參見曾國安:《政府經濟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但兩者產生的具體原因是存在差別的。經濟管制主要是由經濟的外部性、壟斷、信息的不對稱、經濟人的非理性行為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問題、非市場品、有害物品的生產與消費問題、產權保護問題、市場不完善問題等所引起的,宏觀經濟調控則是由宏觀經濟失衡(包括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失衡,總投資、總消費的波動,總就業的波動,一般物價水平的波動,國際收支失衡,經濟增長的波動等)所引起的。兩者產生原因的差別導致了政府干預部門、干預目標、干預手段等等的不同。
2.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所要達到的目標不同
雖然總的來說,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都是要通過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彌補市場的缺陷,充分發揮市場的優長(包括促進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促進技術創新,促進積累的增長等),提高經濟效率,增進社會福利,但兩者的具體目標是存在著差別的。經濟管制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主要是:(1)通過政府的干預解決外部經濟效應問題,即限制、減少具有負的外部經濟效應的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鼓勵具有正的外部經濟效應的產品的生產和消費;(2)通過政府的干預解決壟斷問題,即政府在避減壟斷的總原則下,通過對不同類型的壟斷分別采取禁止、限制以及數量管制、價格管制和促進競爭的政策,以維持或者促進形成有效競爭的行業市場結構,促進企業和產業經濟效率的提高;(3)通過政府的干預增加市場信息的供應量,減輕由信息不對稱對經濟效率帶來的危害;(4)通過政府的干預約束經濟人的非理性行為,如禁止非市場品的生產、交易和消費等;(5)通過政府的干預減少交易成本,促進市場交易,增進生產性活動;(6)通過政府的干預進行收入再分配,縮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宏觀經濟調控則旨在通過對經濟總量的調節,實現經濟總量的平衡。具體來說,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目標是:(1)通過對總供求的調節,實現國民經濟的總量平衡;(2)通過對投資的調節,避免或減輕總投資的波動;(3)通過對消費的調節,避免或減輕總消費的波動;(4)通過刺激經濟實現充分就業;(5)通過調節宏觀經濟實現物價水平的穩定;(6)通過調節國內經濟和匯率實現國際收支的平衡;(7)通過逆向的經濟調節實現國民經濟長期穩定的增長。
政府價格調控的問題及建議
國家統計局在2008年1月份公布了2007年全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其中提到了我國的消費價格上漲較快,房屋銷售價格上漲較多。具體情況是: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4.8%,漲幅比上年提高3.3個百分點。其中,城市上漲4.5%,農村上漲5.4%,商品零售價格上漲3.8%,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4.4%,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3.1%。
從圖1的折線趨勢可以看出,整個2007年物價是“節節高升”,而且,根據國家發改委、統計局的數據分析,當前消費價格中漲幅較大的是食品價格,作為生活必須品的食品價格的上漲無疑將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很大影響。在這里,筆者對以食品為代表的物價上漲原因做了一些分析。
第一,農產品等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所引起的物價的結構性上漲。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分析,2007年我國的糧價一直保持著上漲的趨勢。原因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從供給方面來看,一是2007年我國發生了大范圍的干旱及洪澇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巨大影響,產出降低;二是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持續高漲,影響了國內相關企業的成本,促使國內糧食價格進一步漲價。而且,糧食的供給彈性較小,很小的需求波動就能促使糧食價格的大幅波動。
第二,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資產價格的持續上漲所引起的物價水平上漲。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顯示,2007年我國全年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比上年上漲7.6%,漲幅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
第三,國際因素推動物價上漲。隨著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增加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經濟活動受國際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大。2007年國際原油價格震蕩盤升,一度沖至100美元/桶。
另外,美元貶值所引起的全球性通貨膨脹,加大了中國輸入型通脹壓力。流動性過剩導致房地產與股票價格的進一步上升,加劇投資需求的膨脹,進而引起物價的持續上漲。
政府監管調控穩定金融市場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政府主導是當代金融市場的基本特征;主權財富基金易形成對東道國金融市場主導權的潛在挑戰;主權財富基金的“原罪”;主權財富基金的發展趨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金融市場作為當代經濟的靈魂和神經中樞,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金融市場任何環節的紕漏都可能因牽一發而動全身釀成金融災難、政府是金融機構的監管者,金融機構必須在政府允許的規則下運行、東道國政府對金融市場的監管與調控,手段多樣,渠道多種、主權財富基金不以東道國政府為最后貸款人、主權財富基金的進入意味著第二個政府的進入、集中于新興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政府手里的主權財富基金、警惕主權財富基金的理由令人眼花繚亂、主權財富基金的形成有其客觀的原因等,具體請詳見。
一、政府主導是當代金融市場的基本特征
金融市場作為當代經濟的靈魂和神經中樞,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然而由于商品經濟的內在缺陷,當代金融市場作用的充分發揮也面臨著一系列無法克服的困難:1經常處于失衡狀態的實體經濟。非均衡發展的實體經濟與資產價格的超調,相互刺激,形成經濟泡沫,往往會扭曲金融市場的原有功能。2金融市場上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無法加以控制。衍生金融工具繁榮造成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金融市場的一體化,金融市場任何環節的紕漏都可能因牽一發而動全身釀成金融災難。3僅僅市場預期轉壞就能通過金融市場的劇烈收縮,引發國民經濟整體的通貨緊縮。因為建立在樂觀預期基礎之上的信用是金融市場的核心和基礎,而預期一般是很不穩定的。4金融市場吸引的資金來自于全社會的方方面面。資金來源的廣泛性意味著一次金融災難往往伴隨著一次社會動蕩,甚至引發社會暴亂。
為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為確保金融市場及時糾偏以發揮應有的功能,每個國家的政府都會對金融市場的運行實施必要的監管與調控,以免金融市場過度動蕩,或者被拖垮。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與金融機構形成了唇齒相依、利益共生的緊密關系:一方面,政府是金融機構的監管者,金融機構必須在政府允許的規則下運行,通過“看不見的手”的引導實現微觀經濟效益和宏觀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市場化運作的金融機構盡管必須為自己的決策承擔一切經濟后果,但當它們停業或破產清算危害公共利益時,政府會給予它們必要的援助,政府與金融機構可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二、主權財富基金易形成對東道國金融市場主導權的潛在挑戰
東道國政府對金融市場的監管與調控,手段多樣,渠道多種。但總體而言,它們都具備下面三個最明顯的特征:第一,東道國政府處于金融市場最后貸款人的地位。第二,東道國政府在金融市場的主導權以鑄幣權為基礎。第三,東道國政府的行政管理是金融市場有效運行不可缺少的。然而在主權財富基金參與的情況下,上述三大特征不再清晰,或者說東道國政府監管和調控金融市場的行為可能會受到意外的干擾。首先,主權財富基金不以東道國政府為最后貸款人。東道國政府充當最后貸款人,是為了避免金融市場的動蕩誘發社會不安,是政策救市,不可避免地帶有利益輸送的色彩。然而對于主權財富基金而言,由于出身的不同,它不可能享受到國內金融機構的國民待遇。其次,在金融市場動蕩時,主權財富基金可以成為僅次于甚至優于東道國政府的選擇。在救市行為中,東道國政府往往會提出必要的整改要求,這必然迫使相關金融機構權衡利弊,部分求助于主權財富基金,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東道國政府的權威。再次,相對于國內金融機構,主權財富基金更容易逃避東道國政府的監管。規避管制是任何經濟活動主體的本能。實力雄厚的主權財富基金通常盡可能地利用自身的資金優勢,防患于未然,從而使東道國政府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失效。最后,在東道國政府調控金融市場時,主權財富基金在暴利的誘惑下可能逆向操作。逆向調控金融市場是政府干預的基本特征,然而這也意味著對金融市場的調控缺乏實體經濟面的支撐,東道國政府必須承受主權財富基金“對著干”的風險。
政府調控與股市平準基金研究論文
[摘要]2004年至今中國股票市場出現非理性的劇烈波動,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調控股市的低效率。在建設市場經濟過程中,政府適當的干預是維護股票市場正常發展的必要條件,而股市平準基金作為一種有效的政府宏觀調控工具,將對我國股票市場的健康發展發揮作用。
[關鍵詞]政府調控;股票市場;股市平準基金
一、我國股票市場的非理性波動
對于中國股票市場近4年的走勢來說,用“命運多舛”一詞來形容恐怕并不為過。自2001年6月14日上證綜指創出2245高點以來,我國A股市場便開始走上了漫漫“熊路”,演義成為一個逐級下跌的長篇悲劇。在4年當中,A股市場的重心屢屢破位下移,其間雖曾出現過短暫的反彈甚至“井噴”行情,但隨后的結果均是更深程度的回落,并未形成實質性的逆轉,筑底的跡象遲遲未現。時至2005年6月6日,滬市綜合指數跌破1000點,創8年來新低。按照美國股市理論,從高點連續下跌20%即可稱為熊市,而單日跌幅超過5%可謂股災。指數持續下跌導致市值大量蒸發,從2001年到2004年底,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數量從1100家增加到1377家,總股本從3868.15億股上升到7142.60億股,而總市值卻從48497.99億元下降到了39458.96億元。上市公司數量增長了25%,市值卻下降了18%,由此帶給廣大投資者的是巨額的財富損失。
在正常情況下,股票市場的整體走勢是有章可循的,其中存在著一個價值中樞,股票價格應當圍繞著該價值中樞呈現小幅度的上下振蕩,除非宏觀經濟基本面發生根本變化,或是有突發性事件出現,股市的波動性一般不會太劇烈。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股市構成反映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的“晴雨表”,兩者之間應當存在較高的正相關性。我國股市的持續下跌卻是發生在宏觀經濟運行態勢良好,GDP連年保持7%以上增長水平的階段,即便考慮到中國股市弱有效性特征,像這樣的波動程度也是令人難以接受的。在美國股市歷史上波動最劇烈的1932年和1933年間,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波動幅度也只有45.7%和50.7%,近幾十年來很少超過20%,自20世紀90年代之后更是經常保持在10%以下。而在過去8年中,我國股市的波動幅度為51.1%,成倍地高于當今世界主要股市,甚至大大高于一些新興的證券市場。
股市長期的非理性巨幅波動,特別是向下波動,其危害性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對于尚處在成長階段的中國股市。首先,由于我國股市目前還沒有做空機制,行情下跌會給各個股票投資者群體造成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有關資料顯示,在這輪大跌中,中小散戶的總體損失在6成以上。至于券商,僅2004年前10個月總體虧損已達37.7億元,平均每家虧損2908萬元。其次,股市持續低靡致使市場投資信心嚴重不足,股市融資功能衰退,證券流動性變差,長此以往將會對國民經濟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第三,證券市場的風險程度大大提高。隨著我國加入WTO承諾的逐漸兌現,大量的國際金融資本進入中國的限制將不復存在。如果我國股市高幅度波動隱患無法在短期內得以有效消除的話,勢必會給境外投機資金提供可乘之機,在國際熱錢的沖擊下,我國資本市場難免重蹈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