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貿易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2 04:14: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玉米貿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玉米貿易發展趨勢
一、我國玉米貿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1997年至今,我國一直是玉米凈出口國,但玉米出口與進口貿易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走勢。其中,玉米出口表現出顯著的波動性。2003年玉米出口達歷史最高值的1638.9萬噸,而2004年僅出口231.8萬噸,下降85.9%,2008年玉米出口僅為27萬噸,比2007年下降94.4%,達到近年出口量的最低值。在進口則表現為數量小且相對穩定。1997—2008年平均進口量僅為4.5萬噸。我國玉米出口與進口的不同走勢,主要是源于我國玉米生產與消費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我國東北三省等北方地區為玉米主產區,玉米生產大于消費;而玉米需求卻大都集中在南方的沿海省份,玉米需求大于供給。這種供需的地域差異形成我國玉米“北糧南運”的流通格局。與此相對應,我國玉米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主產區,進口則主要分布在南方主銷區。2003年吉林省出口玉米1047萬噸,占當年全國玉米出口總量的63.9%,而廣東省每年有超過1000萬噸的玉米需求量,是我國玉米進口的最主要省份之一。
貿易政策也對我國玉米貿易產生重要影響。我國玉米出口之所以呈現較強的波動性,主要受出口政策的影響。2001年和2002年,我國先后出臺免征大宗谷物鐵路建設基金及玉米出口增值稅零稅率等促進玉米出口的政策,直接促進了2002—2003年玉米出口的顯著增長。2004年,貿易政策開始轉向抑制出口,國家將玉米出口配額調減至300萬噸,同時取消對玉米的出口補貼,導致當年玉米出口的急劇下降。受到國際糧價上漲的影響,2007年末,我國又出臺新的玉米貿易政策,先后取消玉米的出口退稅和征收玉米產品出口稅,并停發出口配額,使2008年玉米出口銳減。在進口方面,人世后我國對玉米實施國營貿易和關稅配額管理的市場準入政策。從2004年起,國營貿易在進口配額中所占比重為60%,玉米進口配額為720萬噸。截至目前,我國玉米進口量一直沒有超過入世時承諾的配額量。盡管我國在玉米市場準入方面實施一些限制條件,但已在一定程度上放開了玉米進口市場,只要市場條件允許,即只要存在潛在的玉米需求,未來我國的玉米進口仍存在較大的空間。
我國玉米貿易的發展趨勢是由國內玉米市場供給和需求的長期趨勢決定的,如果長期內玉米需求的增長速度超過供給,我國將成為玉米凈進口國,反之亦然。對我國玉米供給與需求的長期趨勢及玉米貿易流向問題,國內外的學者和研究機構已做出大量的分析和預測,①其基本結論是:一方面,隨著我國居民對肉、蛋、奶等食物需求的不斷增加,對玉米飼料的需求呈剛性且將不斷增加,同時玉米深加工規模的不斷擴張將導致對玉米的需求不斷增長。另一方面,玉米產量的增長可能受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存在不確定性,產量增長率將低于玉米需求增長率。供給和需求的變化趨勢決定我國玉米在長期內將呈現供不應求的態勢,未來進口玉米將不可避免。
二、我國玉米貿易發展趨勢對玉米貿易格局和出口政策的影響
玉米凈進口的發展趨勢將會使我國目前的玉米貿易格局和玉米出口政策發生變化。首先,我國“南進北出”的玉米流通格局即將形成。“南進北出”實際上是國內南北兩個區域市場玉米生產的空間置換向國際的延伸,即由南方省份進口玉米滿足當地需求,北方省份可適度出口玉米。屆時我國東北地區種植的玉米可憑借地理區位及非轉基因優勢,出口至韓國和日本等東亞國家。②根據美國農業部的展望報告,考慮到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我國今后10年的玉米年出口量可能維持在40萬噸左右。其次,進口玉米將導致玉米出口政策弱化。我國南方省份進口玉米,將使國內玉米市場與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玉米價格將隨世界玉米市場價格的變動而變化,國內玉米市場的供需平衡將更多的受世界市場的影響。通過國內玉米市場價格的傳導機制,南方銷區玉米價格的變動將直接影響北方主產區玉米價格的變動,使主產區玉米價格與世界價格的聯動性增強。這種價格的傳導作用將使玉米主產區市場化程度提高,貿易政策對玉米出口的干預作用減弱,玉米出口的穩定性將會增強。
玉米貿易發展趨勢分析論文
摘要:近年來,我國玉米貿易呈現明顯的波動性,這是由我國玉米市場的地域差異和貿易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盡管目前玉米進口仍維持在較低水平,但隨著國內玉米需求增長,我國將成為玉米凈進口國,這一趨勢將導致國內外玉米市場一體化程度逐漸加深。在這種形勢下,我國應平衡玉米需求結構,加快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根據國內外市場變化適量穩定出口玉米。
關鍵詞:玉米貿易;發展趨勢;對策
近年來,我國玉米產量呈現穩步增長態勢,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玉米產量為1.655億噸,同比增長8.67%。在玉米產量增長的同時,玉米需求量逐年提高,同時玉米需求結構也發生明顯變化,由糧食短缺時代的食物需求,轉變為目前以飼料與工業需求為主。由于玉米在糧食生產與消費中的重要性,我國始終以保持玉米國內市場供需平衡和價格穩定為政策目標,玉米貿易一直作為平衡國內市場供需的手段,即在國內生產過剩時出口玉米,生產短缺時進口玉米。入世后,我國玉米市場越來越受到世界玉米供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目前我國玉米貿易政策略顯被動。因此,認清我國玉米貿易發展趨勢及應采取何種應對策略等問題值得關注。
一、我國玉米貿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1997年至今,我國一直是玉米凈出口國,但玉米出口與進口貿易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走勢。其中,玉米出口表現出顯著的波動性。2003年玉米出口達歷史最高值的1638.9萬噸,而2004年僅出口231.8萬噸,下降85.9%,2008年玉米出口僅為27萬噸,比2007年下降94.4%,達到近年出口量的最低值。在進口則表現為數量小且相對穩定。1997—2008年平均進口量僅為4.5萬噸。我國玉米出口與進口的不同走勢,主要是源于我國玉米生產與消費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我國東北三省等北方地區為玉米主產區,玉米生產大于消費;而玉米需求卻大都集中在南方的沿海省份,玉米需求大于供給。這種供需的地域差異形成我國玉米“北糧南運”的流通格局。與此相對應,我國玉米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主產區,進口則主要分布在南方主銷區。2003年吉林省出口玉米1047萬噸,占當年全國玉米出口總量的63.9%,而廣東省每年有超過1000萬噸的玉米需求量,是我國玉米進口的最主要省份之一。
貿易政策也對我國玉米貿易產生重要影響。我國玉米出口之所以呈現較強的波動性,主要受出口政策的影響。2001年和2002年,我國先后出臺免征大宗谷物鐵路建設基金及玉米出口增值稅零稅率等促進玉米出口的政策,直接促進了2002—2003年玉米出口的顯著增長。2004年,貿易政策開始轉向抑制出口,國家將玉米出口配額調減至300萬噸,同時取消對玉米的出口補貼,導致當年玉米出口的急劇下降。受到國際糧價上漲的影響,2007年末,我國又出臺新的玉米貿易政策,先后取消玉米的出口退稅和征收玉米產品出口稅,并停發出口配額,使2008年玉米出口銳減。在進口方面,人世后我國對玉米實施國營貿易和關稅配額管理的市場準入政策。從2004年起,國營貿易在進口配額中所占比重為60%,玉米進口配額為720萬噸。截至目前,我國玉米進口量一直沒有超過入世時承諾的配額量。盡管我國在玉米市場準入方面實施一些限制條件,但已在一定程度上放開了玉米進口市場,只要市場條件允許,即只要存在潛在的玉米需求,未來我國的玉米進口仍存在較大的空間。
玉米貿易格局轉變原因及對策研究
[摘要]中國由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玉米凈出口大國逐漸轉變為玉米的凈進口大國。從中國玉米進出口貿易現狀入手,分別從供需角度以及玉米價格上分析中國玉米貿易發生變化的原因,生產因素、需求因素以及政策因素均會對中國玉米貿易產生影響,中國可以通過提高玉米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延長玉米產業鏈、創造玉米新需求等方式來減少玉米貿易逆差。
[關鍵詞]中國玉米;玉米價格;貿易逆差
一、引言
玉米是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玉米生產主要集中在黃淮、華北、東北等地區,在世界范圍內,中國玉米種植規模居世界第二位,然而,從2010開始,中國玉米進口量迅速增加,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因此,本文將玉米界定為HS1005,利用2008-2018年數據,通過對中國玉米貿易現狀的分析,從供需、玉米價格兩個方面探究中國玉米進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從而對中國玉米進出口提出相關建議。
二、中國玉米貿易現狀及格局轉變
(一)中國玉米貿易規模。2008-2018年間,中國玉米的貿易現狀從數量上來看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由2008年的5萬噸上升2018年的352萬噸,上升了70倍左右。其中,2010年,中國玉米進口量迅速增加,上升至2019年的18倍,其進口量達到157.3萬噸,進口金額3.67億美元;與此同時,2010年的出口量與2009年的出口量相比,有輕微下降,貿易差額達到144萬噸。2012年由于玉米需求量上升再加上價格因素的影響,中國對玉米的進口量再度大幅上升,進口量達到521萬噸,是2011年的2.98倍,此時的貿易差額達到496萬噸。從金額上看,出口金額不斷下降,由2008年的0.73億美元下降到2018年的0.05億元,期間2010年進口金額首次突破3億元,雖然在2012年出口金額也達到1億美元,但與進口金額16億美元相比,差距達到16倍。而進口金額不斷上升,最高的兩年為2012年和2015年,分別達到了16億美元和11億美元,遠遠高于出口金額。中國玉米的貿易格局由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對玉米進口表現出很強的依賴性。(二)中國玉米主要進口來源國分布。根據表2中2008-2018年十年的數據顯示,美國、烏克蘭、老撾、緬甸、阿根廷、巴西等國家為中國玉米進口的主要國家。具體而言,2008年主要進口國為美國、老撾、緬甸、阿根廷;2009年主要進口國為馬來西亞、泰國、老撾、印度等臨近國家,從占比上來看這幾個國家的玉米進口額占比達到60%;2010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金額占比高達94%,2013年中國從美國的進口額達到8.47億美元;2014后由于中國的轉基因玉米禁運事件,中國貿易方向轉向老撾、緬甸等周邊國家,到了2015年,烏克蘭由于價格優勢超過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玉米進口國家,2015年從烏克蘭進口金額達到8.76億美元,是從美國進口金額的7.25倍,2017年在中國進口的300萬噸左右的玉米中,大約有65%來自烏克蘭。(三)中國玉米主要出口國家分布。中國玉米的出口國家主要為韓國、日本、朝鮮、巴基斯坦等國家,大多集中于亞洲地區。在2011年前,中國與朝鮮、日本等幾個進口玉米大國一直維持著玉米出口貿易往來。2011年后則主要集中在韓國、日本和巴基斯坦等國。韓國是玉米進口大國,其主要的進口來源為美國和中國。在2000年之前,韓國從美國和中國進口的玉米量高達70%,隨著中國貿易范圍的擴大,出口韓國的份額逐漸下降。日本與韓國狀況大體類似。而朝鮮、巴基斯坦等國由于一直與中國保持著良好的貿易關系,玉米進口貿易較為穩定。但總體而言,中國出口玉米規模有所下降。
我國玉米國際貿易逆差原因與對策
摘要: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玉米作為全世界分布最為廣泛的農作物,在國際貿易領域,玉米的進出口貿易越來越受國際貿易組織的重視。我國玉米的種植面積大,玉米總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20%以上,作為農業生產大國,我國的玉米一直是自產自銷的狀態,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國的玉米進出口貿易在國際貿易舞臺上占據重要位置,同時進口量的增加也產生了我國玉米國際貿易逆差。本文針對我國玉米國際貿易逆差進行了解析,同時對其原因和對策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玉米消費量;國際貿易逆差;玉米產量
一、引言
我國玉米國際貿易在2009年出現貿易逆差現象,本文對于玉米供求和國際貿易的狀況進行了解析,出現國際貿易逆差主要原因是我國的玉米國際市場競爭力較差、玉米深加工的需求大幅度增長等原因導致的。玉米國際貿易逆差對我國的玉米出口貿易影響是多方面的,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玉米國際貿易逆差產生的原因以及相應的對策進行了解析。
二、我國玉米產銷及國際貿易現狀分析
1.2005-2011年我國玉米產銷及國際貿易現狀。在短期間內,基于國內對農業的相應政策,使得種植也收益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國內的玉米種植面積也在逐漸加大,隨之玉米的產量不斷呈增長狀態。從2005年到2011年,玉米種植面積方面,由25445千公頃到增長到千32160公頃;玉米的產量方面,由13028萬噸增長到17000萬噸;在消費量方面,由12510萬噸增長到17225萬噸;在進口量方面,由沒有進口量發展到500萬噸;在出口量方面由231.8萬噸降低到5萬噸。從全球的玉米消費量來看,全國各地的玉米作為人們的糧食的數量在逐步減少。隨著你人類對生活的水平要求越來越高,致使人類的事物資源發生極大的變化。隨著畜牧行業的飛速發展,使得糧食加工行業發展規模越來越壯大,糧食加工的能力增強,致使國內對玉米的市場需求變得緊張。受玉米生產成本的影響,我國加大了對玉米的收購量。2005-2009年我國玉米的消費量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低于國內的玉米產量,使得我國的玉米供銷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從2010年以后,開始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糧食局玉米市場走勢分析
近期,國內玉米價格小幅上漲,主要原因一是隨著第四批國家臨時收儲玉米計劃公布,東北產區購銷市場更趨活躍,各地玉米價格均呈上行之勢。且隨著國家托市玉米的陸續收購,中間貿易商入市積極。二是由于價格上漲,農民惜售心理普遍增強,玉米上市量較少。
后期影響玉米價格的主要因素:
一是后市國家的臨時收儲玉米競價銷售將成為影響全國玉米市場價格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從20*年底至20*年10月,共在南方銷區市場和東北產區市場進行了四十二批儲備玉米的拍賣活動,臨時收儲玉米的拍賣對全國玉米購銷市場產生了較大影響,對穩定全國玉米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國家臨時存儲糧食,將由國家有關部門按照順價銷售的原則,擇機在糧食批發市場公開競價銷售。因而,今年的國家臨時收儲玉米拍賣同樣將成為影響后期全國玉米市場的重要因素。截至2月10日,我國玉米主產區糧食企業累計收購20*年新玉米3995.7萬噸,國有占收購總量的62%。由于第三、第四批次的收儲政策均要求收購活動在今年4月份完成,這樣算來,到4月份,國家就基本掌握了4000萬噸的玉米,占東北玉米總產量的近70%,相當于收走了東北市場全部的貿易糧源。從目前的行情來看,今年國儲將成為市場上最大的貿易商,后期順價銷售原則也決定了國家對玉米市場的絕對話語權。國家托市收購價格平均為0.75元/斤,也就是說今年國儲競價銷售價格底部不會低于0.75元/斤。假設在今年7月、8月玉米青黃不接的時候國儲開始拍賣,算上烘干、運輸等費用,玉米拍賣的底價應高于0.75元/斤。
二是國家雖然沒有在華北黃淮地區實施臨時玉米收儲,但由于全國統一的糧食市場體系已基本建立,華北黃淮地區的玉米市場不可避免將受到東北地區收購市場的影響,只是這種影響在時間上有所滯后。而隨著國家收儲力度的再次加大,政策累積效應開始在華北黃淮產區發揮作用成為必然。分析認為,國家玉米收儲計劃的加大將助推全國的玉米市場走出疲弱之勢,而華北黃淮地區玉米市場的“價格洼地”有望被快速填平。
三是目前飼料行業和深加工行業加工利潤較薄,小廠無利潤的情況也比較普遍,在養殖產品進入淡季以及深加工短期難有大規模出口機會的情況下,后期加工利潤將限制玉米漲幅。四是國內與國際玉米價差拉大,進口可能增加。截至2月23日,按CBOT5月玉米合約收盤價格計算,4月份船期美國玉米到中國北方港口完稅價格為1654元/噸,較大連港平艙價格高出約104-124元/噸,該價格較廣東港成交價格高50-60元/噸左右。近期由于第二輪金融危機影響,國際玉米價格有所下跌。雖然按照目前理論價差美國玉米無明顯進口機會,但并不能排除印度、南美廉價玉米進口可能,這也將成為未來限制國內玉米價格大漲的因素。
中美貿易摩擦的應對與思索
經貿合作一直是影響中美關系的關鍵部分。自從2018年3月美方挑起中美貿易摩擦以來,美國政府宣稱根據“301調查”結果擬對來自中國進口的600億美元商品大規模征收關稅,中美貿易摩擦正式打響。9月24日美國宣布了2000億美元的征稅清單,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也于同日了《關于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澄清中美經貿關系的事實,并闡明中方立場。2020年1月9日,中美雙方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美貿易摩擦將持續進行。農產品貿易作為中美雙邊貿易最重要的方面,在此次貿易摩擦中受到巨大影響。長期以來,中國是美國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國,主要進口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出口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兩國之間的農業貿易互補性較強,在雙方市場上也占據重要地位。然而在此次貿易摩擦的影響下,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額急劇減少。據美國農業部統計,2018年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額比前一年下降了53%。本文嘗試基于所收集的材料對近期中美兩國國內的相關研究和歷年來美方對華政策進行梳理,以期從中了解加征關稅對中美兩國,尤其是對美國農產品貿易和農民收入的具體影響及影響程度,為中方制定針對性的策略提供參考建議。
1中國是美國農產品的重要出口國
1.1大豆。作為美國對外出口的農產品命脈,大豆在美國農產品出口總額中一直保持在15%左右,是美國對外出口最主要的農產品之一。2016年,美國大豆對外出口總額一度占到了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7%。中國作為美國最大的大豆出口接收國,在其大豆出口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置否的。從2013年開始,中國基本上承接了美國60%左右的大豆出口,單從大豆這一種農產品的交易中,就能夠控制美國農產品出口總值的9%。2018年4月4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美國的大豆、汽車等106項商品加征25%的關稅,美國的大豆出口受到了嚴重限制,出口量與出口額迅速下降。2018年,對中國的大豆出口量僅為824萬噸,同比下降了74%。據USDA數據統計,2019年1—9月,美國大豆對中國的出口量已達到1344萬噸,較2018年有所回升。然而,中國的大豆進口合作國除美國之外,還有巴西、阿根廷等國。在對美輸華大豆進行制裁后,2018年4月3日,中國農業農村部與財政部聯合了2018年財政重點強農惠農政策,實施大豆補貼,并鼓勵農民提高大豆的種植面積。這些因素都將進一步降低中國對美國的大豆進口依賴。從出口額上看,2018年的大豆出口迅速跌到谷底,同比下降了74.5%。2019年1—5月,中國自美國的大豆進口額降幅達到了66.8%,2019年的情況仍舊不容樂觀。于美國而言,作為一個大豆產量嚴重過剩、一半左右的大豆用于出口的國家,對中國大豆出口的迅速下滑會對自身產生巨大的消極影響。巨大的出口缺口意味著美國國內龐大的大豆冗余,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也必然威脅其國內眾多農場的生存。如果中國繼續限制對美國大豆的進口、增加別國進口,并提高國內大豆種植,美國農業州人民的生活水平將持續下降。1.2玉米。美國是農業機械化水平高度發達的農產品大國,玉米作為其中部平原地區的主要農作物,在其農業發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對外出口的農產品中也有較高的比重,常年保持在6%~8%的水平范圍。近年來,美國對中國的玉米出口呈現高低交錯的局面。2018年,對中國的玉米出口量與出口額降幅均超過了60%。USDA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截至9月的對華玉米出口量為25.29萬噸,預計2020年出口總量與2018年相當。即使中國在美國的玉米出口中排名靠后,無法排進前十名,但對于美國而言,玉米對中國出口的下滑仍將帶來一定的損失。由于中國玉米種植面積位居世界第一,產量位居世界第二,玉米進口依存度不高,且自2015年以來,國內玉米產量總體呈現上升趨勢,未來對美國玉米的進口量將很難有大幅度的上升。同時,巴西、阿根廷等國家都有提高對中國玉米出口的明顯意愿。受上述因素與限制美國進口的影響,中國對美國玉米需求的減少趨勢會更加明顯。1.3小麥。美國大平原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高,小麥產量巨大,是美國對外出口的重要農產品。在對外出口中,小麥所占比重常年維持在4%左右。由于美麥品質較好、價格合適,在國際市場上廣受歡迎。然而,美麥對中國的進口量并不多,這與中國小麥進口來源多元有較大的關系。中國作為小麥的產量大國,對于小麥進口的依賴性已經越來越小。同時,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美國在小麥進口中的排位處于前六名中的最后一名。其中,自法國的進口量激增,由2018年同期的553.5噸增至13.1萬噸,而自美國進口同比減少85.9%。對美國而言,盡管小麥在對外出口中的位置遠不及大豆等重要,中國也不是自身小麥的主要出口對象,但2018年以后小麥對中國出口的驟降仍是自己的巨大損失。
2中美農產品貿易的發展歷程
2.11978—2000年:貿易壁壘高筑。1999年,中國駐前南斯拉夫大使館突遭美軍轟炸,造成數人受傷。進出口商受到雙邊政治沖突的威脅,其貿易行為受到巨大影響,而農產品的貿易量受到強烈影響。此時中國還未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設置了很多關稅壁壘和農產品貿易保護壁壘,南斯拉夫事件更是火上澆油,兩國的農產品貿易基本持平。2.22001—2007年:關稅下降,農產品貿易快速增長。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后,按照組織規則,逐步降低關稅并規范非關稅措施,擴大市場準入,為農產品進口提供了優良的市場環境。美國的家庭大農場模式下,其生產管理經驗日趨成熟,擁有機械化程度高、規模化、集約化等特征,因而生產出大批量、專業化的農產品,大量出口。2005年,中國進一步降低農產品進口關稅總水平至15.35%,成為世界上農產品進口關稅稅率最低的國家之一;農產品進口關稅配額的數量也達到承諾的最高點。2003—2007年,美國對中國農產品出口量持續上升,農產品貿易順差開始增長。2.32008—2012年:國際市場波動,保護主義抬頭。2008年,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加劇了國際農產品市場的波動。2009年世界農產品價格經歷了由持續下跌到不斷回升的波動過程,包括谷物、肉類、油在內的主要農產品價格自2009年8月后持續上漲。2008年農業法案對大麥、大豆、棉花等美國優勢農產品的補貼力度加大。2009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了“堅決防止糧食生產滑坡,堅決防止農民收入徘徊以及確保農業穩定發展”等目標。2009年美國農業直接補貼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43%,我國農業直接補貼占第一產業增加值已經上升到3.59%,兩國在農業補貼方面水平相當。2010年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資源投向農村,落實和完善農業補貼制度。隨著我國農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農產品進口與國際市場形成了大致兩種關系:一種是以大豆為代表的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的農產品;另一種使以小麥和玉米為代表對國際市場是調劑型的農產品。在出口信貸保障計劃下,商品信貸公司向美國農產品的出口方提供期限為三年的信貸資金。2011年出口信貸保障資金達41億美元,主要用于出口小麥、玉米、大豆和棉花。2012年美國農產品進口平均關稅為8.5%,低于WTO的其他成員國。截至2012年,美國整體的農業支持政策仍然以“直接干預”“高補貼”為基本思路。2.42013—2018年:貿易結構調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進,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有所下降;主要農產品出口國家減少了出口量,而中國農產品進口選擇也不斷調整,漸趨多元化。2014年,美國出臺農業法案,繼續保持高強度的農業發展財政支持力度。其中,價格損失保障計劃大幅提高了包含大豆、小麥、玉米在內的15種產品的參考價格,與2010—2012年相比提高了近一半。2018年下半年以來,美國實施了對農民的臨時性援助補貼,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作物播種面積增加,農產品價格可能有所下降。2.52018年以來:貿易摩擦加劇。2018年3月,特朗普在白宮正式簽署對華貿易備忘錄,對從中國進口的5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2018年7月6日,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宣布對第一批清單上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25%的進口關稅。2019年8月13日,USTR公布新調整,3000億加征清單分為兩部分執行,一部分于2019年9月1日加征10%關稅,另一部分于2019年12月15日加征10%關稅。2019年8月24日,USTR宣布9月1日及12月15日即將生效的3000億美元關稅將從原來的10%上調至15%(原500億和2000億關稅同樣提高5%,即從原來加征的25%上調至30%)。在最新公布的美國對華3000億美元關稅加征商品清單中,包括利馬豆、棉花種子、玉米油等在內的300余項農產品,統一征收了15%的關稅,而這些商品的最惠國進口稅率在3%~8%波動,最高不超過10%。美國每年對華出口大豆3000多萬噸,貿易額約占特朗普拋出600億加征關稅的23%。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持續,2018年美國265個選區對華出口下降,其中157個下滑速度呈兩位數,出口大豆和其他農作物的中西部及平原地區受貿易爭端的打擊最為嚴重,不斷升級的貿易摩擦正使美國加速失去市場份額。7月19日以來,一些中國進口企業與美企就采購美國農產品達成新的交易,中國有關企業還將繼續詢價,增加購買美國農產品。據路透社9月13日報道,USDA當天證實,中國私人進口商新采購了一批美國大豆,重量為20.4萬噸。9月16日,USDA再次證實民間出口商又向中國出售25.6萬噸大豆。
3中美貿易摩擦影響美國主要農產品生產及出口
美國法案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綜述
摘要:從美國近幾年制定的一系列國內法案的內容開始,通過分析論證其立法目的,討論其對當今國際貿易以及多哈回合的影響,然后從.WTO的層面上來闡述其自身應采取的措施,最后得出結論: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利用國內立法以及WTO的規則來保持自己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地位,同時來阻礙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關健詞:法案可再生燃料農業補貼多哈回合WTO
一、美國國內三部法案簡介
(一)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
2005年8月份,美國通過了一部有關能源的法案。表面上看似乎這只是一部鼓勵各種各樣的能源公司進行生產而給予補助金和優惠政策的法案,但實際上它還有更隱含的一層目的,要鼓勵提高能效和擴大再生能源計劃以及鼓勵生產乙醇等汽油添加物。
(二)2007年能源獨立與安全法案
探索美國國內法案對國際商貿的影響
摘要:從美國近幾年制定的一系列國內法案的內容開始,通過分析論證其立法目的,討論其對當今國際貿易以及多哈回合的影響,然后從.WTO的層面上來闡述其自身應采取的措施,最后得出結論: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利用國內立法以及WTO的規則來保持自己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地位,同時來阻礙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關健詞:法案可再生燃料農業補貼多哈回合WTO
一、美國國內三部法案簡介
(一)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
2005年8月份,美國通過了一部有關能源的法案。表面上看似乎這只是一部鼓勵各種各樣的能源公司進行生產而給予補助金和優惠政策的法案,但實際上它還有更隱含的一層目的,要鼓勵提高能效和擴大再生能源計劃以及鼓勵生產乙醇等汽油添加物。
(二)2007年能源獨立與安全法案
美國國內法案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透析
論文關健詞:法案可再生燃料農業補貼多哈回合WTO
論文摘要:從美國近幾年制定的一系列國內法案的內容開始,通過分析論證其立法目的,討論其對當今國際貿易以及多哈回合的影響,然后從.WTO的層面上來闡述其自身應采取的措施,最后得出結論: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利用國內立法以及WTO的規則來保持自己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地位,同時來阻礙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一、美國國內三部法案簡介
(一)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
2005年8月份,美國通過了一部有關能源的法案。表面上看似乎這只是一部鼓勵各種各樣的能源公司進行生產而給予補助金和優惠政策的法案,但實際上它還有更隱含的一層目的,要鼓勵提高能效和擴大再生能源計劃以及鼓勵生產乙醇等汽油添加物。
(二)2007年能源獨立與安全法案
基因食品國際貿易的問題與戰略詮釋
摘要:隨著基因生物工程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轉基因食品在世界農產品總量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相應地占世界農產品國際貿易總額的份額也在迅速提高,因此,積極關注轉基因食品國際貿易的現狀,對當今亞須解決的問題提出可行的辦法和對策,這既是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提高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更好地維護我國的權益的根本所在。
關鍵詞:轉基因食品國際賈易問題對策
隨著基因生物工程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其在農業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因而在未來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大。據有關權威機構統計,2000年世界農產品國際貿易總額達到5600億美元,其中約三分之一的農產品國際貿易與基因生物工程技術有關。因此,轉基因食品逐步成為國際貿易爭端的重要焦點。這種現狀對作為傳統的農產品貿易(出口)大國的我國在該領域保持并擴大份額無疑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積極關注和預測轉基因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研究轉基因食品國際貿易中的有關問題,制定相應的對策,尤其是建立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已日顯緊迫。
一、轉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基因(gene)是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是DNA雙螺旋結構片段。無數特定的基因相互連結,構成生命遺傳的物質基礎。轉基因(genetransfer)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將外源性基因轉移至某種特定生物體中,使其生物性狀或機能發生部分改變的過程。以轉基因生物體直接作為食品或以其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叫做轉基因食品。
自從1983年首例轉基因煙草問世以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受到廣泛關注,爭論甚為激烈,逐步形成了支持和反對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支持方的觀點為:(1)轉基因技術可增強糧食產量,減少食品生產的投人,有助于解決世界范圍的糧食間題;(2)轉基因農作物具有抗病蟲害特性,可減少殺蟲劑的使用,有利于環境保護;(3)可以利用某些基因增加食物品種,使食物更加可口;(4)轉基因技術可準確地生產人類想要的動植物品種,克服傳統嫁接及雜交技術的不確定性,使癌癥等頑癥的治療可望取得突破。反對方的觀點為:(1)轉基因技術使不同物種的基因相互融合,可能造成“基因污染”,引起生物學上的混亂;(2)轉基因食品可能存在毒性問題,疾病可能有很長的潛伏期,轉基因食品對人體的長期影響難以確定;(3)一些人對轉基因食品存在過敏反應;(4)轉基因食品的營養作用、對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對環境的威脅等問題還未得到證實或解決;(5)一些實驗已經表明了轉基因食品的負面影響。上述兩派觀點爭論至今,雙方都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證據,因此,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問題,尚有待時間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