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貿易格局轉變原因及對策研究

時間:2022-10-10 02:44:33

導語:玉米貿易格局轉變原因及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玉米貿易格局轉變原因及對策研究

[摘要]中國由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玉米凈出口大國逐漸轉變為玉米的凈進口大國。從中國玉米進出口貿易現狀入手,分別從供需角度以及玉米價格上分析中國玉米貿易發生變化的原因,生產因素、需求因素以及政策因素均會對中國玉米貿易產生影響,中國可以通過提高玉米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延長玉米產業鏈、創造玉米新需求等方式來減少玉米貿易逆差。

[關鍵詞]中國玉米;玉米價格;貿易逆差

一、引言

玉米是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玉米生產主要集中在黃淮、華北、東北等地區,在世界范圍內,中國玉米種植規模居世界第二位,然而,從2010開始,中國玉米進口量迅速增加,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因此,本文將玉米界定為HS1005,利用2008-2018年數據,通過對中國玉米貿易現狀的分析,從供需、玉米價格兩個方面探究中國玉米進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從而對中國玉米進出口提出相關建議。

二、中國玉米貿易現狀及格局轉變

(一)中國玉米貿易規模。2008-2018年間,中國玉米的貿易現狀從數量上來看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由2008年的5萬噸上升2018年的352萬噸,上升了70倍左右。其中,2010年,中國玉米進口量迅速增加,上升至2019年的18倍,其進口量達到157.3萬噸,進口金額3.67億美元;與此同時,2010年的出口量與2009年的出口量相比,有輕微下降,貿易差額達到144萬噸。2012年由于玉米需求量上升再加上價格因素的影響,中國對玉米的進口量再度大幅上升,進口量達到521萬噸,是2011年的2.98倍,此時的貿易差額達到496萬噸。從金額上看,出口金額不斷下降,由2008年的0.73億美元下降到2018年的0.05億元,期間2010年進口金額首次突破3億元,雖然在2012年出口金額也達到1億美元,但與進口金額16億美元相比,差距達到16倍。而進口金額不斷上升,最高的兩年為2012年和2015年,分別達到了16億美元和11億美元,遠遠高于出口金額。中國玉米的貿易格局由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對玉米進口表現出很強的依賴性。(二)中國玉米主要進口來源國分布。根據表2中2008-2018年十年的數據顯示,美國、烏克蘭、老撾、緬甸、阿根廷、巴西等國家為中國玉米進口的主要國家。具體而言,2008年主要進口國為美國、老撾、緬甸、阿根廷;2009年主要進口國為馬來西亞、泰國、老撾、印度等臨近國家,從占比上來看這幾個國家的玉米進口額占比達到60%;2010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金額占比高達94%,2013年中國從美國的進口額達到8.47億美元;2014后由于中國的轉基因玉米禁運事件,中國貿易方向轉向老撾、緬甸等周邊國家,到了2015年,烏克蘭由于價格優勢超過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玉米進口國家,2015年從烏克蘭進口金額達到8.76億美元,是從美國進口金額的7.25倍,2017年在中國進口的300萬噸左右的玉米中,大約有65%來自烏克蘭。(三)中國玉米主要出口國家分布。中國玉米的出口國家主要為韓國、日本、朝鮮、巴基斯坦等國家,大多集中于亞洲地區。在2011年前,中國與朝鮮、日本等幾個進口玉米大國一直維持著玉米出口貿易往來。2011年后則主要集中在韓國、日本和巴基斯坦等國。韓國是玉米進口大國,其主要的進口來源為美國和中國。在2000年之前,韓國從美國和中國進口的玉米量高達70%,隨著中國貿易范圍的擴大,出口韓國的份額逐漸下降。日本與韓國狀況大體類似。而朝鮮、巴基斯坦等國由于一直與中國保持著良好的貿易關系,玉米進口貿易較為穩定。但總體而言,中國出口玉米規模有所下降。

三、中國玉米貿易格局轉變原因分析

(一)中國玉米供給和需求狀況。1.中國玉米供給狀況分析。從生產條件上來看,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產國,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美國玉米種植帶主要位于伊利諾伊州、內布拉斯加州、愛荷華州等地,這些地方的共同特點在于自然條件優越,雨水充足土壤肥沃,適宜玉米的生長。同時,美國高度發達的生產技術也是造成中美玉米產量差距較大的原因之一。從美國玉米的總產量來看,2008-2017年一直遠高于中國玉米的總產量,有些年份甚至高達我國產量的兩倍,其收獲面積也一直保持在三千萬公頃以上。而烏克蘭的自然條件也十分適合玉米的種植,例如黑土地分布廣,同時地處在平均海拔為175米的東歐大平原,農業用地占到了全部面積的69%左右。中國玉米生產主要位于“玉米帶”上,即黃淮海平原、黃土高原東部地區西湖西部山地丘陵,但中國玉米生產具有弱質性,會嚴重依賴自然環境。除此之外,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玉米品種單一導致對自然災害,如洪澇、霜凍等抵抗能力不強。而產量的多少是決定中國玉米進出口的重要因素,產量無法滿足內需時,勢必會增加玉米的進口。從2008年-2017年中國玉米總產量成波動上升趨勢,單產的變化趨勢與總量基本一致,從2008年5.5561噸/公頃上升到6.1042噸/公頃,上漲幅度不大;與中國相比,烏克蘭總產量整體較低,但單產與中國相差不大;在中美烏三國當中,美國的總產量和單產都是最多的,總量基本可以維持在25000萬噸以上,最高達到41226萬噸,是中國同期總產量的1.6倍左右。2.中國玉米需求狀況分析。玉米作為中國三大主要糧食品種之一,主要用于食用、飼料、工業加工以及種子等。例如,2012年,食用消費占總消費的5%,種用消費占比為0.6%,工業消費占比為28.5%,飼用消費占比達到67.2%;到了2018年,飼用消費占比達到63.41%,食用消費僅占8.19%,而工業消費達到了27.26%。從食用消費來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觀念的轉變,人民的飲食結構逐漸細糧化,個人對玉米的食用需求下降,但由于中國人口數量大以及總人口的增長,食用玉米仍是玉米需求的一大部分。從飼用消費上看,隨著現代消費結構的轉變,人們對于肉蛋奶的需求擴大,中國玉米消費以口糧為主轉變為以飼料為主,玉米消費中80%用于飼料消費并呈現穩定增長態勢。在工業加工消費占比一直保持在23%-26%,2008年以前,玉米主要用于生產工業乙醇,2008年以后受國家停止新的乙醇酒精加工企業建立的影響,玉米工業用途增長勢頭有所緩解。從總量上來看,產量與消費量的缺口不斷擴大。中國玉米總產量與消費量的差額從2008年的12.914萬噸擴大到-16.67萬噸,自2008年以來,中國玉米總產量以年均4.22%的速度增加,而國內總消費量以5.55%的幅度增加,中國玉米產量與消費量的差額將不斷擴大,中國玉米產量無法滿足玉米的消費量,這勢必將增加中國玉米的進口量。(二)玉米價格。土地、人工以及生產上的費用是中國玉米生產的主要成本,其中生產上的費用占比最高。土地成本包括租金、自營地折租,人工成本包括家庭用工價格和雇用工人的費用;生產費用是指物質資料與服務費用。從2007年-2016年,總成本不斷上升,2017年達到1065元/畝,是2007年的2.37倍。其中生產上的費用仍然是總成本的主要部分,占比達到80%左右,也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占比第二大的為人工成本,由2007年的159.78元/畝上升至2016年的458元/畝;土地成本也由91元/畝上升至237元/畝。與美國相比,以2011年為例,中國玉米生產成本主要集中在種子化肥費、家庭用工費和土地費用上,這些費用占總成本的80%。美國主要集中在燃料動力費、技術服務費、修理維護費、固定資產折舊上,占總成本的82%。與美國相比,中國生產技術水平低,主要是由于生產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機械化水平低,這也是造成中國較其他玉米生產大國產量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生產成本高會影響玉米價格,進一步影響中國玉米貿易。

四、對策建議

生產因素、需求因素以及政策因素均會對中國玉米貿易產生影響。在生產方面,自然條件的好壞,機械化程度與能否規模化生產,生產成本的高低都會對中國玉米的進口量產生很大的影響;在需求方面,經濟發展水平、人口數量、居民消費結構以及飼用、工業加工消費上的玉米使用量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政策方面,國家政策是否對玉米銷售進行兜底,玉米價格能否市場化也是影響玉米價格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玉米替代品的生產、匯率水平等其他因素也會對玉米的進口產生一定的影響。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以下建議:(一)因地制宜,提高玉米產量。美國與烏克蘭雨水充沛土壤肥沃,擁有較為優質的玉米生產環境,中國東北部地區也同樣擁有類似的生產條件。因此,政府應因地制宜,加大對于東北地區以及華北地區的農業科技投入,降低玉米生產的直接成本、間接成本,提高玉米單產;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如水利工程的建設、產田結構的改造等,減少農作物受到不可抗力的影響,促進玉米產業的發展;提高玉米生產技術,推廣玉米生產的機械化生產。此外,中國目前生產玉米的品種比較單一,因此要深入了解玉米市場的需求,加強玉米科技的創新,研發玉米新品種,同時也要加強國際交流,及時引進新品種,不斷提高中國玉米的品質。(二)扶持玉米產業發展,延伸玉米產業鏈。通過鼓勵和支持玉米深加工企業發展以及延伸玉米生產產業鏈,推動玉米產業轉型升級:對于玉米生產者而言,為促進玉米深加工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政府應完善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為了緩解現有玉米的庫存壓力,政府也要支持飼料加工企業收購玉米、扶持畜牧業發展,與此同時政府也應該引導大型的玉米深加工企業盡量在玉米生產大省建立廠房,減少玉米加工企業在運輸和儲存中產生的成本,提高玉米深加工企業的盈利水平。而面對玉米在低端產品滯留,同質化現象嚴重的問題,玉米深加工企業應延伸并拓寬玉米產業鏈,向多品種的方向發展,推進玉米加工產品的轉型升級。(三)優化貿易格局,促進玉米出口。中國玉米的進口國家主要為美國、烏克蘭、巴西、阿根廷等國;出口主要依賴朝鮮、日本、韓國、越南等鄰近的亞洲國家。與世界玉米出口大國相比,中國玉米國際貿易競爭力較弱:國際市場占有率小,出口競爭力弱,國際競爭優勢較小。在數量上看,中國玉米貿易屬于玉米凈進口國;從區位上看,中國主要玉米進口省份集中于東南部交通便利的省份,如廣東、上海等;主要玉米出口省份集中于中國東北部。因此可以通過利用近距離,低成本的優勢,進一步擴大對亞洲鄰近國家如韓國、日本等國家的玉米出口量。

[參考文獻]

[1]陳曉慶.玉米收儲制度對糧食貿易的影響———基于貿易競爭力的分析[J].市場周刊,2019(5):140-141.

[2]恩和,蘇日古嘎.中國玉米出口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2017(12):124-126.

[3]盧德成.中美玉米種植成本比較與分析[J].農業展望,2018,14(3):37-42.

[4]趙紅雷.中國玉米進出口貿易波動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5]王雪嬌.近年中國玉米進出口貿易格局轉變及原因分析[J].農業經濟與地理,2014(3):90-96.

作者:智霞 呂曉英 單位:北京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