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深加工范文

時間:2023-04-03 04:50: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玉米深加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玉米深加工

篇1

1.玉米汁飲料加工

玉米汁飲料是一種營養保健型飲料,生產工藝簡單,成本低,風味清香可口,適合于男女老少飲用,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1.1工藝流程

選料--去苞衣、去須--清洗--滅酶--冷卻--刮粒、取粒--打漿--過濾--玉米汁--混合調配--均質--過濾--灌裝--封罐--殺菌--冷卻--成品

1.2操作要點

應選擇鮮嫩飽滿、呈金黃色、無病蟲害、無腐爛的鮮玉米。將玉米苞衣、須剝干凈,并用清水清洗,放入沸水中煮制5分鐘,破壞氧化酶,有利穩定色澤、改善組織和風味。用自動刮粒機進行刮粒。將稱好的玉米粒加入適量的水打漿,料液用離心機分離,去除殘渣,然后用120目紗布過濾,澄清的液汁注入罐中備用。配方為玉米汁80%,白砂糖10%,檸檬酸0.2%,蜂蜜1.2%,羧甲基纖維素0.01%,蔗糖酯0.09%,明膠0.08%,瓊脂0.24%,水8.18%。先將砂糖、羧甲基纖維素、蔗糖酯、明膠、瓊脂熱溶過濾,冷卻后,與其它配料一同加入配料罐,攪拌均勻。將配制好、混勻的配料加入到高壓均質機中均質,使其組織達到均一、細嫩,避免產生分層沉淀。將均質后的液汁裝入洗凈并消毒的玻璃瓶中并封蓋。然后,采用高溫瞬間殺菌,殺菌溫度為121℃,時間30秒。將殺菌后的飲料分段冷卻到40℃以下,在37℃保溫庫中存放一周后檢驗產品,然后包裝出售。

2. 玉米片加工

玉米片是一種粗糧細做的新型方便食品,既可作食品小吃,又可蒸煮燜炒,具有酥、香、脆的特點。加工玉米片的副產品還是制作白酒、色酒、小香檳、飴糖和成型飼料的原料,可綜合利用。

選用黃色或白色、發芽率不低于85%、不完善粒不超過5%、水分含量不超過14%的無霉變、無蟲蝕、色澤氣味正常的玉米,用振動篩和比重去石機清除雜質。 將清理后的玉米放入90℃熱水鍋中濕潤3~5分鐘,使其含水量達16%,以利脫皮。 采用330型碾米機、振動平篩、6FG-28型磨粉機,組成剝皮提胚工藝。用碾米機磨碾脫皮略碎提胚,再過篩磨,使玉米皮、胚和胚乳分離,然后經吸風分離過篩分級,去掉皮、胚芽和玉米粉,得到純凈玉米渣。

將玉米渣放入沸水中,同時加入食鹽、花椒、大料(比例為玉米渣∶食鹽∶花椒∶大料=150kg∶750g∶40g∶35g)等調味品,浸泡40~50分鐘,鍋內水溫保持98℃~100℃,當玉米渣水分含量為30%~50%時撈出。 選用臥式方型高壓消毒器,蒸煮90分鐘,使玉米淀粉達到糊化、明膠化。蒸煮過的玉米渣有結成團塊狀的要破結,使其呈散粒狀,以備壓片。壓片采用臥式兩輥壓片機,壓成厚度為0.2~0.4mm的玉米片。

選用遠紅外線隧道式自動恒溫食品烤爐,進口溫度為120℃,中間溫度160℃,出口溫度200℃,烘烤2分鐘,使其水分降到10%以下。 干燥冷卻后的玉米片,一部分可直接裝袋密封入成品庫;一部分可在200℃的食油中油炸,達到膨脹,呈微褐色酥香片,食時酥香可口。

3.玉米粉皮加工技術

加工玉米粉皮的原料與玉米粉條基本相同,但制作方法簡便一些。制作粉皮的工具是旋(吊粉皮的工具,直徑40cm左右,高10cm,底部呈均勻慢凹狀的鋁質或鐵質盤),也可用家庭中一般使用的鋁盆。

3.1配方 玉米淀粉4.5kg,淀粉磷酸酯0.5kg,食鹽75g,羧甲基纖維素鈉10g,明礬5g。

3.2操作要點

3.2.1調漿 淀粉、淀粉磷酸酯混勻,放入調粉缸內;食鹽、羧甲基纖維素鈉、明礬分別用溫水溶化,與溫水一同倒入調粉缸,調成糊狀。

篇2

關鍵詞:玉米深加工;玉米產業;發展趨勢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產國,玉米產量占全球玉米總產量的40%,中國占20%。美國每年用于深加工的玉米量已超過5000萬噸,占玉米產量的20%左右。美國的玉米經濟實力最強,技術最先進,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了發達的玉米深加工業。美國玉米深加工產品,由19世紀的淀粉、葡萄糖、飼料、玉米油,到20世紀的變性淀粉、淀粉糖和燃料酒精,尤其是目前作為玉米深加工的兩大主導產品淀粉糖和燃料酒精,成為推動美國玉米深加工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

一、美國玉米深加工現狀

(一)玉米深加工產品多樣。美國玉米深加工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玉米深加工產品伴隨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豐富,已制造出3500種以上的產品,由過去單純的淀粉產品發展到淀粉糖、各種發酵產品、變性淀粉、玉米油和蛋白飼料等多門類的產品體系。玉米深加工產品主要包括:一是玉米淀粉。美國的玉米淀粉工業發展迅猛,是世界淀粉生產產量最大的國家,2003年美國淀粉產量占世界淀粉總產量為50.8%。由于美國淀粉原料基地連片集中,所以淀粉廠的規模大,一般年生產能力在數十萬噸。二是玉米淀粉糖。與其它淀粉糖相比,玉米淀粉糖具有成本低、副產品多、效益高等優點。美國玉米原淀粉有70%左右被用作制糖原料,僅用于生產糖類的玉米就達3300多萬噸。玉米淀粉糖除用于食品工業外,還應用于其它工業,如用于空氣清潔劑和煙草的保濕劑,也用于磚瓦制造中,通過防止干燥過程中水分移動減少破裂和變形,還可用于水泥中延遲其凝固時間。三是酒精。美國酒精用玉米的消費增長近幾年來非常強勁,酒精生產消費的玉米量已超過淀粉行業,成為美國工業用玉米消費的主體。2003年度燃料酒精生產消費玉米2340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520萬噸,增長幅度高達28.9%。在2005年,美國玉米產量的14.56%用于生產酒精,2006年,這一比重上升到20%以上。這主要是玉米燃料酒精迅猛發展所致,燃料酒精將成為未來玉米酒精加工的主要方向。四是賴氨酸。玉米深加工產品中,氨基酸類的產品主要是味精(谷氨酸鈉)和賴氨酸。味精的生產主要在中國,賴氨酸的生產主要在美國和日本。目前,世界上95%以上的賴氨酸都作為飼料添加劑。隨著世界飼料工業的發展,賴氨酸的消費量逐年增加。世界賴氨酸生產規模最大的是美國ADM公司,約占全球賴氨酸總產量的一半。

(二)有專業的玉米深加工組織。為提高玉米生產貿易及加工的組織化程度和產業競爭力,美國成立了玉米生產者協會、玉米貯藏與加工協會和玉米精加工協會,且3個協會間長期保持穩定的協同關系,使美國玉米加工產業具有規模化、組織化、集約化、現代化等特征。美國玉米精加工協會有9家公司,下屬28家企業,年加工玉米3556萬噸,平均每個企業日處理玉米3500噸以上。

(三)玉米深加工技術先進。美國在發展玉米精深加工業中不斷進行科技創新,特別是節能、節水、節約原料和提高產品質量、提高效率和效益、降低成本費用和減輕環境污染的技術工藝。乳酸和琥珀酸等有機酸采用膜分離與細菌連續發酵生物反應器耦合技術和雙極膜電滲析分離技術,賴氨酸生產采用連續離交法進行分離提純。采用快脫纖維法和快脫胚芽法,提高了加工效率,提升了飼料副產品的價值。此外,經過改造的研磨技術有效提高了發酵罐的實際產量。

(四)政府對玉米深加工產業進行扶持。美國玉米深加工業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采取了財政補貼和金融扶持。財政補貼一種是政府直接補貼給加工企業,另一種是政府在農業政策中對種植玉米的農戶提供直接補貼。采取這種補貼措施取決于玉米的市場價格和銷售量,農戶的玉米出售量越大,自然得到的補貼款越多。政府對種植玉米的農民提供補貼后,降低了企業收購玉米的價格,相應降低了玉米加工企業的成本,有利于玉米加工業的發展。美國對玉米資源開發提供金融扶持的金融機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商業銀行。許多玉米加工企業建廠的一半資金是從商業銀行得到的貸款,政府給予一定扶持。另一種是農業合作發展服務機構,當地政府為農業合作社提供無息貸款。另外,美國對玉米資源深度開發關鍵科學技術的研究提供支持。

二、美國玉米深加工業發展趨勢

(一)玉米深加工產品不斷豐富,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在傳統工業產品淀粉、糖、油和飼料中,淀粉已成為工業應用的龍頭;在一些工業領域,淀粉已得到很好的應用。玉米深加工產品市場空間不斷拓展,不斷開發新用途和擴展原有用途。除繼續淀粉及其深加工產品在傳統領域的應用,更注重開發和開拓以下三領域的產品和市場:建筑產品中的增稠劑、粘合劑噴涂劑;鑄造和陶瓷中的脫膜劑、防裂劑,日用化工中的填充劑、粘合劑等;高檔產品,如高檔醫藥生化產品、功能性食品及添加劑、精細化工產品及用化學方法或很難生產的產品(微生物多糖、工業酶制劑表面活性劑、高分子材料等)。

(二)玉米加工不斷向精深發展。目前美國采用的玉米乙醇轉化工藝分干磨和濕磨兩種,前一種工藝投資成本相對較低,除生產乙醇外,其余產品都加工為動物飼料;后一種工藝則是把玉米籽粒分解成淀粉、麩質、胚芽和纖維。與干磨比較,濕磨具有延長產業鏈的重要優點:一方面,利用玉米的多價值屬性分別加工出多種產品。諸如利用玉米胚芽生產高營養玉米油;利用玉米糠麩生產高蛋白飼料;纖維和液流混合干燥后也可當作低蛋白動物飼料出售。另一方面,利用濕磨工藝生產的純淀粉通過延長產業鏈進一步加工出多種下游產品。玉米淀粉除經過發酵制取乙醇外,還可制作變性淀粉用于食品業、紡織業、造紙業及粘合劑等。用酶法可以把淀粉轉化為一系列高純度的葡萄糖下游產品,然后再通過發酵制成各種不同的終端產品。

(三)玉米開發利用向綜合方向發展。美國在玉米利用方面進一步實現了綜合化,在產品開發方面,生產出更多種類的變性淀粉。21世紀以來,為應對石油危機,美國大力開發石油替代品玉米燃料乙醇。隨著對玉米成分和價值屬性認識的提高,加上加工技術的革新,玉米綜合化開發利用路線完全改變了玉米單一化開發利用路線。采用玉米綜合化開發利用路線,有效突破傳統的只加工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的玉米初加工業的局限和束縛,開拓加工生產包括醇、氨基酸、微生物、低聚糖和多糖、酶制劑、單細胞蛋白、抗生素等高附加值產品在內的現代玉米產業,因而被提高到發展“玉米產業經濟”的高度。(四)現代生物技術不斷推動玉米深加工業的發展。玉米深加工業的發展離不開現代生物技術的支撐。玉米深加工業未來新產品的開發、市場的開拓依然要依賴于現代生物技術,尤其是現代生物酶技術和基因工程技術。引用現代生物酶技術,色譜分離、膜分離技術,噴射、超微以及自動化微機控制等技術,使產業進入高科技、高產出的快速發展階段。現代生物技術尤其是基因工程技術方面的進步,導致了一系列酶產品方面的創新和酶產品成本的降低,極大提高了玉米深加工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三、對我國玉米產業發展的借鑒

(一)不斷開發新產品,發展玉米綜合利用。玉米綜合利用是提高玉米附加值的重要途徑,也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玉米深加工業的發展趨勢。我國應積極開發、引進玉米綜合利用技術和聯合生產方式,努力提高玉米加工的綜合效益。適應市場需求、發揮現有優勢和克服薄弱環節是確定玉米深加工業主導產品的決定因素。我國要在充分發揮味精、檸檬酸的生產規模和技術優勢的同時,加快酒精(尤其是燃料酒精)、淀粉糖和變性淀粉的發展速度。

(二)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提高玉米加工效益。在中國玉米深加工的過程中,技術是一個瓶頸,因此,中國要以實現“玉米的精深加工”為目標,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目前,在玉米加工過程中,許多中國企業只是在模仿國外企業的核心技術,始終得不到高額壟斷利潤。所以,中國玉米加工企業應加大技術的投入,盡快開發自己的核心技術,同時國家應對玉米加工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制定相應的保護和支持的政策。

(三)加大生物研發力度,密切跟蹤工業生物技術前沿。高度關注世界生物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趨勢,國務院成立了“國家生物技術研發與促進產業化領導小組”,明確未來20年生物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重點和方向。以化工醇、聚乳酸等新產品為代表的玉米化工轉化產品已成為各企業開發的重點。據統計,全國約有政府資助的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200個,擁有研發人員3萬多人,現代生物技術企業500余家,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

篇3

一、科爾沁區玉米深加工產業概況

(一)玉米深加工產業的發展現狀

2011年,科區玉米種植面積達到了1073萬畝左右,平均畝產904斤,總產量在485萬噸左右。有大大小小的100多家的玉米加工酒廠,還有玉米淀粉、糖化酶、飼用金霉素、糠醛等生產廠家。2002年以來,通遼市又陸續引進了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玉米深加工項目,達產后通遼市年產350萬噸的玉米便可以實現全部就地加工增值。科區玉米行業的一些龍頭企業,如岳泰公司、萬順達公司、力牛等大型企業,有力地帶動了當地玉米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的提高。

(二)玉米深加工主要產品情況

1.玉米淀粉。玉米深加工行業的基礎就是玉米淀粉,我國又是淀粉的主要出口國之一,科區的玉米深加工企業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把玉米淀粉加工做大做強。2.玉米乙醇。玉米是乙醇的主要原料。隨著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的大量消耗,各國對用糧食來制造燃料的需求逐漸增大。雖然我國出于對糧食安全的考慮,對生產玉米乙醇采取了限制措施。但是加工玉米乙醇,依然是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3.變性淀粉。玉米變性淀粉也是玉米深加工的主要產品之一,廣泛的應用于食品、建筑、石油化工和醫藥等行業。這對科區的玉米加工企業來說,也是一個發展契機。4.淀粉糖。從國家的政策導向看,淀粉糖屬于玉米加工行業潛力較大的產品,未來產量還需有進一步的增加。5.賴氨酸。隨著飼料行業的快速發展,對賴氨酸的需求量也將逐漸加大。6.化工醇。化工醇可以成為石油化學物的替代品,和玉米乙醇相似,它可以替代石油資源,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和進口,緩解一定程度的石油供應壓力。所以化工醇也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 科爾沁區玉米深加工產業存在的問題

科區玉米加工業雖然在一些龍頭重點企業的帶動下取得了較快的發展,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是和世界的先進標準和我國一些先進地區相比,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

(一)玉米深加工產業鏈較短

玉米深加工是玉米產業鏈的核心。往前銜接玉米生產,往后銜接了第三產業,所以玉米深加工是玉米產業鏈中科技含量高,轉化增值效率最高的核心產業。科區的玉米深加工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初級產品的加工,比如加工成玉米淀粉、玉米油等產品;第二層次是在第一層次加工的基礎上,再加工成玉米糖漿和各種變形淀粉、酒精等產品;第三層次是以第二層次的各種糖發酵,然后加工成黃膠原、甘油等產品。從科區玉米加工產品來看,加工產品的層次較低,絕大多數還是初級加工產品。科區內企業玉米加工生產能力不足,技術設備相對落后,品種少,檔次低。另外科研投入的不足和缺乏專業科技人員等因素都導致了玉米深加工產業鏈條較短。

(二)玉米深加工產業附加值不高

玉米初加工產品的增值僅是玉米原值的1—3倍,但是深加工產品的增值卻可以是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世界上以淀粉為原料加工的變性淀粉達到200多種,我國卻只有幾十種,科區的種類就更少,而且80%以上的玉米加工產品屬于粗加工,基本上都是淀粉、酒精、味精等產品。所以科區依然缺乏能承接上下游產品進一步深加工的大型企業,也談不上與汽車、化工、醫藥等領域相結合的現代玉米產業,從而導致了玉米深加工產業附加值不高的問題凸顯。

(三) 玉米深加工產能過剩,重復建設問題嚴重

多年來,科區玉米深加工產業一直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缺乏統一的行業規劃,導致了重復建設和產品雷同。從數量上看,玉米深加工企業相對較多一些,但是真正發揮加工能力,有較強的市場效益的大企業并不多。科區現在玉米加工產能達到500萬噸,但是實際加工能力是350萬噸,產能過剩問題顯著。尤其在科區實施發展玉米經濟的新思路之后,投產了一大批玉米深加工項目,這些項目中近距離重復建設現象很嚴重,而且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發酵技術和提取工藝落后,一部分玉米深加工企業已經處于了虧損的狀態。

(四)部分企業廢棄物大量排放,污染嚴重

首先是由于科區內玉米加工企業的技術能力有限,不能對玉米相關資源進行全方位的利用加工,秸稈開發利用落后于其他省份。大量秸稈不能被利用,直接在田地里焚燒掉,污染了大氣環境。其次,玉米深加工行業是個用水大戶,但是內蒙古又是一個嚴重缺水的省區,這樣就制約了玉米深加工產業的發展。用水多,排水也多,對應的廢水處理也多。玉米深加工產品,需要在水中通過生物發酵的方式提取精制得到,所以生產過程中必然產生高濃度的有機廢水。一般來說,每噸味精要排放廢液10—14噸;每噸檸檬酸要排放廢糖液10—14噸。玉米制作淀粉產生的浸泡水,每加工一噸玉米,就會排出質量分數為8%—10%的侵泡水0.6立方米。目前這些廢棄物仍有大部分找不到出路,多數企業工藝技術水平不高,回收利用能力不強,而且不注重環保工程,直接排放,造成了新的污染源。

三、促進科爾沁區玉米深加工產業發展的對策分析

(一)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加大扶持力度

經過近年來的摸索和反復實踐,科區已經達成了共識:要把玉米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強勢,把玉米產業發展的切入點定位在增加玉米附加值,在精深加工上做大做強。因此,政府應該對玉米深加工的技術創新活動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和支持政策,加大對玉米加工業的扶持力度;加強對玉米加工龍頭企業的投資補貼;還要加大對種植玉米農民的直接補貼,保證玉米的充足供應;另外加快農村金融的改革步伐,對玉米主產區和加工給予有力的金融扶持。

(二)延長玉米產業鏈,提高綜合利用水平

玉米產業鏈較短時,必然導致玉米的消耗量較大,資源的利用率較低。玉米的第一層次加工的產品可增值1—2倍;第二層次加工可以增值5—10倍;第三層次再加工產品的增值達到10—100倍。因此以玉米為原料的深加工產品,如維生素、抗菌素可增值幾十倍,這樣的效益是相當可觀的。科區應該在市場調查的基礎上,發展市場上有前途和競爭力的產品,增加深加工產品的種類。在向后延長產業鏈的同時,還可以反向思考,考慮向前延長玉米產業鏈。比如,玉米秸稈可以作為飼料的一種生產原料,隨著畜牧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可以有很大的發展。玉米芯可以用來制造木糖醇,隨著糖尿病人數的增加,木糖醇制劑以及保健品也逐漸熱銷。玉米芯還是糠醛的重要原材料,糠醛的用途特別廣泛,用它直接和間接合成的化工產品達到1600多種。所以說,在延長玉米產業鏈的方面,不管是向前還是向后延伸都還大有作為。

(三)整合深加工企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面發展

玉米深加工企業的規模較小時,很難實現規模效益,這樣不但造成各企業的重復生產無序競爭,還由于其實力有限,科研以及設備的投入不足,造成玉米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所以整合玉米深加工企業,扶持規模較大、實力雄厚的重點企業,可以提高科區玉米深加工企業的競爭力。企業集團有較高的能力來加快玉米現代技術的轉化,開發出新的品種,促進對玉米資源的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能力,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

(四)樹立循環經濟思維,承擔企業公民義務

經過近年來的規范與引導,很多污染比較嚴重、設備落后的小企業紛紛倒閉或被兼并重組,生態破壞現象有了一定的改觀。但是在玉米深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高濃度的有機廢水是不可避免的,污染問題仍普遍存在。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引進先進的設備和技術。科區政府堅決不引進污染嚴重的高耗能企業,并且下大力氣進行了企業的環境整治。例如,通遼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市區環保部門聯手,把梅花味精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液做成復合肥,還原到農田里,并且引進環保技術,實現污水的自動化控制處理,使處理后的廢水基本達到飲用水標準。像這樣成功的案例應該在有實力的企業中進行大力推廣,發展循環經濟,確保企業擁有良好的發展環境。

篇4

【關鍵詞】 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宮腔鏡;瘢痕妊娠;護理

剖宮產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指孕產婦孕囊或胚囊著床于既往子宮切口瘢痕處,絨毛組織侵入瘢痕深處并繼續向子宮漿膜面生長所引起的一種特殊類型的異位妊娠[1]。該病發病多由剖宮產引起,是剖宮產術后遠期潛在的嚴重并發癥之一。近年來我院采用口服米非司酮與肌內注射甲氨蝶呤聯合宮腔鏡治療CSP,治療效果滿意,護理體會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收治陰道彩超確診CSP患者12例,年齡22~38歲(平均29.3歲),本次妊娠距離上次剖宮產時間為7~91月(平均50月),停經時間40~83 d(平均50.7 d),孕次1~6次,產次1~3次,一次剖宮產史11例,二次剖宮產史1例,剖宮產方式均為子宮下段橫切口。12例患者均有停經史,血β- HCG2014~38607 U/L(平均11200 U/L),8例有少許陰道流血,5例有下腹不適或下腹脹痛,7例有惡心、嘔吐等早孕反應。

1.2 治療方法 ①術前準備:患者住院后行血尿常規、凝血功能、心電圖等檢查,均未見異常,無試驗藥物過敏史或宮腔鏡手術禁忌證者。全部患者口服米非司酮50 mg,2次/d,甲氨蝶呤(MTX)0.4 mg/(kg·d)肌內注射5 d,術前復查血β-HCG820~10100 U/L(平均2100 U/L)。術前建立靜脈通道輸液,抗生素預防感染。檢查設備:采用日本OlympusDTV-ST型宮腔鏡系列。②操作方法: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外陰、陰道用0.5%碘伏消毒,靜脈麻醉成功后,固定宮頸,以探針探明宮腔深度及方向,輕緩擴張宮頸至9.5號,以20%甘露醇溶液為膨宮介質,膨宮壓力90~120 mm Hg,流速為260 ml/min,電切功率50瓦,電凝功率40瓦,緩慢將宮腔鏡送入宮腔,使宮腔充分擴展視野明亮后轉動鏡體按順序全面觀察,盡量徹底切除CSP病灶,創面出血明顯處予電凝止血,術中宮頸注射垂體后葉素(1:5)10 ml,術后組織物送病理檢查[2]。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由于多數患者對剖宮產疤痕妊娠的治療、預后缺少足夠的認識,且該病發展至嚴重期后常導致子宮破裂、大量出血,加之住院治療期間須頻繁抽血檢驗血HCG值,患者往往易產生嚴重的焦慮或恐懼情緒,故圍手術期內應重視心理護理的應用[3]。本組12例患者入院時對CSP疾病知識均缺少正確了解,不同程度伴有緊張、焦慮情緒,針對患者的年齡、性格和文化背景,護理人員對患者分別給予了個性化心理護理,以真誠、誠懇的態度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向患者耐心解釋疾病發生進展機制及住院治療方案,使患者對手術、藥物治療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列舉成功治愈病例,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鼓勵患者以積極、平和的心態配合臨床治療。

2.2 一般護理 常規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包括體溫、脈搏、血壓等;巡查時注意詢問患者有無心慌、頭昏、冷汗等情況,防止發生失血性休克;囑患者靜臥休息,勿作用力按壓腹部等可能增加腹壓的動作,以降低異位妊娠破裂的風險;如出現腹痛或陰道流血多等異常情況時及時通知醫護人員,有腹部壓痛、反跳痛、腹痛加劇伴墜脹等癥狀,叩診聞及移動性濁音時,應進一步確定是否為宮外孕破裂,準備搶救;囑患者注意個人衛生,勤換衛生巾和內褲,2次/d用0.5%碘伏消毒擦洗會陰以保持會陰清潔;飲食以清淡、高蛋白、高維生素為主,尤其應多食用富含鐵的補血食物如魚肉、動物肝臟等,進食含粗纖維的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暢。

2.3 藥物治療的觀察護理 護理人員應嚴格掌握藥物的禁忌證、適宜證,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原則,向患者耐心講解藥物作用機制及可能發生的副反應,指導患者采取正確用藥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口服米非司酮時需空腹以溫開水吞服;MTX具有腎毒性,局部肌內注射時應以生理鹽水準確配伍,并采用左右臀交換肌內注射,盡可能降低藥物對患者身體的刺激性作用[4];應囑患者每日飲水1000~2000 ml以加快藥物經腎臟代謝,3次/d用0.9%生理鹽水漱口以防止口腔潰瘍的發生,已發生者以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用棉簽涂于患處;住院期間定期檢查患者血HCG、肝腎功能及血常規項目,用藥后3~5 d復查血HCG以判斷藥物療效,HCG值下降不明顯或繼續升高者酌情重復肌內注射MTX,但血常規發現白細胞

2.4 宮腔鏡治療配合與護理 術中于心電圖監護下密切監測患者呼吸、脈搏、血壓、血氧飽和度情況;建立靜脈雙通道,做好輸血和搶救藥品、設備的準備,隨時做好大出血搶救的準備。9例患者均一次性切除 CSP病灶成功,3例殘留少量病灶,術后重復MTX治療1療程,其中1例再次行宮腔鏡電切術后完全清除瘢痕妊娠病灶。8例患者術中出血量

2.5 健康教育 住院期間通過個別聊天、舉辦疤痕妊娠疾病知識講座或發放疾病知識卡片等形式,幫助患者正確認知到疾病發生的常見誘因及對癥治療方案,準確掌握住院期間的注意事項;患者出院時發放醫患聯系卡,作詳細的出院指導,囑患者禁性生活及盆浴1個月,避孕1年以上,注意觀察出院后月經時陰道流血情況,月經出血量顯著增多者應及時來院復診。

2.6 隨訪 9例患者術后復查血β-HCG進行性下降,其中7例2周后血β-HCG

3 討論

本病是剖宮產的遠期潛在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嚴格掌握剖宮產的適應證與并發癥,控制人為地選擇剖宮產,是預防和控制剖宮產疤痕妊娠最有效的措施[5]。在本組12例患者實施圍手術期護理過程中,我們體會到:根據CSP患者病情,針對性地擬定臨床護理對策,注重患者的心理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發展,對患者病情加快好轉,預防并減少剖宮產瘢痕妊娠并發癥的發生均具有積極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王渝.剖宮產術后疤痕妊娠的護理.現代醫藥衛生,2006,22(1):88.

[2] 陳玉清,常亞杰,馮邵婷.宮、腹腔鏡在剖宮產瘢痕妊娠治療中的應用.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2,12(2):112-114.

[3] 黃麗萍.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妊娠的診治進展.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2010,6(2):139-141.

篇5

4月中旬,政府出臺了針對玉米深加工的新一輪調控政策。涉及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下調生物燃料乙醇財政補貼標準。二是提高部分玉米深加工產品增值稅稅率,將玉米漿、玉米皮、玉米纖維和玉米蛋白粉等玉米深加工產品的增值稅稅率由13%提高至17%。實際上再往前追溯一點,去年10月份,政府就發文恢復征收以糧食為原料生產用于調配車用乙醇汽油的變性燃料乙醇消費稅。

顯然,政府降低玉米深加工產品的補貼水平,減少對玉米深加工的稅收優惠,目的是為了抑制玉米深加工產能,從而減少玉米深加工消費。實際上,這不是第一次降低燃料乙醇補貼標準,從2009年算起,政府已經連續4年調低燃料乙醇補貼標準。燃料乙醇補貼從2009年的2056元/噸下調到如今的500元/噸,降幅達76%。

燃料乙醇補貼政策始于2004年。政策出臺的初衷有兩個:一是為了推進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的發展,二是為了拉動玉米消費、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但是世易時移,兩個初衷均發生了重大變化。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燃料乙醇的生產并不能節約能源,反而浪費能源。燃料乙醇燃燒的時候雖然不產生污染,但是燃料乙醇生產過程卻會破壞環境。而近年來隨著玉米價格連年上漲,食品特別是肉禽蛋奶價格猛漲,政府調控目標開始轉向抑制玉米需求。畢竟,在“人車爭糧”面前,政府首先要保證的是前者的需求。這樣的話,逐步降低乃至最終取消燃料乙醇補貼將是大勢所趨了。但是由于當前政府只是降低而沒有取消補貼,生產燃料乙醇還是有利可圖的。既然短期內降低補貼對玉米燃料乙醇的產量沒有影響,那么短期內自然對玉米的價格影響也不大。因此,即使限制燃料乙醇的生產,也不能有效阻止玉米價格的上漲。

由于燃料乙醇生產本身并不盈利,因此只要政府停止了補貼,燃料乙醇的生產就斷了奶,必然無法活下去。真正應該擔心的是其他玉米深加工需求。不依賴政府補貼和優惠政策而生存的玉米深加工產品本身是在為社會創造財富,雖然這部分需求客觀上拉動了玉米的價格,對食品價格上漲起了推動作用。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食品需求是一種需求,深加工產品也是一種需求,特別是許多深加工產品還是用于醫療的目的,很難說,哪種需求更應擺到優先的位置。壓制玉米深加工固然有利于控制食品價格,但卻導致深加工產品價格上漲,損害了深加工產品消費者,這是不公平的。政府的最佳做法是既不要用各種優惠政策補貼玉米深加工,也不要動用行政手段去強行壓制,而是讓市場去選擇。

篇6

吉林省食品行業繼“十五”發展態勢,去年再創新高,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84.6億元,同比增長28.4%,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個百分點,比機械行業高7個百分點,比石化行業高8個百分點,成為僅次于汽車和石化的第三大產業,位居我省地方工業之首,食品工業的支柱產業雛形已經形成。

“十五”以來,吉林省食品工業一直保持快速穩定發展態勢。發酵酒精、軟飲料、瓶(罐)裝飲用水、方便面等主要產品,產量增幅均超過300%之多,其中,方便面產量8.6萬噸,增長高達883.4%;此外,精制食品植物油、配混飼料、乳制品的增速也異常迅猛。食品行業總量的持續快速增長,使食品工業在全省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全省經濟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十五”期間,全省食品工業產值從150億元增加到433億元,增長142%,比汽車和石化工業分別高出107和36個百分點。近兩年,賴氨酸、玉米淀粉、發酵酒精等產品的生產規模和產量,在全國一直位居第一。

在產業整體上升過程中,吉林省食品行業成功進行了結構調整,特色主導產業初步形成。以大成公司為龍頭的玉米深加工產業,先后開發出賴氨酸、蘇氨酸、淀粉糖、變性淀粉、有機醇等多種深加工產品,改變了過去以生產淀粉為主的產品單一狀況,不僅延長了產業鏈,增強了企業市場競爭能力,還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增加了企業的經濟效益。肉類產品加工業改變了過去屠宰分割的簡單加工方式,形成了系列加工乃至整體綜合利用,延長了加工鏈和產業鏈。長白山區域的特色資源利用和加工,也有了長足的發展。

全省食品工業立足本省資源優勢,充分利用產業政策,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現已形成了以玉米和大豆深加工為主的糧食深加工、以畜禽乳加工為主的肉乳制品制造和以長白山礦泉水為主的長白山生態食品三大主導產業,區域特色初步形成。

作為產業發展載體,“十五”期間,全省食品工業在玉米深加工和畜禽乳深加工行業崛起了一批大型龍頭企業,提高了產業集中度,逐步確立了我省玉米深加工產業在國內的領先地位和畜禽加工業在國內的優勢地位。目前,我省最大的食品生產企業總產值已突破100億元,占全行業總產值的23%,超億元的企業達到25個。長春大成集團年加工玉米能力已達300萬噸,成為亞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業;吉林德大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肉雞1.25億只,成為國內最大的肉雞加工企業;長春皓月清真肉業股份有限公司年屠宰肉牛30萬頭、肉羊10萬只,成為國內最大的清真肉牛羊生產企業;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年產速凍黏玉米2.6萬噸,成為國內最大的鮮玉米食品生產企業。

篇7

一、糧食加工業發展現狀

“十五”以來,我國糧食加工業持續發展,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明顯提升,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不斷優化,加工技術和裝備水平快速上升,較好地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主要表現出以下特點:

(一)玉米深加工業發展迅速,主要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

玉米是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中工業用途最廣、產業鏈最長的品種,其深加工產品可廣泛應用于食品、紡織、汽車、醫藥、材料、環保、能源、航空航天等領域。隨著石油價格的大幅度上漲,玉米深加工產品的經濟性凸顯,玉米深加工業發展迅速,成為糧食加工業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2006年深加工消耗玉米達到3589萬噸,比2003年的1650萬噸增加了1839萬噸,累計增幅117.5%,年均增幅高達29.6%;深加工消耗玉米占全國玉米產量的比重為24.7%,比2003年的14.0%提高了10.7個百分點。以淀粉糖、燃料乙醇、多元醇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大幅度增長,2006年產量分別比2003年增長了20.3倍、1-3倍和1.2倍(表1)。

(二)大豆油脂加工能力快速擴張,行業兼并重組步伐加快

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對食用植物油和肉禽蛋奶等畜產品需求的增加,我國豆油、豆粕消費快速增長,激發了各方面對大豆油脂加工投資的熱情。根據國家糧食局的研究,2006年我國新建大豆油脂加工項目累計形成1100萬噸的加工能力(其中60%以上為外資項目),從而使我國大豆油脂加工產能達到8400萬噸,比2005年增長了14.9%。同時,大豆油脂加工業重組整合速度加快,特別是外資并購國內大豆油脂加工企業數量創歷史新高。截至2007年4月份,有外資背景的加工廠數量占全國大豆加工廠總數的26.5%;大豆加工能力達到2778萬噸,占全國加工能力的36.1%;實際加工量占我國大豆加工行業的份額為49.1%,比2003年的24.7%提高了25.4個百分點。

(三)涌現了一批糧食加工龍頭企業,糧食產業化經營深入推進

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大量民營資本進入糧食加工行業,很多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出現了一批農工商一體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糧食加工龍頭企業,糧食加工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取得了積極進展,糧食產業化經營深入推進。大米加工方面,比較典型的企業有湖南金健米業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北大荒米業公司、安徽家仙米業公司等;小麥加工方面,出現了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團、河北華龍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河南蓮花集團、河南鄭州金苑面業有限公司等一批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的企業;玉米加工方面,形成了以長春大成集團、黃龍集團、賽力斯達、山東西王集團等為代表的大型企業;大豆加工方面,有黑龍江九三油脂、大連華農集團、河北匯福糧油、青島渤海油脂公司等一批大豆初榨能力超過5000噸/天的企業。

(四)糧食加工業布局向主產區轉移的趨勢明顯

2003年以來,隨著國內糧食產需關系發生了變化,銷區糧食加工企業為得到穩定的原料供應和節省運輸、儲存等中間環節的成本,相繼到產區建廠,就地收購、加工糧食后,運往銷區,從而促進產區糧食加工能力迅速提高.,糧食加工業布局逐步向產區轉移。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規模以上面粉廠約2000家,其中日加工能力超過千噸小麥的廠家80%以上分布在小麥主產區;大中型大米加工廠90%集中在稻谷主產區;東北和黃淮海兩個玉米主產區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玉米加工業密集帶,2006年東北三省、內蒙古、山東、河北、河南、安徽等8個玉米產區深加工消耗玉米合計2791萬噸,占全國深加工玉米消耗總量的78.2%。

(五)糧食加工技術和裝備水平快速提高

隨著國家不斷加大對糧食加工技術研發和裝備制造的支持力度,稻米、小麥、玉米、大豆等重大關鍵技術與加工設備開發取得積極成效,攻克了玉米深加工催化劑和醇分離、稻米谷粉高效提取、大豆專用分離蛋白等關鍵技術,開發了優質大米蛋白、米糠蛋白、玉米變性淀粉等市場潛力大的產品,這些都為糧食工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在糧食加工裝備方面,已經形成了以江蘇、湖北、湖南、河南、東北等地為主若干研發和制造基地,培育了無錫布勒、蘇州佐竹(合資企業)、揚州牧羊集團、湖北永祥糧食機械集團、湖南郴州糧食機械集團、河南開封茂盛糧食機械公司等一批知名的糧食加工機械裝制造企業。目前,我國糧食加工技術和裝備總體水平處于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初的水平,部分領域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二、糧食加工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糧食加工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與現代農業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一)糧食加工能力嚴重過剩

這些年來,隨著糧食加工產品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各地區特別是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加工業熱情高漲。由于缺乏可靠的信息來源和正確的產業導向,很多地方一哄而起,盲目上馬糧食加工項目,造成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無序過快擴張,以致于超出市場實際需求量,導致糧食加工業整體開工率不足50%。2006年,全國大米加工能力為1.48億噸左右,實際加工量只有3894萬噸,開工率僅為26.3%;小麥加工能力9473萬噸,實際加工量只有4346萬噸,開工率只有45.9%;玉米深加工能力4600萬噸以上(含加工成玉米淀粉和玉米酒精),實際加工量3589萬噸(玉米消耗量),開工率為74.8%;大豆加工能力8400萬噸,實際加工量3830萬噸,開工率不足50%(表3)。產能過快擴張不僅使很多小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或倒閉狀態,而且引發原料(玉米)搶購和價格過快上升,對國家糧食安全帶來不利影響。

(二)生產經營方式仍然比較粗放

很多糧食加工企業仍為粗放型加工,初級產品多,深加工和主食品工業化程度低,產品結構不合理。大多數小型加工企業新產品、新技術研發能力不足,產品單一,質量和檔次不高,缺乏品牌,資源加工轉化和綜合利用效率低,附加值不高。突出表現為:稻谷加工企業普遍規模小,加工方式傳統落后,約70%的稻谷在農村小型機組加工,副產品利用方式單一,資源浪費嚴重;小麥制粉機械裝備水平與國外差距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以面粉為原料的深加工業發展,大量副產物(麩皮和小麥胚芽)沒有得到深度加工;玉米深加工產品少,市場普遍需求的乳酸、聚乳酸產品還處于開發階段規模,淀粉糖應用領域沒有突破;大豆深加工受市場

制約發展緩慢。

(三)糧食加工產業化經營模式有待進一步完善

國外糧食加工企業大多走產、加、銷產業鏈一體化的道路,以提高抗風險能力和競爭力。我國大多數糧食加工企業很少涉足糧食收儲、物流、貿易、深加工等產業鏈的上下游環節,產業鏈短,抗風險能力弱。糧食加工業總體上還沒有擺脫農業生產什么就加工什么、加工什么就賣什么,即“種什么加工什么賣什么”的傳統加工業產業模式。加工企業與糧農只是單純的買賣關系,糧食生產、加工與市場處于脫節狀態。糧農的種植決策和品種改良,沒有與加工需求形成有機結合,農業所提供的原料在品種、品質、規格等方面不能適應加工企業的要求。

(四)自主創新能力較弱

中小型糧食加工企業往往經濟效益低,難以通過自身積累進行技術升級改造。大中型糧食加工企業位于糧食主產區,經濟實力也不雄厚,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搞研發。由此導致糧食加工企業自身造血機能差,自主創新能力弱。在糧食加工設備方面,現有糧機裝備制造企業主要以生產小型成套和單臺大型設備為主。由于設計、機械制造技術與材質等多種原因,大型關鍵設備的技術含量低、可靠性差,設備機電一體化水平及耐用性與國際先進產品有差距。重要的加工工藝和技術裝備主要依靠從發達國家引進,仍沒有擺脫“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惡性循環。

(五)大豆加工業外資比重和原料進口依存度偏高

2006年,外資大豆加工企業壓榨產能為2570萬噸,占我國總能力的33.8%;實際大豆壓榨量1296萬噸,占我國實際壓榨量的49.1%,已成半壁江山。由于外資企業幾乎全部使用進口轉基因大豆,導致我國大豆進口量快速增長,原料進口依存度逐年提高。2006年,我國大豆進口量達到2873萬噸,占2006年世界貿易量的43.2%,大豆進口依存度達到64.2%,比2000年時的48.1%提高了18個百分點。外資比重偏高,擠壓了內資大豆加工企業及上下游產業的發展空間,加大了我國大豆產業發展的風險。

三、糧食加工業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

展望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糧食供求將處于緊平衡的態勢,而全面建設健康小康社會對糧食加工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些將給糧食加工業發展帶動重大挑戰。

(一)原料短缺問題將更加突出

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糧食消費將保持剛性增長,而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將使非農用地的需求繼續擴大,受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等因素制約,糧食生產繼續保持大幅度增產的可能性不大,糧食供求將處于緊平衡狀態。保障13億入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國的頭等大事。這就決定今后我國糧食供給必須優先用于滿足食品和飼料的需求,從而影響到糧食加工轉化工業(非食品加工)的發展。

(二)糧食價格上漲擠壓糧食加工業的利潤空間

近兩年來,我國糧食、生豬等農產品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國際糧食價格也屢創歷史新高。從中長期看,石油、煤炭等能源產品及其相關的化肥、農膜、柴油等生產資料價格將持續上漲,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減少,勞動力工資水平也將逐步上漲,從而抬高糧食的生產成本和機會成本,糧食價格高位運行將是一種常態。另一方面,國家為了控制通貨膨脹,對食品價格上漲實行嚴格的管理。如何應對高價的原料,是任何糧食加工企業都不能回避的重大挑戰。

(三)糧食進口潛在風險加大

展望未來,全球谷物、大豆產量受播種面積、氣候等多種因素影響,增產具有不確定性,而全球谷物、大豆的需求將繼續呈現剛性增長態勢。隨著石油價格的繼續攀升以及全球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產業的快速發展,美國、巴西、阿根廷等部分谷物、大豆主產國正在加快推動以玉米、大豆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步伐,全球玉米、大豆的需求量可能出現激增的情況,供求格局將發生變化,價格也因此會進一步上升,我國進口這些糧食的數量和價格風險加大。

(四)資源和環保要求提高,可持續發展面臨考驗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項艱巨的戰略任務。我國部分糧食加工企業單位能耗、水耗都比較高耗、資源利用率不高,污染比較嚴重,不符合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未來糧食加工業發展面臨著減少資源消耗和加強環保治污的雙重壓力,行業準入的成本將提高。

四、我國糧食加工業發展趨勢分析

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正在從溫飽型向小康型邁進,人們不僅滿足于吃飽,而且要求吃好,對食品的花色品種、質量、營養、安全、衛生等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順應市場消費需求的變化,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糧食加工業將呈現如下發展趨勢。

(一)資源利用合理化

綜合利用和深加工是糧食加工業高效增值的重要途徑。隨著糧食價格的不斷攀升,加工企業的原料成本將越來越高,只有加強對糧食資源的合理利用、綜合利用,做到“榨干吃凈”,才能提高糧食加工的綜合效益,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如稻谷通過綜合利用和深加工可以其附加值提高5―10倍,玉米深加工可將原料99%的成分利用起來,生產3000種產品。

(二)生產方式集約化

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糧食加工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將趨于激烈,要求企業必須改變小規模粗放經營的生產方式,走集約化、規模化發展的道路,這樣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預見,今后我國糧食加工業將出現更多的“強強聯合”、“強弱聯合”,很多企業將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整合資源,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

(三)經營模式專業化

現代產業是以分工協作為基礎的產業,一個行業專業化程度越高,產品就越有特色,在競爭中就越具有比較優勢。不同區域的糧食加工業將更加突出資源特色和產品特色,走與當地資源相匹配的優、特、新等專業化的道路,實現從趨同發展向差異化發展轉變。同時,糧食加工業也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按照產加銷一體化的模式,積極發展產業化經營,以實現糧食加工業與農業、物流、餐飲等相關產業的融合和協調發展。

(四)產品質量標準化

發達國家食品企業大都有嚴格的產品標準體系和全程質量控制體系。美國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建立了谷物、油料的營養、衛生和安全的標準體系,規定了谷物各種營養成分和衛生、安全的標準。隨著國民對食品質量、安全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我國必將采用更加嚴格的標準體系和管理體系,建立和完善食品監測和檢驗體系,進一步規范糧食加工業的生產環境和產品標準。

五、促進糧食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針對糧食加工業存在的問題,必須加強宏觀調控和科學引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產業升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一)嚴格新建項目的管理,加強對糧食加工業的宏觀調控

針對我國糧食加工業特別是玉米加工業存在的產

能過剩問題,200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了《關于促進玉米深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停止新建、擴建玉米深加工項目,對在建項目進行全面清理,并調整玉米深加工項目的管理方式,執行嚴格的核準制度。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按照以上文件的精神,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建議大豆油脂加工業也要參考上述管理辦法,將目前的備案制調整為核準制,一定規模以上的新建大豆加工項目,必須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準;其他新建或改擴建大豆加工項目一律不予核準。對于稻谷、小麥加工業,因其加工產品主要是食品,非食品類產品的比例很少,新建項目可繼續執行備案制,但要執行嚴格的行業準入條件,技術水平低、能耗高、規模小、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一律不予建設。

(二)加強科學規劃,發揮政策指導

目前,國家有關部委已制定和實施了包括《食品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飼料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糧油加工業“十一五”規劃》等在內的直接與糧食加工業有關的規劃。部分地方也編制了本地區的食品工業或糧食加工業規劃。但是,很多地方規劃都是從本地區的利益出發,一味地強調發展糧食深加工業。應該看到,目前我國糧食供求形勢和糧食加工業發展已經發生了大的變化,不能再按照傳統的思維視角,片面追求發展糧食深加工業,而應根據形勢的變化進行調整。各地區要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和全局利益出發,調整和完善本地區糧食加工業發展規劃。玉米主產區要加強政策指導和產業發展引導,保持合理的發展速度,嚴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產能盲目擴張,大豆主產區和沿海大豆加工區要逐步壓縮大豆油脂加工的產能,避免無序競爭。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玉米、大豆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三)構建合理的糧食加工體系,保持糧食食品加工業、飼料加工業、轉化加工業的協調發展

鼓勵發展糧食食品加工業,推動糧食加工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推進傳統主食食品的工業化生產,努力開發糧食食品加工新技術、新產品,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育一批質量安全可靠、市場競爭力強的品牌產品。積極發展飼料加工業,按照“飼料優先,統籌兼顧”的原則,充分保證飼料工業發展對玉米的需求;努力提高大豆加工業中豆粕的蛋白質含量,積極開發蛋白質飼料資源。在確保食用和飼用消費對糧食需求以及合理的儲備庫存規模的前提下,利用剩余的糧食適度發展非食物用途的轉化加工業,同時加強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增值效益。

(四)培育大型糧食加工龍頭企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做大做強一批龍頭企業是促進糧食加工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措施,也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要積極扶持大中型糧食加工企業的發展,鼓勵一批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發展潛力大的糧食加工企業,通過聯合、兼并和重組等形式,發展形成資本結構多元化、產品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大型糧食加工龍頭企業,推動糧食加工業的集約化、規模化,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和核心競爭力,促進行業發展上水平上規模。要嚴格執行國家《關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淘汰低水平、高消耗、污染嚴重的企業,尤其是沒有污水處理設施的小型糧食加工企業,改變糧食加工業小、散、差的狀況。要積極培育和扶持知名品牌,積極引導企業加強宣傳力度,幫助企業塑造良好形象,牢牢樹立名牌意識,以品牌占領市場,以品牌提高競爭力。

(五)鼓勵產、加、銷產業鏈的整合,推進糧食產業化經營

糧食加工上下游產業鏈一體化經營,能夠增強企業抵抗原料價格波動的能力,增強企業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我國農戶分散經營的方式在今后一個時期內將不會有大的改變。糧食產業化經營是家庭承包經營體制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選擇。發展糧食產業化經營,要把糧食生產、加工、流通作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通過“公司+基地+農戶”、訂單農業等形式,使糧食種植成為加工企業的第一車間,提高農民從事糧食生產的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為此,要重點抓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規范訂單農業,建立監督機制,提高訂單的履約率,切實保護農民和龍頭企業的利益;二是以建立產權明晰、責權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為契機,打破地區和所有制界限,有效整合各種資源,組建和培育糧食加工龍頭企業或企業集團,做大做強糧食加工企業;三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把農民由單純的原料提供者變為加工增殖利益的分享者,使企業和農戶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

(六)加大對糧食加工企業的支持,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作為加工原料的糧食具有季節性收購、常年消費的特點,收購時間集中,資金占用大、周轉慢,因此,應以低息方式給予糧食加工企業必要的收購資金信貸支持。考慮到我國糧食種植都是一家一戶,分布分散,糧食加工企業直接收購農民糧食的成本非常高,很多企業往往通過中小糧販進行收購,而目前的政策對于糧食加工企業從中小糧販收購糧食不允許進項稅抵扣,建議對糧食加工企業從中間商購進的糧食視同從農民手中直接購買而享受相應稅收支持,允許加工企業抵扣進項稅。鑒于東北地區等糧食主產區運往華東、華南地區運費較高,建議借鑒國外的做法,對糧食加工企業給予一定運費差價補貼,提高主產區糧食在華南、華東地區的競爭力。

篇8

(一)工業園基本概述

吉林經濟開發區位于吉林省西北部,位于丘陵與松花江河谷流域的交界地帶,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當地物產資源豐富,周邊有林業資源、礦產資源、以及各種生態資源。該地區經濟開發區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建立,并在不斷發展中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但同時也面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隨著資源開發的加深,導致當地經濟總量逐年降低,工業發展較好的企業以玉米深加工企業為主,并且企業之前的聯系不是非常強,整個園區資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二)主導產業

主導產業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核心其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對未來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結合地區優勢,將該地區的主導產業確定為化工實例雄厚的吉化集團,以及借助豐富的物產資源發展起來的食品加工產業,該地區是產量大省,玉米產量是非常豐富的,為此,玉米的深加工也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通過結合上面的主導產業以及地區優勢,將工業基礎較好的汽車零部件產業與生物制品產業、糧食加工產業作為產業園區開發和規劃的重點。

二、循環經濟規劃

可以將市場前景好、地區優勢強、科技水平高、產業關聯較強的產業之間構建出發展的鏈核,通過這種鏈核使企業間的技術、資本得以互補,并實現產業延伸,彼此相關,層次分明的運作發展。通過構建這種園區發展模式能夠使企業集合地區資源優勢,形成整體優勢,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農副產品的深加工以及食品產業

鑒于該地區農產品儲量豐富,進一步擴展食品產業的規模能夠增強市場競爭力,其中,對農產業進行深加工以后能夠使糧油產業、水果蔬菜、肉類、發酵產業間形成一個系統的食品產業系列。在玉米深加工基礎上可以借助先進技術,利用物理、化學等手段發展相關產業,比如,該地區利用科技手段能夠改變淀粉特性,發展出了聚乳酸-PLA新產品,是淀粉深加工的成果。此外,可以增加特用玉米的開發,在園區內種植和培育能夠使玉米營養含量更高,在帶來經濟價值的同時,也能夠改善人民的營養供給,提高畜牧業的發展,從循環經濟角度來說,加大對這些特用玉米的培育和加工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玉米原料的消耗,提供了資源轉換的效率。

(二)汽車零部件產業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工業基礎非常雄厚,并且依托于強大的工業技術基礎汽車零部件已經由單個零部件轉化為了系統性的采購。其產業系統的設計和采購全部都轉移到供應商負責,并且能夠使零部件生產的質量得到提高,生產程序得以簡化。并且零部件供應商擁有非常強的實力,為車間生產提供系統化的技術支持。

(三)生物制品產業

吉林地區物產豐富,生物多樣性強,為此,可以在園區中加大生物制品的生產,毒株的生產種類非常多,在此基礎上可以研發功能更強、毒性更持久的細胞適應性毒株。因為MD、IBD等毒株已經被研發出來,并且很少有疫苗能夠抵抗該毒株的侵襲,為此,研發多種疫苗已經成為一種發展趨勢。而一些新的病原體、抗原體的致病性非常強,這同時也是開發的基礎和起始點。但企業也要對未來疫苗試劑有一個初步的預測,從而盡早的進行研究。

(四)園區關聯產業設計和規劃

開發區較為封閉,并且周圍是面積較大的農田,為此,在園區內可以生產作物有機肥料,可以將其當成園區生產的原料,利用農業優勢發展養殖場,可以為蒙牛、伊利等企業提供原料產品,促進園區食品原料的深加工。此外,可以利用污水處理廠對食品生產有機廢物進行深加工,發展無公害的生物菌項目。在對以上兩個項目進行規劃基礎上可以明確各個方面的關系,并由此形成了特色產業鏈,實現了精細化生產。借助化工配套設施,在園區周邊遠離農業生產的地方發展汽車化工產品,以中間的農副產品生產加工為核心向四周汽車生產加工擴散,實現內外聯合規劃,建立起產業聯合形式的網絡,使整個園區朝橫向和縱向閉合方向發展。

篇9

在日前由浙江省飼料與動物保健品協會聯合大商所、國海良時期貨共同舉辦的“中國杭州飼料產業高端論壇”上。業界專家針對目前國內玉米供應形勢、新季玉米生長狀況、進口玉米是否會常態化以及玉米產業結構調整等熱點問題展開論述。中國玉米網總經理馮利臣認為,當前我國飼養行業自集團化趨勢日益明顯,飼養業的規模化養殖將帶動玉米需求增加,玉米市場的區域性和階段性矛盾逐漸突出,而國內宏觀經濟政策將成為影響玉米市場價格的重要因素。

馮利臣表示,從近幾年國儲競拍跨省成交情況來看,國內玉米庫存出現減少,未來區域性和階段性的矛盾會很突出。從2009年7月2日至2010年7月20日期間,國儲玉米拍賣總量為5343.36萬噸,實際成交2345.26萬噸,其中2006年產玉米實際成交8.95萬噸,2007年產玉米實際成交138.4萬噸,2008年產玉米實際成交2135.93萬噸,2009年產玉米實際成交62.12萬噸。同期國儲玉米跨省移庫總量1931.58萬噸,實際成交849萬噸,其中2007年產玉米實際成交79.09萬噸,2008年產玉米實際成交770.86萬噸。另外中央儲備劃給深加工企業577萬噸,地方儲備劃給深加工企業60萬噸。

關于玉米需求,馮利臣表示,我國飼養行業的集團化趨勢日益明顯,玉米深加工綜合能力不斷提高,產業格局正在調整。飼料行業和畜牧養殖產業結合發展的趨勢加強,飼料業集中度逐步提高,行業的洗牌速度將會加快。規模化養殖帶動了玉米需求增加,也提高了企業的采購風險意識。

馮利臣認為,國內宏觀經濟政策也是影響玉米市場價格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宏觀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多變,政府明確下半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對于玉米市場來說是一個利好因素。同時。2009―2010年度即將結束。政策導向已經為玉米現貨價格托底。當前玉米市場局域性、階段性的矛盾逐漸突出,保障農民收益成為目前政策的主基調。政策將成為市場下跌的承接支柱。受多種因素影響。2010年玉米市場將進入真正的緊平衡狀態。

在談及玉米期價的回升時。部分玉米市場人士表示,一方面。隨著本年度步入青黃不接的8、9月份,市場上的玉米數量逐步減少。現貨價格不斷走高,據悉,部分山東深加工企業已經調高玉米到廠價格。國儲拍賣價格也不斷抬升,間接提升了玉米售價水平;另一方面。過去一周,東北地區玉米主產區大面積降雨,部分地區積水嚴重,當前吉林省部分地區正值玉米授粉期,低溫陰雨天氣對即將開展的揚花一授粉過程將產生一定影響。新年度玉米產量前景不明,市場對于下年度玉米產量產生擔憂心理。

篇10

一、糧食加工業

1、發展方向和重點

調整業結構,大力發展糧食食品加工業,積極發展飼料加工業,嚴格控制發展非食品用途的糧食深加工,確保口糧、飼料供給安全。加快品結構調整,實現品系列化、多元化。發展國際糧食合作,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在境外建立稻谷、玉米和大豆加工企業。

稻谷加工業。提高優質米、專用米、營養強化米、糙米、留胚米等品比重,積極發展米制主食品、方便食品、休閑食品等品;集中利用米糠資源生米糠油、米糠蛋白、谷維素、糠蠟、肌醇等品,有效利用碎米資源開發米粉、粉絲、淀粉糖、米制食品等食用類品。

小麥加工業。提高蒸煮、焙烤、速凍等面制食品專用粉、營養強化粉、全麥粉等比重,加快推進傳統面制主食品工業業化。鼓勵大型企業利用麥胚生麥胚油、胚芽食品,利用麩皮生膳食纖維、低聚糖等品。

玉米加工業。提高飼料工業發展水平,積極開發玉米主食、休閑和方便食品,嚴格限制生物化工等非食品用途的玉米深加工品,保證口糧和飼料用糧需求。

大豆加工業。充分利用我國非轉基因大豆資源優勢,重點發展大豆食品和豆粉類、發酵類、膨化類、蛋白類等新興大豆蛋白制品。擴大功能性大豆蛋白在肉制品、面制品等領域的應用。著力研發大豆蛋白功能改性、大豆膳食纖維及多糖和新興豆制品加工技術。薯類和雜糧加工業。重點發展薯類淀粉和副物的深加工。鼓勵發展薯條、薯片及以淀粉、全粉為原料的各種方便食品、膨化食品,提高薯渣等副物的綜合利用水平。大力發展特色雜糧主食品加工,加快發展各種雜糧專用預混合粉和多谷物食品、速凍食品等主食品及方便食品。

2、業布局

在東北、長江中下游稻谷主區,長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大米主銷區以及重要物流節點,大力發展稻谷加工業園區,形成米糠、稻殼和碎米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重組和建設一批日處理稻谷800噸以上的大型骨干企業。結合國家優質小麥生基地建設和消費需求,在黃淮海、西北、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建設強筋、中強筋、弱筋專用粉生基地,重組和建設一批日處理小麥1000噸以上的骨干企業。在玉米主區和加工區,加大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的力度,堅決遏制玉米深加工能力的盲目擴張,控制深加工玉米消費量在合理水平。培育一大批技術含量高、符合市場需求、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干企業。

支持東北大豆區建設大豆食品加工基地,提高豆腐及各種傳統豆制品工業化、標準化生水平,深入開發新型高質量營養食品;支持黃淮海大豆區發展大豆深加工,延長業鏈;鼓勵沿海地區加強對大豆加工副物綜合利用,建設一批優質飼用蛋白、脂肪酸、精制磷脂等生基地。

在馬鈴薯、甘薯的主區,發展一批年處理鮮馬鈴薯6萬噸以上的加工基地和年處理鮮甘薯4萬噸以上的加工基地;在木薯主區,適度發展年處理鮮木薯20-30萬噸的加工廠和木薯變性淀粉生基地;在有條件的地區積極發展特色雜糧加工業。

3、發展目標

到2015年,糧食加工業總值達到3.9萬億元,年均增長12%;形成10個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的大型糧食加工企業集團;日處理稻谷200噸以上企業的量比重提高到60%以上,日處理小麥400噸以上企業的量比重提高到65%以上,均比2010年提高15個百分點。

二、食用植物油加工業

1、發展方向和重點

穩定傳統大豆油生,著力增加以國油料為原料的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等油脂生,大力推進以糧食加工副物為原料的玉米油、米糠油生,積極發展油茶籽油、核桃油、橄欖油等木本植物油生,促進油脂品種多元化,提升食用植物油自給水平。提高油料規模化綜合利用水平,開發提取蛋白品。鼓勵并支持國內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合作開發棕櫚、大豆、葵花籽等食用油資源,建立境外食用油生加工基地,構建穩定的進口多品種油料和食用植物油源的保障體系。

2、業布局

大豆油脂加工。嚴格控制新建項目,引導工藝技術裝備落后的大豆加工企業關停并轉,降低設備閑置率,提高生效率。充分發揮東北非轉基因大豆優勢,穩定當地大豆油脂加工業集群,淘汰一批落后能;沿海大豆加工區要進一步壓縮能,鼓勵內資企業兼并、重組,積極培育大豆加工和飼料生一體化的企業。

油菜籽加工。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依托現有骨干企業,形成一批日處理油菜籽400噸及以上加工企業。西部內陸地區,依托現有骨干企業,形成一批日處理油菜籽200噸及以上企業。鼓勵建設一線多能的多油料品種加工項目,堅決淘汰落后能。

花生油加工。在大力淘汰落后能的基礎上,努力在主區培養形成一批日處理花生200噸及以上企業。

油茶籽加工。加強優質高原料基地建設,在湖南、廣西、江西等主區建設若干年加工油茶籽6萬噸以上項目。

其他油料加工。在核桃、油橄欖主區建設若干年加工原料3萬噸以上項目;在棉花主區形成一批日處理棉籽300噸及以上項目;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葵花籽主區建設若干年加工原料10萬噸以上項目,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一線多能、多油料品種加工項目;依托主要稻谷加工區,建設若干年加工米糠3萬噸以上米糠油項目;依托玉米深加工企業或玉米加工集中區,建設若干年處理玉米胚芽6萬噸以上玉米油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