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創作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8 20:53: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音樂創作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音樂創作

中國民族音樂創作啟示

摘要:拉赫瑪尼諾夫是19世紀晚期俄羅斯浪漫主義音樂的最后代表人物,在他傳奇色彩的音樂創作歷程中,其作品或婉轉優美、或慷慨激昂、或悠長寬廣,充分展現了俄羅斯獨特的民族風格。認真研究拉赫瑪尼諾夫音樂創作的風格特點,并加以選擇性借鑒學習,對我國民族音樂的創作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拉赫瑪尼諾夫;音樂作品;中國民族音樂;啟示

在近現代世界音樂發展史上,俄羅斯涌現出了一大批享譽世界的偉大音樂家和數量眾多的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音樂作品,俄羅斯的現代音樂藝術在世界文化和藝術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俄羅斯豐沃音樂藝術土壤上成長起來的近代音樂大師拉赫瑪尼諾夫,富有傳奇色彩的藝術創作歷程無論在俄羅斯國內,或者對浪漫主義音樂史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力。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音樂藝術作品,是19世紀俄羅斯音樂大師中浪漫主義音樂的最后代表人物,俄羅斯肥沃的音樂土壤成為這些作品的來源和養料,或宛轉悠揚,或慷慨激昂,或柔美婉轉,作曲家以其細膩感性的觸覺深刻表達了對國家濃郁炙熱的感情,也體現了俄羅斯特有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精神。拉赫瑪尼若夫曾深情地說:我是俄羅斯作曲家,我全部創作的靈感都來自祖國,我將用我的作品表現我的祖國和人民。這是從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作品中能深深地感受到的。無論是從他早期的c小調前奏曲、羅斯季斯拉夫王子、春天大合唱等,還是從他中后期創作的第二交響曲、春潮、小島、幸福是什么等作品,其中飽含激情的浪漫主義色彩旋律讓人感動不已,流連忘返。

一、拉赫瑪尼諾夫音樂作品的特點

作為19世紀末俄羅斯最具代表的浪漫主義音樂家,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特點:(一)突出民族性,將優美動人的旋律與歌詞融為一體。無獨有偶,與那個時期的音樂家一樣,拉赫瑪尼若夫的音樂創作題材上選用了各種風格和不用表現手法的詩人的詩歌,這些詩歌感情細膩,文字優美,富有韻律,充滿詩情畫意,有的描繪了俄羅斯優美的自然風光,有的描寫人民生活,歌頌了勤勞質樸的人民大眾。在這些有意義的詩歌中,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創作靈感源源不斷,經過精雕細琢的加工制作,把一首首詩歌變成了有聲有色的音樂藝術作品。這些作品或深沉悲哀,或熱情洋溢,或痛苦悲壯,但它們都反映了流暢優美的旋律和詩意的歌詞的完美結合。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在不同時期的創作和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藝術歌曲的早期作品中,許多作品是贊美愛情的詩歌,在后來的音樂創作中,更多的是一種憂郁和悲傷的情緒,這與拉赫瑪尼諾夫在國外生活經歷密切相關,表達了作家對祖國的思念之情。小鳥作為拉赫瑪尼諾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旋律激亢高昂,令人振奮,節奏感十分明顯,整個樂曲節奏充分闡釋了作家對詩歌思想的理解。作家用流暢婉轉優美的旋律與詩人的情懷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演奏者通過表演能夠深切體會到俄羅斯人民對自己國家和民族以及萬事萬物的熱愛之情。(二)突出歌唱性,注重富有浪漫色彩的和聲的運用。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藝術作品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注重豐富浪漫色彩的和聲的運用。作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歐洲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義音樂大師,拉赫瑪尼諾夫是俄羅斯最后一位浪漫主義色彩的音樂創作家。他的藝術創作植根于俄羅斯豐厚的音樂土壤,師從享譽世界的浪漫主義音樂大家柴可夫斯基,同時他的音樂作品又與當時時展相結合,融入了一些現代因素,但卻沒有一味追隨當時一些作曲家的思潮,而是將自己的創作個性與思想融入其中,因此使得他的藝術作品獨具特色,不拘一格。拉赫瑪尼諾夫堅持音樂的傳統與創新結合,以傳統和聲為基礎,結合具有個性特點的創作技法,保證了和聲的錯綜復雜和裝飾化效果,從而給人們展現了一曲曲既繼承前人又富有鮮明特色的拉赫瑪尼諾夫式的藝術風格,進而奠定了他在近代俄羅斯乃至歐洲浪漫主義音樂中的地位。例如,在花兒枯萎了這首樂曲中,拉赫瑪尼諾夫采用了大量的半音化和聲的創作形式,尤其在歌曲的后半部分這種創作特色更加突出,使得整部作品猶如朗誦者心思細膩的吟誦,流暢的旋律,婉轉的曲風更給人以美的享受。(三)突出獨創性,重新闡釋了鋼琴樂與聲樂的關系。拉赫瑪尼諾夫不僅是一位音樂創作大家,還是著名的鋼琴家和指揮家,他被譽為19世紀后期俄羅斯鋼琴音樂的建筑師,不僅具有精湛的演繹技巧,而且還對鋼琴的每一個音符有著天生的敏感性,由他演奏出來的樂聲優美之極。鋼琴演奏在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創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鋼琴演奏作為藝術歌曲聲樂的重要部分,一般是緊緊圍繞樂曲的主題開展,聲樂的旋律作為配唱,用來突出音調的特點。正是這種器樂與聲樂的完美結合,將創作者內心對作品的理解與把握藝術化、形象化地表達出來。在拉赫瑪尼諾夫的藝術創作中,鋼琴演奏對其作品具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將鋼琴伴奏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使得鋼琴伴奏的地位上升到了與聲樂同等的地位。正是在拉赫瑪尼諾夫的藝術作品中,人們改變了對傳統的鋼琴伴奏的認識和理解。鋼琴伴奏不僅處于從屬地位,其功能多面生動富有色彩。拉赫瑪尼諾夫的藝術作品被稱為室內樂,充分展示了鋼琴音樂與聲樂在其藝術歌曲中的同等地位,二者部分主次,在作品的表現形式上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換言之,在拉赫瑪尼諾夫的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不再僅僅作為聲樂的輔助和襯托,而是上升到了二重奏的合作關系,鋼琴不再僅僅作為整部作品的引子、尾聲和間奏等作為輔助和裝飾,直接參與到歌曲的整體結構中來。如他創作的藝術歌曲別唱吧,美人、春潮、小鳥等,作曲家采用了極富歌唱性的旋律與鋼琴流動樂音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實現了鋼琴伴奏與聲樂的完美融合,同時也展現了拉式音樂作品中鋼琴樂與聲樂之間的特殊關系。

二、跨語境下的拉赫瑪尼諾夫音樂作品對中國民族音樂創作的啟示

查看全文

莫扎特音樂創作背景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文章先在18世紀歐洲的時代背景中尋找莫扎特音樂古典風格的源頭;再以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思想文化為背景剖析莫扎特音樂的本質和靈魂;最后從疾病、死亡、自由人的“煩”著手,分析莫扎特音樂創作的生理和心理背景。

關鍵詞:古希臘羅馬文明古典風格啟蒙運動慢樂章

奧地利音樂家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1791),三歲彈琴,四歲識譜,五歲開始作曲,小小年紀就名滿京都,轟動全歐。這個百年難得一遇的天才,“滿腦子是音樂”,被譽為“音樂的上帝”。上帝創造了萬物,莫扎特則以純正的心態,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在他短暫的生命中,以其旺盛的創作精力,向世人奉獻了大量充滿靈性的音樂作品,這在人類文明史上是空前的。

音樂藝術絕不是原野上一朵獨自開放、孤芳自賞的野玫瑰。為了更深地理解、把握莫扎特的音樂,我們有必要揭示莫扎特音樂創作的種種背景。

一、時代背景

莫扎特生活在18世紀的歐洲,正是非洲奴隸貿易最猖獗的時期。因為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數量有限,且由于殺戮已瀕于被滅絕的地步,所以那里的甘蔗、煙草、棉花、咖啡和香料等經濟作物的種植迫切需要大量的、廉價的奴隸勞動,為的是向歐洲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奴隸貿易的規模直接影響到歐洲國家的興衰。歐洲幾乎所有在海上從事貿易活動的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普魯士、丹麥、瑞典)都在非洲大陸參加了奴隸的販運這項“販賣人類血肉”的罪惡勾當。其殘忍性,不亞于20世紀的奧斯威辛集中營。

查看全文

戲曲音樂元素在當代音樂創作的應用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民的物質生活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因此,人們對精神文化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音樂是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形式,有大量的受眾,對我國的文化建設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在現代音樂的創作發展過程中,為了豐富音樂的內容和傳承傳統文化,部分音樂人會應用一些傳統文化元素進行音樂創作,中國戲曲音樂元素在當代音樂創作中的應用,使音樂作品的形式更加多樣,也使音樂作品的內容更加具有中國特色。本文對中國戲曲音樂元素在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的應用進行深入探究,以期為音樂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豐富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戲曲音樂元素;當代音樂;創作;應用

一、在當代音樂創作中應用戲曲音樂元素的意義

在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應用戲曲音樂元素對于音樂創作的創新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目前,在音樂創作中應用戲曲音樂元素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音樂創作方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音樂創作者對戲曲音樂元素在音樂創作中的應用價值缺乏正確認識,在當代音樂創作中應用戲曲音樂元素的范圍相對較窄,無法有效實現音樂作品的創新和戲曲文化的傳承。

(一)引起民族共鳴

在當前社會背景下,中國非常注重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因此,音樂作品的創作也要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體現中國文化特色,才能將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傳播到世界各地,使更多人通過音樂作品認識中國文化。而中國戲曲文化中的音樂元素極具中國特色,將中國戲曲音樂元素應用于音樂創作可以極大地豐富音樂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使其更具有中國文化氣息,并得到更多人的喜愛,在使更多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引起國民的情感共鳴,推動音樂藝術發展成為更高級的視聽藝術,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查看全文

音樂教育與音樂創作繼承及創新

摘要:在高校音樂教育當中繼承與創新思想的實踐是音樂教育發展及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時,對于音樂的創作來講,繼承與創新也是創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對于優秀音樂文化與創作技巧的繼承,給音樂學習及創作帶來理論支持,而在音樂上的創新精神又給音樂教育和創作以全新的發展活力。本文將通過探討繼承和創新高校音樂教育與創作的意義出發,分析當前高校音樂教育與創作現狀,并針對現狀對于音樂教育與創作的繼承和發展提出一定建議,希望能夠為廣大高校音樂教育教師提供一些教學與創作上的參考及幫助。

關鍵詞:音樂教育;音樂創作;繼承創新

在高校音樂教育的教學中,對于優秀音樂教育家及創作者的教學經驗的繼承及創作經驗的學習是高校音樂教育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內容。音樂作為一種通過節奏與韻律傳遞情感及敘述事情的藝術形式,其在音樂理論與音樂審美上都具有豐富的內涵[1]。在當前的高校音樂教育中,如何能夠通過對于傳統音樂文化及技藝的繼承來衍生新的音樂教育與音樂創作思路是高校音樂教育中不斷探索的問題。繼承與創新是高校音樂教育的基礎,是音樂創作的靈魂。

一、繼承與創新對于高校音樂教育與音樂創作的意義

(一)高校音樂教育概述。作為培養音樂教師及相關音樂人才的一種教育內容,隨著近幾年各類音樂比賽的火熱進行及社會對于高質量音樂人才的需求,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地位與所受關注度也逐年上升。高校音樂專業逐漸成為炙手可熱的高校熱門專業,而社會各界對于音樂創作的熱情與關注度也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音樂教育不但需要培養學生的音樂表演能力、加強學生的音樂鑒賞及辨別技能,同時也要從音樂創作層面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審美與創新能力。高校音樂教育對于學生的培養包括了聲樂教學到樂器教學的各個部分。學生自身的說唱與表演能力及對于其他人作品的鑒賞與學習能力都是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關鍵。高校音樂教育利用科學完善教育教學體系讓音樂技術和音樂文化得以傳承,同時在這種傳承下,也在培養著學生音樂繼承精神下的創新與發展思路。(二)繼承與創新思路下的音樂教育與創作。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繼承與創新思想的影響對于高校音樂教育及音樂創作有重大意義。音樂是一種節奏的語言、旋律的語言、音符的美學,在高校音樂教育當中,我們所強調的繼承不但是對于音樂技術方面的繼承,同時也是對優秀音樂文化的繼承。作為一種與美學與感悟相關的學科,音樂的學習需要學習者具有更多的想象力,而支撐這種想象力發散生長的基礎就是扎實的音樂理論、音樂文化、音樂技能知識[2]。同時,音樂作為一種創造性的節奏語言,其核心關鍵決不僅僅是繼承,而是通過這種繼承而產生的音樂創作上的創新。只有不斷創作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的音樂作品,音樂教育與創作才能得以更好的傳播及發展。可以說繼承和創新是音樂教育與音樂創作中必不可少的兩方面內容。只有一邊繼承優秀的音樂文化與音樂技能,一邊在這種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現代化的創新,才能給音樂發展以不竭的動力。

二、高校音樂教育與音樂創作現狀

查看全文

音樂制作軟件在音樂創作的應用

摘要:音樂作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娛樂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無時無刻不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傳統的音樂需要現場演奏來表現自我,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飛速進步,計算機作為一種新興產物出現在我國各個領域,當然也包括音樂領域。越來越多的音樂制作者將計算機音樂制作軟件作為音樂錄制和制作工具,這不僅大大拓寬了音樂的傳播途徑,而且提升了音樂制作者的知名度。科學的利用計算機音樂制作軟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節省音樂制作所產生的高額費用,音樂制作者可以利用有限的資金創作更多種類的音樂,可以說,計算機音樂制作軟件也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音樂制作市場。便捷的音樂制作模式、低廉的制作費用、強大的制作功能,使計算機音樂制作軟件成為音樂制作的不二選擇。

關鍵詞:計算機;音樂制作軟件;音樂創作;應用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更新進步,計算機的應用日漸普遍,這在很大程度上為計算機音樂制作軟件的研發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基礎,同時也無時無刻的帶動計算機音樂軟件技術的更新和換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飛速發展,人們對于物質和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大,枯燥單一的音樂根本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多元化豐富多彩的世界要求音樂制作人創作出更加有特色的音樂。傳統的音樂制作,根本無法保證這一需求。而計算機音樂軟件的出現則正好解決了這一難題,計算機音樂軟件不僅大大提高了音樂制作人的制作效率,節省了制作成本和時間,更為音樂制作融入了新穎的制作理念,使得音樂形式不斷豐富。

一、計算機制作軟件對于音樂創作的重要作用

1.科學技術與音樂的巧妙結合。音樂在我國由來已久,傳統的音樂很難與科學技術產生任何關系。但就現代音樂而言,音樂藝術的發展與科學技術水平的高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計算機音樂制作軟件則恰恰將兩者結合,以科學技術來促進音樂藝術的發展速度,同時科學的音樂藝術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讓具有局限性的音樂藝術快速走進千家萬戶,融入尋常百姓生活,音樂藝術形式的完美轉變,推動了藝術領域的前進速度。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設備的功能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這對于音樂制作軟件的合成功能意義重大,調頻合成、采樣回放、物理建模一項項成熟的音樂合成功能,無不代表著計算機技術與音樂合成技術的完美融合。這些功能使得音樂制作者更容易的領悟音樂藝術的精華,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進而促進音樂藝術的發展,使音樂更具多元化,同時也更加輝煌。2.多元化的音樂藝術。眾所周知,文化具有多元化這一特點,音樂藝術屬于文化中的一種,自然而然也具備多元化這一基本特征。音樂制作的多元化要求音樂制作者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制作出具備特色的、個性化的、具備積極影響力的音樂,使音樂格局多樣化。

二、計算機音樂制作軟件的優越性

查看全文

尹自重音樂創作藝術特征

摘要:尹自重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東樂壇“四大天王”之一,他不但是一位優秀的器樂演奏家,還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教育家,是多產的作曲家。其代表作有《夜合明珠》《華胄英雄》《勝利》等一大批具有廣東韻味的代表性音樂作品。尹自重的音樂創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他為日后廣東樂壇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尹自重是我國著名的粵樂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民間更以“梵鈴王”的美譽冠之。尹自重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音樂環境熏陶,在其成年后得到眾多粵樂名家的指導。在上海居住時,又師從小提琴演奏家司徒夢巖學習樂理、記譜和小提琴演奏,隨著閱歷的增長,此時的尹自重已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小提琴創作及演奏風格。

關鍵詞:尹自重;創作;藝術特征

1開創新式小提琴演奏風格

在我國小提琴民族化探索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們推陳出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尹自重不但把小提琴引入粵樂創作中,他開創的廣東音樂風格小提琴演奏,可以說是小提琴民族化的先驅,也為日后的藝術家們指明了方向。眾所周知,小提琴有民間與即興演奏性質,雖然是歐洲樂器,但在其流傳過程中,自然會與當地演奏風格、技巧相結合。尹自重在小提琴演奏過程中,其技巧便與廣東音樂相結合,具有濃郁的嶺南風格特征。家喻戶曉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實際上在演奏方法上除了吸取戲劇的演奏方法,還引用了尹自重獨有的走指、滑顫音以及滑音。其中還有二胡等拉弦樂器的演奏方法,特別是小三度的滑音,馬思聰的作品《第一回旋曲》也有大段的滑音演奏,這就使得中國作品的小提琴演奏技巧與西方在某種程度上區分開來,形成獨有的民族特色。除此之外,尹自重還創造性地將小提琴四根琴弦分別降低大二度,以適應廣東音樂的音域,這不僅增強了半音效果,也使得旋律表現更為流暢。小提琴從那時的廣東樂壇,便開始使用獨有的定弦方法,常用音域也比西方小提琴傳統音域整體降低,二者在視聽效果方面完全區分開來,小提琴的高音部分聽上去不再格外嘹亮,而四弦所演奏的低音區更有所擴展。在此之前,中國的作曲家們只是將旋律民族化,而尹自重的定弦則完全改變了創作風格,他所創作的小提琴作品,完全是一些符合廣東地方音樂特點的作品。由此看來,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小提琴演奏的創新,已經開始打破傳統的方式,開始嶄新的嘗試,尹自重開始將小提琴原有的表現形式變得地方化,小提琴演奏更加接地氣。比如他的代表作《小桃紅》,此曲開創了嶺南樂派的小提琴演奏風格,在該曲中運用了提琴的多種自創方法,使樂曲的表現力更具地方特色,同時也被當地群眾喜愛。《小桃紅》改編自一首傳統粵曲,該曲節奏緩慢,具有悲苦情緒,其旋律主要在兩個八度之內演奏。尹自重在改編時將音域提高一個八度,又加入具有特色的滑音,改編后的樂曲不再哀傷,聽上去反而具有華麗、明亮的特點,在實際演奏中,運用高胡的走指技巧,旋律也更加抑揚頓挫。小提琴所表現出來的音色,自然會有嶺南韻味。另一個代表作《華胄英雄》也有大量的小提琴炫技片段,在樂曲的高潮部分吸取并引用了高胡的演奏技法,使用了新的換把技巧,如民族樂器常用的“雙跳門”“花指”“滑音”等,這些技巧都使得人們對廣東音樂中的小提琴的技術嘗試有了更深的了解與喜愛。自尹自重之后,小提琴在演奏廣東音樂中逐步形成獨有的演奏體系,時至今日,依然被許多作曲家采納。此外,為了更好地演奏粵樂,尹自重還加強了小提琴右手運弓的技巧。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很多演出場合,小提琴是必備的伴奏樂器。眾所周知,在小提琴演奏中,右手對弓子的控制是極其重要的,體現在粵劇伴奏中,同傳統的運弓技巧有所區別。右手在力度上有所收斂,運弓多以平弓、頓弓為主,可以更好地表現伴奏中的唱腔。

2西洋化與“民族風”的完美結合

廣東音樂最初誕生于民間,從其孕育到發展成熟,經歷了大概幾百年的時間。早期的廣東音樂主要以幾件民族樂器為主要演奏方式。20世紀初期,歐洲的樂器和器樂作品大量傳入中國,中西方音樂的交流日益頻繁,兩種音樂文化也開始相互碰撞、融合。民間的各種音樂形式,如各地的民歌、曲藝、民族器樂、歌舞等傳統音樂形式比明清時期更加群眾化,許多作曲家開始將西方音樂的創作技法及音樂元素融入中國作品當中。民族音樂逐漸走向西洋化。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東音樂在呂文成、尹自重等人的帶領下逐漸走向繁榮時期,作曲家們開始打破陳規,在早期演奏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嘗試從演奏技法、調式、旋律、風格等方面入手,在音樂風格上使西洋化與民族風更好地結合起來。廣東音樂一向以旋律明朗、活潑著稱。樂曲通常篇幅短小,如《步步高》《旱天雷》等。樂曲內容也不復雜,主要表現了當地的風土人情,讓人不但耳目一新,還可以從音樂中感受到當地真實的市井生活。很多廣東地方音樂,如客家山歌,鄉土氣息濃厚,創作風格便是從這些早期作品中汲取靈感。20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動蕩,在音樂舞臺上,廣東音樂主要以融合西方音樂技巧的帶商業性質的音樂為主要演出形式。尹自重大量引進吉他、小提琴、木琴、薩克斯、小號、架子鼓等西洋樂器,卻也引來了一些反對的聲音,認為這些作品太過商業化,甚至認為它們是靡靡之音,聽后會使人沉迷其中,思想日益墮落。在當時,雖然這是一種較為豐富又復雜的現象,但卻是西洋化與民族風結合的開始,這種創作方式為廣東地方作曲家探究本土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結合方式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尹自重在20年代初改編了粵樂《柳青娘》《柳搖金》《小桃紅》等樂曲,并以小提琴為主奏樂器,其中《柳青娘》是兩段體構成的樂曲,當時的廣東音樂中的地方小曲特色經常是將兩首或兩首以上風格接近的小曲接連演奏,小曲中間往往即興發揮,以便使整首樂曲一氣呵成、完整流暢。尹自重在改編樂曲時,將這種地方特色更多地用小提琴進行了演奏。《柳青娘》在改編后調性依然相同,借助小提琴的換把,旋律可在高低不同的位置重復,樂段之間的連接更可以展現小提琴的技巧。《柳青娘》由于曲式結構新穎,被很多的作曲家搬上舞臺,流傳至今。另外一部改編作品《龍飛鳳舞》,從曲名便可看出樂曲所要展現的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人們載歌載舞、挑著龍燈慶祝節日的熱鬧場景。該曲自河南商丘一帶傳入廣東,為了突出喜慶的效果,尹自重在改編中加入了許多裝飾音及滑音,使得旋律更加跳躍、活潑。除此之外,20世紀二三十年代,十二平均律的概念傳入廣東,尹自重在創作中使用了轉調、離調,這也使得大多數是兩段體結構的廣東樂曲在樂思不改變的前提下,演奏形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尹自重還在吸取各種彈撥樂技法的同時,把西方古典和聲的精髓加入創作中,運用小提琴的雙音增強樂曲的色彩。例如,《燕子樓》樂曲的主題音調采用切分節奏,改變后的旋律在多處使用雙音演奏,富有鮮明的律動感,強弱交替,再加上跳弓、雙泛音模仿舞者的輕盈姿態,烘托出了歡樂的氣氛。

查看全文

音樂創作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摘要:作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音樂課堂必須明確教學目標,創新教學體系,增強實踐活動,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創新與提高。本文主要結合音樂創作教學實踐,就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及原則進行分析,并深入探討相關的教學策略,希望能夠最大化地發揮課堂效用,培養與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音樂創作;創新能力;原則

素質教育觀念提出后,傳統教育觀念、內容、方法等的弊端日益凸顯,已經無法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為了幫助學生提高動手、動腦的能力,廣大教師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教學革新,希望擺脫固有思想與傳統模式的束縛,使課堂成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具體到音樂教學而言,教師同樣在課堂中進行著各種嘗試,尤其在音樂創作方面,更是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力求以更加高效的課堂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實現創新能力的提升。在這一過程中,廣大教師總結出許多有效的策略與實用的經驗,給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溫床。

一、音樂創作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要求和原則

與傳統相對,創新指一種棄舊圖新的精神和行為。創新能力則是指人所具有的、運用已知的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物質或精神產品的能力。在音樂創作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以發展音樂創新能力為目標,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學習掌握創新方法能力,創新創作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對知識進行繼承和總結,通過創設情況發現美,體現美,創造美,調動學生創作的積極性。為此,必須遵循以下原則:其一,主動發展原則,即尊重學生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參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其二,構建性原則,即利用現有知識體系,進行總結分析,建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結構;其三,探究性原則,即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其四,合作互動原則,即在創作過程中加強學生的互動合作和交流溝通。做好了這幾點,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便具備了扎實的基礎。

二、音樂創作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查看全文

電腦音樂創作教學研究

內容摘要

“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這是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1592—1670)的名言。他在首倡普及教育、百科全書式教育、四階段學制(幼、小、中、大)、確立學期、學年、寒暑假、班級制、直觀性、自覺性、系統性、量力性等等教育原則的同時,還提出了興趣教學的至理名言,對后世及全世界教育,起到了碩大和深遠的影響。在本文中,筆者以學生的興趣所在作為開展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切入點,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環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同時更大程度地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計算機在中學教育中的運用為“電腦音樂創作教學”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音樂作曲軟件的開發利用則成為“電腦音樂創作教學”得以開展的保證,同時為學生今后在音樂方面的發展開拓了一個廣闊的空間。

電腦音樂創作課的教學,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提升了同學們對音樂的興趣,同時鞏固和發展了學生基本的音樂素養。因此,電腦音樂創作教學是一種先進的新型教學模式,它的推廣和普及必將對我們的中學乃至所有階段的音樂教學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為了應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必須著重研究和解決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問題。筆者在高中音樂課的教學實踐中,對利用電腦音樂創作系統進行創作教學這一課題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高中電腦音樂創作教學創新素質

查看全文

二胡音樂創作發展研究論文

二胡是中國民族樂器寶庫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表現力的樂器之一,它在中國民族音樂的歷史長河中,已經歷了上千年的歲月。20世紀初,劉天華先生將二胡帶進高等學府,使其走向專業化道路以來,二胡音樂有了迅猛的發展。隨著時代的躍進,二胡音樂在保留原有藝術精髓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發展與革新。大量新作品的問世、演奏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傳統與現代創作手法的結合、東方音樂與西方音樂的交融,使二胡音樂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化趨勢。筆者探究二胡音樂多樣化的現狀,嘗試著對其發展趨勢進行探析,認為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中西交融、以中為主的二胡音樂創作的發展趨勢

劉天華先生是“中西交融,以中為主”音樂創作思想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和實踐是一致的,那就是吸收、融匯西方音樂的優秀成分,創造中華民族的新音樂。這是一個文人知識分子在新文化環境中所做出的選擇。他認為:“一國的文化,斷然不是抄襲些別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數的,一方面采取本國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納外來的潮流,從中西的調和與合作之中,打出一條新路來,然后才能說得進步兩個字。”①劉天華在當時沖破了傳統的束縛,吸取外來技法進行民族器樂的作品創作,成為我國音樂史上第一個把西洋技法應用于二胡音樂創作的人,掀開了民族器樂發展的新篇章。他是一個既掌握中國音樂創作技法,又善于吸收西歐進步音樂規律的革新家。劉天華在西方音樂的深刻影響下,自覺地從事改造“國樂”的諸多活動,走了一條兼融中西的道路,他在吸收中國民間音樂養料的同時,也借鑒了西洋的一些作曲技法。

劉天華的音樂創作主題反映了那一時代一個知識分子內心的苦悶、歡樂、憧憬,他的每一首作品既富有個性,又有自己獨特的語匯,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杰作。劉天華的音樂創作,在五聲音階為主體的七聲音階中運用了音程大跳,使旋律線有起有伏,呈現濃郁的抒情性。他還借鑒西方五度關系轉調并結合適當的速度和力度變化,充分發揮了樂器的特色。他的作品在題材內容上,大致可為三類:其一,表現苦悶彷徨心境的,如:《病中吟》《悲歌》等;其二,寄情于景的,如:《月夜》《良宵》等;其三,對未來、光明充滿希望的,如《光明行》等。在技法上,他致力于民族器樂(主要是二胡)的研究改進和創造,適度吸收西洋小提琴的一些技法來豐富二胡的表現力;在演奏方面,規范了二胡的標準定弦和傳統把位的劃分,特別是許多高難度的演奏技巧,如《光明行》中的轉調及大段的顫弓,《燭影搖紅》中的大跳,《空山鳥語》中的連續輪指,《獨弦操》中只用二胡里弦來演奏全曲等,這些在二胡上都是首次運用。

劉天華的創作思想影響了其后為二胡音樂進行創作的幾代人,尤其是改革開放后,中西音樂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一些專業作曲家不斷涌現(如劉文金、吳厚元、王建民、關乃忠等),他們所創作的大量二胡作品,幾乎都受到這一音樂創作理念的影響,大多運用中國民間音調素材呈現二胡獨奏的旋律美,而在曲體節構和調性布局上,運用西洋古典或浪漫時期的和聲觀念與中國傳統作曲技法相結合,使二胡的這些作品既有民族風味,又符合人們對于音樂審美的要求。

近幾年來,一批創作者和演奏者也開始嘗試將二胡音樂與拉丁、爵士、搖滾等西方流行音樂元素相結合,如女子十二樂坊的出現,她們將新的音樂元素帶入二胡音樂中來,把一股沒有地域之分,同時又極具東方韻味的音樂風帶到了世界。

查看全文

高中電腦音樂創作教學

一.進行“音樂創作教學"的可行性

1.倡導創新教育,是實施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必然結果

所謂創新教育,是指在基礎階段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應試教育側重于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素質教育則側重激發學生個性特長和對知識的組合創新,將書本知識運用實踐驗證或進行延伸創造,立足于開發特長、釋放學生的潛能。教學不再將知識的學習作為教學的目的,而是把知識的學習作為認識事物本質,訓練思維能力、掌握科學方法的手段;學生在“發現”知識的過程中不是簡單地獲得結果,而是強調創造性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音樂創作為音樂課教學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創造性教學的空間。在創造性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作曲、編曲練習中意識問題、發現和解決問題,并且在教師的幫助下達到獨立認識和創造性學習的目的。這種教學的效果是以往任何一堂傳統音樂課都無法達成的。

2.“音樂創作教學"著眼于未來,符合“三個面向”的要求。

啟發并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并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創造的精神,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內容。音樂的創作、表演、欣賞過程都離不開想象力、創造力。有關研究表明,人在二十歲以前,智力的提高幾乎是直線式的。如果人的大腦在新型的教育活動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創造性的才能發展到更高的程度。音樂創作教學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發展學生想象力、創造力,使學生的智力得以開發和發展。在創作活動中,通過學生創作音樂,增加學生創作的欲望和勇氣,打破創作神秘的思想。

3.“音樂創作教學"可以擴充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力與思考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