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障機制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7 17:32: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醫療保障機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醫療保障機制

農民工醫療保障機制分析論文

一、農民工醫療保障現狀

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5年全國進城務工和在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民工總數超過2億,其中進城務工人員1.2億左右,并且這一數字還將遞增。農民工廣泛分布在國民經濟各個行業。據新華社的一份統計數據表明,目前在全國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中,農民工占到了57.6%,其中加工制造業占68%,建筑業占80%;在全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農民工占到了52%;城市建筑、環保、家政、餐飲服務人員90%都是農民工。由于文化素質較低,農民工對高層次就業崗位的選擇機會非常小,絕大多數只能從事那些技術含量低,臟、重、累、苦、險的工作。不僅勞動強度大,經濟收入低,而且缺乏必要的勞動保護,生活環境、飲食條件差,受傷和生病的可能性很大。據有關部門統計資料顯示,僅2003年上半年全國建筑行業共發生安全生產事故586起,受傷害的90%是農民工。2004年底在北京農民工某聚居地的調查顯示,500份問卷調查結果中,有39.1%的人生過病,有些甚至多次生病,12.9%的農民工生病在3次以上;在生過病的農民工中,59.3%的人沒有花錢看病,另外40.7%花錢看病的人人均支出是885.46元,而所在單位為其看病的平均支出卻僅有70.15元,不足實際看病花費的l/l2。農民工,作為農民與工人的結合體,他們是農民,又身處城市,而無法享受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帶來的好處;他們是工人,由于二元戶籍制度的限制,又無法同城鎮職工一樣享受平等的醫療保障待遇,他們往往被排除在城鎮醫療保障體系之外。

二、農民工醫療保障缺失的原因探究

1.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性缺失和不完善。在傳統的醫療保障體制中,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是城鎮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和農村合作醫療。其中除公費醫療制度外,勞保醫療其主要對象是國有企業職工,部分集體企業參照執行,其經費來源于企業按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提取,其主體服務對象仍為廣大城鎮職工,農民工難以爭得一席之地。而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其主體服務對象為農民,采取個人繳納為主,公共財政資助與合作信用保險相結合的籌資機制。農民工并沒有被包含在這三個支柱的醫療對象之中,完全處于醫療保障網絡之外。由于政策及制度設計的偏失,農民工權益保障問題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得到充分重視。盡管近年來出臺了一些有關農民工醫療保障政策,但由于操作性不強,農民工看病難、看病貴等情況依然存在。雖然農民工是以青壯年勞動者為主的群體,但由于其總體工作環境較差等原因,生病在所難免。有資料顯示,外來農村流動人口對醫院服務的利用率大大低于當地居民。11%的人患病后不采取任何醫療措施;65%的人患病后靠自我醫療,因為花費較低;24%的人患病后雖去就醫,但其中48%的人是利用基層衛生機構或私人診所(多數是無照經營)提供的服務,只有在疾病嚴重時,才會去高層級醫療機構;而在應該住院治療者中,有30%的人放棄住院,因為支付不起昂貴的住院費用。

2.城鄉二元格局對農民工醫療保障的制約。我國目前仍為城鄉二元格局的經濟結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長期滯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長期存在,在此基礎上也形成了二元社會保障體系。二元戶籍制度的實行,雖然促進和加速了國家工業化的進程,但同時也造成了我國城鄉差距越拉越大。二元戶籍制是城鄉不平等的最大根源,使得農民進城后仍然無法擺脫“農民”的身份。農民工已是產業工人和城鎮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城市他們仍處于與城鎮戶口的市民身份不同、權利不等的“二等公民”的地位。二元戶籍制度形成的城鄉分割制度在醫療方面的體現是:二元經濟結構導致了城鄉社會保障的落差。國家通過建立項目齊全、水平比較高且個人不負擔任何費用的社會保障制度,使城市職工的低工資得到了適當的補償,城鎮企事業職工的醫療問題由國家和企業共同承擔,而農民工的醫療保障主要依靠家庭,國家對農民的社會保障的承諾卻微乎其微,除少數農民工在特殊情況下能夠得到少量的國家救濟外,國家在農民工的醫療方面不承擔任何責任,這就意味著大多數農民工在醫療方面得不到國家的任何“照顧”。除民政部門提供的社會救濟外,農村實際不存在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據有關統計顯示,在2003年,占國家人口70%左右的農民的社會保障支出僅占全國社會保障費的11%,而占30%左右的城市居民卻占有社會保障費89%。城市人口人均享受的社會保障費用己是農村人均30倍之多。盡管現階段,有一部分地區已經實行了新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作為農民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的農民工來說,其“看病難,就醫貴”的問題,并沒有切實解決。

3.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對農民工醫療保障建設的影響。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然而,經濟的發展并沒有給農民在看病問題上帶來太多的實惠。我國人口占世界的22%,但醫療衛生資源僅占世界的2%。就這僅有的2%的醫療資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從1998年到2003年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2.48%,但醫療衛生支出年均增長11.48%,后者的增長是前者的近5倍。據有關媒體報道,至今中國農村有一半的農民因經濟原因看不起病,在廣東那樣的經濟發達地區,也有40.08%的群眾有病未就診,23.35%的群眾應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國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還很窄,不足以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在廣大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基本上處于“空白地帶”,“看病難、看病貴”是目前中國農村比較普遍的現象。

查看全文

農民工醫療保障機制研究論文

[摘要]完善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對推進我國城市化進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分析了我國農民工醫療保險的現狀,指出農民工醫療保險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制度性缺失和不完善、城鄉二元格局的制約以及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提出要在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以及創新和完善農民工醫療保障機制等方面,全面構建農民工醫療保障體制。

[關鍵詞]和諧社會;農民工;農民工醫療保障

一、農民工醫療保障現狀

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5年全國進城務工和在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民工總數超過2億,其中進城務工人員1.2億左右,并且這一數字還將遞增。農民工廣泛分布在國民經濟各個行業。據新華社的一份統計數據表明,目前在全國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中,農民工占到了57.6%,其中加工制造業占68%,建筑業占80%;在全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農民工占到了52%;城市建筑、環保、家政、餐飲服務人員90%都是農民工。由于文化素質較低,農民工對高層次就業崗位的選擇機會非常小,絕大多數只能從事那些技術含量低,臟、重、累、苦、險的工作。不僅勞動強度大,經濟收入低,而且缺乏必要的勞動保護,生活環境、飲食條件差,受傷和生病的可能性很大。據有關部門統計資料顯示,僅2003年上半年全國建筑行業共發生安全生產事故586起,受傷害的90%是農民工。2004年底在北京農民工某聚居地的調查顯示,500份問卷調查結果中,有39.1%的人生過病,有些甚至多次生病,12.9%的農民工生病在3次以上;在生過病的農民工中,59.3%的人沒有花錢看病,另外40.7%花錢看病的人人均支出是885.46元,而所在單位為其看病的平均支出卻僅有70.15元,不足實際看病花費的l/l2。農民工,作為農民與工人的結合體,他們是農民,又身處城市,而無法享受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帶來的好處;他們是工人,由于二元戶籍制度的限制,又無法同城鎮職工一樣享受平等的醫療保障待遇,他們往往被排除在城鎮醫療保障體系之外。

二、農民工醫療保障缺失的原因探究

1.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性缺失和不完善。在傳統的醫療保障體制中,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是城鎮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和農村合作醫療。其中除公費醫療制度外,勞保醫療其主要對象是國有企業職工,部分集體企業參照執行,其經費來源于企業按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提取,其主體服務對象仍為廣大城鎮職工,農民工難以爭得一席之地。而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其主體服務對象為農民,采取個人繳納為主,公共財政資助與合作信用保險相結合的籌資機制。農民工并沒有被包含在這三個支柱的醫療對象之中,完全處于醫療保障網絡之外。由于政策及制度設計的偏失,農民工權益保障問題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得到充分重視。盡管近年來出臺了一些有關農民工醫療保障政策,但由于操作性不強,農民工看病難、看病貴等情況依然存在。雖然農民工是以青壯年勞動者為主的群體,但由于其總體工作環境較差等原因,生病在所難免。有資料顯示,外來農村流動人口對醫院服務的利用率大大低于當地居民。11%的人患病后不采取任何醫療措施;65%的人患病后靠自我醫療,因為花費較低;24%的人患病后雖去就醫,但其中48%的人是利用基層衛生機構或私人診所(多數是無照經營)提供的服務,只有在疾病嚴重時,才會去高層級醫療機構;而在應該住院治療者中,有30%的人放棄住院,因為支付不起昂貴的住院費用。

查看全文

農民工醫療保障機制漫談

[摘要]完善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對推進我國城市化進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分析了我國農民工醫療保險的現狀,指出農民工醫療保險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制度性缺失和不完善、城鄉二元格局的制約以及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提出要在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以及創新和完善農民工醫療保障機制等方面,全面構建農民工醫療保障體制。

[關鍵詞]和諧社會;農民工;農民工醫療保障

一、農民工醫療保障現狀

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5年全國進城務工和在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民工總數超過2億,其中進城務工人員1.2億左右,并且這一數字還將遞增。農民工廣泛分布在國民經濟各個行業。據新華社的一份統計數據表明,目前在全國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中,農民工占到了57.6%,其中加工制造業占68%,建筑業占80%;在全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農民工占到了52%;城市建筑、環保、家政、餐飲服務人員90%都是農民工。由于文化素質較低,農民工對高層次就業崗位的選擇機會非常小,絕大多數只能從事那些技術含量低,臟、重、累、苦、險的工作。不僅勞動強度大,經濟收入低,而且缺乏必要的勞動保護,生活環境、飲食條件差,受傷和生病的可能性很大。據有關部門統計資料顯示,僅2003年上半年全國建筑行業共發生安全生產事故586起,受傷害的90%是農民工。2004年底在北京農民工某聚居地的調查顯示,500份問卷調查結果中,有39.1%的人生過病,有些甚至多次生病,12.9%的農民工生病在3次以上;在生過病的農民工中,59.3%的人沒有花錢看病,另外40.7%花錢看病的人人均支出是885.46元,而所在單位為其看病的平均支出卻僅有70.15元,不足實際看病花費的l/l2。農民工,作為農民與工人的結合體,他們是農民,又身處城市,而無法享受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帶來的好處;他們是工人,由于二元戶籍制度的限制,又無法同城鎮職工一樣享受平等的醫療保障待遇,他們往往被排除在城鎮醫療保障體系之外。

二、農民工醫療保障缺失的原因探究

1.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性缺失和不完善。在傳統的醫療保障體制中,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是城鎮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和農村合作醫療。其中除公費醫療制度外,勞保醫療其主要對象是國有企業職工,部分集體企業參照執行,其經費來源于企業按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提取,其主體服務對象仍為廣大城鎮職工,農民工難以爭得一席之地。而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其主體服務對象為農民,采取個人繳納為主,公共財政資助與合作信用保險相結合的籌資機制。農民工并沒有被包含在這三個支柱的醫療對象之中,完全處于醫療保障網絡之外。由于政策及制度設計的偏失,農民工權益保障問題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得到充分重視。盡管近年來出臺了一些有關農民工醫療保障政策,但由于操作性不強,農民工看病難、看病貴等情況依然存在。雖然農民工是以青壯年勞動者為主的群體,但由于其總體工作環境較差等原因,生病在所難免。有資料顯示,外來農村流動人口對醫院服務的利用率大大低于當地居民。11%的人患病后不采取任何醫療措施;65%的人患病后靠自我醫療,因為花費較低;24%的人患病后雖去就醫,但其中48%的人是利用基層衛生機構或私人診所(多數是無照經營)提供的服務,只有在疾病嚴重時,才會去高層級醫療機構;而在應該住院治療者中,有30%的人放棄住院,因為支付不起昂貴的住院費用。

查看全文

農民工醫療保障機制

一、農民工醫療保障現狀

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5年全國進城務工和在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民工總數超過2億,其中進城務工人員1.2億左右,并且這一數字還將遞增。農民工廣泛分布在國民經濟各個行業。據新華社的一份統計數據表明,目前在全國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中,農民工占到了57.6%,其中加工制造業占68%,建筑業占80%;在全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農民工占到了52%;城市建筑、環保、家政、餐飲服務人員90%都是農民工。由于文化素質較低,農民工對高層次就業崗位的選擇機會非常小,絕大多數只能從事那些技術含量低,臟、重、累、苦、險的工作。不僅勞動強度大,經濟收入低,而且缺乏必要的勞動保護,生活環境、飲食條件差,受傷和生病的可能性很大。據有關部門統計資料顯示,僅2003年上半年全國建筑行業共發生安全生產事故586起,受傷害的90%是農民工。2004年底在北京農民工某聚居地的調查顯示,500份問卷調查結果中,有39.1%的人生過病,有些甚至多次生病,12.9%的農民工生病在3次以上;在生過病的農民工中,59.3%的人沒有花錢看病,另外40.7%花錢看病的人人均支出是885.46元,而所在單位為其看病的平均支出卻僅有70.15元,不足實際看病花費的l/l2。農民工,作為農民與工人的結合體,他們是農民,又身處城市,而無法享受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帶來的好處;他們是工人,由于二元戶籍制度的限制,又無法同城鎮職工一樣享受平等的醫療保障待遇,他們往往被排除在城鎮醫療保障體系之外。

二、農民工醫療保障缺失的原因探究

1.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性缺失和不完善。在傳統的醫療保障體制中,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是城鎮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和農村合作醫療。其中除公費醫療制度外,勞保醫療其主要對象是國有企業職工,部分集體企業參照執行,其經費來源于企業按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提取,其主體服務對象仍為廣大城鎮職工,農民工難以爭得一席之地。而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其主體服務對象為農民,采取個人繳納為主,公共財政資助與合作信用保險相結合的籌資機制。農民工并沒有被包含在這三個支柱的醫療對象之中,完全處于醫療保障網絡之外。由于政策及制度設計的偏失,農民工權益保障問題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得到充分重視。盡管近年來出臺了一些有關農民工醫療保障政策,但由于操作性不強,農民工看病難、看病貴等情況依然存在。雖然農民工是以青壯年勞動者為主的群體,但由于其總體工作環境較差等原因,生病在所難免。有資料顯示,外來農村流動人口對醫院服務的利用率大大低于當地居民。11%的人患病后不采取任何醫療措施;65%的人患病后靠自我醫療,因為花費較低;24%的人患病后雖去就醫,但其中48%的人是利用基層衛生機構或私人診所(多數是無照經營)提供的服務,只有在疾病嚴重時,才會去高層級醫療機構;而在應該住院治療者中,有30%的人放棄住院,因為支付不起昂貴的住院費用。

2.城鄉二元格局對農民工醫療保障的制約。我國目前仍為城鄉二元格局的經濟結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長期滯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長期存在,在此基礎上也形成了二元社會保障體系。二元戶籍制度的實行,雖然促進和加速了國家工業化的進程,但同時也造成了我國城鄉差距越拉越大。二元戶籍制是城鄉不平等的最大根源,使得農民進城后仍然無法擺脫“農民”的身份。農民工已是產業工人和城鎮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城市他們仍處于與城鎮戶口的市民身份不同、權利不等的“二等公民”的地位。二元戶籍制度形成的城鄉分割制度在醫療方面的體現是:二元經濟結構導致了城鄉社會保障的落差。國家通過建立項目齊全、水平比較高且個人不負擔任何費用的社會保障制度,使城市職工的低工資得到了適當的補償,城鎮企事業職工的醫療問題由國家和企業共同承擔,而農民工的醫療保障主要依靠家庭,國家對農民的社會保障的承諾卻微乎其微,除少數農民工在特殊情況下能夠得到少量的國家救濟外,國家在農民工的醫療方面不承擔任何責任,這就意味著大多數農民工在醫療方面得不到國家的任何“照顧”。除民政部門提供的社會救濟外,農村實際不存在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據有關統計顯示,在2003年,占國家人口70%左右的農民的社會保障支出僅占全國社會保障費的11%,而占30%左右的城市居民卻占有社會保障費89%。城市人口人均享受的社會保障費用己是農村人均30倍之多。盡管現階段,有一部分地區已經實行了新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作為農民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的農民工來說,其“看病難,就醫貴”的問題,并沒有切實解決。

3.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對農民工醫療保障建設的影響。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然而,經濟的發展并沒有給農民在看病問題上帶來太多的實惠。我國人口占世界的22%,但醫療衛生資源僅占世界的2%。就這僅有的2%的醫療資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從1998年到2003年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2.48%,但醫療衛生支出年均增長11.48%,后者的增長是前者的近5倍。據有關媒體報道,至今中國農村有一半的農民因經濟原因看不起病,在廣東那樣的經濟發達地區,也有40.08%的群眾有病未就診,23.35%的群眾應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國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還很窄,不足以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在廣大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基本上處于“空白地帶”,“看病難、看病貴”是目前中國農村比較普遍的現象。

查看全文

老干部思想政治思考

近幾年來,我區認真貫徹津黨發〔****〕32號《天津市離休干部醫療保障辦法》的文件精神,在落實離休干部醫藥費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不斷完善了離休干部醫藥費保障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了離休干部醫藥費拖欠問題,確保了離休干部醫療保障機制的順利運行,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一、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提高對做好離休干部醫保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我區現有離休干部339人,其中司局級離休干部29人、處級以下離休干部310人,平均年齡75.1歲,體檢患病率為98%。他們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黨和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在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和實現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奮斗目標中,仍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對這些老同志已經進入高齡、高發病階段這一實際情況,從政治上關心好他們、從生活上照顧好他們,特別是建立并完善離休干部的醫療保障機制和財政支持機制,讓老同志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美好愿望,安度好晚年生活,是各級黨組織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所以,我們始終把做好離休干部工作置于全區工作的大局中,從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發,抓好抓實離休干部的各項工作。

****年以前,天津市離休干部的醫療保障機制尚未建立,我區也曾被拖欠離休干部醫療費問題所困擾。對此,區委給予高度重視,明確提出:企業再難,也不能難了老干部,企業再苦,也不能苦了老干部,同時,成立清欠領導小組,加大了清欠工作的力度。通過一事一辦、特事特辦的方法,認真清欠離休干部醫藥費,從****至****連續三年時間,依靠區財政的投入,全區共清欠離休干部醫藥費達149萬元。

****年,市委下發《天津市離休干部醫療保障辦法》文件,確立了我市離休干部醫療保障機制。我們認真學習貫徹文件精神,提高認識,在進一步統一思想的基礎上加大對老干部工作的領導,夯實醫保工作基礎,同時按照市委關于“資金統籌、單位管理、兩級保證、財政幫助”的原則,結合我區工作實際,于****年4月制定并下發了《塘沽區離休干部醫療保障試行辦法》,進一步明確了財政支持機制。區委老干部工作領導小組堅持每半年召開一次會議,聽取離休干部醫保工作情況的匯報、解決離休干部醫療工作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全區各級黨組織和老干部工作部門,把落實離休干部各項生活待遇、包括醫療費報銷問題列入基層黨建工作目標,按照市、區委的要求認真抓好落實。區委組織部、區委老干部局、區財政局、區醫療保險管理局、區衛生局、區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分中心及醫療衛生單位積極配合協作、各司其職,以保證離休干部醫保機制的順利實施。

三年來,由于全區上下的共同努力,離休干部醫療保障機制和財政支持機制得以順利運行,拖欠離休干部醫療費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老同志對此表示十分滿意。

查看全文

醫療保障思考

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幸福,并強調“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建設醫療保障體系,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大力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對于完善醫療保障體系、促進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充分認識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意義

建立覆蓋城鄉的醫療保障體系,需要社會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醫療救助等的協調發展和共同推動。其中,大力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既十分必要,又十分緊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作用和意義在于:

擴大醫療保障覆蓋面。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建設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迅速擴容,力爭盡快覆蓋全體城鄉居民。目前,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正在全面推進。在這個過程中,社會醫療保險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大力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積極參與社會醫療保險的委托管理,可以分擔社會醫療保險的壓力,有助于迅速擴大醫療保障覆蓋面。同時,社會醫療保險只保障基本醫療需求,大力發展社會補充醫療保險可以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需求。

提高醫療保障體系運行效率。通過商業保險機制克服社會醫療保障體系運行效率不高的問題,在國際社會具有普遍性。目前我國社會醫療保障體系運行效率還比較低,限制了其功能的發揮。大力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充分發揮其專業化經營優勢,可以有效提高醫療保障體系的運行效率。

完善醫療保障機制。健康保險涉及第三方,即醫療服務提供者。一般來說,社保機構與醫院合作動力不足,議價談判優勢得不到有效發揮,醫療費用風險控制能力也比較弱。大力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建立醫保雙方的利益共享機制,有助于解決健康保險發展的風險管理難題。

查看全文

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論文

【摘要】自新醫改方案確立以來,明確指出了讓所有人享受到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并建立健全可以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而在新醫改背景下,需要積極推進全民醫保。但是,城鄉居民醫療保障的公平性與費用負擔等方面卻始終處于失衡狀態,這種城鄉差距直接影響了全民醫保的推進。基于此,新醫改方案中也同樣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縮小城鄉醫療保險機制差距并完美銜接的政策。為此,文章將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作為研究重點,闡述了城鄉之間醫療保障機制間的差距,并提出了有效地銜接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對比;銜接;問題;探究

新時期背景下,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建設在政府大力支持下不斷發展,基本上已經形成覆蓋了全國人民的基本醫療保障機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看病難與看病貴的情況,同時在因病致貧與因病返貧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給予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高度重視,并且正確認知其中存在的問題,為解決問題采取具有針對性的銜接方法,以期能夠進一步推動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一、有關城鄉醫療保險狀況的對比研究

(一)醫療保險統籌層次與籌資標準等方面的對比。現階段,新農合主要是由縣級負責并統籌,雖然縣與縣之間的差異相對較大,但是,居民的醫療保險始終是地級市統籌。另外,對于新農合籌資標準來說,其遠遠低于城市居民的醫療保險。在財政補助方面的對比,在2009年新農合平均每個人的補助是95元,但是居民醫保卻能夠每人補助130元。除此之外,在居民醫療保險繳費類別方面,新農合參與保險的人員單一性明顯,而且并沒有覆蓋收入不高的人群或者是孤老人群。但是在居民醫保當中,孤兒和孤寡老人無需履行繳費這一義務卻能夠享受到醫保的權利。(二)醫療保險運作模式與服務水平的對比。因為農村地區的經濟水平不高,所以在使用現代化設備方面也并不廣泛。在這種情況下,新農合都是手工操作,即便節省了運行的成本,但是出現漏洞的幾率卻不斷增加。而對于城市居民醫保而言,則使用的是專業的醫保軟件,通過聯網操作的方式,雖然實際運行的成本相對較高,但是卻大大減少了錯誤發生的幾率。而新農合定點醫院通常都是鄉鎮衛生院,所以,服務的條件以及醫療水平都有待提升。但是居民醫保門診則是市區的衛生中心,還可以在室內的二級與三級綜合醫院住院。由此可見,與新農合相比,城市居民的醫療保險不管是就醫環境亦或是醫療水平都突顯出一定的優勢。(三)醫療保險待遇的對比。首先是支付限額對比,新農合的最高支付限額都會超過本地農民人均凈收入的六倍,而居民醫療門診則不負責報銷,每年住院的最高支付限額要高出新農合的一萬元左右。其次是生育費用的對比,如果與計劃生育政策相吻合,那么新農合參保人員的生育費用則可以報銷,但是居民的生育費用卻需要自主管理。最后是住院費用的對比,在新農合背景下,報銷的比例通常高于城市居民醫保的5個百分點。

二、現階段城鄉醫療保障機制的問題解構

查看全文

建立財政支持機制意見

為了切實保障離休干部離休費的按時足額發放和醫藥費規定實報報實銷,根據中辦廳字[2000]61號文件、豫辦[2002]20號文件和信辦[2003]31號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經縣委、縣政府同意,特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離休費保障機制

(一)離休干部離休費的保障原則是:嚴格按照中央和省、市有關離休干部離休費政策規定(不包括各地自行出臺的地區性津貼)。堅持“生活待遇略為從優”及特事特辦、優先安排的原則,切實保證離休費按月足額發放。

(二)屬于財政全額供給的行政、事業單位離休干部的離休費,由財政部門按照各單位離休干部人數和政策規定標準,并考慮當年增資因素,每年年初作出預算,保證按月足額發放。縣直屬行政事業單位離休干部的離休費要實行縣財政統發。鄉(鎮)離休干部的離休費實行鄉鎮財政統籌統管,保證按時足額發放。

(三)在機構改革中,原屬財政全供的單位,整體轉為不屬財政供給單位的,其離休干部的離休費仍由各級財政部門列支解決。

(四)將效益不好,、發放離休干部離休費有困難的差額補貼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離休干部的離休費,改由同級財政全額供給。各級財政部門要在每年預算中足額安排,按月足額發放。

查看全文

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實施方案

為深入推進我區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中發〔2020〕5號)、《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的實施意見》(魯發〔2020〕18號)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發〔2021〕8號)精神,結合我區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加快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推進醫療保障和醫藥服務高質量協同發展,促進健康建設,確保到2025年全區基本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醫療保障制度、基金監管制度體系、醫藥服務供給機制和醫療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托底,補充醫療保險、長期護理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協同發展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實現更好保障病有所醫的目標。

二、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公平適度的待遇保障機制

1. 健全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不斷提高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推動全區常住人口依法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實現應保盡保。落實上級醫保待遇支付政策(住院起付標準、報銷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額),穩步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建立健全門診共濟保障機制,2021年實施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普通門診統籌制度,改革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統籌制度,到2025年居民普通門診報銷額度在現有基礎上提高50%左右。進一步完善門診慢特病管理辦法,科學設置起付標準、病種限額和報銷比例。逐步擴大門診慢特病病種范圍,將慢性病毒性肝炎等門診花費較大的慢特病納入醫保支付。(牽頭部門:區醫保局;責任部門:區財政局、區衛生健康局、區稅務局)

2. 完善大病保險制度。落實全省統一政策規定,穩步提高職工和居民大病保險待遇水平,擴大保障范圍,重點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能力。2021年,將政策范圍內個人自付醫療費用納入職工大病保險報銷范圍,并逐步提高報銷水平。(牽頭部門:區醫保局;責任部門:區財政局、區衛生健康局、區稅務局)

查看全文

醫療保險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及革新

[摘要]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也更加重視醫療保險,給予了醫療事業更多的關注度,促進了醫療事業的快速發展。而在這一過程中,人力資源成為了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在醫療保險工作中應當做好人力資源管理,充分發揮醫療保險從業人員的主要職能,建立一個完善的醫療保險服務系統,健全醫療保障機制,從而更好地為參保人員服務,保障各項制度的順利落實。

[關鍵詞]醫療保險;人力資源管理;參保人員

1醫療保險人力資源管理問題

1.1醫療保險從業人員問題。1.1.1管理模式單一且不夠成熟。現有的醫療保險人力資源管理采取的管理方式比較單一和傳統,缺乏普遍的適用性。在日常的工作中難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人力的合理分配,導致一部分人力資源被浪費,人才得不到重視,逐步喪失了對工作的積極性,最終造成人才的流失,而且對從業人員人力資源管理缺乏足夠的重視程度,難以及時解決從業人員遇到的一些問題,使得從業人員的整體隊伍缺乏核心凝聚力,并沒有明確的工作方向,醫療保險各個制度的落實難以進行追蹤調查,并不能為參保人員提供良好的服務。1.1.2從業人員整體素養參差不齊。醫療保險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參差不齊,主要是在人員選拔上并沒有進行嚴格的規范,使得一部分工作人員并沒有經過相關的專業培訓便上崗就業。他們并不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計算機水平不高,難以借助計算機技術開展高效的工作。由于同業人員素質問題,難以成立一支高素質的工作隊伍,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將人力資源進行合理的劃分,導致實際的工作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隨著參保人員的不斷增加,從業人員整體的素質問題成為了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1.1.3信息化建設不完善,利用率不高。在醫療保險人力資源管理中,信息化建設得并不全面,雖然也應用了一些現代化的軟件和設備,但是整體來說還需要不斷的完善,建立相關的信息系統,實現信息共享,才能解決一部分斷保問題。但是由于從業人員計算機水平并不高,在日常工作中幾乎是采用傳統的工作方式,使得信息技術在管理中得不到高效率的應用,久而久之便成為了一個擺設。1.2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問題及原因。雖然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大部分人們都已經參保,享受醫療保險的保障。但是在一些偏遠落后的地區,他們對醫療保險并沒有正確的認知,因此存在大面積的漏保人員。由于城鄉經濟差距較大,城鄉地區在醫療保險的報銷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使得人民群眾難以享受到應有的醫療保險服務。出現漏保問題的原因,主要表現在部分參保人員風險意識薄弱,對醫療保險認識不足,認為自身身體條件好,并不需要白白花錢。其次是由于一些流動人員,他們經常跨省,但是由于醫療保險統籌工作并不到位,難以做好地區之間的接洽,最后斷保。

2改善醫療保險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策略

2.1提高醫療保險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改善醫療保險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就需要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轉變他們的工作理念,端正工作態度。在醫療保險從業人員的選拔上,需要嚴格遵守國家的相關規定,充分考慮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為醫療保險工作注入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其次是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定期對在崗的工作人員培訓相關的技能知識,使他們熟練掌握醫療保險工作的相關知識和工作流程,注重計算機技能的培訓,轉變工作人員的工作觀念,學會利用現代化的軟件和設備進行工作,提高信息技術的利用率。另外,補充一些改革的制度和規定,更新工作人員的從業理念,使其緊跟時展的潮流,逐步提高醫療保險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解決其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還應當注重引進一批優秀的人才,為工作隊伍注入新鮮的血液。定期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歸納到年終績效考核當中,提高從業人員的重視程度。建立獎懲機制,做到獎罰分明,充分挖掘從業人員的潛力,形成一支強有力的工作隊伍。2.2做好對參保人員的管理工作。在對參保人員進行管理工作時,由于面對人群的多樣性,會導致管理工作十分復雜,而且還很容易出現漏洞。因此需要加大對醫療保險的宣傳力度,可以通過網絡等新媒體和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等,進行大力宣傳。使得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醫療保險和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積極參保。同時通過網絡宣傳,人民群眾還能明確醫療保險的各項規定和相關的福利政策,逐步擴大醫療保險的知名度,提高參保率。其次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招待醫療保險的繳納方式。可以設置一個彈性化的繳費管理模式,根據投保的金額來設置受益的比例,遵循多投保多收益少投保少收益的原則,適應更多不同情況的群眾,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通過這種形式來吸引更多的民眾,消除收入水平較低群眾的偏見和顧慮,積極參保,享受醫療保障機制的保護,能夠有效的促進社會穩定,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2.3建立完善的醫療保險服務系統。現如今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在醫療保險人力資源管理中,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建立完善的醫療保險服務系統。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信息網,便于身處異地的人民群眾能夠在第一時間進入醫院進行治療,在最快的時間內享受到醫療保險的保障。充分利用醫療保險服務系統,在最短時間內獲取投保人的信息,完成服務工作。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該系統也將不斷完善。在醫療保險人力資源管理中,可以借助該系統建立數據庫,實現信息共享,從而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務,提高工作效率,節省群眾時間。2.4完善醫療保障機制。參保人員如果出現意外急需醫療救治時,醫療保險會根據參保人員的投保條件,提供相應的物質條件服務,減少參保人員在醫療方面的花費。在醫療保障機制中,民眾在醫療方面的花費是由國家、單位和個人三方面共同承擔的,此機制能夠有效地緩解三方面的經濟壓力,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醫療保險機制也應當緊跟其步伐進行改革和創新,根據實際情況,做好地區之間的統籌工作,實現信息的共享。制定一些鼓勵政策,鼓勵參保人員長期參保,逐步完善醫療保障機制,從而吸引更多的參保人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