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家庭事跡材料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5 08:32: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學習型家庭事跡材料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學習型家庭事跡材料

創建學習型家庭事跡材料2

創建學習型家庭事跡材料

我叫李占榮,今年57歲了。降生到人間就是一個偏癱兒,8歲時,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不知從哪里來了一股勁,突然站起來了,蹣跚著走路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也使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到了求學的年齡,父親背著我到實驗小學去求學,學校看我是一個殘疾人,語言也不太利落就把我拒之門外,是父親手把手教會我寫毛筆字和繪畫,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我一天天長大,后來經人介紹與劉春華認識并結為夫妻。劉春華是一個殘疾人,后來父親去世了,我們殘疾人組成的特殊家庭要承擔撫育一女二子的生活,又要承擔贍養年邁老母親的義務。其生活拮據程度不言而喻。后來兒女日益長大了,也到了求學的時候了,先后讓他們去學校讀書,這無疑又增加了繁重的負擔,壓得我們老倆口喘不過氣來,真可謂清貧如洗了,就這樣一天天數著手指頭艱難度日,等待著他們成才的那一天。

盡管我們經濟拮據,生活困難,可以說是度日如年。但我們苦中作樂,以讀書繪畫為支撐、為樂趣,這完全來源于廣文父親的言傳身教,所以我有了兒女之后注重家庭環境的熏陶。一方面注重提高自己和妻子的文化水平,潛心鉆研繪畫藝術,如今已達到為人師的程度。同時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兒女。就在我給別人作玻璃畫時,兒女們那時還很小,大約四、五歲時吧,她們也拿起軟毛蘸著畫筆點綴著綠樹,還真有那么點小畫家的樣子。至此,我發現了她們的天賦,閑暇時間我就教兒女們寫毛筆字和繪畫,但我對她們的要求非常嚴格,不能因為學書法和繪畫就耽誤了文化課,只有在寫完老師留的作業、老師講的知識都明白了的情況下才能練字和作畫。因此我的兒女在校學習成績都很優秀。她們真稱得上是品學兼優,這與家教是分不開的。我為供兒女上學,時常給人做牌匾掙點錢,由于自己后半身不靈活,因此做小牌匾還可以,如果做大牌匾,自己左手用不上力,只能等孩子放學幫忙才能干活。因此一些急等用牌匾的農戶就把活轉給別人干。通過這件事讓孩子懂得了生活的艱辛,體驗到殘疾父母掙錢是多么的來之不易,從而促使她們節省學習用品,從不亂花一分錢,為她們今后成才鋪平了道路。孩子們日漸長大,更加懂事和體貼父母讓我們夫妻倆欣慰不已。鄰居時常夸我們的孩子懂事,品學兼優,執意把她當時僅四歲的女兒小文博送到我這以我為師,練習毛筆字,我說這一個殘疾人怎么能教好你的兒子呢?她說我就信著你了,聽完這話我就收下了小文博,實心實意教她練習毛筆字,經過一年多的練習,小文博的毛筆字已經寫得很不錯了,十歲時參加了訥河市和齊齊哈爾市的書畫大賽取得了第二名的好名次,這無疑又給我做了宣傳,鄰居們相繼都把孩子送到我這兒,我家不知不覺成了一座幼兒園,微薄的收入雖不足以解決生活的困難,但給我家的生活卻注入了新的活力,激起了我對幼兒教育的探索。前不久我收了一個五歲的殘疾小女孩,因她小時候治病用藥過多失去聽力,聲帶也壞了,不能說話。經過我父女與女婿的精心調教和訓練,現在這孩子已經能夠說出好多話來,孩子的媽媽很感謝我們,這又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川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

我的身體雖然有殘疾,但我的心智還很健全。說一句:身殘志堅不為過。我們家雖然物質生活很貧窮,但精神生活卻很豐富。看看自己往日的辛勤耕耘,如今收獲了累累碩果。我的心里樂開了花。在2001年我兒子李自成以優異成績考入了河北師大,欠學費一萬六千元之多,街道黨工委和辦事處知道此事后,多方籌措送來了五千元捐款。今年他又以優異成績考了四川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進一步深造,成為國家棟梁之才。我的學生朱文博今年考進了黑龍江理工學院,圓了大學夢。還有幾個學生都在學校讀書,成為班級的學習骨干。我自己的幼兒園也日益壯大和改善。在我有生之年,再培育幾批孩子,一方面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余力,一方面回報社會回報曾經給我關心和幫助的好心人。

查看全文

學習型家庭事跡材料報告會材料

知識撐起半邊天——我領辦女子科技學校的故事大家好!我叫××,是桃源縣興隆街鄉的副鄉長、婦聯主席。我匯報的題目是:《知識撐起半邊天》。

1998年,在中學當了十年教師的我通過公選,被組織上分配到桃源縣牯牛山鄉任婦聯主席。牯牛山鄉是桃源縣

最偏僻、條件最艱苦的鄉鎮之一,盡管心里有一定的思想準備,但是到牯牛山后所見到的現實狀況,還是讓我感到暗暗吃驚:這里到處是連綿的大山,鄉政府機關就坐落在一片崇山峻嶺之中。入夜,不遠的山嶺上不時傳出陣陣猛獸的嚎叫,令人毛骨悚然。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有的村民竟一輩子沒到過縣城,有的沒見過百元面值的鈔票,更沒有見過汽車、電視。

看到這種情況,我心里感到既難過、又著急。特別是我身為鄉婦聯主席,全鄉近3000名婦女的代言人,看到姐妹們成天無所事事,心里更不是滋味。通過調查走訪,我了解到這里之所以貧窮落后,客觀上是連綿的群山阻斷了他們致富的道路,更主要的還是這里的群眾知識貧乏、信息閉塞,他們找不到出路,也看不到自己的落后。后來,我進一步了解到,這里的群眾大部分都是女同志當家,我想,如果能調動婦女的積極性,讓她們學知識、學文化,不就可以帶動若干個家庭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進而帶動全鄉的科技文化知識的普及嗎?不就可以幫助他們用知識改變命運,用科技擺脫愚昧與貧窮嗎?就在這時,縣婦聯發出號召,要求各鄉鎮創辦一所示范性的女子科技學校,對廣大婦女進行政策法規及科技實用技術的培訓。上級的號召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我決心借上級的東風,把牯牛山女子科技學校辦起來。然而,萬事開頭難!作為一名鄉鎮的婦聯主席,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辦事員,一無權,二無經費。場地、經費、師資、生源,樣樣都是擺在我面前的攔路虎。聽說我要辦什么女子科技學校,支持我的人有,說風涼話的人更多:有的說我想出風頭;有的說黃毛丫頭不知天高地厚,三天的熱情,折騰幾天就會煙消云散的,等等。面對種種困難和議論,我沒有打退堂鼓。沒有專用的教室,我就借用政府的會議室、學校的教室。沒有教材,我就自己動手刻鋼板油印。沒有老師,我就請鄉政府的干部職工、請朋友幫忙。一切都是白手起家,一切都是因陋就簡。為了動員姐妹們來上課,我在廣播里進行動員,利用群眾趕集到墟場上宣傳,讓群眾知道即將開辦的女子科技學校要學的內容,承諾不收分文費用。在鄉里當投遞員的丈夫也成了我的義務宣傳員,到村里挨家挨戶的進行發動。我還自己掏錢買來了筆記本、毛和一些資料。2002年初,牯牛山女子科技學校終于掛牌成立了!開學那天,政府會議室里擠滿了前來聽課的群眾,縣婦聯的領導也到場給我們鼓勁道賀。望著熱鬧的會場,看到自己的忙碌有了一個好的開端,心里真是百感交集!學校開課了,困難也接踵而來。由于沒有固定的場地,學校不得不一次次的搬家。政府開會時,我就把課堂搬到學校。學校開課了,我就把課堂搬到離政府不遠的冷家溪村村部。碰上村里有事,就把學校搬到比較寬敞的農民家的堂屋里。前前后后搬了七八次家。有人開玩笑說牯牛山女子科技學校快成抗日戰爭時打游擊的“抗大”了。師資力量也是一個問題。由于沒有經費,不可能聘請專職教師。女子科技學校的教師都是無償兼職。除了我自己帶頭上課,就請本鄉的干部職工幫忙。當地集鎮上有一個搞家電維修的師傅,愛好電腦,自然就成了我聘請的電腦教師。由于受傳統觀念和季節的影響,有的學員上了一兩次課后,就不參加學習了。為了讓更多的姐妹們到女子科技學校學習,我與丈夫一有空就到群眾家里家訪,宣傳學校開辦的意義、宣傳學科學文化知識的好處。女子科技學校的名聲越來越響,參加學習的人也越來越多。最令我感動的是八十歲的楊老太太,家離鄉政府四、五里路,每逢學校開課的日子,她都早早地來到學校,大家打趣地問她:“楊大媽,您老想學點啥呀?”她總是笑著說:“年紀大了,也學不進去了,就當幫黃主任帶個頭!”每聽到這句話,我的心里就熱乎乎的。學校要吸引農村群眾,在內容安排上就必須結合群眾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年初,我們就上新品種、新技術課。到了八月份,就上油菜育苗、移栽及免深耕技術課。農忙時上廣播課,農閑時上政策法律課。課程種類繁多,有思想政治、畜牧防疫、電腦網絡、音樂欣賞、家庭教育、生殖保健、優生優育、婚姻家庭等等。只要是群眾需要的、健康向上的,我們都上,包括交誼舞、太極拳等活動課。為了讓學員聽得懂,學得進,我們盡量把所學的內容變成群眾明白易懂的語言,教師講課也盡量做到深入淺出、通俗直觀、富有趣味性。請大家看這是我們自己油印的教材(示意)。我給大家念一段其中的“十勸君”:

一勸諸君莫賭博,自古賭博害處多;

習以為常成癖好,從此以后惹災禍。

查看全文

學習型家庭事跡材料之四

知識撐起半邊天

大家好!我叫黃元枝,是桃源縣興隆街鄉的副鄉長、婦聯主席。我匯報的題目是:《知識撐起半邊天》。

1998年,在中學當了十年教師的我通過公選,被組織上分配到桃源縣牯牛山鄉任婦聯主席。牯牛山鄉是桃源縣最偏僻、條件最艱苦的鄉鎮之一,盡管心里有一定的思想準備,但是到牯牛山后所見到的現實狀況,還是讓我感到暗暗吃驚:這里到處是連綿的大山,鄉政府機關就坐落在一片崇山峻嶺之中。入夜,不遠的山嶺上不時傳出陣陣猛獸的嚎叫,令人毛骨悚然。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有的村民竟一輩子沒到過縣城,有的沒見過百元面值的鈔票,更沒有見過汽車、電視。

看到這種情況,我心里感到既難過、又著急。特別是我身為鄉婦聯主席,全鄉近3000名婦女的代言人,看到姐妹們成天無所事事,心里更不是滋味。通過調查走訪,我了解到這里之所以貧窮落后,客觀上是連綿的群山阻斷了他們致富的道路,更主要的還是這里的群眾知識貧乏、信息閉塞,他們找不到出路,也看不到自己的落后。后來,我進一步了解到,這里的群眾大部分都是女同志當家,我想,如果能調動婦女的積極性,讓她們學知識、學文化,不就可以帶動若干個家庭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進而帶動全鄉的科技文化知識的普及嗎?不就可以幫助他們用知識改變命運,用科技擺脫愚昧與貧窮嗎?就在這時,縣婦聯發出號召,要求各鄉鎮創辦一所示范性的女子科技學校,對廣大婦女進行政策法規及科技實用技術的培訓。上級的號召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我決心借上級的東風,把牯牛山女子科技學校辦起來。然而,萬事開頭難!作為一名鄉鎮的婦聯主席,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辦事員,一無權,二無經費。場地、經費、師資、生源,樣樣都是擺在我面前的攔路虎。聽說我要辦什么女子科技學校,支持我的人有,說風涼話的人更多:有的說我想出風頭;有的說黃毛丫頭不知天高地厚,三天的熱情,折騰幾天就會煙消云散的,等等。面對種種困難和議論,我沒有打退堂鼓。沒有專用的教室,我就借用政府的會議室、學校的教室。沒有教材,我就自己動手刻鋼板油印。沒有老師,我就請鄉政府的干部職工、請朋友幫忙。一切都是白手起家,一切都是因陋就簡。為了動員姐妹們來上課,我在廣播里進行動員,利用群眾趕集到墟場上宣傳,讓群眾知道即將開辦的女子科技學校要學的內容,承諾不收分文費用。在鄉里當投遞員的丈夫也成了我的義務宣傳員,到村里挨家挨戶的進行發動。我還自己掏錢買來了筆記本、毛和一些資料。2002年初,牯牛山女子科技學校終于掛牌成立了!開學那天,政府會議室里擠滿了前來聽課的群眾,縣婦聯的領導也到場給我們鼓勁道賀。望著熱鬧的會場,看到自己的忙碌有了一個好的開端,心里真是百感交集!學校開課了,困難也接踵而來。由于沒有固定的場地,學校不得不一次次的搬家。政府開會時,我就把課堂搬到學校。學校開課了,我就把課堂搬到離政府不遠的冷家溪村村部。碰上村里有事,就把學校搬到比較寬敞的農民家的堂屋里。前前后后搬了七八次家。有人開玩笑說牯牛山女子科技學校快成抗日戰爭時打游擊的“抗大”了。師資力量也是一個問題。由于沒有經費,不可能聘請專職教師。女子科技學校的教師都是無償兼職。除了我自己帶頭上課,就請本鄉的干部職工幫忙。當地集鎮上有一個搞家電維修的師傅,愛好電腦,自然就成了我聘請的電腦教師。由于受傳統觀念和季節的影響,有的學員上了一兩次課后,就不參加學習了。為了讓更多的姐妹們到女子科技學校學習,我與丈夫一有空就到群眾家里家訪,宣傳學校開辦的意義、宣傳學科學文化知識的好處。女子科技學校的名聲越來越響,參加學習的人也越來越多。最令我感動的是八十歲的楊老太太,家離鄉政府四、五里路,每逢學校開課的日子,她都早早地來到學校,大家打趣地問她:“楊大媽,您老想學點啥呀?”她總是笑著說:“年紀大了,也學不進去了,就當幫黃主任帶個頭!”每聽到這句話,我的心里就熱乎乎的。學校要吸引農村群眾,在內容安排上就必須結合群眾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年初,我們就上新品種、新技術課。到了八月份,就上油菜育苗、移栽及免深耕技術課。農忙時上廣播課,農閑時上政策法律課。課程種類繁多,有思想政治、畜牧防疫、電腦網絡、音樂欣賞、家庭教育、生殖保健、優生優育、婚姻家庭等等。只要是群眾需要的、健康向上的,我們都上,包括交誼舞、太極拳等活動課。為了讓學員聽得懂,學得進,我們盡量把所學的內容變成群眾明白易懂的語言,教師講課也盡量做到深入淺出、通俗直觀、富有趣味性。請大家看這是我們自己油印的教材(示意)。我給大家念一段其中的“十勸君”:

一勸諸君莫賭博,自古賭博害處多;

習以為常成癖好,從此以后惹災禍。

查看全文

學習型家庭事跡材料之九

提起*一家,中學堂社區居民沒有不知道的,她不是社區干部,可她的名字在群眾中非常響亮,馬麗香,女,中共黨員現年53歲,原在沈陽市東基集團工作,2001年退休、愛人李象壽,中共黨員,沈陽市交通局工作,馬麗香一家三代5口人,家庭美滿和睦,夫妻相敬如賓。當你走進馬麗香家時,首先眼入眼簾的是那一排排擺在書架上整齊的書刊及各種學習材料,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家庭學習氛圍很濃,全家人在這樣一個溫馨的環境中,快樂健康的生活。

一、學習型家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學習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有進步,才能發展,學習型家庭是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基石,是“五好文明家庭”的深化,也是拓展家庭功能的內在要求,去年以來,馬麗香一家積極響應政府“關于創建學習型家庭建設的號召,多角度思考、多方面入手,成立起社區第一家庭讀書角,讀書會等,對學習型家庭建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初步成效,使全家人的凝聚力得到了增強。

二、學習型家庭助孩子成才

馬麗香夫婦,常說的一句話是“人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進步,作為家長的只有言傳身教,才能給孩子們做出榜樣,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她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馬麗香家中處處都感到學習的氣氛,她們以孩子是家庭學習的核心為出發點推動全家學習、互動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全家制定了學習計劃,開展讀書月活動,家庭建立讀書角,家庭成員中有的側重科普,有的側重文學,有的側重外語。通過學習,全家人提高了素質,同時也展示了個人的價值,形成了積極向上互幫互學的局面,馬麗香的兒子李文全受到父母的熏陶,繼承了父母愛學習遺傳基因的影響,不僅天生聰明,而且身體素質特別好,上幼兒園時他就顯出了與眾不同的地方,幼兒園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時他總是一個人靜靜的在看書,從小學到初中至到大學他始終學習名列前茅,連續獲“校三好學生、優秀干部”等。大學畢業后參軍,在部隊榮獲三等功二次,從部隊轉業在市公安局工作,榮獲優秀個人獎,兒媳劉曉燕自2001年結婚后,在馬麗香家良好的學習環境影響下,積極向上、努力學習、現已成為預備黨員,榮獲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在對待她們的孫女上,馬麗香夫婦倆更是傾注了全部愛心,首先給孩子一個屬于自己的活動空間,她們家的房子不算大,但經過她們的努力,為孩子開辟了一塊屬于孩子自己的一塊小天地,鋪上彩色的拼圖地板每天孩子在上面可以拼拼圖,玩玩游戲,還可以在上面看書,玩玩具、搭積木,其次,為孩子創設條件,開發孩子的多元智能,她們為孩子買了好多書,蠟筆、橡皮泥、還有電腦、VCD等,每天空閑的時候,孩子就會拿起書看看、講講、畫畫、唱唱,以前她會纏著大人給她講故事,現在她自己已成了小小故事員,他會說:“奶奶,爺爺、媽媽、爸爸,我給你們講個故事吧!”電腦里有好多好玩、有趣的游戲,她們也適當地給孩子玩玩,現在她已能較熟練地操作鼠標了,有時還會在游戲中勝出,這時全家人和孩子一起高興,歡呼。

再有,她們全家人特別重視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每當電視中有英語短句動畫片時全家人都坐在一起欣賞,一起學說,由于參加了英語特色班,孩子每天回來都會說幾句英語,全家人就試著和他用英語對話,一來幫助他記憶,二來可以培養他的興趣,平時她還會自己跟著錄音機學唱英文歌曲呢!看書是孩子的一大愛好,全家人就和她一起看一起講,現在一個四歲的孩子已經認識好幾百個漢字了。

查看全文

學習型家庭事跡材料之十

提起學習型家庭,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葛震宇的家庭,該家庭是典型的“書香家庭”。學習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家庭進步的重要推動力和家庭成員生活的第一需要。特別是在閱讀經典作品、進行網絡學習、嘗試寫作等方面較為突出。

一、書籍滋養精神

1、書籍報刊成為家庭的重要財富。該家庭有較為豐富的藏書,約有5000余冊,多為文學書籍、教育書籍,并有部分電子書籍。丈夫金禮斌是寧海報社副總編輯,妻子葛震宇是小學中學高級教師,縣名教師,兒子金毅十四年級學生。閱讀專業著作、書報成為家庭必修課,一有空閑就人手一冊,家庭中總是彌漫著濃濃的書香氣。

2、經典作品成為精神的重要來源。該家庭的閱讀有較高的品位,特別崇尚經典閱讀,特別是文學經典與教育經典。孩子在小學階段已經閱讀了數十種中外文學經典原著,并寫讀書心得。他們的理念是:人類文化的精華就積淀在經典作品之中,閱讀經典就是與大師對話,就是與崇高為伍。

3、談書論文成為家庭生活的常態。該家庭倡導讀書與生活的統一,讀書與生活的自然狀態,書籍成為家中桌上的永恒話題,“奇文共賞”、“疑義相析”“民風了解”成為家庭生活的一種樂趣。

二、網絡連接世界

查看全文

創建學習型家庭事跡材料

海山小學第五屆學習型家庭暨書香家庭評比活動開始了,作為海山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我的女兒--沈永佳已目睹了兩屆的評比,好羨慕被評上前兩屆書香家庭的同學,今年我們的努力也得到了老師的肯定,我們感到非常高興,這個榮譽不僅是對我們的鼓勵,更是要告誡自己還需要不斷努力,做得更好。

我和丈夫都不是高學歷的人,但我們知道學習力要比學歷來得重要,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學歷僅僅代表你的過去,代表曾經達到過這種水平,但是社會進步如此之快,很多過去的知識已跟不上時代,唯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才不至于被社會淘汰。現在社會企業都在提倡學習型社會,學習型企業,那家庭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更應該去提倡學習型家庭。也正因為我們夫妻有這種思想,也有這種行為,自然而然地給了女兒愛學習愛看書的好習慣。那么我們平常又是如何去啟發孩子的讀書欲望。記得女兒才呀呀學語時我已買了一大堆幼兒讀物,很多的兒歌朗誦,背兒歌給她聽。我知道早期教育和閱讀對女兒的語言和智力發展都很重要,起初不管有沒有在聽,我都會自個兒把書念完,后來慢慢養成了習慣,每晚睡前給她講一到二個故事她才會睡著。到她自己拿著書會一起看的時候(盡管那時只看圖不識字),我就照著書上一字不漏地念下去,幾遍之后她也會自己拿著書念完(其實她是結合圖畫背出來的)。同樣的故事書在她手中讀上十遍二十遍她都樂此不彼,漸漸地她學會了自己看書,在讀小學之前她已經可以讀很多沒有插圖的童話書,直到現在我女兒在睡前一定要看上一個小時以上的書才肯睡覺。這也是受我自己的影響,我每晚在睡前一定會去看一本好書,在我床頭總有一本好書放著,不管多晚我總會去翻上幾頁,那怕看五分鐘十分鐘都好,孩子最為感動的是到她半夜醒來時,父母還在挑燈夜讀,這種榜樣的力量勝過你一百遍“你好好讀書”的話語。我們購買的書籍除了孩子喜歡看的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十萬個為什么等等,還有很多勵志書,如:《態度決定一切》、《積極心態的力量》、《說你行你就行》等等一些積極健康向上的書,我和女兒經常一起分享一些好書,不管是兒童書還是成人書。由于我工作忙不能每天陪她一起共讀,但我會擠點時間去自己看一遍女兒的書,在她分享的時候會有共鳴。一有空閑我們經常一起逛書店,在書海里一起暢游,汲取知識的養分。

我們一家就這樣在快樂中閱讀,在閱讀中得到快樂,在學習中一起快樂成長。

查看全文

學習型家庭事跡材料之二

執子之手與你同行

——我伴丈夫走過艱辛考研路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朋友:

我叫馮瑞華,今年38歲,是鼎城區雷公廟鎮一位普通農民,雖然只有大專文化,但大家都常常開玩笑,說我是“碩士生導師”,培養了一個碩士生丈夫。我的丈夫譚國光,今年41歲,原是鼎城區雷公廟鎮農民,沒有上過大學,從24歲開始報考研究生,此后16年里考研13次,終于在40歲這年擠上了“考研末班車”,現在重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讀研究生。《中國青年》、《深圳青年》、《三湘都市報》、湖南衛視等媒體將這一全國罕見的農民考研典型作了祥實的報道。十六年風雨人生路,我與丈夫攜手行,真是感慨萬千。下面,我就向各位領導和同志們匯報16年來我和丈夫走過的這段充滿汗水和淚水的人生旅程。

我與丈夫原本相識于1984年秋天。當時,我們懷著各自的人生理想一起來到位于雷公廟鎮境內的常德縣農民中專求學,又恰好在一個班。雖然是學的農學專業知識,但我發現,有個叫譚國光的同學倒是有些與眾不同,他會講日語,并且還在暗自攻讀大學歷史專業課程!我很驚訝、很佩服,也很贊賞這個誠實好學卻口齒木納的人。出于感動,我還幾次提出向他請教日語方面的知識。這就是我倆的初步交往。1985年夏天農校畢業后我們“哪里來回哪里去”,又各自回到老家農村那個“廣闊的天地里”,此后天各一方,杳無音信。

1989年初,我與伙伴一起去母校拜望老師,從老師那里才聽說我們的老同學譚國光畢業后日子過得非常艱苦,受聘在鄉政府當助理秘書,每月只拿70—80元工資。為了讀書求學,一直沒有成家立業。一個二十老幾的農村伢子,還在發什么報考研究生的“癮”。在好奇心和一種朦朦朧朧的感情驅使下,我決定去看望他。想不到這一次簡單的老同學相會,成就了我倆的初戀。譚國光向我傾訴了他考研的想法和生活的苦衷。作為他的老同學和戀人,我在為他的執著與癡迷精神所感動,并決定要嫁給他,與他一起承擔生活的艱辛。當年國慶節,湊了幾百元錢,我們辦了個十分簡樸的婚禮,雙方幾乎沒請什么客,沒買什么東西,就我添了一套紅秋衫,他買了一件價值7元的襯衣。婚后,他繼續在鄉里邊工作邊“考研”,我就獨自住在他破舊的老屋里插幾畝薄田,為他提供衣食保障。可以說,那是我們一段最幸福又是最艱辛的日子。周末回家,我經常叮囑他,“考研”要加勁,工作也要干好。他理解妻子的深情和期望,笨拙的嘴有時激動得說不出話,就只能利用有限的閑暇多做家務、多干農活來關心、報答我。我們就這樣相互鼓勵、支持、幫助,共同創建我們清貧的家園。有時,晚上10點多鐘,小倆口還借助月光打著手電筒在山坡地里栽油菜、在水旱不保的山土旁田里搶收晚稻。后來,我們的孩子出生,負擔更重了,家務更多了,我一個人身單力薄應付不了。國光就只好辭了鄉里的工作,回家與我一同操持家務,種田、承包魚池、栽種桔園。但我們那個貧瘠的山村水旱不保,收成很低,單靠勤勞苦做還是難以養家糊口,何況還要為他抽出一點錢來買書籍資料。1994年初,我就與丈夫商量,決定發揮我的專長,在鎮上辦起了全鎮第一家私立幼兒園,才基本上有了一點經濟收入,為丈夫圓他的“考研夢”提供了更好的經濟支持。

查看全文

社區學習型家庭先進事跡材料

*是71屆初中畢業生,參加工作后深知文化低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要求,就利用業余時間參加了法律函授班學習,以提高文化水平。他閑暇時喜歡看書、看報,特別愛好收藏書籍、字畫、集郵等,他努力學習計算機知識,練習打字,將書籍分為史部、集部、醫部、古今名著等書目分類注冊,家中現有藏書千余冊。他不吸煙,反對玩麻將,他嗜書如命,書買回家后包好書皮,寫好書名,他看書或別人借書時都要書中夾書簽不能折頁,舊書破損要修復好用橡皮擦干凈。每天在家的大部分時間用于看書、報刊,注意知識的積累,看書時只要遇到好的文章和內容就及時剪輯和記錄下來。對古今歷史人物、事件等都略有所知,從各類圖書和刊物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識和營養,極大的豐富了頭腦,拓寬了知識面,自身素質有了很大提高。

他不僅愛讀書也喜歡購書,對于一個工薪階層的三口之家而言,購書是一項不菲的開支。家中生活比較節儉,但購書從不吝惜,商店可不逛,只要有書市從不落下,每次都有收獲。休息時還經常到琉璃廠、書店、舊貨市場轉轉。有時還經常騎自行車去,趕回家吃飯,省下的錢用于買書。他還經常與書友交流書的行情,曾被中國建材院評為藏書狀元。

其愛人現已從事黨務工作30余年,她好學上進,始終沒有放松政治理論、文化知識、專業知識的學習,為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適應工作的需要,20多年前不顧孩子小,利用業余時間考上電大,學習黨政專業。通過學習,了解了古近代歷史知識、學習馬列主義基本原理,以提高政治理論水平和應用寫作能力。她不斷進取,積極參加計算機培訓班,掌握計算機知識,并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工作中。她還注重知識的積累,對一些法律規定、條例、政策法規、重大政治會議的報告、社論、知識性問答等材料剪輯、摘錄、收集起來,以備查看,對名人格言、警句都要進行摘抄。她堅持不懈的學習態度,使自身修養和理論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還注重培養女兒的良好閱讀習慣,要求孩子閱讀積極向上、知識性書目。其女兒現為北科大學生,由于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她愛好看書、報刊,并已成為一種習慣,是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她覺得看書是一種享受,可吸取知識,拓寬視野。她愛好廣泛,對天文、文學、歷史、地理都有所了解。她還經常去參觀歷史博物館、美術館、名人故居等地。她堅持每月一次到首都圖書館看書、換借圖書5冊。她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書伴隨著她快樂成長。

全家三口人都愛好看書學習,家里每年訂閱《作家文摘》、《舊書信息報》還每周至少兩次購買《北京青年報》、《京華時報》等。有時還從市內親戚家帶來過期的《北京晚報》、雜志瀏覽。不管是中午還是晚上,父女倆書報不離手、博覽群書,除了吃飯、看電視、看學習書外,每天閱讀報刊、雜志時間長達3個小時。讀書已是全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使全家人的文化素質、思想道德、休養明顯提高,書給全家人帶來無窮的樂趣!

查看全文

學習型家庭事跡材料

記得朝曄幼小時第一次擁有自己的書是在兩三歲時,我們用幾件嫌小了的童裝在地攤上換了幾本連環畫,從此孩子每次看到書就愛不釋手,每天都會捧著書給我們“指指點點”。上了一年級我們更是源源不斷地買入注音讀物,還定做了一個大書櫥。現在這個大書櫥里齊刷刷地擺滿了各種書籍。我們一家人每天都要看上一個多小時的書報,這已是一個好習慣。我們還時時叮囑孩子看書不能一看而過,要用心去看,要邊看邊思考,經常會問一些他看過的書上的東西,比如:你上次看的《魯濱遜漂流記》怎么樣?你有什么感想?對你有用嗎?有時候我們會一起在書上“涂涂畫畫”,當然也可稱得上“注解”。

現在要大量購書,確實花費很大,不過孩子也很懂事,他穿得十分樸素,有點零花錢也首先想買書。好幾次他的同學上家里來玩,一看到書柜里滿滿的整齊的課外書,都會“哇,這么多書啊”發出一聲驚嘆。這時候朝曄就慷慨地問:“你們要借什么書,借去看好了。”

孩子渴求閱讀的欲望日益強烈,我們就買了一臺電腦,以便更及時、更方便、更大量地查閱文章或書目。有時候我們一家人會一起湊在電腦前搜索一些信息,搜集一些文章、圖片并歸類等等。有時候更是討論得不亦樂乎。

府朝曄現在是五(2)班的信息委員,作為優秀網管員他非常關心學校的網站,每天做完作業都要打開電腦“管理一下”,還經常幫助一些同學上傳文章,查看其他同學上傳的文章有無問題,發現一個錯別字也馬上改正,工作真是一絲不茍。

在此特別要提及的是學校辦的“書香節”等活動非常有意義,不僅增添了學生們的讀書樂趣和寫作靈感,還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呢!

查看全文

學習型家庭事跡材料之三

與學習結緣做陽光女性

我叫滿慧文,滿意的滿,智慧的慧,文化的文,這是扛槍南下的父親給我取的名字,他革命一輩子,沒什么文化,卻給我取了這么一個很有文氣的名字,其間飽含著一個慈父對愛女的殷切期望,冥冥之中似乎也就注定了我這一生要與學習結下不解之緣。

學結“三緣”

有位哲人說:“人生的終點,不是生命停息,而是與好書絕緣的那一時;人生的起點,不是誕生,而是與好書結緣的那一刻”。作為普通人,我確實享受到了學習帶給我的“機緣”、“姻緣”和好的“人緣”。

18歲那年,作為知識青年我下放到農村鍛煉,有一天我正在地里勞動,田埂上走來了一群穿軍裝的人,他們把我從田里叫起來,并把我帶回了知青屋,其中一位首長模樣的人指著墻上的兩副對聯說,他們說是你寫的對嗎?我點點頭。這是我平時學習的結果。于是這兩副對聯讓我順利地完成了從知青到女兵身份的轉變。20歲那年,我以自己軍旅生活為原形,創作了小說《映山紅》在《安徽日報》上發表,被基建工程兵文化部發現,挑選到北京學習深造了兩年。一篇小說換來兩年的深造,也使我由部隊的一個普通化驗員變成了宣傳通訊員。31歲我從部隊轉業到桃源縣糧食局工作不久,即被桃源縣婦聯相中,不到一年時間,又因為兩篇調研文章在全省論文評比中獲獎而受到關注上調到市婦聯,一晃10多年過去了,這期間我干過《常德通訊》的編輯,現在市委機關黨委工作。風雨人生路,都說我機遇好,其實機遇從來都是光顧有準備的人,正是學習賜予我機緣,正是學習照亮了我的成長之路。

我丈夫是國家一級作家,在市文聯工作,我們的結合也是源于我的一篇小說,他為我的第一部小說集《雪韻》寫的序有著這樣的描述:“滿慧文命我為她的小說集《雪韻》寫序,我無法拒絕,因為她是我的妻子,她的大部分小說,又都是在我的眼皮底下寫成的,這作序之事于我就成了義不容辭的了。說起來,我認識她還是從她的小說開始的。十四年前,偶然地從一本雜志上讀到她的小說,因其文筆清新及彌漫文中的淡淡憂傷,給了我很深的印象,并記住了她的名字。那時她是待字閨中的復員女兵,我是工廠里迷戀文學的工人,相距千里,素不相識。做夢也想不到,突然冒出一位熱心的譚先生為我和她做媒,而我們也一拍即合,迅速組成了家庭。都說是緣分,我想,這緣,首先是文緣吧。”是啊,“文緣”成全了我們一樁好“姻緣”,又豈止是一段好姻緣呢?還有更多的好“人緣”呢!現在社會上笑侃交往比較熱乎的朋友有四種,即“坐莊的牌友、同窗的學友、抗槍的戰友、買單的酒肉朋友”。在我的周圍卻集聚著一群愛學習的朋友,他們“自己再忙也要讀書,收入再少也要買書,住處再擠也要藏書,交情再深也只送書”。我們經常是以學習交友,以知識會友,靠精神滋養,其意融融,其樂無窮,這是金錢都買不到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