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方式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5 05:05: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學習方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學習方式

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論文

一、新課程與教學方式的改革

(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什么是閱讀教學呢?《語文課程標準》中作了這樣的表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課堂教學的三個要索——學生、教師、文本,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值得的倒是“對話”二字。

“對話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對面地談話嗎?”“對話有什么新鮮!我們過去的教學就是用的談話法,老師問,學生答,不就是對話嗎?”

其實,這兒所說的“對話”,已不是一般語言學意義上的對話,而是一種教學對話。

首先,這種師生間對話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學對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交談,而是意味著對話雙方彼此敞開心扉,相互接納。教師不是簡單的教學管理者,也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對話與過去的“談話”截然不同。過去的談話法,雖然表面上是師生間的一問一答,但骨子里仍然是居高臨下傳授知識的權威。教師的提問是有“底牌”的,學生的回答不過是猜測教師的“底牌”而已,最后還是要教師由一錘定音。

查看全文

學生學習方式變革

一、新課程為什么要倡導變革學習方式

最新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新課程指導綱要突破了以往歷次教學改革著重從教師教的角度研究變革教的方式轉為從學生學的角度研究變革學的方式。

(一)變革學習方式順應了時展的要求

歷史車輪駛進了21世紀。新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新世紀是網絡信息時代,時代的發展促使世界教育變革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由單純重視“教”變為同時重視“學”,學習問題成為現代教育的核心問題之一。

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書《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教育“應圍繞四種基本學習加以安排;可以說這四種學習將是每個人一生中的知識支柱:學會認知,即獲取理解的手段;學會做事,以便能夠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產生影響;學會共同生活,以便與他人一道參加人的所有活動并在這些活動中進行合作;最后是學會生存。”可見,學習將成為實現人們自我的途徑,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即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即學會發展)是新時代對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學校教育要努力實現的培養目標。

(二)變革學習方式有利于了學生全面發展

查看全文

淺談小學體育學習方式

一、教學目標有層次,學習方式追求各不同

教學活動的進行一般以教學目標為基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先制定好合適的教學目標,再根據設置的教學目標來安排教學活動。在本文講述的對小學體育學習方式的實踐中,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應當具有層次,從比較小的且容易實現的教學目標開始,逐步加大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的難度。同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對應要求的學習方式的側重也會不一樣,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分析比較。例如,教師在給一年級的學生上體育課的時候,開始學習“立正、稍息、看齊、鍛煉身體好”這一開篇內容時,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的時候就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概念教學,學生有對體育教學的印象和存在的意義;第二個層次:學生掌握立正、稍息、看齊等的正確姿態;第三個層次:帶領學生學習掌握本節內容的姿勢,進行實踐教學。在具體教學的時候,針對這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就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如在一開始的時候,教師鼓勵學生理解教學,向學生傳授體育課的益處,鍛煉身體對每一個人的好處,并鼓勵學生發表自己對體育課的看法;然后才開始向學生講解立正、稍息、看齊這三個簡單動作的要領;最后在練習場地教學生動作,讓學生練習,并注意給學生適宜的休息時間,鍛煉學生整體的協作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不同層次學習方式的引導,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長期學習體育知識、鍛煉身體做準備。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教學目標的設置應符合學生的實際,不可過高,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身體狀況,不強制性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達到教師設置的目標,并客觀正確地看待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或練習方式,使教學目標的完成達到更為滿意的程度。

二、教學內容差異大,學習方式不求同

不僅是在小學體育的教學過程中,在任何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中,也就更需深刻明白這一點。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同時教師還要鼓勵或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以期更好地提高體育學習的效率,還有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在鍛煉學生身體、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下面就以小學體育中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來舉例說明。教師在教四年級的學生學習“小籃球:持球方法和傳球”時,就可以不采用類似于跳遠、跑步、體操等中采用的單體教學方式,而是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學,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完成該節體育課的練習。例如,在這節體育課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隨機把學生分為幾個練習的小組,先向學生說明籃球持球和傳球的手法和要點,教師向學生演示幾遍后,讓學生分組練習,小組內互相探討籃球持球和傳球的動作方式,并互相練習監督,教師適時進行指導,充當學生學習的領導者與組織者,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這樣,就相當于教師把體育課堂交給了學生自己,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足夠放松,積極地進行探索,互幫互助,做到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合作學習、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與學的理念。同樣,在學習一些其他的教學內容時,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采用比賽學習、討論學習、情境學習等不同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進行體育鍛煉。

三、教學內容分學時,不同階段不同學

體育教學也應當同語文、數學等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一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有必要根據教學內容分學時進行教學,避免一次性向學生灌輸過多的知識或者一次性要求學生過重負荷的體育鍛煉。這個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學校的條件以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對所要教學的體育內容進行分學時教學,針對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同時也逐步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分學時、分階段進行教學,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學會把握教學的整體,設置整體長期的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在教五年級學生上冊體育的時候,教師可以把本學期學生所要學習的內容向其進行一個大致的表述,并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和教學要求進行合理的課時劃分,分不同的階段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學習。教師還可以根據體育教學內容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進行學時的劃分。指導學生進行階段性學習,使學生扎實掌握每一階段的內容,熟練每一階段體育訓練的項目。如,在指導學生進行“蹲踞式跳遠”的體育學習時,教師可以把其細致分為理論知識掌握和訓練兩大階段,其中理論部分可分配一個學時,訓練部分可分配兩個學時。理論學習時,學生主要是聽、領會與思考;訓練學習時,教師要示范并組織學生練習,需要學生的身體平衡和運動能力,這樣在這次體育學習的兩個階段分別鍛煉了學生思維能力和體能兩個方面的能力,學生也明確了在不階段面對不同的內容時靈活選取最為適宜的學習方式,有效提高了學習效率,也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了準備。通過教學內容分學時、分階段、不同學的教學指導方式,學生可以扎實掌握體育每一階段的內容,層次清晰,學生學習或練習起來也會更加容易,使小學生在體育學習方面邁上了新的階梯。

查看全文

新課改下學習方式思索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本是一種精神享受。每個人通過學習,認識事物,掌握本領,這是美妙而快樂的事。但是學習必須有正確的方式方法。否則,學習就會了無生趣,枯燥無味。尤其是處于集中學習階段的中學生,更是如此。可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迫在眉睫。

作為學習方式,筆者認為有探究式和接受式兩種。在傳統的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其基本特征為學生學習的被動性;而新課改下倡導的探究式學習,它的本質特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問題性。探究式學習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問題是這種學習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對學生具有挑戰性和吸引力的問題并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是進行探究式學習的關鍵。第二,過程性。探究式學習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必須經歷的過程,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第三,開放性。探究式學習,其目標具有開放性,其過程具有開放性,其評價具有開放性。最重要的是問題的開放性,允許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問題。

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價值,彼此相輔相成。但傳統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與掌握,窒息了人的思維和智力。它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發展,反而成為學生發展的阻力。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態,轉變學生過于接受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學習中既是知識的接受者,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

那么,如何用好新教材,有效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呢?筆者現結合新教材淺談自己的想法。

一、培養問題意識,激發學習的主動性

求知欲往往是從“?”開始的,一個好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熱情,從而使其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這個并不復雜的問題也許花了他不少時間和精力,卻反映了課堂上問題意識的延續性、后繼性,這才是最寶貴、最“長效”的豐厚回報!因為它真正實現了其內在動機的狀態由“要我學”到“我想學”的轉變。

查看全文

教材學習方式使用論文

【摘要】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是高中數學課程追求的基本理念。筆者通過充分使用高中數學教科書(人教版)中所設置的“觀察”、“思考”、“探究”及“實習作業”等欄目,例說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關鍵字】改進學習方式“觀察”“思考”“探究”“實習作業”閱讀自學合作交流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分析和解決問題

【正文】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是高中數學課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對概念、結論和技能的記憶、模仿和接受,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是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提出的要求。

一、概念課中,培養學生閱讀自學、合作交流能力

很多教師都認識數學的概念課較難上,用傳統的講授法來教學,當然是難上的,且學生要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后又沒去認真的看書復習,效果也就不好,若教師能夠根據教材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自學,合作交流,也就好上多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提高,對概念的理解、記憶也就更加深刻了。

例如,高中數學的第一課,即必修1的第一節“1.1.1集合的含義與表示”,這一小節的新概念、新符號較多,教學時可以根據教材的這些點,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然后進行交流,讓學生在閱讀與交流中理解概念并熟悉新符號的使用,要是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利用網絡平臺讓學生交流閱讀后的認識,也可以由教師給出問題,讓學生閱讀后回答題,再由教師給出評價。這樣就可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與理解,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查看全文

簡談學習方式的完善

學習方式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1]。為了順應世界學習變革的潮流,適應時展、社會進步以及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部分教育理論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學習方式的主張。當前關于學習方式的論述以“學習方式轉變”居多。然而,“學習方式轉變”這一提法有不妥之處,容易造成傳統學習方式與現代學習方式的對立,產生學習方式絕對化的誤解[2]。筆者認為,“優化”一詞更適合于描述當前學習方式的發展變化,更能體現學習方式變化之真諦。因此,要在認清傳統與新課程倡導之學習方式的優勢和不足的前提下,針對其各自的適用范圍(學習目標、學習對象、學習條件、學習內容),在有限的條件下實現學習方式的最優化。

一、學習方式優化之學理性剖析

優化學習方式的核心問題在于如何看待新舊學習方式。學習方式本身沒有“優劣”之分,只有是否適當之別。某種學習方式只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偏好選擇的學習類型、學習模式和學習渠道,適合于所有學習者的一般意義上的學習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為了讓讀者更清晰地了解新舊學習方式的關系,我們從效率、系統性、認知結構、個性發展、全面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適用范圍這七個維度對新舊學習方式進行了系統的比較。(見表1)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新舊學習方式各有優勢和不足。因此,我們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習者、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探索出一條學習方式優化之路,以促進學生全面而和諧地發展。

二、學習方式最優化之原則

通過對學習方式優化的學理性剖析,我們明確了學習方式之所以優化的依據。但僅僅對學習方式有理論上的了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其應用到實踐中需要遵守的原則,并用以指導實踐。

查看全文

學習方式轉變管理論文

新課程強調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力圖通過建立課程標準、設置新課程、改革教材及評價與考試制度等一系列舉措,提倡、引導并促進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一般認為,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它的基本維度是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但長期以來,學習方式以被動接受式為主要特征,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很少,學習方式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四重”“四忽略”傾向:課堂教學重知識傳授,忽視積極主動學習態度的養成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師生交流重一問一答,忽視研討機會的給予、思維空間的開放;作業布置重機械訓練,忽視聯系現實生活的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習評價重試卷分數,忽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綜合素質的正確評估。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并以此來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呢?大余縣教委作為首批國家新課程實驗區,在這方面進行了認真的探討和實踐。首先,我們認為,學生的學習方式要實現以下三個轉變:第一,要轉變學生他律的被動學習現狀,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首先應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教師要牢固樹立“課堂是屬于學生的”這一教育理念,把學習的時間真正還給學生。如語文學習,應放手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讓他們在預習中養成遇到困難主動使用工具書的習慣,養成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課堂上,教師的主導應“導到為止”,切不可繁瑣分析,疲勞訓練,40分鐘的課堂學習時間,應保證學生自主學習時間不少于三分之二的時間。此外,讓學生自主學習,要給予學生自主思維的空間。我們要求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鼓勵者、引導者。當然,最關鍵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應把學習方式的選擇權還給學生。據調查表明,很多學生還不能利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來提高學習效率。這說明我們平時極少給學生學習方式的選擇權。為此,我們要求教師不能長期硬性規定學生學什么、怎么學,不能壓抑學生的自主意識,造成學生習慣性地按照教師的“吩咐”去機械操作,形成學習效率的極度低下。教師應放手再放手,還學生學習方式的選擇權,讓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第二,要轉變單一的個體學習現狀,培養合作交流能力。我們認為,新課程倡導“合作”這一學習方式,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因為,合作學習能讓學生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彼此互通獨立見解,展示個性思維方法與過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見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同時,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動的和諧氛圍內進行學習,有利于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養成。如何進行合作學習,我縣的東門小學、池江小學等以此作為課題進行顧認真而又細致的研究探討,并逐漸形成了一些共識:從合作學習的形式上看,合作學習可以以同桌、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也可以采取全班集體交流的形式進行,既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也有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合作;從合作學習的內容上看,合作交流的可以是課堂學習的重點、難點和疑點,還可就調查研究性的命題分工實施,再交流綜合,還可貴州省課外閱讀、社會實踐學習談收獲談體會……總之,方法靈活多樣,內容可涉及學生學習的方方面面,終極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第三,要轉變機械的接受學習現狀,培養探究實踐能力。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形成學生能力的最廣闊的空間。綜觀國外教育,都十分重視學生探究能力實踐能力的達成。而要培養學生這些方面的能力,關鍵是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判斷、合理解決問題的資質和能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參與解決問題和探究活動的態度,使學生明確自己應有的姿態和生活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求教師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提問。“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學習探究活動中,我們要求教師不僅僅提供教材或資料讓學生去理解、記憶,而應呈現一個個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樣”,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思考,從多種形式、多種層面去求得答案。要使學生不僅“愛問”,而且“會問,形成較強的質疑解疑能力。同時,教師不能讓學生按照自己設計好的“圈套”回答問題,而應該引導學生敢于針對課文內容、課外讀物、針對社會生活、針對教師和同學的不同觀點等等提出質疑,敢于挑戰教師,挑戰權威,甚至否定權威。對學生表現出來的哪怕是一點點創新思維的火花,教師也一定要精心保護,給予鼓勵。總之,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此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我們一定要轉變傳統的以學生被動接受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轉變過去那種以教師講授為主,而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取知識、得到發展的學習方式;轉變“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和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為了使學生的學習方式能順利實現以上三個方面的轉變,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發展,縣教委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做了些工作:一、夯實基礎促轉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創新和素質的提高,是落實課改理念,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基礎和根本。為了促進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創新和素質的提高,我們采取了有力措施。1、注重理論學習。結合對原課程體系和學習方式局限性的分析,我們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組織全縣教育工作者認真學習《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及各學科新課程標準等有關課程改革,特別是關于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文章。在學習中做到有計劃、有筆記、有心得體會、有檢查、有考試。2、拓寬培訓途徑。一是在選派教育行政干部、學校領導干部和教師到北京、大連、深圳等地參加國家一級培訓和課改研討的同時,邀請省內外的教育專家、教授到我縣進行新課改培訓。分管教育的書記、鄉鎮長及中小學校長、教師都進行了課改通識培訓,實驗教師參與了各級各類學科培訓;二是積極選派教師到全國各地學習考察。一年來,我縣以跟班學習、交流研討等形式,選送了縣教委機關干部、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共1000余人次到北京、江蘇等地學習考察。學成回來之后,在縣內鄉鎮、學校之間實行“異地培養教師制度”,讓他們培養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骨干教師,這樣一茬接一茬,從而形成了我縣師資培訓燎原之勢。3、開展送教下鄉。為宣傳新課改理念和先進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我們開展了積極的送教下鄉活動。一是送觀念。我們把相關文件和各級領導關于課程改革的講話精神匯編成冊,印發到每個教師的手中,輔導他們學習;二是送教藝。我們把一些與新課程改革理念相吻合的優秀課例,如福建東南電視臺播放的《琥珀》、我縣優質課競賽活動的獲獎課例等制成錄相片送到各實驗學校進行播放,在組織教師觀看以后,由縣教研員進行點評,再根據我縣的實際組織教師進行討論;三是解疑惑。縣教委領導根據教師對課程改革實驗的疑惑,作輔導報告,為教師解難釋疑,澄清各種模糊認識。4、狠抓崗位練兵。一是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狠抓了教師鋼筆字、粉筆字、毛筆字、普通話、簡筆畫和現代教育技術等基本功訓練,并做到期初有計劃,平時勤督促,期末要考核,把教師基本功的練習成績納入教師的工作業績考核。二是組織個案分析。我們以每周三固定聽課日制度,組織縣教委機關干部、教研員和縣以上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深入學校聽課,組織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個案分析。三是在把握好教師“備課、說課、上課、聽課、議課”等環節的同時,積極開展校內“匯報課”、“觀摩課”、“公開課”和校、鄉(鎮)、片、縣四級優質課競賽等公開教學活動,積極創造條件,引導教師相互切磋,交流經驗,共同提高。二、把握關鍵促轉變1、教學改革促轉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關鍵在于轉變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為了實現教師課堂教學方式的徹底變革,我縣把2002年定為“課堂教學改革年”。其目標就是要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探求與之相適應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2、教育科研促轉變。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倡導和幫助學生建立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必定會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在成立課程改革教科研工作指導小組的基礎上,成立了專門的學習方式改革與研究工作指導組,編制了《大余縣課程改革實驗研究課題指南》,確定了51個與學生學習方式相關的研究課題,(其中,“合作式學習方式的研究”和“‘探究式學習’課型在農村中學物理教學中的實施”等8個研究課題被省教科所立項),并在完善工作制度,加強課題研究管理的基礎上,從教育教學第一線聘請了38名兼職教研員,進一步加強了教科研力量。三、創新環境促轉變1、營造良好社會氛圍。以自主、探究、合作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與學生家長在學生時代所行的以接受式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有著天壤之別,家長未必理解和支持。為了營造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社會環境,我們一方面通過電視講話、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宣傳單、板報、街頭橫幅等形式,大力向社會宣傳素質教育,宣傳課程改革,宣傳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們又通過家長會、家訪等形式與廣大家長一起分析單一、陳舊、被動的學習方式的局限性和以自主、探究、合作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的優越性,解答家長對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種種疑惑和擔憂,并把一些實施以自主、探究、合作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的優秀課堂教學錄相片,在家長會上播放,引起了家長對課程改革和實施以自主、探究、合作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的濃厚興趣。此外,我們還以社會評價的形式,請家長參與到課程改革中來,參與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中來,讓家長和我們一起共同感受以自主、探究、合作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巨大促進作用。2、創新考試評價機制。在課程改革實驗中,為了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我們十分注重考試評價制度對學校和教師教學方式改革的導向作用,進一步加大了考試評價制度改革與創新的力度。一是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度試行)》、《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討論稿)》和“促進人的發展為本”的新評價理念,制定了《大余縣小學語文、數學畢業質量檢測改革實施意見》,在內容上重點突出了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測試,加強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形式上,(小學語文)融合了基本的聽、說、讀、寫,(小學數學)兼顧了聽算(心算)、筆算和計算器的使用;在手段上實行了“三個結合”,即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理論(動口和動筆)與實踐(動手)相結合、開卷與閉卷相結合。二是依照新課改理念,制定了以學論教的課堂教學評價量化標準,十分強調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張揚學生的個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落實。三是把教師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與創新,以較大的權重列入了學校教育教學水平考評目標。經過近一年的研究和探索,教師的教育觀念得到了創新,素質得到了明顯的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的能力與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僅2001—2002學年度,我縣就有97篇教育教學論文在各級教育刊物上發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而且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生素質得到了全面發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我縣今后的課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查看全文

新課改下學習方式思索

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基礎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

本次課程改革力圖逐步改變這種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局面,改變原有單純接受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與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元化的學習方式。這一方式的轉變,不僅意味著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意識、學習習慣品質等方面的改變,而且意味著學生個人與世界關系的轉變和存在方式的轉變,更意味著學生作為一個生命個體,其主體力量的增強和生命價值的彰顯。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我們將極力倡導以下一些學習方式:

一基于合作的學習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推動現代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協作。對傳統的學習方式進行反思,我們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很少有合作互助的機會,人的意識和動機顯得十分淡薄。絕大多數學生在通常情況下,表現出一種學習的“個人主義”。這種學習方式使他們缺乏合作的愿望和沖動,不愿與他人一起分享學習成果。久而久之,便造成了學生之間的相互隔離、嫉妒、疏遠和對立。

建立在合作基礎之上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將自身的學習行為有機融入到小組或團隊的集體學習活動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時,展開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合作學習的場景中,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教師與社區人員都可參與學生的學習,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學生與社區人員之間可進行廣泛的合作與交流,每一位學生都可以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與他人共享學習資源。這樣的學習方式能有效地轉化和消除學生之間過度的學習壓力,有助于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進行積極的溝通,形成學習的責任感,培養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良好品質。

查看全文

音樂學習方式的轉變論文

音樂新標準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上,專門對教學過程與方法提出了明確要求,倡導體驗、模仿、探究、合作及綜合式的學習,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創設便于師生交流的教學環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這一切,旨在改變過去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啟發學生在親身體驗或實際模仿的過程中,懷著探究的興趣,主動學習。

那么究竟如何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轉變舊方式?新的方式會給音樂課堂帶來什么樣的變化?下面,就以三個教學片段為例,評析音樂學習方式的轉變所帶來的變化。

《一年級的起始課》案例背景說明:這是一堂一年級的音樂起始課。對象是剛剛離開幼兒園,不滿7周歲的核子。他們對什么都感到好奇,表現的欲望強,但自我約束力差,再加上我們學校音樂教室的特殊性(在舞蹈房上課),沒有桌子、椅子,卻有鏡子、把桿。如果不教給學生正確的走、坐、站等常規知識,那么就不能保證以后的音樂課能順利進行。但是如果單純的講述音樂課的常規,要求學生這樣、那樣,學生對音樂課就會失去興趣。失去了音樂學習的興趣,音樂課程就有可能成為虛設,因為興趣是學習的巨大動力,是學生主動學習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從學生的年齡、生理等特點出發,從這堂課的重要性出發,我給這節起始課制訂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教學目的:通過音樂游戲的形式來初步建立課堂常規,縮短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集中精力主動投入教學中,喜歡上老師和音樂課。教學內容:1.了解進出音樂教室及如何就坐的常規。2.學唱音樂問好曲。3.學習坐、站、走的正確姿勢。4.初步養成聽、唱的好習慣。為了體現音樂課程標準中所提的“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我進行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案例實景:1.帶孩子去音樂教室:目的:讓學生在排隊、行走時做到快、靜、齊,養成良好的習慣。師:告訴小朋友一個小秘密-老師最喜歡的動物是小貓咪,因為小貓咪走起路來沒有聲音,很乖啊。你們想不想學學小貓咪的走?做一回老師喜歡的小貓咪,好嗎?我要帶上最乖的小貓咪去參觀一個好玩的地方。準備好了嗎?生:安排排隊-按教室座位,排成四隊,一隊跟著一隊輕輕走到音樂教室。2.學小鳥的動作走隊形,并能找到自己坐的地方。目的:通過“小鳥找家”的游戲來熟悉學生在音樂課中坐的位置。師:帶領學生,學小鳥的動作在教室繞圈后到座位(由四個豎排繞圈后呈四個橫排,坐地上。)師:我看第一排和第三排的小鳥表現很好,現在讓你們在音樂中自由的飛舞,盡情地玩耍,不過,等音樂停了,你們可要馬上找到自己的家哦!生:單行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在教室里自由飛翔,音樂結束時迅速回到原位。(接著雙行的小朋友做小鳥飛。)師:現在所有的小鳥要一起飛出去了。大家要當心相互不能碰撞,這樣盡的小鳥,才飛得最高、最遠、最安全,回來時可別忘了自己的家。(音樂聲中全班學生飛出,飛回。)3.學習坐的正確姿勢目的:通過有節奏、有律動地朗讀練習,掌握正確的坐姿,并培養學生的韻律感。出示:臺鐘圖片師:看!這是什么?(小鬧鐘)小鬧鐘請你們閉上眼睛,聽聽它說些什么,并照著做,比誰做得緊棒!小屁股坐穩了;小胸脯挺起來了;兩只小手放膝蓋;小眼睛快睜開;看看誰更像小鬧鐘。生:根據小鬧鐘的要求學坐的姿勢,并跟著老師邊念邊做動作。動作-拍手兩下,雙手拍小屁股三下;拍手兩下,雙手拍膝蓋三下;拍手兩下,雙手拍胸脯三下;拍手兩下,雙手拍膝蓋三下;雙手在眼睛旁做閃爍狀兩下;拍手兩下,擺正坐姿。4.學習站的正確姿勢;目的:掌握正確的站立姿勢,并通過聽辨高音與低音,來形象地練習坐和站,并為下一課“音的高低”做鋪墊,讓學生初步懂得音有高低。出示一顆筆直的松樹師:誰能像這松樹一樣站立?(請幾個同學來示范)師:大家都站得不錯哦,聽聽和小松樹說的要求是不是一樣了?誰站得最像小松樹就能獲得一棵小松樹。(紙做的)①腳跟腳跟找朋友腳腳并攏。②左手右手快回家五指并攏貼近大腿兩側。③小小皮球藏起來雙手捧住腹部。老師說:"小皮球出來了,"學生挺腹。老師說:"小皮球藏起來,"學生收腹。不斷反復練習。④兩只肩膀往下壓-老師先讓學生:"做怪人"肩聳起,說"壓下去",學生雙肩下壓。不斷練:"做怪人","壓下去"……¨⑤挺起胸膛要開門-老師請小朋友把雙肩往前關,像關門一樣。老師說:"篤篤篤!"生問:"誰呀?"師:"是我"生:"請進請進!"把肩往后打開。⑥頭要放平看前方-眼光有神。師老師彈一個高音區的三和弦。你們就說:"站像一棵松",邊按剛才的要求直立;老師彈一個中音區的三和弦,你們就說:"坐像一臺鐘",邊正確地坐下。通過反復練習,獎勵做得好的學生。5、結合第一課欣賞《玩具兵進行曲》,讓學生學會正確的走。

對一年級的核子來說,音樂學習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戲"。只有當孩子在音樂游戲過程中獲得快樂,才能喚起他們對學門的那種緣自心底的熱愛,并成為他們終身學習的不竭動力。因此,本課的設計將走、坐、站、唱等各種音樂課的常規與"知識與技能"的訓練均溶入游戲之中,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各項音樂課常規、在游戲中聆聽、在游戲中自出想象、在游戲中積極表現、在游戲中大膽創造。游戲中,學生有個體的獨立活動,更有充分的師生、學生合作活動(如;小組合作聽辯高音與低音,學小鬧鐘和小松樹進行比賽、分角色扮演玩具兵練習走等),在這些合作的游戲活動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相關的本領,體會到了音樂活動的快樂,更為重要的是: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學會了與人交流,與人對話,鍛煉了膽識,增強了自信心。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中,"知識與技能"的目標達到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也達到了。真是"一舉三得"。這"得"全受益于采取了"游戲、合作"的學習方式,方式的改變也讓老師教得輕松愉快,學生學得快樂有效,并使音樂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散發著濃濃的人文氣息。

查看全文

淺析校外的音樂學習方式探討

當今社會,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與其說它是經濟實力的競爭不如說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這個競爭已經隨著時代的發展愈演愈烈,這必然也對教育的質量,對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的任務是培養跨世紀的高素質、高水平的接班人,各學科都非常重視學生各項素質、能力的提高,而音樂教育在素質、創新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現行音樂教育觀念、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在校外音樂教育中,也存在這些方面的問題,它不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和學生的審美需要。教育觀念老、學習內容舊、教學方法缺乏靈活、評價方法單一,更關注學生的技能訓練,功利思想嚴重。教師關注的不是學生審美需要,而是把學生的成績作為晉升、評職的資本,不關注學習方式的轉變和課程資源的開發。為提高全民族素質,校外音樂教育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極大的熱情,把創新校外音樂教育的學習方式投入到教學改革之中。

二、校外音樂學習方式創新的目標

1.改革校外教育過于注重技能傳授的影響,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2.校外音樂教育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