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3 17:36: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信用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信用文化管理作用
企業文化是影響一個企業興衰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一個組織的文化是現實構造的一種現象——它能使該組織的成員以一種理性、有意義的可接受的方式來認識并理解特定的事件、行動、目標和整個環境,包括他們自己的行為。對于一個給予信用的企業而言,其文化就是對于信用風險的態度。信用行為有它自己的循環,即從防御的保守主義到不負責任的冒險主義。
由于所有企業從事的業務都帶有一定程度的風險,所以每個企業必須確定它愿意承受多大的風險。管理高層必須建立一個風險承受的安全范圍,并且確使組織中的成員對此理解、確保公司的風險不會超過這個范圍。信用中國如果超出這個范圍,潛在損失帶來的嚴重后果就會比潛在營利帶來的滿意度要大得多。建立一個安全范圍,更重要的是要使公司的風險不超過這個范圍,這實際上要比想象的困難的多。對贏利性增長的追求常常會將公司業務推至幾乎與公司所承擔的風險邊緣相沖突的程度。
一個組織可能會設立非常復雜的政策及程序,通過檢查、報告手段等來控制其風險承載,但是如果這個組織缺乏一個良好的風險文化內核,所有這些都將會是徒有形式,不能發揮作用。失敗的銀行中有精心制定的信用政策、程序甚至信用委員會的會議記錄是常見的情況。很明顯對這些企業來說,缺乏的是企業信用文化的實踐,而不是信用的形式。如果信用文化真的進入了一個機構的血液,那麼這個機構的政策、程序就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個組織必須認真思考它們要培育的是什麼樣的行為,它們要建立什麼樣的報酬系統。如果它們要獎賞員工帶來的成功,且不論他是采取什麼樣的方法取得的成功,那它就是暗示員工不惜一切代價取得成功,而且只要成功,其他的事都不重要。這樣的文化,只會帶來更大的風險。巴林銀行的失敗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信用中國一個古老而威嚴的商人銀行卻因一個新加坡的交易員——尼古拉·利森而破產。關于利森事件的報道表明,在導致巴林破產事件之前,他為巴林賺了很多的錢。沒有人收集到足夠的證據來說明他是如何從一個所謂的無風險活動中掙錢的。如果他交易賺了,則完全有理由相信他會將它公諸于眾;如果他輸錢了,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他會想辦法掩飾起來或者想其他辦法把巴林的錢掙回來。當他越過了押注大小的理性邊界時,他只能采取隱瞞事實,希望在不長時間內市場反彈的下策。
巴林的例子告訴我們為什么一家公司需要報告系統和合理的稽查、對比和控制的原因。巴林很顯然未能實施足夠的控制。然而,同等重要的是,當事情進行得順當的時候,位于倫敦的管理層對所獲得的利潤頗感滿意,并且對任何問題亦不過問。信用中國這似乎讓人覺得巴林銀行像是一個“黑社會”——只要你能為它賺到錢,它就不問是怎么掙來的,從長期的觀點來看,這種類型的文化會把任何一個組織帶向深淵,顯然巴林的風險管理文化不適用于它所從事的活動。在一個具有強有力風險文化的組織中,控制機制既有前向的也有后向的。向后看的系統就像交易記錄中及時追蹤現金流那樣簡單;向前看的系統將努力發現潛在的風險,不僅僅是頭寸的風險,而且還有所有的系統范圍內的風險。
對管理高層來說,除文化之外沒有更好的方法來傳遞這樣的信息:我們將對表現良好者給予獎賞,但你們一定要按規則辦事,不能隱瞞任何事實。信用文化告訴我們應該獎勵那些預先發現較高風險并使組織避開這個風險的員工。信用評估中介組織應將這樣的信用文化鑲嵌在自身的每一項業務中,以其指導每個成員的行為,支撐組織的發展與提升。一個強有力的信用風險文化仍是組織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剖析農村信用文化構建策略
摘要:盡管農村信用社經歷了五十多載的風風雨雨,各項業務和改革進度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提高,但農村信用社文化建設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在現有的社會環境和誠信條件下,農村信用社文化建設應當聯系實際,根據農村信用社的全盤工作以及不同的經營階段的工作重點,開展與之相協調的文化建設活動。筆者認為具體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文化建設
1以人為本,增強信合員工對此項工作的認同感
由于信合員工是農村信用社文化建設的創造者和實踐者,所以,在農村信用社文化建設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力求把實現農村信用社的辦社宗旨、自身經營效益和員工個人自身價值有機地統一起來,既要充分調動廣大信合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主人翁意識,又要履行辦社宗旨,服務“三農”,實現社農雙贏,增強服務意識和全局理念。只有這樣,廣大信合員工才能在實際工作中愿意投身本單位的文化建設,并以實際行動為本單位的信合文化建設做貢獻。
2加強學習,提高信合員工隊伍素質
農村信用社文化建設的好壞直接決定于廣大信合員工的自身素質,過硬的業務操作技能和扎實的自身修養和良好的文化底蘊。如果廣大信合員工業務素質不高或缺乏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自身修養,那么農村信用社講創新、講發展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農村信用社要在社內積極倡導加強學習的好風氣,號召大家在政治上積極學習,在業務上開拓進取,從而讓廣大的信合員工逐漸樹立起以學習為榮、以學習為樂的意識,這樣一來就會對農信社的文化建設起到推動作用。為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向縱深開展,農村信用社領導應鼓勵信合員工積極參加技術職稱考試、參加不同內容的培訓和學習、引導他們在學習上自覺地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進取理念。讓他們認識到學習不僅不是負擔,而且是一件很愿意做的事,因為只有學到了真本事,才能在日后的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不至被社會所淘汰。
商業銀行信用文化探究論文
一、信用文化在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的重要性
信用文化能夠使商業銀行全體員工對風險的含義、種類、防范風險的手段以及風險管理與業務發展的關系,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并且它能夠使其員工的思想得到統一。因此,信用文化對于提高銀行管理水平和抵御信用風險能力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旗幟作用,成為一家銀行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熏陶作用,通過共同的價值觀來熏陶和感染銀行的全體員工;凝聚作用,引導所有員工為了共同的目標而積極努力;規范作用,通過制度來規范和約束員工的行為,有效地實現銀行的經營管理目標;激勵作用,通過樹立銀行的最高追求,激勵全體員工共同為實現目標而奮斗;展示作用,通過銀行文化的外在表現,人們可以了解銀行的形象和員工的素質,從而對銀行作出評價和選擇。
二、中國商業銀行信用文化的現狀——發展滯后
社會信用觀念淡薄嚴重侵蝕銀行業,使銀行信用風險加劇。中國銀行業作為社會信用關系最集中的體現者,一直在遭受一些行為主體信用價值缺失的侵蝕。侵蝕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是沒有償還能力卻隱瞞自己資信的真實狀況騙取銀行貸款,有的是有錢不還,想方設法抵賴銀行貸款,還有的是鉆相關金融法律的空子,多方騙取貸款或拒不歸還貸款,有的甚至是打著政府的名義以多種方式逃避銀行貸款。凡此種種造成的結果是銀行信用風險日益積累,不良資產比例居高不下,銀行效益出現嚴重問題。銀行業的風險不可小視,小而言之,它可能導致商業銀行惜貸或懼貸行為,影響其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大而言之,信用風險積累成大的金融風險,有可能引發一國的金融危機,進而威脅一國的經濟安全。
三、中國商業銀行信用文化發展滯后的原因分析
1.從體制改革方面看,近幾年來,隨著中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和中國加入WTO,中國的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在體制和治理結構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革。20余年來,中國商業銀行體制遵循“一元化—多元化—專業化—企業化—商業化—現代化”的漸進改革路徑,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如形成了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000家地方性商業銀行,100家外資銀行分支機構為補充的商業銀行機構體系;金融工具種類增多,金融資產數量增加了26倍,商業銀行初步具有收益—成本和風險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但是,中國的商業銀行信用文化的發展并沒有與銀行體制變遷同步發展,過去的信用文化理念在員工的思想觀念中影響深遠。而目前傳統信用文化的理念已不再適應于以價值規律和規模市場交換為主導的現代市場經濟,這就嚴重阻礙了現代商業銀行信用文化的建立。
政府信用管理論文
“政府是由現實的少數人員組成的受一定傳統、習慣、法令、規章約束公共事務管理行為的制度化了的行使公共權力的組織機構體系。”[1]政府具有階級性和社會性,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是人民意志的執行系統,其宗旨就在于為全體人民服務。政府信用就是指國家行政機關秉承以人為本、誠心為民的理念,認真恪守并有效履行法定權力和職責,科學制定和依法執行政策,信守對民眾的承諾或約定而取得民眾的信任。政府信用以政府能力為基礎,這不僅包含一定的要求能力,即制定并執行政策的能力;還包括相當的支持能力,也就是體制和政策的包容性、回應性和服務性[2]。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著力建設和諧社會”列為政府要突出抓好的三大任務之一,這標志著在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政府將發揮主導作用,而這種主導作用發揮的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信用的高低。
一、政府信用對建設和諧社會的作用
1.政府信用是和諧社會政治文明發展的主導力量
政府信用是實現政權穩定、政治民主,促進和諧社會政治文明發展的主導力量,是政治穩定的基礎,因為政府信用直接關系著政府的合法性問題。政府合法性的直接基礎是人民的信任和認同,而認同又源自政府信用。良好的政府信用有利于增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相互回應,形成政府與公眾之間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政通人和、穩定有序、充滿活力”的局面,這樣就為政令的施行奠定了基礎,為政府成功地工作創造了條件。由于政府權力由人民賦予,政府講信用首先就要保證權力屬于人民,并按人民的意志行使權力,保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信用還是政府權威的重要來源,是政府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的基礎。權威意味著民眾真心愿意服從政府的領導,認同和支持政府及其行為,是政府實現管理職能的基礎。和諧社會政治發展的目的是要建設高度的政治文明,而政府的誠信道德本身就是政治文明中行政倫理的一個重要范疇。同時,作為一種文明的政治理念,政府信用要求政府是一個法治政府、責任政府、透明政府、公正政府、廉潔政府,要求政府在履行職能的過程中體現正義、公平、民主的價值理念,這恰好與和諧社會對政治文明的訴求相契合。而且,政府信用制度也是政治制度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講信用的政府就是要通過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來提高政府的政治權威,推進民主政治的發展和政治文明的建設。
2.政府信用是和諧社會物質文明的重要支撐
政府信用是促進和諧社會的經濟發展,建設物質文明,實現人民生活相對安康的重要支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現實起點,政府信用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良性運行的重要保證。“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不能健康發展”[3],而信用規則的制定、市場主體對規則的履行又有賴于良好的政府信用。政府信用最根本的表現是政府通過制定和執行政策,來管市場管不了、管不到、管不好的事情,確保和維護市場經濟主體的獨立地位,培育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要求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為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創造條件。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要素是要有一良好的投資環境,包括政策環境、基礎設施、服務環境等,而政府信用則可以為經濟的發展創造優良的信用環境,從而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政府信用還是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建立的前提,是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石。良好的政府信用可以降低經濟活動中的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率,增加物質財富。因為講信用的政府執法公正,信息公開,這就可減少市場經濟主體的信息搜尋費用、溝通成本、談判成本、監督成本,進而提高經濟效率。而且較高的工作效率和較低的行政成本,也間接地增加了物質財富。此外,政府信用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和財富,良好的政府信用能夠提高國家的競爭力,所謂“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4]。
政府信用提升分析論文
一、政府信用對建設和諧社會的作用
1.政府信用是和諧社會政治文明發展的主導力量
政府信用是實現政權穩定、政治民主,促進和諧社會政治文明發展的主導力量,是政治穩定的基礎,因為政府信用直接關系著政府的合法性問題。政府合法性的直接基礎是人民的信任和認同,而認同又源自政府信用。良好的政府信用有利于增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相互回應,形成政府與公眾之間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政通人和、穩定有序、充滿活力”的局面,這樣就為政令的施行奠定了基礎,為政府成功地工作創造了條件。由于政府權力由人民賦予,政府講信用首先就要保證權力屬于人民,并按人民的意志行使權力,保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信用還是政府權威的重要來源,是政府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的基礎。權威意味著民眾真心愿意服從政府的領導,認同和支持政府及其行為,是政府實現管理職能的基礎。和諧社會政治發展的目的是要建設高度的政治文明,而政府的誠信道德本身就是政治文明中行政倫理的一個重要范疇。同時,作為一種文明的政治理念,政府信用要求政府是一個法治政府、責任政府、透明政府、公正政府、廉潔政府,要求政府在履行職能的過程中體現正義、公平、民主的價值理念,這恰好與和諧社會對政治文明的訴求相契合。而且,政府信用制度也是政治制度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講信用的政府就是要通過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來提高政府的政治權威,推進民主政治的發展和政治文明的建設。
2.政府信用是和諧社會物質文明的重要支撐
政府信用是促進和諧社會的經濟發展,建設物質文明,實現人民生活相對安康的重要支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現實起點,政府信用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良性運行的重要保證。“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不能健康發展”[3],而信用規則的制定、市場主體對規則的履行又有賴于良好的政府信用。政府信用最根本的表現是政府通過制定和執行政策,來管市場管不了、管不到、管不好的事情,確保和維護市場經濟主體的獨立地位,培育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要求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為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創造條件。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要素是要有一良好的投資環境,包括政策環境、基礎設施、服務環境等,而政府信用則可以為經濟的發展創造優良的信用環境,從而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政府信用還是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建立的前提,是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石。良好的政府信用可以降低經濟活動中的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率,增加物質財富。因為講信用的政府執法公正,信息公開,這就可減少市場經濟主體的信息搜尋費用、溝通成本、談判成本、監督成本,進而提高經濟效率。而且較高的工作效率和較低的行政成本,也間接地增加了物質財富。此外,政府信用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和財富,良好的政府信用能夠提高國家的競爭力,所謂“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4]。
3.政府信用是和諧社會文化發展的推動力量
政府信用建設作用分析論文
一、政府信用對建設和諧社會的作用
1.政府信用是和諧社會政治文明發展的主導力量
政府信用是實現政權穩定、政治民主,促進和諧社會政治文明發展的主導力量,是政治穩定的基礎,因為政府信用直接關系著政府的合法性問題。政府合法性的直接基礎是人民的信任和認同,而認同又源自政府信用。良好的政府信用有利于增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相互回應,形成政府與公眾之間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政通人和、穩定有序、充滿活力”的局面,這樣就為政令的施行奠定了基礎,為政府成功地工作創造了條件。由于政府權力由人民賦予,政府講信用首先就要保證權力屬于人民,并按人民的意志行使權力,保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信用還是政府權威的重要來源,是政府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的基礎。權威意味著民眾真心愿意服從政府的領導,認同和支持政府及其行為,是政府實現管理職能的基礎。和諧社會政治發展的目的是要建設高度的政治文明,而政府的誠信道德本身就是政治文明中行政倫理的一個重要范疇。同時,作為一種文明的政治理念,政府信用要求政府是一個法治政府、責任政府、透明政府、公正政府、廉潔政府,要求政府在履行職能的過程中體現正義、公平、民主的價值理念,這恰好與和諧社會對政治文明的訴求相契合。而且,政府信用制度也是政治制度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講信用的政府就是要通過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來提高政府的政治權威,推進民主政治的發展和政治文明的建設。
2.政府信用是和諧社會物質文明的重要支撐
政府信用是促進和諧社會的經濟發展,建設物質文明,實現人民生活相對安康的重要支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現實起點,政府信用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良性運行的重要保證。“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不能健康發展”[3],而信用規則的制定、市場主體對規則的履行又有賴于良好的政府信用。政府信用最根本的表現是政府通過制定和執行政策,來管市場管不了、管不到、管不好的事情,確保和維護市場經濟主體的獨立地位,培育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要求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為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創造條件。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要素是要有一良好的投資環境,包括政策環境、基礎設施、服務環境等,而政府信用則可以為經濟的發展創造優良的信用環境,從而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政府信用還是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建立的前提,是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石。良好的政府信用可以降低經濟活動中的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率,增加物質財富。因為講信用的政府執法公正,信息公開,這就可減少市場經濟主體的信息搜尋費用、溝通成本、談判成本、監督成本,進而提高經濟效率。而且較高的工作效率和較低的行政成本,也間接地增加了物質財富。此外,政府信用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和財富,良好的政府信用能夠提高國家的競爭力,所謂“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4]。
3.政府信用是和諧社會文化發展的推動力量
提升政府信用的必要性和方法論文
摘要:社會和諧是我國政府施政的價值目標,政府信用直接關系著政府的合法性,是實現政權穩定、政治民主,促進和諧社會政治文明發展的主導力量。政府信用還是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石,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是促進和諧社會的經濟發展,建設物質文明,實現人民生活相對安康的重要支撐。政府信用也是塑造信用文化,建設精神文明,促進和諧社會文化發展和推動資源合理利用,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環境和諧的保障力量。應從樹立善治的理念,加強行政文化建設,增強政府信用意識;合理定位政府角色,推動政府自覺和政府再造,提高政府信用能力;進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強化政府的信用行為三方面切實提升政府信用。
關鍵詞:政府信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保障
“政府是由現實的少數人員組成的受一定傳統、習慣、法令、規章約束公共事務管理行為的制度化了的行使公共權力的組織機構體系。”[1]政府具有階級性和社會性,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是人民意志的執行系統,其宗旨就在于為全體人民服務。政府信用就是指國家行政機關秉承以人為本、誠心為民的理念,認真恪守并有效履行法定權力和職責,科學制定和依法執行政策,信守對民眾的承諾或約定而取得民眾的信任。政府信用以政府能力為基礎,這不僅包含一定的要求能力,即制定并執行政策的能力;還包括相當的支持能力,也就是體制和政策的包容性、回應性和服務性[2]。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著力建設和諧社會”列為政府要突出抓好的三大任務之一,這標志著在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政府將發揮主導作用,而這種主導作用發揮的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信用的高低。
一、政府信用對建設和諧社會的作用
1.政府信用是和諧社會政治文明發展的主導力量
政府信用是實現政權穩定、政治民主,促進和諧社會政治文明發展的主導力量,是政治穩定的基礎,因為政府信用直接關系著政府的合法性問題。政府合法性的直接基礎是人民的信任和認同,而認同又源自政府信用。良好的政府信用有利于增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相互回應,形成政府與公眾之間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政通人和、穩定有序、充滿活力”的局面,這樣就為政令的施行奠定了基礎,為政府成功地工作創造了條件。由于政府權力由人民賦予,政府講信用首先就要保證權力屬于人民,并按人民的意志行使權力,保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信用還是政府權威的重要來源,是政府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的基礎。權威意味著民眾真心愿意服從政府的領導,認同和支持政府及其行為,是政府實現管理職能的基礎。和諧社會政治發展的目的是要建設高度的政治文明,而政府的誠信道德本身就是政治文明中行政倫理的一個重要范疇。同時,作為一種文明的政治理念,政府信用要求政府是一個法治政府、責任政府、透明政府、公正政府、廉潔政府,要求政府在履行職能的過程中體現正義、公平、民主的價值理念,這恰好與和諧社會對政治文明的訴求相契合。而且,政府信用制度也是政治制度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講信用的政府就是要通過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來提高政府的政治權威,推進民主政治的發展和政治文明的建設。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分析論文
一、西方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質量管理方法簡述
目前,西方商業銀行在信貸風險質量管理方面的創新主要包括:信用文化、風險等級評定制度、貸款定價、貸款損失預測、貸款組合管理及貸款監督,其中銀行信用文化是各種信貸風險管理方法實施的基礎。
1.信用文化。信用文化是鼓勵某種貸款行為的貸款環境因素的總和。它包括銀行的貸款哲學和政策價值取向、重要性的確定、管理溝通、貸款員的培訓等。信用文化是影響銀行績效和銀行經營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2.風險等級評定制度。風險等級評定制度是信用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部分,風險等級評定可用于貸款定價、貸款損失準備、貸款監督等,它在整個信貸風險管理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
3.貸款定價。風險評級的擴展是將其與貸款定價相聯系。國際上許多銀行都開發了貸款定價模型,模型中綜合包括了預期的貸款盈利率、資本充足度、資產回報率、產權回報率及風險調節率。每一種模型都是通過評估客戶的盈利能力來確定貸款的最佳定價結構。此法稱作客戶利潤分析法(customerprofitabilityanalysis)。具體是評估銀行與客戶業務往來中的所有成本和收益,結合銀行既定的利潤目標,給客戶的貸款進行定價。
4.貸款損失的預測。預期的貸款損失是提供貸款的正常成本,可在貸款定價時予以考慮。銀行資產組合是不同程度的風險資產的組合,每種資產都有不同的違約概率。西方商業銀行普遍認為銀行所面臨的違約風險主要有預期內風險和預期外風險兩種,因此銀行的貸款損失由預期內損失和預期外損失兩部分構成。預期內風險是根據歷史資料統計計算的某一特定風險等級的資產在既定期限內的平均違約概率;預期外風險是在預期內風險之外的違約的概率。對于預期內損失,銀行根據風險成本計算法,對不同信用等級規定不同的風險調節率,從而通過在貸款定價時收取風險費用予以補償;對于預期外損失,由于其波動性和難以預料性,銀行是通過自有資本金予以補償的。銀行信貸對象的風險等級過低、貸款對象過度集中于某一兩個行業、區域和少數借款者等,都會導致預期外損失的發生。為了減少預期外損失,國外已有許多學者研究并提出了企業違約和企業破產失敗預測的定量模型。我國可以借鑒其合理的成分用來分析。
小議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與社會誠信體系建設
論文關鍵詞: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誠信原則社套誠信體系建設
論文摘要: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對于經濟建設、道德建設以廈發展先進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立足于振*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的實際.通過對誠信原則廈東北三省社套誠信體系建設具體舉措的比較。對東北三省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提出一些設想和建議。
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舉措給東北只省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經濟的發展客觀上要求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現代信用體系是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重要基礎條件。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的戰略部署,建立健全社會誠信體系對于東北三省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促進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1.1誠信和誠信原則
誠信,是指誠實信用。誠實,不說謊;信用,說話算數,做事踏實,言而有信,行而有果。誠實信用原則,簡稱誠信原則,是一個古老的道德原則,在法律上是個古老的民商法原則,而在實踐中的應用或適用范圍,已遠遠超過了民商法領域。它原意是指:社會民事經濟活動的參加者(當事人),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從善意出發,正當地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杜絕欺詐、說謊、弄虛作假等,以維持當事人之間以及與國家社會利益之間的平衡關系的原則。
個人征信體系建設設想
一、我國征信體系建立的現狀及現有模式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人民銀行牽頭建設的全國統一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
按照國務院的要求,2004年初人民銀行加快了個人征信系統的建設。2004年12月中旬實現了中國銀行等15家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8家城市商業銀行在上海等7個城市的試運行。2005年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廣,6月底,16家國有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實現與該系統的全國聯網;8月底,115家城市商業銀行實現與該系統的全國聯網;2005年底,已有12家省級農村信用聯社、55家地市級農村信用聯社和56家城市信用社聯網接入該系統。經過一年的試運行,2006年1月正式運行。該系統主要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采集個人的基本信息、開立結算賬戶信息、在金融機構的借款、信用卡、擔保等信貸信息,并將個人在全國所有商業銀行的這些信息匯集到其身份證號下。目前,數據庫收錄的自然人數已經達到3.4億人,其中有信貸紀錄的人數約為3500萬人,其余為開立結算賬戶信息。截至2005年底,收錄的個人貸款余額為2.2萬億元,約占全國個人信貸余額的97.5%。
目前個人征信系統的主要使用者是金融機構,通過專線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總部相連(即一口接入),并通過商業銀行的內聯網系統將終端延伸到商業銀行分支機構信貸人員的業務柜臺,實現了個人信用信息定期由各金融機構流入個人征信系統,匯總后金融機構實時共享的功能。其中,前者表現為金融機構向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報送數據,后者表現為金融機構根據有關規定向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實時查詢個人的信用報告。金融機構向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報送數據可以通過專線連接,也可以通過磁盤等介質。
經過數年的摸索,我國各部門在我國國情基礎上對個人征信體系建設進行了多種多樣的探索和嘗試,形成了以人民銀行為主導的方案與模式。
該模式類似于歐洲模式,由人民銀行作為主導機構進行征信體系建設。在人民銀行已有的企業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和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系統兩大信用系統的基礎上進行擴建、由人民銀行籌建專門的征信機構進行運作,向包括金融機構在內的各種用戶提供信息報告服務。在個人征信方面,人民銀行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了《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