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藝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9 13:32: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纖維藝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纖維藝術

深究纖維藝術美感的拓展

摘要:纖維藝術作為現代裝飾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無論從表現上還是空間的裝飾性上,都無法擺脫現代科技進步的影響,制作手段從整體上來說已經完全超越了傳統的范圍。各種纖維材料的產生和運用,也促使了纖維藝術向著更為多樣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纖維藝術纖維材料美感

纖維藝術的魅力不僅在于圖案美,纖維材料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表現力,不同的纖維材料會帶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隨著現代主義文藝思潮影響與傳播,藝術家們逐漸發現了纖維藝術中使用各種材料可以創造嶄新的藝術形式和樣式,這種手段的運用,從本質上就是突破了傳統藝術形式上材料處于隸屬地位的觀念束縛,在無形之中促進了藝術家對傳統纖維藝術觀念、形式認識上深化,同時也促使纖維藝術家們對現當代纖維藝術獨特語言進行著廣泛的探索、大膽的開拓和試驗,使纖維藝術構成形式呈現出開放的多元化的風貌。

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掛;立體性、裝置性的軟雕塑;環境與纖維藝術互動的陳設性纖維藝術。無疑都給這門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這一切標志著現代纖維藝術的藝術語言、開拓性的創造思維和自由的試驗性特征與現代、后現代美術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強調了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和多維性、強調了材料和技術的綜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隱藏在視覺形態中的時代特征。雕塑家呂品昌說過:“將技術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豐富品質和潛能充分地發掘出來”。在這方面不乏范例,美國纖維藝術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滿了魅力,通過對材料的深刻認識及對其品質的充分挖掘,因材施藝,充分發揮纖維素材的自然特質,引入聯想和想象,創作出令人回味的纖維藝術作品。席拉•希克斯認為:在做纖維藝術作品時,藝術家應該完全自由地創作和表達自己的意圖,不需要臨摹平面繪畫的模式,而應該在編織過程中求開拓、求創新。當她的作品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新異的作品對看慣了墻面壁掛的人來說是非常吃驚的,猜不出究竟是用什么材料來制作的,藝術家的靈感究竟來自何方?其實,希克斯不但吸收了古代秘魯的編織技藝而且還采用了塔斯科印第安人的編織方法,比如:帶子的編織技藝。這使得她作品很好平衡了傳統因素與現代語境的關系。在1967年舉辦的第三屆國際壁掛藝術雙年展上,希克斯參展的一件壁掛的裝飾手法是用包芯經編紗線編織而成的。該技藝是帕拉卡斯人制作葬禮服采用的技藝(Paracas,帕拉卡斯半島,在今秘魯伊卡省。以帕拉卡斯半島為中心的文化,其年代為南美文化早初生期和早中間期,即公元前900年至公元400年,用精美的刺繡織物包裹尸體或作為隨葬品,織物圖案與納斯卡彩陶有關)。席拉•希克斯由鉆研傳統織物出發,在尋求突破與創新的當代背景下,展開了她對織物蘊含物質與精神的永恒性的深刻思索。香港纖維藝術家安琪拉•林的作品就運用了很多點狀材料元素。例如我們不太注意到的魚的眼睛、指甲、雞蛋皮等,這些材料都是作為點狀元素出現的。其作品反映了她的興趣和愛好。高中時學習的是中國文學,她的閱讀廣泛而深入,尤其在詩歌寫作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她曾在加利福尼亞和夏威夷學習過服裝、雕塑和繪畫。從1991年起,安琪拉•林舉行了很多個人展和聯展。2000年,林在“里程碑?刺繡展”展出14件作品,這些作品都是來自閱讀挪威神話小說帶來的靈感。每一件作品上邊都繡有她寫的詩。她選擇的材料以白色棉布和白色氈子作為主要的塑形基礎,然后采用一些“生物材料”:魚的眼睛、指甲、雞蛋皮等,來表現大地的生長與生命的延續。她的系列作品中的第二幅作品:《嬰兒》;第六幅:《戀愛》;第十幅到第十四幅:《死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第十四幅作品中,細小的白色的線球和一些雞蛋皮,這件作品中沒有詩,意味著結束和新的開始。這種把文字和纖維作品聯系起來的方式源于中國藝術傳統。美國藝術家蘇金•烏爾《分散記憶》這件作品,使用了成串的珠狀材料進行密集型的排列,然后圍合,形成籃子的形狀。通過單純的色彩,多種大小不同的珠子及串聯的技法,藝術家將自己分散的記憶寄予一個筒狀的作品之中。各件小珠子猶如珍寶一般召喚觀察者去觀察去思考,享受珠子帶來的視覺和觸覺美感,并且其圖像給人以隱喻的聯想。這種珠子被賦予了特定的意義,象征的手法從較為深層的角度含蓄地表達了對過去時光的回味和追憶。

現代纖維藝術的制作手段從整體上來說已經完全超越了傳統的范圍,甚至是借用了許多其他工藝的制作手段,一件作品往往是多種手段的綜合體現,從單一走向多元化。“現代纖維藝術家們在研究纖維語言時,基本上由兩種傾向:仍然利用傳統纖維材料,根據材料的特點探索新的表現手法;開發新的纖維材料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新技法。二者的目的都是為使作品具有新的形態,顯示強烈的個性。”傳統的纖維藝術特別是編織類的作品,一般是由設計師設計好畫稿,由制作工人按部就班地進行制作的,其制作方法和過程完全是在有序中進行的。現代纖維藝術的創作更多的是纖維藝術家自己完全從設計到制作的全過程,他們不再按稿而作,而是將制作的過程變為創造的一部分,為了創意和情感的表達,他們打破傳統的制作手段,進行大膽的改造和創新,從有序向無序的轉向過程中亦實現了個性化的反叛。蔚然成勢的現代纖維藝術呈現出信息時代各種藝術形式融合和多樣性發展的趨勢,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藝術愛好者加入到纖維藝術的創作領域。“隨著纖維藝術展現面貌的千姿百態,纖維藝術的創作手法也不在于拘泥于傳統:縫綴、捆綁、印染、刺繡、粘貼、照相印刷、轉移印、烙痕、裝置、聲音、燈光、塑型燈都成為纖維藝術的表現語言與形成,帶給人們嶄新的視覺感受。”

自第三次科技浪潮席卷全球以來,新型材料同信息、能源一起被稱為現代科技的三大支柱。如:化學纖維、玻璃纖維、光導纖維、金屬纖維等的出現和運用就大大豐富了現代纖維藝術的表現形態和創作途徑。纖維藝術作為現代裝飾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無論從表現上還是空間的裝飾性上,都無法擺脫現代科技進步的影響,各種纖維材料的產生和運用,也促使了纖維藝術向著更為多樣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同時具有無污染、綠色環保和保健等特性的新型纖維材料,也為纖維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多種觀念和形態表現上的新空間。

查看全文

產品設計纖維藝術思考

摘要:鑒于我國高校纖維藝術教育發展相對滯后的情況,本文從產品設計專業出發,重點闡述纖維藝術的構思和創意兩個方面,通過分析纖維藝術的思路來源,把握纖維藝術的創作原則,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纖維藝術創作。

關鍵詞:產品設計;纖維藝術;構思;創意

纖維藝術就是將生活中的纖維材料,運用藝術的手法進行創作。國內高校的纖維藝術教育往往停留在平面編織和純藝術的表現形式,很少將其跟產品設計掛鉤起來。因此,高校產品設計專業的纖維藝術設計該如何構思創意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好的想法是藝術創作的伊始,纖維藝術構思創意不是隨意而為,必須遵循一定的創作原則。

1產品設計專業之纖維藝術設

計的思路來源首先,大自然有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來源。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源于自然,它是人們創造美的源泉。從山川到河流、從日月到星辰、從陽光到雨露......大自然賦予的一切無不讓人驚嘆。我們應該用獨特的眼光從幻化萬千的大自然中捕捉靈感,經過一定的分析、概括、想象等后轉化為纖維藝術作品的基本元素。我們將生活中最平常的物象賦予自身的情感表達,在生活中尋找創作的靈感。只要用心觀察和思考,我們會發現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轉化為纖維藝術的創作題材,使生活中積累的點滴經驗轉化為理想中的纖維藝術形式,整個過程更是創作者情感體驗的一次升華。其次,廣泛收集纖維材料,適時開展市場調研,對纖維產品進行梳理,從中了解各種材料的特性,最終獲得靈感。纖維的種類可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其中天然纖維主要有棉、毛、蠶絲、石棉,毛類纖維又分羊毛、駱駝毛、兔毛、牛毛等。品種不同性質也不相同,如綿羊毛細柔、光澤度好、縮絨性強、在羊毛中堪稱最佳,而牛毛比較粗硬、可紡性較差,多用于毛氈或是與羊毛混用。我們應該多多了解材料的特性,根據自己將要設計的產品來選擇材料,真正做到因材施藝。再次,在民族傳統文化中獲取纖維藝術的構思創意。中華民族擁有璀璨而悠久的歷史文化。其中,中國傳統的民族元素不僅是我國寶貴的財富,而且是世界文化史上一朵奇葩。經過幾千年的錘煉和沉淀,中國傳統的民族元素愈發顯現出獨有的魅力。中國的纖維藝術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民族文化的深厚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我們應該深入挖掘民族元素,將之運用到纖維藝術中來進行創新。

2產品設計專業之纖維藝術設計所遵循的原則

查看全文

現代公共藝術與纖維藝術創作研究

摘要:纖維藝術存在的年代十分久遠,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在西方國家,纖維藝術從古至今都得到良好的推崇,其承載著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文化底蘊與內涵。纖維藝術家們通過纖維的不同材料以及不同表現形式向觀賞者傳遞著文化精神、情感共鳴以及思想意識。當纖維藝術與現代公共藝術中的其他表現形式進行了完美的融合,則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發展與進步。通過對現代藝術表現形式以及人類文明,語言特點等的探索,可以再次推動纖維藝術的變革,讓其更加受到國內外藝術界、建筑界的關注認識。現代纖維藝術不同于傳統纖維藝術,其表現形式較多且十分新穎,目前人們比較常見的是壁面形態、軟雕塑形態以及裝置形態這三種,無論是哪一種都充分展現了傳統纖維藝術表現形式的延伸與變革,同時呈現了現代化的審美需求與人們的精神需求。

關鍵詞:現代公共藝術;纖維藝術;創作研究

纖維藝術在我國其實是一種又古老又年輕的藝術表現形式,從我國傳統的地毯、掛毯等編織品當中都可以發現現代纖維藝術的元素存在。

一、傳統纖維藝術與現代纖維藝術的不同表現形態

纖維藝術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存在,隨著時代的變遷纖維藝術的表現形式也一直在演變,直到現在被大眾使用更多的現代纖維藝術,其裝飾性的表現形式以及根據拓展新的材料都更加符合現代藝術表現形式的特點。纖維藝術的應用也從一開始的日常生活所需演變為現在的承載著手工勞動者展現自我價值的藝術品,能夠更好體現纖維藝術的社會價值,是可以發揚個體精神的傳播藝術,更是現代藝術所有表現形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過隨著時代不斷演變的纖維藝術的表現形式,人們可以體會到不同時代、不同階段人群的思想觀念以及內涵,感受不同時期的人文情懷。1.傳統纖維藝術傳統的纖維藝術大多是圍繞現實生活需求而展開的,現在來說讓我們比較熟知的就是我國古代的絲綢與刺繡,這兩者都是非常典型的傳統纖維藝術的表現形式,并且絲綢之路的盛興使得我國古代的這一極具特色的纖維藝術表達形式走向了世界各國。一般來說傳統纖維藝術也是分為植物纖維、動物纖維以及后期才發展起來的人造纖維。在人類文明早期,纖維藝術得以展現的材料大多都取材于大自然,因此植物纖維以及動物纖維的運用就相對更加的廣泛,首先就是衣物的產生通過植物纖維以及皮毛類組成的簡單遮擋物推動極大地推動了文明社會的發展。而隨著時代的更替,人們發現通過這些植物纖維和動物纖維用織與秀等技法做成的各類生活用具可以使得人們的生活得到更加的便利,動物寬厚的皮毛則在冬季可以起到十分好的御寒作。纖維制品對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從古至今在西方國家也同樣受到人們的關注與喜愛。根據歷史上記載,早在17世紀,西方國家對于纖維藝術的需求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西方國家手工藝術的社會價值并一度將手工藝人推到了可以與繪畫家相互追逐的高度。手工藝人通過各種五彩斑斕的絲線編織出各種極具藝術特色的圖案將當時的纖維藝術水平提到最高,同時纖維藝術品相較于用于展覽的繪畫而言多了更多的社會實用性,這也是其更加受到人們推崇與熱愛的原因,同時也為后期纖維藝術的不斷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總的來說,傳統纖維藝術其實是結合了美感與實用性的,表達形式上他以實用性為主,裝飾感為輔[1]。2.現代纖維藝術在現代公共藝術的發展推動下,人們對于纖維藝術有了全新的思考與突破,不再局限于傳統纖維藝術的固有思維以及傳統纖維藝術中單一的表現形式。現代藝術家的開放性思維模式對于現代纖維藝術的不斷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幫助,直接推動了現代纖維藝術的不斷突破與進步。同時互聯網的發展,空間思維的發展也使得現代纖維藝術可以由原本的平面表現形式逐步轉換為立體表現形式甚至在三維空間也有了更新穎的現代化表現形式,這為纖維藝術注入了更多的奇思妙想與新鮮血液。不同于傳統纖維藝術更加注重追求實用性,現代纖維藝術更多的是希望可以給人們帶來思想上的情感共鳴以及感官上的直接思想感受,現代纖維藝術的表現形式以及藝術內涵同樣也在公共藝術領域得到了更多藝術家的倡導與推崇,其藝術特色不斷地進行大膽嘗試與突破,傳統技法與現代化纖維藝術表現形式的結合可以使得當代纖維藝術作品擁有更深層次的內涵。另外隨著新一代藝術家們的崛起,他們的突破性思維以及新潮思路為纖維藝術表現形式注入了非常多的現代化表現形式,全新的表現形式隨著藝術家們的不斷突破而層出不窮,現代纖維藝術得到了持續不斷地開拓與發展。

二、現代纖維藝術的公共性原則

查看全文

當代纖維藝術的造型特征與藝術審美

1現代纖維藝術在我國

我國對現代纖維藝術的研究與創作始于結束。1981年春,美籍華裔女纖維藝術家,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教授茹斯•高(Ruth•kao)帶領15個美國纖維藝術專業的學生來到中央工業美術學院留學,敲開了中國現代纖維藝術研究發展的大門。1984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首屆中國壁掛藝術展。

在展覽上,引起人們廣泛注目的是江蘇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林曉冷冰川為代表的作品,其材料使用相當廣泛。1986年,瑞士洛桑國際壁毯藝術雙年展上,展出了中國藝術家谷文達,梁紹基,施慧和朱偉的作品,第一次在洛桑展現了中國纖維藝術的風格,向世人闡述了現代纖維藝術的中國氣派。2000年的“從洛桑到北京——2000年國際纖維藝術展”及隨后的2001年12月在西安舉行的“西部•西部”藝術大展,纖維藝術展更是具有影響的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的華夏文化氣概和當代造型觀念。

2現代纖維藝術造型觀中的色彩表現

現代纖維藝術造型觀中的色彩表現的創造應該以人為本,把營造整體空間色彩的審美心理為最終目的。纖維藝術造型觀中的色彩表現是通過纖維藝術自身的色彩表現和纖維藝術的色彩與周圍環境的色彩兩方面關系的協調對比而共同完成的。色彩在纖維藝術中,是經過經緯色線的組合配置、在交織形成的點線面肌理的層次中體現的。纖維藝術的色彩不同于繪畫對色光的追求,它強調的是空間混合的色彩交織效果。因此,在經緯交織中,色彩不但是形態的一部分,而且在形態結構中它又是最重要、最直觀的部分。可以說色彩是一種重要的構成語言,它在材與質的交融匯合形與色的相得益彰中創造了纖維藝術的空間美。

現代纖維藝術有著諸多的表現因素,然而色彩的因素與環境的關系最為密切,最為直觀。藝術家必須首先考慮纖維藝術色彩與環境色彩兩方面關系的統一,方能營造整體空間的色彩表現美。

查看全文

纖維藝術論文:透析現代意識工藝下纖維藝術

本文作者:崔璨單位:蘇州大學藝術學院

波斯地毯的編織工藝是采用打結的方式,因此做工好壞的判斷標準就是每平方厘米的結數,一般70道已經是很好的,超過100道自然是大師之作。今天的波斯地毯幾乎只是融入了些許現代的圖案,其所用的材質和工藝是多年一直被延續的,傳統的工藝制作過程也成為了藝術。圖1波斯地毯Fig.1Persiancarpet1.2現代纖維藝術工藝的創新科技是誘發改變的最大動力和支持。不少現代纖維藝術的創作者渴求能通過纖維藝術的創作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欲望和理念,渴望與參觀者交流來實現最終的完成。美國纖維藝術家列奧庫克(LiaCook)創作的“聯想的空間”就充分地利用了科技帶來的優勢(圖2)。傳統編織采用的經緯編制方法,是保持經線為骨骼,以緯線的纏繞變化來實現的,因而在編織完成后,經線是被隱藏在其中的。LiaCook借助科技手段,進行了以經線為主的嘗試,作品里起伏多變的經線如金屬浮雕般迷人,有意處理的水紋形態和纖維材料本身的柔軟感相得益彰,讓人聯想到渾然天成般的節奏與韻律。借助科技發現材料的肌理美并加以深掘,日益成為現代纖維藝術成功的一個重要特征。革新工藝后產生的肌理已是成功激發、引領人們探究一件藝術作品的動因之一。

意識工藝的延續

創作與欣賞主體的態度風格的更替在時裝中體現得更明顯一些,探究輪回般的流行趨勢,可以看到其背后的文化。纖維作品的初衷是為了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實際需要,實際需要解決后,就必然開始關注心理的需求。意識工藝強調的就是纖維藝術形式革命背后的文化。藝術構造的事實瓦解日常理性秩序的現象在藝術創作中頻頻發生,充分說明客觀事實已不再是創作的唯一靈感來源。在構思一件纖維藝術作品時,首先確定的可能是想要表達的想法,然后再來尋找實現這種想法的客觀載體。就像可以被構思的事實一樣,表現的情節也不需要是合理的。如LiaCook在2011年的創作“Su-BrainTracts”中,腦電波的影像以一種可視的方式表現出來(圖3)。作品中出現的形象元素是在現實中不可能并行出現的,藝術家以大膽的藝術手法來表現自己的想法,構造其所需要的客觀實在,構思的事件的合理性不再作為考量的依據。由此,一些現代纖維藝術開始利用軟材料圍繞性的張力特點,創造了具有雕塑感的立體作品,從而影響了整體空間。主體情感的強調如同其他現代主義作品,纖維藝術作品也總是在努力地表現主體自身的情感體驗。當下文化消融于經濟和經濟消融于文化的特別消費文化現象的出現,消解了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界限,使得人人都可以自由地表達自身的情感。再如圖3所示的這系列纖維藝術作品,是建立在其對神經系統科學的探究上,將概念布料通過實踐、接觸和記憶來表現其感官體驗。在這塊用數碼織機編織嵌入圖像結構的布上,數字像素成為線程,并且與另一個成為交錯的形象并置在同一空間內。作品飽含著創作者對新技術的不斷探索,并把情感通過觸覺刺激和視覺刺激共同來傳達,從而給欣賞者帶來了許多不同尋常的感官體驗。作為一種時代性的思想方式事實都可以通過藝術來構造,時間和空間自然不會再以常理存在于創作中,各種融合和并置體現了創作者的奇思妙想。這樣的纖維藝術引導欣賞者從一個空間到另一個空間,既保留著對一個空間的記憶,又懷著對下一個空間的期待。風格創造在空間特征中仍是二維平面的形式,但畫面構成已有抽象、立體等現代派藝術的表現風格,并著重挖掘材質與肌理的視覺美,在編織表現上以粗獷、平坦、凹凸的多種形式取得許多虛擬空間,創造了如同浮雕般的空間特征[2]。現代纖維藝術家在創作中利用纖維材料的特點來充分發揮多維空間的特征,在動靜、虛實的空間形態的表現中創造非凡的感應效果。其隨機性創造出巧妙和諧的意境,可以用來分割室內空間,營造出新的空間。

意識工藝下的纖維藝術創作內容和方法

意識工藝下的纖維藝術創作內容強調以意識為主的纖維藝術只不過是脫離了物質的層面,強調以意識為主體。即把藝術從“為藝術而藝術的”形式化道路轉向了為社會現實生活而藝術的功能性道路上,即“生活的藝術化”[3]。纖維藝術的創作往往是先選擇題材,然后再根據題材的需要來選擇最適合表現題材的手段。在這種手段的運用中,不過多地考慮其原本所既定的規則,只要它能夠更好地讓人們去表現。藝術界、觀眾、社會等的外界因素對于一個形象符號的認可和理解,往往直接關系到了這幅作品或者這位藝術家的成敗。充分體現了受眾的認可與參與在當代纖維藝術中的重要作用。如瑞典的纖維藝術家奧利卡•博格的“生命之舞”系列作品,試圖通過靜止的裝置來表現活潑和生氣,一共十二余朵花,可以放在室內各個角落任其舞蹈(圖4)。奧利卡•博格的靈感源自漫步森林或在水中游泳時發現的小細節:樹葉進化、草木榮枯、光在水里、從水下面看到的外面,原始形式的線條是那么的美,像生活中的謎一般,只能用情感來回應。為了表現這種感動的情緒,創作者開始選擇表現的手段,選擇用混紡纖維的結構來表現這抽象的轉瞬之間。這部表達美、情感和變化的作品,所考慮的不只是傳統的花邊技術,還有空間如透明度、光線和陰影,并最終在受眾的參與中實現最終的完成。藝術融入生活人類的觀念、思想、語言有多豐富,觀念藝術的手段、媒介和表現方式就有多豐富。現在的纖維藝術排除傳統藝術的造型性,轉向對語言、文字行為、過程等非造型因素的探究。在現代文化發展中,更多的想要追求一種感性至上的生活,藝術和生活之間并不存在界限,生活充滿著審美體驗。“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擁躉者是欣欣然悠游于生活中的主體,沃爾夫岡•韋爾施把他們戲稱為“美學人”,是“身體、靈魂和心智”都具有“時尚設計”,但卻“拋棄了尋根問底的幻想,瀟瀟灑灑站在一邊,享受著生活的一切機遇”的“自戀主義”者[4]。放大符號的象征性創作的元素就如同符號體系,在纖維藝術中人們對符號的使用也相當普遍,這一符號體系必須以內在的而不是以超驗的意義來解釋[5]。可以通過材料或色彩進行意義的傳達。正如叔本華所說:寓言是一種藝術作品,它表面指向一種東西但其實質卻意指另一種東西,因此通過寓言,一定會有一種觀念被表現出來。結果欣賞者的心智會從已經表現出來的可以明確感受[6]。如芭芭拉•海勒(BarbaraHeller)著名的“隱藏”系列纖維藝術作品,試圖使所使用的元素具有符號式的隱喻性,創造出一種模糊的空間(圖5)。作品中的這個女人站在棕櫚樹前,用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姿勢盯著前方,“掩蓋”的衣服和服裝暗示努力的尋找線索、個性和交流,并提出了思考:在缺乏表情交流的世界,人們如何通過尋找其他線索來確定被掩蓋的身份?作品中的人物直直地看著人們,一股莫名的緊張感產生,力求使眼神接觸。為了進一步混淆視聽,她故意使人物的身體語言合乎正常,從而增加判斷的難度。這名婦女被看做是一個象征的符號,提示在危險的時候或是在安全的時代,人們能夠“僅憑封面判斷一本書”么?讓一剎那的直覺來決定是否是朋友抑或敵人?在觀看的時候,她希望觀眾的挫敗假設能引導他們多花幾秒鐘、停止了一會兒,從而啟發對話。圖5芭芭拉•海勒的“貝多因婦女”Fig.5“BedouinWomen”ofBarbaraHeller這件作品是純手工的,創作者有意放棄了使用織機為主的框架,在手工進行的經緯編織過程中,不斷嘗試建立或發現原有的意義,探討內心的思考,目的不是講故事、宣講或者召喚,求的是創建一個新的條件,一個洞察深入自己、確認自己的意向性符號,一個使欣賞者能明確感受和領會的符號。現代纖維藝術的形式語言傳統的纖維藝術特別是壁掛藝術對經緯結構的張力把握始終是均衡不變的,因為它的肌理是勻密細膩的,多以平織表現精致復雜的圖地關系。現代的纖維藝術打破了這一常規,借用常用的形式手段來達到非常規的效果。比如重復可以使形態出現一定數量上的序列,從而創造形式與內涵都很豐富的新形象。就好像一個大廳既可被墻上巨大空間的纖維藝術作品裝飾得氣派豪華,也可被渲染得輕柔優美一樣。現代纖維藝術作品的形式語言主要表現為具有鮮明的個性、原創性和不可重復性,這也是一件現代纖維藝術作品成功與否的主要標志。作品的形式可以是非常態的,挪用常態的元素也不是對原文本的簡單篡改,而是通過這一解構過程對原文本的意義進行消解,從而播撒出新的意義。目的在于轉變原作意象的身份,把“過去”轉化到一種新的語境之中。希望綜合疊置所有能夠匯集到的意義、風格、技巧及歷史,然后從中組織出一個整體,形成自己的形式語言。

查看全文

探索纖維材料藝術性美感

[摘要]纖維藝術作為現代裝飾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無論從表現上還是空間的裝飾性上,都無法擺脫現代科技進步的影響,制作手段從整體上來說已經完全超越了傳統的范圍。各種纖維材料的產生和運用,也促使了纖維藝術向著更為多樣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纖維藝術纖維材料美感

纖維藝術的魅力不僅在于圖案美,纖維材料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表現力,不同的纖維材料會帶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隨著現代主義文藝思潮影響與傳播,藝術家們逐漸發現了纖維藝術中使用各種材料可以創造嶄新的藝術形式和樣式,這種手段的運用,從本質上就是突破了傳統藝術形式上材料處于隸屬地位的觀念束縛,在無形之中促進了藝術家對傳統纖維藝術觀念、形式認識上深化,同時也促使纖維藝術家們對現當代纖維藝術獨特語言進行著廣泛的探索、大膽的開拓和試驗,使纖維藝術構成形式呈現出開放的多元化的風貌。

一、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掛;立體性、裝置性的軟雕塑;環境與纖維藝術互動的陳設性纖維藝術。無疑都給這門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這一切標志著現代纖維藝術的藝術語言、開拓性的創造思維和自由的試驗性特征與現代、后現代美術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強調了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和多維性、強調了材料和技術的綜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隱藏在視覺形態中的時代特征。雕塑家呂品昌說過:“將技術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豐富品質和潛能充分地發掘出來”。在這方面不乏范例,美國纖維藝術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滿了魅力,通過對材料的深刻認識及對其品質的充分挖掘,因材施藝,充分發揮纖維素材的自然特質,引入聯想和想象,創作出令人回味的纖維藝術作品。席拉•希克斯認為:在做纖維藝術作品時,藝術家應該完全自由地創作和表達自己的意圖,不需要臨摹平面繪畫的模式,而應該在編織過程中求開拓、求創新。當她的作品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新異的作品對看慣了墻面壁掛的人來說是非常吃驚的,猜不出究竟是用什么材料來制作的,藝術家的靈感究竟來自何方?其實,希克斯不但吸收了古代秘魯的編織技藝而且還采用了塔斯科印第安人的編織方法,比如:帶子的編織技藝。這使得她作品很好平衡了傳統因素與現代語境的關系。在1967年舉辦的第三屆國際壁掛藝術雙年展上,希克斯參展的一件壁掛的裝飾手法是用包芯經編紗線編織而成的。該技藝是帕拉卡斯人制作葬禮服采用的技藝(Paracas,帕拉卡斯半島,在今秘魯伊卡省。以帕拉卡斯半島為中心的文化,其年代為南美文化早初生期和早中間期,即公元前900年至公元400年,用精美的刺繡織物包裹尸體或作為隨葬品,織物圖案與納斯卡彩陶有關)。席拉•希克斯由鉆研傳統織物出發,在尋求突破與創新的當代背景下,展開了她對織物蘊含物質與精神的永恒性的深刻思索。香港纖維藝術家安琪拉•林的作品就運用了很多點狀材料元素。例如我們不太注意到的魚的眼睛、指甲、雞蛋皮等,這些材料都是作為點狀元素出現的。其作品反映了她的興趣和愛好。高中時學習的是中國文學,她的閱讀廣泛而深入,尤其在詩歌寫作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她曾在加利福尼亞和夏威夷學習過服裝、雕塑和繪畫。從1991年起,安琪拉•林舉行了很多個人展和聯展。2000年,林在“里程碑?刺繡展”展出14件作品,這些作品都是來自閱讀挪威神話小說帶來的靈感。每一件作品上邊都繡有她寫的詩。她選擇的材料以白色棉布和白色氈子作為主要的塑形基礎,然后采用一些“生物材料”:魚的眼睛、指甲、雞蛋皮等,來表現大地的生長與生命的延續。她的系列作品中的第二幅作品:《嬰兒》;第六幅:《戀愛》;第十幅到第十四幅:《死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第十四幅作品中,細小的白色的線球和一些雞蛋皮,這件作品中沒有詩,意味著結束和新的開始。這種把文字和纖維作品聯系起來的方式源于中國藝術傳統。美國藝術家蘇金•烏爾《分散記憶》這件作品,使用了成串的珠狀材料進行密集型的排列,然后圍合,形成籃子的形狀。通過單純的色彩,多種大小不同的珠子及串聯的技法,藝術家將自己分散的記憶寄予一個筒狀的作品之中。各件小珠子猶如珍寶一般召喚觀察者去觀察去思考,享受珠子帶來的視覺和觸覺美感,并且其圖像給人以隱喻的聯想。這種珠子被賦予了特定的意義,象征的手法從較為深層的角度含蓄地表達了對過去時光的回味和追憶。

二、現代纖維藝術的制作手段從整體上來說已經完全超越了傳統的范圍,甚至是借用了許多其他工藝的制作手段,一件作品往往是多種手段的綜合體現,從單一走向多元化。

查看全文

現代纖維藝術設計創意與表現

摘要:纖維藝術設計在現代藝術設計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小至手帕、布偶,大至大型藝術品的擺設。傳統藝術設計作品制作精美,現代纖維藝術的設計在傳承了傳統的纖維藝術設計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本文首先介紹了現代纖維藝術設計的創意特征,最后分析了現代纖維藝術設計的創新表現。

關鍵詞:纖維藝術;現代設計;創意與表現

纖維藝術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藝術,其傳承和演變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設計藝術,可以與我國的刺繡藝術相聯系起來,它主要用于裝飾,不僅過去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重要地位,現在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同時現代纖維藝術設計在繼承了傳統設計優點的基礎上又有著新的創意與表現。

一、現代纖維藝術設計的創意特征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對纖維藝術的文化而言,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與沖突愈加頻繁,并非強勢文化、主流文化對弱勢文化、非主流文化的重新編碼,而是雙方在互動結構中相互補益和相互發展。文化互動結構既強調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又體現對不同民族文化價值觀、語言方式和審美趣味的尊重。各個民族在其沃土中,不斷探尋貼近藝術語言的真誠情感、開拓人文情懷和精神品格,創造出好的作品,給人類帶來了可貴的創造性的藝術價值。纖維藝術采用傳統樣式的平面織物(壁掛)、現代流行的立體織物(軟雕塑)、日用工藝美術品,以及在現代建筑空間中用各種纖維材料造型語言的作品,體現現代纖維藝術在環境關系,在空間展示形態,在設計的創意,在色彩以及裝飾圖案的風格等方面,證明了現代纖維藝術是集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于一體的獨特時尚藝術。

1、創新的技法及形式風格多元化

查看全文

纖維藝術設計語言創新探析

摘要:纖維藝術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卻有著與時俱進的特征。因此,它是一門不斷成長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集古典與現代、工業文明和傳統手工以及浪漫與實用為一體。而纖維藝術是和當代藝術的創新是同步發展的。基于此,本文主要對當代纖維藝術設計語言的創新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纖維藝術;設計語言;創新纖維

藝術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不斷沉淀下來的寶貴財富,其超越了人類的認知、思維、技術、歷史和區域。而纖維藝術設計語言主要是以纖維為載體的視覺表達藝術,其中主要包括對纖維材料、紋理、技術、圖案以及其他的因素進行使用和改造。繼承不易,創新更難。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不斷提升和科技的不斷進步,纖維藝術設計語言的表達形式必須要面臨創新問題,只有突破這些問題,才能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人們對于藝術審美的需求。

一、當代纖維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纖維藝術最早起源于古老的西方壁毯藝術,那時候的纖維材料主要以羊毛為主,并通過傳統的紡織工藝和臨摹繪畫的方式制作成壁毯。而我國的現代纖維藝術的發展過程則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時期:早期,我國的纖維藝術在20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當時的纖維藝術都是傳統的樣式,都是以壁毯、地毯工藝為主,質樸、簡單、平面。并且當時的纖維藝術主要以寫實的藝術效果為主,通過傳統手工編織的手法來對一些著名的繪畫作品或者攝影作品進行仿制,但是由于當時的纖維材料和制作工具有限,纖維作品也顯得比較的單調和粗陋。中期,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出現了真正的纖維藝術,但是由于我國纖維藝術受到了當時社會背景和國家背景的影響,發展進程緩慢,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的纖維藝術停滯不前,而是呈現出逐漸崛起的趨勢,當時的纖維藝術家運用由于受到新思想的影響,將各種全新的藝術理念和傳統的纖維藝術相結合,在當時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纖維藝術作品。當時的纖維藝術創作比較注重纖維材料本身的藝術語言,再加上人們思想文化和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這一時期的纖維藝術也逐漸的由簡到繁,從平面逐漸的走向立體,藝術創作形式也變得更加的豐富起來。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當時我國就出現了完全立體化的“軟雕塑”纖維藝術。后期,在21世紀初期,我國的纖維藝術逐漸的發展成熟,并且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出現了很多新型的纖維材料,這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纖維藝術的選擇范圍,增多了纖維藝術的組合機會,從而使纖維藝術設計的雷同率大大降低了①。并且隨著各種人工合成纖維材料的出現,比如:金屬纖維、碳纖維、玻璃纖維和陶瓷纖維等材料,有效提升了紡織面料的品質,使得紡織面料的防水、防菌、防風、透氣、抗皺、抗靜電、抗紫外線和舒適度等性能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同時紡織面料的外觀和質地也更加的符合現代人們的生活審美需求。

二、纖維材料所表現出的設計語言

查看全文

纖維藝術在服裝設計的作用

摘要:我國現已將創新驅動與社會經濟轉型升級為國家戰略,而創新設計更是我國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設計必須更加深刻地理解日趨復雜的設計對象和過程,這正是設計藝術學科所面對的全新挑戰。纖維藝術在材料與觀念、科學與藝術等交匯點上,逐漸形成了獨立自主的藝術表達方式。本文首先概括和闡述了纖維藝術設計特征,其次結合自身所學及對纖維藝術材料的探究,將纖維材料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意表達形式及應用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纖維藝術;服裝設計;創意表現;多元性應用

一、纖維藝術設計特征

纖維材料正以獨特多變的形式、豐富的語言在藝術創作中惟妙惟肖的呈現,用最適合的制作手段表現出特定的線性肌理質感。纖維藝術材料肌理的多變、表現形式的多樣、感官效果的沖擊,現已成為現今社會文化創意事業重要范疇。根據實踐和實訓經驗對纖維藝術設計特征歸納為如下三點:1.創作材料的多樣性。纖維藝術的材料創作除使用傳統材料如棉、毛、絲、麻等天然纖維外,還可結合使用皮革、皮草、木材、紙片、塑料、金屬等復合材料,通過材料肌理再造設計和先進制作工藝再借助高科技手段,設計制作出驚人的纖維藝術作品,大大提升和刺激了纖維藝術品的藝術效果,使得通過纖維藝術從而設計出的創意作品得以突出表現和延展。2.材料肌理的“二次再造”。不同性質的纖維材料經編、織、繡、塑等工藝制作過程后,會給人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疏密相間等豐富的肌理效果與視覺刺激,使纖維藝術設計品不同于純繪畫、雕塑及其他藝術形式作品的各種審美感受。3.材料形態的創意形式。纖維藝術材料經過了創意設計與塑造可產生豐富的形態變化,構成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既可通過抽褶、捏褶、壓花等工藝手法將材料原有表面的形態進行改變,形成浮雕或三維立體形態表現效果,構成強烈的觸摸感;又可通過雕刻、壓揉等工藝手法,重新再進行排列組合,達成觸覺、視覺效果豐富的創意型纖維藝術設計作品。

二、纖維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意表現與多元性應用研究

1.纖維藝術在服裝面料設計中的塑造與表達。面料是服裝設計師靈感源泉和設計理念的重要組成要素。纖維是面料最直接最基本的藝術形態,而服裝面料則是服裝最基本的表現語言。服裝面料是由不同類別的纖維構成,具體纖維表現形式如給人“潤澤”觸覺的絲、給人“溫和”觸覺的棉及給人“粗礦”視覺的麻以及給人“均勻與精致”視覺的機織面料等等[1]。纖維藝術透過材料塑造肌理形態之美的視覺更為細膩而深刻。有益于我們在纖維藝術的創作中把握材料的語言,將自身對于線性肌理的理解轉化為創意的源泉,創作出富于個性和思想內涵的全新的纖維藝術形態。2.纖維藝術在服裝工藝設計中的表現與拓展。纖維藝術在服裝工藝與制作中有多重表達。首先,在面料處理層面:服裝設計師要對基本面料通過褶皺、做舊、鏤空等不同工藝方法進行肌理效果設計和制作,使面料以另一種藝術形態呈現,也可對其進行“二次再造”設計與制作,這為纖維藝術在服裝工藝中的具體表現形式提供了技術支持和依據。同樣材質的服裝面料,通過不同的服裝工藝與制作方法,所呈現出的服裝風格和視覺藝術效果及舒適感截然不同。如通過褶皺處理,服裝給人以浪漫感,能夠展現女裝多姿多彩的風情,增加自信;通過做舊處理,服裝會產生滄桑感,表現出自然與灑脫的主題;通過鏤空處理,展示人體的藝術魅力;不同的工藝處理方式能夠呈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是纖維藝術在服裝工藝中最直接的藝術呈現。3.纖維藝術在服裝與服飾設計中的表現與多元應用。纖維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表達形式主要分為服裝材料、服裝工藝以及纖維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意表達三項內容。首先是材料的創新表現形式。主要在于新材料與高科技的結合與運用,而材料則是服裝設計流行趨勢的創意源泉。如從天然纖維(自然纖維、動物纖維)到化學纖維(粘膠纖維)再到合成纖維(滌綸、錦綸),將這些材料通過領先科技不斷設計和研發,通過肌理效果產生視覺的轉變,能夠拓寬服裝創意設計的新領域。纖維藝術結合領先數碼印刷科技應用于服裝設計中,能夠呈現更多美輪美奐的藝術效果。利用時下高科技在服飾上留下各種美好的圖案,或是一些帶有個性色彩的花紋,充分表現出服裝設計的時代潮流感。人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在服裝上留下獨特標記,將個性完全展露出來。纖維材料肌理再造結合LED技術融入服裝與服飾設計中,是通過燈光不同程度變化,從而惟妙惟肖的將服飾面料通過肌理效果體現在服裝設計作品中,使服裝擁有了一定的空間視覺感[2],從而得到人們視線焦點,它的應用也促使服裝輕易達到時尚的目的。其次是服裝工藝的創新表現形式。隨著我國轉型發展,應用技術型服裝設計人才現已成為設計藝術行業內最為需求的人才。因此,現今社會形勢下檢驗一位優秀服裝設計師的最直接的標準即對服裝工藝設計與制作的考量。從服裝工藝與制作角度來說,服裝工藝一直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領先技術在不斷更新與發展。從傳統手工制作到“比例、立體裁剪法”,再到現代化機械式的流水線生產,服裝縫制技術發展迅速。從手搖式、鏈式縫紉機到數控縫紉機、繡花機、鎖邊機等機器工藝制作都屬于機械化生產方式,這是纖維藝術在服裝工藝制作中不斷進步的最直接表達。纖維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意表現與多元性應用必須與當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相吻合,以符合現代服裝設計的流行發展趨勢,促使纖維藝術呈現出更加精湛的縫制工藝與藝術效果,豐富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與服飾設計及紡織學研究領域,推動我國文化創意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第三是纖維藝術在服裝創意設計中之表達。以往纖維藝術在服裝設計中主要是通過材料自身造型設計構成的藝術效果進行視覺傳達,而通過材料的肌理再造設計是纖維藝術在服裝設計領域創意表達的藝術呈現與延伸。結合自身所學和實踐經驗將材料創新表現形式歸納為以下三種:異質同構(異料鑲拼)、解構與重組(纏繞)、同質重構(鏤空)三種。

查看全文

對于纖維材質藝術審美思考論文

[摘要]纖維藝術作為現代裝飾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無論從表現上還是空間的裝飾性上,都無法擺脫現代科技進步的影響,制作手段從整體上來說已經完全超越了傳統的范圍。各種纖維材料的產生和運用,也促使了纖維藝術向著更為多樣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纖維藝術;纖維材料;美感

纖維藝術的魅力不僅在于圖案美,纖維材料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表現力,不同的纖維材料會帶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隨著現代主義文藝思潮影響與傳播,藝術家們逐漸發現了纖維藝術中使用各種材料可以創造嶄新的藝術形式和樣式,這種手段的運用,從本質上就是突破了傳統藝術形式上材料處于隸屬地位的觀念束縛,在無形之中促進了藝術家對傳統纖維藝術觀念、形式認識上深化,同時也促使纖維藝術家們對現當代纖維藝術獨特語言進行著廣泛的探索、大膽的開拓和試驗,使纖維藝術構成形式呈現出開放的多元化的風貌。

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掛;立體性、裝置性的軟雕塑;環境與纖維藝術互動的陳設性纖維藝術。

無疑都給這門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這一切標志著現代纖維藝術的藝術語言、開拓性的創造思維和自由的試驗性特征與現代、后現代美術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強調了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和多維性、強調了材料和技術的綜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隱藏在視覺形態中的時代特征。雕塑家呂品昌說過:“將技術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豐富品質和潛能充分地發掘出來”。在這方面不乏范例,美國纖維藝術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滿了魅力,通過對材料的深刻認識及對其品質的充分挖掘,因材施藝,充分發揮纖維素材的自然特質,引入聯想和想象,創作出令人回味的纖維藝術作品。席拉•希克斯認為:在做纖維藝術作品時,藝術家應該完全自由地創作和表達自己的意圖,不需要臨摹平面繪畫的模式,而應該在編織過程中求開拓、求創新。當她的作品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新異的作品對看慣了墻面壁掛的人來說是非常吃驚的,猜不出究竟是用什么材料來制作的,藝術家的靈感究竟來自何方?其實,希克斯不但吸收了古代秘魯的編織技藝而且還采用了塔斯科印第安人的編織方法,比如:帶子的編織技藝。這使得她作品很好平衡了傳統因素與現代語境的關系。在1967年舉辦的第三屆國際壁掛藝術雙年展上,希克斯參展的一件壁掛的裝飾手法是用包芯經編紗線編織而成的。

該技藝是帕拉卡斯人制作葬禮服采用的技藝(Paracas,帕拉卡斯半島,在今秘魯伊卡省。以帕拉卡斯半島為中心的文化,其年代為南美文化早初生期和早中間期,即公元前900年至公元400年,用精美的刺繡織物包裹尸體或作為隨葬品,織物圖案與納斯卡彩陶有關)。席拉•希克斯由鉆研傳統織物出發,在尋求突破與創新的當代背景下,展開了她對織物蘊含物質與精神的永恒性的深刻思索。香港纖維藝術家安琪拉•林的作品就運用了很多點狀材料元素。例如我們不太注意到的魚的眼睛、指甲、雞蛋皮等,這些材料都是作為點狀元素出現的。其作品反映了她的興趣和愛好。高中時學習的是中國文學,她的閱讀廣泛而深入,尤其在詩歌寫作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她曾在加利福尼亞和夏威夷學習過服裝、雕塑和繪畫。從1991年起,安琪拉•林舉行了很多個人展和聯展。2000年,林在“里程碑?刺繡展”展出14件作品,這些作品都是來自閱讀挪威神話小說帶來的靈感。每一件作品上邊都繡有她寫的詩。她選擇的材料以白色棉布和白色氈子作為主要的塑形基礎,然后采用一些“生物材料”:魚的眼睛、指甲、雞蛋皮等,來表現大地的生長與生命的延續。她的系列作品中的第二幅作品:《嬰兒》;第六幅:《戀愛》;第十幅到第十四幅:《死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