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股利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9 07:21: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現金股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現金股利及影響原因研討敘述
內容摘要:本文研究發現現金股利的影響因素主要是上期股利支付率、債權契約、行業因素、管理層持股、企業績效、企業規模等因素;而市場對于現金股利反應的研究卻沒有統一的結論。
關鍵詞:上市公司現金股利
國外研究綜述
林特勒(Lintner,1956)在最早進行的現金股利實證研究中以目標股利支付率和上期股利支付率為解釋變量,研究對于股利變動的影響。結論是股利變動體現了管理層對于未來前景的看法,最佳股利政策為平穩化股利政策。
法瑪(Fama,1974)、李宏志(1985)、格拉漢莫(Graham,1985)分別研究了股利與投資、融資之間的關系,他們的研究結果均表明現金股利與投資政策互相獨立,支持了MM股利政策的無關理論。相反的結論(Higgins,1972)則認為現金股利是利潤投資的函數,不同時期的股利差異歸因于利潤和投資需求的不同,他的結果不支持股利無關理論。詹森(Jesen,1976)指出成長機會和現金股利水平呈負相關關系。
伊斯特布魯克(Easterbrook,1984)、凱利(Kalay,1982)研究了債權契約對于現金股利的影響,結果表明高負債公司具有較嚴格的限制條款,因此現金股利發放率較低;資本結構的變動、合約的變動都會影響股利政策,與有效契約理論的預測結果相符。
大股東與現金股利制度關聯敘述
【摘要】現金股利政策可以緩解公司大股東與中小股東的問題,本文從大股東的性質、持股比例、控制權、兩權分離度、流通性、大股東之間的制衡與現金股利政策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回顧,為人們對大股東和現金股利政策的研究提供依據。
【關鍵詞】大股東;現金股利;研究綜述
一、引言
現金股利成本理論最初源于Berle和Means的股權高度分散的公司背景,但后來人們的研究發現,股權集中卻是公司股權結構的一種常態,當股權集中時,公司的主要問題就隨之演變為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問題。公司的現金股利政策為分析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問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結合我國股權較為集中的現狀,本文從大股東與現金股利政策的關系這一角度進行綜述。
二、有關大股東與現金股利政策關系的研究
(一)大股東的性質與現金股利政策的關系
現金股利會計缺陷處理分析論文
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下,投資辦取得現金股利,視分配的現金股利的利潤來源不同,分別進行不同的會計處理:如取得被投資方接受投資前累積利潤分配的現金股利,則沖減“初始投資成本”;如取得投資后累積利潤分配的現金股利,則確認投資方的“投資收益”。但在具體處理時,現行核算方法有一定局限j生。
[例]A企業于2000年1月1H購入B公司發行的普通股股票20000股,即10%的股權。2000年B公司實現凈利潤20萬元。按現行處理方法分別不同情況處理如下:
1、假定2000年度B公司未分配現金股利,2001年1月10日B公司分配2000年度的現金股利共10萬元。
(1)投資當年B公司未分配現金股利,不需進行相關處理。
(2)投資以后年度現金股利的處理。至2001年末被投資企業B公司共分配現金股利10萬元,而2000年度B公司實現凈利潤20萬元,即投資后至本年度末止被投資單位累積分配的利潤或現金股利10萬元≤投資后至上年度末止被投資單位累積實現的凈損益20萬元,且以前年度末沖減投資成本,則2001年度應確認投資收益10000元(100000x10%)。
借:應收股利10000
現金股利與股票股利的比較與選擇透析論文
摘要:現金股利與股票股利是公司進行股利分配最主要的兩種分配方式。本文通過比較現金股利與股票股利的區別及影響,分析中美上市公司對兩種股利分配方式的不同選擇的現狀及原因,據此分別從投資者、公司治理、資本市場三個角度提出思考與建議,以期對改善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為提供指導。
關鍵詞:股利分配現金股利股票股利
一、現金股利與股票股利的比較
(一)股利支付形式不同
現金股利是公司以現金資產來支付股東股利的股利支付方式,是公司進行股利分配最常用的形式。股票股利是公司用無償增發新股的方式代替貨幣資金,按股東股份的比例分發給股東作為股息的股利支付方式。
(二)適用條件不同
上司管理層實施獨立現金股利政策探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問題的提出;上市公司現金股利政策信號內涵影響因素的定性分析;上市公司現金股利政策信號內涵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結論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信號傳遞理論是現代西方股利政策理論中的主流理論之一、投資者對股利削減的反應要遠遠大于對同等股利增加的反應、法律法規限制、契約性約束、公司內部的有關限制、股東意愿、提出研究假設、樣本選取、研究方法、變量與模型設計、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從公司的盈利狀況來看、在混合樣本模型中,每股經營現金凈流量(rc)的系數為0.11、負債作為一種硬約束,對派發現金股利起到了制約作用、從公司的成長性看,總資產增長率、總資產周轉率高的公司資產的管理能力和使用效率較高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論文摘要]用信號傳遞理論結合上市公司現金股利政策,采用實證分析的方法,以深市A股上市公司數據為樣本,對上市公司現金股利政策信號內涵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負債水平是顯著影響現金股利支付水平的因素。由此可見,我國上市公司的現金股利分配政策是獨立的,與長期可持續的財務收益水平相關,并不從屬于其他的經營決策。從而為上市公司管理層實施有效的現金股利政策提供理性思考,也為投資者根據現金股利政策進行投資給予一定的啟示。
[論文關鍵詞]上市公司現金股利信號內涵
一、問題的提出
信號傳遞理論是現代西方股利政策理論中的主流理論之一,該理論認為在信息不對稱的狀態下,對于擁有信息優勢的公司經理來說,他們通常把股利政策當作一種信號,向投資者傳遞企業當前和未來盈利的信息,一般來說,股利變動與公司未來盈利變動正相關。顯然,公司股利分配政策不僅是一種利潤分配方案,同時還是一種有效的信號傳遞工具。資本市場的效率性越強,這種傳遞方式越有效、成本越低。管理者會利用股利分配來傳遞有關公司未來前景的信息,當管理當局對企業未來前景看好并認為未來業績有大幅度增長時,他們可能不僅僅是對外宣布好消息,還會通過提高股利來證實此消息;如果公司以往的股利支付穩定,那么一旦增加股利,投資者就會認為公司管理當局對企業未來看好。相反如果預計到公司的發展前景不太好,未來盈利將呈持續性不理想時,他們往往維持甚至降低現有股利水平,這等于向投資者發出了利淡的信號。
由于西方證券市場比較成熟,投資者對股利削減的反應要遠遠大于對同等股利增加的反應,所以公司管理當局大都采取比較穩定的股利政策,股利支付一般不受公司盈余波動的影響。Limner的研究結果表明:管理當局對分派股利的調整是謹慎的,只有在確信公司未來收益可達到某…水平,并具有持續性,基本上可以保證以后股利不會被削減時,才會提高股利。同樣,只有在管理當局認為當前的股利政策難以為繼時,才會削減股利。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正處在起步階段,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還不穩定,為使投資者能夠正確理解股利變化所傳遞的信號,發揮股利信號傳遞的作用,減少資本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本文擬對上市公司現金股利政策信號內涵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旨在使上市公司管理層逐步意識到~現金股利的信號作用,為上市公司管理層實施有效的現金股利政策提供理性思考,也為投資者根據現金股利政策進行投資給予一定的啟示。
上市集團現金股利制制定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首先回顧了行為股利理論的相關文獻,然后在此基礎上,選取的A股市~20022007年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結合股權分置改革,運用行為股利理論探討我國上市公司現金股利政策影響因素,為拓展行為公司財務在中國股票市場的應用提供了新思路。
【論文關鍵詞】行為股利理論;現金股利;股權分置改革
一、行為股利理論的理論綜述
行為股利學派從行為科學角度研究股利政策,改變了傳統理論的思維方法和分析方法,極大地拓展了財務學家的研究視野,使得對‘骰利之謎”的闡釋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由于行為股利學派是行為財務學在公司股利決策領域的延伸,所以行為股利理論的很多分析方法都來源于行為財務學。
(一)國外行為股利理論文獻回顧
Lintner(1956)提出股利行為模型,根據公司公平的觀點,即把盈利中的多少返還給投資者是公平的,設定了一個股利支付的目標比率。由于公司管理者認為穩定支付現金紅利的公司將受投資者歡迎,存在現金紅利溢價,投資者對公司增加和減少現金紅利的態度具有不對稱性。因此,公司盡可能穩定現金紅利支付水平不輕易提高或降低。Shefrin和Statman(1984)在投資者自我控制問題、期望理論和后悔厭惡(regretaversion)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解釋投資者為何偏好現金股利的模型。現金紅利可以使投資者克服自我控制問題。同時,公司支付現金紅利有利于投資者從心理上容易區分公司盈利狀況,避免遺憾心理,增加投資者的主觀效用。這一理論可以說明公司支付現金紅利實際上是迎合投資者偏好。Baker和Wurgler(2002)通過放松MM股利無關論的有效市場假定,構建了股利‘‘迎合理論”(cateirngtheoryofdividendso)該理論認為由于投資者通常對公司進行分類,支付現金紅利的公司和不支付現金紅利的公司被視為兩類。投資者對這兩類公司的興趣及紅利政策偏好時常變化,進而對股票價格產生影響。公司管理者通常迎合投資者偏好制定紅利政策,迎合的最終目的在于獲得股票溢價(dividendpremium)。即當投資者對支付現金紅利的股票給予溢價時,管理者就支付現金紅利;當投資者偏好股票股利,對發放股票股利的股票給予溢價時,管理者就改為發放股票紅利。
實證驗證上市公司現金股利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事件研究;法現金股利;收益超常
論文摘要:本文采用事件分析法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A股現金股利的市場反應,樣本分成股利增加、股利減少、股利不變和首次發放股利四組。研究發現,相對于股利不變樣本組,股利增加樣本公司可以獲得顯著為正的平均累計超常收益率,而股利減小樣本公司獲得了顯著為負的平均累計超常收益率。同時還發現,首次發放股利公司實現了最大的超常收益。研究結論支持了現金股利信號傳遞假設。
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是財務金融學中的重要研究論題,在股利分配對公司價值的影響這一問題上存在不同觀點。傳統理論認為公司價值等于公司未來凈現金流入現值之和,公司支付的紅利(包括現金股利和其他股利)越多,公司的價值越大而Miller&Modiglia(1961)(以下簡稱MM)在其經典文獻中率先將經濟學研究方法引入股利政策研究,在一系列嚴格的假設下得出,公司股利政策與其市場價值無關。我國股市作為特征鮮明的新興資本市場,股市的股利政策是否向投資者傳遞了某種信息,股利公告是否具有信息含量目前的研究集中在2001年以前的資本市場,且實證研究大多集中于研究股票股利與現金股利市場反應的差異,研究普遍認為股票股利能增加公司價值,而現金股利則不能增加公司價值。那么,現金股利的市場反應如何,本文就此進行了探討。
一、文獻回顧及分析
對于股利是否具有信息含量,國外學者進行了廣泛研究。Bhattacharya(1979)率先在股利研究中建立了股利顯示信號模型,此后各種競爭性信號傳遞模型紛紛涌現。Miller&Rock(1985)以及John&Williams(1985)等,分別提出了研究公司紅利分配政策的基礎模型。這些模型都假定管理者擁有外部投資者更多的有關企業價值的私有信息,股利政策有助于降低這種信息不對稱程度,但在股利政策的信息內涵、信號傳遞方式及其成本上還有不同定義。這些模型成為以后紅利實證研究的基礎。Asquith&Mullins(1983)在控制了其他同時公告的信息下,檢驗了美國市場首次發放股利的市場反應,發現首次發放股利產生了正的超常回報。Benartzi,Michaely&Thal(1997)驗證了美國市場上紅利增加和減少事件,發現股票價格的超常收益率介于-2.53%和+0.81%之間,再次驗證了紅利公告效應。我國學者對股利政策市場反應進行了大量研究大多數學者認為,現金股利沒有信號效應。回顧我國股利政策研究文獻可以發現,以往研究文獻大多采用事件研究法。正如何濤等(2002)所認為的,在這類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保證事件的“清潔性”。對于事件日的選取,大多學者都選擇了股利分配預案公告日作為事件日。何濤(2002)在控制了盈余信息等其他因素的情況下,選擇了股利預案公告日作為事件日,并得到了“純”現金股利信息不能顯著提高企業市場價值的結論。為避開事件日的同時公告,喬俞等(2001)選擇了股利分配決案公告日作為事件日,研究認為,由于我國上市公司在股利分配預案公告日,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還是未知的,市場對股價的反應包含了公司盈余信息和其他同時公告的信息,而不純粹是對股利政策的反應。本文擬采用股利分配決案公告日作為事件日,來考察公司現金股利的市場反應。
二、研究設計
現金股利政策與公司業績關系分析論文
問題的提出
股份公司分紅是向股東按其所持有的股份發放公司的盈余,可以采用派現(現金股利)、送股(股票股利)、送實物等多種形式,也可以通過在二級市場上回購本公司的股票達到同樣的目的。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公司法》禁止股票回購(因減少注冊資本、公司兼并的除外)這種變相分紅的方式,目前上市公司分紅主要采用的是派現和送股這兩種形式。這兩種方式對公司財務狀況的影響是不同的:派現使公司的資產和所有者權益同時減少,而股東手上的現金增加;送股則對公司資產和所有者權益的總額不會產生影響,它只是改變了所有者權益的結構。送股使流通在外的股份數增加,每股賬面價值和每股收益同比例下降,同時公司賬面上的未分配利潤減少,股本增加。
股利分配政策實質上是一個向股東返還現金的方法選擇問題。一般處于發展階段,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公司傾向于采用送股的方式,而當公司及其所在行業進入成熟期,投資機會減少,增長速度放慢,現金充裕時則傾向于采取派現的方式。因此,隨公司發展速度的不同,現金股利發放比例可以或高或低,但是證券市場的不斷發展,其所占比重應該逐步上升。例如在美國,股利大約占稅后利潤的50%,相當于公司現金流量(稅后利潤加上折舊)的20%左右。然而,在我國股票市場上股息支付率長期低于銀行利率,股息率收益率的極度低下使投資者只注重股票的資本利得,希望通過二級市場的低買高賣獲取投資收益,而真正出于投資分紅目的的投資者很少,從而極大地刺激了市場上的投機行為。
同時存在的另外一種現象是上市公司對配股融資有著強烈的偏好,而且常常將配股與分配方案一同公布,由于配股價一般低于市價,容易造成配股也是分紅的假象。事實上,配股是公司向老股東按照其所持股票的比例發行新股,是公司的一種權益性籌資行為,它與公司首次發行股票和增發新股的區別在于發行的對象不同,前者面向老股東,而后者面向所有投資者。上市公司的配股資格是一種權利,上市公司達到配股資格的公司也利用關聯交易包裝利潤,極力創造條件進行配股。很多公司在配股時根本不考慮公司的長遠發展,而是把配股當作一種“圈錢”運動。
要促使我國的證券市場健康發展,就必須及時糾正這種不正常的現象。中國證監會考慮將把現金紅利分配作為配股的必要條件,正是希望使現金紅利在分配方式中的比重逐步加大,吸引長期投資者進入股票市場,形成以長期投資者為主體的投資者結構,控制過度投機,增強中國股票市場的投資性。
現金紅利與信號揭示
財務管理論文-控制性股東與現金股利
財務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股權集中的公司所出現的控制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近年來受到學界的關注,相關研究認為,控制性股東往往會利用對公司控制權謀取私有利益,但現金股利作為一種典型的分享利益,能夠起到限制控制性股東侵占行為的作用,是一種制約機制,有助于提高公司財富和保護小股東利益。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和橫截面回歸分析,利用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公告日的市場表現來檢驗這一理論預期,研究結果發現在我國存在控制性股東的上市公司中,現金股利并沒有起到限制控制性股東侵占行為和保護小股東的作用。
一、文獻評論Berle和Means對美國最大的200家公司的分析發現,大公司的股權極為分散,以致于沒有任何一個人擁有任何一家公司足夠多的股票(Berle和Means,1932)。從Berle-Means命題出發,理論主要討論股東與管理者之間的委托問題(Jensen和Meckling,1976)。近年來,學者們開始把眼光投向美國以外的公司,他們發現除英美以外,股權分散的公司在多數國家并不普遍,存在單一的控制性股東的公司倒比比皆是,而在這些公司里,最主要的沖突不是管理者和股東之間的沖突,而是大股東和小股東之間的沖突(Shleifer和Vishny,1997;Bubchuk,1999;LaPorta等1998;等等)。[1]Grossman和Hart(1988)將控制權利益分為證券利益(securitybenefits)和私有利益(privatebenefits),前者是指公司證券持有者共享的利益,后者是指握有控制權的一方獨享的利益。與之相類似,Holderness(2003)在其對大股東實證研究的綜述性文章中提出,大股東的控制權利益分為控制權分享利益(sharedbenefitsofcontrol)和控制權私有利益(privatebenefitsofcontrol),分享利益是所有股東按股權比例分享的,而私有利益則由控制性股東獨享,這種利益不會惠及其他股東,而正是以犧牲公司其他股東的利益為代價換取的。Shleifer和Vishny(1997)指出,“當所有權超過某一點后,大股東幾乎完全掌握公司控制權,就會傾向于利用公司謀取控制權私有利益”。為了研究控制性股東與公司決策之間的關系,學者們對大股東控制下的公司的高管薪資、財務杠桿、兼并收購等主要財務政策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股利政策是其中頗受關注的問題之一(Holderness和Sheehan,1988;Mehran,1995;Faccio、Lang和Young,2001;Klaus和Yurtoglu,2003)。大小股東沖突的理論框架下所討論的股利政策主要集中于現金股利,[2]按照有關的理論解釋,控制性股東與現金股利之間的關系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控制性股東總是不愿意分發股利,而是希望通過公司與自己所有的其他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將現金“分”給自己(Holderness和Sheehan,1988;Hart,1995;Shleifer和Vishny,1997)。另一方面,外部投資者因為預期到控制性股東的侵占傾向而不愿投資,公司不得不支付高的現金股利以承諾限制控制性股東行為。由于現金股利是一種典型的分享利益,由全部股東按股權比例分享(Klaus和Yurtoglu,2003),發放現金股利可以減少大股東的控制權私有利益(LaPorta、Lopez、Shleifer和Vishny,2000),從而對控制性股東的侵占行為起到約束和限制作用。正是基于“現金股利是限制大股東侵占行為的一種制約機制”的觀點,LaPorta、Lopez、Shleifer和Vishny(2000)對普通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的公司進行對比,發現前者股利支付較高,對小股東保護得較好,后者股利支付較低,大股東的侵占行為受到的約束較弱。Faccio、Lang和Young(2001)在此基礎上以西歐公司為參照研究東亞的控制性股東對股利政策的影響,認為東亞公司的控制權結構比較隱蔽,控制性股東的存在不易為外部投資者所察覺,導致股利支付率較低,不能有效地約束控制性股東的侵占行為。相反,西歐公司的控制權結構相對透明,容易發生控制性股東侵占問題的公司迫于外部股東的壓力而支付較高的股利,外部股東的利益受保護的程度較高。Klaus和Yurtoglu(2003)利用德國的數據進行檢驗,他們將樣本公司分別按多數股權控制(大股東持股50%以上)與少數股權控制(大股東持股50%以下)及有監督(至少有一個第二大股東持股5%以上)與無監督(第二大股東持股少于5%)進行分類,[3]檢驗結果發現多數股權控制且無監督的公司股利支付率最低,多數股權控制且有監督的公司股利支付率最高。他們還考察了股利變動公告的市場反應,發現大股東控制程度較高的公司里,公告日前兩天至公告日后兩天的累積超常收益率CAR隨股利增加而上升,隨股利降低而下降。二、研究目標上述研究表明,盡管大股東一般不愿意分紅,但如果有其他力量約束大股東行為,如法律有效地保護其他投資者(LaPorta、Lopez、Shleifer和Vishny,2000)、第二大股東起監督作用(Faccio、Lang和Young,2001;Klaus和Yurtoglu,2003)或資本市場的外部投資者因事先預期到大股東的侵占行為而低估公司的股價,甚至不愿投資(Faccio、Lang和Young,2001),大股東不分或少分現金股利的行為會有所收斂,現金股利的增加會降低控制性股東的私有利益,從而有利于保護小股東利益,是限制控制性股東侵占行為的一種約束機制。我國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特征一直是業界和學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其中“不分配現象”更是多年來討論的熱點問題。李常青(2001)發現,從1993年到1998年,我國上市公司平均股利支付率不斷下降,不分配的公司逐年增加,從1993年的7%到1998年的59%。為了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2000年年底,監管層開始有意向干預上市公司現金分配,2001年3月證監會頒布的《上市公司新股發行管理辦法》和5月的《中國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關于上市公司新股發行審核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將現金分紅與再融資掛起鉤來。[4]從2000年開始,派現公司明顯增加,派現公司占全部公司的比例從1999年的31%上升到2000年的61%(見表一)。我國上市公司是典型的由大股東主導的公眾公司,第一大股東平均持股比例達44%(見表二),按照上述理論的預期,現金股利的增加應有利于保護大股東控制下的上市公司中小股東的利益,中國證監會用心良苦地規定再融資公司的派現問題,其初衷也正在于此。那么,現金股利作為一種利益分配,究竟是否確實能夠抑制大股東的控制權私有利益,從而有利于提高小股東利益呢?本文擬從大小股東利益沖突的角度通過分析現金股利公告日的市場反應來考察這一問題。表一:近年實施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數量與比例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實施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數量184226268297660686
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0.350.30.310.310.610.58
表二:2001年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20%以下20%~50%50%以上合計
投資收益成本管理論文
一、成本法下投資收益的確認原則
成本法是將投資企業和被投資單位視為兩個彼此獨立的會計主體,投資方所能獲得的投資收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分得的利潤或現金股利,因此,投資方只有在收到分派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時,或對利潤或現金股利的要求權實現時,才確認投資收益。
成本法有簡單成本法和復雜成本法之分,其區分標志在于確認投資收益時是否考慮清算股利問題。所謂清算股利,是指以資本發放的股利,其實質是投資的收回,因此,清算股利只能沖減投資成本,不能確認為投資收益。制度和準則要求,投資企業確認的投資收益僅限于所獲得的被投資單位在接受投資后產生的累積凈利潤的分配額,這正是復雜成本法下確認投資收益的基本原則。這條原則包括兩層含義,其一,當被投資單位累積分派的現金股利未超過其累積實現的凈利潤時,投資企業確認的投資收益為累積分得的現金股利;其二,當被投資單位累積分派的現金股利超過其累積實現的凈利潤時,投資企業確認的投資收益只能是應享有的累積凈利潤,超出部分視為清算股利,沖減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
在具體應用這項原則時,由于我國目前實務中企業當期實現的凈利潤通常是在下一個會計期間才進行利潤分配,也就是凈利潤與現金股利正好相隔一個會計期間,因此,持續經營的企業可能會面臨清算股利轉回等特殊問題,以下分投資年度和投資以后年度兩種情況予以說明。
二、投資年度的會計處理
(一)被投資單位分派的現金股利來自于投資前實現的凈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