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6 20:09: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我國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我國文化形象
一、充分展現兼容并包的文化氣象
中國文化自古就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秦漢文化實際上就是先秦諸國文化融合而成,隋唐文化則是漢文化和諸多少數民族文化以及來自印度的佛教文化匯通而成,宋元明清文化也混合進了大量外來因素。近代中國文化也具有一個立足自身傳統同時又向西方學習的過程。當代以來,中國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更是大規模、多層面地引進各種文化,并融匯到自己的文化創造中去。因此,從總體上來說,中國文化本來就是一條兼容并包、廣納深蓄的滾滾河流,其本身就具有寬闊、包容的精神氣象。對于這種氣象,一個方面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加以培育發揚,使之更為深厚廣大;另一方面我們也有必要使之充分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使世人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宏偉大氣,使世人產生深深的尊重之心、殷殷的學習之意。在此有必要說明的一點是,我們的媒體應該努力宣揚中國文化的這種氣象,這既有利于國人產生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也可以為世界上一些較為狹窄的文化類型樹立榜樣。
二、塑造公平正義的文化品格中國文化中自古就有對于公平正義的追求,如《詩經�小雅�節南山》中說:“昊天不平,我王不寧”和《論語�里仁》中所說的“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此后,中國歷代的仁人志士為了追求公平正義而不懈奮斗,甚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其中,既有為了社會內部的平等正義揭竿而起,也有為了民族之間的平等正義而浴血抗爭。即使在當代中國,也有學者為公平而大聲疾呼,也有不屈者為追求正義而付出各種代價,有關的思想和故事到處都有。在當前,公平正義也成為中國政府的重要追求,成為建構和諧社會的關鍵理念之一。這樣,在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中就應該充分汲取傳統文化中的公平正義資源,并努力在更大的規模中、在更深的層次上塑造這一品格。有必要指出的一點是,這一文化品格的塑造在相當程度上仰仗制度本身的公正品格。在此,我們既要看到這是一個循序漸進、難以躐等的過程,也要看到這是我們必須從各個方面努力推動促進的過程。
三、充分拓展廣闊深遠的文化境界
當代世界文化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一方面西方文化之中物質主義、感官主義大行其道,另一方面,激烈反對這一文化潮流的各種原教旨主義也在強勁抬升。但它們都沒能較好地解決人和人的關系、人和世界的關系、人類未來命運等重大且緊迫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兼容并包的中國文化有著自己多層面、多視角的獨到思考。我們說,立足于當代中國文化的整體,可以將這些差異巨大的各派觀點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既有一定邏輯貫通性又允許一定邏輯斷裂存在的巨型文化系統,塑造成一個富麗堂皇又堂奧深幽的中國文化大思路。各個派別之間的思想差別正好可以形成不同的層級,利用現代邏輯將這些層級貫穿起來,就可以使中國文化產生廣闊深遠的境界,可以應對不同的現實問題和未來問題,從而為人類面臨的諸多困難提供多層面的答案,為人和人、人和世界關系提供多視角的思考。
四、充分培植巨大強勁的文化力量
詮釋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探究
摘要:首先,論文簡單概括了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大意義;然后,論文分析了我國提高文化軟實力面臨的主要問題;最后,論文提出了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的戰略和策略。
關鍵詞:中國;文化軟實力;提高;意義·問題·抉擇。
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1]。這是我們黨首次在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使用”文化軟實力“的概念。所謂”文化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通過文化和價值觀的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來影響、說服別人相信和同意自己的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制度安排等的能力。文化軟實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關系到一個國家維護自身利益實現自身戰略目標的能力。因此,在文化交往全球化語境卜深入探討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問題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大意義。
文化軟實力是一國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軟實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我國的國際競爭力,關系到我國維護自身安全和實現自身利益的能力。概括而言,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具有如下幾個方而的意義。
1.提高文化軟實力是適應當今世界局勢發展的客觀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8年《文化政策促進發展計劃》中斷言:”發展可以最終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文化交往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從產品的競爭、經濟的競爭到國家的競爭,越來越趨向文化的競爭。[2]在2006年11月中國文聯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國作協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講話中,同志指出:”如何找準我國文化發展的方位,創造民族文化的新輝煌,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擺在我們而前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3]這是在黨的文獻中第一次使用“軟實力”概念。接著,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再次深刻地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4]而我國在全球文化軟實力格局中還處于弱勢,尤其與國家的整體實力不相稱,瞬待加強。
我國文化軟實力研究論文
[摘要]中國文化軟實力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一個新課題,中國文化軟實力本源研究是此課題的前提,它以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為首要資源和重要基礎,以和諧文化為主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其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同時,文化產業是中國文化軟實力不可或缺的“硬性”特質。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中國文化軟實力本源
中國文化軟實力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一個新課題,中國文化軟實力本源研究是此課題的前提。
首先,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資源和重要基礎。
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巴比倫文明乃至世界上所有其他古國的文明相比,是唯一沒有中斷,連續5000多年發展至今的文明。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炎黃子孫的生命基因,是我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源泉。
“軟實力”的提出者約瑟夫·奈2006年來華訪問時說,中國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吸引力。例如:中國人對人與自然的理解,中國的書法、繪畫、中國功夫,甚至中國的飲食和傳統服飾等,在美國很受歡迎。他說,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園林設計對我國文化影響
城市園林不僅是城市的容貌表現,更是精神風的體現,同時也是旅游城市的重要旅游點之一,是市民使用頻繁的公共休閑場所。人們在物質上得到滿足以后,精神上更有多方面、多方位的要求。目前我國的園林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時空統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強調整體至上,人倫道德,中府和諧,這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所在。現代園林設計積極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不僅豐富園林設計時的素材,還增加了園林景觀的文化內涵。
一、從現代園林設計洞悉中國傳統文化
1和諧之美
中國現代園林設計同樣也體現了和諧之美。它主張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自然與建筑之間的協調、動與靜的統一。中國現代園林設計所體現的和諧之美更多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它推崇淡泊平和、清新幽遠的境界。它強調園林與自然的親和關系,“注重和諧與中庸”。表現在造型上,中國傳統園林猶如天地的縮影,有著各種各樣自然景色的縮樣,如山巒、巖石和湖泊。中國園林在營造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順應自然,著力顯示純自然的天成之美。由此模山范水成為中國造園藝術的最大特點之一。
透過這些園林設計中的恬靜淡泊,而有不乏高雅自然的儀態。我們可以從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道家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中領略到人和天地萬物聯系的是那么的緊密。因為它們把天與人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認為天是萬物的起源,天與自然的發展變化制約著人類社會的腳步。在人與自然的交往中,人們就形成了一種主觀力量,促使人們在認識、把握、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
傳統園林的空間除了首先要考慮如何滿足人的需要外,同時也考慮古人講的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即人、建筑與環境的關系應當十分和諧。這種精神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自然式山水園林上得到了完美體現,“天人合一”成為園林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由此。在這種源于自然而又勝于自然的文化滲透中,歷代的造園大師們以神州大地千姿百態的山川林泉的造園風格,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達到最大程度的和諧統一,也使得中國園林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園林之母。
我國文化傳統探析論文
一.該怎樣理解法治?
對于法治有兩種根本不同的理解。一種把法治看作實現國家秩序或社會治安的手段,另一種認為法治的核心內容是基于保障個人自由和權利的需要而對國家權力施加必要的限制。
前一種法治觀是多數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從上古時代起,明天道、察民意、“制而用之謂之法”的統治工具論觀念就已經深植人心。后來的文人策士們說得露骨一點的,則謂“設法度以齊民”;說得含蓄一點的,則謂“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務以德善化民”。總而言之,法律只是用來管束老百姓的。雖然到了近世也可以發現一些彌足珍貴的民權思想萌芽。例如在明代,方孝儒就曾經就守法求治當中的利民與利君、良法與惡法、公共性與私益性之間的關系寫下如此一段精彩的文字:
“……夫法之立,豈為利其國乎?豈以保其子孫之不亡乎?其意將以利民爾。故法茍足以利民,雖成于異代,出于他人,守之可也。誡反先王之道而不足以利民,雖作于吾心,勿守之可也。知其善而守之,能守法者也;知其不善而更之,亦能守法者也。……舉天下之好惡之公皆棄而不用,而一準其私意之法,甚則時任其喜怒而亂予奪之平,由是法不可行也。……”
黃宗羲更大膽直言在專制君主的統治之下,“其所謂法,有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盡管有這些民權思想的萌芽,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一直在漠視民權的訴求。對此粱啟超的有關見解很中肯,他指出:“我國成文法之起原不可確指,然以數千年之思想往往視法律與命令同為一物”。
不言而喻,后一種以權利(right)限制權力(power)的法治觀來自社會的現代性及其制度設計。根據現代法治主義的各種理論,國家權力的行使必須依照通過某種民主程序訂立的憲法(無論是成文的還是不成文的),并且要求所有的社會活動在形式和實質這兩個方面都符合憲政精神,不僅對于個人的違法行為、而且對于任何違憲的政府舉措及法規都可以通過司法救濟等方式予以糾正,以保障每一公民的尊嚴、自由、權利、社會正義以及法律體系的安定性。至于哪種具體的制度模型更能有效地實現上述目標,要視不同國家的文化傳統和現實條件而定,不可一刀切。由此可見,主張現代法治決不等于就是主張單維進化論。其實,現代法治構思本來就是包含多元化契機的。但是,如果曲解法律秩序的多元性和地域性,連上述最基本的共性目標本身也不予認同的話,何必玩弄概念游戲,侈談什么現代化的法治!在我看來,今天討論在中國推行法治,前提當然是要限制濫用權力的政府行為(有結構性腐敗的大量事實可以為證),首要的任務當然是要解決有序化社會生活整體的合法性、正當性問題(有新興宗教或次級文化權力關系如火如荼伸張勢力的大量事實可以為證),而決不能僅僅歸結為所謂“功利性的”“對秩序的呼喚”,或者只是對作為現實狀態的秩序進行法律形式上的被動性追認。”
我國文化產業分析論文
1文化產業資源的內涵
任何一個產業的崛起和發展都與資源的開發密切相關,中國的文化產業要得到長足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對中國文化資源的挖掘和開發。其中心任務就是,如何有效地把有限的資源(即投入)轉變成為有形的產品(即產出,包括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為其他產業提供的附加值等多種形式)。它所依賴的不僅有其他產業的共性資源——資金、技術、設備等,而且還有特殊性的資源——文化資源,即文化可以像物質資源一樣,通過生產(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賦予它具體的商品或商品屬性,使其較之原來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從而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整體上看,文化產業資源的要素組合可以劃分四大類:(1)貨幣資源,這是文化產業投資和運作的動力。(2)技術資源,包括文化生產所需的能源、原材料、技術和裝備等。(3)專利資源,包括著名權、專利權、商標權等,是法律保護的無形資產。(4)智能資源,它是直接決定文化含量的人力投入,包括三種形態:一是符號化的文化知識;二是經驗型的文化技能;三是創新型的文化能力。
2我國文化產業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是一個文化資源大國,文化資源浩如煙海。但是,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輕視了將其看作是一種寶貴的社會經濟資源,而僅僅是在民族優秀文化藝術遺產的保護與繼承的層面上,以辦事業的方式對其進行開放和利用。這就使得今天的中國仍處在既是一個文化資源的大國,又是一個文化產業的小國的狀況。我國文化產業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體制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國內現有的體制對工業產權和版權的保護還遠遠沒有和國際接軌。在中國,泛濫的盜版滋養了地下工廠、黑作坊并促使其迅猛發展,對我國出版業、音像制品和電影產業造成致命性的打擊。另一方面現有體制條條分割束縛了文體資源的合理流動。現行文化系統中不少單位特別是國有文化系統的文化單位仍然依照原有的行政隸屬關系管理,把專業分工劃分得過于狹窄,結果各自為政,壟斷分割。各單位擁有的信息、知識、人才、技術、設備等資源難以合理共享,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更是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不能以資源為紐帶實現聯合,文化產業資源閑置浪費,利用率低,存在重復建設,低水平使用等現象。
我國文化發展態勢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世界進入了一個多元共生的時代,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社會轉型時期。20世紀以來,世界各種文化紛紛在中國亮相。中國文化先后出現了五種主要范式:“中體西用”范式,“全盤西化”范式,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范式,“”中的“文化專政論”范式,“綜合創新”范式。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新世紀伊始,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是主導多元,綜合創新。呈現這種態勢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主導多元文化雙向互動綜合創新的過程。
〔關鍵詞〕中國文化發展態勢主導多元綜合創新
當今世界已進入了一個多元共生的時代。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大變革的社會轉型時期。自上個世紀以來,中國文化的舞臺,五彩繽紛,世界各種文化競相紛呈。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佛教文化,儒、道、釋文化,無不登臺亮相。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各種不同性質、色調的主義、理論、學說、思想和主張,都在頑強地表現自己,爭奪和占領陣地,盡力擴大自己的影響。
進入21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是什么?這不僅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普遍關心的現實問題,而且也是世界中國學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想圍繞這個中心命題,重點談談當代中國文化曾經出現的幾種主要范式和進入新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問題。由于水平所限,自己的看法是否得當,還希國內外專家、學者批評教正。
一
中國現代文化的起始,發生在19世紀40年代。
我國文化產業化必然性研究論文
[摘要]文化產業的崛起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文化產業化”已成世界潮流。我國是文化資源大國,又是文化產業弱國,實現文化產業化是刻不容緩的任務。
[關鍵詞]文化產業化必然性
一、文化產業化的內涵
所謂“文化”,人們通常是指作為意識形態的精神文化。它包括科技、教育、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旅游等部門的活動及其產品。“文化產業”,就是以創造和銷售某種文化觀念、文化符號和文化服務為主的產業。“文化產業化”,用一句通俗簡單的話說,就是文化走向市場,把文化當產業一樣經營。說白一點,就是用文化來賺錢,然后再用賺來的錢發展文化。
文化產業的崛起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未來學家沃爾夫·倫森說:“人類在經歷狩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之后,將進入一個以關注夢想、歷險、精神及情感生活為特征的夢幻社會。人們消費的注意力將從物質需要轉移到文化需要,從科學和技術轉移到情感逸聞趣事。”這就是說,一個以滿足心理需要、文化需要為主體的新世紀正在崛起,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人們在基本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以后,就更多地關注文化上、精神上、心理上的需要。即使是物質上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文化化了。比如穿衣,不再講結實、耐穿,而是更多關注美麗、時髦和品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文化,這叫“經濟文化化”。在經濟文化化的同時,要求文化經濟化,即文化進入市場,文化進入產業,這就是“文化產業化”。
如今,“文化產業化”已成世界潮流。當今世界,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以日本為例,1995年娛樂業一項生產經營收入就高達35萬億日元,超過當年日本汽車工業的總產值。美國的文化產業就更發達,1996年僅版權產業的產值就達4250億美元,占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6.7%。美國的視聽產品,是僅次于航空航天的第二大出口產品。《泰坦尼克號》一部影片的年收入高達幾十億美元,相當于中國好幾個大企業的年收入總和。美國的《讀者文摘》,已發展成為年收入20億美元的國際性大產業。
我國文化的先進性研究論文
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前夕,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標志著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并進入實施階段,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又邁出堅實一步。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基。先進文化是一個民族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
文化產業的崛起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文化建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從60年前文化產品極度匱乏、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幾乎空白,到今天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文化產業發展,對外文化交流方興未艾,中國人的文化生活得到極大豐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標志的中國當代文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綿延不絕的強大動力,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團結進步的精神支柱。
“中國文化”的先進性,表現在它鮮明的實踐特色。中國當代文化從思想觀念到文化產品,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對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吸收和借鑒,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成果。在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著人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團結奮斗,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人民在文化建設中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激發了全民族文化創造的活力,人民的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精神面貌更加昂揚向上。
“中國文化”的先進性,表現在它鮮明的時代特色。在中華大地上建設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事業,為“中國文化”繁榮興盛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艱難困苦砥礪偉大精神,風險挑戰錘煉堅強意志。鐵人精神、女排精神、抗洪搶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每一種精神都是全國人民的激情創造,都是國家進步的鮮艷旗幟,都是民族活力的新鮮血液。新世紀新階段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目標激發了全社會文化創新的無窮活力,人民迅速增長的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文化需求,對文化創新能力和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使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具有了廣闊空間,進入大發展大繁榮的嶄新時代。
“中國文化”的先進性,表現在它鮮明的民族特色。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易經》、《詩經》、“諸子百家”學說、唐詩宋詞……這些標注著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印記的文化瑰寶,幾千年來不因世事更替而褪色。新中國60年來,伴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華文化再振雄風。傳統的“中國文化”精華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成長為當今世界一株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
DEA模型下的我國文化傳媒論文
一、引言
在研究我國文化傳媒類上市公司效率時,計量分析、因子分析、聚類分析、財務指標分析等方法被經常采用。胡志勇、王首程、李祥偉運用描述性統計對我國傳媒產業2001~2005年發展狀況的經驗分析表明,無論是從市場預期層面還是從公司自身的經營效績方面來看,傳媒上市公司都優于其他上市公司,傳媒產業是我國經濟體系中的朝陽產業[1]。劉宗林、程靜薇以上市公司中視傳媒為例,從獲利能力狀況、運營能力狀況、償債能力狀況和發展能力狀況等方面,選取行業標準值和評價系數進行行業橫向對比分析,結合中視傳媒2005~2007年的財務數據和財務比率進行年度縱向比較分析,初步探討了傳媒類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評價與分析體系[2]。鄧建商選取12家滬深兩市傳播與文化產業公司為樣本,利用樣本在2008年6月30日公布的年報數據,運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對我國傳播與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進行實證分析,發現我國傳播與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存在分化現象且呈一般的正態分布。他舉例分析了影響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因素以及績效分化的原因[3]。龐萬紅、趙勛從傳媒上市公司成長性、獲利性、償債能力及財務狀況考察了傳媒上市公司運營績效[4]。
采用DEA方法對傳播與文化產業上市公司效率進行評價,可以有效地避免財務指標評價方法的不足(對整體績效缺乏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的缺點(對引起結構的動因缺乏分析,難以提出改進業績的途徑),在不需要預先知道投入產出指標之間的顯著性函數關系和預先計算投入產出綜合比率的前提下,能更客觀、有效地對同類企業的效率作出評價。采用DEA模型,無需事先人為地確定各指標的權重,避免了在權重分配時評價者的主觀意愿對結果的影響。劉玉麗利用2003年10家文化傳媒類上市公司數據,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對其經營績效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是當規模收益減少時,壓縮資本規模不符合傳媒行業長遠發展,為此要提高資本的運營效益[5]。閔素芹、李群選取能夠從各個角度反映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輸入、輸出指標,利用DEA模型對我國11家傳媒產業上市公司進行了DEA有效性評價和規模效益分析,從模型出發對測算結果進行了必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6]。葛妍對我國滬深兩市13家文化傳媒類上市公司2008年財務數據進行了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得出其綜合評價排名,進行分類并評價了其綜合業績和特征[7]。戴新民、徐艷斌利用我國滬深兩市23家傳播與文化產業上市公司數據進行DEA分析,結果表明傳播與文化類上市公司效率較低,絕大多數公司規模報酬是遞減的,規模無效率是技術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8]。本文利用我國滬深兩市上市的文化傳媒類公司年報數據,運用DEA模型對文化傳媒類上市公司的效率進行實證分析。
二、DEA基本原理和數據說明
(一)基本原理
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簡稱DEA方法,能夠客觀地對決策單元的相對有效性進行比較,作出綜合評比。DEA是測度具有多投入多產出的決策單元(DMU)效率的非參數方法,有很多種模型,如CCR模型、BCC模型、CCGSS模型、CCW模型、FG模型、ST模型等,其中最常用的是假定規模報酬不變(ConstantReturnScale,CRS)的CCR模型和模型假定規模報酬變動(Varia-bleReturnScale,VRS)的BCC模型。本文主要選取CCR模型和BCC模型對我國文化傳媒產業的上市公司進行分析。利用CCR模型得到文化傳媒類上市公司整體的綜合技術效率,利用BCC模型得到純技術效率,根據所得結果進一步分析我國文化傳媒類上市公司的規模效率。本文的決策單元為34個,而投入產出指標為5個,適合應用DEA方法。本文選取了固定資產、員工數量以及主營業務成本作為投入指標,選擇了主營業務收入和凈利潤作為產出指標。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我國最早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