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稅收策略
時間:2022-12-04 03:02:13
導語: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稅收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疫情的高傳染性、不確定性和在世界各地的持續蔓延,對原本面臨復雜內外部環境挑戰的我國經濟帶來深度沖擊和深層次影響。在我國統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當下,作為在國家治理中有著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地位的稅收,如何積極應對、能動作為相當重要。本文通過分析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提出具體稅收政策建議。
一、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分析
疫情對經濟的深度影響,主要通過阻止人員流動、阻斷產業鏈、改變消費、投資、出口相關的理念、方式以及產業布局與發展規劃等,對供給端、需求端施加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來實現,既包括短期的直接影響,還包括長期的持續影響。1.對傳統產業的影響。制造業。隨著國內疫情的有效控制,我國制造業逐步復工復產,上下游主要市場面向國內和東南亞等疫情控制較好地區的制造業較快恢復性增長,面向其他地區的制造業將需較長時間恢復。分類別看,上半年制造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4%,總體呈先降后升趨勢,而受影響較小的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4.5%和0.4%,其中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等增勢明顯。旅游、餐飲、住宿、交通運輸業。這四大行業依賴流動性,受疫情沖擊最大,主營業務收入斷崖式下跌且恢復緩慢。疫情最嚴重的時期,據2月12日中國烹飪協會《2020年肺炎疫情對中國餐飲業影響報告》顯示,疫情期間78%的餐飲企業營業收入損失達100%,2月份全國70%左右的酒店繼續停業;預計2020年全年住宿餐飲行業增加值為16058億元,全年同比增速約為-11%。影視娛樂業。主要表現為票房總量大幅下滑、影片被迫撤檔或推遲首映禮、影視中止或者延期拍攝、娛樂業關門歇業與艱難重啟等方面,疫情防控常態化后,這些問題將會程度不一的長期存在。生活服務業。本文指狹義的生活服務,即為人們日常生活提供的家庭服務。以家政服務為例,業內人士推測,疫情前全國家政從業人員為3000萬左右,全國家政產業規模大概在1.5萬億元,因疫情的傳染性導致業務直接暫停,以及家政服務企業的營收和發展。房地產業與建筑業。房地產業方面主要是階段性的影響較大,后期有望較大程度“回補”(需綜合考慮居民消費能力受疫情影響下降、剛需的延期等因素)。建筑業方面,中國建筑業協會《關于肺炎疫情對建筑業企業影響的調查報告》顯示,問題主要集中在復工難驗收、勞務用工難、資金周轉難、供應鏈保障難、防疫物資采購難,造成大面積延誤工期,人工、材料、運輸等成本不同程度上漲。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一度陷入內需萎縮和外銷受阻的雙重困境。因農產品的季節性和疫情的突然性,前3個月農戶損失較重,直接影響農產品加工業,后期面向國內市場的部分逐步恢復、面向國外市場的部分恢復緩慢。2.對新產業、新業態的影響。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無(少)人化、遠程辦公、數據集中等優勢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疫情阻斷人流、交通等不利影響,而自動化生產線、無人車間、無人工廠等更加受到業界關注,疫情的沖擊促使一些新的需求加速出現和疊加,為智能制造帶來加快發展的機遇。基于互聯網(5G)、大數據等信息科技的服務業。疫情暴發后,人的物理活動范圍顯著受限推高了互聯網時長和流量的顯著增加。得益于萬物互聯趨勢下數字新基建的加快,我國網絡基礎設施經受住了承載問題的考驗。可見云辦公、大數據、非接觸式服務等空間的深化與拓展不但短期受疫情沖擊較小,而且中長期相反會得到加速。截至6月份,移動辦公用戶達到2.25億人,其中,一季度移動辦公用戶人數環比增長高153.5%,遠超其他領域。大健康產業。據浩悅研究院問卷調研顯示,此次疫情對此利好的領域包括生物醫藥企業、醫療器械、IVD精準醫學企業、醫療服務與智慧醫療企業的主要領域,個人與社會因疫情而激發的重視與關注都將推動大健康產業的優化細分和全面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業態。指基于不同產業間的組合、企業內部價值鏈和外部產業鏈環節的分化、融合、行業跨界整合以及嫁接信息和互聯網技術所形成的新型企業、商業乃至產業的組織形態。疫情對這三大重要因素都將產生深遠影響,從而很大程度上改變產業轉型升級的布局和節奏。無人零售、無人餐飲、智能物流、無人機配送、無人機巡檢、網上醫療、網上教育、VR/AR場景體驗等適應新形勢的行業和業態已形成蓬勃發展態勢。受疫情影響,與經濟發展相關的其他影響還包括:對消費方式、心理、結構的影響,投資結構及產業發展規范等方面的影響。
二、后疫情時期,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稅收對策
1.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特質要求。中央強調,中國當前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這一論斷明確了高質量發展的目的和手段,其核心是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從目的來看,主要是要推動高質量供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手段來看,主要是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可見,落實到具體工作中,經濟高質量發展最顯著的特質要求就是科技創新和綠色環保。在當前國內疫情常態化防控及國際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的特殊形勢下,黨中央審時度勢、運籌帷幄,從統籌國際國內大局出發,提出了加快形成“兩個循環”(“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思路。可見,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態勢不會改變,因而科技創新、綠色環保的特質要求不會出現大的調整,轉型升級的某些方面還會促進加速。2.稅收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相較市場這一“看不見的手”而言,稅收是“看得見的手”,能夠發出更明顯的信號、發揮更直接的作用。近年來,各級政府都很重視在經濟發展中充分運用稅收政策的積極作用,以減稅降費為特征的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的出臺對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等發揮了“看得見”的效用。經濟決定稅收,稅收反作用于經濟。這個反作用主要通過稅收經濟杠桿(抑制或鼓勵)實現。筆者認為,稅收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主要是稅收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包括稅收政策環境和稅收征管環境。一方面整體稅收政策要符合宏觀經濟趨勢,要體現稅收確定性、公平性,要實現低稅負簡稅制,稅收政策穩定性與針對性要有效兼顧、整體稅負走低與優先導向明確要緊密結合;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征管效率、改善納稅服務水平,保障稅收政策落地更加精準便捷、納(征)稅成本有序走低。從而充分發揮稅收通過“抑制或鼓勵”引導經濟發展的綜合效益。3.當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稅收對策建議。在當前更大力度減稅降費的基礎上,在疫情影響不斷變化和持續深化的背景下,要進一步統籌稅收政策與征管服務,增強針對性以實現應對困難挑戰的精準度,增強激勵性以增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聯度,更好地促進“六保”、服務“六穩”。一是繼續優化普惠性稅收優惠,進一步降低整體稅負。對現有普惠性稅收優惠政策進行定期評估,以必要性、有效性為準則進行增刪和調整。例如可考慮全面擴大留抵退稅政策。目前留底退稅政策限制較多,依然有諸多行業未被納入其中,留抵退稅時間范圍有所限制,也沒有對歷史遺留問題提出有效解決方案。建議結合中央關于落實“稅收法定”的要求及進行中的增值稅立法,將留抵稅額退稅規則寫入未來的《增值稅法》,將除農副產品采取購進扣除法外的納稅人,全部實行留抵退稅政策,緩解中小企業現金流緊張的狀況;建議進一步擴大抵扣范圍。取消目前對企業支付銀行利息的進項稅額不得抵扣稅額的規定,將符合條件的利息支出列入抵扣范圍,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針對國際貿易多元化后外商多種商品同時采購的趨勢,放松對生產企業出口產品享受退稅的條件限制,進一步擴大視同自產產品范圍或者全面取消生產企業非自產貨物不予退稅相關條款。對參與疫情或符合宏觀導向性捐贈的企業予以所得稅抵扣時取消企業所得稅稅前利潤12%限額的約束,對同類捐贈的個人行為予以個人所得稅抵扣,以進一步鼓勵社會捐贈。二是及時出臺和完善“保生存”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針對受疫情影響嚴重陷入困境面臨生存問題的行業與企業。如中小微企業和上述旅游業、餐飲、住宿、交通運輸業四大行業。切實落實好目前對四大困難行業出臺的稅收優惠政策,在現有基礎上更加關注針對中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增強其生存能力,以充分發揮其靈活就業和“船小好調頭”的優勢。例如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可由目前的“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適當再延期,對“不超過100萬元的部分”與“超過100萬元但不超過300萬元的部分”有關規定進行合并,統一適用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0萬元的部分全部減按25%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三是持續優化疫情應對保障性優惠政策。對重點保障物資生產企業一次性稅前扣除政策作適當調整。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產企業為擴大產能新購置的相關設備,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新購置的相關設備費用的50%加計扣除。因為從事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產的,目前多為勞動密集型、輕資產型生產企業,其生產設備單臺價值超500萬元的并不多,可考量取消這一限制。此外,為降低企業在這次疫情防控中產生的經濟損失,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產企業給予了一定財政補貼或貸款貼息,建議對此類政府補貼作為不征稅收入處理,促進企業減損止損。四是及時出臺和調整激勵性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針對體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特質進行導向性激勵。全面提升支持科技創新、綠色環保、引領新趨勢的新行業與新業態政策的針對性,對現有政策進行梳理,注重點、關注線、兼顧面,突出政策“抑制或鼓勵”的精準度和力度。考慮企業所得稅的地位和作用,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可加快推進建立科學有效的企業所得稅新增稅收累進減征機制,并上升法律位階,以較大力度和“看得見”的效果激勵企業在行業突破和社會擔當中持續發展壯大。五是全面推進依法科學征管服務,嚴肅還責還權于納稅人。充分尊重納稅人的知曉權、選擇權、受益權,推進相關管理部門的信息共享,深化信息化過程中兼顧納稅人信息化程度不一的現狀,綜合考慮,統籌推進,切實減輕綜合納(征)稅成本。針對疫情影響,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財政、稅收、金融等優惠政策,稅務部門既要落實好政策,也要改善納稅服務,切實抓好流程簡化、銜接通暢和辦理便利,并在這一過程中深入推動全面依法治稅、加速稅收營商環境優化。此外,依法充分拓展稅收大數據應用平臺功能,密切監控經濟運行動態,一方面助力加強征管防止稅收流失,營造公平稅收環境;另一方面優化對納稅人的信息服務,幫助納稅人及時精準對接上下游企業和內外市場,更快更好地復工復產賦能。六是加快稅費結構優化進程,能動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持續的減稅降費(減稅降費為市場主體減負助力,有利于稅源長期建設,從而穩定財力增長,但存在時空滯后性)增加了地方財政保障的當期壓力,疫情進一步放大了這一壓力(經濟稅源減少延后與稅收減免雙重影響),也給地方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帶來較大的現實壓力,必然要求更大力度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在發揮有效調控的同時恰當彌補收入缺口。具體到稅收,需要加快稅費結構優化進程,一方面,由當前的間接稅為主直接稅為輔轉變為直接稅為主間接稅為輔,切實加強對高收入群體所得稅的征管服務,促進社會公平,減輕收入壓力;另一方面,健全地方稅收體系,進一步明確中央與地方的財權事權,深化科學配套,適當增強地方財力;其三完善費改稅,優化費稅附加,提升法制化、規范化水準。
作者:李啟兵 徐明冰 劉新明
- 上一篇:企業財政與稅收問題有效性探究
- 下一篇:淺議海南自貿港三農問題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