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輿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4 09:50: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網絡輿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網絡輿論危機管理策略
一、網絡輿論危機的特點
從詞義來看,針對性是策略的重要特征,策略的制定既要以實現目標為導向,又要適應具體形勢的發展變化。網絡輿論危機管理語用策略的制定也是如此,除了要考慮如何實現管理目標之外,還要了解網絡輿論危機這個新情況,并結合網絡輿論危機的特點制定相應的語用管理策略。所以,在提出具體策略之前,我們有必要簡單梳理一下網絡輿論危機的基本特點。其一,危機形成的誘發性。一般都認為網絡輿論危機的爆發很突然,很多人都是在危機爆發之后才開始關注危機事態。的確,“相較于一般公共危機爆發之前往往會出現一些征兆,網絡輿論危機的爆發更加突然”,但網絡輿論危機的發生并非毫無征兆可言,很多情況下,網絡輿論危機都是由具體的事件誘發的,如我爸是李剛事件、杭州70碼事件、郭美美事件等等。在網絡社會發展初期階段人們對網絡輿論的傳播特性不是太了解,所以覺得網絡輿論危機的爆發無法把握,只能等到危機發生了才能予以處置,但隨著網絡社會的逐漸成熟,人們開始認識到網絡輿論危機的爆發往往與某個具體社會事件有著密切關聯,此時如果仍然認為網絡輿論危機的發生是突然的,無法感知的,就明顯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正因為如此,了解網絡輿論危機形成的誘發性,對于網絡輿論危機管理主體在危機苗頭初顯時做好危機的防范、化解工作是大有裨益的。其二,危機應對的高度緊迫性。網絡輿論危機應對具有緊迫性已是人們的共識,人們普遍認識到由于網絡輿論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網民大眾的眼光會迅速聚焦到某個具體事件上,給網絡輿論危機管理主體造成巨大的社會與心理壓力。另外,受網絡空間交流的虛擬性與盲從性影響,人們在發表言論時可以不用顧及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束縛,甚至“置社會道德和社會責任于不顧,觀點偏激,人云亦云,感性的宣泄代替了理性的思考,社會矛盾在偏激的輿論表達中進一步激化”,放大,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緩解,網絡輿論危機事態會隨之進一步惡化,從而給危機管理主體帶來更大的管理壓力與處置難度。所以,網絡輿論危機應對的緊迫性應該稱為“高度緊迫性”,這是網絡輿論危機的主要特點之一,后文提到的很多語用策略都與之有關。其三,危機狀態的虛實結合性。網絡輿論危機狀態的虛擬性是由網絡空間的虛擬性決定的,這種危機主要在網絡空間發生、傳播、演化。但網絡輿論危機與現實社會并不是隔絕的,它總是由某個具體的事件引發,其傳播與演化過程也與特定事態的發展演變相關聯,有時甚至還有可能影響到現實空間的事態發展和人們的行為,這就是網絡輿論危機狀態的虛實結合性。如藥家鑫事件中,西安市檢察院以故意殺人罪對藥家鑫提起公訴,被告律師則以激情殺人予以辯護,在此案審理過程中,網絡輿論也對被告是否屬于激情殺人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這無疑對案件審理部門形成了無形的壓力。很難說法院最后以故意殺人罪定案是否是迫于網絡輿論的巨大壓力,但顯然定案后一場關于司法公正的網絡輿論危機得到緩解。這說明網絡輿論危機并沒有完全脫離現實社會而存在,依然是現實社會危機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將之看作現實社會矛盾在網絡空間的折射形態。其四,危機情境的深度不確定性。隨著危機管理研究的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危機自身所帶有的不確定性,而且不確定性已經成為“現代危機傳播領域里面臨的一大挑戰”。網絡輿論危機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更大,因為網絡輿論的空間是虛擬的,主體是隱匿的,我們無法確知有多少人在何時會通過網絡發表言論,網絡交流的即時性與互動性又極強,危機隨時都會爆發,也隨時會轉向,甚至惡化,我們無法準確預測危機的發生與走向,面臨網絡輿論危機的組織或個人往往會陷入一種類似于身處未知世界中的茫然無助的恐懼和焦慮,換言之就是,網絡輿論危機將人們帶入一種深度不確定性的危機情境之中。
二、網絡輿論危機管理的語用策略
如前文所述,網絡輿論危機管理語用策略的制定既要以實現管理目標為導向,又要考慮網絡輿論危機自身的特點,危機管理的一般目標是緩和矛盾、消解危機,網絡輿論危機管理亦如是,所以,其語用策略應以有效緩解危機為目標并結合網絡輿論危機的特點而制定。另外,從語用學角度看,有效緩解危機就必須促進危機管理溝通中的會話合作,所以,在制定這些語用策略時,還需要參酌能夠促進會話合作的有關語用原則與理論。綜合以上考慮,我們提出六條語用策略以供分析討論。
(一)態度優先策略
網絡輿論危機的形成具有誘發性特點,某個具體社會事件往往會成為危機爆發的導火索,所以,危機管理主體應盡可能在網絡輿論危機爆發之前及時做好防范、化解工作,因為“在多數情況下,對危機征兆的識別和及時糾偏可以降低危機發生的幾率和惡化程度”,在網絡輿論危機爆發之前就及時做好防范、化解工作,有助于控制危機發展的態勢,“畢竟事后救火不如事前防火”。根據這個要求,此階段的危機管理除了要及時應對之外,還應講究語用策略,這個策略就是態度優先策略。按照一般邏輯,當某個社會事件發生之后,負有管理責任的相關主體就需進入事件的調查階段,等調查、處理結果出來之后再公之于眾,但調查需要時間,責任認定需要權衡,所以一些管理主體在網絡輿論危機初期選擇了沉默或拖延,錯過了引導輿論走向的最佳時機,以致流言滋生,輿論壓力猛增,危機爆發。實際上,此時輿論最關注的不僅是事情的真相,還有管理主體對事件處理的態度。真相很難立刻大白于天下,但管理主體的態度卻可以馬上呈現,在危機征兆出現時優先對事件處理作出一個正確、合宜的表態,既是對輿論期待的及時回應,也能彌補真相滯后的不足,因為這正好契合了人們對一個負責任的管理主體的要求,也使人們有信心期待真相的來臨。從語用上說,這種處理方式提供的信息量不夠,違反了會話合作原則的量準則,但由于沒有回避問題,沒有虛假信息推卸責任,表明了會話合作的誠意,所以又符合關系準則和質準則,滿足了當前情境下會話的需要,所以,態度優先在網絡輿論危機管理初期不失為一個應急語用策略。如2013年6月15日,武漢爆出了一起“城管員白天執法晚上練攤”事件,引發了網民對城管員是否“知法犯法”等問題的熱議。該事件的直接責任主體洪山區城管局當即對輿論關注作出回應,表示會盡快核查、處理,并在第一時間向網友公布,絕不會找借口,撇清關系。這一表態,雖沒有立即給出事件真相,但回應及時,態度誠懇,滿足了輿論的期待,也沒有推卸責任,所以贏得了大多數網友的諒解與信任,緩解了輿論壓力,為管理主體進一步調查真相,從容應對爭取了時間。
網絡輿論和司法審判研究
摘要:新媒體時代消息傳播速度快,一旦發生熱點事件,網上的帖子閱讀量和轉發量極大,社會公眾往往會跟帖評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網絡輿論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雖可監督司法審判,但不加規制會成為獨立、依法審判的絆腳石。因此,如何規制和引導網絡輿論,使其與司法審判形成良性互動是我們應當探索的。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網絡輿論;司法審判;良性互動
一、前言
當今社會是一個新媒體時代,以互聯網為載體進行交流傳播,信息實時更新快、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且社會公眾可以互相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網絡輿論是新媒體時代的產物。社會公眾可以通過網絡及時了解新聞時事,行使享有的監督權及時發現不公平的現象,還可以通過網絡媒體消息尋求幫助。但網絡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且面對法律明確規定的問題社會公眾只看結果,他們自認為不公平就一邊倒,倒向人情而不考慮法律,此時輿論極易被有心人利用,暗中引領輿論風向,試圖給司法審判人員施壓,以網絡輿論左右審判結果。
二、網絡輿論對司法審判的作用
網絡輿論順應時代潮流,緊貼生活實事,拓寬了社會公眾認知世界的渠道,并且每一個人都有發表意見的自由,有利于監督司法審判工作,督促司法人員依法審判、公正裁判。俗話說看人要看兩面,網絡輿論也是如此。網絡輿論的主體上到國家領導人,下至上學的孩童,每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個人修養、興趣愛好以及生平經歷等都是不一樣的;至于客體,網上探討評論的很多案子都比較復雜,社會公眾熱切關注時事可以理解,但他們帶有感情色彩的、沒有專業性而僅憑生活經驗作出的評價一波又一波,再加上網絡輿論本身的復雜隱匿性,部分網民法律意識淡薄、參與評論情緒化,在網上越炒越熱,導致大量輿論偏激或虛假但具有強烈的煽動效果,進而生成輿論風波,給司法審判帶來巨大壓力,無形中影響了司法審判工作。(一)積極作用。1.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司法是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而司法審判是司法活動的核心,除法律規定不能公開的案件外,都應當公開,確保社會公眾知情權的實現。我國是法治國家,公眾法治意識覺醒,加之互聯網科技的運用,使得公眾能夠在線觀看案件審理的全過程,并可以通過各種報道了解案件最新進展,公眾還在網絡平臺上各抒己見。由于審判過程公開透明,任何公民在發現程序錯誤或其他問題時可以及時反映,以使司法審判做到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網絡輿論成為公民監督司法審判的重要渠道。換句話說,網絡輿論在司法審判的各個環節,都給社會大眾創造了及時跟進的條件和平臺,當司法案件審判結束后,又能及時對其結果進行言論評議,這是網絡輿論對司法審判正面價值,也是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治國方針和理念所支持的。①但是,社會公眾并不是可以在網上隨意發表任何言論,傳遞負面消息,而對于煽動性較強、性質較惡劣的言論或帖子,網絡平臺應加以審核。2.防止權力濫用。司法審判應嚴格依照法律規定進行,但司法審判機關在行使權力時可能會對其進行濫用。而權力被濫用的行為表現方式多種多樣、復雜程度也不盡相同,司法內部的監督也可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能做到有效監督,此時網絡輿論這種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監督形式才能夠有效解決司法腐敗問題。網絡輿論將一個個案件仔細研究,使司法工作人員的權力和行為攤開暴露在陽光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預防權力濫用,使權力在法律規定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有助于提高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從而得出產生合法合理的裁判。3.提高司法權威。司法審判是法律規定的具體適用,而司法裁判雖具有國家強制力的保證實施,也需要義務人的自覺履行,所以司法審判須得到社會公眾的普遍認可才能樹立司法權威。社會公眾隨處可獲知司法審判的程序和結果,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個人主觀對其評價,甚至可以拿著放大鏡仔細觀察、監督。司法工作人員的一切行為一旦符合法律規定,并經得起人民和歷史的檢驗,從而得到社會公眾的一致認同,贊美性的評論不絕于耳,網絡輿論的傳播速度較快,傳播范圍也廣,進一步加強了人們對司法機關的信任,有利于司法權威的提高。(二)消極作用。1.影響審判獨立。法院獨立進行司法審判活動。我國《憲法》第126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意思顯而易見,為保證審判工作和結果的公平、公正,審判人員只需依照法律規定進行審判活動、履行審判職能,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干涉。而當今社會網絡輿論盛行,在案件剛發生時就不乏有些好事之徒對其結果進行預測,而這些“預言家”往往并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僅憑個人生活經驗和他們自認為的正義就妄下定論,甚至有當事人一方試圖通過媒體和網絡的力量形成輿論漩渦顛倒黑白,進而干擾審判人員,并利用強大的網絡輿論向審判人員施壓,使得審判人員不得不考慮怎么判決容易讓社會公眾接受,最終為了給社會公眾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作出法律上的讓步,杭州飆車案就是這樣一個有力的證明。2.擾亂審判程序。程序公正有利于實現結果公正,如果程序違法,結果肯定不會合法,因此,想要得到一個公正、合法的判決結果,首先應保證司法審判的程序正當,這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對法律的具體落實。就網絡輿論監督而言,其本應是司法公正的有力臂膀,但網民相較于司法工作人員而言,不僅缺乏專業知識的淬煉和實踐經驗的積累,他們在網上只看標題不看具體內容而斷章取義,且不進行法律知識的研究而只談自己的看法空口說白話,加上一些網絡媒體為增加帖子的關注度和瀏覽量跟風炒作,極易使網絡輿論誤入歧途。“復旦投毒案”的審判中,網民竟宣揚事實清楚,無需按照審判程序進行,甚至認為為被告辯護是多余的,呼吁司法機關盡快判決結案。在嚴格遵守正當程序進行審判活動得到的判決結果與輿情不相符合時,激憤的網絡輿論可能會影響審判程序的正常進行。3.破壞司法公信力。網絡世界是個虛擬世界,由于各種信息的和證明均是在網上進行,導致真實性無法確定,網絡監管缺位,使一部分虛假信息在網上,但網絡傳播速度快、波及范圍廣,社會公眾看到該信息后不知認真分辨反而盲目跟風進行轉發和評論,導致熱點問題一再發酵,雖事后經相關部門查明事實并進行澄清,但依舊會影響社會公眾對司法機關的認知,打破司法在普通公眾心目中的神圣不可侵犯性,破壞司法公信力。另外,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許多司法腐敗現象,一經發現就被嚴肅處理,且各大媒體或網站都會有相關報道,此時網絡輿論會瘋狂吐槽,并會深挖其罪責,司法公信力不復存在。所以一旦發現蛛絲馬跡,無論是否真的存在權錢交易或徇私枉法等行為,普通公眾會本能地認為該審判人員未依法履行職責、公正審判,進而將瑕疵無限放大。
媒體技術變遷與網絡輿論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如何看待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對傳媒的影響,就是各方關注的焦點議題。在此后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圍繞國家安全視角下的媒體技術變化與網絡輿論演進,在理論、戰略、政策與實踐等不同維度,均形成了較為明確的認知;而且這些認知,也處在高速變動和發展的過程中,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互聯網向全球高速擴展開始,到2013年斯諾登披露棱鏡系統之前為止,這一時期是自由主義、新古典自由主義在全球意識形態場域占據顯著優勢,歐美國家引領互聯網新技術應用在客觀和主觀兩個維度占據顯著優勢。
盡管遭遇各種挫折和挑戰,但在心理和認知層面,歐美發達國家的治理模式與經驗被賦予普世價值,并在全球得到了高速的傳播。第二階段從斯諾登披露棱鏡系統開始,到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確定之前,這是一個過渡和轉折的時期。最重要的轉折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斯諾登披露美國棱鏡系統及其運行的相關事實,使得美國不再能夠以“良心霸權”的形象,繼續壟斷構建和維護全球網絡空間治理體系的道義制高點;其次,在歐美發達國家的實踐中,2010年至2011年間在中東地區推行的基于互聯網自由的顏色革命呈現顯著的反噬態勢,自由主義、新古典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提供的戰略規劃與政策建議,盡管在內生邏輯上還是自洽的,但是在實踐中的挫敗逐漸引發了更多的思考,已經不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第三,新媒體在全球范圍初步完成了對傳統媒體平臺創新和生產流程的早期沖擊,相關理念、技術、應用和能力在全球,尤其是在非西方國家內高速擴散。第三階段從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塵埃落定算起,迄今為止正處于發展過程中,其中前不久引發各方高度關注的臉譜公司5000萬用戶數據可能被用于政治態度分析乃至操控選舉的事件,可以看作是這個階段的又一波高潮。這個階段目前展現出來的最顯著的特征,是新媒體技術與網絡輿論的互動關系遵循“去中心化”和“反傳統權威”的內生屬性繼續向前發展,并從外圍反向蔓延到作為技術和應用發端的核心區,有點類似漣漪拍岸之后的反向運動。
從客觀上來說,這是新媒體技術與網絡輿論走向深度互動的必然;從主觀上來說,全球,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主流媒體和精英對此發展的速度、深度、廣度和力度,均缺乏相應的準備和預判,強烈的挫折心理和具有顯著集體性的選擇認知構成了強烈的反彈。從基礎性的事實看,目前能夠確認的是,名為“劍橋分析”(CambridgeAnalytica)的數據公司,涉嫌通過設置在社交媒體臉譜(Facebook)上的第三方應用,自2013年起系統收集了超過5千萬的個人數據,并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用于實現精準的政治廣告推送,進而試圖達到影響受眾投票行為的目的。影響投票行為的研究在歐美學界高度成熟,雖然輿論鋪天蓋地,但從學理上要論證社交媒體數據分析、廣告投送和投票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還需要更加深入的基于有效控制變量的科學研究。但很顯然的是,控制傳統主流媒體的群體,表現出了典型的后真相時代的行為特征與模式,采信了論證最為困難,但將解釋最令人滿意的假說,來作為基于事實的真相,進行廣泛報道。撇開因為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帶來的干擾因素,這一階段全球范圍內,各方確實都在關注巨型社交媒體平臺及其帶來的影響,不僅包括對網絡輿論的影響,更重要的還包括對國家政治安全的影響。顯然在美國2016年總統選舉的案例中,全球最為發達和強大的西方民主國家,似乎也認為自己的國內政治安全無法有效豁免來自外部的帶有敵意的國家行為體的網絡輿論操控行為。社交媒體的影響,凸顯在其匯聚的海量數據,以及由此帶來的可能實質性影響國家政治安全的戰略潛力。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第四季度,臉譜公司每月活躍用戶數約為22億,每日活躍用戶數約為13億,上傳照片總數超過2500億張,整個臉譜網數據總量約為300PB,每日新增數據量為4PB,相當于每天增加16個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數據量。這些數據中包含了用戶的個人信息,情感表達以及比較真實、準確的政治態度,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從技術發展的視角看,更重要的是,當今世界通過對社交媒體數據進行政治態度和立場分析的技術已經高度成熟,用分析結果影響甚至操控政治過程的實踐也已經普遍展開,并有顯著的進展。2010年至2011年間,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倡導并大力推動的互聯網自由戰略,對這種擴散進程形成了非常有效的推進;相關分析挖掘技術的擴散,以及成熟的市場化的運作機制,正在證明其超乎想象的潛在影響力。
從規制的角度來看,這種融合與變遷的發展態勢,對各國建設和完善相應的治理能力體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中至少包含如下三個方面的要點:其一,對具有戰略性的本國數據資源進行有效的管控,避免超級平臺對數據的富集和相關挖掘處于某種事實上的失控狀態。其二,對數據挖掘的技術、能力以及商業模式進行有效的規制,構建一個良性的生態,避免相關能力被濫用,轉化成為對國家安全的威脅。其三,在共識基礎上催生新的、有效的國際規制,形成一個良性的國際環境,避免與新媒體以及網絡輿論相關的國家安全議題領域陷入叢林狀態。整體看,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和拓展,正遵循技術和市場的內生規律,持續高速地向前發展,各種指向國家安全的新型威脅,與其說來自技術,不如說來自于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的相對滯后。可以預見的是,哪些國家能夠在此過程中獲得領先,那就意味著在信息技術革命的宏觀背景下,在國際體系結構變遷的微妙時刻,贏得更大的戰略主動。
作者:沈逸 單位:復旦大學網絡空間治理研究中心
談論網絡輿論引導體制創建
當今時代,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網絡輿論成為社會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力越來越大。網絡輿論可以促進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但在某些方面又可能影響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既要對網絡輿論引起重視,又要對網絡輿論加以規范和方向性的調控及引導,牢牢把握網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一、互聯網時代網絡輿論引導機制建設的迫切性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輿論傳播渠道日益多樣,社會輿論傳播呈現多層次、多元化態勢。互聯網已成為社會生活中表達民意、暢通民情、匯聚民智的重要渠道,網絡輿論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須直接開辟輿論引導的新領域、主戰場。
(一)社會輿論的重要來源
在傳統媒體時代,受眾之間少有聯系,單個事件的影響范圍有限;在網絡時代,信息傳遞是即時、網狀、海量、互動的,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信息傳播十分迅速。手機、網絡等技術平臺具有自主性、隱蔽性、互動性、開放性、多元性和傳播快、覆蓋廣、影響大等特點,敏感的社會問題一旦在網上出現,便能迅速地形成輿論焦點,引發社會關注,影響社會穩定,這就使得輿論引導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大大增加。而且,網絡輿論與社會現實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許多社會輿論都是由網上發酵演變而成的。
(二)社會情緒的釋放出口
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影響及策略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傳播方式已成為公眾表達民意、參與政治生活以及進行輿論監督的重要平臺,近年來發生的與網絡輿論相關的一系列事件表明,網絡輿論對我國公共政策制定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公民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一個新途徑。但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的制定也存在一些不利影響,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應正確利用網絡輿論。
關鍵詞:網絡輿論政策制定影響。
近年來,被稱為“第四媒體”的網絡迅速崛起,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公共政策制定除借助于傳統的信息收集外,越來越受網絡的影響,網絡輿論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成為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徑。
一、網絡輿論: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徑。
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逐漸出現了一些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徑,如:選舉、決策聽證、公眾咨詢、政治結社、信訪、協商對話等方式,同時,從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看,立法聽證會、行政聽證會、政策研討會等,對公民直接參與政策制定過程以及擴大政策議題來源也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些經傳統途徑進行溝通的方式雖然對公眾的政治參與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致使有些嚴肅的、重大的、反映社會主流思想的內容往往沒有機會成為議題,阻礙了政府對民意的了解。隨著我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政府對信息化的大力推動,近年來,中國網民數量逐年遞增,“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也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聚集地。網絡的開放性、互動性成為民眾表達情緒、發表觀點的重要平臺,逐漸形成了頗具影響力的網絡輿論,網絡輿論使得民眾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對公共政策的話語權,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公民通過BBS、新聞跟貼、網上簽名、網上論壇、專題討論、網上征詢意見、網上民意調查、網上議政等多種方式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網民與政府官員進行在線交流,通過網絡投票、網上建議征集參與政策制定。今年兩會前夕,總理走進中國政府網、新華網直接問政于民,表明互聯網已經成為民意的直通車。網絡輿論與傳統途徑相比有很多優勢,比如網絡信息一經便能得到快速的傳播,增強了網絡輿論的影響力,有利于吸引政府的注意力,同時網絡的交互性也有利于促進政府與公眾的溝通,從而使政府透過網絡輿論更加準確地了解民意。網絡輿論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逐漸成為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一個新途徑。
公共政策網絡輿論的影響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傳播方式已成為公眾表達民意、參與政治生活以及進行輿論監督的重要平臺,近年來發生的與網絡輿論相關的一系列事件表明,網絡輿論對我國公共政策制定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公民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一個新途徑。但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的制定也存在一些不利影響,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應正確利用網絡輿論。
關鍵詞:網絡輿論政策制定影響。
近年來,被稱為“第四媒體”的網絡迅速崛起,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公共政策制定除借助于傳統的信息收集外,越來越受網絡的影響,網絡輿論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成為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徑。
一、網絡輿論: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徑
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逐漸出現了一些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徑,如:選舉、決策聽證、公眾咨詢、政治結社、信訪、協商對話等方式,同時,從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看,立法聽證會、行政聽證會、政策研討會等,對公民直接參與政策制定過程以及擴大政策議題來源也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些經傳統途徑進行溝通的方式雖然對公眾的政治參與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致使有些嚴肅的、重大的、反映社會主流思想的內容往往沒有機會成為議題,阻礙了政府對民意的了解。隨著我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政府對信息化的大力推動,近年來,中國網民數量逐年遞增,“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也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聚集地。網絡的開放性、互動性成為民眾表達情緒、發表觀點的重要平臺,逐漸形成了頗具影響力的網絡輿論,網絡輿論使得民眾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對公共政策的話語權,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公民通過BBS、新聞跟貼、網上簽名、網上論壇、專題討論、網上征詢意見、網上民意調查、網上議政等多種方式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網民與政府官員進行在線交流,通過網絡投票、網上建議征集參與政策制定。今年兩會前夕,總理走進中國政府網、新華網直接問政于民,表明互聯網已經成為民意的直通車。網絡輿論與傳統途徑相比有很多優勢,比如網絡信息一經便能得到快速的傳播,增強了網絡輿論的影響力,有利于吸引政府的注意力,同時網絡的交互性也有利于促進政府與公眾的溝通,從而使政府透過網絡輿論更加準確地了解民意。網絡輿論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逐漸成為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一個新途徑。
干部網絡輿論經驗交流
黨在網絡輿論引導方面做了許多有益探索。廣大領導干部的網絡輿論引導能力不斷增強,準確把握領導干部在網絡輿論引導方面存在問題。近年來。取得了明顯成效。網絡輿論引導的及時性、權威性和公信力、影響力不斷提高。但也應看到一些領導干部在網絡輿論引導方面仍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主要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思想上對網絡輿論引導不重視。一些領導干部不愿上網,對“網人、網事、網論”抱有鴕鳥心態,認為眼不見為凈,與廣大群眾通過網絡參政議政的高漲熱情形成強烈反差。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網絡上的一些小問題最終演變成網絡上的大事件,然后又從網上虛擬社會蔓延到現實社會,最后釀成群體性事件,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二是網絡輿論引導措施上不得力。一些領導干部雖然對網絡輿情比較重視,但在輿論引導的方式方法上仍然墨守成規,沒有充分認識到網絡傳播的特點,不會充分運用網絡媒體進行及時、科學、有效的輿論引導,網絡輿論引導中處于被動地位。
廣大領導干部應充分認識到正確引導網絡輿論事關網絡文化健康發展。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多措并舉提高網絡輿論引導能力。新形勢下。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從而不斷增強提高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的自覺性。一是做好網上接訪,著力提高網上科學執政水平。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事業心關注網絡輿情,正確對待和及時處理網民的意見和建議;建立網上聯絡平臺,通過與網友座談、邀請網友“灌水”拍磚”等方式,與網友開展互動交流,做好網上群眾工作。二是認真學習網絡媒體知識。網絡媒體作為新興媒體,其發展方興未艾,影響力越來越大,逐漸成為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廣大領導干部應高度重視網絡媒體的發展,認真學習網絡媒體知識,熟練運用網絡媒體,確保網絡輿論引導的及時性、權威性和公信力、影響力。三是創新網絡輿論引導工作機制。面對網絡媒體強勢發展的新形勢,領導干部應善于創新工作機制,整合各種力量,明確工作責任,不斷壯大網絡主流輿論,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比如,可以建立網絡信息員制度,及時了解網絡動態,把握網絡輿情,并把科學分析網絡輿情與分析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結合起來;健全重大突發事件網絡機制,善于抓住關鍵時機,及時公開信息,牢牢掌握網絡輿情引導的主動權。
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輿論導向正確。黨和人民之禍。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社會輿論的傳播器”和“放大器”這既為輿論引導工作提供了難得機遇,也帶來了嚴峻挑戰。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加強網絡輿論引導,唱響網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廣大領導干部應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網絡輿論引導的重要性,不斷提高網絡輿論引導能力,使網絡成為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的重要陣地。
網絡媒體對人們工作生活和社會輿論格局的影響日益深入。廣大領導干部應充分認識提高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方面,充分認識提高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已經成為重要的大眾傳媒、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和群眾表達訴求的新平臺。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廣大人民群眾通過網絡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不斷高漲,急需廣大領導干部積極予以回應。人人持有麥克風、個個都是發言人”自媒體時代,廣大群眾越來越習慣于通過網絡參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公共事務,表達訴求。可以說,網絡已經成為各種利益訴求匯聚的平臺。這就要求廣大領導干部積極通過網絡察民情、知民意、集民智,特別是對涉及本地區本單位本部門的事件及其輿論及時作出回應,切實為廣大群眾答疑、釋惑、解憂,從而有效疏導公眾情緒、化解矛盾糾紛。另一方面,網絡輿情魚龍混雜,急需廣大領導干部積極加以引導。網絡上的信息十分豐富,但也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不實消息、不健康內容、不負責任的言論等隨處可見。尤其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為了達到個人目的而利用網絡歪曲事實、惡意炒作,影響社會和諧穩定。這就需要廣大領導干部不斷提高網絡輿論引導能力,主動進行網絡輿情分析和監管,正確引導網絡輿論,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小議傳播學視野下網絡輿論暴力現象探究
摘要:網絡輿論監督這一新型輿論監督形式的出現,對我國的民主建設起到了很好的監督作用。近幾年一些網絡輿論以“暴力”的形式呈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網絡環境的虛擬性和網絡身份的匿名性、網絡議程設置的隨意性和網絡把關人的失職、部分網民對傳統主流媒體缺乏基本信任等是網絡暴力產生的原因。網絡輿論暴力的現實存在,反映了目前我國網絡道德與法治建設的相對滯后。應對網絡輿論暴力可以從道德規范、法律約束和網絡技術等方面進行控制。
關鍵詞:網絡輿論暴力;議程設置;實名制;媒介素養。
一、網絡輿論暴力的內涵。
網絡輿論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形成的,已成為近幾年人們討論的熱點。網絡輿論信息的傳播者是輿論的主要承擔人,他們通過發起議題,提出議點,并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具體的闡述,形成“議程設置”模式。網絡受眾通過討論、回復的方式,同信息發起者保持相吻合的態度和共識。一旦達到一定的大眾認同程度,便會形成以文字形式表達為主,以互聯網為傳播載體的輿論。
在網絡上新聞事件和熱點問題,雖然體現了網上輿論的民主特點,但由于者的知識構成以及心理問題等因素,一些網上發言往往缺乏理性甚至過于情緒化。而這些失去理智的言論一旦在傳播過程中得到強化,就會對新聞事件的當事人形成極大的輿論壓力,最終發展為網絡輿論暴力。筆者試圖給網絡輿論暴力下一個定義:在網絡傳播中,部分網民通過網絡表達對某一事件、現象的看法、態度的過程中達成較為一致的意見,而形成一定時期內的主要輿論,這些意見多以道德為準繩,通過激烈的言辭在網絡空間對當事人進行道德審判,并把這種道德審判轉向現實生活,公布事主個人隱私信息等,往往給事主本人或親屬造成強大的輿論壓力,使當事人以及部分參與者受到心理甚至生理上的傷害。
二、網絡輿論暴力產生的原因。
芻議食品安全的網絡輿論監督
1當前食品安全網絡輿論監督的特征和發展趨勢
1.1網絡媒體不斷發展,與傳統媒體交互作用,形成強大的輿論場。食品安全事件在網絡上形成熱點后,各大網站會在一段時間內極度關注事件的進展,能夠在第一時間捕捉新出現的情況,網民借助互聯網技術平臺和傳播手段,能夠自發查找事件真相、跟蹤事態發展、深究事件緣由,激發公眾對事件的聯想,不斷形成新熱點、新話題。當前,食品安全網絡輿論的傳播一般遵循以下規律,傳統媒體報道或網友爆料(微博異軍突起)-網友討論(新聞跟帖、論壇發帖等)-形成網絡輿論壓力(“意見領袖”作用突出)-媒體呼應、挖掘新的事實(新老媒體互動)-有關部門應對-在掀波瀾(假如應對不當)-再次應對-網絡注意力轉移-網絡輿論消解(流行語等娛樂化的尾巴長期流傳)[2]。有別于傳統媒體的單項傳播模式,網絡媒體所具備的即時、互動、大量信息量的特點,為輿論監督提供了一個方便而快捷的平臺。而新老媒體的互動,使雙方各自的優勢得以更充分地發揮,為輿論監督帶來更強的影響力[3]。
1.2因食品領域專業知識普及不足,謠言、流言等異化信息乘機快速流傳,并在傳播過程中被不斷強化、放大,導致食品安全網絡輿論監督產生負面效應。食品安全問題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致使普通公眾難以理解和把握。在網絡社會中,網民個人素質不一,責任意識相對淡薄,把關人缺失,在海量的信息面前,網民個人局限性的經歷甚至臆想與尚未經證實的食品安全事件聯系起來,產生了大量非理性和情緒化的言論。這些言論具有很強的煽動性,容易得到響應。網民之間情緒互相感染,輿論中控訴和宣泄成分迅速膨脹。即便政府公布調查結論以后,不信任和懷疑的情緒依然存在,導致在短期內難以消除較大的負面影響。
1.3“意見領袖”的作用更加突出。“意見領袖”通過及時和富有鼓動性的言論,對網絡輿論監督產生影響。“意見領袖”影響輿論監督的主題和傾向,不但表現為設定他人的議程(即討論什么話題),而且表現為設定他人討論的框架(即如何討論這個話題)。由于網絡媒體突飛猛進的發展,“意見領袖”獲得了更為便捷、自主的傳播媒介,使他們得以快速地在網上發言,搶占輿論的先機,影響力日益增強[4]。由于“意見領袖”背景復雜,往往在不了解實際情況下就爆料或發表傾向性言論,導致一些錯誤信息廣泛傳播,對公眾形成誤導。
1.4食品安全問題頻現“多米諾效應”,食品安全網絡輿論監督矛頭直指政府監管缺失。個別事件行業化、全國化演化特征明顯。食品安全事件一旦曝光,牽涉到的不僅是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品牌,甚至波及到整個行業,迅速形成全國性的輿論高潮,最終輿論矛頭往往直指政府監管缺失。
2“管”、“導”并重,充分發揮網絡輿論監督的作用
新媒體環境網絡輿論引導對策
摘要: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信息通過新媒體的傳播路徑催生了新的輿論形態。網絡空間已成為信息的集散地,網絡輿論引導能力是高校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高校應深刻認識到新媒體時代提升高校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的重要性。文章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理論指導,通過研究高校網絡輿論的傳播路徑,即產生、擴散、爆發、衰退四個階段,發現高校網絡輿論引導面臨的困境主要有高校自身對網絡輿論引導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有效的信息監測和發布機制,大學生群體媒介素養不足等。提升高校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的對策包括加強高校黨政工作建設,建立新聞評閱員審核制度,加強新技術對謠言的識別,及時正確地進行網絡輿論引導,建立高校網絡輿論宣傳陣地,建設完善高校網絡輿論環境等。研究所得到的結論為高校在新媒體時代如何更好地建設高校網絡輿論引導機制提供一定的理論實踐意義。
關鍵詞:輿論引導;高校網絡輿論;理論基礎;傳播路徑;完善對策
一、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輿論概念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表明,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總體數量達到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大學專科、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網民占比19.8%[1]。十億用戶接入互聯網,我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網絡社會,而在這個全新的網絡社會當中,無論個人還是群體都被互聯網深深影響著,相比于其他群體,高校大學生群體的年齡階段決定了他們更習慣于在互聯網上獲取、傳遞和交流信息,所以互聯網對當今大學生群體的影響更是廣泛和全面的。“網絡輿論”是“輿論”的衍生概念,目前學界不同學者對網絡輿論均有著不同的概念定義,余晨光認為網絡輿論是人們以互聯網作為平臺對某一熱點事件發表的意見集合[2];王天意認為網絡輿論以互聯網媒介為載體,通過網絡論壇為主陣地的網絡空間,公開表達的信息具有強大的沖擊力和深遠的影響力[3]。網絡輿論就是指人們通過互聯網圍繞著特定網絡事件表達或者持有一種大致相同的意見與觀點。高校網絡輿論的研究有多個研究方向,文章將高校大學生作為研究主體,把高校網絡輿論定義為高校大學生在面對社會突發性事件尤其是能夠引發情緒波動的事件時,通過各種媒體發聲進行熱烈討論,從而形成的輿論。近幾年來,網絡事件產生的輿論層出不窮,各個不同的網絡媒介通過互聯網所表述的信息也千差萬別,即使當初發布信息時言之鑿鑿,之后也存在新聞反轉的可能,所以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更要做好大學生群體的網絡輿論引導,幫助大學生提升媒介素養。
二、高校網絡輿論引導的理論基礎
任何實踐都需要理論進行指導,我國對于高校網絡輿論引導的研究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徐光春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思想、政治立場、價值追求等的集中反映,是社會主義新聞工作和新聞事業的行動指南[4]。這一新聞觀是新聞輿論工作的指導指南。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做好高校網絡輿論引導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