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3 13:12: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部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地流轉正外部性內在化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農地流轉有助于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進而使農地轉入方獲得額外利益而不必對轉出方進行補償的現象—農地流轉的正部性,農地流轉正外部性的存在造成農村土地市場上農地供應數量不足的問題,影響了農村土地市場的建立和完善.因此采取相應的方法使農地流轉正外部性的內在化,實現農村土地市場上的供需平衡,有著重要的意義;研究方法:經濟分析法和理論分析法;研究結論:通過對農地流轉正外部性產生的原因及表現形式進行分析后,發現農地轉出者的經濟利益沒有得到完全實現,是造成市場供應不足的主要原因,故而應當由農地流轉中的受益者(轉入方)向農地轉出方,在經濟上給與一定數量的補償.同時運用成片發包和優先權等的制度設計,提高農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經營的可能性.

關鍵詞:農地流轉正外部性內在化優先購買權農地互換

Abstract:Thepurposeofthepaper:thetransferofthecontractualrightoflandishelpfultodevelopscaleoperationstepbystep,theexternaleconomyisaphenomenonthatthebuyercanobtainextrabenefitandneedn’tcompensatethesellerinthetransferofthecontractualrightofland.Theexternaleconomyleadstotheinsufficientsupplyofthefarmlandintherurallandmarketandisdisadvantageoustotheestablishmentandtheconsummationoftherurallandmarket.Soitissignificanttocorrecttheexternaleconomybyusingsomecorrespondingmethods,thenrealizessupplyanddemandbalanceintherurallandmarket;Meansoftheoreticalanalysisandeconomicalanalysiswasemployed;Theconclusion:thereasonofinsufficientsupplyofthefarmlandisthattheseller’sbenefitdon’tobtainedthecompleterealization,sothesystemwhichbuyergivessellersubsidyineconomyisestablishedtocorrecttheexternaleconomy;Atthesametimefarmlandshouldbesendinlargescare,andtheneighboringfarmland’speasant-householdshouldhavetheprioritytoobtainthecontractualrightofland,soastoincreasethepossibilitytodevelopscaleoperation.

Keyword:thetransferofthecontractualrightoflandexternaleconomycorrectionthepriorityrightfarmlandexchange

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并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步發展規模經營.”十六屆三中全會上進一步指出“農戶在承包期內可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完善流轉辦法,逐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可見農地流轉已經得到了黨和國家的認可和支持,并把土地流轉作為促進農地規模化和現代化經營,進而實現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農村改革第二次飛躍的路徑選擇.

現階段土地的有序、合理流轉不僅面對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產權缺陷的制約,還受到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有限及農業比較效益低下,投資農業的積極性不高等因素的限制.更為重要的是農村土地市場尚處于初級階段,承包人轉出土地因自身權利在經濟上得不到應有的體現,再加上對農地轉出后對“后路”的顧慮重重,造成農地市場上供給量的不足,這是[1]農地流轉正外部性造成市場失靈的一個體現.因此研究農地流轉正外部性內在化,對于促進農地規模化經營,實現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查看全文

房屋共享外部性影響法律規制

〔摘要〕共享房屋具有較大的外部性影響,其占據社區公共資源,不安全因素較多;尚不健全的信息信用體系影響他人選擇;沖擊傳統市場,影響社會公平;平臺性質的認定帶來稅收監管問題。把握對其規制時應秉持公平和鼓勵的原則,探討應限制房屋共享時間,彌補公共設施損失;加強平臺信息信用建設,提升不同主體間的信任;促進平臺與原企業正當競爭,完善社會公平機制以及強化稅收規定,對其進行稅收,以此提高共享房屋領域的外部認可度。

〔關鍵詞〕房屋共享;外部性影響;法律規制

1978年,MarcusFelson和JoeL.spaeth在《美國行為科學家》雜志中首次提到的“合作消費”的新理念被認為是共享經濟的雛形。伴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崛起,共享經濟逐步從理論變為實踐。2011年,美國《時代周刊》稱共享經濟模式將成為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創意之一。

一、房屋共享的現狀及特點

(一)房屋共享的現狀。共享經濟中擁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房屋、空間以及車輛領域正方興未艾。自2014年來,政府不斷推行“互聯網+”戰略。基于共享房屋具有刺激經濟增長的優勢,在政策上更是秉持“創新友好”的理念,大力支持發展。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首次放寬了在線度假租賃等新業態的經營許可。同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農家樂、民宿、長短租公寓等新型的旅游形態,以滿足消費者對于旅行的多式多樣的需求。2016年3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十部委出臺《關于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看重共享房屋的“綠色”形態。2017年10月,國家旅游局出臺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對民宿的規范、等級做出了較為詳細的規定,“鼓勵創新、包容審慎”成為主基調。2017年共享住宿交易規模約145億元,比上年增長70.6%,參與者人數約為7800萬人,房客達到7600萬人。然而根據《中國共享住宿發展報告2018》,通過平臺共享的房源僅占我國空置房源的4%左右,共享房屋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待挖掘。(二)房屋共享的特點。1.房屋式體驗,滿足多樣化需求。不同于酒店、賓館格式化的房屋擺設,共享房屋體現為“千房千樣”。中國產業調研信息網顯示國內短租仍以公寓需求為主,占整個短租市場產品結構的51.5%。公寓更好地滿足了消費者想要體驗做飯、洗衣等多樣化消費的需求。其次消費者可以選擇不同風格的房屋,提高出行質量。共享房屋的房東一般都為8090后,提供的房屋也更容易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2.房屋共享的供給主體更為多元化。“共享房屋”利用的是閑置資源,個人提供房源占據了較大份額,而酒店賓館提供的房間多為目的性建造。多源的房屋供給主體,不僅緩和了旅游旺季淡季的季節性影響,而且還很好地利用閑置資源,從而拉動個人收入,以促進經濟增長。3.消費方式多樣化,滿足不同價位與情感需求。共享房屋按照住宿方式可分為合租模式與整租模式,合租模式適應了低層消費者的旅行需求。其對房屋質量的要求不是很高,并且借鑒青年旅舍的發展理念,更好地適應愛好交流、體驗民俗的消費者的需求。整租模式對于更享受私密獨處的家庭、朋友更為適用,并且相較昂貴的酒店套間更具有人情味,成為人們出行的另一選擇。

二、房屋共享外部性影響引起的法律問題

查看全文

綠色建筑經濟外部性分析論文

1研究背景

自從20世紀60年代出現綠色建筑概念以來,綠色建筑由理念到實踐,逐漸發展,形成了較完善的設計方法和評估體系,盡管如此,綠色建筑在發展中仍然遇到很多阻礙,其中經濟問題是最主要的瓶頸。本文從經濟外部性的角度指出其根本原因,并對其解決方法進行了探索。

1.1綠色建筑內涵

綠色建筑是指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的空間,同時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物料生產、建筑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及拆除、回收利用)過程中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能源、士地、水資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也被稱為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1]。

其主要內涵包括建筑選址、設計、施工、使用運營、管理及廢棄的過程中,在維護環境基本生態平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資源,滿足人類安全、健康、高效、舒適地居住和使用,達到建筑與人的和諧共生。這種建筑在不損害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及當代與后代的生活質量,其綠色的本質是無污染,無廢物,開放式的綜合的良性循環。綠色建筑在時間和空間上對環境資源進行影響。在空間上就是綠色建筑對周邊的生態環境,居住者的生活環境,全球生態環境的影響。在時間上就是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開采、運輸加工、建造、使用、運營、管理、拆除、回收,等各個環節。

總的說來綠色建筑主要是3個理念,第一、節能;第二、環保;第三、與自然和諧。

查看全文

節假日消費的外部性研討

[摘要]假日經濟是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一個新話題。他的產生可以給經濟生活帶來擴大消費需求,增加效用水平,降低機會成本,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拉升經濟增長水平等積極影響。同時,假日經濟也存在某些負面影響。本文運用外部性分析,對假日經濟的利與弊進行了具體分析。

[關鍵詞]外部性;假日經濟;假日旅游

Abstract:Holidayeconomyistheeconomiclifeofanewtopic.Hecouldhavebroughteconomiclifetoexpandconsumerdemand,increasedeffectiveness,loweropportunitycost,promotetheupgradingoftheconsumptionstructure,accelerateindustrialrestructuring,elevatinglevelsofeconomicgrowthandotherpositiveeffects.Meanwhile,theholidayeconomyhascertainnegativeimpacts.Inthispaper,usingexternalanalysisoftheprosandconsofeconomicholidayforadetailedanalysis.

Keywords:Externality;Holidayeconomy;HolidayTourism

一、介紹假日經濟的外部性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得到我們喜愛的一件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我門喜愛的東西。做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權衡取舍。例如假日經濟,國家想要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就必須面臨著生態的破壞,環境的污染。此時,國家就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之間權衡取舍。從而,我們不得不提到假日經濟的外部性(externality)。

查看全文

教育的外部性分析論文

摘要:教育的外部性,是指教育的舉辦和產出除了達到國家和個人的教育目的外,還會給其他社會團體和個人帶來經濟、非經濟的影響,但教育卻不能向受影響社會團體和個人給予直接補償或不必要補償。教育的外部性具有正向性、多樣性、持續性、不易量化性等特性。對教育的外部性進行界定、分類、歸納,可以更好地為解決教育外部性問題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教育外部性;外部性教育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為各行各業提供合格的人力資源,促進個人全方位素質的提高,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這是教育正外部性的眾多影響之一,然而教育外部性也會導致教育資源的使用無法達到帕雷托最優,影響到國家對教育補貼的政策,以及個人對教育的投資。因此理清教育外部性的界定及性質,分析其影響,找出適用于教育外部性內部化的措施,對于更好地發揮教育的功能,更好地解決教育過程中的外部性問題具有巨大的價值。

一、教育外部性的界定

外部性是任何經濟學家無法回避的問題,最初由馬歇爾在1890年《經濟學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概念,經過庇古、科斯等人的批判補充,外部性理論在11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其內涵不斷豐富和發展,其外延也不斷得到擴充,為解釋和解決經濟生活、社會生活中的相關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縱觀眾多經濟學家對外部性概念的界定,無非從兩個角度:一是從外部性產生主體的角度來定義;二是從外部性接受主體的角度來定義。前者代表性的定義首當推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的定義:“外部性是指那些生產或消費對其他團體強征了不可補償的成本或給予了無需補償的收益的情形。”第二類如蘭德爾的定義:“外部性是用來表示‘當一個行動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決策者的考慮范圍內的時候所產生的一些低效率現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給予,或某些成本被強加給沒有參加這一決策的人。”在對外部性的研究中,大多采用第一種定義。

教育外部性是外部性外延發展的產物,與醫學外部性、思想政治外部性、政府行為外部性等一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同樣影響著人們的教育理念。弗里德曼對教育的外部性作了經典性的闡述:如果大多數公民沒有一個最低限度的文化和知識,也不廣泛地接受一些共同的價值準則,穩定而民主的社會就不可能存在。而教育對文化知識和價值準則這兩個方面,均會做出貢獻。兒童受到的教育不僅有利于兒童自己或者家長,而且社會上其他成員也會從中得到好處。由于無法識別受到利益的具體個人(或家庭),所以不能向他們索取勞務的報酬,因此,存在相當大的“鄰近影響”。盧卡斯則從經濟學角度論述到:當某一勞動者接受教育后,本人的生產效率和收入水平會提高,同時通過“潛移默化”,周圍的人乃至整個社會的生產率會提高,但他并不因此獲得額外報酬。同樣中國學者對于教育外部性也作了類似的論述:王善邁把教育的產品屬性定為教育具有巨大外部效益。一個人接受了教育,不僅受教育者可以獲得經濟的、非經濟的效益,同時社會也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與非經濟效益。從維護社會“公平”的角度看,教育是不可“排除”的。因此,從整體上說,教育是一種具有正外部效應的準公共產品。范先佐認為:教育幾乎是完全的“免費午餐”,致使教育部門缺乏自身.的發展動力,收益幾乎全部外在化了。袁志剛認為:教育的外部性就是“其社會收益大于個人收益”。袁連生認為:“教育的間接消費效用,是教育的外部產出或外部效益。”

查看全文

市場交換外部性分析

摘要:人類選擇市場經濟的同時,也就產生了為市場交換所帶來的好與壞,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產和消費的理念等相關問題。外部性就是其中的問題之一,它有著正負兩種效應。很多人喜歡正效應而厭惡負效應,其實正效應往往是你的交易行為讓別人搭了便車,是別人高興而你未必是喜歡的;負效應往往是你搭了別人的便車,是別人所不喜歡而你高興的。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從全社會的視角來看,都存在著搭便車等類似的行為發生,這會在市場的激勵和公平上產生不利于社會進步的效果。為此幾代經濟學家都在努力的解決外部性問題,但是解決的方案一直都不大理想。這里就有關外部性問題,及其治理的理論與實踐做簡單的評價,并得到了市場化為必經之路的結論。

關鍵詞:市場均衡;外部性;市場化

一、對外部性問題的理解

經濟學中的外部性是指市場交易在給雙方帶來利益的同時,還會對雙方之外的其他主體產生一定的影響,即在進行更大范圍的分析時,某產品的供需雙方在互通有無的過程中,不但分別獲得生產剩余和消費剩余等對雙方都有利的益處外,同時他們的交易對第三方還會產生影響。在局部均衡分析中,由于只考慮供求雙方的關系,所以在信息對稱假設下得到了帕累托最優的結論。這種忽略交易者之外等環境因素的局部分析,在現實普遍聯系的社會里是脫離實際的,因此人們將西方主流經濟學稱為“黑板上的經濟學”,其所熱衷的內容過于“形而上學”了。對引言中的例子很多人認為都是經濟學中的外部性,并以很多典型的案例來分析人類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其實我買蒼蠅拍的交易行為并沒有造成對鄰居的直接影響,而使用存放的位置才是引起了鄰居的忌諱所在,這實質上并不屬于經濟學研究中的外部性問題。而在我買樓梯角做倉房的交易中,確實存在著對鄰居所產生的外部性問題,即我與開發商的買賣交易行為,使單元中的公共用地減少了,直接影響到了已占用該地的鄰居利益,這在先占為己的原始規則下,就會形成一種利益被侵害和損失的心理。在上一講的局部均衡分析中,通過市場交易達到的均衡是帕累托最優的。如在我買樓梯角的交易中,對我來說獲得了專屬的倉房是有益的;對于開發商和物業來說也是有益的,既解決了不好解決的亂堆亂放等環境管理難題,又獲得了不少的資金收入。所以說該交易是對交易雙方來說都是有益的,達到了帕累托最優的效果。但是,由于這種局部均衡分析只考慮了交易的雙方,而忽略了與此相關聯的其他主體,因此所得結論很可能是片面的。這種局部交易很可能在更大的范圍內對別人造成影響,且這種影響又會產生兩種效果,一種是積極的作用結果,即交易會帶動人們進一步的市場化,促進生產技術的普遍提高等(這屬于帕累托最優的效果),如養蜂與養花者并存的行為就具有雙方的外部經濟關系;另一種是消極的作用結果,即交易所產生的廢物對環境的影響等問題,這是外部的不經濟。外部不經濟的交易不但否定了自由市場經濟的帕累托最優性,還為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帶來了新的課題,即如何消滅外部不經濟等問題。其實從外部性的利益關聯視角來詳細觀察,外部性的效應大致上可以分為四類:一是對交易方和第三方的雙向正效應,如養蜂活動的交易目標是買賣蜂蜜,蜜蜂會給附近農場的作物授粉,所以說養蜂會給農場帶來正的外部性;同時農場的作物花粉又是蜂蜜釀造的原料,對養蜂人來說也是獲得了正的外部性。二是交易雙方與第三方的單向負效應,如養蜂人給附近的幼兒園帶來了負的外部性,而幼兒園卻不能對養蜂者造成什么影響。三是交易雙方與第三方的單向正效應,如建立學校對當地文化生活的影響。四是交易雙方與第三方的雙向負效應,如某化工廠在利用當地原材料生產過程中的排污行為,導致的附近居民與廠家的矛盾沖突等現象。在庇古的研究中,將外部性高度的概括為交易雙方的私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差異。即指在某項交易中,個體是私人邊際收益與整體的社會邊際收益不相同的情況。當私人的邊際收益大于社會邊際收益時,該交易就產生了外部不經濟;反之,當私人的邊際收益小于社會的邊際收益時,該交易就產生了外部經濟效應。從經濟學的公平原則出發,外部經濟是讓別入“搭便車”的現象存在,這不利于社會生產積極性的鼓勵和延續;外部不經濟說明有“搭別人便車”或損害了別人利益等現象的存在,這同樣是不利于社會公平的一種社會損失。所以說擴大了經濟均衡分析的研究范圍,就必須要解決外部性問題。即在從微觀經濟分析擴展到宏觀經濟分析的過程中,外部性的作用是經濟學體系中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而消滅外部性的工作,也就成為了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因此,消除外部性的辦法一直以來,都是經濟學研究的熱點。從目前的文獻上看,解決外部性的方法主要有兩類,一是利用“看得見的手”的干預,二是利用“看不見的手”作用,而其治理的過程和效果是我們進一步關心的主題。

二、利用“看得見的手”對外部性的治理

這是最直接的解決外部性問題的做法,即依賴于政府的利害判斷和調控手段,對外部性行為進行校正的過程。其理論依據產生于1920年庇古的《福利經濟學》中有關庇古稅理論,即政府要對受益者克稅、對受損者補貼的矯正性稅收等基本做法。歷史上人們還變相的使用過價格管制、數量控制(配額和許可證等)等市場干預的做法來減少外部性;當然還有政府直接從事公共物品的生產,以及一系列的引導公民避免外部性的其他各類行為。然而這些做法在歷史上的作用是喜憂參伴的,在市場并不完善的時期,有時作用很有效,而在某些市場建立的過程中,其危害也很嚴重。由于外部性的范圍及其作用程度等問題都很難測量,所以我們采用庇古稅的方式,在稅收和補貼的對象及額度上都很難把握。因此在現實的操作和管理過程中,就會不可避免的產生很多的機會主義問題。其中可鉆的空子太多,由此而引起的社會不公及更深遠的矛盾也在不斷的產生。我們的計劃經濟實踐過程,就是以政府這個“看得見的手”的行為來替代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的價格調整過程。而這一過程的失敗,已充分證明了在資源配置上,需要讓市場占主導地位的核心理論。同時由于人的自私本性的存在,官員們利用政府賦予的資源管理權力,進行營私舞弊的管理所產生的社會問題,歷來都是引起社會動蕩的根源。

查看全文

解析經濟外部性對房地產的干擾

房地產評估概述

自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我國在土地、住房制度和金融體制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房地產市場已經形成。房地產市場的建立和房地產業的發展,迫切需要有一套更為科學、合理的房地產估價方法,以滿足因為買賣、交換、入股、抵押、典當、保險、課稅、征地拆遷補償和投資決策、會計成本分析等需要。

房地產評估的概念

房地產價格評估是指具有專業水平和經驗的評估人員根據特定評估目的,遵循法定或公允的標準和程序,運用科學的評估方法,對房地產商品的價格(租金)、價值進行科學的評定與估算。

房地產評估是科學、藝術和經驗三者的結合。正確的房地產價格的估計、推測或判斷應依賴于一套科學嚴謹的房地產估價的理論和方法,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于現有的理論和方法,還須依賴房地產估價人員的經驗。因為影響房地產價格形成的因素復雜多變,不是簡單的套用某些數學公式就能計算出來的。房地產評估不是對房地產價格的主觀給定,而是把房地產的客觀存在的價值通過估價活動正確地反映出來。房地產估價是估價人員基于對房地產客觀存在的價值的認識以后,運用科學的估價理論、方法和長期積累的估價經驗將其表達出來,而不是把某個主觀想象的數據強加給估價對象。

評估方法及評價

查看全文

綠色建筑經濟外部性分析論文

1研究背景

自從20世紀60年代出現綠色建筑概念以來,綠色建筑由理念到實踐,逐漸發展,形成了較完善的設計方法和評估體系,盡管如此,綠色建筑在發展中仍然遇到很多阻礙,其中經濟問題是最主要的瓶頸。本文從經濟外部性的角度指出其根本原因,并對其解決方法進行了探索。

1.1綠色建筑內涵

綠色建筑是指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的空間,同時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物料生產、建筑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及拆除、回收利用)過程中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能源、士地、水資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也被稱為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1]。

其主要內涵包括建筑選址、設計、施工、使用運營、管理及廢棄的過程中,在維護環境基本生態平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資源,滿足人類安全、健康、高效、舒適地居住和使用,達到建筑與人的和諧共生。這種建筑在不損害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及當代與后代的生活質量,其綠色的本質是無污染,無廢物,開放式的綜合的良性循環。綠色建筑在時間和空間上對環境資源進行影響。在空間上就是綠色建筑對周邊的生態環境,居住者的生活環境,全球生態環境的影響。在時間上就是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開采、運輸加工、建造、使用、運營、管理、拆除、回收,等各個環節。

總的說來綠色建筑主要是3個理念,第一、節能;第二、環保;第三、與自然和諧。

查看全文

國內林業外部性問題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能夠產生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大效益。在當今全球自然資源趨于枯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大背景下,森林生態效益的價值越來越充分地顯現出來。從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結構要素及作用關系看,森林環境資源及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可持續發展的組成部分之一,更重要的應成為支撐其它行業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本文嘗試用外部性經濟理論來分析森林采伐屢禁不止的根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解決途徑。

一、我國林業的外部性分析

1.外部性理論介紹

從經濟學理論研究的角度來說,外部性(Externality)這個概念直接來源于20世紀30年代由庇古(Pigou)創立的舊福利經濟學,是在分析邊際私人純產值與邊際社會純產值相背離的條件產生的。外部性表現的是一個經濟活動的社會效益與私人效益的差值,即外部經濟性的貨幣衡量。外部性有正的外部性,有些稱之為外部經濟,這是指一個經濟主體對其他經濟主體產生積極影響,無償為其他人帶來利益。相反,產生負向外部影響的經濟活動,(外部不經濟)給其他經濟單位帶來消極影響,對他人施加了成本。

2.生態公益林的外部性分析

生態公益林以森林生態環境效益產出為主要目的,保證森林生態環境效益的持續產出,減少經濟發展中的環境成本,滿足社會對森林的非物質產品的需求具有防風固沙、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美化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效益,對于減少經濟發展中的環境成本、改善環境污染狀況具有不可磨滅的功效。生態公益林具有很強的外部經濟性。

查看全文

教育的外部性研究論文

摘要:教育的外部性,是指教育的舉辦和產出除了達到國家和個人的教育目的外,還會給其他社會團體和個人帶來經濟、非經濟的影響,但教育卻不能向受影響社會團體和個人給予直接補償或不必要補償。教育的外部性具有正向性、多樣性、持續性、不易量化性等特性。對教育的外部性進行界定、分類、歸納,可以更好地為解決教育外部性問題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教育外部性;外部性教育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為各行各業提供合格的人力資源,促進個人全方位素質的提高,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這是教育正外部性的眾多影響之一,然而教育外部性也會導致教育資源的使用無法達到帕雷托最優,影響到國家對教育補貼的政策,以及個人對教育的投資。因此理清教育外部性的界定及性質,分析其影響,找出適用于教育外部性內部化的措施,對于更好地發揮教育的功能,更好地解決教育過程中的外部性問題具有巨大的價值。

一、教育外部性的界定

外部性是任何經濟學家無法回避的問題,最初由馬歇爾在1890年《經濟學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概念,經過庇古、科斯等人的批判補充,外部性理論在11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其內涵不斷豐富和發展,其外延也不斷得到擴充,為解釋和解決經濟生活、社會生活中的相關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縱觀眾多經濟學家對外部性概念的界定,無非從兩個角度:一是從外部性產生主體的角度來定義;二是從外部性接受主體的角度來定義。前者代表性的定義首當推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的定義:“外部性是指那些生產或消費對其他團體強征了不可補償的成本或給予了無需補償的收益的情形。”第二類如蘭德爾的定義:“外部性是用來表示‘當一個行動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決策者的考慮范圍內的時候所產生的一些低效率現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給予,或某些成本被強加給沒有參加這一決策的人。”在對外部性的研究中,大多采用第一種定義。

教育外部性是外部性外延發展的產物,與醫學外部性、思想政治外部性、政府行為外部性等一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同樣影響著人們的教育理念。弗里德曼對教育的外部性作了經典性的闡述:如果大多數公民沒有一個最低限度的文化和知識,也不廣泛地接受一些共同的價值準則,穩定而民主的社會就不可能存在。而教育對文化知識和價值準則這兩個方面,均會做出貢獻。兒童受到的教育不僅有利于兒童自己或者家長,而且社會上其他成員也會從中得到好處。由于無法識別受到利益的具體個人(或家庭),所以不能向他們索取勞務的報酬,因此,存在相當大的“鄰近影響”。盧卡斯則從經濟學角度論述到:當某一勞動者接受教育后,本人的生產效率和收入水平會提高,同時通過“潛移默化”,周圍的人乃至整個社會的生產率會提高,但他并不因此獲得額外報酬。同樣中國學者對于教育外部性也作了類似的論述:王善邁把教育的產品屬性定為教育具有巨大外部效益。一個人接受了教育,不僅受教育者可以獲得經濟的、非經濟的效益,同時社會也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與非經濟效益。從維護社會“公平”的角度看,教育是不可“排除”的。因此,從整體上說,教育是一種具有正外部效應的準公共產品。范先佐認為:教育幾乎是完全的“免費午餐”,致使教育部門缺乏自身.的發展動力,收益幾乎全部外在化了。袁志剛認為:教育的外部性就是“其社會收益大于個人收益”。袁連生認為:“教育的間接消費效用,是教育的外部產出或外部效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