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體系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2 01:22: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統計體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統計體系

社會保障統計體系現狀探析

摘要:通過對國家統計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民政部等政府機構的公報和年鑒中社會保障統計指標情況的梳理,研究了我國社會保障統計體系的現狀和發展變化,分析了社會保障統計系統性不強、全面性不夠、規范性不足等突出問題,并提出了改善建議。

關鍵詞:社會保障;統計體系;現狀

黨的四中全會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對“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作出了要求。社會保障統計體系是社會保障體系在數據指標上的客觀反映,也是社會保障統計數據全面完整的制度基礎。自20世紀90年代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以來,社會保障統計工作不斷發展。同時,一些學者對社會保障統計制度和體系建設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指導意見。謝啟南(1998)[1]對我國社會保障統計制度的意義、范疇、存在問題和建立原則進行了分析,系統列出了涉及各部門的社會保障統計指標體系,探索了社會保障體系綜合評價方法。袁國敏、林治芬(2013)[2]分析了社會保障統計建設存在的問題,并對社會保障內容進行了分類和界定,建立了九個板塊的社會保障統計指標體系。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社會保障的內容、方式和統計指標發生了一些變化。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對社會保障部門的機構設置和職能劃分進行了一定調整,在此基礎上研究我國社會保障統計體系的現狀、變化和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優化社會保障統計工作,提高社會保障治理水平。

一、我國社會保障統計體系發展現狀

根據國際社會保障統計慣例,狹義的社會保障統計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廣義的社會保障還包括就業促進、住房保障、公共衛生等內容[3]。我國社會保障統計工作涉及到國家統計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醫療保障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財政部、衛生健康委、國務院扶貧辦等多個部門,統計數據主要來源于部門行政記錄和一些統計調查項目,數據主要集中在三個部門———國家統計局、人社部、民政部。通過對這三個部門2013年和最新年份統計公報與年鑒指標情況的梳理,得到我國社會保障統計體系的大體狀況和發展變化。(一)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指標。國家統計局是政府綜合統計部門,不承擔社會保障具體職能,涉及的社會保障統計職能是綜合整理和提供社會保障基本統計數據。從工作實際看,國家統計局主要是對相關部門統計的社會保障指標數據進行匯總,其自身統計的社會保障指標較少。詳見表1。在國家統計局的2018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社會保障統計指標的內容和分布與2013年相比發生了一些明顯變化。(1)將位于原第十一章“衛生和社會服務”中的社會救助指標與原第九章“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中的社會保險指標合并為一段,列在第九章“人民收入消費和社會保障”中,增強了社會保障指標體系的整體性和完整性。(2)豐富了農村貧困數據。從原第九章“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調整到第一章“綜合”,單獨成段凸顯了其重要性。(3)根據工作內容變化,將農村五保供養人數調整為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人數,將資助城市困難群眾參加醫療保障人數、資助農村困難群眾參加新農合人數調整為資助困難群眾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將反映住房保障情況的指標由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改為新增棚戶區改造數、農村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數。(4)在就業保障領域增加了城鎮調查失業率數據。在統計年鑒中,社會保障指標的內容和分布與2013年相比變化不大,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的指標沒有按照統計公報的調整思路進行合并,依然分列在不同章節,也未涵蓋城鎮調查失業率等數據。變化主要是在“人民生活”章節新增了農村貧困人口和貧困發生率情況,在“衛生和社會服務”章節刪去了新農合、社會福利企業和優撫安置情況。在《中國統計年鑒———2019》中,社會保障指標主要分布在:第四章就業與工資,包含分地區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及失業率,與2013年年鑒保持一致。第六章人民生活,包含農村貧困人口和貧困發生率,為新增指標。第七章財政,包含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支出、住房保障支出,與2013年一致。第二十二章衛生和社會服務,包含孤兒和家庭收養情況、社會救助情況、醫療救助情況、福利彩票銷售情況、殘疾人事業基本情況,與2013年相比刪去了新農合、社會福利企業和優撫安置情況。第二十四章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包含社會保險基金收支及累計結余、社會保險基本情況、分地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情況、分地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情況、分地區失業保險情況、分地區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地區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支情況、分地區工傷保險情況、分地區生育保險情況,與2013年相比基本一致,刪去了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的歷年情況表,調整了分地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情況表的位置。(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指標。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社會保障職能主要包括養老、失業、工傷等社會保險領域,統計工作由規劃財務司負責。人社部每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對比2013年度和2018年度公報,統計體系由八個部分調整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勞動就業,包含就業總人數、分城鎮和三次產業的就業人數、農民工就業人數、新增就業人數、城鎮登記失業情況、幫助零就業家庭就業情況、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情況,與2013年相比又新增了城鎮調查失業率、貧困勞動力就業情況。第二部分為社會保險,包含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由于國家醫療保障局在機構改革后單獨設立,人社公報中不再醫療保險和生育保險。第三部分為人才人事。第四部分為勞動關系。第五部分為行風和基礎建設。人社部的《中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年鑒》分為文獻卷和工作卷。文獻卷包括上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重要文獻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大事記。工作卷包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概覽、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地方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統計資料。其中,社會保障統計資料分為綜合、就業與失業、職業培訓與技能鑒定、勞動關系與監察、社會保障、人才隊伍建設六個方面。(三)民政部的統計指標。民政部的社會保障職能主要包括保障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的福利與權益和慈善事業等社會救助領域,統計工作由規劃財務司負責。對比民政部的2013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和2018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統計指標體系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綜合,包含行政區劃、民政部門登記和管理的機構、設施、人員,投資和支出。第二部分為社會工作,提供住宿的社會工作分為養老服務、精神疾病服務、兒童福利和救助保護服務、其他提供住宿的服務;不提供住宿的社會工作分為老年人福利、兒童福利和收養登記、殘疾人服務、社會救助、慈善事業和專業社會工作、社區服務。與2013年統計公報相比,社會救助部分保留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按照機構職能調整刪去了醫療救助和防災減災情況;慈善事業和專業社會工作含慈善服務、專業社會工作、福利彩票,刪去了優撫安置情況,并且調整了結構。第三部分為成員組織和其他社會服務。民政部每年民政統計年鑒。《中國民政統計年鑒———2018》由六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上年度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第二部分是社會服務主要數據圖表,第三部分是社會服務綜合統計資料,第四部分是社會服務歷年統計資料,第五部分是社會服務當年分省統計資料,第六部分是附錄。

二、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文化和旅游統計體系構建探討

摘要:隨著文旅融合的不斷推進,文化和旅游統計應具有統一的統計體系。參照文化和旅游的國際標準,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建立基于資源、經濟和公共服務三個大維度的統計標準框架,框架的資源維度目的在于摸清文化和旅游的“家底”;經濟維度測量旅游和文化產業(包括文旅新業態)的規模、經濟貢獻率;公共服務維度測量公共服務機構的服務情況、文化的傳承的保護情況。并簡要闡述了數據的獲取方式和大數據的優化方法。

關鍵詞:文化和旅游;統計體系框架;文旅融合

文化和旅游融合已經悄然展開,要真正做到理念融合、職能融合、產品融合還需要漫長的探索。就統計而言,建立相對統一的體系,才能更好的促進融合。統計系統構建為數據分析挖掘提供良好的基礎,進而影響分析決策,對事業和產業的發展起到指引作用。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云計算的發展,新業態不斷應運而生,以往的統計指標體系加入較少新業態的度量和新技術的使用。文化和旅游分別統計的體系不利于文旅融合與發展。本文參照國際標準,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并加入新技術對文旅事業的影響,初步建立文旅統計指標體系框架。

1文化和旅游統計指標體系研究進展

1.1文化統計體系研究進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統計的角度是這樣定義文化的:文化是某一社會(社會群體)獨特的精神、物質、智力和情感特征。范圍包括:藝術、文學、生活方式、聚居方式、價值體系、傳統和信仰?!盎ヂ摼W+”時代,我國2018年文化產業分類新增了互聯網文娛平臺、可穿戴文化設備等。這標志著,統計指標體系隨著社會和產業的發展應做出相應調整。創意與文化之爭即將迎來文化新業態。聯合國文化統計指標系統框架包括橫向和縱向,橫向維度包括文化和自然遺產、表演和慶?;顒?、視覺藝術和手工藝、書籍和報刊、音像和交互媒體設計和創意服務、旅游業、體育和娛樂;縱向維度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和培訓、存檔和保護及裝備和輔助材料。對于如何界定生產性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采用了產品集中分類法(CPC)以及國際標準工業分類法(ISIC);對于如何界定文化商品和服務,采用了國際收支服務分類(EBOPS)和協調體系(HS);對于如何界定文化職業及文化從業人員,則使用國際標準職業分類法(ISCO)。在2008年之前對于文化參與度當前很多統計是基于對文化產品的服務和消費的指出的統計,在2008年之后,我國也隨著歐美發達國家一樣進行了一次時間利用數據調查,時間利用的統計能夠準確反映人們的文化參與程度。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度量是行業遺留的難點尚未突破。1.2旅游統計指標體系研究進展。對旅游的統計首先要明確游客的界定。旅游是指出于商務、休閑或其他個人目的(非在被訪問國家或地點受聘于某個居民實體)在持續時間(不足一年)內,出行到其慣常環境之外的某個主要目的地的活動。世界旅游聯盟將統計體系分為與旅游業相關的基本概念、分類、數據、指標等,在具有國際可比性的國家統計體系下測度旅游業的經濟貢獻。目前我國旅游統計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大旅游市場的旅游人次、收入、花費、客源地、目的地;飯店和旅行社的數量、收入、稅收、就業率;旅游教育培訓涉及的高等院校數及在校生人數等。與文化統計類似,主要從經濟的維度度量,然而社會層面的統計相對較弱。作為社會化的產業,社會和公共服務同樣重要。《2008年國際旅游統計建議》和《2008年旅游衛星賬戶:推薦方法框架》均得到國家統計局的同意認可。基本統計信息方面,主要從旅游需求與旅游供給兩方面統計,包括基本的概念體系、相關的分類標準、對應的指標體系及統計結果表式等?!靶l星賬戶框架”遵守國民核算原則,設置了一系列全球標準和定義來測量旅游對GDP、就業、資本投資、稅收等等的貢獻,以及旅游業在國家收支平衡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實際統計中,我國的旅游統計體系無論在基本統計還是旅游貢獻測定方面都與國際框架、建議存在一定的差距。1.3文化和旅游的統計方法。文化和旅游的統計方法受限于統計科學的發展,以往主要以抽樣調查、部門報表和專項調查三種途徑。統計調查項目由行政主管部門和地方行政管理部門共同制定,地方會根據本地區特色和實際需要適當的增加地區性的統計內容。然而,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能夠縮短數據的更新頻率,在用戶畫像、精準營銷方面為統計增添新方法。

2文化和旅游指標體系構建

查看全文

提高統計效能構建現代統計體系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我國統計效能低下的成因分析;提高我國統計效能的政策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企業填報數據的真實性不夠、我國上市公司信息的整體真實狀況要好于非上市公司、相關統計指標設置不合理分類不科學、在商業企業所有制多元化后,統計資料難以準確收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有一部分是企業和機關團體購買的、統計方法不一致,直接影響了統計結果的可比性、常規的月度、季度和年度統計核算的覆蓋面明顯不足、按照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努力提高基礎統計數據的真實性、構建以政府為主體,行業協會、研究機構和社會專業統計服務機構為補充的統計機構體系、調整統計指標,將生產、分配、使用、融資核算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對待、建立健全統一可比的價格指數統計體系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統計效能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的經濟體制和統計管理模式下,采用相應的統計制度、統計方法與統計指標獲得統計信息的能力、質量、成本和對統計信息需求主體的滿足程度。我國已建立了與國際規范基本接軌的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大體滿足了政府、企業、居民、研究機構等方面的統計信息需求。但從總體上看,無論橫向比較還是縱向比較,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統計效能低下仍是我國目前統計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

論文關鍵詞:統計;效能低下;原因;建議

1我國統計效能低下的成因分析

1.1企業填報數據的真實性不夠。

企業為了少繳稅、或爭取國家補貼、或獲得銀行貸款、或多退稅,往往瞞報或虛報,以至于一個企業有多套賬,有的是應付財稅部門的;有的是應付銀行的;有的是應付海關的。這多發生在一些非公有制企業和中小國有企業中。相對而言,我國上市公司信息的整體真實狀況要好于非上市公司,但10多年來財務丑聞也不絕于耳。由此可見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從內部原因看,主要是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法制觀念淡薄。從外部環境看,一是因為國家審計和社會審計覆蓋面不足,且執業不嚴;二是我國財政、稅務、銀行、計劃、海關、工商、環保、證券、保險等部門的業務統計信息尚未聯網,難以起到校驗作用。三是整個社會的誠信度差。四是對違法違規的處罰力度不夠?;A數據的不真實是導致我國統計信息失真的源頭。

查看全文

統計調查體系發展思考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一般的數據已滿足不了市場經濟的需求。所以對統計數據的要求越來越高。是否能夠保證數據的準確度,這一點跟調查工作當中是否合理以及聯系實際有關系。由此可見,統計調查是做好統計工作提供數據分析的基本前提。所以,統計調查工作應順應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做到棄舊與納新齊頭并舉。統計調查體系究竟該如何變革,需要縱觀其發展歷程,分析其存在問題,以能夠提出行之有效地解決辦法。本文主要從方法體系、制度體系以及組織運行體制三個方面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統計調查體系的發展進行思考。

關鍵詞:統計調查體系;方法體系;制度體系;組織運行體制

一、我國統計調查制度體系的改革

40年來,我國的統計調查制度體系主要歷經了以下三個階段的變革:(一)1978年至90年代初期,恢復各種調查方法。1980年,國家開始恢復各種調查方法。于1993年制定了新型報表制度,即7+1套表制度,同時把統計指標合并為財務指標等六大指標群。此時,統計調查的基本模式是主要依靠全面統計報表制度,借以抽樣調查及其他方式共同進行。但是,抽樣調查并沒有在企事業單位中實行起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該調查體系很好地適應了當時社會的經濟,為當時政府進行經濟工作提供了數據依據。(二)90年代中后期,建立新型統計調查制度體系。在1994年,國家建立了新型調查制度體系。該體系的基礎是周期性普查,主體是經常性抽樣調查。同一年,國務院制定了各項基本普查方式的施行時間以及年份。到了這一階段,周期性的普查制度才稱得上是徹底實施。除此之外,抽樣調查的方式還廣泛應用于農業產量、城鄉居民、企業以及價格等多方面、多角度的調查。抽樣調查的應用范圍漸漸變大,越來越凸顯其主體地位。此時,各種方法并用的新型制度體系可以說是完全替代了以往單一全面統計報表制度。(三)21世紀以來,完善新型的統計調查制度體系。新型的制度體系盡管能夠提供有效地方法指導,但是調查工作當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說過重的普查負擔,對各級政府管理的所需要的數據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等等。面對問題的存在,我國統計調查制度體系亟需完善。于2003年年底,國家對現有的普查制度采取重大舉措展開變革。合并原有三種普查,增加建筑業普查,形成經濟普查,調查周期也改為5年一次。同時也改進了抽樣調查的技術,比如說2002年廣東使用MPPS對農業產量作抽樣調查等。到此時,通過政府采取的強有力的改革舉措,已經促進了我國統計調查制度體系由最初的單一的全面報表制度,向基礎為周期性普查、主體為經常性抽樣調查,輔以多種綜合方法運用的新型調查制度體系的轉變。

二、現存問題

(一)調查方法之間相互脫節,未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當我國開始施行新的統計調查制度體系的時候,各類調查方法都要發揮作用。比如說,像統計報表、普查、抽樣調查、重點調查等方法種都充分發揮優勢,為統計事業出了一份力。誠然,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獨自的特點、優勢以及適和的方面。如果說,將這幾種調查方法的優勢相結合,做到長善救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程度,從而提高了調查工作的效率。不過,因為設計理念不夠合理,使得各個方法之間獨立運行,未能起到原有的計劃中相輔相成的作用。(二)資源浪費與數據短缺并存。當前,現存的調查體制依然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不能順應時展的需求。原有的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體系的調查項目依然隨處可見,而市場經濟體系迫切需要的調查項目卻微乎其微。由此可見,現行的調查工作當中依然存在著資源浪費和調查數據短缺的現象。統計調查的資源投入越來越多,比以往不知多了幾倍。主要是因為運用抽樣調查的項目在逐年增加,而運用普查的調查項目仍沒有減少,所以說全面報表的數量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很多調查項目都是為了調查而調查,理所當然的是調查結果就被擱置,各類統計資料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利用。所以,現有局面中所面臨的資源浪費現象是由盲目擴大調查項目數量造成的。

查看全文

林業統計調查體系分析論文

中國林業統計調查方法體系

近年來,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一統計調查體系逐漸得到調整,全面報表制度的基礎地位有所削弱,而抽樣調查和重點調查等方法日益得到廣泛應用。由于調查現象的復雜性和調查目的的多樣性,林業統計調查不能采取一兩種調查方法,而要采用多種調查方法。多種調查方法結合運用,就構成中國的林業統計調查方法體系。中國長期以來所采用的林業統計調查方法體系,其采集統計信息的方法主要是統計報表制度。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形成了調查對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因此,必須建立一套適應當前林業統計工作需要的統計調查方法體系,即以必要的統計報表制度和周期性的普查為基礎,以經常性的抽樣調查和典型調查為主題,結合運用重點調查和科學估計與預測,建立這樣一種新的林業統計調查方法體系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是符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的,是對現行的林業統計調查方法體系的重大改革[6]。同時還必須注意各種林業統計調查方法的相互銜接。在林業統計調查方法體系中,全面調查和非全面調查都有各自的優點和不足之處,關鍵在于揚長避短和優勢互補[7]。

中國林業統計調查運行體系

所謂林業統計調查運行體系,就是按規定要求完成整個林業統計調查過程的工作體系。在林業統計調查工作過程中,其運行軌跡涉及到四個方面:即主體、客體、宿體和載體。顯然,要想使林業統計調查活動得到有效開展,就必須建立有效的林業統計調查運行體系,把林業統計調查主體、客體和宿體之間的矛盾轉化為林業統計調查活動的動力,實現三者的對立統一。不難看出,完善的林業統計調查運行體系的基本框架由以下四個部分所組成:①林業統計調查組織管理體制。一方面是林業統計管理體制它提供如何處理委托關系。另一方面是林業統計調查組織架構,它提供統計調查信息流動的途徑,涉及到林業統計調查機構與林業統計調查客體之間、國家林業統計調查機構與地方林業統計調查機構之間等各部門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構成了組織體系。②林業統計調查信息技術,即采用什么樣的信息技術使林業統計調查資料按所設計的途徑得到及時的傳送、整理、儲存和合理有效的開發利用。在林業統計調查運行體系中,這部分是脈絡。③林業統計調查監督保障體系,即如何對林業統計調查過程及其結果進行監督、評價和跟蹤反饋,確保林業統計調查個體的合法權益。在統計調查運行體系中,這部分是保障。只有以上這三個方面都建立起完善的運行機制并實現有效的銜接協調,林業統計調查運行體系才能暢通無阻。①林業統計調查管理體制。中國目前實行的是“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統計管理體制[8]。這種管理體制既非集中型,也非分散型,并且與其他一些國家的集中分散型也不一樣。初看起來,這種管理體制具有雙重領導、雙重保障,但實際上卻是統計不到位,責任不清楚。就林業統計調查運行角度看,林業統計工作常常受到干擾:一方面,統計業務、編制、經費由國家林業局統一領導,主要考慮黨和國家要求,考慮國家林業統計為制定政策、決策提供依據的需求;另一方面,調查數據由基層統計部門搜集提供,而地方黨政領導要求統計為地方管理服務,形成了統計信息的多層次、多元化需求。不僅增加了統計調查無法滿足各級政府需求的現實問題,而且還因為利益需求,在統計數據上甚至在統計報表上做文章,虛報假報等現象。②林業統計調查組織保障?;鶎恿謽I統計工作人員素質不高。根據《林業統計管理辦法》,縣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林業企業事業單位可以在有關機構中設置專職、兼職統計人員。但由于編制限制、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9]:首先是專職人員學歷不高的多,缺乏林業統計專業知識的多;二是基層人員對統計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三是上崗前的培訓實施不到位,接受培訓提高的不多。由于計算機網絡和通訊技術的應用,從根本上改善了統計業務工作環境,從而為林業統計調查工作創造了良好客觀條件。但仍然存在著以下問題:林業統計信息的傳遞手段滯后,社會化程度不高,林業統計的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的組織,缺乏專業人員隊伍,難以為新時期的林業建設提供有效的服務和保障。硬件設施和軟件工具不配套,系統集成化程度低,完整的林業統計數據庫體系尚未形成。信息資源管理不規范,設備的利用率低、配置低、性能不高,難以對大量統計信息進行處理和管理。致使林業統計調查的數據對林業經濟的貢獻率低。同時統計業務流程的規范化和統計信息的標準化工作的滯后也嚴重制約了林業統計調查辦公自動化的建設。林業統計調查資料的真實可靠,是林業統計調查的最基本要求,但是在中國卻遇到了巨大的困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監督體系的不完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①依法統計很困難。雖然中國早就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使中國的統計工作有了法律依據,但離真正的依法統計還有很大差距,而據此制定的《林業統計管理辦法》的頒布同樣沒有很好的對林業統計調查的實施起到法律保障作用。②利用社會輿論對林業統計調查中的違法亂紀行為進行批評的機制尚未形成。③林業統計調查質量評價、跟蹤體系不健全。中國目前正在努力研究這個課題,但還沒有取得理想的成效,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林業統計調查評價、跟蹤體系,其結果就是對一些林業統計調查數據的來源和合理性難以做出解釋,對一些林業統計數據的質量和可靠性難以做出說明[10]。

中國林業統計調查體系的基本框架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和中國林業統計工作的日趨完善,中國林業統計調查體系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技術系統,而是一個由技術、組織、管理等多種要素緊密集成的社會技術系統網。統計的根本任務就在于如何搜集、處理、傳遞和提供信息,林業統計數據就是林業統計調查的產物,而林業統計指標就是林業統計數據的載體。在林業統計調查過程中,統計調查方法是整個林業統計調查體系的核心。這三個子系統,體現了統計自身的職能,要真正實現統計職能還必須有相應的組織保障系統。建立強有力的統計管理體制,還必須有統計法制系統,保證統計信息的處理不受人為因素的干擾。另外,還需要有統計科研、教育系統,不斷壯大統計的科研力量、積極培養統計后備人才。這樣才能使系統及時、有效的運行?;谝陨戏治?,可以把中國林業統計調查體系構建為7個部分(見圖2)。即林業統計調查標準體系、林業統計調查指標體系、林業統計調查方法體系、林業統計調查數據質量管理體系、林業統計調查組織保障體系、林業統計調查法制保障體系和林業統計調查辦公自動化體系。

查看全文

統計信用體系建設方案

為貫徹落實省統計局和市政府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要求,進一步提高全市統計調查單位統計能力、統計數據質量,提升政府統計公信力,特制訂本方案。

一、組織機構

成立由一把手任組長,其他局領導任副組長,各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市統計信用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計信用體系建設的組織領導和綜合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政法處。

二、工作措施

(一)明確工作責任,加強工作協調。政法處負責建立相關配套制度方案、行政處罰信息的收集報送等工作;綜合處負責相關宏觀數據的提供等工作;數管中心負責信用體系建設的技術保障等工作。

(二)強化基層基礎建設,夯實統計基礎。深入開展統計規范化建設,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已達標和示范單位的規范化建設水平,有效發揮示范帶頭作用。依法加強對部門統計工作的管理、指導、服務,深入開展部門統計規范化建設活動,促進部門統計工作不斷完善提升(責任部門:政法處,配合部門:各業務處室)。

查看全文

新時期物流業統計體系設計論文

【摘要】本文分析與探討了構建我國現代物流產業統計指標體系的重要現實意義和當前物流產業統計指標的現狀,提出了在國民經濟統計指標體系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基礎上,以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為主線構建物流產業指標體系框架的設計原則和思路,并結合綠色物流的理念,構建了我國現代物流產業統計指標體系的整體框架,具體包括物流具體產業統計指標體系、物流產業的簡要指標體系和物流產業的關鍵指標體系。

【關鍵詞】物流產業統計指標體系框架設計

物流業已成為國際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F代物流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服務業。近年來,世界現代物流業呈穩步增長態勢,歐洲、美國、日本成為當前全球范圍內的重要物流基地。中國物流業起步較晚,但是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物流業保持較快增長速度。2009年3月9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2008年全國物流運行情況通報》顯示:2008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89.9萬億元,同比增長19.5%,增加值為19965億元,同比增長15.4%。現代物流業的快速增長是和國家繼續加強和改善物流業的宏觀調控政策密切相關,要想切實實現物流業的快速平穩快速發展,就必須對我國物流業發展的總體情況有比較清楚的了解;要制定一套科學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就必須對整個產業的本底資料進行科學、持續的統計與整理,對整個產業的現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狀況以及社會的認知程度等有明確的了解。本研究旨在以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為主線,結合綠色物流的理念,合理分類,構建科學的統計指標體系框架,為準確和全面地反映物流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規范物流產業的管理和宏觀調控,促進物流產業發展提供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物流產業統計指標現狀

1.1物流產業統計分類情況

當前,關于物流產業的分類主要體現在國家統計局新修訂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中。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物流業屬于生產性服務業,其絕大部分統計數據都分散在第三產業的各個行業當中。關于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與物流業有關的產業涉及到鐵路運輸業、道路運輸業、水上運輸業、航空運輸業、管道運輸業、裝卸搬運和其他運輸服務、倉儲業、郵政業、批發零售餐飲業的連鎖配送企業、商務服務業中的包裝服務、物流咨詢服務和物流廣告服務、制造業中的流通加工、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中的物流信息業和物流電信服務、金融業中的物流金融服務和物流保險服務。其中,批發業、零售業、餐飲業中只有連鎖配送企業屬于物流產業。流通加工業屬于生產活動,無法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業從制造業中細分出來,統計數據的取得具有相當難度。

查看全文

創建現代企業統計新體系探索

一、當前企業統計體系包含的問題

(一)統計制度體系不完善。企業統計制度是各項統計工作的核心指南,當前較多企業尤其是小規模單位并沒有建立完善健全的統計制度,導致基礎環節薄弱,無法有效、全方位進行統計管理,統計功能無法全面發揮。(二)統計體系彼此分割、相互獨立。當前,縱觀我國各企業開展統計工作不難看出,各個統計環節存在互相獨立、欠缺有效合作的問題。例如綜合統計與專業統計以及企業內部各部門統計相互割裂,無法全面發揮統計管理整體作用與功能,影響了企業統計工作實效性以及質量水平。(三)指標系統不完善。當前,企業統計管理制編系統欠缺一定的完整性,沒有全面包含市場經濟管理制度之下企業需要的指標以及信息。例如,嚴重欠缺外部資料,各項企業內部知識經濟、新興技術、資源調配、無形資產、持續經營發展、網絡經濟以及綜合管理評價等專項信息與指標數據不完整。(四)企業調查統計系統單一。伴隨市場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各行業企業管理形式、經營發展方式均產生了劇烈變化,為應對越發激烈的行業競爭,需要進一步加強信息處理、加工、數據搜集、準確高效傳遞,應提升上述環節的時間精度以及準確性。而當前我國各行業企業采用的統計調查方法多為統計報表,較少應用不同的統計調查模式,一旦發生新問題、出現新狀況,無法快速調查、精準反映、及時分析,對企業非常規管理決策需要的信息、數據較難精準快速的提供,因此無法符合企業多層級、多目標與決策,體現管理時效性的需要,對企業統計管理地位以及形象的樹立將形成負面影響。(五)欠缺科學的統計決策支持與管理體系。當前企業統計在支持決策制定、參與內部管理上效果并不明顯,究其原因有領導人的不盡責,也有統計員工自身因素。企業統計管理要想提升核心地位,應積極參與決策管理。因此企業應設計規劃一整套科學合理的統計決策支持與管理系統,真正完成統計參與決策管理的最終目標。

二、創建現代企業統計新體系

(一)創建現代企業統計制度體系?,F代企業統計制度應涵蓋統計組織、工作行為、內部綜合系統、專業系統、統計管理發展等各個層面規定,形成完善的制度體系,為企業統計管理的順暢有序進行提供可靠的理論支撐。排除國家具體要求的法規制度之外,企業應依照自身體制、經營發展特征,圍繞統計環節、信息的形成、加工、傳遞、儲存與應用等環節有關的工作準則、內容、操作標準、應用方式、質量監控管理等問題形成對應性的統計制度。(二)打造統計調查體系。由組織設置層面來說,可在統計信息中心一下設置調查組織,進行分工合作,一組負責統計報表,另一組負責信息調查,例如,對非常規內容、外部信息的獲取、搜集、整理、儲存與加工進行分析并形成報告,進而為決策管理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由工作流程來說,應依照搜集信息種類進行組織安排。例如調查企業統計報表與日常服務工作,通過分析原始信息、臺賬、報表得出結論。另外,還可針對外部信息進行調查,例如分析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客戶滿意度、有關行業信息等,參考出版雜志信息獲取重要數據資料。由方式方法層面來說,不應單純的采用逐級統計上報的單一形式,應依照各個調查對象、具體調查,選擇抽樣分析、重點核查、典型調查等豐富的形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調查過程中在傳統登記的基礎上,應結合應用采訪、問卷、網絡調查、計算機輔助軟件調查等模式體現代表性與覆蓋性。(三)優化統計指標體系。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指標體系的構建應重視描述分析、評價管理、未來預測以及監督管理等應用功能,反映出企業經營管理各項活動的總體過程。首先,指標體系應能夠反映出企業各項生產要素的資源應用、占有狀況。另外,指標體系應反映出企業經營生產獲得的各項成果以及反應的實現的價值。再者,應創建綜合評價系統、收益分配管理系統、質量管理統計系統以及統計市場需求、反應競爭力、供應水平以及科技創新的指標體系。(四)完善統計決策支持與管理體系?,F代企業應進一步完善統計決策支持體系,應用現代技術方式、經濟原理、管理分析方式,基于信息技術平臺,基于企業內外信息、統計指標以及核算體系完成定期分析研究、評估預測以及模擬咨詢。眾所周知,現代企業經營發展需要經歷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個階段,因此全過程管理也應做相應的劃分。首先,要做好活動預測,利用歷史資料、現有數據與市場發展狀況,做好企業管理、生產、成本、效益與潛能的預測,并擬定科學的決策方案。而后要調控各項經營活動,采集加工生產、供應、銷售環節的各項信息數據,快速察覺成本與經營目標存在的偏差,進而制定科學對策實現經營目標。接下來要針對經濟活動進行統計與分析,明確實踐管理存在的缺陷并制定整改對策。事前控制環節,企業應為發展決策的制定提供統計信息支撐。事中階段,要快速做好企業發展狀態跟蹤統計與測試,實時比較現實狀態與制定目標之間的差距并快速校正,確保系統事中處于順暢有序的運行狀態。事后統計環節,需要對企業具體的經營管理結果做細化核算、分析,進行反饋調節以及管控。該環節目標在于令企業經營管理體系變成一類閉環控制的格局,體現系統運行發展的動態化。另外,為保證企業各個核算部門可主動快速的開展統計反饋以及控制管理,應設置有效的利益激勵管理制度,加強約束控制,激勵各單位部門、各崗位員工始終保持工作積極性,達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綜上所述,現代企業統計新體系的創建,需要各個環節的互相扶持,他們本身獨立,同時又具有聯系性。實踐工作中應依照企業單位經營發展屬性、建設規模、工作特征創建板塊子系統,并基于各個子系統做進一步的組合與集成,達到最優化的狀態,以符合企業現代化發展、科學決策管理的現實需要,真正實現創建完善統計系統的既定目標。

三、結語

查看全文

農產品物流統計指標體系論文

1問題的提出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物流已從最初的簡單運輸式的原始物流逐步發展成信息化、現代化、社會化的新型物流,幾乎涵蓋了各產業的所有領域和部門,具有很強的產業關聯度和帶動效益,成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撐和主要載體,國家為全面掌握了解我國現代物流業的規模、結構,監測分析我國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和運行狀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發改運行[2006]625號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組織實施社會物流統計核算和報表制度的通知”。正式啟動了我國定期的社會物流統計調查與核算工作。經國家統計局批準,自2006年起將社會物流統計核算試行制度轉為正式制度,定期開展社會物流統計核算工作。

中國是農業大國,且處于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小農經濟階段,因此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物流不僅數量巨大,而且供應非常分散,與農業生產物流相比,農業銷售物流,即農產品物流顯得更為重要。然而我國目前的農產品物流尚缺乏一個科學而客觀的統計指標體系,定期開展的社會物流統計也只是簡單的涉及到了農產品物流總額和農產品物流費用總額兩個社會性指標,導致很多地區、部門在推進農產品物流時比較盲目,實際效果不顯著。國家應該在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初期就制定農產品物流統計指標體系,以便于更好地把握中國農產品物流發展水平,從而進行科學、合理的決策,推動農產品物流的發展。

2農產品物流統計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

根據我國現階段農產品物流發展水平,本文提出以下設計農產品物流統計指標體系應遵循的原則:

2.1綜合性原則

查看全文

農科院科技管理統計指標體系構建

1農業科研院所科技統計的現狀及問題

在中國,長期以來,農業科技管理的主體主要是以各級政府縱向調控和直接領導為主,而農業科技管理機構由于缺乏主體地位,其應有的作用提升緩慢,使得其對科技投入和產出不能提出明晰的統計指標,導致科技支撐容易喪失準確方向和適宜力度,嚴重影響了地方農業經濟的發展。其次,科技統計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不象項目管理、成果管理工作具備產出性,因而極易被忽視。目前90%以上的農業科研院所沒有專職的科研統計人員,均以其他管理人員兼職,科技統計力量極為薄弱。同時,農業科研院所的科技統計活動多是由兼職統計人員單獨完成,科技統計人員業務水平和理解能力參差不齊,容易造成指標間的概念混淆。科研統計主要是為制定規劃和政策,確立發展目標和方向提供科學依據,沒有規范、全面、準確的統計數據,就不可能做出科學合理的分析。但科技統計工作涉及面廣,耗時長,尤其是規模較大、成果較多的農業科研院所,每年的統計報表工作量大,表間關系及其復雜,只要統計指標稍微變化,就會影響科技資源在科技活動的分配和合理利用。統計指標內容繁多,指標的連續型、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程度不高。中國在對科技活動、特別是R&D(研究與實驗發展)活動的定義方面,存在地區之間統計對象主體差異較大、與國際統計口徑不一致的現象[3]。每一農業科研院所每年均需針對不同的上級部門報送相似又不同的科技統計,更換表頭、形式或改換一兩個指標的統計報表在農業科研院所的科技統計工作中尤為常見。此外,農業科研院所科技統計管理普遍信息化程度低,各項科技統計調查之間缺乏有效的綜合管理和工作關系協調,難以實現信息綜合利用和信息共享。

2科技統計的設計原則

OECD是最早開始收集科技統計數據的國際組織,筆者結合目前科技管理創新需要,在遵從以下指標設計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對現有農業科研院所科技統計指標進行調整和改進。

2.1科學性

所設計的統計指標應響應國家“科教興國”的戰略目標,能客觀、科學地反映農業科研單位的科技投入、科技產出等科技活動,從而為當地農業科技發展提供導向性信息服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