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課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9 17:33: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思想品德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思想品德課

思想品德課德育論文

小學一年級學生年少幼稚,從生理和心理特點來說,他們正處于學習與游戲分化的最初階段,對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認識都是蒙朧的。所以,思想品德課要讓一年級學生理解觀點、明白道理,教師就要講究教學方法,就要在課堂上創設有利于學生接受人生道理、良好品德的環境。我認為上好一年級思想品德課,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認真鉆研教材,科學設計教學流程

有些教師認為,一年級思想品德課,內容簡單,道理淺顯,容易說得清楚,于是,不愿花精力去考慮教學方案、教學手段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結果教學收效甚微。要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明確道理,規范自己的行為,教師就要認真地備課,科學地設計教學流程。如何備課?首先要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生理特點,確定每課的教學目標,然后設計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牋如教《我上學了》一課中的“我將在這可愛的學校里學習、活動”一句,成人看來簡單,但對不到七歲的一年級學生來講,上學是生活的轉折點,是一件大事。他們頭腦中會產生各種想法,有新奇,有高興,有自豪,也有害怕,甚至帶有疑問。

我們要緊緊抓住學生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掛圖、幻燈、課本中的圖片等直觀教學手段,讓學生回憶開學第一天,校門口“歡迎新同學”的橫標,老師、大哥哥、大姐姐在校門口迎接他們,并把他們領到教室等情景,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生活的溫暖,集體生活的和諧友愛。由此可見,只有認真地鉆研教材、了解學生,教師才能確定準確的教學目標,從而制定出最佳的教學方案,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這是上好課的第一步。

二、寓教于樂,形象地講清觀點

查看全文

思想品德課揚棄論文

中國向來以重德著稱于世,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沒有哪一個民族、哪一個國家像中華民族這樣具有如此豐厚而堅固的道德文化遺產,延綿數千年,經久不衰。固然,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形式,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歷史、社會經濟相聯系的。根植于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總體講是以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為基礎的,帶有封建社會的印記。但也要看到,積二千多年歷史的道德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人類道德精華,其中許多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和總結出來的為人之道、做人之本的東西,體現了人類對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代表了人類道德的共性。還有一些是人們在公共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行為準則,這些傳統美德具有永恒性和歷史的可續性,至今仍是我們應大力提倡和弘揚的。

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基本任務就是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因此,從當今新的歷史時代出發認真總結、研究中國古代道德文化遺產,對于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美德,推動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什么是傳統美德?今天我們應當繼承哪些美德?這是我們在討論此問題時首先應當明確的。中國幾千年的道德文化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東西,就道德內容講,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善為本的人倫思想。與人為善是傳統道德中很重要的內容,至今仍被人們奉為做人之本。其中強調,在與人交往時要溫和、友愛、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在外要“愛人”,如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墨子提出“兼相愛”,要“愛人猶己”,都強調了要善待他人,對人有仁愛之心。另外,在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上,強調要講謙讓,替他人著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人們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不要只顧自己、不想他人。在這種道德倫理思想支配下,形成了我們中華民族良好的社會風尚,如尊老愛幼、助人為樂、講謙讓、懂禮貌等等。這種謙和、善良的人倫思想,正是我們今天待人處世、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應提倡的。

第二,自謙自責,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為人之道。對己嚴、對人寬一直作為傳統美德流傳至今,它強調做人要謙虛、謹慎,不能驕傲自滿。事情沒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諸己”,從自己這里找原因。所謂“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強調了在為人處世上要嚴于解剖自己,對待他人要寬容,不苛求于人。傳統道德觀還強調,當自己強于人時要“毋以己長而形人之短”,當自己不如人時,不要嫉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這些都是很好的品質。今天,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我們提倡要敢于表現自己參與競爭,這種自謙自責、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思想還需要不需要呢?我認為,不但需要,而且還有它特殊的意義。我們講競爭不是資本主義的相互傾軋,在競爭中更需要學會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寬闊,能與人合作。

查看全文

初中思想品德課怎樣滲透德育

一.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要求教師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具體實際和可接受能力范圍,既要把現代先進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要結合知識、技能中內在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確保教學的科學性,深入發掘教材和教學情境中的教育性因素,積極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時代性原則

現代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快速地發展,教育不斷深化改革,德育的內容既有傳統的,也出現了適應社會發展的新的內容,或在現代社會中需要在傳統基礎上做出一定的多樣化、具體化、特定化的改變。因此德育的時代性原則傾向于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以使學生作為新一代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同時代要求的品德道德情感和行為。

三.民族性原則

民族性原則依托于我國優秀的民族精神文化傳統,發揚和繼承諸如尊老愛幼、和睦友愛、誠信守禮、勤勞敬業、不畏強權等優秀傳統精神文化。也應當在社會發展下培養學生愛護和平、積極學習新技能、新文化、團結共進、勇于為社會貢獻、對外來文化的辨析、去偽存真、虛心接納等隨著社會發展而日益重要的人文精神和品德。初中生是我國社會文化經濟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優秀的品質道德思想和行為也必將形成新的民族性的精神文化傳統。

查看全文

思想品德課設置分析論文

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遵循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有機結合的教學原則,采用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方法,精心設置形式多”的練習作業,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效果,培養學生道德思維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徑。

小學思想品德課的練習作業設置形式是多樣的,在不加重學習課外負擔的前提下,可分別采用以下幾種:

一、預習作業。

預習作業就是圍繞教材中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給學生設置綱領性的預習內容。恰當地設置思想品德課的預習作業,可以使學生上課時任務明確,學習積極主動,使教師教學有的放矢,富有成效。如:在教授《我代表我的祖國》一課時,教師根據課文內容,事先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并思考:徐悲鴻是怎樣一個人?他為什么能為中國人爭氣?這就為講授課文時讓學生體會“有志者事竟成”、“愛國是個義務,是一種光榮”這一道理鋪平了道路,使學生受到徐悲鴻全國精神的熏陶,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二、口述作業。

口述作業是根據課文的內容,讓學生在講臺上或放學回家之后進行講述,這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語音表達能力,更重要的,通過口頭講述鞏固課堂所學道理,加深學生的道德認識。如,設置《人民的孩子》一課的口述作業時,要求學生在講臺上講述雷鋒故事,并要求回家把故事講給自己的父母、姐妹聽。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受到雷鋒精神的感染,啟發學生向雷鋒同志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一個雷鋒式的好少年。

查看全文

思想品德課問題探討論文

學校德育工作是一項社會性的復雜的系統工程。構建學校德育新體制,需要學校、社會、家庭方方面面攜手協作,密切配合。作為小學德育工作的有機構成部分的思想品德課在德育系統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和起著獨特作用。為進一步深化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加快我校實施“愉快教育”的步伐,完成歷史賦予的重任,根據我們實踐體會,就思想品德課的地位、功能和教學規律問題略談淺見,與同行研討。

一、思想品德課在小學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功能

(一)思想品德課在小學德育系統工程中的地位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中,對思想品德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已作了原則性的規定。嗣后,《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思想品德課教學大綱》以及國家教委召開的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會議對此問題都作了具體闡明。同時,國家教委還集中力量編寫了系列教材。遺憾的是,在貫徹落實過程中,有的人口頭上承認它的重要性,但在實踐中卻把它作為軟任務;有的教師厭教,因而影響學生厭學;有的教師未能正確處理好思想品德課與班主任、少先隊工作的辯證關系,往往把思想品德課這門具有特殊地位的學科當作為班主任工作服務的工具,處于從屬地位。這就極大地貶低了它應有的地位和削弱它的德育功能。在加強小學德育工作的今天,我們應站在歷史的高度,以面向未來的戰略眼光重新領悟中共中央有關德育工作的指示和思想品德課的地位作用。

思想品德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途徑。所謂“重要途徑”,既不是唯一途徑,也不是一般途徑。而是占有重要地位。眾所皆知,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學校素質教育目標的有機構成部分。削弱德育就不能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德育目標多途徑、多渠道。除思想品德課教學外,還有班主任工作、少先隊活動和各學科教學等等。這些基本渠道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彼此相互促進密切配合,共同為實現德育目標服務。但是,必須看到思想品德課在諸渠道中處于特殊地位和起著其他途徑所不能取代的獨特作用。思想品德課以課堂教學為基本形式,遵照自身的教學大綱,以比較系統的道德觀點、道德觀念,直接地向小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思想品德教育;每一個道德觀點、道德觀念的教育都是一場“陣地戰”、“攻堅戰”,像釘子入木那樣,牢牢地在學生頭腦中扎根,并引導學生相應地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班主任和少先隊工作著重及時抓住學生現實思想和行為進行教育,靈活性強但欠系統。各學科教學雖含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僅從本學科特點出發,適當地聯系學生思想實際,沒有象思想品德課那么直接、系統。可見,思想品德課的特殊地位、重要途徑不是人們主觀的臆造,而是有著不容否認的客觀依據。

還要強調指出:思想品德課設置是小學教育社會主義性質的一個重要標志。把它作為一門學生思想品德奠基課程列入教學計劃之中,就是為了更有效地實施素質基礎教育,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級各類人才和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礎,為培養21世紀所需要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奠定思想基礎。目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很重視在小學開設不同名稱的道德課,所不同的是,它們是資本主義思想體系的基礎,而我國的思想品德教育則是社會主義道德的組成部分。那種把思想品德看作是一種軟任務,將它貶低為為班主任工作服務的一種手段,無疑是扭曲了思想品德課本來的真實面目。

查看全文

提高思想品德課老師素質探討

思想品德課教師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力軍之一,是素質教育的主導者。實施素質教育,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提高自身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

一、思想素質的提高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

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師的工作對象是7―14歲的少年兒童,少年兒童既是身體發展、知識增長、技能發展的“關鍵期”,又是理想萌發、人生探索、世界觀形成的“困難期”。一方面,他們精力旺盛,思想活躍,樂于求知,成才心切;另一方面,他們思想方法比較片面,評判能力較為薄弱,意志和抑制力不甚穩定。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啟發引導、精心雕塑。所以教師自身的思想、情操、言行和政治覺悟狀況,對學生有著巨大的示范作用,并容易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品德行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英國教育家沛西能認為“教師是塑造學生性格、溝通學生心靈的‘思想搬運夫’”。

有道是:“育人先正已”,思想素質不僅決定著教師自身的發展方向,并且決定著教師如何去為人師表和怎樣去教育學生的重大問題。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語重心長地寄望政治教師:“你們不僅是活的知識庫,不僅僅是一名專家,善于把人類的真理傳授給年輕一代,并在他們的心靈中點燃革命理想的火花。你是創造未來的雕塑家,是不同其他學科教師的特殊雕塑家。”可見,思想品德課教師只有對學生不懈地進行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引導學生逐步走向思想上的成熟和完善,從而幫助學生逐步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反之,如果一個思想品德課教師的思想素質低下,本身缺乏正確的理念,甚至不求上進,這樣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就毫無說服力,甚至會起負面影響,再加上社會滋生的腐敗丑惡現象的不斷侵蝕,使一些學生認識模糊,并滋長了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的思想。所以,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具備堅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以此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理想教育,充分發揮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功能,窺視學生心靈深處可能隱藏著的斑點,消除思想表層上可能粘附著的塵埃,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不良思想的形成,最大限度地培植社會主義的時代人。

二、道德素質提高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在新的形勢下,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普遍發生了重大變化,加上現實中出現的某些不良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腐蝕了教師的心靈,降低了他們的道德素質水平。而我國現時代的學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源地,是培養青少年學生高尚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情操的搖籃。可近年來,有的教師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在教學過程中出現體罰、變相體罰學生等不良道德的教育行為,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這不能不引起警戒和深思。教師高尚的師德是一面旗幟,是學生經常學習仿效的活生生的榜樣和典范。近代英國教育家洛克認為:“做導師的人自己便應具有良好的教養,隨人、隨時、隨地都有適當的舉止與禮貌”。因此,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和道德習慣,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砥礪德行”、“束身自愛”,方可使學生“習與性成”;只有具備自身忠誠于教育事業,以身作則,熱愛學生,身教重于言教的崇高的道德品質,才能“奉獻出自己的整個心靈”,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高的發展,才能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選擇正確的道德行為。

查看全文

思想品德課傳統文化教育策略分析

一、積極確定地方傳統文化回歸教育的教學目標

(一)挖掘教材所蘊涵的傳統文化元素及傳統文化在學科中的育人價值,與地方文博部門聯手充分挖掘各類優秀、健康、向上的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和育人價值,并結合教學內容對這些資源分類、重新整合,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從而架構起符合初中生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的教育資源。形成富有文化特色的教育模式,實現從自主學習導向合作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二)結合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設計好相關的思品課學習活動方案,為學生創造綜合學習的機會。在教學中利用導入環節,筆者積極營造課堂文化氛圍,讓學生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湛與美妙,激發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探究欲望;創設文化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體驗滲透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課后布置形式多樣的作業,讓學生深入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豐富的教學方式的引進,不但豐富了校本課程研究,而且逐步完善了校本課程體系,形成富有文化特色的校本教育模式。

二、積極確定地方傳統文化回歸教育的教學內容

(一)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以新的課程標準理念作統帥,根據教材內容,將傳統文化要素與思想品德課教學有機結合,從學生的特點出發確定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教學中深挖教材所蘊含的傳統文化要素,并加以充實與整合的研究,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課。積極探索并形成“導引—體驗—探究—升華—拓展”的思想品德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提升思想品德課實效性。(二)探討傳統文化與思想品德課堂的有機結合點,依據地方傳統文化知識量表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切實開展更為豐富多彩且富有時代文化特點的思品教學活動,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的方式與途徑。

三、積極確定地方傳統文化回歸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以甘肅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及絲綢文化的人文環境為依托,以現代中學思想品德教育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規律為指導,以提高青少年素質為目標,以拓展和完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內容為重點,從課堂走向課外,從理論走向生活,注重實踐,初步形成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滲透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策略。(二)以當前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濃厚的相關課題研究氛圍為基礎,以培養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的,不斷加強思想品德課在思品教育方面的主陣地功能,在校本實踐中堅持分層教學,兼顧全體原則,整理歸納適合學生學習的地方傳統文化知識,依據學情制定學生的學習方案和學習計劃,實現地方傳統文化資源與思想品德課程的有效整合,發展青少年各方面的潛力和創造性。(三)構建行之有效的評價機制和評價體系。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和要求,以探究對學生的行為活動評價為手段,積極構建多層次、多方位的評價機制,研究制定出科學全面、切實可行又便于操作的評價體系,力求活動評價的日常化和定量化,激發學生對地方傳統文化探究的欲望,使每一個青少年學生都從中受益、快樂成長的評價方式。筆者通過5年的教學實踐,從學生身上看到了一些喜人的變化,回歸傳統文化教育,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和學習的抗壓力,并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凝聚力,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但是,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傳統文化教育還存在不少突出問題:社會和學校對傳統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教育內容的系統性、整體性還明顯不足,重知識講授、輕精神內涵闡釋的現象還比較普遍,課程和教材體系有待完善,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升,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強等。

查看全文

思想品德課教育論文

當前,黨中央提出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這是為了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引導和凝聚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上來”,教育人民“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的共同理想團結奮斗。”

一、對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自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政策和措施。改革開放無疑對我國的經濟騰飛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速度的迅猛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國門的打開,與外部交往的增多,不僅僅是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式傳進我國,資本主義社會的一些光怪陸離的生活方式和腐朽陰暗的消極東西,也泥沙俱下傳入我國。一些想往資本主義紙醉金迷生活方式的人,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些人覺得外國的月亮似乎真的比中國的圓。穿的沾上“洋”氣就顯得“精神”,用的沾上“洋”氣就受人高看一眼,吃的沾上“洋”氣也覺得味道美,誰能出國溜一圈也覺得很風光。公款吃喝和公款旅游已成了小巫,用公款出國則成了新的時尚。有些人在與外商交往中,不惜出賣人格、國格,奴顏婢膝成了新的假洋鬼子,有些人出國定居以后,以能打敗中國人為榮,真是養虎遺患令人痛心疾首。這一切,無不對青少年產生極壞的影響。

“中華民族是富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偉大民族。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當前的歷史條件下,對人民進行廣泛的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青少年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思想意識形態逐漸趨于成熟時期,因此廣大青少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對他們進行廣泛的愛國主義教育,對造就一代新人具有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充分發揮思想品德課在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主渠

道作用

查看全文

思想品德課練習題的作用研究論文

思想品德課教材中的練習題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達到教學目的和要求,提煉和鞏固教學觀點起著重要的作用。根據思想品德學科的特點,我認為有其以下四個作用。

一、鞏固、深化教學觀點

思想品德課的練習題既有與其它各學科練習題的共同作用,又有其更系統、更直接地向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通過習題的練習、可鞏固、檢查教學效果,達到鞏固、深化教學觀點的目的。例如《多為集體做好事》課后的三道練習題就是這樣設計的:1.通過夸夸班上關心集體的好人好事,樹立榜樣,指導行為,使學生明白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應該關心集體,主動為集體做好事。2.通過辨析使學生知道,做好事不是為了給人看,更不是為了受表揚,而是一個人關心集體、熱愛集體的表現。3.行為實踐。請學生談今后的打算,通過交流使學生明白只要心中有集體、關心集體,就有為集體做好事的機會。

二、補充、擴展課文的內容

思想品德課的課文大都選用一些典型的事例,來宣傳和提倡某一道德觀點,并安排了不同形式的習題,以達到補充、擴展課文內容的目的。例如《心中有他人》課后習題的安排,就體現了這一點。課文內容主要是教育學生知道在學校生活中要想著同學和老師。課后練習題從內容上擴展了“他人”的范圍----在家庭生活中要想著爸爸、媽媽和其他成員,在校外的其他地方也要注意想著身邊的人,等等。

三、行為的訓練

查看全文

思想品德課學習評價論文

初中思想品德課是對學生進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以及有關社會主義科學常識教育的必修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的重要標志之一。它對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樹立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弘揚民族精神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評價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系統工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成功的教育教學包括的課程、教學、評價三大要素中,評價是影響學生潛能開發、智能發展的關鍵因素。新課程改革目標能否實現的一個關鍵因素是看評價制度改革能否與課程改革配套進行。過去的許多教學改革之所以嚴重受阻,就是因為對教師、學生、學校的評價制度,特別是考試評價制度同教改方向、目標、要求相左而行,而評價制度往往是很硬的尺度,特別是一張考卷定終身的高考制度,更是對課程改革的最大瓶頸制約。要推進課改順利進行,必須同步改革評價制度。一、傳統思想政治課評價方案的弊端評價手段過分單一,僅局限于以考知識為主的紙筆測試對學生一段時期(通常一學期)的思想品德進行終結性評價。采取單一筆試的方法來判定學生思想品德分數的高低,是傳統思想政治課學生評價的通行做法。一個平時思想行為表現很差的學生,只要死記硬背,其思想政治課學業評價可能會得到高分。這是課堂內的“常識”,從小學一直延續到大學。卷面的品德成績,是我們看重“道德可以教導、灌輸”的結果。由于道德可以教導,因而能夠被記憶,而一旦為被教導者記住便證明其已被“教化”。許多老師、家長教育孩子時,通常是講一段大道理,然后問:“你記住了嗎?告訴我剛才講的是什么?”就算孩子告訴你他記住了又怎樣呢?規則沒有進入思想,在實際行動中不被采納,不會有實際的作用。品德應是人身修養,而不是對名詞、理論或政策的記憶。片面的掌握知識,死記硬背,這就是思想政治課傳統的學業評價方法的最大弊端。從而導致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只側重于用紙筆測驗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只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只對“過去”的關注,評價焦點只以結果為中心,直接導致學生記了就考,考了就忘,沒有任何意義。同時,傳統的教育評價受有限的教育資源,不合理的教育理念的限制,評價的目的僅在于把“優秀者”選拔出來,不利于全體學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因此,與當前所推行的新課程改革是極不配套的,我們不能在教學中“穿新鞋”,在評價時“走老路”,必須改革與新課程不相適應的舊評價體系。二、思想品德課評價方案的構想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思想品德課程評價既要重視對本課程基本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更要考察學生在思想品德的學習過程中,是否開始形成了好公民所應有的態度、能力、價值觀和行為”。為適應學生成長和新課程改革需要,加強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我們在思想品德課學生學習評價改革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與研究,將知識性考試與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表現和能力結合起來,使評價真正成為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提高的有效手段。(一)、《思想品德》學生學習評價原則1、價值導向性原則思想品德課評價必須堅持思想價值導向,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學生在思想品德課的學習中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做事,學會交流,為全面發展奠定基礎。2、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結合原則政治教師在評價中起主導作用。評價應是政治教師、學生、班主任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教師共同發展的過程。班主任老師和學校政教處應積極配合政治教師做好評價工作,提供必要的資料和信息。在評價中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增加學生評價的自主權,評價形式改單一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為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師生共評,創造一種民主參與、交流的評價過程。3、激勵性原則評價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發展,不能因某學生在某方面或某件事的不足或過失而將其一棍子打死,要用全面的觀點、發展的眼光看待每個學生,克服對后進生的偏見與成見。評價要真實、公正、可信。應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品德發展狀況及發展需要,要發現、挖掘學生的點滴長處,進步,不失時機地激勵學生的成就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意識。4、評價反饋原則反饋是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結果即《評價表》要反饋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二)、《思想品德》學生學習評價指標為體現學生學習評價指標的可行性,我們盡量減少評價條文概念化、抽象化,依據新《課標》、《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從中學生健康成長應具有的最基本的要求和規范提出評價內容標準。《思想品德》學生學習評價指標共四個方面,即思想道德行為表現、能力、課堂表現及期中期末考試成績,四個方面所占分值分別為10分、5分、10分、75分。1、2、3評價項目分別有以下幾個評價要點。各學校可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并創造出多種評價要點。評價項目、評價要點及分值:1、思想道德行為表現(情感、態度、價值觀)(10分)(1)遵紀守法,追求公正;講文明禮貌,注重儀表。(2)尊重他人、樂于助人、誠實守信。(3)熱愛集體,具有責任感、競爭意識、團結合作和奉獻精神。(4)勤儉節約、節約用電、用水等。講衛生,不亂吐亂扔。(5)熱愛生命,不吸煙、不酗酒、不吸毒、不賭博、不看黃色影像。不違紀上網。2、能力(5分)(1)交往與溝通的能力。(2)道德判斷和辨別是非的能力。(3)自我調適、自我控制的能力。(4)尋求法律保護的能力。3、課堂表現(10分)(1)學習注意力;學習興趣;思維活躍,參與討論或回答問題。(2)合作學習;互助精神。(3)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和進行反思。4、期中期末考試成績(75分)中考占30分,末考占45分。根據情況采取開卷或閉卷形式進行考試。以上1、2、3評價項目又分為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個等級,并折合成等級分。(三)、具體評價方法及步驟《思想品德》學生學習評價表中1、2、3評價項目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師評價”一欄由政治教師根據情況填寫。1、選好組長,作好記錄。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每小組至少由7人組成。每個小組推選一名品學兼優、值得老師和同學信賴的小組長,由小組長負責牽頭,在教師指導下做好評價組織工作。2、認真評定各個評價項目的等級。某學生在本學期全部達到了評價表中所提到的各項要求,即可評為優秀;基本達到這些要求,還有某些不足,可以評為良好;從總體上看,是按這些要求去做的,但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點,可評為及格;基本上沒有達到這些要求,缺點和錯誤嚴重(指受到學校處理并且到期末仍未改正者),評為不及格。3、計算出各評價項目的得分。(1)先由被評價者對本期表現作簡要自評。(2)評價者在被評價者自評的基礎上對被評價者進行認真議論,在組內大多數評價者確認該學生具有的優、缺點的前提下,為被評價者給出合理的分項等級分。然后將分項等級得分相加,得出該生1、2、3評價項目的小計分。(3)填寫評語。小組長要將評價者意見在評語欄中作簡要描述,明確指出其主要優、缺點和今后努力的方向。4、最后由政治教師將學生互評小計得分和期中期末考試折算成績相加,得出該生本期思想品德課程學習的總分。對個別學生在1、2、3評價項目中的得分,如有異議,政治教師應征求班主任老師的意見再給分。教師要將各個等級的得分人數特別是不及格的人數加以控制。給某學生打不及格必須認真考慮,評價項目1打不及格級須經學校政教處認定。(四)、思想品德課學生學習評價改革的意義1、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學生由被動的“聽”轉變為真正的學,逐步成為主動參與的學習主體,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得到進一步發展。2、激發學生所蘊藏的潛能,使學生找到積極的參照標準,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進自己的學習行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意識。3、改變知識學習與行為表現相脫離的現象,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養成遵紀守法和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