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7 04:33: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書法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書法教育

漢代童蒙書法教育對書法教育的啟示

一、漢以前的書法蒙學教育

“蒙學”中的“蒙”有“沒有知識,愚昧”之意,喻示人童稚時期的知識儲備狀態。擺脫蒙昧,稱之為啟蒙。辭書對“蒙學”的解釋是:“中國舊時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學校。教育內容是識字、寫字和封建道德教育。”“啟蒙教育的學校”,相當于今天的小學。我國古代的童蒙書法教育可以追溯到殷商。不過,商代的書法教育主要是面向王室成員。西周時,書法教育內容更為充實,有了專門的書法教育時間和場所。幼童通常8歲入學,學習內容為“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中“書”指的便是對漢字的學習以及書寫。至秦代統一六國文字,小篆頒行天下,從上至下,各級行政部門皆以李斯的小篆為通用書體,官方培養刀筆吏。漢初,“學童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又以八體試之……書或不正,輒舉劾之”[1]。可見,秦漢時期對識字教育極其重視。有學者認為,“蒙學教育在秦漢之后便進入有教材、有組織、有形式的階段”[2]。

二、漢代書法蒙學教育

漢代學童書法教育主要是在書館中進行的。學習內容主要是識字和習字,識字和習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從事啟蒙教育的教師大多是閭里集體出資聘請的,是鄉里宿儒。這里的書館也稱作“學館”“書舍”“蒙學”“小學”等。東漢王充《論衡·自紀篇》中記述了自己童年的學習經歷:“六歲教書……八歲出于書館。書館小童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謫,或以書丑得鞭。充書日進,又無過失。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經明德就,謝師而專門,援筆而眾奇。所讀文書,亦日博多。”王充先是識字和習字;接著學習《論語》《尚書》,每天諷誦千字以上;最后專習經學,“經明德就”。可見這時學習已分階段。前期屬于識字和書寫的學習階段,使用的教材如《倉頡篇》《急就篇》等,這些字書又稱為“史篇”和“章篇”。學生學書既成,則離開書館進入庠序,學習《孝經》《論語》《尚書》等儒家典籍。

(一)識字、習字教材

漢代小學的字書有《倉頡篇》《訓纂篇》《滂喜篇》《凡將篇》《急就篇》等,現在保存的只有《急就篇》。字書最早的是四字一句,始于周之《史籀》十五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所作,不過久已失傳。為了對漢字進行統一簡化,秦朝官方以秦篆為基礎,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七章,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七章。漢閭里書師將其合并整理,并統一稱作《倉頡篇》。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漢代的學書、習字教材數量也逐漸增多。漢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篇》(圖1);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元尚篇》,揚雄作《訓纂篇》。之后,又有杜林作《倉頡訓纂》。這些直接作為書寫教材,供學童使用。圖2竹簡是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遺址,內容是《倉頡篇》首章部分文句。簡長23厘米,寬1.1厘米,厚0.3厘米,正反面書寫,簡末二字“賞賞”可能是習字者隨意所書。《漢書·藝文志》記載,漢興以后,閭里書師合秦時《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三篇為一篇,習稱漢《倉頡篇》。居延甲渠候官遺址出土的《倉頡篇》竹簡對于研究漢代《倉頡篇》的版本衍變、文本構成等具有重要價值。圖3習字簡雖然不能確定為漢代學童所寫,但一定程度上是對當時漢人學書、習字狀態的反映,通過其可以了解漢代童蒙書法教育狀況。

查看全文

書法傳統教育根在小學教育

低年級學生學習書法時,起初是學執筆、運筆、簡單的筆畫等。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學習執筆時,因孩子們理解力較弱,我們可以形象地講解、分析執筆的要點,五指齊力,掌堅腕平等。為了使孩子們能得到進一步的理解,筆者在教學中設置了一系列的問題情境啟發孩子們的積極性,例如:讓他們用大拇指和食指對握時提問“誰力氣大?”學生興奮地異口同聲地回答道:“大拇指的力氣大。”在演示中指外面往里勾時并繼續提問:“現在誰力氣大。”他們不假思索地答道:“當然是外側。”最后啟發孩子們自編了簡單實用的執筆口訣:“一二三指緊握筆,小四小五往外頂,寫字毛筆要豎直”等。學生在學習運筆和簡單的筆畫時,教師可在教運筆和筆畫的同時,讓學生們穿插輔助練習,如讓學生練習簡單的篆書,以及形象生動的水墨畫等,從中可潛移默化地學到其中的中鋒運筆,筆的提按,墨量的控制,以及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其次,提高3至6年級的書法教育。

一、筆畫教學是教學中的關鍵。筆畫教學是練好書法的基礎,3-6年級的筆畫教學必須著重結合字來練習,從而進一步提高對字形、結構的掌握和理解。例如教長橫畫時,例字可安排“三、正”等;教垂露豎和懸針豎畫時,可安排例字“干、中”等既復習鞏固了橫畫,又為教短撇和橫折作了鋪墊;教橫折時例字如“口、車、白、百、旦、聿”等,這些字的練習對于橫畫與豎畫又作了進一步理解和強化,避免單調重復,又可使其對橫豎畫的真正理解和鞏固。

二、在教單個字時,必須滲透筆勢概念的輸入和實踐。教楷書滲透筆勢的概念,能使學生寫的字富有神韻,并有助于導入行書的教學。教師要避免機械地講解逆鋒起筆,逆鋒收筆等,應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反復體會、逐漸理解,起筆作用在于藏鋒鋪毫,它是上一筆結束的切入;收筆作用在于聚鋒,它是下一筆的開始等,這也就逐漸灌輸了“筆勢連貫”的概念。這樣學生寫的字才“活”才有精神。

三、要把握好從楷書過渡到行書的教學。學生有了“筆勢連貫”的概念之后,學習行書就輕松多了。行書可視為楷書的快寫,具體實踐當多臨帖才能悟出其理。當然,初學行書時選貼尤為重要。

四、要加強書法創作的教學。第一,要讓他們多讀帖,多看書展,進行欣賞、分析、探討等。第二,讓學生之間多進行書法交流,組織書法表演和比賽等活動,能使學生在學習書法過程中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操。最后,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

由于學生年齡、性格秉賦的不同,對書法的理解力、感悟力也不相同。教師要尋找一種最佳的方式和途徑,來發揮學生的天賦。如:篆隸質樸無華的線條以及圖案化的結構,與兒童心理更吻合,亦可讓學生從篆隸入手,而并不是絕非唐楷不可。真正使書法傳統教育根植于小學教育就必須從這幾點認識:

查看全文

剖析書法教育中的三生教育

一、引言

書法教育中,不論是筆法、結構、章法,還是書法作品所承載的文字內容,皆是陶冶學生性情、教育學生立身做事的好素材。舉例比比皆是,如點畫,是學習書法的基礎,若要學好書法,就要從這一點一畫開始,認真刻苦,夯實基礎,練好基本功。這猶如人生不但要樹立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更要認準這個目標,從這個基點開始,才能獲得事業的成功。再如,練字前后筆墨紙硯的整理、擺放及保護,可培養學生良好的耐心和習慣,并教育學生懂得做事條理分明、善始善終的道理。學書中的臨帖要做到眼勤、手勤和腦勤。臨帖要求學生像讀書一樣去“讀帖”,所臨的字要如帖上的字,形神兼備。通過長期的臨帖,學生不僅可自主觀察和思考,動手能力也將大大提高。還有,就練習的字體,楷書練“端莊規矩”,行書練“隨意灑脫”,隸書練“樸拙敦厚”,篆書練“方圓婉通”,草書練“簡約豪邁”,不同字體猶如人的不同的性格和修養,演繹不同的人生風采。學書最終要達到的高度是恰到好處、自然而然,這個“自然而然”就是書寫的隨意而為、心性揮灑、落筆生風、一揮而就、瀟灑流落、翰逸神飛的藝術境界;這個“自然而然”就是人生中人倫化、情感化、理智化的可觀、可游、可居、可感、可思的生命境界及瀟灑妙絕、翰逸神飛的人生哲學。[1]

二、書法對學生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意義

(一)書法深厚的文化精神與獨特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學生“正心”和“明德”。“正心”、“明德”是做人處世、立身成才之道。正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學校的育人功能,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便是使學生“正心”、“明德”,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生存,這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內容。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是民魂國粹,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藝術奇葩。從甲骨文、鐘鼎文到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每種字體的出現都伴隨著一段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歷史。民族的靈性、智慧和創新精神無時不在滋潤著書法這朵常開常艷的藝術奇葩。魯迅先生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能進步!”進行書法教育,正是要使學生從中感受和認知民族的精神與魂魄,引導他們了解、認識和熱愛祖國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歷代書法家皆為人品高尚之士,其憂國憂民的情懷毫不掩飾地流露在字里行間,如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懷有對國家和民族忠貞不二的情感,其書法因而也顯現出筆勢雄渾、體態寬博、質樸敦厚的強烈風格;柳公權主張“心正筆正、人正書正”,是位風骨凜然的君子,在書品上具有“鐵骨錚錚”的獨特風格,高尚的人品與高超的書品成為世人學習的楷模。與之相反,北宋四大家“蘇黃米蔡”之一的“蔡”原為“蔡京”,但因其人品低劣,為后世所唾棄,被置換為“蔡襄”。可見,中國書法在“人品與書品”問題上不僅注重“書品”,更注重“人品”。歷代書法先賢教育、引導和激勵著我們如何去“做人”,如何才修到“心正”和“德性光明”的境界。很多學生在了解各大書法家生平及學習其作品時都為之傾倒和震撼,他們不但從中認識、了解書法藝術,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怎樣做人,從而起到“正心”和“明德”的作用。

(二)書法獨特的結構與豐富的筆法,有利于啟發學生智力和思維。書法獨特的結構,豐富的筆法體現出豐富的哲學思想。通過書法教育,提高學生注意力,開發學生智力,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分析比較能力,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學會思考,探索新知識,從而使學生豐富自己的人生。唐代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所著的《書譜》,通篇閃爍著辯證法的光輝。就書法結構的學習過程,他這樣概括:“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對書法結構,他說:“違而不犯,和而不同”。雖只八個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書法結構和諧與變化,法則與創新的關系。筆法中的中側、方圓、轉折、藏露、逆順、提按、聚散、收放、往復、輕重、強弱、連斷、曲直、粗細;結體中的主從、疏密、松緊、避就、覆載、向背、斜正大小、長短、呼應;墨法中的濃淡、枯澀;審美中的剛柔、巧拙、疾徐、筋骨、違和;章法中的黑白、虛實、動靜等,在復雜多變中形成多樣化和藝術的整體統一,使對立雙方輝映成趣,相得益彰。漢字多數形近,或同部首,寫好一個字便可發散理解一類字,觸類旁通,以一當十,學會思辯,把握特征,明了異同,培養學生的對比鑒別能力,有利于學生掌握分類、抓重點的學習方法。

(三)書法的“健身”與“養心”功能,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身心健康是生存之本,是追求幸福生活的前提,是擁有高質量生活的必要條件。學書便可陶冶情操,怡悅身心,強身健體。古人對習書的姿勢特別講究,要求頭正、身直、臂曲、足安。在練習時,不管是寫小字還是寫大字,使人的指、腕、肘、肩、臂都隨筆畫書寫而有節奏地運動,身體許多器官也相應地得到了鍛煉。習書時雖從外觀上看不出有多大的運動量,其實卻如演練八卦和太極一樣,寓動于靜,剛柔相濟。人們常說書法是一種地道的“氣功”,書寫時,可調理經絡,勻暢呼吸,最后達到心手相應,益于健康。習書除健身外,更為重要的是使人的心理得到更健康的調節和成長。書法作品是書者情感意志和精神風貌的體現,其內涵是豐富的。無論是哪一位書法家的作品,都體現了他本人的個性品質、創作意念和思想情感。如王羲之的《蘭亭序》,看那即興而賦的優美散文:“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讀后使人身臨其境,心曠神怡。而那瀟灑飄逸、酣暢淋漓的行書字體,更是書者真情實感的流露;又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祭奠他的侄子而書寫的,祭文令人覺得悲慘和傷感,書法墨跡更使人感到悲痛至極,看得出他在書寫祭文時是心靈的盡情宣泄。無論是王右軍的閑適飄逸的浪漫情懷,還是顏魯公的痛徹心扉的家國之恨,他們以書法為情感的寄托,對他們的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都極為有益。

查看全文

淺論書法教學與養成教育策略

【摘要】書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學生必須從小學階段開始學起,教師則需要將書法教育與養成教育逐漸融合在一起,從而促進書法教學工作的有效推進。就書法教學與養成教育二者的關系做出簡要分析,提出了相應的融合對策,以期能夠促進書法教學工作的穩健推進。

【關鍵詞】書法教學;養成教育;融合策略

一、書法教學與養成教育的關系

養成教育實際上是讓人在語言和行為上養成良好的習慣,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什么事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凡是都要有好的態度和習慣,良好的習慣養成對人的一生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和影響。書法教學工作便需要這種教學精神的融入才能得以順利推進。寫字就像種子,而養成教育就像一塊肥沃的土地,只有將二者進行融合才能有最大的收貨。為此,我們做書法教學工作亦要將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最為最終目標,讓好習慣融入到學生日常的寫字訓練中去,并幫助學生從中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那么書法教育工作勢必會有一個良好的效果。

二、書法教學與養成教育的融合對策分析

(一)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信息。眾所周知,書寫教學工作枯燥、乏味,學生在這樣的學習形式中很難做到心靜如水,而書寫教育正式要求做到“靜”才能有所成就。為此,在書法教學工作中便需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鼓勵,幫助學生在刻苦訓練的過程中時刻保持著充足的自信心,進而讓教學活動不失章法,嚴肅而不死板。此外,教師要在書法教學時樹立威嚴與和善的形象,面對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必須及時進行糾正,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更要讓其能在教師的表揚中不斷進步。(二)重視學生坐姿的培養,強化良好的書寫習慣。對于書寫教學工作而言,其不僅要教學生如何正確下筆以及如何訓練筆鋒才能寫出漂亮的字體,其書寫時的坐姿亦十分重要。此外,良好的坐姿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書寫文字,更對學生的身體健康有著一定的好處,通常情況下,在書法訓練需要較長時間不停歇的訓練,若書寫姿勢不標準則容易損害學生身體的健康成長。在傳統的書寫教學工作中十分重視正確的書寫姿勢,即“身正”則“筆直”,說的便是要求在書寫的過程中養成合理的坐姿習慣。(三)保證書寫字面整潔度,推進書寫的審美教育。字面整潔是寫字最基本的要求,一張漂亮的書法需要干凈利落的門面。然而,在這里我們所講的字面整潔并非單指紙上,更包括學生的自身整潔度。寫字實際上彰顯的是一種藝術審美,其審美不僅僅體現在寫字的結果,更重要為整個寫字的過程。為此,寫字者本身亦需保持整潔的妝容,這樣便能夠提高學生的高雅情趣。為此,教師在進行書法教學工作時不僅要對學生的書寫方面進行教育,更要包含桌面的文具擺放以及服裝整潔。(四)書寫教學融入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書法教育中最難的工作時讓學生靜下心進行書寫訓練,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不同便會造就不同的心態,有些學生寫著、寫著便出現心煩意亂的問題,這對學生書寫訓練會形成極其不好的影響。為此,教師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尋求書法教學的方法,并從中適當的加入趣味性元素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幫助學生在書寫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并靜下心來進行書法訓練。(五)重視學生自我評價,制定嚴格的書寫要求。在以往的書法教學工作中,諸多教師在對學生的字體進行敢看時都會出現這樣的窘境,如明明書寫的字體不標準,但又說不上來哪里不好,亦不知道該如何矯正學生的字體,使得文字整體看起來更漂亮些,而書法教育重在發現其中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正。為此,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己對自己的書法進行評價,學生在書寫的過程中會有著明晰自身的問題所在,從而針對性的進行改正,從細微之處找到問題便能夠不斷的提升自己。(六)注重“熟練生巧”,安排固定書寫練習量。校園教育中對書法教學工作的時間安排并不多,而寫字訓練不是短時間一蹴而就的,課堂的45分鐘根本不能有質的飛躍。為此,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的安排課外書寫練習時間,給不同學生安排指定的日練習量,并讓學生養成“天天練”的好習慣。學生若能夠每天堅持練習書法便能夠養成固定的好習慣,對書法的進步與提升,會有很大的作用。

查看全文

書法教學教育研究論文

由于藝術“把自然優美的方面描繪出來,使青年們像住在風和日麗的地帶一樣,四周一切都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優美的作品,像從一種清幽境界呼吸一陣清風,來呼吸它們的好影響,使他們不知不覺地從小就培養起對于美的愛好,并且培養起融美于心靈的習慣。”(柏拉圖《理想圖》卷三)所以,藝術教育對人才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重視和加強藝術教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全面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手段。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事業的繁榮興旺,帶動了藝術教育的長足發展。特別是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學校藝術教育自身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盡管如此,我們清楚地看到,藝術教育仍然是普通高校最薄弱的環節,在單一的專業教育中往往忽視了人文精神教育,或者簡明地說,忽視了“修養”的教育、“靈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培養出的畢業生遠遠達不到“四有”教育的要求。近幾年來,圍繞工科院校書法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潛在價值,筆者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與實踐,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果。

古人曾說:“書雖小技,其精者也通于道焉。”這個道,大的方面是指宇宙的生成變化規律;小的方面則是指人的素養、品行。我國古代的教育,把書法列為六經之一,是學生必讀課程,旨在培養和提高人的基本素質。魏晉時期,稱書法為書道,把書法提到了一個與宇宙并列的地位。到了唐代,書法教育達到了鼎盛時期,直至明末清初,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上世紀50年代初,在談到提高干部的文化素質問題時,特別強調了寫好字的作用。毫無疑義,書法教育對提高人的素質具有特殊的、為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一、書法教育與人品素質教育

清末書家楊守敬說:“學習書法,一務品高,二求學富,三須藝嫻。”“品高”也就是品德高尚。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或超邁或流俗,歸根結底取決于書家品格的高下。古往今來,王羲之、顏真卿、鄭板橋等書法家都是以品高而書傳后世的。所以宋代黃庭堅說:“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具體說來,書法教學對提高學生的素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能增強愛國主義意識。漢字具有悠久的歷史,現存資料表明,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富有藝術性的文字。書法更是將文字的藝術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并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藝術。著名的抽象派繪畫大師畢加索曾說:“倘若我是一個中國人,那么,我將不是一個畫家,而是一個書法家,我要用我的書法來寫我的畫。”中國書法在世界藝術之林深廣久遠的影響,足以使國人驕傲自豪。學習書法,不斷研習古代碑帖,心儀古人風范,日久必然提高對本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認識,增強愛國主義的激情。

查看全文

教材藝術資源與書法審美教育研究

【摘要】書法教育在培養學生的漢字情結、藝術感受力和審美趣味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載體無法替代的。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藝術資源,如《蘭亭序》中的書法之美、《赤壁賦》中的書法傳承、文天祥書法體現的儒家美學觀等,都可以作為書法審美教育的資源。

【關鍵詞】書法教育;書法欣賞;語文教材

中小學的書法教育不僅包括以實用為目的的寫字教育,也包括以書法藝術的創作與欣賞為目的的審美教育。事實上書法教育在培養學生的漢字情結、藝術感受力和審美趣味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載體無法替代的。筆者認為,在目前中小學書法教育缺少專業教師的情況下,語文教師就是書法普及教育最基本的師資,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具備一定的書法修養,善于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書法資源,能夠在教學中滲透書法審美教育。本文嘗試以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藝術資源挖掘為例,探討如何在教學中滲透書法審美教育。

一、《蘭亭序》中的書法美學風格

多個版本的高中語文教材都有王羲之的《蘭亭序》,這不僅是一篇感悟生命的經典散文,更是一件書法史上的扛鼎之作。教師如果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或之后講一講與它相關的書法故事,肯定能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對書法的興趣。從書法欣賞的角度來看,這件書法作品呈現了自然瀟灑、妍美流便的行書美學風格。晉代是書法發展的自覺時期,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書家創造了后人難以企及的書法高峰。據說王羲之酒醒之后,又將《蘭亭序》重寫幾遍,都達不到最初的書寫狀態。有趣的是連作者本人都難以復制的《蘭亭序》,居然成了后人臨摹最多的一件作品,其中當然不乏經典的摹本,流傳最廣的就是唐代馮承素的摹本(下頁圖1),該摹本采用“雙鉤”摹法,是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原本的一件,讓后人感受到王羲之行書的風貌。其用筆、結構、章法雖各有天地,卻又默契統一,充分表現出晉人蕭散自然的風致,無愧為“天下第一行書”。

二、《赤壁賦》中的書法傳承

查看全文

高校公共書法藝術教育幾點思考

[摘要]高校公共書法藝術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素質的教育,通過書法教育,引導學生了解書法藝術豐富的文化內涵,形成對書法藝術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確觀念,進而提升大學生人文藝術素養,并激發出大學生自覺繼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擔當意識。

[關鍵詞]書法;高校公共書法藝術教育;中國傳統文化

書法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它既具有東方古典藝術的特質,又契合西方現代抽象藝術之精神,是既具古典性又有現代性,既具民族性又具世界性的藝術形式,堪稱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近年來,隨著我國政府對復興優秀傳統文化力度的不斷加強以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書法藝術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也越來越深入地走進各大、中、小學的校園。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文件,其中提到:“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1]近年來,一些大學相繼開設了書法專業,許多相關專業也開設了書法必修課,而把書法列入全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也成為多數高校開展書法藝術教育的主要方式。本文主要探討高校公共書法教育的相關問題。筆者認為,高校書法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素質的培養,通過書法教育,引導學生了解書法藝術豐富的文化內涵,形成對書法藝術和中國文化的正確觀念,通過書法的學習,提高人文藝術素養,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并由此激發大學生繼承祖國傳統文化、自覺抵制“民族文化虛無論調”的主體擔當意識。我的論述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素質的教育,書法教育

可作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一個切入點自黨的十七大提出“實施素質教育”的方針以來,我國教育界一直把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的重點方向,各級教育部門、各大中小學都圍繞這個目標進行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初、中等教育普遍以應試教育為主,而高等教育只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教授的歷史慣性仍然存在,這也和部分家長和學校領導只重視升學和就業的“實用主義”思想有關。對于一些非藝術專業的大學生而言,所接受到的藝術教育十分有限,導致高校畢業生缺乏人文藝術素養,部分理工科學生問題較為嚴重,而部分文科生的狀況也不容樂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面對文理科大學生進行的藝術素質教育,開展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非常必要且及時的,而把書法教育做為開展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一個切入點,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思路。中國自孔子時代就提倡“六藝”,主張通過藝術的熏陶來達到教化之功能,“六藝”中的“書”就包含書寫的技藝。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提出過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純粹之美育,所以陶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2]“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高雅藝術”的代表,書法又是堪稱“國粹”的優秀傳統文化,漢字人人會寫,而把字寫正確寫美觀也是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學習書法,可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培養專注與耐心。大學生通過學習書法,打開一個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同時也掌握了一項有用的技能,在書法藝術的日益熏陶下,人文藝術素養也會逐步得到提升。

2.高校公共書法教育應以培養藝術素養為主、教授寫字技能為輔

查看全文

透析中小學書法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漢字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載體,具有很強的社會性,也是傳播文明信息的工具。且書法藝術是我國的國粹,蘊含著豐厚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熱愛祖國文字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具備熟練的寫字技能,并有初步的書法欣賞能力;是現代中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養。

關鍵詞:書法教育;審美素養;文化素養;創造素養

漢字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載體,具有很強的社會性,也是傳播文明信息的工具,而書法藝術是我國的國粹,蘊含著豐厚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熱愛文字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具備熟練的寫字技能,并有初步的書法欣賞能力,是現代中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養。

1990年國家教育公布了《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寫字的通知》,指出書法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基本訓練之一,搞好書法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和今后的工作都有著主要作用。

1.書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

隨著電腦的普及,有些人誤認為書法不重要了。因而沒有必要花功夫去練字,不少青少年的字書寫的亂七八糟沒法閱讀。其實書法除了實用性之外,還有藝術性的一面,其本身就是科學與藝術的一種完美結合。書法的過程是培養和提高審美意識的過程,審美欲望是人的基本欲望的升華,人的需求和欲望是審美的心理動因,在審美過程中主體的能動性,推敲和探索是鑒賞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現。中國漢字是逅形文字,每個不同的字都有獨特的“形”,要把字寫得美觀,除了了解漢字的一些基本構字規律外,觀察能力至關重要、如筆畫的長短、細塊的大小、結構的疏密、形體的斜正和體勢的收放等、書寫前必須靜觀細察、把握機理、妥善安置、這個處置過程就是審美能力的提高過程、字寫得端正、整潔美觀,就會產生賞心悅目的效果。韓盼山教授在《書法基本教育》書中說:“書法藝術教育重要在教育,書法藝術本質則是一種媒介或手段,意在通過它使受教育者得到審美享受,提高審美境界,陶冶性惰,凈化心靈”。

查看全文

書法藝術教育在高校教育的意義

摘要:書法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極高的藝術價值,是歷史文化傳承中最為經典的藝術形式,被視為華夏文化的瑰寶。書法藝術對教育事業來說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書法教育研究已經成為全國藝術類教育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書法藝術教育對于大學生藝術文化素養的形成,審美能力的提升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義。文章就書法藝術教育在高校教育的意義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書法;美學特征;文化素養;素質教育

書法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極高的藝術價值,是歷史文化傳承中最為經典的藝術形式,被視為華夏文化的瑰寶。書法經歷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書法藝術對教育事業來說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書法教育研究已經成為全國藝術類教育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書法藝術教育對于大學生藝術文化素養的形成,審美能力的提升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義。現今高校中,書法教育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書法教育也是美育和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高藝術素養的現代化人才更是我國高等教育的要求。書法教學可作為單獨的專業課進行講授,對書法藝術傳承和發展及審美價值導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可以作為一般公選課程,其目的提高學生的審美、藝術素養、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高校書法教育不僅僅是傳授一門技能,更是對中華名族文化的繼承和延續。對每一位高校學生而言,通過個體專業學習傳承文化的意義,又是接受藝術素養的熏陶。歷史上“書法改變了人”的例子很多,通過學習書法提升個人的修為,為整個民族文化的振興作出貢獻。當前,社會上大家對書法藝術的熱愛實質上就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而高校的書法教育其目標也是如此。

文字是各個國家和名族的基本語言,而漢字只有中國才有。中國華夏文明五千年的文明,漢字也隨歷史的前進不斷發展和演變。漢字記載了一個國家的文化歷史的發展過程,記錄了知識、文化、信息、學術等各個層面的內容。書法是一種以漢字為載體的藝術形式,也是中國漢字的主要表現形式。學習書法藝術,在認識古文字的過程中,透過漢字的優美夠感到古漢字的內涵,能深刻體會到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國匠人們的那種用心,從而增強名族自信心和名族自豪感。對于中國人來說,書法藝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大眾文藝集合了多種古代哲學思想和文化的精華。近年來,我國一直倡導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播,堅持走文化自信的道路。教師在進行書法課程講授的過程中,必將我國的歷史文化知識,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融匯其中。比如在講解某種書法字體時,一定會介紹這種字體的發展背景,擅長這種書體的代表書家,書家的背景知識和所處的社會大環境。這樣書法教育使學生可以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我國的優秀的傳統,學習我國古人偉大的哲學思想。高校書法教育一方面可以傳播和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可以養良好的文化素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也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書法藝術具有獨特的美學特征,書法高度的藝術性代表其具有極高的藝術賞析價值。書法的美感包括點和畫交融的造型美、字體字形的結構美、聚集和留白的對比美、濃墨和淡墨的沖突美。每一筆,每一劃都帶時有生命的,有情感和思想的,透過表現出的每一個線條都能感受到作者書寫時的情緒狀態,悲憤和喜悅。書法包含有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這五種字體,每一種字體以為產生時期及歷史背景的差異,都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規律。歷史上每個書家也有獨其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優秀的書法作品賦有極大的藝術魅力,不光在視覺上可以給人以美得享受,還可以讓人在情感上產生認同和共鳴。做到外美形式,內蘊哲理,觸目且動心。通過書法的教學讓學生學會如何感受和欣賞書法藝術,理解書法字體的結構美、章法的布局美、蘊含的情感美。學生通過學習,對書法字體的研究探索,理解各種字體不懂得結構美。通過書法作品中表現的聚散離合,黑白對比,感受書法作品的章法之美。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感受運筆的節奏,”頓挫“的變速行筆的方式和”提按”“打點“的運筆規律。體會書家當時書寫創作時的情感狀態極其性格和修養。欣賞觀摩書法藝術作品,透過作品的外在表現領悟書法藝術作品蘊含的內涵美,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和藝術品位。通過書法課程中的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激發學生的藝術審美審美的熱情,開拓審美的眼界,提高審美的能力。

我國自古都有“字如其人”之說,其意是說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可以從其寫的字中有所體現。古代書法家中也有流傳“書以人種,書以人傳”的思想理念,說明書法作品可以充分表現書寫者的人格品質和思想情懷。根據大量資料可以查閱到,歷史上出現許多因為學習了書法而對自身的人格修養和道德情操產生積極影響的書家,可見書法藝術的確是樹德育人的良器。書法藝術的教學通過了解書法的歷史發展過程,學習著名書法家的生平事跡,觀摩賞析優秀的書法作品,實踐練習中的臨摹創作,從其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以追求美的感受帶動心靈的凈化,陶冶情操,這也是當前素質教育所大力提倡的。書法藝術的教學不僅僅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寫好字,而是以情感來觸動心靈,達到學生自身品德的修養和人格的塑造,提升學生文化精神境界的目的。這樣的教學可以填補思想教育中其單純說教的不足,豐富情感教育,增強教育的動力。人文教育是素質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很多高校重視數理化等專業技術的教育,認為思想哲學的非專業教育并不重要,從而輕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現狀不容樂觀。做事情缺乏耐心和恒心,遇事心浮氣躁,缺乏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在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的今天,很多大學生每天沉迷于手機、電腦、電子游戲,對于明星娛樂八卦過度關心。導致對社會的認知能力不足,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下降。面對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不知如何應對,心理承受能力極差,抗壓和受挫能力低下,日積月累,抑郁和焦慮的心理產生,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書法藝術教育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書法藝術的情懷與精神。欣賞作品時感受到作品中所包含作者的真實的內心感受和人生感悟,作品中優美的文字表現和賦有深意的文字表述讓我們沉浸其中。學生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需要保持內心的平靜,集中精力不受外界的干擾。同時內心的情緒得到了中和和釋放,這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注意力,引導幫助學生調解和改善緊張、焦慮的負面情緒。緩解心理壓力的同時幫助其積極樂觀心態的樹立。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遇事保持平穩和平和的心態,人格變得的更加穩固,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書法藝術因為其字體獨特的結構形態和獨有的美學特征,對美術類及設計類專業的課程學習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充分體現了文化的統一性。首先,書法與篆刻關系最緊密,學習篆刻技法必須要以書法的學習為基礎。除了學習篆刻相關的技法外,了解書法,理解書法,感悟書法中蘊含的美,才能刻出高水平、高品位、高境界。很多學生認為篆刻時一門技藝,偏重于刻字技法的學習與訓練,而忽視書法學習和理解。書法與篆刻是一脈相承的篆刻與書法一樣,是以漢字為基礎的一門藝術。其次,書法的學習對使用毛筆進行表現的中國畫專業的學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在毛筆不具備實用價值的今天,美術專業的學生在毛筆的運用方面明顯存在不足,對毛筆的掌握普遍較弱。繪畫過程中,使用毛筆力度不夠,畫出的線條浮于紙表面,行筆生澀,用筆不到位。這些都是常見的問題,而學習書法能夠有效的解決這樣的問題。書法對于線條和字形結構的要求很高,書寫行筆時的圓潤健穩、收放自如都是對線條的錘煉,而線條是中國畫的基礎構成。所以,書法的學習訓練在本質上就是對學習者控筆能力的訓練,能夠熟練的運用毛筆。所謂書畫同源,書法的學習對中國畫技法的表現有極大的幫助。

最后,通過書法的學習,開拓審美眼界,提升文化涵養,這對設計類專業課程的學習而言,豐富了表象形式、設計靈感及創作素材。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設計中就借用了書法字體的形式,可以說書法藝術是“中國化”的代表,是中華名族傳統美學的完美體現。書法藝術作為我國獨有的一門藝術門類,承載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文明,也是民族精神和人格塑造的重要組成。而書法藝術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對大學生的影響也是極大的,其對大學生審美眼界、人文修養、人格品質、道德情操及其它專業的學習皆有積極的作用。

查看全文

書法教育與德育滲透實證研究

摘要:德育是當前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書法教育已成為中、高職學生必修課,因此書法育德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通過調查了解當前各層次書法教育及育德現狀,通過數據分析總結當前中、高職書法育德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以使德育更好地滲透進中、高職書法教育中。

關鍵詞:書法教育;德育;滲透對策

我國的教育方針始終堅持育人為本,育德為先,將立德樹人作為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為了落實這一根本任務,2017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該指南將育德樹人工作落小落實,大力推進德育工作規范化、實效化,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指南》總體目標中提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和全面發展。盡管我國推行素質教育有一段時間,但就當前來看,重技輕道、一味追求分數和升學率依然是當前教育的普遍現象。2021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唐江澎又提到了教育真諦的問題,其中說到“學生沒有分數,就過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數,恐怕也贏不了未來的大考。如果我們的教育只關注升學率,國家會沒有核心競爭力。我認為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給學生們健全而優秀的人格贏得未來的幸福,造福國家社會。”這一席話又印證了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漢字和以漢字為載體的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人類寶貴的財富,2013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指導綱要》總體目標是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感受漢字和書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化品位;激發熱愛漢字、學習書法的熱情,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感。而這一目標正好和德育目標相映襯,兩個目標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因而在中、高職書法教育中進行德育價值的滲透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德育和書法教育也是相輔相成的。

1概念界定

1.1中、高職書法教育的內涵

書法教育是一門蘊含中國豐富傳統文化的藝術教育,它對于學生而言,不僅是一種技能的學習,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個體精神的陶冶。書法教育是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書寫、作品鑒賞、從事與書法相關的其他活動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對學生身心發展產生影響的實踐活動[1]。書法教育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識字寫字教育,這是書法教育的最淺層次。這一層次是初級書法教育,目的是實用和寫好字,因此采用硬筆與軟筆兼修的方式;第二層次主要是情操教育或者美育,具備一定藝術素養;第三層次是以藝術學為目的高層次教育,目標是培養藝術學的專家。中、高職書法教育是前兩個層次的教育,以書法基本知識、欣賞感悟和操作體驗教育為主,兼具實用性和審美性,通過書法教育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中、高職書法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寫字教育、鑒賞教育、書法文化教育和書法實踐活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