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教學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04 10:30:00

導語:書法教學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書法教學教育研究論文

由于藝術“把自然優美的方面描繪出來,使青年們像住在風和日麗的地帶一樣,四周一切都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優美的作品,像從一種清幽境界呼吸一陣清風,來呼吸它們的好影響,使他們不知不覺地從小就培養起對于美的愛好,并且培養起融美于心靈的習慣。”(柏拉圖《理想圖》卷三)所以,藝術教育對人才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重視和加強藝術教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全面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手段。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事業的繁榮興旺,帶動了藝術教育的長足發展。特別是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學校藝術教育自身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盡管如此,我們清楚地看到,藝術教育仍然是普通高校最薄弱的環節,在單一的專業教育中往往忽視了人文精神教育,或者簡明地說,忽視了“修養”的教育、“靈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培養出的畢業生遠遠達不到“四有”教育的要求。近幾年來,圍繞工科院校書法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潛在價值,筆者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與實踐,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果。

古人曾說:“書雖小技,其精者也通于道焉。”這個道,大的方面是指宇宙的生成變化規律;小的方面則是指人的素養、品行。我國古代的教育,把書法列為六經之一,是學生必讀課程,旨在培養和提高人的基本素質。魏晉時期,稱書法為書道,把書法提到了一個與宇宙并列的地位。到了唐代,書法教育達到了鼎盛時期,直至明末清初,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上世紀50年代初,在談到提高干部的文化素質問題時,特別強調了寫好字的作用。毫無疑義,書法教育對提高人的素質具有特殊的、為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一、書法教育與人品素質教育

清末書家楊守敬說:“學習書法,一務品高,二求學富,三須藝嫻。”“品高”也就是品德高尚。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或超邁或流俗,歸根結底取決于書家品格的高下。古往今來,王羲之、顏真卿、鄭板橋等書法家都是以品高而書傳后世的。所以宋代黃庭堅說:“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具體說來,書法教學對提高學生的素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能增強愛國主義意識。漢字具有悠久的歷史,現存資料表明,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富有藝術性的文字。書法更是將文字的藝術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并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藝術。著名的抽象派繪畫大師畢加索曾說:“倘若我是一個中國人,那么,我將不是一個畫家,而是一個書法家,我要用我的書法來寫我的畫。”中國書法在世界藝術之林深廣久遠的影響,足以使國人驕傲自豪。學習書法,不斷研習古代碑帖,心儀古人風范,日久必然提高對本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認識,增強愛國主義的激情。

其次,能培養自勵堅強的意志。歷史上許多書法家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無一不是刻苦自勵、勤奮好學、精于筆墨的結果,正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漢代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唐太宗夜半秉燭學習《蘭亭序》;智永習書“登樓不下,四十余年”,以至于“退筆成冢”;懷素則“種芭蕉萬余株,以蕉葉共揮灑”。古今無數書法家鐘情書藝,涵泳墨池,有著一股鍥而不舍、不斷進取的精神。書法是一門集藝術與技能、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學科,非持之以恒、反復練習而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學習書法能培養人的刻苦耐勞的品質。

再次,能端正思想行為。我國傳統的書法教育強調“心正筆正”,把用筆的習慣和技能的掌握跟人的思想修養聯結起來,要求“欲正其書者,先正其筆,欲正其筆者,先正其心”,要以修養心性為上,做到澄懷靜思,虛空淡泊,排除雜念,專心一致。這樣堅持長久,其心中必定無種種私利雜念,培養寬容大度,以誠待人,與他人和諧相處的作風。在藝術上也將達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早在20世紀50年代,郭沫若就十分強調學生要養成認真寫字的習慣。寫好字不僅僅是書寫的水平問題,而且體現了對他人的關心與尊重。字是人的第一面孔,能反映人的秉賦。有些人的字寫起來東倒西歪、潦潦草草、邋邋遢遢,除了說明這人寫字不認真外,還反映出他自以為是、不尊重他人的孤傲個性。因此,書法教學包孕著極其豐富的人格品行教育。

二、書法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

書法知識博大精深,哪怕是基礎書法都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書法關系較大的學科有:1.文學。縱觀古今優秀的書法藝術作品,不僅具有百花齊放的形式美,而且具有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心曠神怡的文學內容。從卜文到楚辭漢賦、從唐詩宋詞元曲到現代白話文、格言警句、散文小說……書法的內容無不涉獵。事實表明,書法作品不能僅僅停留在形式美的層面上,它尤其需要用文學內容去充實。如果只強調形式美而不重視作品的內容,那就好像“充滿情感和思想的人的眼睛的美,從那雙眼睛中拿走那使它們生動的情感和思想,——眼睛仍舊是美的,但已經不是那出神入化的美麗的眼睛了”。(別林斯基《1841年的俄國文學》)我們在臨習王羲之的《蘭亭序》時,不僅被其形式美所折服,而且深受其文學內容的啟發和教育。2.歷史。書法是我國的文化遺產,從有文字開始就產生了書法。自殷商以降,經秦漢魏晉到唐宋明清,伴隨著民族悠久的歷史,中國書法藝術和中國文化一起延綿發展、同步相應,為推動民族進步,弘揚民族精神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因此,學習書法對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具有其他教學所不可替代的作用。3.文字學。書法是以漢字為表現對象的藝術。漢字豐富的線條和復雜的結構為書法藝術提供了充分的表現空間。然而,學習書法,必須懂六書,辨正俗。無論是寫篆書、隸書,還是寫楷書、草書,都必須了解漢字的筆順規律和結構法則,必須了解書體和字體的關系、文字的衍變和發展等等。書法教學的這些內容為提高學生的文字學知識提供了幫助。三、書法教育與能力素質教育

書法教育有利于學生的多種能力的培養:1.觀察能力的培養。書法教育要求學生具有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古人說:“察之者貴精,擬之者貴似。”臨帖必須臨得像,這是臨帖的第一步。要臨像,就要細心觀察。觀察所臨字的點畫結構,觀察書家的用筆方法和特征,觀察不同字體中筆法的變化和淵源關系,觀察各類碑帖墨跡總體的神韻、風貌和類型。訓練既久,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就會得到幫助和提高;2.思維能力的培養。古人云:“夫書肇于自然。”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如天空的彩云、春天的楊柳、奔騰的江河以及人的坐臥、行走、歌舞、戰斗等等,都和書法中的神情意趣妙相契合。但是,書法“挫萬物于筆端,不拘常理常形”,它不像繪畫那樣反映的是事物的原形,而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抽象的線條造型。因此,書法教學要求學生在學中思,思中學。不斷培養聯想能力、歸納能力和內化能力。此外,書法藝術筆法中的提與按、方與圓、疾與澀、逆與順,墨法中的濃與淡、潤與燥,章法中的奇與正、疏與密、大與小、向與背等等構成了書法藝術的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書法藝術的規律,就是辯證法。因此,學習書法,可以培養學生辯證地觀察世間萬物,客觀地分析處理問題;3.創造能力的培養。書法教學從臨帖入手,最終要使學生達到創作獨具個性風格的藝術作品。教學中必須允許學生學有選擇,學有所長,發展個性,而不能整齊劃一,千人一面。通過廣泛涉獵,兼收并蓄,使學生奠定扎實穩固的書學功底,在此基礎上,鼓勵他們大膽創新。這不僅是書法教學要堅持的原則,也是研究學問有所建樹的必由之路。

四、書法教育與審美素質教育

書法藝術以抽象、靈動、豐富的線條給人以復雜多樣的美的感受。從書法藝術的形式美角度觀察,有飄逸秀麗的姿態美,有輾轉流動的氣勢美,有疏密錯綜的組織美,有濃淡間出的墨韻美,有厚重輕軟的運筆美……從書法藝術的意境美角度研究,有的作品能使欣賞的心靈處在振奮的狀態,并喚起人們崇敬的心情和自我的尊嚴;有的作品能使欣賞者的心靈處在平靜安寧狀態,并喚起人們對生活親切美好的感受;有的作品使欣賞者感到有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并喚起人們豪放的氣魄和不屈的性格;有的作品使欣賞者感到有一種巧奪天工的和諧完美,并喚起人們協調嚴謹的作風。這種種美感,學生會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比較逐步感受和認識,并能夠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當學生們的心靈經過了這些優美作品的浸潤和熏陶之后,他們就能夠“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藝術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確地加以厭惡;但是一看到美的東西,他們就會贊賞它們,很快樂地把它們吸收到心靈里,作為滋養,因此自己的性格也變得高尚優美”。(柏拉圖《理想圖》卷三)這是學生的審美素質提高的必然結果。

五、書法教育與心理素質教育

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隨時都有宣泄的可能。如果任其自由放縱,不僅使個人的心理生活失去平衡,還會導致社會秩序的破壞。盡管很多人懂得用理智控制情感,這自然是戰勝粗野的、不健康情感的一條重要途徑。但情感既然是基于人的本性,光靠抑制未必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有效的途徑還是通過陶冶,即以情感來疏導情感,以情感來調節情感,以情感來戰勝情感。王羲之寫《蘭亭序》,是為了抒發喜悅的情感;顏真卿書《祭侄稿》,是為了排解憤怒的情感;張旭作《肚痛帖》,是為了傾述疼痛的情感。當學生有類似情感的時候,就會通過欣賞相應的作品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釋放。同時,他們也可以通過書法創作,進入到一種純凈而高尚的藝術境界之中,宣泄或淡化某種情感。從而達到心靈充分的自由和解放。

從以上幾方面可以看出,書法教育的作用,總是滲透著強烈的素質教育因素,正是因為這種因素,使得書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