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書法教育中的三生教育
時間:2022-03-27 05:53:00
導語:剖析書法教育中的三生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書法教育中,不論是筆法、結構、章法,還是書法作品所承載的文字內容,皆是陶冶學生性情、教育學生立身做事的好素材。舉例比比皆是,如點畫,是學習書法的基礎,若要學好書法,就要從這一點一畫開始,認真刻苦,夯實基礎,練好基本功。這猶如人生不但要樹立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更要認準這個目標,從這個基點開始,才能獲得事業的成功。再如,練字前后筆墨紙硯的整理、擺放及保護,可培養學生良好的耐心和習慣,并教育學生懂得做事條理分明、善始善終的道理。學書中的臨帖要做到眼勤、手勤和腦勤。臨帖要求學生像讀書一樣去“讀帖”,所臨的字要如帖上的字,形神兼備。通過長期的臨帖,學生不僅可自主觀察和思考,動手能力也將大大提高。還有,就練習的字體,楷書練“端莊規矩”,行書練“隨意灑脫”,隸書練“樸拙敦厚”,篆書練“方圓婉通”,草書練“簡約豪邁”,不同字體猶如人的不同的性格和修養,演繹不同的人生風采。學書最終要達到的高度是恰到好處、自然而然,這個“自然而然”就是書寫的隨意而為、心性揮灑、落筆生風、一揮而就、瀟灑流落、翰逸神飛的藝術境界;這個“自然而然”就是人生中人倫化、情感化、理智化的可觀、可游、可居、可感、可思的生命境界及瀟灑妙絕、翰逸神飛的人生哲學。[1]
二、書法對學生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意義
(一)書法深厚的文化精神與獨特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學生“正心”和“明德”。“正心”、“明德”是做人處世、立身成才之道。正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學校的育人功能,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便是使學生“正心”、“明德”,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生存,這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內容。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是民魂國粹,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藝術奇葩。從甲骨文、鐘鼎文到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每種字體的出現都伴隨著一段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歷史。民族的靈性、智慧和創新精神無時不在滋潤著書法這朵常開常艷的藝術奇葩。魯迅先生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能進步!”進行書法教育,正是要使學生從中感受和認知民族的精神與魂魄,引導他們了解、認識和熱愛祖國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歷代書法家皆為人品高尚之士,其憂國憂民的情懷毫不掩飾地流露在字里行間,如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懷有對國家和民族忠貞不二的情感,其書法因而也顯現出筆勢雄渾、體態寬博、質樸敦厚的強烈風格;柳公權主張“心正筆正、人正書正”,是位風骨凜然的君子,在書品上具有“鐵骨錚錚”的獨特風格,高尚的人品與高超的書品成為世人學習的楷模。與之相反,北宋四大家“蘇黃米蔡”之一的“蔡”原為“蔡京”,但因其人品低劣,為后世所唾棄,被置換為“蔡襄”。可見,中國書法在“人品與書品”問題上不僅注重“書品”,更注重“人品”。歷代書法先賢教育、引導和激勵著我們如何去“做人”,如何才修到“心正”和“德性光明”的境界。很多學生在了解各大書法家生平及學習其作品時都為之傾倒和震撼,他們不但從中認識、了解書法藝術,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怎樣做人,從而起到“正心”和“明德”的作用。
(二)書法獨特的結構與豐富的筆法,有利于啟發學生智力和思維。書法獨特的結構,豐富的筆法體現出豐富的哲學思想。通過書法教育,提高學生注意力,開發學生智力,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分析比較能力,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學會思考,探索新知識,從而使學生豐富自己的人生。唐代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所著的《書譜》,通篇閃爍著辯證法的光輝。就書法結構的學習過程,他這樣概括:“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對書法結構,他說:“違而不犯,和而不同”。雖只八個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書法結構和諧與變化,法則與創新的關系。筆法中的中側、方圓、轉折、藏露、逆順、提按、聚散、收放、往復、輕重、強弱、連斷、曲直、粗細;結體中的主從、疏密、松緊、避就、覆載、向背、斜正大小、長短、呼應;墨法中的濃淡、枯澀;審美中的剛柔、巧拙、疾徐、筋骨、違和;章法中的黑白、虛實、動靜等,在復雜多變中形成多樣化和藝術的整體統一,使對立雙方輝映成趣,相得益彰。漢字多數形近,或同部首,寫好一個字便可發散理解一類字,觸類旁通,以一當十,學會思辯,把握特征,明了異同,培養學生的對比鑒別能力,有利于學生掌握分類、抓重點的學習方法。
(三)書法的“健身”與“養心”功能,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身心健康是生存之本,是追求幸福生活的前提,是擁有高質量生活的必要條件。學書便可陶冶情操,怡悅身心,強身健體。古人對習書的姿勢特別講究,要求頭正、身直、臂曲、足安。在練習時,不管是寫小字還是寫大字,使人的指、腕、肘、肩、臂都隨筆畫書寫而有節奏地運動,身體許多器官也相應地得到了鍛煉。習書時雖從外觀上看不出有多大的運動量,其實卻如演練八卦和太極一樣,寓動于靜,剛柔相濟。人們常說書法是一種地道的“氣功”,書寫時,可調理經絡,勻暢呼吸,最后達到心手相應,益于健康。習書除健身外,更為重要的是使人的心理得到更健康的調節和成長。書法作品是書者情感意志和精神風貌的體現,其內涵是豐富的。無論是哪一位書法家的作品,都體現了他本人的個性品質、創作意念和思想情感。如王羲之的《蘭亭序》,看那即興而賦的優美散文:“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讀后使人身臨其境,心曠神怡。而那瀟灑飄逸、酣暢淋漓的行書字體,更是書者真情實感的流露;又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祭奠他的侄子而書寫的,祭文令人覺得悲慘和傷感,書法墨跡更使人感到悲痛至極,看得出他在書寫祭文時是心靈的盡情宣泄。無論是王右軍的閑適飄逸的浪漫情懷,還是顏魯公的痛徹心扉的家國之恨,他們以書法為情感的寄托,對他們的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都極為有益。
(四)書法家堅強的意志與勤學苦練的精神,有利于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學習習慣。“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研究任何學問都需要日積月累、循序漸進。勤學苦練是通向成功的正道。學書無捷徑,只有從點畫學起,由筆畫到結構再到章法,多臨摹創作,廣取博收,拓寬視野,記于心,熟于手,才能達到心手相應,我手寫我心的境界。書法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勤奮刻苦、鍥而不舍的精神,歷代書法家無不付出艱辛的努力。如東漢“草圣”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2]唐智永,“登樓練字四十年不下”;[3]唐歐陽詢,“嘗與世南同行,見索靖所書碑,去數步后,復返而觀之,往來數四,乃布席而宿其傍,三宿始去”。[2]書法家刻苦學書的故事是對學生進行學習習慣教育的上佳素材。通過了解書法家刻苦學書的故事,學生可從中理解只有苦學善學、天天向上、持之以恒,才能逐漸養成認真細致、一絲不茍的學習習慣。
(五)書法的審美特質與獨特內涵,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懂得美的人,生活會平添更多的情趣和快樂,生命也才更富有意義。中國書法寓含著豐富的美學元素,具有超凡的審美特質。在意境、造型、風格、筆法、墨法等方面,書法都有其獨特的美。意境上,有意象美、飄逸美、清秀美、樸茂美、蕭散美、柔韌美等;造型上,有點畫線條力度美,結體布局章法美等;風格上,有王羲之的俊秀灑脫美,顏真卿的粗獷渾厚美,柳公權的氣剛骨硬美,金農的古樸方整美;筆法上,如中鋒用筆可做到“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如錐畫沙”、“如印印泥”,方筆可做到作品“棱角森挺”、“用筆如刀”、“斬釘截鐵”、“痛快淋漓”;墨法上,墨分五彩,墨韻之妙,意趣盎然。通過學習不同風格流派的書法,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音樂是流動的線條,書法是凝固的旋律。在書寫訓練中,結合教育教學手段,使古典音樂與書法藝術相融合,使學生在書寫時受到藝術的熏陶和藝術感染。這種藝術上的感情交融,使學生在心態、性情、認知、意趣等諸多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和熏陶。在開設書法欣賞課時,可逐步啟發學生用辯證法觀點去認識問題。如用筆的起與收、粗與細、曲與直,結構的平正與奇崛,章法的疏與密,墨色的濃與淡,線條的柔與剛、收與放,書家的個性差異與作品的個性差異等等。如能真正體會到書家作品的這些絕妙處,學生的鑒賞和審美能力就會得到相應提高,也為他本人的書法創作奠定了審美基礎。
(六)歷代書法家師古不泥與其書法風格的形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只有創新,書法才有生命力,書法的傳承才會得到延續,書法家的藝術生命力也才會永葆青春。書法這門極具個性化的藝術,不僅能夠練就學生的藝術技巧,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變革與保守不斷斗爭的歷史。學習書法也是一個不斷求變、創新的過程。凡有成就有作為的書法家,都是既善于繼承傳統,又不甘當“書奴”,銳意進取,勇于創造,從而獨樹一幟,標新立異,成為獨特風格的開拓者。這些書法大家也最能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特點,成為中國史上法書的代表人物。如東晉王羲之,學習張芝而又博采眾長,兼撮眾法,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藝術高度,被稱為“書圣”,并在張芝后完成了章草至今草的嬗變,使草書再展新姿;其子王獻之繼父遺風,又不死守家法,創草書“一筆書”,將今草再推進一步;唐顏真卿被公認為中國書法史上繼王羲之后的第二座高峰,他一掃書壇矯揉造作習氣,開宗立派,開創一代“寬綽豐滿”、“茂密端莊”的顏體書風,成為劃時代的書法大家;柳公權吸取歐陽詢和顏真卿楷書的長處,創造了“柳體”書法;學習王羲之和懷素等,自成一體,成為一代書法驕子。書法技法沒有固定模式,藝術風格也沒有嚴格的宗派之分,個人創造發揮的空間非常廣闊。就臨摹而言,就有讀帖、臨帖、背帖、入帖、出帖、形臨、意臨、創臨等許多講究。在用筆、結體、章法上有巨大的創作空間,書法風格異彩紛呈,藝術魅力經久不衰。學生練習書法,可從紛呈的書風中領悟創新的精髓。
(七)書法源于生活與師法自然的法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生活之道。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而藝術使我們更加熱愛生活。書法藝術要得到從寫字的“技”到書法的“藝”的提升和轉變,寄物于書,師法自然尤為重要。如書家王羲之、張旭、懷素、顏真卿、黃庭堅等都是善于向生活學習的人,王羲之從鵝找食物的姿勢中學到了書法用筆要八面出鋒;張旭看公孫大娘舞劍聯想到書法中的氣勢;懷素觀夏云變化而參悟出書法的變化;顏真卿從屋漏雨痕領悟出書法要中鋒用筆,黃庭堅觀船蕩槳而悟得書法疾澀遒健之勢。通過這些例子,可教育學生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要善于向生活學習,注意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凡是生活的細節,皆是藝術的營養;凡是藝術的細節,皆是作品的靈魂。”[1]孫過庭說:“一畫之間,變起伏于峰杪;一點之間,殊衄挫于毫芒。”(《書譜》)只有注重生活細節的人,他的藝術作品才會“盡精微”而“顯博大”。作品只有加入真實的生活細節,才能引起觀者的共鳴。生活是一本無字之書,有時會讓我們感到無法從哪一頁讀起,但一旦成為生活的有心之人,善于把握生活的細節,用生活的細節感悟書法,我們的生活就會如同書法中的“五彩墨色”一般,五彩繽紛,斑斕無比,其樂無窮,喜不勝收。諸如在打籃球時攻與守的關系,正如書法中章法布局的黑與白的關系;音樂中輕重快慢的節奏,正如書法中用筆提按徐疾的節奏和書法線條粗細濃淡枯潤的變化;武術中拳路的來回動作,正如書法中基本點畫書寫要藏鋒起筆,回鋒收筆;車來往時相互不碰撞的關系,正如書法結構中穿插和迎讓的關系。這些都是學書是通過觀察生活細節而又感悟于生活細節的具體實例。
(八)書法幽雅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字外之功”。“書到深處是文化,書到極致靠修養。”精神品行和文化素養的提升,即“字外功”比起技巧的學習,顯得更重要和不可替代。書法技巧通過磨練是可以精益求精的,而心靈的豐富程度是無窮無盡的,書家如沒有深厚的文學修養和廣博的文化素養,書法便上不去。縱觀歷史上的書法家無不都是詩人、文學家。如李斯,在中國書法家史上被公認為第一位書法家,他是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在秦統一六國之后,李斯即“秦罷不合秦文者,于是天下行之”,從文字上統一入手,謀政治上的統一。他親自以周代史籀所創始的大篆為依據,“刪其冗繁,取其合宜”,在簡化大篆的過程中,創造了小篆。如蔡邕,在書法上工篆、隸,尤以隸書著稱,是東漢的文學家。創“飛白”書,其論書著有《九勢》傳世。又善辭,有《述行賦》,等傳世。如蘇軾,是宋代著名的書畫家,又是文學家。蘇軾書法得到很高的評價,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說:“余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郁郁芊芊,發于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耳。”如《黃州寒食詩帖》,蘇軾撰詩并書。元朝鮮于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書”。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境下,有感而發,痛快淋漓,一氣呵成。再如中國人民的領袖,不但是書法家,還是詩人。的草書,氣勢豪放,獨樹一幟,世人尊之為“毛體”。接受了很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所以,其書法那種豪邁奔放的博大氣勢與其詩詞那種高遠飄逸的藝術境界交相輝映,波瀾壯闊,驚天動地。至于其他的書法家,如王羲之、歐陽詢、諸遂良、顏真卿、黃庭堅、米芾、祝允明、文征明、傅山、鄭燮、何紹基、郭沫若等,他們無一不是文人。他們在書法上有較高造詣,“胸羅萬象,書卷之氣,自然溢于行間”。倘若失去“文人”這一最起碼的條件,要追尋書法藝術的妙諦,幾乎不可能。通過這些,可教育學生,學習書法,要在書法上有所成就,必須不斷學習和提高人文修養,先成為“文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書法大家”。
三、結語
書法教育能幫助學生提高人文修養,認知、體驗、感悟、收獲生命、生存、生活的道理,豐富心靈世界,美化精神家園,提升人生境界。寓教于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書法教育將為學生開啟一扇通往美好人生的窗口,使學生終生受益。
- 上一篇:三生教育在高校學生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 下一篇:鄉鎮土地改良工作安排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