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5 03:16: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世界歷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世界歷史進程研究論文
一個民族或國家有無進步,衡量的參照系不同,所得出的答案也不一樣。如果以本民族歷史的發展作為唯一的參照系,那么,它時時會感到滿足與安全,像幸運兒一樣,成天寧靜地注視著似乎有把握的當前和未來,歷史進步的神經永遠不會被觸動。如果以世界歷史進程作為參照系,那么,它時時會感到發展的緊迫感與機遇感,像天天被翻動的日歷一樣,總感到時間上的過去與未來的緊張,而歷史的進步卻姍姍而來。
十年,我們一提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績,要么總是與1949年以前相比,時間坐標指向本民族歷史的過去,因此,成績總是年年巨大,缺點可以忽略不計。這種面向過去的發展觀念,極易培養人的沾沾自喜、固步自封、不思變革的懶惰精神。要么總是與世界上最貧窮落后的國家相比,空間坐標指向世界歷史的末梢,從而時時能唱起鶯歌燕舞般的“贊美詩”。這種失去世界歷史進程的比較眼光,客觀上導致了過于膨脹的民族祝福意識和比較貧弱的民族發展的危機意識。其結果,國家走向經濟發展的崩潰邊緣也就勢所必然了。
11屆3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徹底結束了十年推行的“閉關自守,夜郎自大”的錯誤路線,開始從世界歷史進程的角度來思考和實踐中國發展問題。剛剛結束,鄧小平同志作出了意義重大的撥亂反正。變“寧要社會主義一根草,不要資本主義一棵苗”為“要利用世界上一切先進技術、先進成果”;變“狹隘的民族自大心理”為“寬廣的世界歷史的眼光”。在他看來,中國的發展需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但更重要的是,要從世界歷史進程看中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出民族發展的“差距”和“落后”之處;才能引發改革開放的緊迫感和現代化發展目標的擬定。
作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的政治家、戰略家,鄧小平同志始終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以開闊的眼界觀察世界,以博大的胸懷容納世界,既從中國看世界,更從世界看中國。1978年9月,他語重心長地指出:“世界天天發生變化,新的事物不斷出現,新的問題不斷出現,我們關起門來不行,不動腦筋永遠陷于落后不行。現在在世界上我們算貧困的國家,就是在第三世界,我們也屬于比較不發達的那部分。”[1]同年,又指出,“關起門來,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發達不起來的。”中國“同發達國家相比較,經濟上的差距不止是10年了,可能是20年、30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50年。”正因為如此,“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就要善于學習,大量取得國際上的幫助。要引進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先進裝備,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2]他多次告誡全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需要把握世界性與民族性、統一性與多樣性的辯證關系。“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3]他強調,作為黨和國家的高級干部,一個“最根本的要求”是,“要從大局看問題,放眼世界,放眼未來,”學會從宏觀全局的角度把握當代世界發展的客觀態勢,敏銳地捕捉時展的新潮流。
二、為什么要從世界歷史進程的角度來思考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問題呢?本世紀世界歷史的發展為我們揭示了如此深刻的道理:自覺把握世界歷史進程,直接關系到每個民族或國家能否發展、如何發展的大問題。德國著名哲學家費希特早在1799年《人的使命》一書中,曾把未來的世界表述為一種人類普遍交往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民族的發展沒有停頓和倒退,也無須等待其他民族的推動,所有的民族都以統一的步伐,建構著共同的世界文明。的確,從交往的特征來說,當代的歷史似乎與費希特的“將來”相一致。今天,人類擁有著信息高速公路,我們能在極為短暫的時間內使地球上發生的某一重大事件達到“立刻知曉”、“家喻戶曉”的效果。可是,世界文明的發展并不是在統一的水平上消除了停頓和倒退。有不少的國家和民族,它們甚至可以每天收看多頻道的電視,但仍然把自己保留在一個傳統、落后的生存空間里。這說明,民族歷史的發展與世界歷史的進程不是一個線性正比例關系,換言之,世界歷史愈進化,民族歷史的發展愈取決于該民族的實踐主體對世界歷史進程的自覺把握。
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論文
全球化已成為國內外界的熱點。站在什么高度、用什么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一些西方學者認為經濟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化,企圖通過全球化,化掉已存在的主義國家,實現資本主義一體化。也有學者認為,全球化不等于資本主義化,不等于西方化,全球化最終有利于社會主義。(參見孫顯蔚,第21-23頁)問題不在于對這些觀點的簡單肯定或否定,而在于從角度如何給經濟全球化定位、定性、定方向,即以什么根據確定之。本文認為馬克思研究人類社會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他的世界的理論和方法,是研究全球化問題的基本原則,而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發展狀況及實現形式,則是思考上述問題的基本依據。
一
研究經濟全球化的問題之一是確立它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位置,即所謂的定位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直接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相關。對于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學術界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些人把二者要么對立起來,要么等同起來。“等同”的觀點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和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致的。“對立”的觀點則認為,世界歷史最終實現全人類的解放,而全球化不具備這樣的客觀條件。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有值得討論的地方。我們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是確立經濟全球化位置的基本原則。為此,有必要簡單闡述一下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
縱觀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第一,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可分為廣、狹兩個不同的層次:就廣義而言,是特指人類整體的歷史發展,是把各民族的歷史作為人類整體的一部分而思考之;就狹義而言,是指人類歷史從狹隘的、分散的、地域性歷史向統一的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有機聯系的整體發展的歷史。在第二層意義上,馬克思的世界歷史含義和經濟全球化在過程的推進上有一致的地方,但又不能等同。因為馬克思把這段歷史仍分為兩個具體階段。第二,馬克思闡明了物質生產勞動實踐是人類整體歷史形成和發展的基礎。由此出發,馬克思揭示出:人類社會的發展從縱的關系講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從橫的關系講,是從狹隘的、分散的、地域性歷史向統一的世界歷史的轉變。前者主要是從生產力發展的連續性角度考察,后者主要是從各民族交往活動的深入角度考察。馬克思的深刻性,不僅在于他指出了世界歷史發展的方向,還在于他的方法論原則。就是說,馬克思是站在既有現實歷史的維度上,揭示了世界歷史的發展根據、動力和,揭示了世界歷史的發展原則和歷史性原則。第三,馬克思站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高度,確立了以資本為主體的經濟全球化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位置。馬克思從兩個層次全球化,并把它區分為兩個階段。所謂兩個層次,一是生產力發展的層次,即從地域性向世界歷史整體轉變的基礎是生產力發展和各民族交往活動的擴大;二是生產關系的層次,即從財富的生產和分配方式的角度探討經濟全球化的性質和主體。所謂兩個階段,一是以資本為主體的階段,一是無產階級作為“世界歷史”的存在而形成的階段。前者馬克思是結合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發展過程進行論述的。他探討了資本的“文明作用”及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強調它“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但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是始于資本主義,完成于共產主義。因此,資產階級開創的世界歷史僅是馬克思狹義世界歷史的一個初始階段,具體表現為以資本為主體的經濟全球化,它擔負著為“新社會”創造物質基礎的歷史使命。當然這一切又是在社會關系普遍異化的形式下進行的。從這個角度說,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與西方經濟全球化理論描述了同一個過程,但是在對問題分析的立場方法及深刻程度上,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其一,角度不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概念是個歷史觀范疇,是站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高度,運用發展原則和歷史性原則審視經濟全球化的內在矛盾,揭露其過渡的性質;而西方經濟全球化理論僅從生產力發展角度界定經濟全球化的內涵,不可能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揭示以資本為主體的全球化的內在矛盾及其暫時性。其二,二者的價值目標不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的價值目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揚棄資本主義的共產主義;而西方經濟全球化理論既看不到其過程中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也不可能找到被超越的根據,因而把經濟全球化看作全球范圍的資本主義一體化。其三,研究問題的原則不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內含著原則和價值原則的統一。一方面他從物質生產實踐出發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另一方面他揭示規律的價值取向是探討人類解放的途徑和條件,特別是無產階級解放的途徑和條件。他站在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評價不同歷史對人類最終解放的意義。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則,他一方面把資本主義社會看作歷史發展的合規律的結果,另一方面又把它視為人類向更高社會形態的過渡點;既充分肯定了資本主義對人類社會生產力(包括科學技術)所起的巨大作用,又深刻地批判了它完全顛倒人和物的關系,使人的世界深陷于物的奴役之中。離開價值原則,僅是對客觀事實的指認和肯定,就會變成對當下現實的辯護。而西方全球化理論的倡導者不可能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最多是對當下現存的指認,而且是在維護私有制基礎上對其資本運行規律的指認,因而是非批判、非歷史的。其四,價值主體不同:馬克思是從過程角度、從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的性質出發,理解世界歷史主體的變化。在世界歷史的初始階段資產階級確實起了主角的作用,而揚棄初始階段的主體則是無產階級。而西方經濟全球化理論的倡導者既然看不到以資本為主體的全球化的內在矛盾,也就始終把資產階級作為世界歷史的主體。其五,對世界歷史過程的理解也不同:馬克思不僅揭露了以資本為主體的經濟全球化的內在矛盾,對資本造成的全面異化狀態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生存發展的條件給予深刻的關注和同情,并探討了資本被揚棄的根據和條件;而一些西方全球化理論的倡導者抹煞矛盾,把資本推行的全球化的過程看作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的樂園。因此,把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等同于西方的經濟全球化理論、等同于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是不科學的。若是這樣,在客觀上就不能真正駕馭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并自覺地揚棄資本為主體的經濟全球化。但是,如果看不到經濟全球化是世界歷史的初始階段,就不能自覺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就會失去發展自己的機遇。以上是我們與西方經濟全球化理論倡導者的區別之一。
二
盡管上文已經肯定,目前正在推進的經濟全球化是以資本為主體的全球化,但這仍然是需要進一步論證的問題,即以什么為根據確定經濟全球化的資本主義性質,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和載體如何劃分。有學者明確指認經濟全球化的主體是跨國公司,并把民族國家和跨國公司的矛盾看作當前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主要矛盾,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把整個世界看作一個系統。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分析和研究體現了系統論的思想。作者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進行了初步的解讀,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具有系統的整體性、相關性和動態性特征。系統要素之間的沖突集中表現為東西方文明發展的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和進步。
【摘要題】理論與方法
【英文摘要】InMarx’sworldtheory,theworldisasystem.Hisresearchandanalysisonthedevelopmentrulesofhumansocietyalsocontainhissystemthinking.Usingthemethodofsystematicanalysis,thispapergivesaoriginalexplanationtoMarx’sworldhistorytheory.TheauthorthinksthatMarx’sworldhistorytheoryhasthreecharacteristics:entirety,correlativityanddynamics.Theconflictamongsystemfactorscanbereducedtothedisequilibriumbetweenthedevelopmentsofeasterncivilizationandwesterncivilization.Theworldhistorydevelopmentispushedforwardbydisequilibrium.
【關鍵詞】馬克思/世界歷史/系統分析/Marx/Worldhistory/Systematicanalysis
【正文】
中圖分類號:K0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8691(2003)06-0115-03
論鄧小平的世界歷史發展觀
【關鍵詞】鄧小平/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
【正文】
從19世紀40年代起,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過程中,立足于“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這一歷史事實,突出強調了生產力、世界交往、世界市場以及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巨大作用,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趨勢和方向。鄧小平在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遵循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提出對外開放的思想、積極融入世界市場的思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在世界歷史條件下如何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等,賦予了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思想新的內容和時代價值,形成了鄧小平的世界歷史發展觀。探索和研究鄧小平的世界歷史發展觀,對于在全球化已作為現時代重要特征的背景下進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鄧小平對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思想發展的基本內容
第一,鄧小平在深刻把握世界歷史發展新趨勢的基礎上提出的對外開放思想,指出了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在世界歷史背景下實現現代化所依據的外在條件,把對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思想的認識發展到新水平。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十分清楚地闡明了他們的世界歷史思想。他們指出,世界歷史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生產力和世界交往普遍發展的結果。在前資本主義時期,由于生產力、地理條件、交通工具等方面的限制,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是非常稀少的,各個民族處于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從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民族發展圖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交往范圍的擴大,才最終突破了國家、民族的地域局限性,使民族歷史開始逐步轉變為世界歷史。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隨著生產力和世界交往的發展,“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1](P.88)。
如果說在資本主義早期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進程才初顯端倪,那么在當今時代,世界各國之間相互聯系和交往則更是突飛猛進地向前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企業甚至個人的活動,以國際市場和信息技術進步為紐帶,越來越連接成一個相互依賴、相互開放、相互合作、相互競爭的世界整體,世界歷史進入了它發展的新階段,即全球化階段。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都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鄧小平在深刻把握世界歷史的這種新趨勢的基礎上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2](P.64)他更主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指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2](P.78)即中國要快速發展和繁榮穩定,必須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對外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外在條件。同時,鄧小平還指出,對外開放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不僅在經濟領域,而且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其他領域都要對外開放。他認為,只要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的東西,社會主義國家都可以在“揚棄”的基礎上拿來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由此可見,鄧小平在把握世界歷史發展新趨勢的背景下提出的對外開放思想,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在現時代下的具體運用,把對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發展到新水平。
世界歷史觀研究論文
摘要:進入近代以后,人們原有的歷史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動,面對急劇變遷的世界政治格局,晚清學人從傳統史學的內在理路出發,重新挖掘出國別體以記載外史,表現出通過歷史了解外部世界的強烈渴望,甲午戰后,面對明治日本諸種并存的“世界歷史”觀念,晚清學人呈現出復雜而矛盾的心態。蔣廷黻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他認為近代史就是歐化史,任何民族,任何國家只有接受歐洲文化,才有出路,這是近代史的鐵律。柯文等美國學者提出的中國中心觀則是對傳統的沖擊回應論的挑戰。為近代史研究開創了新思路。
關鍵詞:世界歷史觀;晚清學人;西方中心模式
華夏中心觀作為一種文化世界觀,一種植根于中國悠久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念,鴉片戰爭后面對著不同以往的世界史觀,當時的學人的思想如何轉變,后來研究這段歷史的史家又是怎樣看待西方與中國的呢?
一、身臨其境的當事人們的世界歷史觀
鴉片戰爭是被中外學者公認的影響中國歷史的一件大事,大多數歷史學家都認為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也有學者認為鴉片戰爭對于中國社會的影響并不是絕對的,它也不會一刀切地把中國社會劃成兩段:傳統與近代。但是鴉片戰爭對于當時的學人思想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給當時的學人造成的一個共同的影響就是:震動與吃驚,都認為這是千年未有之變局。歐美的世界概念開始內化為中國人自身的概念,從而引發了正統史觀的重要基石“天下觀”的解體。所以學人們開始將視野擴大到域外史地。其中以魏源的《海國圖志》、徐繼畬的《瀛環志略》為代表。他們以封建時代的國別史代替一統時期附著于正史的“四裔傳”,盡可能詳盡記載諸多國家的地理、風俗、歷史等情況,同傳統的史學觀念和體例相比已經有所不同。但是他們尚未擺脫傳統的天下觀念,仍以中土自居,視五洲之國為海國。
甲午戰敗后,知識界迫切需要深入了解世界,開始注重世界歷史書籍的譯介和傳播。隨著留學日本學生不斷增多,特別是康梁等維新人士流亡日本后,大量閱讀日本轉譯或編著的史學著作。西方的世界歷史觀念進入晚清學人的視野,并成為其著作中明確討論的內容。而在這方面他們也深受日本歷世界史觀的影響。明治早期,日本史家在世界史編纂形式上采用“歐洲中心論”,他們認為:1、世界史不是國別史的匯集,而是人類整體的歷史;2、目前的最高文明即為西洋文明,在一定階段內代表著人類發展的潮流和趨向,因而日本要以西洋文明為目標,目前的世界史著作應以西洋史為中心;3、最高文明是相對的,并非固定不變的,較高文明的出現始于各地區、民族之間的碰撞與交流,隨著東方卷入西洋文明的風潮之中,與固有文明相融合,未來的世界史未必不能以東方為中心。至19世紀90年代,明治維新已經取得重大進步,有些日本史學家遂渴望擺脫西方世界史中沒有日本地位的狀況。他們通過東洋史的構建,開始反對“以西洋史為世界史”的敘述方式,世界歷史不再是西方文化的一元單線進步,而是西洋文化、東洋文化長時期內的各自獨立成長和直至近代的交融,強調將西洋史、東洋史并行列入世界歷史。在上述世界歷史觀念、東洋史學悄然興盛時,梁啟超將傳統的春秋三世說認為“東西合編的世界史”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世界史。
馬克思世界歷史觀發展研究
國內對全球化的討論正在深入。這一討論一直存在不少熱點和分歧。不同意見的討論與商榷,對理論研究大有裨益。應用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來詮釋全球化的內涵,考察經濟全球化與社會主義運動的關系,有助于深化全球化的討論。
一、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與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特點一般有兩層含義:人類不斷打破地域、民族、制度、文化障礙進行交往的進程;各國經濟形成不可分割的全球有機整體的進程與趨勢。國內有學者認為,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拓展了世界市場,揭開了全球化進程的序幕”,全球化進程應與資本主義進程“屬于同一過程”,因為兩者有著“時間上的契合性與歷史的同步性”。(注:宋士昌、李榮海《全球化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載于《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
經濟全球化進程究竟在何時啟動,爭論不少。其實,這應依據客觀的歷史與經濟全球化基本特征的出現而定。如果我們從世界文明史的進展及以上經濟全球化的第一層定義出發,那么很容易得出結論:經濟全球化進程并不與資本主義進程同步。因為在世界文明史的進程中,各民族打破地域、民族、制度、文化障礙,進行交往,并不是始自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早在資本主義產生之前,不同民族之間就采取各種方式相互交往。不同民族之間相互交往,既包括和平方式,例如,不同民族間的產品貿易、外交和文化交往;也包括戰爭方式,如掠奪、侵略和征服。馬克思曾指出,“戰爭本身還是一種經常的交往形式”,應“被看作是歷史的動力”。
如果從以上經濟全球化的第二層定義出發,以各國經濟形成不可分割的全球有機整體作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啟動標志,那么同樣可以得出經濟全球化進程與資本主義進程不同步的結論。因為各國經濟形成不可分割的全球有機整體,只有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時才有可能。而統一的商品、勞動力、資本的世界市場,直到工業革命進入高潮之時的19世紀中葉才形成。既然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直到19世紀中葉才形成,這時各國經濟才初步形成全球有機整體,經濟全球化才有可能啟動,那么,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揭開了全球化進程的序幕”的論點,就難以自圓其說。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內容十分豐富,貫穿在眾多的專著中。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代表性著作中有較集中的論述。如果我們完整閱讀這些文獻,就會發現,馬克思主要是在論及大工業的歷史作用時,提出其“世界歷史”觀的。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論及機器大工業的偉大歷史作用時強調,是它引起廣泛的社會分工與商品交換,促成了統一的世界市場,從而把一切民族與國家聯成一體,是“它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一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經濟形成的閉關自守狀態”。(注:宋士昌、李榮海《全球化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載于《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的這段話的主語“它”,應是機器大工業!但是,國內有的學者卻認為,從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可得出資本主義“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的結論,因此,“世界歷史”進程與資本主義進程相同,也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等同。(注:宋士昌、李榮海《全球化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載于《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與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已成為國內外理論界研究的熱點問題。站在什么高度、用什么方法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一些西方學者認為經濟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化,企圖通過全球化,化掉已存在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資本主義一體化。也有學者認為,全球化不等于資本主義化,不等于西方化,全球化最終有利于社會主義。(參見孫顯蔚,第21-23頁)問題不在于對這些觀點的簡單肯定或否定,而在于從哲學角度如何給經濟全球化定位、定性、定方向,即以什么根據確定之。本文認為馬克思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他的世界歷史的理論和方法,是研究全球化問題的基本原則,而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發展狀況及實現形式,則是思考上述問題的基本依據。
一
研究經濟全球化的問題之一是確立它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位置,即所謂的定位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直接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相關。對于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學術界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些人把二者要么對立起來,要么等同起來。“等同”的觀點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和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致的。“對立”的觀點則認為,世界歷史最終實現全人類的解放,而全球化不具備這樣的客觀條件。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有值得討論的地方。我們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是確立經濟全球化位置的基本原則。為此,有必要簡單闡述一下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
縱觀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可分為廣、狹兩個不同的層次:就廣義而言,是特指人類整體的歷史發展,是把各民族的歷史作為人類整體的一部分而思考之;就狹義而言,是指人類歷史從狹隘的、分散的、地域性歷史向統一的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有機聯系的整體發展的歷史。在第二層意義上,馬克思的世界歷史含義和經濟全球化在過程的推進上有一致的地方,但又不能等同。因為馬克思把這段歷史仍分為兩個具體階段。第二,馬克思闡明了物質生產勞動實踐是人類整體歷史形成和發展的基礎。由此出發,馬克思揭示出:人類社會的發展從縱的關系講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從橫的關系講,是從狹隘的、分散的、地域性歷史向統一的世界歷史的轉變。前者主要是從生產力發展的連續性角度考察,后者主要是從各民族交往活動的深入角度考察。馬克思的深刻性,不僅在于他指出了世界歷史發展的方向,還在于他的方法論原則。就是說,馬克思是站在既有現實歷史的維度上,揭示了世界歷史的發展根據、動力和規律,揭示了世界歷史的發展原則和歷史性原則。第三,馬克思站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高度,確立了以資本為主體的經濟全球化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位置。馬克思從兩個層次分析全球化,并把它區分為兩個階段。所謂兩個層次,一是生產力發展的層次,即從地域性向世界歷史整體轉變的基礎是生產力發展和各民族交往活動的擴大;二是生產關系的層次,即從財富的生產和分配方式的角度探討經濟全球化的性質和主體。所謂兩個階段,一是以資本為主體的階段,一是無產階級作為“世界歷史”的存在而形成的階段。前者馬克思是結合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發展過程進行論述的。他探討了資本的“文明作用”及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強調它“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但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是始于資本主義,完成于共產主義。因此,資產階級開創的世界歷史僅是馬克思狹義世界歷史的一個初始階段,具體表現為以資本為主體的經濟全球化,它擔負著為“新社會”創造物質基礎的歷史使命。當然這一切又是在社會關系普遍異化的形式下進行的。從這個角度說,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與西方經濟全球化理論描述了同一個過程,但是在對問題分析的立場方法及深刻程度上,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其一,角度不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概念是個歷史觀范疇,是站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高度,運用發展原則和歷史性原則審視經濟全球化的內在矛盾,揭露其過渡的性質;而西方經濟全球化理論僅從生產力發展角度界定經濟全球化的內涵,不可能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揭示以資本為主體的全球化的內在矛盾及其暫時性。其二,二者的價值目標不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的價值目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揚棄資本主義的共產主義;而西方經濟全球化理論既看不到其過程中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也不可能找到被超越的根據,因而把經濟全球化看作全球范圍的資本主義一體化。其三,研究問題的原則不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內含著科學原則和價值原則的統一。一方面他從物質生產實踐出發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另一方面他揭示規律的價值取向是探討人類解放的途徑和條件,特別是無產階級解放的途徑和條件。他站在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評價不同歷史時代對人類最終解放的意義。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則,他一方面把資本主義社會看作歷史發展的合規律的結果,另一方面又把它視為人類向更高社會形態的過渡點;既充分肯定了資本主義對人類社會生產力(包括科學技術)所起的巨大作用,又深刻地批判了它完全顛倒人和物的關系,使人的世界深陷于物的奴役之中。離開價值原則,僅是對客觀事實的指認和肯定,就會變成對當下現實的辯護。而西方全球化理論的倡導者不可能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最多是對當下現存的指認,而且是在維護私有制基礎上對其資本運行規律的指認,因而是非批判、非歷史的。其四,價值主體不同:馬克思是從過程角度、從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的性質出發,理解世界歷史主體的變化。在世界歷史的初始階段資產階級確實起了主角的作用,而揚棄初始階段的主體則是無產階級。而西方經濟全球化理論的倡導者既然看不到以資本為主體的全球化的內在矛盾,也就始終把資產階級作為世界歷史的主體。其五,對世界歷史過程的理解也不同:馬克思不僅揭露了以資本為主體的經濟全球化的內在矛盾,對資本造成的全面異化狀態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生存發展的條件給予深刻的關注和同情,并探討了資本被揚棄的根據和條件;而一些西方全球化理論的倡導者抹煞矛盾,把資本推行的全球化的過程看作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的樂園。因此,把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等同于西方的經濟全球化理論、等同于目前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是不科學的。若是這樣,在客觀上就不能真正駕馭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并自覺地揚棄資本為主體的經濟全球化。但是,如果看不到經濟全球化是世界歷史的初始階段,就不能自覺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就會失去發展自己的機遇。以上是我們與西方經濟全球化理論倡導者的區別之一。
二
盡管上文已經肯定,目前正在推進的經濟全球化是以資本為主體的全球化,但這仍然是需要進一步論證的問題,即以什么為根據確定經濟全球化的資本主義性質,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和載體如何劃分。有學者明確指認經濟全球化的主體是跨國公司,并把民族國家和跨國公司的矛盾看作當前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主要矛盾,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系統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把整個世界看作一個系統。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分析和研究體現了系統論的思想。作者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進行了初步的解讀,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具有系統的整體性、相關性和動態性特征。系統要素之間的沖突集中表現為東西方文明發展的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和進步。
【摘要題】理論與方法
【英文摘要】InMarx’sworldtheory,theworldisasystem.Hisresearchandanalysisonthedevelopmentrulesofhumansocietyalsocontainhissystemthinking.Usingthemethodofsystematicanalysis,thispapergivesaoriginalexplanationtoMarx’sworldhistorytheory.TheauthorthinksthatMarx’sworldhistorytheoryhasthreecharacteristics:entirety,correlativityanddynamics.Theconflictamongsystemfactorscanbereducedtothedisequilibriumbetweenthedevelopmentsofeasterncivilizationandwesterncivilization.Theworldhistorydevelopmentispushedforwardbydisequilibrium.
【關鍵詞】馬克思/世界歷史/系統分析/Marx/Worldhistory/Systematicanalysis
【正文】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目前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從整體上系統地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方法。系統論表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或大或小,或物質或精神,無不以系統的方式存在,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世界是系統的世界,我們所涉及的對象,都可以作為一個系統而加以討論和研究,找出其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揭示一般規律,從而達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本文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貫穿著系統論的基本思想,因此,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進行系統分析,將有助于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解讀馬克思的歷史觀。
鄧小平世界歷史發展觀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馬克思恩格斯在探索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過程中,敏銳觀察到歷史已經開始形成世界歷史的事實,提出世界歷史產生的原因、機制、動力和趨勢,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科學運用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來思考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經典作家的世界歷史思想,對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
【正文】
從19世紀40年代起,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過程中,立足于“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這一歷史事實,突出強調了生產力、世界交往、世界市場以及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巨大作用,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趨勢和方向。鄧小平在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遵循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提出對外開放的思想、積極融入世界市場的思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在世界歷史條件下如何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等,賦予了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思想新的內容和時代價值,形成了鄧小平的世界歷史發展觀。探索和研究鄧小平的世界歷史發展觀,對于在全球化已作為現時代重要特征的背景下進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鄧小平對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思想發展的基本內容
第一,鄧小平在深刻把握世界歷史發展新趨勢的基礎上提出的對外開放思想,指出了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在世界歷史背景下實現現代化所依據的外在條件,把對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思想的認識發展到新水平。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十分清楚地闡明了他們的世界歷史思想。他們指出,世界歷史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生產力和世界交往普遍發展的結果。在前資本主義時期,由于生產力、地理條件、交通工具等方面的限制,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是非常稀少的,各個民族處于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從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民族發展圖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交往范圍的擴大,才最終突破了國家、民族的地域局限性,使民族歷史開始逐步轉變為世界歷史。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隨著生產力和世界交往的發展,“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1](P.88)。
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方法論意義
【正文】
中圖分類號:B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5919(2000)04—0115—08
面對全球化浪潮的沖擊,馬克思主義必須給予理論上的關注與回答。為此,應當加強馬克思主義與全球化問題的溝通與對話。盡管馬克思當時還沒有遇到像今天這樣的全球性問題,也沒有系統性的全球化理論,但他確實從全球的視野闡發了“世界歷史”的重要思想。認真解讀這一思想,尤其是開掘和研究這一思想的方法論意義,對于認識和把握全球化條件下社會發展問題有其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一、研究世界歷史的新境界
同樣是研究世界歷史,往往有其不同的方法。馬克思在世界歷史研究上的一大貢獻,就在于實現了方法論上的重要變革,使研究達到了一種新的境界。這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是力求從歷史發展規律的高度來研究世界歷史。考察世界歷史,自然離不了對投資、貿易、世界市場、國際分工等具體問題的分析,舍此無法探尋世界性的經濟聯系以及由此發展起來的其他政治、文化聯系等。但是,僅靠這樣的分析、研究,又不足以深刻地把握世界歷史。馬克思的獨到之處,就在于他不是像時下一些全球化論者那樣,僅僅停留于一些具體問題的研究上,而是更注意從歷史發展規律的高度來研究,從歷史觀上予以說明。縱觀馬克思一生哲學思想的發展,他對世界歷史的關注,同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探尋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在其前期,馬克思對世界歷史的研究主要是同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發現以及整個唯物史觀的制定結合在一起進行的。通過對世界歷史的探討,從總體上弄清了社會形態的內在聯系以及演進序列,從而發現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像社會發展的“五形態”理論,就是馬克思從世界歷史的宏觀角度概括出來的。在其中期,馬克思對世界歷史的研究主要是同對現代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探討聯系在一起的。為了揭示資本主義的經濟運動規律,馬克思一方面以英國為典型進行剖析,另一方面又從力所能及的范圍,對當時的世界歷史進行了比較研究。因為規律總是體現為重復性,而這種重復性只有在比較研究了各國的情況之后,亦即在研究了世界歷史之后才能發現。在其晚期,馬克思對世界歷史的研究,主要是同對人類最初社會的發展規律以及東方社會發展規律聯系在一起的。正是借助世界各國情況的對比分析,逐漸發現了人類社會的原生形態、次生形態和再生形態,解開了“史前社會”之謎;同時借助這種分析,弄清了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提出了俄國公社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設想。可見,馬克思對各種社會發展規律的發現是同對世界歷史的研究密不可分的。馬克思不僅通過世界歷史的總體聯系和發展趨勢概括出社會發展規律,而且對世界歷史本身也是從規律性的高度來探尋的。像對世界歷史的形成,就是從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規律來考察的。在馬克思看來,世界歷史的形成和發展,并不是歷史之外的什么“世界精神”“漫游”的產物,而是歷史之中生產力自身運動的結果。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必然引起廣泛的社會分工,這種分工又會擴大商品交換,商品交換擴展到世界范圍又形成了世界市場,世界市場則使各個國家、民族連為一體,形成世界歷史。因此,世界歷史是從生產力發展規律自然引出來的。而世界歷史的進一步演化和發展,顯然也只能按照生產力發展規律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