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內涵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4 12:57: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師德內涵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師德內涵

把握師德內涵建立師德建設有效制度

師德,是指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品質的總和,是一定社會對教師職業行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師思想覺悟、道德品質和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經濟、社會條件下,師德有不同的內涵和表現形式,準確把握師德內涵,對構建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時期師德的特點

1.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師德標準具有復雜性

“經濟關系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道德體系的基本原則、主要規范及其適用范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優勝劣汰的社會競爭機制被引入各行各業,價值規律被廣泛認同,社會經濟主體和價值取向進一步多元化,固守清貧、甘當“蠟燭”的傳統師德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師德價值標準日益復雜化。

2.師德具有一般性、層次性和漸進性

愛崗敬業、教書育人,作為全體教師都要遵守的道德準則,是所有教師都必須而且能夠達到的道德底線,是全體教師共向的道德標準,而不是個別教育模范或師德標兵所具有的特殊品質,因此,師德具有一般性和大眾性。但是,在平凡的職業當中,除了廣大能夠恪守一般職業道德的普通教師,學校還擁有大量完全利他的、能夠無私奉獻的師德模范,教師的道德水平具有層次性。此外,受當前歷史、社會條件的限制,師德建設的任務艱巨而復雜,師德又具有漸進性和長期性。

查看全文

當前師德內涵及師德監督體制建立

師德是教師職業真正傳道授業之根本。具有高尚情操、淵博學識和人格魅力的教師,會對其學生產生一輩子的影響。2005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掀起了師德研究和探討的熱潮,如何加強師德建設是一項緊迫而又重要的工作。

一、新時期師德的內涵

所謂師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包含了教師的職業理想、職業責任、職業態度、職業紀律、職業技能、職業良心、職業作風、職業榮譽等內容。廣義的師德不僅僅包括職業道德層次,還應當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立場和態度、法紀觀念和行為等,師德不限于教育活動的需要,也是社會的公民和先進分子應具備的素質。此處我們僅從狹義的角度對教師的職業道德內涵和構建展開論述。

1.愛

鄧小平同志說過“我們提倡學生尊敬師長,同時也提倡師長愛護學生。尊師愛生,教學相長,這是師生之間革命的同志式關系。”這是對新時期的新型的師生關系的明確要求。關心熱愛學生,是教師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種高尚情感,是教育實踐中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表現了教師對祖國、對人民、對黨的愛,體現了教師的獨立人格和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愛生,就是要全方位地關心每一個學生,不只是學習上,而是思想、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愛生并不排斥“嚴”,某種程度上,嚴格要求學生是一種更為實在的愛。我們一方面要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從小事抓起,對其不良行為決不姑息遷就,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另一方面,教師又要嚴格要求自己,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為人師表,身教更重于言教,切忌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做文章,甚至諷刺、挖苦學生。要懂得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反映了自身的修養,都可能影響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并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2.責任

查看全文

道德養成師德思想內涵分析

【摘要】新時代國家高度重視師德建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師德體系。從心理學視角,將師德分為師德認知、師德情感、師德意志及師德行為四個維度,并進行詳細闡述,為當前師德建設提供依據,從而提高教師思想道德素質,幫助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道德養成;師德;新時代

教師是教育之本,師德是教師之本。新時代國家高度重視師德建設,《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提出全面推進師德養成教育,將師德養成視為提高教師整體質量和綜合素質的首要任務。師德指教師的職業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道德形式,它遵循道德發展的規律。從心理學視角看,道德養成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道德行為四種心理過程,因此,師德的發展也離不開師德認知、師德情感、師德意志及師德行為。本文即從師德認知、師德情感、師德意志及師德行為入手,詳細闡述新時代師德思想內涵,為當前師德養成提供依據,從而提高教師思想道德素質,幫助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1師德認知

師德認知即我們如何看待教師這個職業,是對教師職業規范及教師價值的認識。它是師德養成的基礎和前提。韓愈說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就是幫助學生傳遞知識、傳授技能和解答疑惑。那么,在新時代背景下,師德要求有沒有變化呢?人們對教師的期待又有哪些不同呢?首先,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任務。從古至今,教書育人都是教師的神圣使命,教師不僅僅是經師,更是人師。在教學工作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的人格成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教書和育人二者都不可或缺。其次,言傳身教是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教學活動中,有些教師會忽視自己的體態語言,根據心理學的理論,交流時內容的影響占7%,語氣和態度占38%,關系占55%,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應注意講課內容,也應當注意授課的態度、語氣等,同時也應當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合乎規范,要慎其言,更要慎其行。再次,關注社會是教師成長的必要條件。社會在加速發展和變化,知識的更新和迭代也越來越快,一方面,教師在傳授知識的時候,只囿于書本或以往經驗,已經越來越跟不上時代;另一方面,教師如果只注重知識本身,不思考知識和生活實際的結合,已經不能很好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教師應主動走出去,在鉆研理論知識的同時,多關注社會的發展和動態,努力將所學和社會應用結合起來,一方面讓知識發揮效用,為社會造福;同時豐富備課材料,讓課堂更生動;同時,教師也可以更快成長。最后,學術誠信是教師道德底線。做科研是教師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學校也大力鼓勵和支持教師做研究。教師在做研究時,可以有一定自由度,但不應違背學術規范,杜絕弄虛造價等不誠信行為,應戒驕戒躁,不能貪圖眼前利益,將誠信時刻記在心間,用自己的真才實學,造福社會。

2師德情感

查看全文

教師師德內涵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論文摘要】:文章根據現代教育的現狀,結合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八榮八恥"論述,從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等幾個方面闡述了新時期教師師德的內涵,同時提出在新時期要重視并加強師德建設。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素質教育已經成為了教育事業的主題。教師作為素質教育的主體,就是用自己的才德、學識,通過言傳和身教去啟迪、感化、熏陶和塑造學生的心靈。教師的師德如何,對學生的成長和發育有著很大的影響。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的那樣:"這種影響所產生的教育力量,是無論什么樣的教科書,無論什么樣的思潮,無論什么樣的獎懲制度都代替不了的。"

因此,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就成為教師師德的集中體現,這也是增強教師的事業心、責任感,改善教師的工作態度和精神風貌的關鍵所在。

一、愛崗敬業

愛崗敬業是指教師珍重和熱愛本職崗位,奉獻和獻身于教育事業,是調整教師與教師職業之間相互關系的道德規范,是對教師的起碼要求,也是黨和人民的殷切希望。愛崗敬業凸顯四個意識:敬業意識、樂業意識、勤業意識、創業意識。只有敬業,才能實現人生的重要價值;只有樂業,發自內心的"樂而為之",才會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才會懷著熾熱的愛和濃烈的興趣,以純潔的思想感情和飽滿的工作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上;只有勤業,才能打破上下班的界限,打破工作地點的限制,時時為教育事事為教育;只有銳意進取,勇于創新,對知識精益求精,不斷進取,深入教學第一線,探索教研教改以及學術論文,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節奏,在求真務實中開拓進取,才能為教育事業不斷增加活力,推動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查看全文

教師師德內涵探究論文

一、愛崗敬業

愛崗敬業是指教師珍重和熱愛本職崗位,奉獻和獻身于教育事業,是調整教師與教師職業之間相互關系的道德規范,是對教師的起碼要求,也是黨和人民的殷切希望。愛崗敬業凸顯四個意識:敬業意識、樂業意識、勤業意識、創業意識。只有敬業,才能實現人生的重要價值;只有樂業,發自內心的"樂而為之",才會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才會懷著熾熱的愛和濃烈的興趣,以純潔的思想感情和飽滿的工作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上;只有勤業,才能打破上下班的界限,打破工作地點的限制,時時為教育事事為教育;只有銳意進取,勇于創新,對知識精益求精,不斷進取,深入教學第一線,探索教研教改以及學術論文,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節奏,在求真務實中開拓進取,才能為教育事業不斷增加活力,推動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熱愛學生

教師對學生的愛,就是對教育事業的愛,簡稱為師愛。師愛是師德的核心,即師魂。師愛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是一種神圣的愛。熱愛學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在朱小蔓《教育職場--教師的道德成長》一書中我們看到,教師對學生僅有本能的愛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理性的愛,"教師的理性之愛是指教師對學生的愛,不僅僅是出于人對人、成人對兒童的自然之愛,更為重要的是具有理性的自覺之愛。這種愛不是母愛,但勝似母愛,她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她超越了母愛的盲目性。她是教師在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有了充分認知、對教育本質有了真正領悟、對教師職能和角色有了清晰把握的基礎上形成的理性之愛"。學生一旦體會到教師的這種真摯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實現教育育人的根本功能。

三、嚴謹治學

嚴謹治學是處理教師和教學之間的關系的道德規范。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師的成功,在于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教師對學生的嚴,往往建立在對自己嚴的基礎上,特別要嚴謹治學。嚴謹治學要求教師刻苦鉆研業務,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教育規律,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與教育教學水平,即提高師能。英國哲學家懷特海對教師的工作作出了恰如其分的描述:"一切有實際經驗的教師都知道,教育是一個一分一分地,一小時一小時地,一天一天地掌握詳情細節的孜孜不倦的過程。"傳道、授業、解惑、質疑,就是用高尚的思想道德和豐富的科學知識培養學生。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必須是可以信賴依靠的對象,因此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必須要堅持原則,保持適度的威嚴,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愛而不嚴不是真正的愛,"嚴"是培養一流人才的基本保證。

查看全文

教師師德的內涵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論文摘要】:文章根據現代教育的現狀,結合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八榮八恥"論述,從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等幾個方面闡述了新時期教師師德的內涵,同時提出在新時期要重視并加強師德建設。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素質教育已經成為了教育事業的主題。教師作為素質教育的主體,就是用自己的才德、學識,通過言傳和身教去啟迪、感化、熏陶和塑造學生的心靈。教師的師德如何,對學生的成長和發育有著很大的影響。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的那樣:"這種影響所產生的教育力量,是無論什么樣的教科書,無論什么樣的思潮,無論什么樣的獎懲制度都代替不了的。"

因此,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就成為教師師德的集中體現,這也是增強教師的事業心、責任感,改善教師的工作態度和精神風貌的關鍵所在。

一、愛崗敬業

愛崗敬業是指教師珍重和熱愛本職崗位,奉獻和獻身于教育事業,是調整教師與教師職業之間相互關系的道德規范,是對教師的起碼要求,也是黨和人民的殷切希望。愛崗敬業凸顯四個意識:敬業意識、樂業意識、勤業意識、創業意識。只有敬業,才能實現人生的重要價值;只有樂業,發自內心的"樂而為之",才會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才會懷著熾熱的愛和濃烈的興趣,以純潔的思想感情和飽滿的工作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上;只有勤業,才能打破上下班的界限,打破工作地點的限制,時時為教育事事為教育;只有銳意進取,勇于創新,對知識精益求精,不斷進取,深入教學第一線,探索教研教改以及學術論文,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節奏,在求真務實中開拓進取,才能為教育事業不斷增加活力,推動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查看全文

內涵發展模式下高校師德建設思考

摘要:高校內涵式發展的核心目標就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一定意義上說,教師師德的狀況直接影響教育質量的優劣。本文在高校內涵式發展模式下,對當前師德建設的概念實質、機制落實、實現條件幾方面問題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內涵式發展;師德建設;思考

黨的十八大后,高校內涵式發展戰略應運而生。內涵式發展戰略就是要把大學的辦學模式從過去的依靠數量擴張,推動規模化建設轉為依靠內生動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大學教育的首要目的。高校能否實現內涵式發展,關鍵在教師。從一定意義上說,教師素質的高低意味教育質量的優劣,師德又是教師素質的首要體現。習說“:師德是深厚的知識修養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因此,加強師德建設,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和道德品質,是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2014年10月教育部出臺《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的意見》,為高校師德建設提出六大機制,劃出七條紅線。深入理解高校師德建設,落實《意見》中的要求,這是高校內涵式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一、高校師德建設中師德概念的質性思考

在討論高校師德的問題時,人們往往將師德看成是教師個人的道德要求,更多關注師德作為一種道德自律的手段,強調個人內在自覺性,亦即“良心”在師德建設中的作用。師德建設也多是通過提倡和宣傳一定的精神觀念,從真理性方面激發教師的理想信念,要求教師追求和實現道德完美的理想,成為道德上完美的人,其實質即道德教育。“很容易將適用于全體的和發展的教師角色的道德期望壓到單個教師的一言一行上,從而對教師采用絕對主義的評價標準。”然而,審視現有師德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部分教師敬業精神不強,學術境界不高,教書育人的責任意識淡化,學術研究功利化傾向等,我們發現個體期待性的教師道德在實際道德建設中已不具代表性,原有道德教育存在作用道德原則作用過程緩慢、道德教育效果不明顯的缺陷。師德所體現的是社會對教師這一道德主體的共同的和基本的道德要求,不應該也不可能對每一個體的具體行為都作出詳盡的規定。作為教師這一群體領域中的職業道德,師德實際上更需要一種制度化的規定來明確職業權責,利用人的懷賞畏罰心理,直接作用于人的行為層面,應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所以,師德建設領域講的師德,屬于一種理性建構的道德,是有目的、有計劃性的結構性道德,其實質應是一種包含道德精神、道德理念、道德原則的制度化道德。通過制度化的規定,將社會對教師職業領域的道德要求明確表達,將制度的權威性、強制性、直接性與道德的內在自覺性、示范性、超越性等特點結合起來,從制度規定的硬約束入手,逐步過渡到道德標準的軟約束,使制度化他律化為道德性自律,將外在約束與內在約束有機統一。

二、高校師德建設機制落實中的關系性思考

查看全文

略論新時期師德精神的時代內涵

2007年春,我全程參與了我縣“以德立教,為人師表”的師德教育活動的相關工作。在與各級各類學校的領導和教師打交道的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師德建設之于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同時也在師德教育活動的過程中遭遇了一些困境。原因有二:一是現實中有許多教育管理者還未準確把握師德精神的時代內涵,思維模式還停留在“科層化管理”的層面上;二是一部分一線教師對于師德教育活動的無奈應付和盲目的抵觸心理和情緒,認為“我們教師的師德已經不錯了,只是領導要求太嚴了”的思想還廣泛存在。二者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師德教育活動的實際效果。我以為,要想真正提高師德教育的主針對性和實效性,首先必須認真把握和深刻理解師德精神的時代內涵。

什么才是富有時代氣息的、具有新時期時代內涵的師德精神呢?我以為,愛與責任是師德的基本內涵,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是師德的最高境界。教師的魅力是德才兼備的升華,來源于淵博的學識、教書育人的能力和從不滿足的執著精神。只有這三者達成完美統一的狀態,才能構建出師德精神的整體風貌。

一、“愛與責任”:師德精神的基本內涵

(一)關于愛:

這里所說的愛,特指教育的愛,它是一種兼容并包的愛,一種愛滿天下的愛。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愛教育事業本身,愛學生(這是教育愛的應有之義),更重要的是,他還應當愛祖國、愛社會,愛人類上的每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只有這種博大無私的愛,才能造就出一個為人師者的寬闊胸懷。無論你是城市的,還是鄉村的,是資歷老的,還是新入行的,且不管你是志愿加入到教師隊伍,還是被逼無奈跨入這個行業的,只要你是一位教師,你就注定要鐵肩擔道義,大義寫春秋。教師這個職業,本身并無任何特殊之處,但因其承載著如此厚重的社會責任和歷史要義,就格外凸顯出教師職業與其它職業之不同。更因為教師是與人類的精神史進行對話的人,是與學生的心靈進行溝通的人,他的勞動自然蘊含著無可替代的精神價值。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職業無尚榮光。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那些對教師不滿、對教育行風不滿意的人,原因無非是兩個:一是教育觸及了其它行業的利益;二是教師辜負了家長的期望,滿足不了各種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的家長的美好愿望。這是教育愛的特殊之處,它必須是拋開個人恩怨,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愛民、愛生之情結,投入自己的教育情感,全身心地對待自己的教育對象,從而提升自己的教育品位。試想,一個自私的人,一個狹隘的人,一個只有自己小家、一點小愛的人,怎么能有高尚的師德呢?

(二)關于“教育的責任”

查看全文

師德師風促進高職院校內涵發展

摘要: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場所,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高素質的四有新人,是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落實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更是打造優質教師隊伍的內在要求。因此,學校以提高教師隊伍思想道德素質為前提,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促使教師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明師道、立師德、正師風、強師能、鑄師魂,形成一支品德高尚,有責任擔當的教師隊伍,也是當前高職院校改革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師德師風

在“”報告中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1],要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式發展,造就出一批批“大國工匠”,作為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職院校必須以特色的現代教育思想體系為指引,將師德師風建設作為貫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推進專業建設等各項戰略任務的普遍內涵和關鍵支點。從高職院校的二級學院層面上講,要注重發揮黨總支指導和師德楷模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更多的教師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形成積極的職業道德情感,實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

一、學校層面重視,指引方向明確

高職院校作為施教的主體,必須始終把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放在首位。黨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對師德師風建設做出了具體部署,從學校黨委到基層黨支部和黨小組,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形成“以生為本”、“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和諧育人環境,全面性地提高高校教師的師德師風水平。一支思想堅定、品德高尚、功底扎實的教師隊伍,才能保證高職院校各項事業順利建設和發展。抓好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是學校的辦學之本[2]。廣大高校教師,特別是高校青年教師努力成為“四有”好老師,自覺肩負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重擔,才能為國家培養出思想素養優秀、技術技能水平高超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學術與職業道德素質作為師德師風的核心,對青年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成為高職院校的校風與學風的基礎和關鍵。通過不斷地加強對學校青年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全面有效地提高其師德師風是高職院校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辦學品位的重要保障。從二級學院層面上講,要求領導班子凡事以師德師風建設為主要抓手,從積極加強自身思想道德修養做起,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二級學院首先要立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動搖,定期召開黨總支工作會議,及時了解教師的思想動態,領導班子間通過多種方式進行交流,并及時走訪支部和教研室,虛心聽取教師意見。學院各項事務既能做到分工明確,在突發性事情和重大事情上班子成員也能齊心協力、共渡難關,關鍵問題上堅持做到“集體領導、民主集中、會議決定”,切實將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整治建設放在首位,保證學院各項事業順利發展。高職院校辦學的成功與否,在于是否把教師的思想道德建設擺在重要的位置,是否大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和培養。加強師德建設也是我們的創新之源,只有不斷加強師德建設,不斷強化教師的創新意識,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性思維的學生。為了保證教師的思想素質和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學校要注重理論引導,要以二級學院和基層單位黨支部的“”為載體,通過多種方式開展政治理論學習。副科級及以上黨員干部每年按時通過網絡平臺認真完成相關學習任務,學院班子成員及支部書記通過參加黨務干部培訓班提升整治思想覺悟和基本素質能力。通過組織新進教師集中學習《教育法通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有計劃安排教師參加理論學習,用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使教師時刻保持頭腦清新,主動要求學習法律法規中對教師這一職業的基本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和政治理論修養。通過觀看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和《青年馬克思》等思想政治教育影片,進而深入學習各項政策綱領和了解共產黨人的艱辛與付出。通過這些措施,有效地增強了教師的集體榮譽感和光榮使命感,促進了校風、學風的建設。

二、樹立典型,以點帶面

查看全文

師德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分析論文

師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

所謂師德,是教師應有的道德和行為規范,是全社會道德體系的組成部分,是青少年學生道德修養的楷模之一。師德,是教師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概括其內涵。

“師愛”是教師對學生無私的愛,它是師德的核心,即“師魂”。在很大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然而熱愛學生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就更加困難。據報載:去年的全國勞模、北師大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只講付出不求回報、無私的、沒有血緣關系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極其神圣純真的。這種圣潔的愛是教師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真情友誼,就會“親其師、敬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書育人就實現了其根本功能。因此,師愛是魂。

回想5.12汶川大地震那最危難的一刻,教師用生命為學生開道,其行感天動地、山川哀鳴!

譚千秋、瞿萬容、張來亞、王周明、湯鴻、向倩、周汝蘭、趙霞……還有許多留下了姓名的、沒有留下姓名的教師和許多已經被發現的、還沒有被發現的英雄教師們,他們用自己的生命保護著學生;有的為了抓住一線生機,奮不顧身,為了一個學生生命他們逃出去再回來;有的忍受著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堅守一線,搶救被掩埋學生;更有的用自己家庭的不幸換取千家萬戶的幸福……。

在那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在接受生死考驗的危機時刻,我們的英雄教師們心里裝著的還是學生。就是在那一刻,英雄教師們仍沒有忘了他們身為教師的職責,不放棄最后一次的教育機會,用沉著、冷靜、機智的義舉教導著他們最愛的學生,奏響的生命頌歌成了最好的教材,學生成了他們延耀生命光輝的繼承人。他們用自己的無私無畏向世人展示著他們的良知,用頑強的意志和滾燙的熱血染繪了最可敬的師德風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