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效應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4 08:58: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市場效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股權分裂革新市場效應的概念思考
摘要:股權分置改革實施以來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研究股權分置改革產生的市場效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以首先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前25批公司為樣本,采用事件研究法,通過研究股改前后的累計超額收益率發現,股權分置改革給證券市場帶來了負面效應。與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對樣本公司的股票價格進行修正,剔除了影響股價波動的其他因素,使結果更具客觀性。
關鍵詞:股權分置改革效應檢驗
股權分置改革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中一個獨特的經濟問題。自中國證券市場創建以來,上市公司的股權分置狀況就一直存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股權分置成為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健康成長的桎梏。鑒于此,從制度層面上“再造”中國資本市場的股權分置改革于2005年4月29日正式啟動,截至2006年底,滬深兩市已有1124家上市公司先后完成股改,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逐步向全流通時代邁進。
一、樣本選取
本文選取首先完成股改的前25批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考慮到研究的需要,剔除了數據不全和即將停市的上司公司,還剩593家公司。所選樣本涉及金融地產、醫藥衛生、電信業務、能源、工業、公用事業、信息技術等各行各業,保證了樣本的全面性。相關數據來源于股權分置改革專網和搜狐財經網。
二、變量選取及模型建立
資本市場效應論文
內容提要
隨著中國證監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于2002年12月1日施行,QFII作為一種資本市場漸進開放的制度安排正式進入中國。本文對QFII出臺的經濟背景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QFII對我國資本市場將產生改善效應、引導效應、糾錯效應、學習效應和介入效應。最后,對QFII可能產生的金融風險以及風險控制措施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QFII資本市場金融自由化風險控制
一、QFII的經濟背景:漸進式金融自由化的必然產物
QFII(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s,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是中國漸進式金融改革或金融自由化戰略的一個必然產物。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一直推行漸進式的金融體制改革,經過20年的努力,我國金融體制在產權結構、市場結構以及金融產業規模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展,金融體系逐步完善,金融部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日益明顯。在金融業的改革逐步推進的同時,我國也在努力推進金融業的開放,外資銀行和保險機構在我國的業務規模和業務范圍逐步擴大。但是我國對資本市場的開放是相當謹慎的。我國在上世紀末的亞洲金融危機中之所以未受較大沖擊,其主要因素在于我國資本市場是基本封閉的,人民幣資本項目下不能實現自由兌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國資本對我國金融市場的沖擊。就象有些學者形象地指出的,“我沒有輸球,因為我沒參加比賽”,但是這種幸運并不是永久性的。封閉不是長久之策,中國的金融體系終究要面對世界競爭。資本市場的開放和資本賬戶下人民幣的自由兌換是我國經濟發展和金融成長的必然趨勢。QFII的出現,正是這種要求的產物,是我國走向資本市場完全開放和資本賬戶下人民幣的完全自由兌換這個目標的一個中間目標,一種漸進策略。
股票市場效應實證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國內不少學者實證研究認為,我國證券市場存在顯著負的“周二效應”和正的“周五效應”。本文以《證券法》出臺后的中國股票市場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滬深兩市都不存在收益率的周二效應和周五效應,但卻表現出“周末波動性效應”,即周一的波動性大,周五的波動性小。
關鍵詞:有效市場假說周末效應收益率波動性
周末效應,又周日效應,顧名思義,就是指股票的收益與風險在周內各交易日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國外的研究比較早,Cross(1973年)、French(1980年)、Gibbons和Hess(1981年)對美國紐約股票市場研究發現,周一股票的平均收益率顯著為負值,且比同周內其他交易日都低;周五的收益率比其他交易日都高,且風險相對較小,即存在周末效應。隨后Jaffe和Westerfield等又對歐洲和亞洲新興的股票市場進行研究分析,同樣發現澳大利亞、瑞士、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韓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股票市場顯著表現出周末效應,只是最低的平均收益率不是發生在周一而是周二。關于我國上海和深圳股市是否存在周末效應,國內不少學者也進行了研究,認為我國滬深兩市和其他新興市場一樣,存在顯著的周末效應:周五的平均收益率大于周內其他交易日,而風險最小;周二的平均收益率小于周內其他交易日,風險卻是最大。但是,1998年12月29日《證券法》正式頒布,標志著中國股票市場結束試點,正式進入規范發展的新階段,對規范上市公司行為、保護投資者利益、規范證券市場制度有極為深遠的影響,是一個長期性的信息。《證券法》的頒布是我國證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其出臺的前后市場特征是明顯有差別的,因此本文著重研究《證券法》出臺后我國股市的周末效應現象,主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問題,即是否還存在周末效應?如果存在的話,是否仍表現為顯著為負的“周二效應”和顯著為正的“周五效應”?
周末效應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考慮到《證券法》的頒布時間,本文所選取的數據是1999年1月4日——2004年8月27日的每日收盤價,上海股市以上證A股指數(股票代碼000002)為考察對象,深圳股市以成份A股指數(股票代碼399002)為考察對象,所有的歷史數據都來源于“證券之星”網站()的歷史數據庫。收益率采用指數法計算,即股票收益率
pt
限購令下房地產市場效應實證探究
通貨膨脹是在宏觀經濟體的一個重要測度指標,是反映經濟繁榮與衰退的晴雨表。探究通貨膨脹率(CPI)與房價之間的關系不僅能更好地把握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更能幫助國民安居樂業。同樣土地價格、GDP與房價之間均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明確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對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數據的可得性出發,選用房屋銷售指數來反映房地產價格的變化,選用CPI同比增長率反映通貨膨脹率,選用土地交易價格指數反映土地供給的變化。此外,為了進一步反映較短時期內宏觀經濟變量與房地產價格的沖擊,以上指標均選用月度數據進行分析。經過對數處理后的數據列依次表示為LCPI、LHP、LLP、LY。首先是數據的單位根ADF檢驗,也就是對數據進行平穩性分析。ADF檢驗的原假設是四個時間序列有單位根。使用Eviews6.0軟件對取對數后的LCPI、LHP、LLP、LY四個時間序列進行了AugmentedDickey-Fuller(簡稱ADF)單位根檢驗。從表1檢驗結果可知:ADF的P值均小于顯著性水平0.005,拒絕原假設表明所有序列都是平穩的,即通脹對數指標LCPI、房價對數指標LHP、地價對數指標LLP與產出對數指標LY四個序列沒有單位根。因此,以上四個變量之間不存在協整關系,可取差分建立平穩的VAR模型。由于協整是指非平穩變量序列具有共同的趨勢,所以本文所研究的四個宏觀變量之間不存在協整關系,可以直接取差分后建立平穩的VAR模型。接下來是VAR模型估計。本文根據LagLengthCrite-ria(滯后階數)確定最優滯后階數為2階。所以構造VAR(2)模型。從表2結果可以看到:R2=0.9105,調整后的R2=0.8509,可知模型擬合的比較好,能夠作為VAR(2)的最后估計結果。表3的Granger檢驗結果表明,在滯后2期,顯著性水平為5%的條件下,江西省房價是產出的強格蘭杰原因,產出不是房價的格蘭杰原因。說明房價在江西是引起GDP增長的主要原因;江西房地產價格波動與土地價格增長率之間的關系不明確,未見顯著的格蘭杰因果關系。
(1)宏觀經濟變量沖擊對房地產價格沖擊的響應分析。如圖1脈沖響應圖組,自上而下的三個圖分別為房地產價格增長率的變動對房地產供給、需求與土地政策沖擊的脈沖響應函數。通過第一個圖可以看出正向的供給沖擊導致房地產價格增長率增量在第1階段上升,第2階段有所回落后又開始小幅上揚,約到第5階段后沖擊影響大致消失。可見,房地產成本的上升對房地產價格產生直接影響,成本影響下的通貨膨脹促使人們買房保值的效果大于人們由于通貨膨脹產生的實際收入下降而對房地產需求減少的效果;由第二個圖可知正向的需求沖擊使房地產價格增長率的增量在一二階段上升,并在第3階段達到頂峰,轉而下降且在第4階段成為負值,其后經過大幅波動直到第8階段開始需求沖擊的影響才趨于消失;由第三個圖可知正向的土地政策沖擊使房地產價格增長率在第1階段開始上升,到了第2階段的最后點后開始下降,第3階段開始影響基本消失,正向土地政策沖擊最終導致房地產價格增長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2)房地產價格沖擊對宏觀政策經濟變量的沖擊響應分析。圖2為CPI同比增長率變動、GDP增長率變動、土地價格增長率變動對房地產價格沖擊的脈沖響應圖。根據第一個圖顯示,CPI同比增長率的增量對正向房地產價格沖擊的脈沖函數呈向上增長走勢,在第1階段上升,第2階段小幅下降,在第4階段達到最大,此后效果逐步減弱,影響持續時期長達8個階段;第二個圖顯示正向房地產價格沖擊使得GDP增長率增量在第1階段有所上升,第2階段最大,到了第3階段則降為負值,第6階段沖擊影響基本消失。這一結果表明房地產價格的加速上漲總體上將拉動經濟的增長,與所得Granger因果檢驗的結論一致。同時對房地產總需求也有抑制作用,從第3階段開始顯現;由第三個圖可以發現,正向房地產價格沖擊導致土地價格增長率增量在第1階段下降后到第2階段開始出現反彈。這一時期內土地價格增長率由加速下降轉為減速下降,最后達到一個新的更低的增長率水平。由此可見,房地產價格的增長率的加速上漲使政府采取了緊縮性土地政策,減少土地招標。綜合以上分析可知,正向的房地產價格沖擊最終導致通貨膨脹率(CPI)和產出GDP增長率達到一個新高度,使土地價格增長率不但下降。房地產價格上升對經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在刺激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加劇了通貨膨脹。而且,因為江西的土地政策并不完善,所以土地價格同房地產價格增長之間的關系不顯著。
本文通過分析現有的研究文獻,并通過建立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全面分析了江西省房地產價格變動與宏觀經濟變量供給沖擊、需求沖擊與土地政策沖擊等因素的動態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了江西省房地產價格波動帶來的沖擊對江西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與土地價格增長率變動的動態影響。旨在深度探討限購政策的作用——對江西省房地產市場機制的影響。結果表明房價與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緊密相關,并相互影響,而這種相互緊密的關聯可以使地方通貨膨脹加劇、經濟過熱,并推高房地產泡沫的出現。在分析這些因素后得出,江西土地價格增長率與房地產價格波動未見顯著的格蘭杰因果關系,影響關系不大。限購政策的出臺給江西狂熱的房價態勢特別是南昌市短期降了一下溫。同時對投機性購房炒房行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這一政策尚有很多不完善之處。結合以上實證分析所得結論,可以提出幾點完善限購政策的建議:(1)江西省的房地產價格與通貨膨脹效應成正相關關系,房地產價格對通貨膨脹影響較大。從長遠來看,為了促進江西省的地方經濟發展平穩健康的發展,政府應該努力加強房地產價格監測調控力度,政府能關注并有效預見房地產價格波動帶來的通貨膨脹影響。(2)江西省房地產發展和價格變動對宏觀經濟具有中長期影響,通貨膨脹對房地產價格的脈沖響應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政府在出臺房地產價格調控政策時,不僅要關注房屋供需市場(“以限購政策為代表”),還要從宏觀經濟基本面出發全面有序地開展有預見性的調控,特別是要防止為追求短期效應,過度打壓房地產價格,導致房地產市場功能“失靈”。(3)從江西房價沖擊對若干宏觀經濟變量的脈沖響應分析來看,土地價格沖擊房地產價格波動不顯著、不長遠。這是由于江西省的土地供給能力較強,政府在調控房地產價格必須從控制需求沖擊和供給沖擊入手。一要加大限購的范圍和監管力度,二要限購與限售同時實施,三要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四要鼓勵金融機構擴展業務緩解投機性的“炒房”需求。
本文作者:劉小瑜謝娟娟趙鶴芹工作單位:江西財經大學
品牌傳播產生消費者記憶市場效應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研究對象與相關概念;品牌傳播的長期有效性分析;品牌核心價值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如何堅持品牌的核心價值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對于所有產生過市場效果的品牌傳播活動,我們稱之為有效品牌傳播、“某期”的有效品牌傳播、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某期”的有效品牌傳播遺忘曲線、有效品牌傳播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一段時期以后,企業都會適時更新品牌和產品宣傳、品牌傳播的長期有效性、眾多企業仍然要經常同樣大力地重復建設一期期品牌、每一期有效品牌傳播的遺忘曲線是完全獨立的、包含核心價值的某期品牌傳播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不具有長期有效性的品牌傳播、具有長期有效性的品牌傳播活動、品牌傳播的長期時效柱狀圖、必須準確地確定品牌的核心價值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品牌的存在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因為人們有記憶的能力。對于品牌及其核心價值的重要性,當前的研究多從其效用上來論述。而本文運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研究品牌傳播長期效果的成因,探索消費者記憶與品牌傳播的聯系,繪制了具有長期有效性的品牌傳播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和長期時效柱狀圖,以深刻認識品牌核心價值的重要性,論述了必須具有核心價值的品牌才能夠在消費者心中留下長期的深刻印象,并提出兩個保持品牌傳播長期有效性的原則。
[關鍵詞]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記憶;品牌傳播;品牌核心價值;長期有效性
一、研究對象與相關概念
1.有效品牌傳播。對于所有產生過市場效果的品牌傳播活動,我們稱之為有效品牌傳播。本文以這類企業品牌傳播為研究對象,不考慮具體的產品差異、營銷技巧、美譽度等影響記憶的其他因素。
2.“某期”的有效品牌傳播。若企業進行一次品牌傳播主要體現在一個具體的廣告宣傳活動上,連續投放若干日為一個傳播期,形成“某期”有效的品牌傳播。
我國零售業市場效應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產業資本的跨國流動呈現日益加速的趨勢。實證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資(FDI)與發展中東道國目標產業市場集中度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本文對跨國公司進入下我國零售產業的市場集中效應進行了實證檢驗。
關鍵詞:FDI市場集中零售業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國際零售商業資本的跨國流動呈現日益加速的趨勢。究其原因,除了大型國際零售商的國內市場飽和,急于尋找海外市場之外,零售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性、滲透性的加強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成為零售業對外投資的推動力。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使各國政府對經濟和貿易政策作了相應的調整,各國對包括零售業在內的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的限制有所降低或減少。2004年12月11日起,我國零售業取消對外國商業資本在區域、數量和股權等方面的限制,對外資實行全面開放。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隨著中國零售市場的逐步開放,世界50家最大零售企業中的70%已進入我國。2005年全國商業連鎖企業前30強中,7家外商投資連鎖企業合計銷售額為967.9億元,比2004年同期增長了21.2%,占30家連鎖企業銷售總額的19.7%。
FDI與產業市場集中的理論分析與經驗證據
產業組織理論的結構——行為——績效分析范式認為:在競爭性產業市場中,只要有進入的發生,不管進入是國內的還是來自國外的,就必然會對這一產業的市場結構產生影響。Dunning(1975)對于外商直接投資的市場結構效應提出了“二階段”效應模型,認為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跨國公司的進入,將使東道國產業市場的競爭加劇,當地廠商被大量淘汰、并購,市場集中程度將隨著廠商數量的減少而上升。普遍的實證研究表明:FDI與東道國目標產業市場集中度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而從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比較而言,在同樣的直接投資進入下,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集中效應要強于發達國家。
跨國公司的進入導致發展中東道國市場集中提高的結論還是相對明確和被學者認同的。對發展中國家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較早的發展中國家,如墨西哥、秘魯、智利等國,外商直接投資與東道國的產業市場集中度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的正相關關系。在巴西和墨西哥,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Connor(1977)康納發現外商企業在當地投資企業中的股權比例與市場集中和另兩項衡量市場不完全程度的指標(產品差異和相對市場份額)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譬如1970年,在四廠商集中率(CR4)達50%及以上的高集中產業中,跨國公司在墨西哥的投資企業的銷售份額占到總量的61%。與此同時,在低集中產業(CR4<25%),外商投資企業在這些產業銷售總額的比例卻只有10%左右。Fajnzlber(1976)對智利的研究發現,由跨國公司占支配地位的產業中,有2/3的產業最大四家廠商(也包括當地企業)控制著整個產業95%—100%的經濟活動。一些經濟學家通過計量分析方法也證明了發展中東道國的一些開放產業的市場集中度與外商投資(獨資或控股)企業間的正相關關系。
飯店營銷誤區與對策分析論文
摘要:我國飯店業在改革開放后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由于市場的轉換,競爭已越來越加劇,飯店業現已進入了一個顧客決定一切,營銷決定企業成敗的嶄新時代。而在實際運作中,很多飯店營銷已步入了盲目削價、各自為陣與推銷拉客的誤區。因此飯店營銷必須從以下方面作出努力:明確與國際接軌是飯店經營的必然趨勢;市場定位是飯店營銷的必要前提;以人為本是飯店營銷的主要動力;加強橫向聯合是飯店營銷的有效舉措;實施創新營銷是飯店的生命源泉。
關鍵詞:飯店;市場營銷;誤區;對策
我國飯店業的快速發展時期應該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它由過去低水平的旅館、招待所發展成為今天的一大批具有國際接待水平的飯店,單星級飯店就達到了一萬多家,至于尚未評定星級的飯店更是不計其數,其經濟規模總量在我國旅游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目前的發展現狀讓我們不容回避的是:我國飯店的供給已早出現相對過剩,市場競爭的形勢是越來越嚴峻。那么如何在行業競爭越來越加劇的環境中求得生存與發展,是擺在我們廣大飯店經營者與理論工作者面前的一項很艱難的課題。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Drucker)曾經說過:“飯店的成功不是由生產者決定的,而是由顧客決定的。”這就說明在飯店經營過程中,滿足顧客需求是第一位的。為了有效地服務于目標市場,飯店就必須開發適合的產品與服務并利用一切商務活動與綜合手段,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并以適當的價格實現與目標市場之間的交換。而飯店市場營銷就是滿足顧客要求以獲得經濟效益的經營管理活動過程,也是飯店創造產品和價值并與他人交換,以滿足市場需求和實現其自身目標的過程。
中國飯店業近二十多年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部市場營銷與創新經營的發展史。有的飯店由于充分發揮了市場營銷的作用,充分挖掘了各級管理人員的智慧與才能,使飯店逐步地發展壯大,創造了驚人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的飯店開業時生意相當紅火,但是在走入正常經營后,不作市場調查,不搞市場定位,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盲目經營,從而使飯店日見衰落,最終走向破產倒閉。這一切都說明了市場營銷與創新經營在飯店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做好市場營銷工作是飯店創新經營不可或缺的基礎。但是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很多飯店的營銷工作顯然已經步入了誤區。因此,對此加以客觀的分析并提出一些適時的對策,對我國飯店業的健康發展應該是大有裨益的。
一、飯店市場營銷誤區的幾種表現
貿易成本及經驗綜述
1引言
傳統貿易理論認為,比較優勢是貿易模式和國家分工的決定因素。因此,在傳統貿易理論的分析框架下,貿易成本這一國際貿易重要影響因素完全被排斥在外。然而,隨著國際貿易理論的不斷創新,特別是國際貿易實踐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意識到貿易成本的重要性。在新近發展起來的國際貿易理論分支中,如新經濟地理學、新新貿易理論等,國際貿易存在貿易成本均是重要的理論假設。目前,對貿易成本及其效應的研究主要圍繞貿易成本與國際貿易、貿易成本與本地市場效應、貿易成本與FDI區位選擇及貿易成本與生產率這四個主題展開。其中,貿易成本的國際貿易效應主要分析貿易成本對貿易量及國際分工模式的影響;貿易成本的本地市場效應主要分析貿易成本的降低是否會強化本地市場效應,從而讓本地市場效應成為一個國家對外貿易比較優勢的來源;貿易成本的FDI區位選擇效應主要分析貿易成本的變化如何影響跨國廠商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貿易成本的生產率效應主要著眼于貿易成本的下降促進生產率提高的機制。外資對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選擇以貿易成本的FDI區位選擇效應為分析對象,研究我國與美國、日本、韓國、德國、英國、法國、荷蘭、澳大利亞、意大利、加拿大、俄羅斯、泰國、菲律賓、印度這14個主要貿易伙伴國貿易成本的變化對他們對華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影響,對于掌握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區位特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貿易成本的測度
貿易成本是指除了生產商品的成本之外,獲得商品所必須支付的所有成本,包括運輸成本、批發和零售的配送成本、政策壁壘(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成本、合同實施成本、匯率成本、法律法規成本及信息成本等[1]。由于測度貿易成本存在諸多困難,國內學者往往用運輸成本、貿易依存度等替代變量表示貿易成本。對于1985~2007年間我國與14個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成本,本文采用Novy(2008)所提出的貿易成本表示方法,即用關稅當量值表示貿易成本,具體計算過程如以下公式:τij=xiixjjxijxji12(σ-1)-1其中,xij表示i國對j國的出口,xji表示j國對i國的出口,xijxji表示雙邊貿易量,我國與14個主要貿易伙伴的雙邊貿易數據可以從IMF《DirectionofTradeStatistics》(DOTS)上獲取。xii表示i國國內貿易量,xjj表示j國國內貿易量,xiixjj表示i國與j國的國內貿易量。由于國內貿易量不能從數據庫中直接獲取,本文參照Wei(1996)的做法,將i國國內貿易量xii用i國總收入減去i國總出口來近似替代,j國同理。同時,由于國內生產總值中包括了服務等不可貿易品,因此,參照Anderson(1979)的做法,本文設定總收入Yi=s*GDPi,s表示可貿易品在GDP中所占份額。與Novy(2008)一樣,本文中的s取值設為0.8。本文從IMF《WorldEconomicOutlook》中獲取GDP的數據。σ表示所有商品之間的替代彈性,通常σ>1。參照Anderson&wincoop(2004)以及Novy(2008)的做法,本文取σ=8。由于貿易成本的計算公式是一個比值,因此,出口和GDP的數據均采用當年值,無需進行平減。表1即我國與14個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成本。由表1可知,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成本呈逐漸下降的趨勢,特別是在2001年我國加入WTO后,貿易成本下降更加明顯。
3貿易成本與FDI區位選擇
3.1估計模型、變量的選取及數據
試議國內需求與國際貿易的聯系
1.國內需求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國內需求
1.1國內需求推動國際貿易的產生國際貿易學研究中最為根本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國家之間為什么要進行貿易?二是貿易的模式究竟由什么來決定?比較優勢理論和規模報酬遞增理論對此作出了解釋。兩者均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由價格差異所體現的比較成本差異,前者認為技術的差別導致了價格差異,后者則認為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導致了價格差異。PaulKrugman,(1980)Helpman,(1985)等提出了“規模經濟”的概念,認為即使在生產技術水平和生產要素資源稟賦相似的情況下,“規模經濟”也會引發國際貿易的產生。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如比較優勢理論)仍然主張比較優勢決定著國際貿易格局,然而卻無法解釋國內需求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Linder(1961)提出“重疊需求”,認為兩個國家之間有著共同需求是國際貿易產生的一個獨立條件,一個國家的平均收入決定著這個國家的需求偏好,而兩國之間的貿易范圍則受這兩個國家的需求偏好的影響,若兩國之間沒有共同的需求,則兩國貿易無從發生。因此,世界各國應該出口那些本國內需求規模大或具有代表性需求的商品。
1.2國內需求關聯國際貿易的利益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帶動和促進了各國的經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好處稱之為國際貿易的利益。在國際貿易中,兩國之間相互需求的強度影響著各自所獲得的貿易利益,當本國對外國商品的需求程度低于外國對本國商品的需求程度時,本國將處于有利的貿易地位。出口產業有著顯著的國際競爭優勢,能為出口國贏得巨大的國際貿易的利益。
2.國內需求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2.1國內需求影響國際貿易的格局Krugman(1980)提出了“本土市場效應”,認為若兩個國家都有著非常顯著差異的需求偏好,每個國家都將瞄準其擁有較大國內市場的產業,并用于專業化的生產,而在完全專業化生產的情形之下,每個國家最終將成為其專業化生產的商品的凈出口國;而在非完全專業化生產的情況下,若一國在某種產品上擁有較大規模的內需,那么這個國家將成為該產品的凈出口國。而Amiti(1998)及HolmesandStevens(2005)通過模型分析一致認為:國際貿易模式確實對國家市場規模具有依賴性。由于嚴格的假設條件,眾多學者紛紛引發了對“本土市場效應”的關注,并對經典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和模型拓展,“本土市場效應”的普遍存在性和穩健性得到了有力證明,而這也表明了國內需求影響著國際貿易的格局,并且這種影響是決定性的。
2.2國內需求影響國際貿易的機制商品的生產和貿易是怎樣受國內需求的影響的呢?分析認為,國內需求構成了國內市場,而國內市場通過分工和專業化影響了商品的生產和貿易。一個國家的交換能力體現了該國內需市場的廣狹,只有具備交換的需求和交換的能力才能實現交易。而交換能力的大小限制著分工的程度,深化分工,有助于促進擴大市場交易的范圍,促進分工與交易市場形成循環促進機制。專業化是分工的基礎,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專業化是企業在較大規模市場中應該具備的優勢,效率由專業化產生,專業化經濟程度高的產品更受市場的歡迎,進行貿易的可能性更大。市場競爭的程度,商品交易效率的高低影響著國內需求與分工以及專業化之間的交互作用的實現。在此過程中,交易效率的改進促進著國內和國際的貿易依存度、市場規模、專業化水平等方面的增長。并且,當分工隨交易效率一同增長,超出了單個國家的人口規模所能適應的程度時,國際貿易便會從國內貿易中產生。
半導體器件的電學性能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科技和經濟的進步發展,半導體器件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而在半導體器件中有機半導體應用最為廣泛。本文即將探索和解說有機半導體器件的電學性能,揭開其神秘的面紗。該文主要從有機半導體同無機半導體的發展歷程及其其概念導入,其次在分析有機半導體的優劣點,解說有機半導體的場效應現象,最后以納米ZnO線(棒)的試驗解說其電學性質
關鍵詞:半導體有機半導體電學性能
一、從有機半導體到無機半導體的探索
1.1有機半導體的概念及其研究歷程
什么叫有機半導體呢?眾所周知,半導體材料是導電能力介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一類材料,這類材料具有獨特的功能特性。以硅、鍺、砷化嫁、氮化嫁等為代表的半導體材料已經廣泛應用于電子元件、高密度信息存儲、光電器件等領域。隨著人們對物質世界認識的逐步深入,一批具有半導體特性的有機功能材料被開發出來了,并且正嘗試應用于傳統半導體材料的領域。
在1574年,人們就開始了半導體器件的研究。然而,一直到1947年朗訊(Lueent)科技公司所屬貝爾實驗室的一個研究小組發明了雙極晶體管后,半導體器件物理的研究才有了根本性的突破,從此拉開了人類社會步入電子時代的序幕。在發明晶體管之后,隨著硅平面工藝的進步和集成電路的發明,從小規模、中規模集成電路到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不斷發展,出現了今天這樣的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的電子信息技術與產業,所以晶體管及其相關的半導體器件成了當今全球市場份額最大的電子工業基礎。,半導體在當今社會擁著卓越的地位,而無機半導體又是是半導體家族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