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人才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03:46: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設計人才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探索
摘要:本文通過地方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教學趨勢的探析,了解實踐性基礎教學對地方院校藝術設計發展的優點,總結出實踐性基礎教學的一些方式、方法,對當今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現實意義,如何培養適應時展需求的應用型設計人才進行一些思考。
關鍵詞:實踐性;藝術設計;應用型
由于我國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量藝術設計類學生涌進地方院校深造學習,因此地方院校的藝術設計教育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應用型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基礎教學同時顯得尤為重要。面對當今社會對藝術設計應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地方院校的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教學需要探索出適應時展的新思路。
一、地方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基礎教學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地方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迅速發展,探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方面,藝術設計專業就業率較高,隨著人們生活素質的提高,對身邊事物的審美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需要大量藝術設計人員加入設計行業;另一方面,藝術設計專業屬于實踐應用型專業,強調對設計本身的實踐再現,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連,因而在專業選擇上頗受廣大學生的青睞。認清這兩點的基礎上,要把握藝術設計基礎教學的趨勢:培養創新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應用型設計人才為目標。在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教學上,引導學生對藝術設計進行實踐性操作訓練,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的所學知識落實到現實生活中來,打破“在黑板上學開車”的傳統模式[1]。
二、地方院校實踐性基礎教學的優點
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探討
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交互設計已經成為當代設計的關鍵要素,其將感官與設計結合,使藝術設計能夠近距離貼近生活。在高等美術院校的建設過程中,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息息相關,是提高人才核心競爭力的基礎。該文主要以藝術設計專業(科技文創方向)為例,分析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通過了解社會需求,培養了解職業需求并掌握VR和AR藝術設計的創作、理論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藝術設計;科技;文創
在知識和經濟飛快發展的時代,培養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十分重要。在實踐型人才緊缺的背景下,科研創新與實踐教育得結合也顯得尤為重要。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對大學生的科研與實踐教育重視不足,培養力度不夠。因此,文章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和教學模式,探究其關鍵因素對實踐創新的影響。大學生實踐教育和科研項目相結合式,充分發揮實踐教育的作用,不僅是高等教育重點關注的問題,而且是高等院校實踐創新項目的重要步驟。
一、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現狀
隨著“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受到了社會的關注,打造科技強國需要立足于人才基礎,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是強有力的儲備人才。以往部分高等院校單一的人才培養方式逐漸被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所替代。藝術設計專業區別其他專業的教育方式,它側重于設計創意和生產工藝。設計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從專業的角度觀察社會的需求,解決各種實際問題,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這要求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多參與、多操作,從而培養學生獨立創作與制作的思維和能力。應用型教育強調以實踐為主,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學生,使其將所學知識轉化為成果。目前,產學研合作、產教合作等教學模式進入人們的視線,高校教學與企業融合發展已成為當今的熱點話題。當下,高等院校必須堅定方向、堅定信念,把知識、技術、人才優勢轉化為未來中國社會發展的競爭優勢。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緊隨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分析優劣,將區域特色和當地民族文化背景結合,全面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目前,一些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工作實際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部分高校大學生尤其是藝術生存在責任感弱、努力精神不足等問題,學生的原創意識薄弱,自主學習與自我控制力有待加強,理論知識儲備與實踐能力不平衡。具備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是目前企業最需要的人才。應用型人才要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只有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專業創新能力,才能在就業競爭中站穩腳跟。
二、科技文創方向人才的培養定位
服裝繪畫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研究
服裝繪畫又被稱為服裝效果圖、服裝裝飾畫、時裝插畫、時裝畫等,是服裝設計中的一個重要板塊,其旨在將設計師的服裝設計思想、理念和意圖以可視化的繪畫方式呈現出來,讓他人得以了解設計師的設計意圖,并在服裝設計產品投入生產之前提出修改意見。一般而言,服裝繪畫貫穿于服裝設計的整個過程,不同的設計階段往往也會需要不同形式的服裝效果圖,因此,在現代服裝設計藝術及其產業的發展背景下,服裝繪畫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由王曉娟編著、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服裝繪畫藝術》(2018年2月1日出版)一書凸顯了服裝繪畫藝術在服裝藝術設計中的關鍵作用,整合了國際化的服裝繪畫表現形式,并通過產品設計、藝術欣賞和創意大賽3部分的論述,專業性地呈現了服裝繪畫藝術的理論知識體系、技巧訓練體系和實踐創意體系,讓學習者得以教材指導與服裝繪畫案例的示范中,獲取實用性的知識與技巧,切實提升自身的服裝繪畫藝術實踐水平。該書圖文并藏茂,案例多元,收錄了大量服裝插畫、服裝繪畫設計稿、產品設計圖例,較好地統籌了服裝繪畫藝術設計的理論知識、技巧與實踐經驗。全書共包括3個部分,即服裝插畫部分、服裝產品設計效果圖部分、服裝創意設計效果圖部分。第1部分“服裝插畫”包括3個章節:第1章概述了服裝插畫的含義、應用與發展歷史,從專業的角度呈現了服裝插畫的歷史理論背景和實踐應用背景;第2章論述了服裝插畫的表現形式,重點突出了服裝插畫中的“人”“衣服”“線條”“具象寫實”“情境交融”等不同表現內容與形式;第3章列舉了國際知名服裝插畫設計師的作品,并在服裝插畫的作品賞析中進一步展現了服裝插畫的藝術特色與表現技法。第2部分“服裝產品設計效果圖”包括5個章節:第1章論述了服裝產品設計的基礎,從服裝品牌、產品的角度論述了服裝繪畫的藝術理論;第2章介紹了服裝產品效果圖的不同表現形式,包括主題型產品效果圖、應用型產品效果圖、單品設計效果圖、實物型品牌產品表現形式、效果型定制產品表現形式、數碼效果表現形式等;第3章介紹了服裝產品款式圖的不同表現形式,包括手繪服裝產品款式圖、數碼繪制服裝產品款式圖等;第4章介紹了服裝飾品的不同表現形式,包括手繪服飾品效果圖、數碼繪制服飾品效果圖等;第5章列舉了經典性的產品效果圖、產品款式圖和服裝產品設計手稿,在案例作品的分析中鞏固了學習者對服裝產品設計效果圖的學習與把握。第3部分“服裝創意設計效果圖”包括3個章節:第1章探討了服裝創意設計的能力和服裝繪畫的能力,突出了創意在服裝創意設計效果圖繪制中的作用與價值;第2章介紹了服裝創意設計的不同表現形式,包括服裝設計大賽效果圖表現形式、高級時裝類效果圖表現形式、舞臺表演類服裝表現形式等;第3章列舉了一系列服裝創意效果圖圖例,在圖例賞析的過程中進一步探討了服裝創新效果圖繪制中作品效果的呈現與優化。由該書的論述可知,服裝繪畫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需要多模塊、多層次和多角度的指導與訓練,并在夯實服裝繪畫技術基礎的條件下,進一步適應不同的服裝效果圖繪制場景需求,提高服裝效果圖繪制的表現力和有效性。具體來說,服裝繪畫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路徑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即理論教學、技巧訓練、項目實踐。
一、服裝繪畫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中的理論教學
服裝繪畫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應當高度重視服裝設計理論和繪畫理論的學習,遵循服裝設計的一般原則與規律,以及服裝繪畫藝術設計的一般原則和規律,進而在保證服裝效果圖繪制的科學性、有效性的同時,切實提升服裝繪畫藝術設計作品的視覺表現力和視覺信息傳達效果。一方面,服裝繪畫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中的理論教學應當遵循服裝繪畫理論的一般原則和規律,包括造型、透視、色彩、動態描繪等,通過這些專業繪畫理論的指導,保證服裝繪畫藝術設計的專業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服裝繪畫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中的理論教學還應當遵循服裝設計理論的一般原則和規律。通常來說,服裝效果圖是服務于服裝產品設計的,因此服裝效果圖的繪制應當遵循服裝設計理論的規則,保證服裝效果圖是有效的、可操作的,進而更好地推進服裝產品設計工作的進程。總之,服裝繪畫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需要重視理論教學,夯實理論基礎,提高服裝繪畫藝術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服裝繪畫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中的技巧訓練
服裝繪畫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應當高度重視繪畫技巧的訓練,了解不同繪畫技巧在服裝設計效果圖中的表現力,靈活運用技巧,達到更優化的服裝設計效果圖繪制效果。一般來說,服裝設計效果圖的最終水準取決于兩大要素,一是服裝設計的設計創意和設計構思,二是服裝繪圖藝術設計的繪畫技能表現力。由此可見,服裝繪畫藝術設計中繪畫的技術功底十分重要,干凈、簡潔、有藝術審美的繪畫技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服裝設計效果圖的整體美感,更好地傳達服裝繪畫作品中服裝設計師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意圖,有效發揮服裝設計效果圖的功能與作用,達成服裝設計效果圖在服裝設計流程中的目標與任務。具體來說,服裝繪畫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應當切實增進各個關鍵技術的訓練,包括服裝效果圖的構圖、服裝款式的設計、色彩的調配、面料工藝的呈現方式、服裝繪制的整體感等,并通過技巧的訓練,讓設計者更好地運用服裝效果圖的造型、色彩、質感、比例、動態動作、光影效果,為服裝效果圖的最終成品添光添彩,進而切實提升服裝繪畫藝術設計的整體質感。
三、服裝繪畫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中的項目實踐
未來創新設計人才基本能力
[摘要]未來社會多元文化并存,信息高速發展,人們的需求也將隨著文化現象的豐富而呈現多樣化、復雜化。本文在展望未來的基礎上論述了未來設計人才應該具備的四種能力,為有志于未來從事設計的學子提出了努力方向。
[關鍵詞]未來設計人才能力
伴隨著的社會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和人們精神需求的日益多元化,設計正逐步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作為美化生活的的未來設計人才,應當具備哪些基本能力以勝任自己未來的工作,則成為衡量設計者一把尺子。結合人的整體發展過程和目前教育實際,未來設計人才應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的能力:
一、寬泛、合理的知識結構和繼續學習能力
時代的發展使整個社會在不斷的變化,隨著人們需求的多樣化、復雜化,促使未來設計者必須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設計作為對人工制作物的一種策劃和構思,具有知識綜合化和文化整合的基本特征,它需要設計者具有較強的生活感悟能力,并通過一定的文化形態組合成物質的或精神的產品。而知識的儲備是發揮該職能的前提,如果說寬泛的知識層面是未來設計人才自由飛翔的翅膀,那么合理的知識結構對未來設計人才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則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是未來設計人才步入成功的階梯。寬泛、合理的知識結構的形成過程始終伴隨著未來設計人才的成長過程。為此,注重培養他們的繼續學習能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學習能力的培養表現在對有用知識搜索、鑒別、綜合和運用的能力上,要讓他們學會對知識鑒別和儲存,在此基礎上善于把新知識融入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并靈活運用于解決現實問題。
二、具備良好的藝術鑒賞能力和綜合創新能力
工業設計人才培養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中國制造2025”深入實施的背景下,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廣泛,而且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工業設計具有重要的基礎性的創新性,如何培養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已經上升到戰略層面,因而應當對此進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對工業設計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問題進行了探討,首先分析了工業設計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最后就如何加強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一些對策。
關鍵詞:工業設計專業;發展趨勢;人才培養;培養模式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全面和深入實施,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與日俱增,而且也要求專業人才的素質必須更高、能力必須更強,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而且也要具備創新能力,這也使工業設計專業步入了創新發展的軌道,必須在培養優秀人才、素質人才、高層次人才方面狠下功夫,特別是要將打造“工匠精神”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和方向。盡管從總體上來看,在培養工業設計專業人才方面已經朝著更加科學的方向發展,但由于工業設計專業的特殊性,在培養工業設計專業人才方面同樣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還不適應“中國制造2025”和“工匠精神”的要求,需要引起重視,并積極探索更加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為我國工業化創新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人才保障。
一、工業設計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的關系
在“中國制造2025”全面和深入實施的大背景下,對工業設計專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開展專業化教育,而且也要在促進學生專業素質提升方面取得實效,特別是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這一點毋庸置疑。隨著工業設計專業的改革、創新和發展,要求人才培養模式與之相適應,因而可以說,工業設計專業的發展對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工業設計專業的發展要求人才培養工作必須與之相適應,這其中至關重要的就是工業設計專業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工業設計應當更具有創造性和創新性,這不需要在人才培養方面一定要更加重視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創新發展能力,進而才能為我國工業設計的科學和健康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人才培養也將極大的推動工業設計專業的科學發展,通過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我國將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高素質工業設計專業人才,進而推動我國工業設計朝著創新發展的軌道發展。因而可以說,工業設計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具有很強的互動性,在開展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既要適應工業設計專業的發展趨勢,同時也要推動工業設計專業科學和健康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突出問題
探討藝術設計人才需具備的素質
設計原則:功效原則(各方位的功能得到最大延展);機制原則(更大程度上符合人體工程、力學機制);選材原則(根據功能目標和審美目標,選擇最適當的材料);美形原則(主要是指形態、色彩、肌理等視覺形象)。設計作為一門學科所涉及的學科:哲學、自然科學、美學、藝術學、心理學、工程學、管理學、經濟學、方法學等諸多學科。設計學科的分類:為設計現象學、設計心理學、設計行為學、設計美學、設計哲學、計算機圖形圖象學、設計教育學等等。看到上面以“設計”為內核展開的論述,我們不得不說設計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既是專業的又是豐富的,正因這些要求,我們的藝術設計人才才會作為專業的人才加強其素質,畢竟,設計師有了較強的素質才能出好的作品,而最后設計師的水準也得靠作品來說話。
1內素質
從設計產品本身的要求推導設計人才應該具備的素質,內素質在這里指藝術設計人才自身應具備的適合一件真正藝術設計作品所要求的素質,它是一個設計者創造一件藝術設計作品必備的根基性的知識和條件。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淵厚合理的知識結構。第二,順應設計原理而具備的能力素質。第三,天賦性的素質。這三個方面偏重設計人才自身的反觀。
(1)淵源合理的知識結構。根據前文以“設計”為原點展開的論述,我們不難看出設計本身所要求知識的廣度性和寬面性。在這里雖不要求設計者對這些知識都精通掌握,但至少對“設計”所涉知識有一種底線式的了解,因為這既是在創作一件作品時奇思妙想之靈感的助燃器,也是在設計過程中應遵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相關原理。我們將這種知識結構框架為一種金字塔式構成,最底層是基本的人文與學科,包括:歷史、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知識等等;再上一層是和大文化相關的知識:藝術學、美學、建筑學、心理學、市場學等;再上一層是和設計這個門類相關的知識結構:設計史、設計風格、設計美學、人體工程學等;金字塔的頂端是設計人才所從事的設計分類的知識,尤其是對分設計的設計流程的把握,譬如平面設計除了掌握基本的軟件和色彩知識,也要對印刷流程有相應的把握。以上是一個龐大的知識結構,看似有些紛繁雜亂,毫無秩序,然而這個系統的知識卻是一個設計人才所依靠的靈感誘因,沒有廣博的知識作后盾,再敏感也不會創造出有高度、有品位的設計作品。設計的競爭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知識的競爭,設計人才理應掌握這個先機。我國的明式家具,被譽為是家具設計上的頂峰。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美學、心理學、人體工程學等方面找到了完美結合點,遵循了“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設計原則。如果沒有明代設計者對這些知識的了解把握,明式家具的地位也許不會達到如此之高度。羅馬有句諺語“DoastheRomansdo”,影射到設計領域也應如此。再譬如,我們要使自己的設計作品得到廣泛接受,就要注意不要觸及一些國家、民族、種族的忌諱。例如,我們不能拿別國的國旗當自己的包裝紋樣,不能把一些民族的圖騰偶像做商品販售,這些都是屬一個設計人才應了解的知識。
(2)能力素質。它是一個藝術設計人才所具素質最重要的一環,是其成為設計人才的憑借。首先,感官敏捷的受激和應激能力。就是設計人才要有一種敏感的設計意識,要看到別人所未看到的,要聽到別人所未聽到的,要感覺到別人所未感覺到的,并將這些應激和受激得來的東西物化到自己的作品中。“一朵花可以喚起我多于用眼淚表達的感情”,“一粒沙里看世界”,“雨后的山像洗潔了的良心”,這些對花朵、沙礫、新山而產生的豐富文學應該同樣可以借鑒到設計中來,對生活的敏感是所有敏感的基礎,對生活的再設計是所有設計的基礎。譬如我們所熟悉的悉尼歌劇院,建筑的色彩與造型就是丹麥設計師伍重從貝殼和白帆中找到的靈感。總而言之一句話,一個真正的藝術設計人才就要能從顏色里聽出聲音,從聲音里帶出圖形,從而營造出自己的設計作品。所以,思維活躍的意識對設計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其次是思維素質,包括創新意識,豐富的想象、聯想能力,鮮活跳躍的動因思維等。創新就是使自己的作品標新立異,獨僻蹊徑,有個性凸現,就是使自己的作品能驚人沉夢,振人腦髓。創新不僅是一個民族的不竭動力,也是設計藝術的不竭動力。畢加索說,拙劣的藝術家總是戴著別人的眼睛;中國也有“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的說法,所有這些都是強調創新的重要性。總之,傳統而不落窠臼,奇想而不詭異,創新而不濫作,正是當下中國設計潮流所在。豐富的聯想、想象能力就是要“精騖八極,神游萬刃”;就是“攏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就是要“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學會去進行一種真實的虛構,特定的反射。而鮮活跳躍的動因思維就是一定程度上,感性大于理性和用身臨其境的角度去別樣思考。這一點上魯迅先生說的好:研究需要理智,要冷靜,而創作須有感情,至少總要發熱。藝術設計創作可同言而語。總的來說思維素質就是要有一顆敏銳的甚至是神經質的大腦和心靈。能看到社會的脈搏在跳動,看到聲音的旋律在舞蹈,能看到命運在敲門,能看到自己的設計在流淌,也就是獨具“第三只眼”!最后一點,也是最基本的一點,就是扎實的技法技巧和對形象完美表達的素質,也就是把“第三只眼”看到的東西物化成自己的設計作品中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詩序》上古人用嗟嘆之,詠歌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表達自己的感情;《庖丁解牛》中庖丁用“游刃有余”標識“官知止而神欲行”的道藝合一之美。那設計人才用什么去表達呢?我們不能設想,如果李白沒有爐火純青的文字調遣能力,其瑰麗想象依之何方;羅中立沒有過硬的油畫技巧,扎實的基本功,其巨畫《父親》能震撼得幾人;韓美林沒有踏實的“匠術”,其設計作品何以蜚聲聞名!不難看出,一個藝術設計人才如果沒有真正的技藝基本功,其理念和思想是很難呈現在觀者面前的,即便他有再好、再創新的想法。所以,這種把形而上的創意與觀眾銜接的技藝能力是尤其重要的,是一個藝術設計人才的最基本也是最為根本的素質。
(3)天賦素質。天賦是無形的東西,它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卻真真實實存在著。朱屺瞻說,畫雖小道,入門則難,欲求大成則難之又難,天分學力缺一不可但天分不是人人都有的,所以,不是誰都像莫扎特那樣六歲會作曲,也不是誰都像王勃一樣七歲會吟詩。作為藝術設計人才雖不要求有與生具有的設計意識,但也不能是“泯然眾人矣”的思維,至少對待設計應是敏感的、執著的,能夠在生活中遇到設計問題有想辦法解決的欲望,能有看到好的設計發自肺腑地認同欣賞而學習的素質,如果只是為了“職業”而設計,這樣的設計是很難有深度和影響力的。
產品設計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
摘要:文章闡述了武漢紡織大學產品設計專業圍繞“藝術表現能力、工程實現能力、設計創新能力”的綜合性產品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在人才培養實踐中依托武漢紡織大學的紡織學科優勢,運用現代設計教育理念與方法,構建創意設計與工程實踐互融的產品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搭建多樣化的專業教育和創業實踐平臺,培養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創新應用型設計人才。
關鍵詞:創意設計;工程實踐;跨界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國家對產品設計的新要求,產品設計專業逐步擺脫純外觀設計的定位,結合社會需求走向跨界融合的新方向。武漢紡織大學依托紡織優勢學科,將紡織品工藝、紡織品文化、纖維藝術融入產品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積極探索創意設計與工程實踐互融的產品設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產品設計人才培養總體規劃
傳統的產品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側重于產品外觀形態的塑造和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這與社會需求以及國家產業調整戰略要求有一定的差異。立足于產品設計專業的綜合性和交叉性特點,以創意設計與工程實踐互融為目的,以紡織纖維藝術與產品設計跨界融合為特色,宏觀的建構課堂教學鏈、創新實踐鏈、校企合作鏈三大人才培養體系,實現產品設計課程結構的遞進化與系統化、實踐教育體系的層次化與深入化,產品設計人才培養的社會化與職業化。
二、創意設計與工程實踐相融合的產品設計課程設置
應用型IC設計人才需求分析
摘要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促使人才需求量增加。本文通過對我國市場調查,得出應用型集成電路設計人才是該行業目前大量需求的人才,并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IC設計需求分析
隨著我國IC產業的迅速發展,相應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根據上海半導體和IC研討會公布的數據,08年中國IC產業對設計工程師的需求將達到25萬人,但目前國內人才數量短缺這個數字不止幾十倍。例如我們熟知的威盛雖然號稱IC設計人才大戶,但相對于其在內地業務發展的需要還是捉襟見肘,其關聯企業每年至少需要吸納數百名IC設計人才,而目前培養規模無法滿足。而在人才的需求中,應用型IC設計人才更加受到歡迎。
一、IC設計人才短缺
2008年,全國集成電路(IC)人才需求將達到25萬人,按照目前IC人才的培養速度,今后10年,IC人才仍然還有20多萬人的缺口。這是08年4月21日在沈陽師范大學軟件學院舉行的國家信息技術緊缺人才培養工程——CSIP-AMD集成電路專項培訓開班儀式上了解到的。同樣有數據表明,近日,從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了解到,目前全國高校設有微電子專業總共只有10余個,每年從IC卡設計和微電子專業畢業的碩士生也只有二三百人。在國內大約僅有不足4000名設計師,而2008年,IC產業對IC設計工程師的需求量達到25萬-30萬人。有專家預測,到2008年底僅北京市IC及微電子產業就將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而到了2010年我國可能需要30萬名IC卡設計師[1]。未來我國IC卡設計人才需求巨大。目前中國每年從IC設計和微電子專業畢業的高學歷的碩士生只有數百人。中國現有400多所高校設置了計算機系,新近又特批了51所商業化運做的軟件學院。但這些軟件學院和計算機系培養的是程序員。中國目前只有十來所大學能夠培養IC設計專業的學生。因此IC設計專業人才處于極其供不應求的狀態。可以這樣說,這是因為我國很大程度上是沒有足夠的IC設計人才。
專家指出,我國IC設計人員不足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IC設計是新興學科,國內在此之前很少有大專院校開設IC設計專業,現在從事IC設計專業的人才,大部分是微電子、半導體或計算機、自動控制等相鄰領域的理工專業畢業生,但是和實際的IC工作比起來,還是有差距,學校并不了解企業需要的是什么樣的人才。所以,許多IC設計企業只能經常從應屆畢業生中直接招聘人才再進行培訓。此外,IC設計的實驗環境要求,恐怕所有的高校都沒有能力搭建。據了解,建一個供30人使用的IC實驗室,光是購買硬件設備就需要15萬美元。
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調研報告
工作室作為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一種常規模式,被當前我國普通高校普遍推行。隨著時代的變遷,人才培養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動手實踐的能力早已不能滿足社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客觀需要。諸多院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停滯不前,特色不明顯,工作室內涵膚淺,實踐教學內容單一,學校對工作室的定位不太清晰,導致以工作室為載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弊端不斷顯現。因此,基于工作室實踐教學改革與建設勢在必行,已成為眾多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改革研究的重要課題。為了針對性地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依據,筆者研究團隊展開了為期三年(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的普通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現狀抽樣調查,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1.行業對設計人才核心能力與素養的需求是什么;2.設計師工資與生活現狀;3.高校設計人才培養定位特色;4.高校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設置;5.高校設計類大學生年均閱讀數目數量;6.高校設置工作室的情況;7.設計工作室定位的清晰度;8.高校設計工作室的管理模式;9.工作室招收學生的條件與要求;10.學校對工作室的建設支持情況;調查的范圍為成都、武漢、長沙、廣州、杭州等中部地區五個城市,每一座城市選取5所設置有設計工作室的普通高校和5家設計企業;調查的方式為現場參訪及電話咨詢。根據調查的情況,分析報告如下:
一、當前我國設計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一)技能基本滿足市場應用需求,但創新應變能力較弱。我國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普遍是以應用型人才為特色,改革開放以來高職高專作為高等教育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培養了大批滿足市場需求的高級技能型人才贏得市場的青睞。近5年來,伴隨著我國教育部要求600所普通高等院校逐步向應用型技術大學轉型這一改革舉措的實施,我國大部分新升格的一本、二本院校的設計人才培養基本上走向應用型和技術型的發展道路,諸多本科院校也仿效高職院校打出了“零距離上崗”、“訂單式培養”、“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旗號的方式繼續擴招設計類專業學生,設計類專業在全國本專科院校中的覆蓋率非常大,幾乎名列前茅,每年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成井噴態勢發展,從而導致教育部不得不亮出紅牌以限制這類現象的盲目發展。盡管這系列措施對于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保障人才的就業率等重要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但人才培養標準化和批量化,大大脫離了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格局與定位。我們隨處可見當前的設計師軟件操作不錯,制作工藝熟練,但依然有大量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然而市場上又的確需要人才,問題出現在哪兒呢?通過調研企業,我們得到:當前的人才的確非常“專”,但這個專不是專家的專,而是專門的專,這類人才對于跨越新領域的問題束手無策。諸多企業管理者反映,應用型設計人才有一個巨大的缺陷就是把設計當成版式或效果圖來做,千篇一律,沒有創新,不能應對大項目和綜合性項目的高要求與高標準,后期在公司的培養上基本上跟不上公司發展節奏。可見,目前市場不缺一般的設計師,而主要缺可持續發展的高端創意型研發人才。(二)對設計本身研究理解尚可,但對設計服務對象及所從事的行業研究缺乏。從參訪的中部城市普通高校過程中,我們所在高校圖書管理系統查詢到設計類專業在讀生進圖書館閱讀書目的數量人均每年3.4本。另外,我們從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中了解到鮮有涉及相關產業、營銷、商業模式、消費心理等方面的課程。可見,這些專業的學生依然備受“專”的影響,通常是講起設計本學科領域的知識時,發表意見往往是頭頭是道,但正是由于專,學生對其他學科事物普遍缺乏興趣,攝取的跨學科的信息量太少,面對交叉學科的新問題和綜合性問題,往往難以應對。進入工作崗位后,這類學生由于工作業務的繁忙,更加無暇顧及學習拓展,往往習慣于閉門造車。通常是脫離設計服務對象與體驗對象,不了解行業的基本標準與做法,為設計而設計,必然時時處處令客戶不理解、不滿意,從而最終導致客戶丟失。例如筆者所創公司主要定位于教育與兒童發展領域,客戶一般是校長、園長、教育投資人,而公司新來個別的畢業生由于知識的局限性,不懂教育,亦不懂營銷,就出現過與客戶溝通不暢反復修改的現象問題,設計師以為客戶刁鉆,而客戶覺得設計服務跟不上需要,對設計及品牌有所質疑。(三)自我表現意識強烈,但設計服務意識淡薄。從企業調查中得知,現在的設計類畢業生個性非常強,但從設計師職業的需求角度而言,服務意識有待提升。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對人才的個性培養沒有立足在內涵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之上,而往往停留在過分強調個人主觀意識上,這類的學生忽略一個根本性的身份定位問題,那就是設計不是以表達自我的純藝術,而是服務他人的應用藝術。他們往往自命清高,銳氣十足,但殊不知自己的設計工作與餐飲、足浴等商業服務類的工作無異。被2008年《時代》雜志選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百大人士”日本著名藝術大師、kaikaikiki有限公司負責人村上隆先生,在其《創造力極限》開篇就講到了一句震撼人心而極富深度的話,“藝術家是位于社會最底層的位置,要是沒有這種自覺,就無法在這業界生存”。由此可見,現在的青年設計類大學生真有必要在選擇走向藝術之路之間就要徹底明白這一處世價值觀,否則,就往往陷入服務意識淡薄而懷揣莫名的優越感自以為是而不自知的泥潭。(四)責任心與應急能力不錯,但個人品牌營銷能力欠缺。這里所指的責任心與應急能力,特指針對設計師自己手頭的活兒,而在此之上的所謂增值服務的要求,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說是基本妄想,設計師不是不答應就是基本做不好。我們從調查的企業中了解到現今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有設計師加班現象,由于項目分配基本上是底薪加提成再加獎金的模式,做得多自己賺得多,因此現有的設計師對加班趕單抱持默認的態度。所謂個人品牌營銷能力,即設計師通過服務交流基于展示設計個人魅力,所具有的額外價值創造能力、影響力、說服客戶的能力、講故事的能力等綜合素養。通過調查了解到,現行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鮮有開設營銷策劃類的課程,某些高校盡管開設,但任課教師基本上沒有任何實戰經驗,往往是照本宣科,也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雙方完全是為了拿課時拿學分而應付了事。因此,這類學生畢業上崗后,無法理解市場隱藏各種交流上的困難與險阻,無法向客戶展現個人作為一名優秀設計師所具有的綜合素養。(五)注重追求設計個性與個人形象打造,但個人文化底蘊根基不足。現有的高等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招生對象基本上是高考美術生,這類學生絕大部分不是因為自己對美術的興趣愛好,而是自己本身文化成績比較差,對高考升學無望,而被迫選擇走上了“藝術之路”的。在高中階段,由于管理普遍相較文理科生的松懈性和缺乏設計類學科教師教育引導,導致現在的青年學生走向了另一個可笑誤區:從現有青年設計類專業畢業學生的穿著打扮來看,個個基本上是個性十足,文藝范兒十足,但他們文化素養普遍不高,遇到基于特色或組織機構文化理念的設計要求時,往往是力不從心,無法進行設計概念的梳理與定位,從而導致設計方案無法打動客戶。設計的靈魂在于創意,創意的靈魂在于文化。文化是設計創意的種子和源泉,只有深耕和深挖才有可能遇見珍奇。(六)行業整體薪資水平還行,但個人生活品質不高。我們從調查樣本企業了解到,畢業兩三年的設計師基本上可以拿到每月5000~6000元人民幣的薪資,這一工資水平跟筆者所在高校副教授這一級別教師所拿到手工資基本上是持平的。再調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80%設計師可以拿到10000-20000萬,有些特殊崗位能拿到幾倍于這個數。可見設計行業整體水平還行。前面有講到設計師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這類人群不僅生活在社會的底層,而且養成經常熬夜與長時間坐著辦公不愛運動的習性,導致大部分設計師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況,甚至有不少設計師患上高血壓、慢性腎病綜合癥的等疾病,長期處于生活質量跟不上的狀態,從而對工作和家庭造成了諸多困擾。
二、當前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室人才培養的誤區
筆者通過近三年來參訪中部五個城市30余本專科院校的工作室,發現工作室的確早已成為學校設計類專業辦學的一大亮點和特色,但深度交流起來,主要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注重接單生產,忽視了基本的課程教學。調研的這30余所高校中,有20所有過接單生產用于教學,基本上能夠把商業項目融入課堂。另外,有6所高校工作室將每學期的專業課程打包交給了工作室的老師,取消了以班級制在教室正常上課的形式。這一改革方式,盡管順應教學與市場接軌的要求,但忽略了其中教學的過程管理和考核評價,從而導致諸多學生沒有經過系統的科學訓練,學生能力往往是稂莠不齊。(二)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忽視了設計問題及理論研究能力的培養。調研的這些高校中,幾乎所有工作室都有接單生產或指導學科競賽或虛擬項目等實踐環節,但鮮有注重設計調研、設計管理、設計哲學、設計方法論、設計行為學、設計心理學、創造學、市場營銷學、風水學等相關理論的研究或具有主題的研討和思辨活動。而這些學科知識,是一名設計師職業發展和能力晉級的核心素養。(三)注重優質生與專業對口生的培養,忽略了興趣生與跨學科專業學生的混合培養。調查結果顯示,80%的工作室接納的學生均為本專業學業成績好的或比較靈活的優質學生,96%的工作室基本不招收非專業的學生,個別招收的學生也主要參與接待泡茶等工作。實際上,任何基于學分獲取、就業、額外指導、社交等基于壓力系統影響下的所進入工作室學習行為均不是學習的真正本質。所謂學習的本質,即是基于原發性的興趣主動驅動,把工作室和設計事業作為自己人生夢想與追求而進入工作室學習的實踐行為。當前設計所面臨的問題早已超越工業時代的所面臨的規范化、集中化的時代,現在設計跨入全案設計、服務性設計和系統性設計的時代,即從營銷、預算、品牌、文案、空間、環境、包裝、展示、信息媒體、互聯網技術、消費行為、體驗、工程、推廣等全方位地提供系統性服務,設計不僅解決了物與物或人與物的關系問題,而升級到解決人與物及環境,人與事及勢之間更為復雜的關系問題。因此單一的血液,無法供養現代設計行業發展復雜多元的神經。(四)注重教師個人發展規劃,忽視了學生的發展規劃。調查結果顯示,擁有工作室的教師明顯呈現兩種發展態勢:一種是基于職稱晉升的壓力與現有工作室的條件支撐下,教師基本上對自己的個人發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愿景設想;另一種是基于與社會市場的接觸而頓生價值感,激發了未來走向創新創業的道路。然而,對于工作室的學生,教師往往采取的態度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換了一輪又一輪,缺乏對學生的職業規劃的指導,大部分學生走出去后依然不知道自己所處于社會的最底層,不明白自己的奮斗目標與職業理想是什么。(五)注重工作室人才培養的物質環境建設,忽視了工作室的內涵建設。從參觀考察這些院校工作室的直觀感受而言,70%的工作室所布置的環境及設施設備配套得基本不錯,氛圍很好,例如上海的一所高等院校工作室設在一所公園湖面上的現代建筑空間里,設備齊全,經費充足,每年達到6000萬的建設預算,用于對外培養國際某某特色人才,僅僅一間材料室都是采用智能控制,各種溫度、濕度、電離子等相關指標體系眼花繚亂,當時感慨那些材料真是像產房嬰孩被悉心呵護一般,實在令人眼羨。但從“產教學研創”這些內涵指標體系考察,發現工作室有諸多不完善的地方,工作室負責人也拿不出足夠出色的教學成果,實在令人惋惜。(六)注重工作室人財物的投入,忽視了工作室的效益評估。從調查結果顯示,工作室硬件建設基本不差,30%的工作室,每年另外還有一定的建設經費或相關項目經費用于繼續投入與建設。盡管工作室成為各高等院校接待參觀考察交流所必帶的常規路線,但絕大部分學校僅止于此,由于對工作室疏于管理,工作室教學成果建設達不到預期,人才培養特色與質量還不是很理想,每年沒有進行效益評估,有的只是要求提交一個總結為院系實踐教學提供支撐材料。而筆者認為,工作室的內涵建設可以從“產教學研創”幾個要素來進行系統督導評價。
廣告設計人才培養模式與創新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廣告行業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數字營銷基于信息技術發展而生,而在數字營銷背景下,國內外廣告行業對廣告設計人才的需求也在發生著重大變化。如何培養創新性、復合型的廣告設計人才已經成為我國廣告行業發展的關鍵所在。當前,我國高校對廣告設計人才的培養依然局限于傳統的培養模式,不能夠很好地滿足社會對廣告社會人才的需求。為此,急需在廣告設計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創新與研究,探索廣告設計人才創新培養新路徑,以期培養更多的高素質廣告設計人才。
關鍵詞:數字營銷;廣告設計;人才;培養模式
數字營銷背景下,廣告行業作為一種典型的依附性第三產業,其發展狀況與宏觀經濟、國家政策等密切相關,也與行業人才培養建設有直接關系。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廣告設計人才的培養都在發生著重大變化。一方面,數字時代的到來,為高校廣告設計人才培養提供新的契機與方向;另一方面,數字營銷的深入發展,廣告領域對廣告設計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帶動著高校廣告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因此,基于數字營銷視域,對廣告設計人才培養趨勢深入探析,尋找其科學創新的培養模式,培養更多的適應數字營銷環境的廣告設計人才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數字營銷環境下廣告設計人才需求趨勢
(一)工作崗位需求
當前,我國數字營銷類廣告公司對廣告設計人才需求正在從傳統的單一性人才向復合型人才需求上轉變,多數廣告公司設置了策劃類、市場類、服務類等職能崗位。從國內廣告公司工作崗位對廣告設計人才的需求趨勢分析,需求缺口主要涵蓋策劃創意類、媒介公關類、市場銷售類、客戶服務類、技術類、管理運營類等崗位。其中,技術類是數字營銷行業不同于傳統廣告行業的典型崗位之一,此類崗位對數字媒體技術與投放、大數據與廣告技術、數字整合營銷等技術類人才需求量大。①從崗位需求的整體角度出發,技術類、策劃創意類占據整體的60%以上,并且集中在沿海與中西部發達城市。其次,不同類型的數字營銷公司均對策劃創意類人才呈現出高度需求,崗位需求量一直呈現出遞增態勢。此外,結合當前國內廣告設計人才需求特征來看,許多新興的廣告公司對創新性人才需求有增無減,并表一工作崗位且在數字營銷與新媒體應用方向上設置了大量的崗位,例如電商營銷、社會化媒體營銷、大數據營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