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藝術設計人才需具備的素質
時間:2022-05-22 04:06:43
導語:探討藝術設計人才需具備的素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設計原則:功效原則(各方位的功能得到最大延展);機制原則(更大程度上符合人體工程、力學機制);選材原則(根據功能目標和審美目標,選擇最適當的材料);美形原則(主要是指形態、色彩、肌理等視覺形象)。設計作為一門學科所涉及的學科:哲學、自然科學、美學、藝術學、心理學、工程學、管理學、經濟學、方法學等諸多學科。設計學科的分類:為設計現象學、設計心理學、設計行為學、設計美學、設計哲學、計算機圖形圖象學、設計教育學等等。看到上面以“設計”為內核展開的論述,我們不得不說設計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既是專業的又是豐富的,正因這些要求,我們的藝術設計人才才會作為專業的人才加強其素質,畢竟,設計師有了較強的素質才能出好的作品,而最后設計師的水準也得靠作品來說話。
1內素質
從設計產品本身的要求推導設計人才應該具備的素質,內素質在這里指藝術設計人才自身應具備的適合一件真正藝術設計作品所要求的素質,它是一個設計者創造一件藝術設計作品必備的根基性的知識和條件。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淵厚合理的知識結構。第二,順應設計原理而具備的能力素質。第三,天賦性的素質。這三個方面偏重設計人才自身的反觀。
(1)淵源合理的知識結構。根據前文以“設計”為原點展開的論述,我們不難看出設計本身所要求知識的廣度性和寬面性。在這里雖不要求設計者對這些知識都精通掌握,但至少對“設計”所涉知識有一種底線式的了解,因為這既是在創作一件作品時奇思妙想之靈感的助燃器,也是在設計過程中應遵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相關原理。我們將這種知識結構框架為一種金字塔式構成,最底層是基本的人文與學科,包括:歷史、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知識等等;再上一層是和大文化相關的知識:藝術學、美學、建筑學、心理學、市場學等;再上一層是和設計這個門類相關的知識結構:設計史、設計風格、設計美學、人體工程學等;金字塔的頂端是設計人才所從事的設計分類的知識,尤其是對分設計的設計流程的把握,譬如平面設計除了掌握基本的軟件和色彩知識,也要對印刷流程有相應的把握。以上是一個龐大的知識結構,看似有些紛繁雜亂,毫無秩序,然而這個系統的知識卻是一個設計人才所依靠的靈感誘因,沒有廣博的知識作后盾,再敏感也不會創造出有高度、有品位的設計作品。設計的競爭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知識的競爭,設計人才理應掌握這個先機。我國的明式家具,被譽為是家具設計上的頂峰。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美學、心理學、人體工程學等方面找到了完美結合點,遵循了“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設計原則。如果沒有明代設計者對這些知識的了解把握,明式家具的地位也許不會達到如此之高度。羅馬有句諺語“DoastheRomansdo”,影射到設計領域也應如此。再譬如,我們要使自己的設計作品得到廣泛接受,就要注意不要觸及一些國家、民族、種族的忌諱。例如,我們不能拿別國的國旗當自己的包裝紋樣,不能把一些民族的圖騰偶像做商品販售,這些都是屬一個設計人才應了解的知識。
(2)能力素質。它是一個藝術設計人才所具素質最重要的一環,是其成為設計人才的憑借。首先,感官敏捷的受激和應激能力。就是設計人才要有一種敏感的設計意識,要看到別人所未看到的,要聽到別人所未聽到的,要感覺到別人所未感覺到的,并將這些應激和受激得來的東西物化到自己的作品中。“一朵花可以喚起我多于用眼淚表達的感情”,“一粒沙里看世界”,“雨后的山像洗潔了的良心”,這些對花朵、沙礫、新山而產生的豐富文學應該同樣可以借鑒到設計中來,對生活的敏感是所有敏感的基礎,對生活的再設計是所有設計的基礎。譬如我們所熟悉的悉尼歌劇院,建筑的色彩與造型就是丹麥設計師伍重從貝殼和白帆中找到的靈感。總而言之一句話,一個真正的藝術設計人才就要能從顏色里聽出聲音,從聲音里帶出圖形,從而營造出自己的設計作品。所以,思維活躍的意識對設計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其次是思維素質,包括創新意識,豐富的想象、聯想能力,鮮活跳躍的動因思維等。創新就是使自己的作品標新立異,獨僻蹊徑,有個性凸現,就是使自己的作品能驚人沉夢,振人腦髓。創新不僅是一個民族的不竭動力,也是設計藝術的不竭動力。畢加索說,拙劣的藝術家總是戴著別人的眼睛;中國也有“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的說法,所有這些都是強調創新的重要性。總之,傳統而不落窠臼,奇想而不詭異,創新而不濫作,正是當下中國設計潮流所在。豐富的聯想、想象能力就是要“精騖八極,神游萬刃”;就是“攏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就是要“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學會去進行一種真實的虛構,特定的反射。而鮮活跳躍的動因思維就是一定程度上,感性大于理性和用身臨其境的角度去別樣思考。這一點上魯迅先生說的好:研究需要理智,要冷靜,而創作須有感情,至少總要發熱。藝術設計創作可同言而語。總的來說思維素質就是要有一顆敏銳的甚至是神經質的大腦和心靈。能看到社會的脈搏在跳動,看到聲音的旋律在舞蹈,能看到命運在敲門,能看到自己的設計在流淌,也就是獨具“第三只眼”!最后一點,也是最基本的一點,就是扎實的技法技巧和對形象完美表達的素質,也就是把“第三只眼”看到的東西物化成自己的設計作品中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詩序》上古人用嗟嘆之,詠歌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表達自己的感情;《庖丁解牛》中庖丁用“游刃有余”標識“官知止而神欲行”的道藝合一之美。那設計人才用什么去表達呢?我們不能設想,如果李白沒有爐火純青的文字調遣能力,其瑰麗想象依之何方;羅中立沒有過硬的油畫技巧,扎實的基本功,其巨畫《父親》能震撼得幾人;韓美林沒有踏實的“匠術”,其設計作品何以蜚聲聞名!不難看出,一個藝術設計人才如果沒有真正的技藝基本功,其理念和思想是很難呈現在觀者面前的,即便他有再好、再創新的想法。所以,這種把形而上的創意與觀眾銜接的技藝能力是尤其重要的,是一個藝術設計人才的最基本也是最為根本的素質。
(3)天賦素質。天賦是無形的東西,它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卻真真實實存在著。朱屺瞻說,畫雖小道,入門則難,欲求大成則難之又難,天分學力缺一不可但天分不是人人都有的,所以,不是誰都像莫扎特那樣六歲會作曲,也不是誰都像王勃一樣七歲會吟詩。作為藝術設計人才雖不要求有與生具有的設計意識,但也不能是“泯然眾人矣”的思維,至少對待設計應是敏感的、執著的,能夠在生活中遇到設計問題有想辦法解決的欲望,能有看到好的設計發自肺腑地認同欣賞而學習的素質,如果只是為了“職業”而設計,這樣的設計是很難有深度和影響力的。
2外素質
外素質主要側重于設計人才的社會人、時代人這一角度。在各個時代對設計人才的定位雖有共同的一面,更有相異的一面。筆墨當隨時代,設計也當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正是一些新科技和技術的出現誕生了彪炳青史的設計,埃菲爾鐵塔就是一例,所以說外素質主要設計人才的共性社會素質和在當下時代應該具有的一些“與時俱進”的素質。
(1)設計者的設計應以滿足社會、服務人類、和諧自然為要求,并遵從一定的職業道德和社會道德。藝術設計人才作為社會的一分子,不能僅讓作品囿于自己的天地,孤芳自賞。設計應符合大眾,服務社會。英國評論家拉斯金說:如果設計者和使用者對某件作品不能引起共鳴,那么,哪怕把它說成是天堂里的神品,事實上也不過是十分無聊的東西。被稱為現代設計搖籃的包豪斯,它所遵循的創作原則之一就是: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時下,環境和自然問題成為主流,源于生活本身的設計和向自然學習的設計呼聲頗多,而當下的設計產應亦應多考慮自然的因素,力求達到“人——設計品——自然”的和諧,近年來的仿生設計和綠色設計便是有益的探索。
(2)一個優秀的設計者應該是精神貴族,不會因金錢和名利而放棄自己的職業道德和設計操守。藝術大師張大千說,藝術,感情之流露,人格之表現,作者平日即須培養良好的風骨和情操,如果徒研技巧,即落下乘。英國作家羅斯全也曾在《論畫家的修養》中提到“虛榮或自私的人”、“淺薄或猥瑣的人”、“虛偽的人”不能做藝術家。所有這些,不僅僅針對藝術,同樣是一個優秀設計人才所具備的素質,即設計藝術的良知。
“對設計院校來講,培養什么樣的設計人才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應是亟待解決和思考的問題。我們認為,具備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敏銳的審美視野,綜合的創造思維方法和熟練掌握本專業技術能力的綜合素質,應是設計藝術人才的培養目標。”(潘魯生《藝術與技術并重》)是的,藝術設計活動是一個復雜的創意、制作、傳播的過程。對藝術設計人才的認定和優秀設計作品的評定,是有諸多因素構成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個一流的藝術設計人才應讓自己的作品在藝術上、技術上、市場上找到完美結合,并把這三方面所涵容的知識、具有的能力、所備的素質滲透在自我生命個體中,唯有如此,才能堪稱其為一個合格的藝術設計人才。
作者:董慶濤單位:河南駐馬店黃淮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 上一篇:藝術設計教學模式改革
- 下一篇:早稻病蟲害發生趨勢及防治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