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1 08:16: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山西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山西教育

山西氣象遠程教育培訓探討

摘要:運用以網絡和軟件為基礎的現代化遠程教育手段,實行遠程教育培訓以滿足動態多樣化專業化的需求,這已成為一種必然。通過開放式的自主學習評價體系為氣象遠程教育培訓提供效果保障。針對山西氣象部門遠程培訓提出山西氣象遠程教育培訓模式,并進行了相應的對策探討。

關鍵詞:遠程教育培訓;培訓效果;氣象遠程教育;視頻連接模式

1引言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教育培訓的模式不再只是單一的面授,遠程教育培訓應運而生,并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取得了飛速發展。如何將遠程教育培訓模式向多元化、多樣化方向發展,完成好具有大規模的培訓班任務并確保培訓效果,這對山西氣象部門的培訓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2適合山西氣象遠程教育培訓的模式分析

由于各地培訓條件不一,培訓受地域位置影響,導致培訓效果不理想。現代遠程教育的模式主要依托于網絡或者通過光盤電子資源進行教學。國內國際遠程教育權威在對教學模式的認識方面一致認為應當進行遠程教育的混合式學習方法。針對山西氣象部門的具體情況,現做以下分析。2.1在本單位實施遠程視頻連接模式。針對山西氣象部門的具體情況,在培訓基地多媒體教室安裝遠程多媒體互動教學系統,學員在各自的電腦終端可以通過遠程培訓,實現教師與學員遠程視頻連接互動學習,通過自己的電腦終端舉手提問,這樣教師可以及時解答學員提出的問題,同時學員與學員之間可以相互提問回答,讓學員在相互討論中提高培訓質量,學員可以共享教師端的課件和課程視頻,教師在課堂上的板演過程也能夠同步記錄到課件并上傳到電腦終端里,方便學員及時查看學習。即使學員處于不同地區,也能夠同步學習和解決培訓教師的授課內容及問題等,教師可以在線收到各位學員的作業,進行遠程評分,及時了解學員的知識掌握情況,切實提高培訓效果。遠程視頻的連接模式需要多媒體教室等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善,在多媒體教室安裝相應的互動教學系統,這就需要與相關專家、高校教師等合作,同時實時更新相應的評價體系,保證學員的聽課效果。遠程連接模式結構圖如圖1所示。2.2赴當地考察學習模式。出外考察學習也是遠程培訓的模式之一,通過對考察地點的培訓制訂詳細的培訓方案,學習當地經驗,學以致用,切實與本單位實際聯系起來。應確定考察地點、單位,通過學習可以讓本單位的遠程教育培訓有所提升,選派遠程教育培訓的相關專業人才制訂好學習計劃、培訓方案等,到當地后與相關單位的專家請教學習,如果有相應的培訓教材和課件等,可以帶回本單位通過集體觀看等形式進行深入學習,要與本單位的具體實際聯系起來,必要時請專家回本單位進行遠程教育指導,直接解決相關的遠程教育實際問題,保障提升遠程培訓質量。考察學習作為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能夠保證遠程教育模式的長效性,通過和考察地點建立起幫助模式,遇到需要及時解決的問題,可以建立遠程視頻連接的方式,這樣就能夠保證遠程教育的效果。外出考察模式結構圖如圖2所示。

查看全文

財政教育政策績效評估研究

摘要:近二十年來,在省政府和教育廳的持續關注下,山西省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持續穩健發展,資助體系不斷優化,山西省教育事業得到長足進步。本文對山西省財政投入總量和結構兩大方面進行分析,總量上采用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進行評價,結構上從各層級間教育支出和城鄉教育支出兩方面經行分析,根據總量和結構相關指標的分析,得出山西省財政教育支出的評估結果,并對相關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教育;績效指標;績效評估

一、進入新世紀后山西省教育政策歷史進程及主要成果

在這20年間,我們國家從第十個五年計劃到第十三個五年計劃當中,對教育的關注度逐漸上升。總體上來講,從2000年到2019年間,雖然政府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使得在校生人數數量上呈現下降趨勢,學生的平均入學率逐年上升。與此同時,學校總量也逐漸減少,專任教師數量也逐漸下降,但是下降幅度沒有比學生數量下降幅度大,這樣使得平均每個老師對應教授的學生數量減少,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質量。基礎教育:在省政府教育財政投入不斷增長的趨勢下,對農村基礎教育逐步推進九年義務教育,調整優化中小學的布局,在2006年,普九教育工作的建設工作得到驗收,“十一五”計劃期間連續五年初中小學入學率達到99%,并且逐步加強對農村學校教學設施的完善,逐步縮小城鄉教育在硬件上的差別,逐漸建設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在“十一五”期間第一次將高中教育單獨劃出,開始作為我省教育關注重點,進一步加強我省高中階段教育,優化高中教育結構,鼓勵普通高中發展多樣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加多樣的升學機會。2019年高中學生畢業數是2000年的三倍。高等教育:在“十五”期間,太原理工大學作為全省唯一一所“211工程”建設取得一定進展,山西大學也成為省政府與教育部共建的大學。在此之后,省教育廳分三期加強建設兩校的創新體系。之后逐步推行大眾化高等教育,截止2019年底,山西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在校生人數為3.86萬人,普通本專科生在校人數為80.20萬人,是2000年研究生數量的14倍,普通本專科生數量的6倍,高等教育建設效果顯著。中等教育:在改革開放以后,中等職業教育建設得到不斷發展。在2000年至2005年間,我省加大在中等職業教育中經費的投入力度,建設國家級重點、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不斷擴大辦學規模,緊密結合我省支柱產業的需求建設示范專業與實訓基地,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職業教育當中,并鼓勵加快技能實用人才的培養,不斷提高我省勞動者的創新能力和素質。2011年我省中等教育在校生人數達到最大值61.94萬人,截止到2019年底,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人數為38.41萬人,相比2011年下降幅度達到38%,但是整體上看,我省教學覆蓋率卻得到顯著提升。

二、山西省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與績效評估結果

為了能夠客觀地、公平地體現山西教育財政政策的效果,可以通過構建反映總量和結果兩大類的績效指標體系來合理評估山西省財政教育支出的情況。(一)反映總量的績效指標反映山西省財政教育支出總量的指標分為兩大類:絕對規模與相對規模。絕對規模是用每年山西省投入的公共預算教育支出來確定。相對規模是指,在考慮每年財政教育支出時也要對應考慮當年全省的經濟發展情況,對教育支出做出更為客觀地衡量。在實際生活中可以選用全省GDP來反映當年山西省的經濟狀況。1.絕對規模從絕對規模上來看,山西省在對教育方面的投入規模總體上是呈現上升趨勢的。2007-2019年間,山西省的教育名義財政支出從181.22億元增長至696.28億元,12年間增長了2.84倍,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從數據上來看,平均增幅為12.6%,我省財政教育支出雖然總量上有所增加,但是增長緩慢。2.相對規模《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到2012年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要占比GDP達到4%,山西省以此為目標,在2012年該比重達到4.78%,首次突破4%。該比重相比之前年份增幅較大,并且之后雖然該比重有所波動,但是一直穩定在4%以上。但是通過分析各年比重變化幅度可以發現,該比重增長速度呈現周期性變化,甚至增長幅度會出現負值,說明山西省在教育支出方面波動較大。總體上來看,該2007-2019年的平均增長幅度僅僅為3.25%。對于山西來講,財政教育支出不管是絕對規模還是相對規模,平均增幅均較小。(二)反映結構的績效指標選取反映結構的績效指標本文從兩個方面來考慮:層級間、城鄉間教育支出1.層級間的教育支出2019年山西省財政教育支出總和為696.28億元,可以得出普通小學占比34.54%,普通初中占比23.79%,普通高中占比14.06%,中等職業學校占比9.14%,普通高等學校占比18.33%。通過數據比較可以看出,教育經費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小學占用,小學教育社會效益是相當明顯的,所以山西省在該部分的投入比重較大可以理解。但是整體上講,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對高等教育的支出并沒有跟上初等教育的投入規模。根據經合組織之前的《OECD教育概覽摘要》中的要求經合組織國家高等教育生均成本應該是小學的2.4倍,而山西省的高等教育生均成本是小學教育生均成本投入的1.5倍,相比要求的數值來講是偏低的。2.城鄉間的教育支出中高等院校在山西省主要分布在城市,所以對比分析城鄉間教育支出的差異就集中到了初等教育之上,通過比較2019年初等教育的資源分布來分析城鄉教育支出的差距。2005年—2019年隨著城鎮小學學生數量的增加,城鎮小學中的專任教師也在逐年增長,表現為生師比變化不大;反觀農村小學學生數量卻在逐年下降,農村小學專任教師數量也在逐年下降,但是教師的下降幅度小于學生的下降幅度,表現為生師比下降明顯,城鎮小學與農村小學的生師比在2005-2019年間均小于規定的標準。山西省在小學師資力量配置方面成效不錯,一直低于規定比例。除此之外,隨著農村人口進城求學現象的出現,雖然小學學生與小學教師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但是山西省政府在逐年增加城鎮小學教師的數量的同時也沒有忽略農村小學教師數量減少的問題,通過控制農村專任教師的流失使得城鎮與農村的生師比都呈現下降趨勢。城鎮中學生在校生人數在2005年—2019年間先增后減,在2011年城鎮中學在校生規模達到最大,與此同時,城鎮中學專任教師數量沒有隨著學生數量的減少而減少,山西省政府反而擴大了城鎮中學專任教師的規模,表現為從2011年開始,山西省的生師比逐年下降,城鎮中學生師比在2011年往后開始低于規定標準。反觀農村,一方面來講,農村中學生師比一直控制在規定比例之下。另一方面,中學在校生和專任教師數量都是是逐年下降的,但是二者從2017年開始數量趨于穩定,山西省在農村中學生源流失的情況下,控制農村中學教師規模的下降幅度,使得農村中學教師的下降規模小于學生的下降規模。(三)評估結果一方面,山西省財政教育支出在總量上表現尚可。山西省財政教育投入的絕對規模表現為上升趨勢,并且投入的財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3%-5%之間,比較穩定。另一方面,在結構上即使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經費投入較少,但是山西省財政教育支出結構總體上表現較好。

查看全文

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論文

2008年7月,在太原召開的“全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特色辦學論壇會議”上,山西戲劇職業學院院長趙銀邦以該院在劇目驅動下對藝術人才培養教育的特色辦學作了論壇演講,引起了與會代表的關注和認可。當然,作為學哲學專業的趙銀邦,這其中不僅帶有理論層面上的依據和高度,同時也列舉了他從事藝術教育管理多年來的經驗積淀和有益嘗試,頗具見解。那么,人才培養作為當前各藝術院校共同關注的前沿問題,是何以受到關注得到認同的呢?為此,我們再一次走進了趙銀邦與他的特色辦學。

一是從理念創新入手。在交談中,他感言如果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改革和創新將無從談起。山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山西這塊具有厚重歷史文化積淀的沃土上,從事藝術職業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素有“戲曲搖籃,民歌海洋”之美稱。在全國360多個戲曲劇種中,山西就有52個,占到全國總數的1/7;山西民歌則更多,現存有2萬多首;在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山西有96項入選,其中傳統戲劇22項,民間音樂11項,民間舞蹈8項,民間美術12項,曲藝3項。

作為一所以傳承戲曲等山西民族民間藝術為主的藝術類高職院校,必須植根于山西這片豐厚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壤,與山西文化經濟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科學、準確地為自己定位。

藝術職業教育有著自己的特殊性。在這個生命體中,教育和藝術是兩個最重要的“基因”,而教育和藝術的傳承又都有各自的規律可循。對于藝術院校來說,就是既要遵循高等職業教育規律,培養高素質實用性藝術人才,同時還要遵循藝術規律,打造品牌專業和精品劇目,承擔起傳承和弘揚山西民族民間優秀文化的重任,承擔起為山西文化建設培養藝術人才的重任。這些年,努力尋求的就是藝術和教育這“兩個基因”“兩條規律”的最佳結合點,這是他們多年來追求的目標。在這個最佳結合點上他們明確提出了學院的辦學定位,那就是:緊緊依托文化行業,堅持走“三條道路”、努力建設“三個基地”。即:堅持走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的道路,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基地;堅持走守正出新的發展道路,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傳統藝術的改革創新基地;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優秀實用性藝術人才的培養基地。第一條道路、第一個基地,主要體現在對山西民族民間優秀文化的“活態傳承”上。山西歷史文化資源博大精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繼承發揚。而傳承歷史文化有多種方式:有博物館式的靜態傳承,有文藝團體演出式的動態傳承;從人才培養的角度,提出了“活態傳承”的觀念,所謂“活態傳稱”即:立足本土,出作品,出人才,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人,這是職責和使命所在;第二條道路、第二個基地,主要體現在對傳統藝術的“改革與創新”上。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同樣也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傳統文化有著明顯的時代局限性,繼承絕不是全盤照搬,依葫蘆畫瓢,而是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賦予其新的時代特征和生命力,這樣的傳承才能有所作為;第三條道路、第三個基地,落腳點在“人才”,主要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培養造就實用型藝術人才,必須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把學生藝術實踐融入社會,融入市場,在“真刀真槍”的實踐演出中才能真正達到錘煉人才的目的。

“三條道路,三個基地”是相輔相成的,可以說是準確地概括了學院的辦學理念和追求。這一定位體現了藝術職業教育的特點,順應了山西文化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明確了對待傳統文化藝術的態度,指引了學院教學改革與創新的發展方向。

二是打好精品劇目戰略。在“三條道路,三個基地”辦學定位指導下,緊緊圍繞培養優秀實用型藝術人才的目標,進一步開闊辦學視野,通過創作演出藝術精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趙銀邦院長說,自2004年起,以“每年一部戲,五年打造5臺戲”的目標,投入到精品劇目的創作演出之中,為學生搭建起廣闊的實踐舞臺,給學院辦學帶來了活力,同時,也為山西文藝舞臺增添了一道道絢麗的亮點。在談到這些精品劇目時,趙院長如數家珍:

查看全文

民間音樂與高校公共音樂教育論文

一、山西民間音樂多樣性發展狀況

山西河曲有“中國北方民歌之鄉”的美譽,河曲的“山曲”曾是河曲地區老百姓人人皆能吟唱的民歌。但是,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和經濟的發展,橫渡黃河時船夫們酣暢淋漓的船夫號子現如今已經聽不到了。山西其他地區如左權的開花調、沁源小調也同樣陷入尷尬的境況。1986年在對山西民間舞蹈的普查中發現,山西的民間舞蹈有65種。時隔近三十年之后,藝人能夠依靠日常演出維持生活的舞種只剩下臨縣的“傘頭秧歌”、孝義的“懸空椅”。而那些依附于農耕文明、祭祀文化的舞蹈,如靈石縣的“獨龍桿”、浮山縣的“人熊舞”、晉城陵川縣的“五鬼盤叉”以及曲沃的“人莊扇鼓”等,大多只有在重要活動時,讓老藝人們自娛自樂一番了。山西的民間說唱也曾經遍布全省各地,深受老百姓的喜歡。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紅極一時的“太原蓮花落”,長治地區的“長子鼓書”、“襄垣鼓書”、“潞安鼓書”,沁水縣的“沁水鼓子詞”,陵川的“陵川鋼板水”,沁縣的“沁州三弦書”等。進入21世紀以后,這些說唱藝術漸漸被通俗易懂的流行音樂取代。山西有享譽全國的四大劇種,“晉劇”、“北路梆子”、“上黨梆子”“、蒲劇”,而遍布全省的地方小戲更是有50多種。目前,山西衛視《走進大戲臺》欄目成為收視率最高的欄目之一,但是仔細觀察臺下的觀眾,大都是中老年戲迷朋友,基本沒有青少年戲迷。可見,戲曲的未來令人堪憂。

二、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傳承地方民間音樂的路徑

公共藝術課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2006年,教育部印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對課程設置、教師配備等提出了要求。《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對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提出明確要求,其內涵是在中小學音樂教育大綱基礎上的一種延伸。其中雖然沒有涵蓋關于本地音樂教育融入教學的具體要求,但是在一些相關課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將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以及本土音樂納入其中。將地方民間音樂多樣性的內容納入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開闊大學生的眼界、提高大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更是將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文摘要:音樂文化多樣性是人類共同的精神文明遺產。面對當前地方民間音樂日趨衰落的現狀,普通高校公化利用高校公共音樂教育輻射面廣、大學生數量龐大這個優勢,以“活態”的方式傳承下去。

1.開設相關課程

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中指出的“要了解、吸納中外優秀藝術成果,理解尊重多元文化”,確立教學目標。地方民間音樂進課堂并不是以讓大學生掌握民間音樂的技藝為目的,而是以地方音樂為視角,放眼全國甚至全世界的音樂文化。因此,在開設相關課程和制定教學目標時,教師要正確把握教學方向。高校公共音樂教育課程分為必選課程和任選課程,地方民間音樂屬于任選課程范疇,教師在開設此課程時要以自身的優勢、大學生的興趣和音樂品種的重要性為依據。有的教師是民樂專業,即可申請開設《山西民間器樂作品鑒賞》課程,大學生不僅能通過視頻領略中國地方民間音樂的風采,通過教師在課堂上演奏或教奏某種樂器培養大學生興趣的同時,還能提高其音樂綜合能力。還有一些教師擅長聲樂演唱,可申請開設《山西民歌鑒賞》課程,根據山西地域的劃分,講解山西各地不同的民歌類型、特點以及方言與民歌的關系,同時還可以在課堂上開展“人人會唱家鄉歌”的主題活動。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開設《山西民間舞蹈鑒賞》、《山西說唱藝術鑒賞》等相關課程。教師在設計教學大綱時應突出重點、難點,在內容上則應盡可能地讓大學生欣賞到更多的音樂品種、音樂作品,提升大學生對于民族民間音樂的情感和態度,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山西民歌鑒賞》課程開設時要考慮山西因地域遼闊、地形多樣,在不同地區形成的民歌呈現的音樂本體和審美特征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師在研制教學大綱時即可按照山西的區域劃分為大學生呈現風格多樣的名歌。

查看全文

山西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策略

摘要:山西民族民間音樂豐富多彩、獨具魅力,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隨著我國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民族音樂文化建設開始受到更多的重視。對此,山西省各界需要增強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現代價值的發掘,制定積極有效的傳承和保護策略,使其在現代社會可以發揮更多的功能、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民族音樂文化;山西民族音樂;文化傳承

山西民族音樂文化具有豐富性、多樣性和特色性等特色,在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中可以說是獨具魅力。基于山西地區特有的歷史和文化發展脈絡,截止目前傳承和發展了無以計數的民歌、說唱、戲曲、器樂、歌舞,為山西乃至全國的非物質文化產增添了豐富的內容,也是山西文明和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有效見證。山西民族音樂文化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大多都是描繪勞動生活場景、社會生活、愛情故事以及革命斗爭內容的,這些題材的運用將我國傳統文化精髓包含其中,所以傳承與發展山西民族音樂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可以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可以發揮積極有效的育人價值和功能。

一、確立山西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保護的科學原則

一方面,要注重加強山西民族音樂中特色性文化的傳承,必須體現出山西當地民族音樂文化的特色氣息,展現當地民族的風情,重點建設和傳承的民族文化產品必須符合原汁原味的特點。為做到這一點,必須深挖各個山西民族音樂文化項目的歷史,弄清其產生的原因,文化項目所表達的內涵等,在發掘出特色性的文化元素后,在進行有針對性的傳承和保護。另一方面,山西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要強化市場需求的導向作用,這是因為音樂文化的傳承最終是服務于人民群眾的內在文化需求的,因此在傳承和保護時要充分了解音樂文化愛好者的需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民族音樂文化進行更進步的整理、優化、建設和傳承,使其可以為現代社會的發展所服務,最大程度滿足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因此,相關人員要做好市場調查并進行科學預測,及時了解文化消費市場的變化情況及當前的市場需求,在實現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同時,積極開發現代音樂文化產業,從而讓山西民族音樂文化可以發揮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探索山西民族音樂文化形式多樣的傳承管理模式

查看全文

地方高校體育教育武術專選教學現狀

摘要:本文通過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山西省6所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武術專選課開展研究發現:武術專選缺乏理論教學;教學內容缺乏實用性且學生參與實踐較少;武術專選教學開展條件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學生自己水平參差不齊,其學習武術動機不同,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山西省高校現今的武術專選教學因各種主觀、客觀因素的影響,已與社會的實際需求相脫節。

關鍵詞:山西省;體育教育專業;武術專選;教學現狀

經過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武術已經逐漸形成了自身獨有的特點,具有健體防身、鍛煉意志、競技觀賞等多方面功能。為了更好地發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應在精神方面加強宣傳力度,對此較好的辦法就是把武術廣泛推廣,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培養對武術的愛好與樂趣。2001年啟動了“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武術被列為高校體育課的必修內容,這對實現我國德智體美素質教育的目標具有積極的影響。既然有明文規定,在現代教育發展過程中,學校體育教育對高校生的健康狀況也就更加重視,各學校在體育課中加入了武術基本功、基本套路等內容,而且實行了體育加分的措施,來提高學生對體育的濃厚興趣,不僅能鍛煉他們的身體,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操,還可提高他們的防身意識,豐富在學校的校園生活。武術作為中國的國寶,其發展前景備受關注,武術人才的社會需求也越來越大,并且對武術人才的培養也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然而現今山西省高校的武術專選教學因各種主觀、客觀因素的影響,已與社會的實際需求相脫節。

1研究對象和與法

1.1研究對象

以山西大學、大同大學、長治學院、忻州師院、晉中學院、山西師范大學6所山西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武術專選課的教學現狀作為研究對象,并選取武術專選班學生150名和教師12名作為調查對象。

查看全文

期刊編輯如何處理作者及讀者的關系

教育期刊作為一種以定期出版為前提的連續性教育學科出版物,其刊物內容由多個欄目組成。在不同的教育期刊欄目中,每個欄目又會分別融入不同作者的文章數據信息。所以,對于教育期刊編輯來說,如果想讓期刊獲得更多讀者的欣賞、閱讀和支持,就需要從自身、作者以及讀者三個角度出發,通過三者的有效溝通與聯系,為教育期刊帶來更多、更廣泛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教育期刊編輯與作者、讀者之間的潛在關系

在教育期刊的稿件創作到印刷的整個過程中,編輯人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1]。而作者作為期刊內容的創作者,其創作的靈感與能力,與期刊的最終質量息息相關。因此,從教育期刊編輯的角度出發,分析自身與作者、讀者之間關系時,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作者稿件的質量。質量是一本期刊的生命線。在當今大數據時代,網絡技術飛速發展,海量的信息時刻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人們可以輕松及時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但卻給紙媒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教育期刊如果沒有出類拔萃的作者及高質量的稿件作支撐,就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很難獲得讀者的認可。與此同時,如果沒有期刊編輯的組稿、審稿、加工整理及校對等,也很難編輯出高質量的期刊作品。因此,可以說教育期刊的編輯和作者之間是一種互助合作的關系。教育期刊的創作,以讀者的潛在需求為前提,所以在期刊組稿過程中,教育期刊編輯最應該關注的熱點就是讀者的興趣,即讀者的接受度、需求方向與對期刊的審美要求。教育期刊能夠長期存活并獲得良好的發展,主要就是從讀者的閱讀需求中,尋找可以提高自身社會價值的方法。也就是說,教育期刊編輯需要針對讀者的閱讀需求編輯期刊,并在稿件滿足讀者對質量需求的基礎上,充分了解與認識不同讀者對不同欄目內容的關注度。讀者通過期刊能夠提高自身的素養,并獲得精神糧食,而期刊編輯則利用讀者的知識需求來實現教育期刊的物質與精神價值。因此,讀者對于編輯來說,既是消費者,也是促進自身服務能力提高的支撐點。

三者關系有效控制的實踐路徑與策略

以讀者為教育期刊的主體讀者作為教育期刊的消費者和閱讀者,是教育期刊得以存活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在排版與設置刊物內容時,需要充分考慮到讀者的主體性,積極認識到讀者的地位與作用,并把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作為刊物的主要目標,從讀者的角度考慮問題。閱讀教育期刊的讀者多為從事教育工作的相關人員。在選擇與編輯加工不同類型的期刊文獻時,需要傾聽讀者的心聲,滿足他們的需要,針對他們的實際需求設置不同的欄目。教育期刊編輯需要把讀者作為教育期刊的主體,讓讀者成為期刊欄目策劃的中心,處處為讀者考慮,讓讀者感受到期刊的教育價值與意義。期刊出版期間,需要采取多種方式使教育期刊編輯與讀者密切交流與溝通,從而使作者掌握讀者的需求,進而按照讀者的需求來供稿,并由期刊編輯對不同類型的文獻進行整理與歸類。只有把讀者作為教育期刊的主體,教育期刊編輯和作者才能齊心協力并準確把控方向,進而完善教育期刊的品牌特性。一旦缺乏讀者的支持,就很難為教育期刊建立品牌效應,也很難獲得有效的資金支持,更難以提高期刊的水平,也就無法獲得高水準作者的投稿,從而使得教育期刊面臨的難題越來越多。緊緊依靠教育期刊的作者群體在教育期刊的創編過程中,作者處于特殊的地位,其在讀者和編輯之間,發揮著一種特殊的獨立性作用[2]。從本質上來說,作者是教育期刊供需關系中的提供方,也是期刊編輯用稿的來源所在。如果沒有優秀的作者提供稿件,編輯工作就會成為“無米之炊”,很難生產出優秀的期刊作品。因此,作為教育期刊編輯,在編輯實踐工作中,需要自覺建立以“緊緊依靠作者”為基礎的意識,并將對作者的依靠意識貫穿于編輯工作的整個過程。無論是思想還是行動,教育期刊編輯都需要重視對作者隊伍的構建與發展。教育期刊編輯需要根據期刊的宗旨,在滿足讀者需求的前提下,深入履行編輯自身的職責,努力發現并培養優秀的期刊供稿作者,從而不斷擴大自身的作者隊伍。與此同時,為了提高教育期刊的專業性與學術性,教育期刊編輯除了需要培養一批較高水平的期刊作者之外,還需要發展一批高水平的專家學者,來對教育期刊稿件進行審稿與把關,從而有效提高稿件的質量,確保稿件在知識性方面不會出現潛在的錯誤,并保障教育期刊作者隊伍的活力,保持教育期刊的高質量和強生命力。教育期刊編輯在與作者的交往與溝通中,需要將教育期刊讀者的需求以及期刊自身的宗旨與性質傳達給作者,確保作者所投的稿件能夠在選題立意上滿足讀者的需求,并通過合理的構思提高稿件的質量,增強讀者對教育期刊的認可度。自覺發揮編輯的主導作用教育期刊編輯作為聯系讀者和作者的橋梁與紐帶,在期刊的組編中擔負著依靠作者,并為讀者服務的關鍵性重任[3]。因此,教育期刊編輯在教育期刊的出版與發行中占據著主導性的地位。作為教育期刊編輯,為了有效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需要自覺練好基本功,即正確處理作者、編輯和讀者三者之間的關系。在期刊出版過程中,從選題、組稿到審稿、校對,教育編輯工作效能的有效發揮,對期刊整體質量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個教育期刊編輯,需要采用新觀點來解決一些教育方面的熱點及難點問題,在不斷強化自身學習的基礎上,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創新思路、良好策劃能力的“學習型編輯”,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需求,并贏得更多作者的信任,進而使教育期刊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與此同時,在對教育文章編輯加工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有序開展編輯工作,教育期刊編輯需要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與作者和讀者進行積極溝通和交流。但是,由于人的性格及個體化特點不同,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在價值觀方面會存在十分明顯的差異。為此,編輯需要針對不同個體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交流與溝通,從而保障其與讀者、作者的密切聯系與有效溝通。此外,教育期刊編輯有責任讓自己的期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還需要確保自身和作者、讀者之間能夠和睦相處。

工作中的探索和實踐

查看全文

憲法宣誓制度法治文化的構建

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實行憲法宣誓制度的決定,并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憲法宣誓制度要求各級人民政府、法院、檢察院以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常務委員會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在就職時要公開進行憲法宣誓。正式實施以來,在國內產生了應有的效果,各地方政府紛紛出臺憲法宣誓制度的具體實施辦法和細則,這對于法治中國的構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加強和鞏固反腐倡廉的成果等均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1憲法宣誓制度全面實施的契機對山西省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山西省高度重視憲法宣誓工作的開展,對憲法宣誓制度進行了積極的宣傳,并相繼舉行了各項憲法宣誓儀式。這些工作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省內的法治環境與政治環境,使山西省在這一新的基礎上努力實現自身的發展,并為山西法治文化建設增添了新鮮的元素,提供了新的契機。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憲法宣誓制度的實施方案的四個多月之后,2015年11月26日山西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了《山西省組織實施憲法宣誓辦法》,也規定自2016年1月1日起實施。2016年1月20日舉行了省人大常委會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的首次憲法宣誓儀式,2016年9月29日省政府也首次舉行了憲法宣誓儀式。山西省政府應以憲法宣誓制度的建立、實施、普及和推廣為契機,大力推進憲法宣誓制度在山西省的全面落實,不斷挖掘自身優勢,整合與利用本土法治文化資源,凈化省內法治環境,全面建設法治山西。與此同時借助此次契機,大力構建山西省國家公職人員對憲法的信仰,全體公民的法治意識和憲法信仰,通過網絡媒體、自媒體、黨校和高校培訓班、網絡課堂等現代化的方式全面建立山西省的法治文化氛圍,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加快法治山西的建設,提高政府辦事效率,更好地造福山西人民。

2山西省法治文化建設的歷史底蘊和存在的不足

2.1山西法治文化建設的歷史底蘊。山西作為中國古文明的發源地和文化資源大省,包含了豐富的法治文化,這些法治文化根源都為法治山西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優秀的法治文化資源,三晉大地的法家代表人物就已數不勝數。趙鞅“鑄刑鼎”,趙盾《事典》,范宣子鑄“刑書”,李悝制定《法經》,韓非子提出的“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避匹夫”等法治思想都是三晉優秀的傳統法治文化資源。后來更不乏有如司馬光一般將法視作“法者天下之公器”的山西籍賢臣廉吏,他們都追求嚴格執法,不徇私枉法,堅定對法的信仰,保持對法律應有的敬重。除此之外,在歷史上山西還擁有其他的優秀法治文化傳統,在近現代史上山西還涌現出了在全國范圍內都非常有影響力的系列優秀革命烈士和紅色文化資源。因此,在這些優秀的法治文化資源和紅色革命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應與憲法宣誓制度的全面貫徹實施相結合,出臺相關規定和要求,創新多種多樣的主題教育和培訓形式,全面推動山西省的法治文化建設。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對法治山西建設具有根本性的筑基作用。繼承弘揚三晉優秀法治文化,首要的任務是讓“奉法國強”的法治理念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遏制嚴重腐敗和“漠視法律”的行為需要弘揚優秀法治文化。利用這些得天獨厚的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山西省的法治環境,從而優化山西的政治環境,提高政府辦事效率,促進山西轉型跨越發展,更好地造福山西人民。2.2山西法治文化建設的不足。目前山西的法治文化方面建設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山西省各級公職人員法治意識淡薄。各級領導干部及公職人員對于憲法和法律不夠敬畏,沒有認識到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性與神圣性,沒有將權力關入制度的籠子里,導致特權思想泛濫,認為權力大于法、人大于法等不良思想泛濫,所以滋生了較多涉案人員多、級別高、范圍廣的腐敗大案要案。(2)山西省的法治宣傳、法治文化建設的工作的不足。各級官員之所以敢于腐敗,除了其他的原因之外,還在于法治的政治生態環境不夠完善,法治宣傳與普及工作不到位,憲法和法律對于各公職人員的約束和監督都未能及時落到實處。而正因為法治文化不健全,導致人民對于憲法和法律的不信任,更不愿意也不相信可以通過憲法和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人民對公職人員的監督流于形式,更不敢檢舉、揭發和舉報一些貪污腐敗分子,長期缺乏來民眾的監督也是貪污腐敗生長的“溫床”,使腐敗有條件大面積地滋生。優化省內法治環境、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刻不容緩,就要以憲法宣誓制度的全面實施作為契機,加強山西省的法治文化建設。

3山西法治文化建設的途徑

查看全文

本科院校公共體育論文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文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選取山西省21所普通本科院校作為研究對象。選取已開設定向運動的3所本科院校(太原理工大學、太原工業學院、太原師范學院)的體育教師各10人和2013級學生各100人,共計330人作為調查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重點對核心期刊和碩博優秀論文進行了閱讀,瀏覽了中國定向協會官方網站、中國學生定向協會官方網站,并引用了部分論文和數據進行研究分析,從而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查看全文

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步伐明顯加

2008年,山西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利農措施,使農業生產穩定發展,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村改革邁出重大步伐,農村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極大推動了農村全面建設小康進程。據國家統計局山西調查總隊監測結果顯示,2008年,山西省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明顯加快,實現程度達到42.6%,比上年提高7.8個百分點,是開展農村全面小康社會進程監測以來發展最快的一年。見附表:

一、山西省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

2008年,山西省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為42.6%。從評價農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六大方面看,即: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口素質、生活質量、民主法制和資源環境等六項指標的實現程度分別為27.8%、65.8%、10.5%、57.0%、73.3%和32.4%。

從評價農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18個指標看,2008年山西省有四項指標實現程度達到100%,即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農村居民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和萬元農業GDP用水量達到了全面小康標準。實現程度超過50%的指標有: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62.7%、農民文化娛樂支出比重93.3%、農民信息化度66.4%、農民對村政務公開滿意度67%和農民社會安全滿意度80.0%等五項指標。實現程度不足50%的指標有: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小城鎮人口比重19.5%、農村養老覆蓋率8.9%、萬人農業科技人員數20.0%、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6.2%、平均預期壽命27.3%、居住質量指數27.2%,尤其是森林覆蓋率只有14.1%,其小康實現程度仍為負值(-36.6%)。

二、山西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成就

(一)經濟持續增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