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步伐明顯加

時間:2022-08-24 04:03:00

導語: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步伐明顯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步伐明顯加

2008年,山西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利農措施,使農業生產穩定發展,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村改革邁出重大步伐,農村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極大推動了農村全面建設小康進程。據國家統計局山西調查總隊監測結果顯示,2008年,山西省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明顯加快,實現程度達到42.6%,比上年提高7.8個百分點,是開展農村全面小康社會進程監測以來發展最快的一年。見附表:

一、山西省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

2008年,山西省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為42.6%。從評價農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六大方面看,即: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口素質、生活質量、民主法制和資源環境等六項指標的實現程度分別為27.8%、65.8%、10.5%、57.0%、73.3%和32.4%。

從評價農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18個指標看,2008年山西省有四項指標實現程度達到100%,即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農村居民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和萬元農業GDP用水量達到了全面小康標準。實現程度超過50%的指標有: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62.7%、農民文化娛樂支出比重93.3%、農民信息化度66.4%、農民對村政務公開滿意度67%和農民社會安全滿意度80.0%等五項指標。實現程度不足50%的指標有: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小城鎮人口比重19.5%、農村養老覆蓋率8.9%、萬人農業科技人員數20.0%、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6.2%、平均預期壽命27.3%、居住質量指數27.2%,尤其是森林覆蓋率只有14.1%,其小康實現程度仍為負值(-36.6%)。

二、山西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成就

(一)經濟持續增長

2008年,山西農村全面小康經濟發展實現程度為27.8%,同比提高3.6個百分點。從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來看,2008年,按以2000年為基期的價格計算,山西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90.5元,比上年增加9.5元,增長0.3%,實現程度為20.8%,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隨著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繁榮,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加快,大量富余農業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移到二、三產業,2008年,全省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為40.6%,比上年下降3.0個百分點,實現程度為62.7%,同比提高20個百分點;農村小城鎮人口比重為19.7%,與上年基本持平,實現程度為19.5%。

(二)社會穩步發展

2008年,山西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發展實現程度為65.8%,同比提高7.2個百分點,從社會發展類主要指標的實現程度看,近年來,山西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成績突出,效果顯著,廣大農民普遍受惠。截止2008年底,全省115個涉農縣(市、區)已全部覆蓋,實現程度達到100%,同比提高17.4個百分點;農村養老覆蓋率實現程度為8.9%,離全面小康60%的要求還相差甚遠,應引起我們高度關注;萬人農業科技人員數實現程度為20.0%,與上年持平;農村居民基尼系數自2000年以來,一直處在0.3-0.4的合理區間,表明山西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在不同收入層次農村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的基礎上的提升,收入分配結構在合理區間內,其實現程度為100.0%。

(三)人口素質與上年持平

2008年,山西農村全面小康人口素質實現程度仍為10.5%,與上年持平。其中,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5年,全面小康實現程度為6.2%。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就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對勞動力的文化程度和綜合素質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本身的受教育年限在實現全面小康的征程中是一個應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2008年,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71歲,小康實現程度為27.3%,與全面小康的標準仍有較大的差距。

(四)生活質量繼續提高

2008年,山西農村全面小康生活質量實現程度為57.0%,同比提高4.8個百分點。從具體指標來看,山西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8.9%,達到了小康要求的標準,實現程度為100%;農民文化娛樂支出比重實現程度為93.3%,同比提高6.6個百分點;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村居民家中電視機、電話、計算機的普及率大幅提升,農村居民生活的信息化程度迅速提高。2008年全省農民信息化實現程度為66.4%,同比提高13.3個百分點。居住質量和居住環境雖有所改善,但步伐較為緩慢,力度不是很大。2008年,山西農村居民居住質量指數為33.5%,僅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其全面小康實現程度為27.2%,同比也只提高2.3個百分點,與小康建設要求相差甚遠。因此,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反哺農業的力度加大,未來幾年將成為政府大力改善農村居住條件的關鍵時期。

(五)民主法制建設進程加快

近年來,隨著黨風廉政建設的加強,基層黨政領導依法治理觀念不斷增強,特別是全省各地加大了村務公開和村民自治工作力度,農民對農村民主進程的滿意度逐年提高。2008年,山西農村全面小康民主法制實現程度為73.3%,在六個方面中實現程度最高,其中,山西省農民對村政務公開滿意度為75%,實現程度為67%,同比提高7個百分點;農民社會安全滿意度為80%,實現程度為80%。

(六)資源環境改善力度加大

2008年,山西農村全面小康資源環境實現程度為32.4%,比上年(-24.4%)提高了56.8個百分點。其主要原因是,近年來,山西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政策,加大保護耕地資源的力度,先后出臺了《山西省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和《山西省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工作程序》等措施,在土地開發整理過程中,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挖潛的原則,嚴格保護耕地與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堅守耕地紅線,使全省耕地面積穩定在6000萬畝。2008年全省耕地保有量在上年6080.59萬畝的基礎上增加為6083.74萬畝,常用耕地面積變動幅度由多年來的負值變為正值,實現程度達到33.3%;隨著農村水利設施改造,農民節水意識提高,生產技術的發展,同時也受水資源減少的影響,使農業用水消耗減少,萬元農業GDP用水量逐年降低。2008年,全省萬元農業GDP用水量比上年減少了245立方米,實現程度達到了小康標準;森林覆蓋率仍為負值,實現程度僅為-36.6%,可見,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的情況下,加大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的力度,加強植被管理,保護資源環境任重道遠。

三、山西農村全面小康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持續增收難,收入水平低。農民收入在全面小康建設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賦予的權重達20%。保持農民持續增收也一直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標之一。雖然近幾年山西省農民收入連續三年高速增長,年均增長速度為12.2%,特別是2008年在遭受冰雪雨凍和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山西農民收入繼續創歷史新高,并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11.8%),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村全面建設小康進程。但從目前形勢看,農民持續增收難度較大。一是受國際經濟危機及全省安全治理整頓的影響,山西70%左右的煤礦企業處于停產整頓狀態,導致農民外出就業困難,工資性收入銳減。二是今年山西糧食減產約一成左右,加之農產品價格的下降,特別是在山西糧食作物中占主導地位的玉米價格及活豬價格的下降,使第一產業收入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在逐漸減弱;三是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過快增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惠農效益;四是農村產業化發展水平低,難以對農民收入的增長形成推動力。此外,農民收入水平還相對較低,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1.2%,增長速度低于城鎮居民1.6個百分點。

(二)農村人口素質提升較慢。農村全面小康綜合評價體系中,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第二位的重要指標,占有12%的權重。雖然近幾年隨著九年義務教育和“兩免一補”政策的實施,省委、省政府也加大了對農村中小學教育設施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受農村貧困人口多、觀念落后等原因的影響,收效甚微。近三年來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一直停留在7.5年,實現程度僅為6.2%,離全面小康還有93.8%的距離。要提高這個指標值難度很大,一是大部分農村中小學教學條件落后,缺乏必要的教學實驗設備,加之教師整體素質不高,優秀教師匱乏,影響了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二是農村老齡化速度加快,農村較高文化素質的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農村大學生返鄉就業的少之又少,人口素質普遍較低,使農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的難度加大。

(三)農村生活環境改善困難較大。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指標是衡量農村全面小康的又一重要標志,特別是居住質量指數屬第三位,占到11%的權重。近年來,雖然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但由于山西長期以來農村經濟相對落后,農村居民生活環境較差,特別是貧困地區較多,生存條件和生活環境落后,改善起來難度相對較大。據調查統計,目前山西飲用自來水的農戶有61%;使用清潔能源的農戶只有9.9%;使用水沖式廁所的農戶還不足2.4%,而這3項的全面小康標準分別是80%、70%、70%。因此,有效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難,城鎮化水平低。2008年,全省鄉村勞動力達到1074.85萬人,比2000年增加了86.3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勞動力637.85萬人,占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仍高達39.8%,但其增加值卻只占全省生產總值的4.4%。農業、農村問題的實質是農民收入增長問題,而農民增收難的深層次原因則是農村勞動力就業不充分。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目前,農民增收面臨的最大困難,就在于向二、三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業勞動力所面臨的困難。從山西來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農村勞動力總量大且逐年增加;二是本地煤礦企業作為山西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的主渠道,由于經濟危機和安全治理整頓的影響,吸納能力正在逐步減弱;三是城鎮就業空間相對縮小,農村勞動力在城鎮就業的難度相應增加;四是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就業能力比較低。

此外,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制約依然存在,山西小城鎮人口比重只有19.7%,該指標的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僅為19.5%,是僅有的4個實現程度在20%以下的指標之一。山西農村城鎮化水平不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東部省份的差距更大。

四、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進程的幾點建議

(一)繼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增加農民收入。針對山西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的現狀,要不斷加大財政支農的力度并將其長期化、制度化,確保一定比例的財政資金用于大型農田水利工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重大農業科研項目的建設。尤其是加大財政資金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力度,保護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實現農業增值、農民增收。

(二)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一是對農村小城鎮的建設要做出全面、科學、合理的布局和規劃,搞好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聚集效應。二是要從法律上保護農民的權益,進一步優化農民就業的社會環境,杜絕低價使用農民工及同工不同酬的現象。三是加強并規范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提高其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增強農民的再就業能力。四要大力發展本地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為廣大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公務員之家:

(三)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

首先要加快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的建設,繼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建立健全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計劃和要求,2009年在22個縣實行新農保試點的基礎上(即:國家每個月發給每一位農民基礎養老金30元,年底參保人數將達到50多萬)逐步擴大試點縣的范圍,爭取一到兩年實現60歲以上農民將全部領取養老保險金的目標;其次要加快農村教育網點的系統建設和合理調整,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資,保證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貫徹落實。第三要以農村改水、改廁為重點,加大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使農民獲得最基本的社會福利,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學有所教。

(四)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農民參政議政意識,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推進農村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尊重和維護農村居民的民主權利,擴大基層民主,提高廣大群眾參與民主管理與法制建設的自覺性;堅持和完善政務公開、村務公開等辦事公開制度,保證基層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監督權,擴大知情權、參與權等民主權利,切實保障農村居民的合法權益。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使廣大農民能夠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和規范自己的行為,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法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