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大產業”加速山西轉型策略探索

時間:2022-02-22 02:59:15

導語:農業“大產業”加速山西轉型策略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大產業”加速山西轉型策略探索

摘要:農業“大產業”指對區域內優質農產品實施產供銷一體化,貫通產業鏈條,融合三大產業,推進農產品種植、生產、銷售規模化、市場化、品牌化。以發展農業“大產業”為契機,推行山西農業改革“負面清單”;盯住中高端消費市場,加快農業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優質高標準的農產品;挖掘山西省在雜糧、畜禽、蔬菜、鮮干果、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方面的資源優勢。用政府有形的手培育企業,用市場無形的手吸引人才,用區域公共品牌推廣產品,在農業領域率先蹚出一條轉型發展新路。

關鍵詞:大產業;農業政策;山西轉型

2020年5月14日,在考察山西時對大同種植黃花給予稱贊,指出“小黃花大產業”,很有發展前途。總書記的點贊為山西農業轉型指出了一條路。山西轉型要發展農業“大產業”。對于“大產業”,學術界未有權威的解釋,但對產業的解釋比較多。從傳統意義上看,產業是指由利益相互聯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各個相關行業所組成的業態總稱。隨著社會分工和時展,產業的內涵不斷充實,外延不斷擴展。在實踐層面,各省在扶貧領域推廣的比較多,貴州德江出口小粽葉成就致富大產業,廣元利州小水果成脫貧大產業,習水縣民化鎮小花椒大產業,新疆小鴿子成就大產業,湖北潛江小龍蝦“撬動”大產業,大同小黃花致富大產業,山西臨縣前青塘村小粽子撬動大產業[1-2]。

1農業“大產業”的特征

農業“大產業”挖掘出本區域優質農產品,進而規模化生產、標準化加工、市場化銷售,對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進行現代化的再造,是農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生動實踐。1.1再造模式,生產規模化。傳統農產品種植規模小,缺乏規劃,生產成本高,生產設施不足,產銷以小、散為主,經濟效益不高,生態效益不顯。農業“大產業”立足產供銷一體的理念,以打造現代農業為目標,以農業產業園區為著力點,以農業企業為支撐點,將小散農田建設成標準化生產基地,種植規模化、農民工人化、農業工業化,一體解決農業領域資金、技術、銷售等難題,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1.2鏈接利益,收益共享化。小農業收益低、抗險能力差,農民利益聯結松散。“大產業”鏈接政府、企業、農戶等各方主體,構建科學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好惠及農民。政府支持企業規模化生產加工,促進農民增收,增加農產品供應,改善當地生產生活生態;企業通過統一良種、統一技術、統一種植基地、統一產品標準的模式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保障了產品銷路同時為企業提供高質量的生產原料;農戶除土地租金外,還在生產基地和加工車間務工,獲得工資性收入。1.3鏈條延長,產銷融合化。農業“大產業”在區域內集優質農產品專業生產、研發、加工、銷售于一體,除了有生產基地外,還擁有加工車間,銷售、技術專業人才供給,對優質農產品進行包裝、升級、改造、推廣等,延長了產業鏈,融生產與銷售于一體。1.4培育品牌,產品標準化。通過建立健全農產品種植、生產、加工標準體系,農業“大產業”以建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農業生產基地為載體,以對產地環境檢測和農產品抽檢為手段,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云平臺等新技術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實行農產品安全追溯管理,實現農產品安全全程可追溯,以高標準、高品質打造知名農產品品牌。1.5兼容文旅,產業生態化。農業“大產業”在生產產品的同時,以產業基地、產品文化、鄉村風貌為依托,以特色農產品為載體,打造可觀光體驗的生態農業旅游休閑區,通過生態農業旅游業的發展實現農民就地增收致富。同時,挖掘產品產業和產品文化,以休閑度假旅游產業為支撐,形成“旅、農、產、鎮、融”互動發展的產業價值體系,滿足生產、生態、生活、生命的核心需求,構建以農旅融合、居游共享、產融互補為特色的產業小區域。

2山西發展農業“大產業”的優勢

2.1用足政策優勢。山西是目前中央批準的唯一一個在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進行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區域,在各領域可“先行先試”。做大做強農業有助于山西轉型。借助中央賦予山西“先行先試”的機遇,加大改革力度,做強農業產業。推出一系列可行政策,破除阻礙山西農業產業化的瓶頸,助推農業產業化發展。以發展農業“大產業”為契機,推行山西農業改革“負面清單”,明確“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的改革禁區,“大膽允許地方試、鼓勵支持群眾創”,調動農業領域改革積極性。在農業用地規模化和集約化、村集體辦企業、區域優質農產品產業化等方面出臺鼓勵政策。2.2用好市場優勢。隨著“雙循環”戰略的推進,山西所處的區域位置優勢愈發凸顯。不同地區之間的消費品市場發展速度和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區域市場呈現出均衡、協調發展。山西處于“一帶一路”核心區域,隨著中亞、中歐、中俄全境鐵路運輸開通,陸港的開通與運行為山西帶來了新的區域優勢和市場規模。“一帶一路”涵蓋亞太、歐亞、中東、非洲地區等,涉及人口超過44億,占全世界人口的63%,經濟總量超過20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總量的30%。這些國家大多數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普遍處于經濟發展的上升期,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廣[3-6]。隨著陸港建設的推進和國內交通網的不斷改善,山西農產品的市場廣度和寬度進一步擴大。目前,我國中產階層人數占人口20%左右。隨著國家不斷發展,中等收入群體大面積增加。中產階級對農產品的需求不限于“量”,追求農產品更高的品質。山西要用好國際國內大市場,盯住中高端消費市場,加快農業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優質高標準的農產品[7]。2.3用活產品優勢。山西省在雜糧、畜禽、蔬菜、鮮干果、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擁有資源優勢。“山西清香白酒”“山西陳醋”“山西藥茶”“山西小米”“運城面粉”“平遙牛肉”“上黨驢肉”“雁北羊肉”“運城蘋果”“吉縣蘋果”“隰縣玉露香梨”“絳縣大櫻桃”“祁縣酥梨”等地域品牌擁有相當影響力;郭杜林月餅、太谷餅、聞喜煮餅、神池月餅等“老字號”煥發新機。截至2020年6月,山西共有8個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分別為臨猗縣“臨猗蘋果”、大同市“大同黃花”、隰縣“隰縣玉露香梨”、安澤縣“安澤連翹”、長治市“上黨中藥材”、忻州市“忻州雜糧”、吉縣“吉縣蘋果”、沁縣“沁州黃小米”;認定12個山西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包括運城蘋果、忻州雜糧、朔州市雁門關草食畜、呂梁核桃、晉西北沙棘、長治市太行有機小米、大同市云州區大同黃花、臨汾市隰縣玉露香梨、運城市臨猗縣臨猗早中熟水果、臨汾市安澤縣安澤連翹、朔州市右玉縣右玉生態羊等。山西發展農業“大產業”擁有深厚的資源優勢。

3山西發展“大產業”的可行之策

3.1用政府“有形的手”,培育企業。農業收益低、風險高的行業屬性及小農戶種養殖的區域特點決定了推動山西農業“大產業”發展需借助“有形的手”。從發達國家支持農業發展到種糧大省加大種糧補貼力度,在扶持農業發展上,“有形的手”無處不在。在推動農業“大產業”方面,政府要從產業布局、基地建設、人才引進、產品研發、品牌打造、市場開拓等各環節、全流程參與。根據本區域氣候特點、產品分布進行“大產業”布局,在政策支撐、稅收優惠、人才供給等方面培育、支持、帶動龍頭企業發展,以企業為核心載體,布局、推動區域內農業“大產業”發展。3.2用市場無形的手,吸引人才。用待遇引人,用待遇用人,用待遇留人。根據區域內“大產業”布局和產業支撐主體企業的主要需求,運用市場的方式,在引進和使用人才方面,用“真金白銀”引進農業領域的專業人才。建設專業隊伍,深入基層培訓各類農業種植技術,進入企業培養加工和營銷人才,完善產業發展人才機制。3.3用區域公共品牌,推廣產品。塑造區域品牌,制定區域品牌的標準。統一貼牌,強化監測,不但要讓品牌“叫得響”,還要讓品牌可信賴。加強區域內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建立行業發展協會,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建立行業農業標準,加強農產品質量認證意識。相關政府部門要加強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的管理和監督,統一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認證。制定產品標準,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區域品牌的“含金量”、“含綠量”、“含新量”。加強品牌宣傳推介,用區域品牌推廣區域高質量農產品。

參考文獻:

[1]吳仲珍,劉麗丹,李育生,等.銅仁市紅薯產業現狀及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4(11):270-274.

[2]趙可金.“一帶一路”引發中國外交“哥白尼式革命”[R].2011—2018年察哈爾圓桌論壇資料合集,2019.

[3]于長潔.“一帶一路”背景下人民幣跨境結算影響因素分析[D].吉林:吉林財經大學,2019.

[4]宋鈺.服務于“一帶一路”戰略的公共課程包建設研究[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46-49.

[5]王煜洲,吳剛.“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路徑探究———基于國際貿易理論視角[J].商業經濟研究,2018(21):124-126.

[6]吳菲.“一帶一路”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現狀及對策分析[J].市場周刊.2020(2):131-132.

[7]蔣強.中國消費結構的蝶變[J].中國經濟報告,2018(12):76-79.

作者:馬偉東 范文虎 單位:山西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