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5 00:05: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氣候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汽車冷氣候試驗探究
1汽車在冷氣候環境中容易出現的故障及相應的試驗內容
1.1汽車在冷氣候環境中容易出現的故障
經過長期對冷氣候環境中汽車用戶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因冷氣候環境溫度極低、降雪較多,汽車經常出現冷車不能啟動、動力總成運轉不良、橡膠件和塑料件產生變形、車內供暖不足、門窗進風和進雪、風窗結霜等故障。另外,冷氣候環境道路路面長期積雪結冰,路面摩擦系數降低,汽車制動性能和操控性能隨之下降,導致車輛容易失控,道路上交通事故頻繁發生。針對以上冷氣候環境汽車用戶經常遇到的車輛故障以及環境道路等特點,汽車在開發階段進行冷氣候試驗是非常必要的。
1.2汽車在冷氣候環境中需要進行的試驗
汽車低溫冷啟動試驗主要考核汽車冷啟動溫度特性、汽車長期在冷氣候環境中的使用性以及產品性能隨使用而衰退后汽車在低溫環境下的冷啟動能力。汽車在冷氣候環境中使用,用戶經常將車輛置于室外,汽車經過整夜靜置。早上外出時,恰好是每天溫度最低的時候,汽車各個部件的溫度達到每天的最低值,此時如果汽車無法正常啟動,則給用戶帶來諸多不便。在冷氣候環境中,汽車良好的冷啟動性能是用戶使用汽車的保障,即使天氣出現極端低溫,汽車也應該能通過輔助啟動正常工作。在冷氣候環境中,汽車發動機冷卻液、發動機機油、車用燃油、電瓶等部件的抗低溫性能以及整車的標定都會影響汽車的冷啟動性能。汽車的橡膠及塑料零件在冷氣候環境中工作,因溫度寒冷且溫差較大,零件容易產生變形、開裂、性能下降等問題。汽車內外飾及車身零件的變形、開裂會影響車輛外觀、車輛密封性、車內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聲、振動與聲振粗糙度)性能;汽車橡膠及塑料管路零件變形會導致油液、氣體滲漏;底盤橡膠零件的變形會引起車輛行駛噪音增大,車輛行駛舒適性降低。汽車電器件經常會出現電器件接頭因低溫變形而接觸不良,零件長時間工作后熱熔化變形,顯示器不能正常顯示,開關變形而無法打開或關閉等功能下降或失效類故障,嚴重時會導致車輛使用性能下降甚至停駛。汽車運動類零部件是汽車用戶經常接觸的汽車部件,如車門、車窗、座椅、后視鏡、風窗刮水器、行李箱蓋、發動機蓋等。在冷氣候環境中,空氣中的水遇冷凝固在零件上,潤滑脂粘度增加,橡膠件、塑料件硬度增加,空氣彈簧壓力減小等現象都會影響運動零件的正常工作,產生噪聲、發澀、失效等故障。汽車發動機油、變速箱潤滑油的粘度隨環境溫度的降低而增加,燃油揮發性能隨環境溫度的降低而下降。發動機起動后暖機時間長、熄火后溫度下降快、節氣門體內結冰、空氣管路內結冰、輪胎硬度增加等現象都會影響到汽車的加速性能和駕駛性能。在汽車的開發階段,汽車研發人員通過對冷氣候環境中汽車駕駛性能評估,及時發現汽車駕駛性能方面的不足,反復對汽車駕駛性能進行調校,最終將具有良好駕駛性能的汽車產品交給用戶。在冷氣候環境中,人體感覺到最舒適的環境溫度為17~20℃,而實際環境溫度與舒適溫度相差20~50℃甚至更多,所以要求汽車暖風系統具有良好的制熱效果,同時車廂內需要新鮮空氣流通。因車內外溫差大,車內乘員呼吸時的熱蒸汽容易在車窗玻璃上結霜、結霧,給駕駛員駕駛車輛造成安全隱患,同時影響車內乘員的觀光。因此,車輛在行駛時應能夠快速融化車窗內外的結霜,減少結霜對車內乘員特別是駕駛員視野的影響。汽車除霜試驗中,車輛需要在-20℃以下的室外環境中靜置一夜(12小時以上),使車輛充分冷卻,車輛擋風玻璃上應形成霜凍,如果霜凍未達到要求,應采用人工制霜。進入車內試驗人員應在室外環境中停留5分鐘后進入車內進行試驗,以減少衣物熱量對試驗結果的影響。試驗人員進入車內后立即啟動車輛,打開車輛暖風和除霜系統,每5分鐘記錄一次擋風玻璃上霜凍的融化情況。在擋風玻璃上的霜凍完全融化后進行車輛除霜功能動態評估,動態評估時,車內乘員應達到車輛額定載客數,車輛以不低于60km/h時速行駛50km,在行駛過程中檢查車輛的結霜情況。為了減少陽光對試驗結果的影響,試驗必須在日出前完成。降雪時如果環境溫度較高(-10℃以上),雪呈雪花狀,而且比較粘,俗稱濕雪。汽車在被濕雪覆蓋的道路上行駛,雪會附著在汽車底盤、車身底部等部位并凝固,導致汽車駐車制動以及散熱器風扇、懸架、高度調節傳感器等車身下部運動零件的功能減退甚至失效,同時雪中的融雪劑和污染物對汽車零部件造成腐蝕損害。檢查車輛在濕雪道路上行駛后車輛底部附著的積雪對車輛性能所造成的影響稱為雪包圍試驗。雪包圍試驗需要試驗車輛在下雪時或下雪后道路積雪未被其他車輛壓實的普通道路上進行,車輛在積雪道路上行駛100km后在室外靜置一夜(12小時以上),然后對車輛進行駕駛性評估和車輛底盤部件靜態評估,檢查車輛附著的積雪是否對車輛造成駕駛安全和底盤部件的永久性失效。如果環境溫度較低,下雪時雪呈細小顆粒狀,粘度很小,降落在道路上時容易被風吹走,俗稱干雪。汽車在下降干雪的環境中行駛,雪容易入侵到汽車乘員艙、發動機艙、行李艙以及冷卻風扇和空濾器等部位。干雪在冷卻風扇和發動機周圍運動零件上堆積,因發動機周圍溫度較高,堆積的雪融化后粘附在風扇葉片、電機及其他發動機附件零件上,當發動機停止工作后各零部件溫度降低,粘附在零部件上的雪水凝結成冰塊,發動機再次啟動后,零部件上凝結的冰塊嚴重影響風扇、皮帶等旋轉零件的正常工作并對金屬零件造成腐蝕影響。如果干雪侵入并堆積在空濾器中,并進一步凝固,將影響發動機進氣性能,使發動機的動力性能下降,嚴重時會導致發動機熄火,車輛停駛。檢查車輛在干雪環境中行駛時雪進入車輛各艙后對車輛所造成影響的試驗稱為雪進入試驗。雪進入試驗需要試驗車輛在專門的試驗場地中跟隨揚雪車進行,揚雪車將場地中積雪揚起模擬實際下雪環境,試驗車輛緊隨揚雪車,揚雪車和試驗車速度保持70km左右為佳,試驗總計行駛50km。每25km對車輛乘員艙和發動機艙的進雪情況以及車輛的行駛性能進行檢查,評估車輛在干雪環境行駛時是否存在缺陷。通過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在冷氣候環境中各種道路的摩擦系數遠低于普通氣候環境中的各種道路。汽車在低附著路面行駛時,車輛制動距離明顯增大,穩定性降低。隨著汽車技術的日新月異,現代汽車用于提高汽車制動性能和行駛穩定性的ABS(Anti-lockBrakingSystem,防抱死制動系統)、ESP(ElectronicStabilityProgram,車身電子穩定系統)等功能也越來越廣泛。減小汽車制動距離,提高汽車制動穩定性和行駛穩定性,則有力地保證了汽車駕駛的安全性。圖2是汽車是否安裝ESP對汽車在冰雪道路彎道行駛的影響。(a)未安裝ESP(b)安裝ESP(c)未安裝ESP過多轉向正常行駛不足轉向在冷氣候環境中,由于公共道路上的積雪會被及時清除或融化,以及汽車用戶長途旅行,駕駛員經常會在積雪道路、冰雪道路、結霜道路、干燥道路等各種綜合復雜的路面上駕駛,汽車良好的操控性能和NVH性能會給駕車者帶來駕駛樂趣。汽車輪胎是影響汽車操控性能和NVH性能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汽車用戶正確使用輪胎能夠有效提高汽車的駕駛性能和汽車行駛的安全性。冬季輪胎在冰雪路面的加速、制動、操控、NVH等綜合性能遠優于四季輪胎和夏季輪胎。針對冷氣候環境道路情況復雜的特點,對汽車進行相應的操控性能、NVH性能等方面的綜合調校和評價是必不可少的。表2中列出了對汽車輪胎、汽車操控及NVH方面的試驗評價內容。汽車產品在冷氣候環境的耐久性試驗,可有效考核汽車產品各項冷氣候性能指標的穩定性和汽車產品在冷氣候環境中使用的可靠性。
2結束語
氣候變化科技方案
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對世界各國產生了日益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聯合國安理會于**年4月首次討論了氣候變化與安全問題,在德國舉行的G8+5峰會繼2005年后再次把氣候變化作為主要議題之一。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公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教育部、財政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海洋局、中國科協聯合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通過科學技術手段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為有效貫徹落實《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確定的重點任務,統籌協調我市氣候變化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全面提高我市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特制定本綱要。
一、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市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務
(一)氣候變化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有較大影響
科學研究表明,近50年來人類活動導致了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預計到本世紀末,全球地表平均增溫將達1.1℃—6.4℃。這種變化已經并將繼續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產生重大影響。
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市氣候也有明顯的變化。1986—**年,我市出現了9個暖冬,尤其是1997年以后氣候進入新的偏暖時段,年平均氣溫18.7℃,偏高0.3℃。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我市極端氣候事件頻繁出現,氣象災害增多、影響加重。2006年,我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特大高溫干旱,直接經濟損失近100億元;**年我市西部出現115年來最強的區域性特大暴雨,直接經濟損失近30億元。氣象災害對經濟社會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呈增加趨勢,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
天氣,氣候與水
世界氣象日
對人類來說,現代天氣,氣候與水日益取得巨大的,新的價值,但又處于變化和危機發展的時代。自古以來,危機都是發展的動力,當前的危機主要來自人類自己,在認識與處理現代氣候變化與水荒問題的過程中,人類的生產,生活與思維方式也隨之改變。
大氣就像一部大機器,它的能源是太陽輻射。主要受到天文因子(如緯度的差別)和地表層因子(如海陸差別與地形,植被等)的影響,轉變成為熱能,一般用溫度表示。溫度有緯度的差別,也有區域與地方的差異。最突出的區域差異是海洋與陸地熱力性質不同造成的。溫度差異是產生氣流的主要動力。一般大氣環流,季風環流與其它風系被稱為熱力環流,因為它們都是熱力差別推動的環流系統,前蘇聯科學家舒列金形象地簡稱之為熱機。氣流循環又帶動水分循環。這兩種循環是互相影響,共同產生各種天氣氣候與水文現象。
水分主要通過海水蒸發進入大氣,并由氣流輸進大陸后,以降水的形式到達陸地表層,形成多種多樣性和五光十色的水氣現象。降水與溫度是地球上產生各種氣候帶與氣候區的原因,當前人們所說的氣候變化主要指的就是長時期里溫度與降水的變化。降水的強度與持續的時間對生產生活有決定性影響,也是風調雨順或旱澇災害的主要原因。
天氣氣候與水分循環在正常情況下,有利于生產的發展。但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里累次出現人們難以適應的異常現象,這就是災害。澇災就是降水量超過農業生產承受能力的上限,旱災則是低于需水量的下限,熱害是溫度高于生產承受能力的上限,冷害則是農作物難以忍受的下限。因此,幾千年的歷史既是人們開發利用天氣氣候與水資源的歷史,也是人們同旱澇與冷熱災害的斗爭史。夏禹治水與羿射九日等傳說故事就是人們對古代災害的回憶與想象的文學表現。
美好地球上的天氣氣候與水都是宇宙中極其珍貴的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災害從反面反映了這種資源的價值,告訴人們如何去認識和珍惜自然給予人類的這種恩賜。
哈密瓜栽植氣候因素
哈密瓜素有“瓜中之王”之稱,外形美觀,風味獨特,芳香濃郁,肉軟味甜,含糖量高,原產于非洲、中亞和南亞地區溫暖干旱的氣候環境中,我國露地栽培的主要產地在新疆和甘肅省河西走廊一帶。五家渠市位于新疆烏魯木齊市北郊,地處天山博格達峰西北麓,準葛爾盆地東南緣,墾區盛產瓜果、蔬菜、糧食和水產品,其中農六師103團種植的哈密瓜馳名疆內外,創年產10萬t歷史,以“紅心脆”、“黃金龍”品質最佳。五家渠哈密瓜除推廣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等無公害生產技術外,還采取早、中、晚3種種植管理方法,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哈密瓜生產基地,該地區哈密瓜被國家農業部批準為綠色食品。由于哈密瓜在原產地氣候條件下形成了喜熱、喜干燥和喜強光照的生長特性,對環境條件要求極為嚴格,其生物學特性與生長環境尤其是氣候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分析探討哈密瓜產地氣候條件對哈密瓜生長發育和品質的影響,對加強當地哈密瓜生產基地建設和哈密瓜種植、提高優質哈密瓜經濟效益至關重要。
1哈密瓜生長發育適宜環境
1.1溫度
哈密瓜屬喜溫作物,其生育期各個階段對溫度的要求都不相同。哈密瓜種子發芽時對溫度要求較高,最適宜的發芽溫度為28~30℃,在最低溫度為15℃、最高溫度為30℃的環境中24h開始發芽;溫度越低,萌芽越慢,溫度長期低于15℃時,種子就會霉爛。苗期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5~30℃,溫度低于13℃或高于40℃均停止生長。當白天溫度為30℃、夜間溫度為20℃時是花芽分化期形成雌花的最適宜溫度,若夜間溫度超過25℃,則花芽分化推遲、節位高且少。哈密瓜開花座果期以25~30℃最適宜,18~30℃是果實膨大期最適的溫度,夜間溫度過高對果實發育不利。
1.2濕度與水分
哈密瓜具有強大的根系,植株蒸騰作用旺盛,保證其能在強光照下維持較高的光合作用水平,形成喜燥怕濕的特性。哈密瓜苗期對土壤水分要求較低,以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70%為宜;此后生長期需水逐漸增加,果實發育期是哈密瓜水分需求臨界期,隨著果實的成熟需水量逐漸減少。空氣濕度和降水量是哈密瓜傳染性病害大面積發生的誘因之一,嚴重時引起成熟期裂果現象,因此,對土壤濕度的要求應隨著哈密瓜生育期變化而變化。
山藥種植氣候因素
河南省虞城縣位于豫東地區,縣內地形平坦,農業十分發達。虞城縣種植山藥有400多年的歷史,其山藥產量高,質量好,有“一品山藥”的美譽。虞城縣山藥種植戶一般在3月中下旬培育山藥幼苗,4月中旬為山藥幼苗定植培土,經過4、5月的幼苗培育生長后,6月開始長出地上葉子和根蔓,7月中旬山藥的地下根莖開始發育長大,8、9月為山藥的主要發育膨大期,10月中下旬成熟收獲[1-3]。雖然虞城縣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適宜,但不同的氣象條件對山藥的品質和產量影響較大。該文對虞城縣山藥種植的氣候條件進行分析,對當地山藥的科學種植具有較大的參考意義。
1虞城縣山藥種植的氣候條件
1.1溫度
山藥種植對氣溫有較高的要求。一般山藥幼苗的生長和發育要求地面氣溫不低于9~10℃,山藥后期生長時的最適宜溫度在22~30℃。虞城縣的多年平均氣溫為14℃,極端最低溫度和極端最高氣溫分別在0、40℃左右,而極端最低氣溫通常出現在冬季,對山藥的影響較小。虞城縣春季氣溫回升比較快,地面氣溫也通常超過9℃,因而比較有利于山藥幼苗的培育。4月下旬進行大田定植移栽后,虞城縣當地的氣溫一般在16℃以上,能夠保證山藥生長的溫度條件。從山藥生長的積溫條件來看,虞城縣超過10℃的年平均積溫為5132℃,超過15℃的年均積溫為3670℃,十分適合山藥的生長。注意事項:當氣溫低于15℃時,不利于山藥開花接種。因此,如果在山藥花期遭遇連續低溫,要采取人工干涉,防止開花不利而影響山藥產量[4]。
1.2水分
山藥是一種對水分十分敏感的經濟作物。連續干旱會導致山藥發育減緩,產量降低,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絕收;而降水過多后若不及時排澇,又會導致田間積水,并影響土壤的空氣流通,導致山藥植株抗病蟲害能力差,嚴重影響山藥的品質和產量。從虞城縣的降水條件來看,當地春季一般降水量較少,夏季降水充沛,秋季降水最少,冬季有降雪天氣發生。虞城縣的多年均降水量為726mm。虞城縣的春季正好處于山藥幼苗的生長期,對水分的要求不高,比較有利于山藥的幼苗生長;虞城縣的夏季降水十分充沛,6—8月降水量超過380mm,常有短時強降水出現。因此,要注意田間的排水和疏通,盡量減少田間漬水[5];虞城縣的秋季降水量較少,若遇到夏末的高溫伏旱,應采用田間開溝引水的辦法進行灌溉,防止長時間干旱對山藥產量的影響。
肺炎對氣候因素響應研究
摘要:病毒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嚴重威脅著人類及動物的生命健康。目前還沒有特效藥物及商品化的疫苗,故加強對病毒的非生理性影響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國內外有關肺炎對氣候因素響應研究中應用的模型作了比較,并對造成國內外相關研究差異性的原因進行分析,以期為未來進行更完善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肺炎;氣象因素;模型
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病毒(SARS-CoV-2)引起的一種新發人畜共患傳染病,已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廣泛的傳播。該病不僅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也可感染多種動物(狗、貓、老虎、獅子、水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7月22日公布的最新疫情報告顯示,全球COVID-19確診病例達14765256例,死亡病例達612054例[1]。目前,國內外專家、學者都在各自領域內積極探索控制疫情的措施、安全有效的救治方法。許多研究表明,氣象因素與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密切相關[2-3]。例如,氣溫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的傳播有關[4];在寒冷、干燥的空氣中,流感傳播會增強[5]。因此,在沒有特效藥物和商品化疫苗[6]的情況下,加強對SARS-CoV-2生存、傳播條件等非生理性影響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肺炎對氣候因素響應研究中的模型應用
1.1線性回歸模型。線性回歸模型(LinearRegres-sionModel,LRM)是統計學中最基礎、應用最為廣泛的數學模型[7],按照研究變量的數量可分為一元線性回歸(UnaryLinearRegressionModel)模型和多元線性回歸模型(MultipleLinearRegressionModel)。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一般用于研究多個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線性關系,相較于只研究單一變量的一元線性回歸模型而言,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優勢是:適用范圍更廣泛和預測結果更可靠。但LRM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數據適用范圍窄、不能有效描述非線性關系。Yao等[8]采用多元回歸方法來探討氣溫、相對濕度、紫外線輻射與COVID-19同期發病率和R0(在完全易感人群中由初始感染個體產生的繼發病例的預期數量)的關系。Auler等[9]以巴西確診病例最多的5個城市為研究對象,對每個城市的絕對濕度與傳播率進行了線性回歸分析,以確定每個城市氣候條件的特殊性及該條件如何影響COVID-19的傳播。1.2廣義線性模型。廣義線性模型(GeneralizedLinearModel,GLM)是線性模型的推廣,引入連接函數,擴展了一般線性模型中因變量的適用范圍,進一步克服了線性回歸模型的缺點[10]。Liu等[11]在控制人口遷移的同時,利用GLM探討了中國除武漢外另30個省會城市的氣象因素與COVID-19累積病例數之間的關系。Ujiie等[12]采用基于Poisson分布的GLM,將中國入境的游客數量作為額外變量,來分析日本各地累積患病數與氣溫的關系。其優勢體現在擴大了線性模型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范圍,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模型中只包括固定效應。1.3混合模型。近年來,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混合模型(MixedModel)在數據分析領域逐漸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當模型中的固定效應不能完全解釋區域差異時,需引入隨機效應,以增加建模的準確性[13]。即混合模型的優勢為:既包括固定效應又包括隨機效應,可以靈活有效地將不同來源的信息進行組合、分析。按照模型中響應變量的類型,混合模型可分為線性混合模型和廣義線性混合模型。(1)線性混合模型:線性混合模型(LinearMixedModel,LMM)是在一般線性模型中加入了隨機效應,其優勢為同時包含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且固定效應及隨機效應均與響應變量呈線性關系。許多相關研究使用LMM將氣象因素與可能影響COVID-19傳播的其他因素,如人口密度、政府衛生支出、醫院床位數量等一同納入研究,并加入隨機效應項,如國家/地區層面影響等[14-15]。相較而言,LMM的擬合程度要優于線性回歸模型,在處理帶有隨機效應問題時具有優勢。(2)廣義線性混合模型:廣義線性混合模型(GeneralizedLinearMixedModel,GLMM)是GLM和LMM的擴展[16-17],其優勢體現在既使因變量不再要求滿足正態分布,也可同時包含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Mao等人[18]分別計算月平均氣溫、最低氣溫和最高氣溫的日平均值與累積病例數之間的關系,建立GLMM,該研究首次發現溫度對COVID-19傳播有顯著影響,二者之間可能存在非線性的關系。1.4廣義加性。模型廣義加性模型(GeneralizedAdditiveModel,GAM)是對GLM的拓展,可擬合因變量與自變量間的非線性關系[19-20]。其優勢在于降低了線性設定帶來的模型風險,可以靈活研究變量間的復雜關系[21]。近期,GAM被廣泛用于相關研究中,使用GAM對COVID-19感染病例數、死亡病例數與地理變量(氣候因子、地形、人口密度等)進行研究,在分析氣象因素的同時還可考慮與非氣象因素間的關系,增加了研究結果的可靠性[22-25]。相對于簡單線性GAM而言,對數線性GAM將參數進行對數轉換,可顯著提高了模型的性能,使預測精度顯著提高[26]。1.5分布滯后非線性模型。分布滯后非線性模型(DistributedLagNon-linearModel,DLNM)是以GLM和GAM為基礎,利用交叉基函數給暴露-效應關系增加滯后效應后建立的暴露-滯后-效應關系函數[27]。其優勢在于可以同時評估暴露因素的非線性效應和滯后效應。Shi等人[28]使用DLNM來探究每日平均溫度與COVID-19每日確診病例之間的暴露-滯后-效應關系,將交叉基函數用于溫度,結果表明溫度與COVID-19日發病率之間存在明顯的時滯關系。
2國內外相關研究差異性分析
氣候變化領導人會議講話
各位同事:
很高興同各位同事相聚在風景秀麗的洞爺湖畔,就氣候變化問題交換意見。
隨著世界經濟特別是各國工業化快速發展,全球能源、環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去年在德國海利根達姆舉行的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議上,大家就氣候變化問題坦誠深入交換意見。此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通過了“巴厘路線圖”,樹立了國際社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里程碑。我們今天的會議,既是國際社會為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的新努力,也是為推動落實“巴厘路線圖”采取的重要行動。希望會議能促進溝通、凝聚共識,為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注入新的動力。
氣候變化問題,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應該在可持續發展框架內綜合解決。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應該以處理好經濟增長、社會發展、保護環境三者關系為出發點,以保障經濟發展為核心,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以節約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加強生態保護為重點,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不斷提高國際社會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參加今天會議的各國發展階段不同、科技水平不同、所處環境不同,應該本著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為應對氣候變化積極作出自己的努力,并力求有所作為。我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要在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方面發揮示范作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定了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框架、原則、目標,反映了各國經濟發展水平、歷史責任、人均排放的差異,規定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應該作出的努力。發達國家應該嚴格履行《京都議定書》確定的減排目標,并切實兌現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的承諾。發展中國家要在可持續發展框架內,積極采取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淺談氣候難民國際法保護
摘要:氣候難民是指一些地區因氣候加速變暖,干旱、洪澇越發常見,導致稻物歉收,森林火災頻發,海平面上升而不得已跨國界遷徒的新型臨時或永久居住的人。它是國際氣候大會上無法繞開的話題,聯合國在1951年已通過了一項難民公約,但貌似在現實中太不適用,其地位仍難以得到保障。在經歷過讓•查爾斯島、圖瓦盧、格陵蘭島、加利福尼亞以及南北極等地區因遭受氣候災害而產生大量的難民,此問題步入爭論巔峰,各國依次頒布相關的幫助難民的政策以及制定國際人權保護的法律法規,以此達到預防補救和減少此現象的效果。
關鍵詞:氣候異常變化;氣候難民;國際法;人權保護;國家責任
ChrisBrunet島民曾說“我們同意遷移,但這仍讓我們覺得流離失所。”據聯合國統計因氣候移民預計到2050年被迫遷移的人口可能將達到1.5-3億。運用國際法來保護難民人權問題迫在眉睫,但目前國際法未將氣候移民視作難民,因此他們將得不到目的地國家的接收、承認與庇護,致使已焦灼的非法移民問題變得更為敏感。在這個戰爭、恐怖主義和種族迫害已制造了大量難民的年代,跨境氣候移民的到來,意味著這將是一場格外艱巨的挑戰。如何實現難民權益的最大化?如何使各國在這場挑戰賽中均達共贏局面?
一、氣候異常變化
①對難民的影響首先是影響難民生計,格陵蘭島中海豹和鯨魚的死亡使靠其油脂和皮革來取暖和制作捕魚船的愛斯基摩人不得不遷徙。亞利桑那中西部熱浪使農業歉收而被迫遷移。其次是影響難民國土與生命安全,IsledeJeanCharles其已流失近98%的土地面積,島上的土著民Biloxi-Chitimacha-Choctaw部落現存不足百人。國土平均海拔不到4.5米的圖瓦盧如今宣布將舉國搬遷至新西蘭。阿拉斯加一些地方因永凍土的融化變得無法居住。墨西哥平均每年60—70萬人的因沙漠化被迫遷移。2005年約200萬人因Kat-rina和Rita颶風對墨西哥灣沿岸的侵襲而無家可歸。Elizabethtown在4天內的降水量達約913毫米使威爾明頓被洪水隔絕成為孤島。颶風瑪麗亞2017年在美屬波多黎各造成超過4000人死亡。WorldBank2018年警告各國政府預計2050年非洲撒哈啦沙漠以南8700萬人、南亞4000萬人和拉丁美洲1700萬人的氣候難民將面臨生存危機。本世紀末海平面有可能上升1.8米,屆時美國海岸線將被重劃,沿海地區將有約1300萬人被迫遷移。康乃爾大學最新研究到2100年,全球變暖或將導致約20億人無家可歸,淪為“氣候難民”。
二、國際法中人權保護的不足
高原夏菜種植氣候劃分研討
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夏秋季節氣候炎熱,不利于蔬菜生產,導致這些地區6-9月蔬菜供需矛盾突出。高原夏菜指利用高原夏季涼爽、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氣候特點,在高海拔灌溉農業區生產優質蔬菜,以滿足東南沿海城市6-9月的蔬菜淡季需求。另外,隨著世界蔬菜貿易的發展,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夏季蔬菜的需求呈不斷上升態勢。以甘肅為核心的高原夏菜基地獨具氣候特色,已發展成為我國蔬菜消費需求中必不可少的“高原夏菜西菜東調”基地。2008年,甘肅省高原夏菜種植面積為20萬hm2,總產量達550萬t,給蔬菜產區農民帶來年人均1000元的經濟收入,占到蔬菜產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為區域農村與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高原夏菜已成為甘肅省農業產業中發展速度最快、質量最好、效益最高的支柱產業之一。甘肅省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匯區,跨亞熱帶、溫帶和寒帶3個氣候帶,地貌及氣候條件復雜多樣。由于高原夏菜的經濟效益好,有些地方不顧蔬菜生長的氣候要求而盲目種植,導致收成不好,遭受了一定的經濟損失;有的地方品種結構不合理,造成高原夏菜產量低、品質差,經濟效益不高。因此,只有根據高原夏菜的生態適應性進行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才能充分發揮氣候資源在高原夏菜生產中的優勢,實現高原夏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但目前尚未見關于甘肅高原夏菜氣候區劃研究的報道。為此,本研究選取熱量、水分、光照等多種指標[1-2],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統聚類分析方法[3],對甘肅省高原夏菜的種植進行氣候區劃,以期為甘肅各地高原夏菜的合理種植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區劃范圍
研究區范圍僅包括甘肅省境內當前實際種植高原夏菜的區域,該區海拔1100~2600m,經緯度為:35.37°~40.53°N,94.68°~105.08°E。
1.2研究資料
本研究所用的26個縣(區)氣象資料(包括歷年逐月平均氣溫、降水量、日照時數等),來自區劃范圍內國家氣象站1949-2000年的記錄數據。26縣(區)包括瓜州縣、白銀區、安定區、敦煌市、皋蘭縣、高臺縣、古浪縣、會寧縣、金塔縣、景泰縣、靖遠縣、肅州區、蘭州市、臨洮縣、臨夏州、臨澤縣、民樂縣、民勤縣、山丹縣、涼州區、永昌縣、永登縣、榆中縣、玉門市、甘州區、夏河縣,依次編號為1~26。根據高原夏菜生長的主要生態因子要求,將其分為以下幾種:
氣候變暖對農業影響論文
1寧夏氣候概況及氣候變化的事實
寧夏干旱少雨、風大沙多、日照充足、蒸發強烈,冬寒長、春暖快、夏熱短、秋涼早,氣溫年、日差較大,無霜期短而多變,干旱、冰雹、沙塵、霜凍等災害性天氣頻繁,全區各地氣溫、降水南北差異明顯,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遞減(由南部涇源縣的620mm降低到銀北地區惠農縣的168mm,南北相差452mm);氣溫由南向北遞增(年平均氣溫由南部的5~6℃,上升到北部的8~9.9℃)。
圖11385-2000年青藏高原溫度變化曲線
Fig.1changeoftemperatureinTibetanPlateaufrom1385to2000
圖2新疆北部3站年降水量變化曲線
Fig.2changeofannualprecipitationof3stationsinNorthXinjiang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4氣候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