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態環境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07:49: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村生態環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生態環境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策略

1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分析

(1)農村村民的生態環保意識相當薄弱。假如我們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來分析環境意識,可理解成人與自然環境關系反映出來的社會思想、理論、意志等觀念形態之總和。文化素質與思想觀念可謂是決定人的行為的重要因素。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總體上較為滯后,農民群眾的文化程度有限,環境保護的意識相當淡薄。對于眾多農村群眾而言,環保還是一個人們并不怎么熟悉的詞匯,而環境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也不是很顯著。

(2)生態環境管理體制不夠完善。當前,我國市、縣兩級設有專門的環境保護部門,主要負責的是轄區之中的環保工作,而鄉鎮一級政府則普遍設置了行使環境管理職能的機構,一般情況下只是由一位副鄉長分管,另設一位兼職環境保護管理人員。但是,隨著我國鄉鎮管理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國土與規劃等部門實施垂直管理之后,很多地方名義上兼職的環境保護管理人員已經名存實亡,鄉鎮與村組的環境保護工作陷入到停頓之中,而各市(縣、區)環境行政部門往往因為中心城區的環境管理任務十分繁重而將工作的重心放在中心城區上,因而也就缺乏足夠多的精力來強化對農村地區生態環境管理與建設,從而讓農村環境管理顯得極其薄弱。同時,農村地區的環保投入也嚴重滯后,不僅農村地區鄉鎮的可支配收入相當有限,無法承擔起治理環境需要的各類工作經費,而且本區域范圍之內的環境污染治理資金一直都用于城區之中的大型公用設施以及重點工業污染企業的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方面,對于郊區生態環境治理往往只局限于城鄉結合部環保項目建設上,在農村地區的生態環保投入就更少了。

(3)農村生產經營方式較為粗放。在資源相對稀缺的條件之下,生產方式可以說是影響生態環境是否能夠得到持續保護的一個重要的決定性因素。通過資源集約循環這一生產方式能提升資源之利用率,切實降低廢棄物所具有之排放量,進而形成生態環保的外在力量。傳統意義上的粗放型生產的作用與之截然不同,有時甚至還會導致對環境產生破壞作用,進而加劇了生態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巨大矛盾。在單一地追求農產品數量升值與收入增加的背景下,農村地區的化肥用量正在不斷增加,而化肥已成為我國農村面源污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我國還是農藥生產與使用的大國,農藥是導致面源污染的另一重要原因。我國城市工業生產中所產生的"三廢"以及市民生活之中所產生的廢物往往沒有經過合理的處理就排入到環境之中。當前,大量工藝十分陳舊、設備相當簡陋、能耗比較高、污染又重的企業由于在城鎮之中無法立足,這也導致了農村環境管理的力量極為薄弱,而鄉鎮企業又有很多屬于重污染型企業。就企業自身狀況而言,大多數企業并無專業的污染防治設施設備。同時,鄉鎮企業也未能形成規模化經濟,難以承擔污染治理的相應費用。同時,我國鄉鎮企業在改革開放之初就一哄而上地進行大發展,因而也就沒有相應的配套技術經濟政策進行合理的引導,這就會無可避免地產生盲目性與隨機性,展現出多、小、散等狀況,因而在布局不盡合理,不利于對污染施行集中化治理。

2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策略

(一)通過宣傳教育以提升農民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

查看全文

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綜述

摘要:我國鄉村旅游發展迅猛,在帶來明顯經濟、社會效益的同時對鄉村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各方必須共同努力,關鍵是要保護和建設好農村生態環境,減少鄉村旅游對農村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及協調發展。

關鍵詞:鄉村旅游;農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自20世紀八十年代,鄉村旅游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蓬勃發展起來,現已成為我國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據測算,2008年全國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過3.85億人次,鄉村旅游收入達到573億元,農民直接就業達到495萬人,間接就業、季節性就業達到1,840萬人。然而,在鄉村旅游快速發展的同時,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農村生態環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嬗變。為此,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已成為鄉村旅游乃至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

一、鄉村旅游及農村生態環境

鄉村旅游是立足于農村,利用鄉村自然和人文景觀、農耕文化、農家生活、民俗民風等旅游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和開發設計,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教育、娛樂、健身等多項需求的旅游經營活動。它的生命線是鄉村性,表現為鄉村性的建筑、服飾、食品、田野、果園、環境等自然物質方面和鄉村的民俗傳統、鄉風鄉貌、語言文化、制度規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態的或鄉村性的生態環境,包括鄉村性自然生態環境和鄉村性人文生態環境。

鄉村旅游的產生與發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時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人們在物質生活不斷得到滿足的同時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滿足,同時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而渴望遠離喧囂的都市、回歸淳樸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對鄉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動力;二是農村謀求脫貧致富,縮小城鄉差別,由此構成了鄉村旅游強大的供給動力。

查看全文

農村生態環境現狀與保護對策

摘要:目前,我國在對農村的現代化建設當中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農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顯著地提高。但是,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使得農村的生態環境建設受到非常大的影響。所以有必要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提升農村環境保護力度,以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基于此,文章就農村生態環境現狀與保護對策進行簡要的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個借鑒。

關鍵詞:農村生態環境現狀保護對策

1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現狀

近年來,農村居民收入顯著提高,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增加其排放量,和農村治理污染物能力嚴重滯后。以某縣城為例,據統計,各類生活源垃圾產生總量為7.5萬t,處理量為5.8萬t,排放量為1.8萬t,處理率僅僅為76.7%,由于管理不善,廢棄物沒有很好地綜合利用,亂堆亂倒現象嚴重,向河體傾倒的甚多,致使河床抬高,河道變窄。另外,醫院垃圾產生量為87.1t,全部無害化處理。此外,盡管全縣農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用能結構仍然粗放,主要以燃煤、柴草,造成一定程度的大氣污染。在生態環境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方面:

1.1村民環保意識不夠

我國將新農村建設設定為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項目,為了強化農村建設,縮小城鄉間的差距,應對農村環境予以嚴格管理,維持健康的農業發展環境與村民生活環境。但是,事與愿違,大部分農村在環境方面都存在問題,村民環保意識不夠是導致農村環境惡化的本質原因,制約著農村的生態建設與發展。由于村民的環保意識薄弱,其存在亂丟垃圾、廢水亂排的現象,進而影響農村環境,安全系數降低。

查看全文

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意義與對策

摘要:自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黨的報告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又再次強調指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尤其是目前相對薄弱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意義更為重要、問題更為突出。本文通過分析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分析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突出問題,提出從提高和普及農業科學技術、提升農村居民生態環保意識、協調推進城鄉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持續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步伐。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對策

“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也是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橋梁和紐帶,各個環節的建設均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自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并取得較為豐碩成果,尤其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成效更為顯著。相對來說,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難度較大、推進工作更為艱巨。黨的報告中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面對當前困擾農村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我們應積極分析挖掘問題根源,探索實踐出一條適應于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道路,為建設美麗富饒、生態宜居的鄉村保駕護航。

一、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

1.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能夠有效推動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問題事關國之根本,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能夠為農業生產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尤其是在糧食生產的主產區,土地、水資源等生產環境直接影響著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近年來,我們一直在加大農村生態環境監測和治理,但由于前期污染情況較為嚴重,再加上可耕地仍舊在不斷耕作,相應的治理修復期就會延長。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查證根源,從源頭治理和過程監控中大力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好、治理好耕地、水資源等,為糧食安全提供有效資源保障。2.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能夠有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黨的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面對農村發展現實和全面小康目標之間的差距,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發展指引了前進方向。新時代搞活農村經濟,不僅要強化農業基礎,更要在此基礎上大力推進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和三者之間的融合發展,形成有效的農業生產產業鏈,做強做大農村產業。而農村產業融合和經濟發展的前提是,必須擁有良好的投資環境、生產環境和人居環境,這就要求必須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推進農村環境走向生態宜居的發展道路。

二、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情況

查看全文

農村生態環境污水治理與建議

摘要:“十三五”期間,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取得豐碩成果,但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共建美麗鄉村的宏偉藍圖仍有一定距離。“十四五”期間,面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農村農業污染治理及農村工業污染治理等多方面問題,歸結于資金保障不足、規劃能力較欠缺及技術不完善等方面原因,可通過細化資金保障來源、科學匡算投入、科學幫扶、搭建技術共享平臺、健全“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及加大宣傳力度等方式,為“十四五”的順利實施保駕護航。

關鍵詞:“十四五”;農村生態環境;對策及建議

黨的五中全會提出,在“十四五”期間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村宜居環境將是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一環,且國家也一直在探索解決辦法。

1“十三五”期間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成效

1.1組織架構得到完善

完善的組織架構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2018年,機構改革組建生態環境部,明確了其制定并組織實施生態環境政策、規劃和標準,負責生態環境監測和相關執法工作等一系列主要工作職責。這次機構改革從本質上明確了生態環境部監督者的職責,使我國建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了基礎和條件[1]。

查看全文

從財政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

一、新時代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財政政策面臨的問題

(一)財政資金投入問題。一是資金投入不足。目前,公共財政支持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較為薄弱,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占用了大量現有資金,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投資回報率低,用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資金更加不足,污染治理率偏低。鄉鎮政府自身財力有限,導致鄉鎮政府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中能力不足。加之鄉鎮財政存在負債,受極其有限的財政資金制約,建設完善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的發展戰略難以得到真正落實。二是地區差異明顯。2011年以來,我國環保投資總額呈現先增長后下降的趨勢。國家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2014年為9575.2.億元,2015年為8806.3億元,減少768.9億元,下降8.03%,資金重點解決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污染問題。2017年中央財政用于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資金60億元,加大對湖北、陜西、河南、河北、山東等省的支持力度,財政資金的投入地區不均衡,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對部分原本就當代農村財經2018年第6期財力薄弱的地區而言,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資金匱乏,拿不出更多的財力用于生態保護;對經濟發達的地區而言,因其財政實力強、環境保護意識強,投入的財政資金多,有能力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推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即便是同一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也有微觀差異,由靠近城市的農村向遠離城市的農村遞減,距離城市越遠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財政資金投入就越少。三是考核機制缺失。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財政資金尚未建立系統的考核及激勵機制。現有的財政支持模式通常為:政府出資實施鄉村發展戰略,實施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尚未對區域性生態環境保護編制整體規劃,第一年開展重金屬治理,還未取得明顯成效,第二年又搞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由于長期規劃缺失,生態環境保護資金難以穩定投入,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職能分散在農林、環保、畜牧、衛生等職能部門,政出多門,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不明確,監管網絡不健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難以推進到位。(二)財政籌融資問題。一是籌融資渠道單一。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屬于公共領域,具有低回報的特點。因此,財政轉移支付是新時代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資金途徑。在當前體制下,社會資源大多不愿意投入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僅靠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非常有限,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財政籌融資方式較為單一,單一的財政轉移支付很難完全解決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困境。二是籌融資機制尚未建立。生態環境保護是公益事業,作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客體,村民應承擔農村村級道路綠化亮化、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等環境保護部分成本,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尤其生豬、奶牛、羊等養殖場帶來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較多,對其應征收特別環境保護費,用于處理養殖業影響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然而,目前向農村居住的村民征收生態環境保護費還沒有相關財政政策和法律依據作支撐,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籌融資機制尚待建立和完善。三是引導作用尚未發揮。目前,我國財政政策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還沒有充分發揮杠桿作用、資金合力作用和主動引導作用,推動農村商業銀行支持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機制還未建立;農村信用體系不牢、壞賬率高、信用失信現象嚴重等問題,農村商業銀行的信貸環境不良,增添了農村商業銀行的融資風險。只有發揮財政政策支持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作用、降低農村商業銀行融資風險,才能助推金融機構資金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支持。四是風險防范措施不完善。風險防范是針對一定主體而言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處理風險,可通過適當的財政政策來降低。政府財力固然重要,但光靠政府財力不足以推動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快速健康發展,特別是對于部分大型設施的建設,可重視利用市場上的民間投資、外資等多種力量,有效緩解政府財政資金匱乏的局面。當前,我國從事生態環境保護的風險投入資金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應充分發揮財政引導作用,將風險資金引入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領域。

二、新時代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財政政策應對思路

(一)找準切入點,改進轉移支付制度,搭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財政政策新平臺。現有的轉移支持制度沒有側重考慮農村生態環境因素,也超出了財政現有投入能力,缺乏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激勵引導。因此,中央和省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轉移支付力度,找準切入點,精準發力,用好用活公共財力,創新財政制度支持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落實縣區、鄉鎮兩級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搭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新平臺。一是強化地區空間因素。我國地大物博,地區之間生態環境存在差異。要充分發揮好公共財政助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科學規劃,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讓農村地區更高標準享受轉移支付,用新思維探索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新思路,從而較好解決地方政府的生態環境責任問題。二是強化生態功能因素。生態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理論和方法,不斷修訂、完善主體功能區規劃,對各個地區的生態功能進行定位,既提升本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又對其他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形成影響,因此,應強化生態功能因素,依據生態功能確定合理的轉移支付標準。三是強化現代化的指數因素。要運用現代指數因素法分解影響農村生態環境的各因素,具體分析地區因生態功能劃分而造成的機會成本損失以及地區經濟的發達程度。。一般而言,城市的現代化指數要高于農村,因此,現代化指數較低的農村應該享受比城市更高標準的轉移支付。(二)把握著力點,完善資金管理辦法,注入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財政政策新能量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強農村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綜合治理,著力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鄉村綠色發展,加強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建設。3月5日在參加全國人大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培育可持續發展資源。由此可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已引起高度重視,各級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財力推進鄉村綠色發展,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成為其中的關鍵。要把握著力點,嚴禁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業農村轉移,通過“兩個完善”來注入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新能量。一是完善財政資金使用和監督管理辦法。目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管理沒有較全面的實施細則,原有的《試行辦法》對資金使用和監管留下一定的變通空間,打“擦邊球”的現象時有發生。建議出臺《實施細則》,對資金使用和監督作出詳盡規定,建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績效考核機制,并作為財政獎補政策的重要依據,保障財政資金的有效使用。二是完善專項資金縣級財政報賬制。財政報賬制度規定財政部門管理資金、項目實施單位負責項目建設,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監督,可以有效防范項目主管部門擠占、挪用生態環保專項資金。要針對存在的問題,完善縣級財政集中報賬制,減少資金流轉環節,提高報賬制工作質量,建立報賬公示制度,自覺接受監督。(三)抓好落腳點,整合分散財力資源,提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財政政策新水平。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涉及農林、環保等職能部門,這些職能部門掌握有一定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財力資源。要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優先整合相關的財力資源,集中財力辦大事辦好事,創新財政制度支持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逐步實現城鄉環境一體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新水平。具體說來,要做到“三個不變”。一是財力資源的使用方向不變。要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的原則,統籌安排各類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保障各職能部門財力資源使用方向不變,科學合理地整合財力資源,力求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形成互為補充、有機結合的良好互動關系,保障其各司其職,確保部門履行職責,拓寬籌資渠道,做到財盡其用。二是財力資源的系統有序整合不變。整合財力資源是一項系統的基礎性工程,要統籌規劃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財力資源,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優先整合來源穩定的財力資源,做到循序漸進,系統有序,分步實施,結構優化。三是財力資源整合的長效機制不變。財政部門要做好自身定位,不缺位也不越位,做到集中整治與長效管理、治標與治本同步推進,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和有效措施,建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財政資金的長效管理機制,做好專項資金的管理工作,增強財政專項資金分配、使用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形成長效機制支持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參考文獻:

[1]吳天龍、楊春華.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亟待改革創新[J].北京,當代農村財經,2016(3):22—27

查看全文

農村生態環境監測與發展

摘要:創新體制機制,以生態創建為核心,促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開展,是廣東省改善農村環境質量的重要措施。本文主要以粵西北地區為例,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粵西北;農村生態環境;環境監測

粵西北區域涵蓋了廣東省連州、連南、連山和陽山等縣市及韶關、肇慶兩市的部分區域,總面積約8630km2。這些地區多為省級貧困縣。可持續化發展模式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根據廣東省農村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的相關內容,至2018年底,珠三角外圍三市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實現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全面覆蓋。禽畜養殖污染治理工作也會得到強化。美麗鄉村建設,是推動粵西北地區農村特色產業發展,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的重要舉措。在堅持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對農村生態環境監測、發展問題進行分析,可以為當地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支持[1]。

1粵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監測的主要特點與類型

1.1生態監測的主要特點。一般而言,綜合性、復雜性、長期性、分散性、檢測對象的對養性和監測系統的全面性為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特點。以粵西北地區為例,這一地區為南嶺丘陵地帶,生態環境與該系統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因而應用于這一地區的環境監測體系涉及了動植物監測、物候監測、氣象監測和森林監測等多項內容[1]。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是這一地區生態監測的主要影響因素[2]。下圖所示的內容為環境監測工作的工作流程:1.2生態環境監測的基本類型。現階段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主要有宏觀環境監測形式和微觀環境監測形式兩方面組成。粵西北地區涵蓋了粵西、粵北三個地級市,監控范圍較為廣闊,因而這一地區的環境監測工作為宏觀監測。生態調查技術、生態統計技術、生態制圖手段、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是宏觀環境監測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環境監測工作完成以后,相關人員可以通過圖件形式展示監測成果,進而在借助專業圖件和自然地圖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當地的宏觀區域生態變化進行分析。針對廣東省當前實施的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鄉村綜合環境治理工作與生態環境建設之間的結合,成為衡量粵西北農村環境建設的重要措施。

2粵西北農村地區生態環境監測的技術方法和相關指標

查看全文

美麗鄉村背景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策略

摘要:建設美麗鄉村的主要目的就是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為基礎,為人們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在這一要求下,農村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也成為了必不可少的工作。為此,文章就以Z村的實際情況為例,先指出其生態環境治理的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治理策略,希望可以為相關部門的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真正為農村群眾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關鍵詞:美麗鄉村;農村生態環境;治理

為推動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有序進行,農業部在2014年推進了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和美麗田園活動,并建成了一系列的美麗鄉村。基于鄉村建設,總書記提到,即使將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占據70%以上,那么,農村群體還會有四五億人,所以,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必須將美麗鄉村建設重視起來,補足農村發展慢的短板,對這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優化策略進行深入研究,為美麗鄉村建設和生態環境的治理提供有力支撐。

1Z村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問題

1.1生態文明意識不高深入分析

Z村的實際情況,當前Z存在美麗鄉村生態環境治理中還存在著不配合、不衛生等方面的問題,雖然現階段的情況與之前相比有很大的改善,但從整體上來看,生態環保水平低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經常會發現有很多的農藥瓶子扔在道路兩邊,很多村民在訪談過程中都提到了這一現象[1]。可見,當前Z村村民的公共衛生和環保意識普遍較差,這種環保意識不強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受教育程度不高,留守在村里發展的農民文化層次低,個人素養差,這就為生態環境的治理造成了很大阻礙。在上述分析中,雖然村內的大多數人都認為開展環保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污染物的實際處理上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如圖1和圖2所示,可見,村民環保意識普遍較低。

查看全文

新農村建設下生態環境研究

摘要:我國正是因為有著可持續的生態環境,文明才得到了重要的支撐去發展和進步。在我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新農村建設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經濟發展也較快,隨之的農村經濟也會逐漸增長。因此,為了加快農村地區的發展,讓農民的收入增加,拉近城市與農村的距離,減少差異化,就要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首要任務。但在近幾年,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的問題,例如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農村的環境問題愈加嚴重。因此要想更快的發展新農村建設,就要解決農村現在存在的環境問題,針對問題有的放矢地去做出一些相對應的措施來改善現在的環境,從而達到建設新農村的目標。

關鍵詞:生態環境;經濟;農村建設;可持續

引言

在我國現在的發展過程中最重視的就是建設新農村,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要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進而來建設小康社會。現在的農村建設發展速度較快,因此就會有許多的工業與農業的開發影響著農村的生活環境質量,城市中的許多企業將自己的工廠設在農村地區,就會影響農村的空氣質量以及生活用水的質量,間接地對村民產生一些威脅健康的影響,而在種植業中農藥、化肥等有關化學劑的投放也會間接的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規劃不完整、建設工程不完善的問題。農村中的空氣質量以及用水的質量急劇下降,并且噪聲以及垃圾的問題加劇,導致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因此,要想建設好新農村首要的問題就是解決這些問題。

1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存在的問題

1.1種養殖業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農村經濟來源中占比較多的就是養殖業與種植業,已成為農村當地居民經濟的重要支撐,而當這兩種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農民現在開始使用機器去進行大量的作業和使用農藥、進而來增加產量,獲得更高的利潤。但農民要求數量的同時卻沒有發現,這種做法嚴重地影響了當地農村的環境質量,導致地下水的化學物質含量過高,水土流失嚴重,這不僅損壞了當地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還影響了產物的質量。在養殖業中,養殖場將動物的糞便直接排放或者進行一些堆積,而動物的糞便中的硫化物直接影響到大氣中,形成了高濃度的臭氣層,嚴重地影響了大氣的環境,進而導致現在的空氣質量嚴重下降。而大量的糞便接觸到土地時,就會產生一些危害,進而導致那片土地的水土流失,農作物也很難再進行生長。在種植業發展中,農民為了急于求成,給農作物過量的施肥,這樣不僅會影響地下水的質量同時還會影響當地的土地資源。農民大量的使用化學藥物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同時還影響了當地的土壤以及水資源,也拉低了產品的質量。現在的農民為了獲得更高的利益,將利用現在人們對非應季水果的需求來進行種植,并且大量的使用地膜來增加產量,這不僅造成了當地的環境污染,同時還降低了用水資源和土壤質量。

查看全文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研究

摘要: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環保問題,加大了對農村環保建設工作的投入力度,但就目前來看,各種舉措并未有效抑制住農村生態破壞趨勢。基于此,筆者就我國農村地區環境保護現存問題進行了剖析,并結合農村地區實際情況探索了有效環保策略。結果表明,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將環境污染防治作為重要內容,做好各項規劃,加強環保意識宣傳,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監管力度,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關鍵詞: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對策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生態環境日益嚴峻,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間出現了較大矛盾,制約了地區經濟發展。因此,只有高度重視農村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分析此項工作現存問題及成因,在此基礎上探索有效對策,才能推動我國農村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1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1.1有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

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卻也導致環境問題日益凸顯,通過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可淘汰一些落后產業,保留綠色環保行業,有效調整我國農村地區產業結構,并對其經濟發展空間進行擴展,實現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