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20:41: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流通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流通

活躍農村流通

國務院40號文件指出:供銷合作社是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對于活躍農村流通,完善商品流通體系,建設現代農業,拉動農村需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活躍農村流通是一項戰略舉措,對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幫助工業企業和流通企業走出困境,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都十分重要。但如何有效地活躍農村流通?這是擺在我們面前必須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從襄樊的實際和農民的消費水平看,我認為,在從多方面、多層次、多環節開展工作的同時,必須努力抓好五個結合。

一、把活躍農村流通與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緊密結合起來。增加農民收入是活躍農村流通的基礎,農民沒有有效的購買力,活躍農村流通是一句空話。當前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堅持引導農民大力發展多種經營。關鍵是要在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同時,強化對經營項目的管理,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產量和品質,增加比較效益。同時發揮千家萬戶的積極性充分挖掘庭院經濟的潛力,為農民脫貧致富開拓新的途徑,使多種經營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二是大力發展鄉鎮、村組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引導農民進入流通領域。鼓勵更多農戶開展各類農副產品的運銷活動,從而使千家萬戶的農民同千變萬化的市場緊密聯系起來。要有序地組織勞務輸出。把農民剩余勞動力從躬耕中解放出來,組織到經濟發達地區務工創收。三是認真落實農村政策,特別要抓好農副產品收購工作。對糧食、棉花等主要農副產品,堅持做到不拒收、不限收、不壓級壓價,堅持戶賣戶結,隨賣隨結,不打白條,為農民創收增收創造條件。同時要堅持做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堅決制止一切不符合規定的增加農民負擔行為,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保證農民能多渠道創收增收,為增強農民購買力奠定物質基礎。

二、把活躍農村流通與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農業產業化是發展農村商品經濟的重要途徑,活躍農村流通又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了多種環節的服務。這正是活躍農村流通深層次意義所在。為此,供銷社要圍繞資源優勢和生產優勢,積極創建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的經濟組織,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并以有經濟實力的工商企業為龍頭,以商品基地為基礎,實現生產、加工、流通諸環節的有機結合,走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新路子,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在形式上,可以大力發展購銷服務型一體化、技物綜合型一體化、集團承包型一體化和骨干農副產品深度開發利用的產業主導型一體化。同農民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共同開發生產,把優資源勢和生產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

三、把活躍農村流通與加快農村市場建設步伐緊密結合起來。市場是商品流通的載體。市場發育滯后直接影響農村市場的活躍,最終阻礙經濟的發展。實踐證明,市場興則流通旺、經濟活。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和重視流通對生產的帶動作用,注重發展市場和培育完善市場體系。要善于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依靠大家的力量辦市場。在發展規模上,應當注意結合本地資源、產業結構、交通條件、消費特點等,統籌安排,網點布局要合理,各類市場要配套。在發展重點上,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專業市場、舊貨市場和區域性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經濟較為發達的鄉鎮還要建設好工業品市場。通過市場硬件建設來推動市場的活躍和經濟的繁榮。

四、把活躍農村流通與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緊密結合起來。政府和涉農部門要充分發揮好職能作用,緊緊圍繞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和滿足農民多樣化消費需求,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要以供銷社為基礎,盡快培育和發展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流通組織,從根本上解決好農村經濟中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商務部門的流通企業要把經營活動同承諾服務結合起來,為農民、農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切實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以良好的信譽和優質服務刺激消費,促進銷售。公務員之家:

五、把活躍農村流通與引導農民消費觀念更新緊密結合起來。生產滿足消費,消費引導生產,消費促進市場活躍。現在農村消費的傳統方式還比較流行。要通過多種方式,在消費方面對農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生產的宣傳、教育、引導,鼓勵他們進行合理消費、適度消費,把錢花在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對生產技術的投入,對教育的投入以及社會公益事業的投入,對生活水平的改善的投入等方面。與此同時,各有關部門應攜手聯動,共同參與,各流通企業和工業企業應抓住機遇,在大力組織適應農村消費特點的工業品下鄉的同時,大作宣傳廣告,把商品信息、價格信息傳遞到千家萬戶,引導農民消費,努力為活躍農村流通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查看全文

糧食流通講話

同志們: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按照中央關于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部署,今天,我們舉行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暨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座談會,結合糧食工作實際,對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進行總結,分析當前糧食工作面臨的新形勢,請大家對如何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推進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與之相適應,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按照中央關于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部署,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方針政策,積極穩妥地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促進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30年來,我國糧食流通體制經歷了統購統銷、購銷價格“雙軌制”,“放開銷區、保護產區”和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和價格等幾個主要階段,基本建立起了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糧食資源基礎性作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符合我國國情,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新的糧食流通體制。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家糧食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初步實現了糧食管理體制從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向國家宏觀調控下的糧食省長負責制的轉變,保證了糧食市場供應,維護了糧價基本穩定。二是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初步實現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從過去“計劃主渠道”向“市場主渠道”的轉變,保護了種糧農民利益,搞活了糧食流通。三是糧油政策法規體系逐步健全,初步實現了糧食流通管理手段從過去的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國有糧食企業向依法管理全社會糧食流通的轉變,保證了儲備等政策性糧食存儲安全,維護了正常糧食流通秩序。四是糧食流通體系建設逐步加強,初步實現了糧食流通發展方式從傳統的糧食流通業向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的轉變,提高了糧食宏觀調控的能力,夯實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五是糧食流通對生產的引導作用逐步增強,初步建立起了保護和調動地方抓糧、農民種糧的有效機制,促進了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較好地滿足了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要。

30年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發展、保障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啟示。一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處理好大膽探索與穩步推進的關系,積極穩妥地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二是堅持糧食購銷市場化取向,處理好放開市場與加強調控和監管的關系,建立健全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糧食資源基礎性作用的體制機制。三是堅持發揮國有糧食企業主渠道作用和糧食市場主體多元化,處理好“主渠道”和“多渠道”的關系,形成主渠道保穩定、多渠道活流通的糧食流通新格局。四是堅持立足國內保障糧食基本自給,處理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關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國內糧食供求總量與品種結構的基本平衡。五是堅持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理念,積極發揮糧食流通對生產和消費的引導作用,始終把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六是堅持國家宏觀調控下的糧食省長負責制,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健全和深化各地區分擔國家糧食安全責任的體制機制。

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改革和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當前比較突出的有,一是國有糧食企業歷史包袱還未完全解決,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還沒有完全到位,發揮主渠道作用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撐,多渠道作用的發揮也需要統籌兼顧。二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市場形成糧食價格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三是種糧收益和比較效益還有待提高,部分地區地方政府實施糧食調控的手段和動力不足,促進地方抓糧、農民種糧的糧食支持保護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四是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糧食市場主體發育不夠,大多數糧食企業規模小,經營方式還比較傳統、粗放,企業與農民之間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糧食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與外商投資企業相比,國內糧食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較弱。五是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步伐亟待加快,糧食宏觀調控的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健全,糧食市場體系、糧食物流體系、糧食監管體系以及糧食法制建設都還需要繼續健全。

黨的十七大以來,中央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十七大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寫入了黨的重要文獻,十七屆三中全會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中央〔20*〕15號文件明確了制定《糧食法》的任務,國務院〔20*〕24號文件出臺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最近出臺的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又把加強糧食生產、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內容。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糧食工作的新部署、新政策、新措施,緊緊圍繞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總要求,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為支撐,以市場化和產業化為重點,統籌各方面利益關系,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積極推進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加快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更好地實現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目標。具體來看,一是要加快健全以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為基礎,中央和省級糧食儲備為依托,國有糧食企業為主渠道、多元市場主體共同發展,糧食應急供應系統為保障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二是要加快健全以糧食收購、零售市場為基礎,糧食批發市場為骨干,糧食期貨市場為先導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糧食市場體系。三是要加快健全以優勢企業為龍頭,現代糧食物流和加工業為依托,科技為支撐的糧食產業化體系。四是要加快健全以糧食法律法規為依據,庫存監管為主線,質量安全為重點的面向全社會的糧食流通行政執法監督保障體系。

查看全文

糧食流通改革講話

同志們: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按照中央關于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部署,今天,我們舉行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暨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座談會,結合糧食工作實際,對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進行總結,分析當前糧食工作面臨的新形勢,請大家對如何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推進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與之相適應,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按照中央關于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部署,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方針政策,積極穩妥地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促進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30年來,我國糧食流通體制經歷了統購統銷、購銷價格“雙軌制”,“放開銷區、保護產區”和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和價格等幾個主要階段,基本建立起了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糧食資源基礎性作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符合我國國情,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新的糧食流通體制。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家糧食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初步實現了糧食管理體制從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向國家宏觀調控下的糧食省長負責制的轉變,保證了糧食市場供應,維護了糧價基本穩定。二是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初步實現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從過去“計劃主渠道”向“市場主渠道”的轉變,保護了種糧農民利益,搞活了糧食流通。三是糧油政策法規體系逐步健全,初步實現了糧食流通管理手段從過去的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國有糧食企業向依法管理全社會糧食流通的轉變,保證了儲備等政策性糧食存儲安全,維護了正常糧食流通秩序。四是糧食流通體系建設逐步加強,初步實現了糧食流通發展方式從傳統的糧食流通業向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的轉變,提高了糧食宏觀調控的能力,夯實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五是糧食流通對生產的引導作用逐步增強,初步建立起了保護和調動地方抓糧、農民種糧的有效機制,促進了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較好地滿足了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要。

30年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發展、保障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啟示。一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處理好大膽探索與穩步推進的關系,積極穩妥地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二是堅持糧食購銷市場化取向,處理好放開市場與加強調控和監管的關系,建立健全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糧食資源基礎性作用的體制機制。三是堅持發揮國有糧食企業主渠道作用和糧食市場主體多元化,處理好“主渠道”和“多渠道”的關系,形成主渠道保穩定、多渠道活流通的糧食流通新格局。四是堅持立足國內保障糧食基本自給,處理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關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國內糧食供求總量與品種結構的基本平衡。五是堅持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理念,積極發揮糧食流通對生產和消費的引導作用,始終把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六是堅持國家宏觀調控下的糧食省長負責制,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健全和深化各地區分擔國家糧食安全責任的體制機制。

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改革和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當前比較突出的有,一是國有糧食企業歷史包袱還未完全解決,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還沒有完全到位,發揮主渠道作用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撐,多渠道作用的發揮也需要統籌兼顧。二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市場形成糧食價格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三是種糧收益和比較效益還有待提高,部分地區地方政府實施糧食調控的手段和動力不足,促進地方抓糧、農民種糧的糧食支持保護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四是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糧食市場主體發育不夠,大多數糧食企業規模小,經營方式還比較傳統、粗放,企業與農民之間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糧食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與外商投資企業相比,國內糧食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較弱。五是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步伐亟待加快,糧食宏觀調控的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健全,糧食市場體系、糧食物流體系、糧食監管體系以及糧食法制建設都還需要繼續健全。

黨的十七大以來,中央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十七大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寫入了黨的重要文獻,十七屆三中全會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中央〔2008〕15號文件明確了制定《糧食法》的任務,國務院〔2008〕24號文件出臺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最近出臺的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又把加強糧食生產、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內容。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糧食工作的新部署、新政策、新措施,緊緊圍繞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總要求,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為支撐,以市場化和產業化為重點,統籌各方面利益關系,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積極推進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加快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更好地實現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目標。具體來看,一是要加快健全以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為基礎,中央和省級糧食儲備為依托,國有糧食企業為主渠道、多元市場主體共同發展,糧食應急供應系統為保障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二是要加快健全以糧食收購、零售市場為基礎,糧食批發市場為骨干,糧食期貨市場為先導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糧食市場體系。三是要加快健全以優勢企業為龍頭,現代糧食物流和加工業為依托,科技為支撐的糧食產業化體系。四是要加快健全以糧食法律法規為依據,庫存監管為主線,質量安全為重點的面向全社會的糧食流通行政執法監督保障體系。

查看全文

農村糧食流通思考

一、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后我國農村糧食流通發展現狀

自20*年沿海八省市率先推行直至20*年全國各省市全面推行的以“放開糧食購銷、放開糧食市場場、放開糧食價格”即“三放開”為特征的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以來,我國農村糧食流通業得到了一定發展。農村糧食市場被激活,農村糧食流通的市場主體、形式、環節、渠道、設施等,都開始發生了一定變化,但發展不快,發展層次仍較低,還很不適應發展糧食流通業、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一)農村糧食市場主體發育狀況

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前,農村糧食市場主體基本上為清一色的國有糧食企業,同時伴隨著國家糧食購銷政策的局部調整,另外也存在著為數不多的私人糧食加工經營企業以及農村私商糧販”(有些地方俗稱“糧販子”),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三放開”,催生了農村糧食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廣大農民群眾參與了糧食流通,成為農村重要的糧食市場主體。

1.國有糧食企業。近幾年國有糧企自身改革力度大,一方面通過實施下崗分流、減員增效,人員大幅減少,通過撤并、拍賣資產收縮網點,設施大幅減少,其影響力與作用不再可能與過去相比,但另一方面又因其依托于政府某些糧食政策性業務,如最低收購價糧食收購,儲備訂單糧收購,退耕還林糧、救災糧、以工代賑糧供應,以及開展糧食產業化經營,如在農村建立糧食生產、收購基地,與農戶共向建立糧食生產經營聯合體等,這些國有糧企仍然是農村糧食流通的重要市場主體。特別是在主產區,由手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步伐比銷區慢,民營、私營經濟力量還薄弱,國有糧食企業在農村糧食流通中依然發揮主渠道作用。

2.農村糧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農村糧商一度被國有糧食部門獨家壟斷糧食購銷壓得無法生存,只能充當偷偷摸摸、私下收購銷售一些糧食的“糧販子”,隨著糧食市場化的深刻變革,這些“糧販子”轉而光明正大,公開地走在農村糧食收購隊伍中,活躍在糧食收購第一線,并在國有糧企實施下崗分流、減員增效,收縮農村購銷網點,影響力減弱后,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氛圍中,已經成長為各地農村糧食流通的重要市場主體,并且得到迅速發展。在這里,筆者擬對目前全國糧食系統內使用頻率很高、叫得很響又十分流行的“農村糧食經紀人”問題談點不同看法。按照辭海解釋,“一般經紀人”是指:“為買賣雙方介紹交易以獲取傭金的中間商人”。可見,經紀人本身不直接從事買賣,只是為買賣雙方介紹買賣,起中介作用,從中收取傭金。而歸納目前糧食系統某些媒體、專家學者所指的系統內較流行的“農村糧食經紀人”,主要是指三種類型的對象:一是農村有小本買賣經驗的農民;二是糧食企業下崗職工;三是農村糧食專業合作社社(如:稻谷協會、小麥協會、糧油服務社等)。而這三種類型“農村糧食經紀人”的共同點是:從分散的農戶手中收購糧食,再轉手出售給國有糧企或其它糧食經營、加工企業。對此,筆者認為,第一種、第二種類型所謂的“糧食經紀人”,他們從農戶手中收購糧食并銷售出去;實際是在從事糧食直接買賣,而不是介紹買賣;獲得的是糧食銷售利潤,而不是收取傭金。因此他們實質上并不是“農村糧食經紀人”,而是原先被稱為的”糧販子“,現應稱之為“農村糧商”的糧食購銷經營者。如果將他們稱之為“農村糧食經紀人”,那設在農村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因其收購的糧食轉售給中央儲備糧或其他糧食經營者,則也應歸入此類。依此推理,農村將不再存在糧食經銷商、糧商,不再存在農村糧食商業,糧食商業變成了糧食經紀業,這顯然是荒謬的。第三種類型“農村糧食經紀人”,筆者認為情況比較復雜。雖然都是農民自我組織起來的合作經濟組織,但有的純粹是為農民提供糧食生產、收購、種子、技術等方面服務,它屬于中介服務組織,屬于真正的“農村糧食經紀人”。有的以合作經濟組織的名義從事糧食收購、銷售,應屬于集體糧食商業性質,不能劃歸為經紀人。筆者認為,真正意義上的“農村糧食經紀人”還包括農村中只是為農民售糧介紹購買方或為企業介紹售糧農產的公民或法人組織,他們通過介紹糧食購銷業務獲得一定的介紹費、服務費。

查看全文

糧食流通會議講話

一、改革體制,創新機制,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糧食流通體制是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在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方面進行了多次探索。特別是1998年以來,按照市場化取向,積極穩妥地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從“三項政策、一項改革”,到“放開銷區、保護產區、省長負責、加強調控”,再到主產區放開糧食收購市場、實行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試點,經過不斷的實踐,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農村稅費改革全面實施,特別是糧食供求關系出現了新的變化,進一步推動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條件和時機基本成熟。因此,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果斷決策,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促進糧食生產的同時,決定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市場。這是貫徹黨的大和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落實當前宏觀調控政策的基本內容,對于構筑符合我國國情的糧食流通新格局,推進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農民增收,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我市國有糧食企業在全省率先超額完成減員分流的改革目標(減員分流3003人)后,又積極穩妥地實施了“兩放開一調整”的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通過這兩項改革,國有糧食企業破解了“三老”難題,走出了困境,煥發了生機和活力,糧食產業化經營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國有糧食企業實現了由“計劃主渠道”向“市場主渠道”的演變,打造了糧食產業經濟新平臺,建立了糧食市場預警系統和糧食行情監測系統,初步建立了本市糧食宏觀調控體系,也調動了種糧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糧食生產。這些成績是來之不易的,市委、市政府對糧食部門的工作是滿意的。但是,如果置于新的時代背景下來看,我市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目前面臨的任務仍很艱巨,仍有不少深層次的問題需要認真探索并加以解決。糧食市場體系不健全,市場監管相對薄弱,宏觀調控能力不強,糧食企業機制不活,市場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糧食縣、區長負責制還沒有完全落實等等。這些問題表明,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勢在必行,迫在眉睫。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作用:

第一,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是建立健全糧食市場體系,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在絕大多數商品市場和價格已經放開的情況下,糧食作為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其市場和價格還沒有完全放開,市場體系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難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放開糧食購銷市場,確立糧食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規范糧食市場秩序,解決糧食流通體制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進程。

第二,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是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途徑。近幾年,糧食比較效益下降,種糧農民增收困難,從而造成糧食生產滑坡。尤其是按保護價收購農民余糧,農民不能直接得到補貼實惠,增產不增收,這就挫傷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因此,建立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機制,是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是糧食生產持續發展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對調動和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必將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第三,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是加強糧食宏觀調控,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糧食的重要戰略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無農不穩,有糧不慌,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糧食生產和糧價的大幅波動,會產生強烈地連鎖反應,對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影響。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改善和加強糧食宏觀調控,不僅有利于確保糧食市場穩定,也有利于保持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總之,糧食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和經濟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我們必須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認識加快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周密部署,強力推進,堅決打好我市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攻堅戰。

二、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正確處理好糧食改革與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這次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放開收購市場,直接補貼糧農,轉換企業機制,維護市場秩序,加強宏觀調控。改革要堅持的原則是:有利于發展糧食生產,有利于種糧農民增收,有利于糧食市場穩定,有利于國家糧食安全。要達到的目標是:糧食購銷市場化,市場主體多元化,市場監管規范化。與以往相比,這次糧改更為全面、更為深刻、更為系統。從主產區的角度看,既要確定新體制的基本框架,又要解決好原有體制遺留的歷史問題;既要全面放開,又要監管跟進;既要搞活流通,又要加強宏觀調控;既要主產區多做貢獻,又要主銷區自求平衡。在推進改革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一是要正確處理好發展糧食生產與結構調整的關系。黨中央、國務院一再強調,中部地區的崛起,首先是要強化農業基礎地位,這對我們來說是難得的發展機遇。發展農業,首先是搞好糧食生產和銷售,這既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我們要以市場為導向,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在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調優增效。只有糧食生產得到穩定發展,結構調整才有堅實基礎。反過來,只有通過結構調整,才能更好地促進糧食生產。只有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是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的保證,才能避免高產低效、增產不增收局面的發生。二是要正確處理好放開市場與加強監管的關系。放開市場和加強監管,是這次改革中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既要放開搞活,又要加強監管;放開是必然,監管是保障。放開不是放任自流、一放了之,監管也不是管死、不是制約,而是規范和服務,是放而不亂,管而不死,管放結合,活而有序。糧食既是重要商品,又是特殊商品,任何國家都不能忽視對糧食市場的管理。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在深化改革中加強市場管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認真履行職責,從市場準入、監管服務、整頓秩序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糧食市場體系。三是要正確處理好主體多元化與發揮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主渠道作用的關系。發展多種所有制糧食企業,實現市場主體多元化,有利于促進公平競爭,有利于搞活糧食流通,但這并不是不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這個主渠道。國有獨資和國有控股的糧食購銷企業,是國家實行糧食宏觀調控的重要載體,如果沒有這個抓手,政府就難以有效地對糧食市場進行調控。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要在糧食收購、掌握糧源、保障市場供應和服從國家糧食宏觀調控等方面發揮主渠道作用,尤其在目前的過渡階段,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主渠道作用尤為重要。沒有多元化不活,沒有主渠道不穩。主渠道是多元化格局中的主渠道,多元化是有主渠道支撐的多元化,主渠道作用要通過平等競爭來實現。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要面向市場,轉換機制,增強競爭力,認真執行國家糧食政策,盡快走向“市場化的主渠道”。四是要正確處理好糧食全面市場化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系。市場不斷檔,糧價不暴漲,這是我們在改革中必須高度重視的大問題。糧食是季節性生產、常年消費的商品,糧價是百價之基,萬民之本,如果糧食供求出現大的波動,勢必影響經濟全局,影響社會穩定。因此,在推進糧食購銷市場化的同時,要進一步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建立縣、區糧食儲備制度,建立中長期糧食供求總量平衡機制和市場預警體系,開展糧食產銷區之間的長期穩定協作等。

三、加強調控,各司其職,切實把糧食行政首長負責制落到實處這次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進一步落實好糧食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此,我們要進一步加強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要正確認識、深刻理解糧食行政首長負責制的基本精神。糧食安全是政府的職責,而且主要是行政一把手的重要職責,只有加強一把手的責任,提高一把手的責任意識,才能把糧食行政首長負責制真正落到實處。這里的關鍵問題是切實加強和完善縣、區長負責制,要簽訂責任書,哪一級出問題,哪一級負責。縣、區長要切實擔負起本地糧食生產、流通和安全的全部責任。一是要重視糧食生產,提高綜合生產能力。二是要加快推進國有糧食企業的第二步改革,促使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發揮主渠道作用。各縣要確保年底前完成改革目標任務。三是要按要求建立縣、區糧食儲備,力爭兩年內達到省下達的規模。今年我們已經建立了首批市級糧食儲備,各有關單位要繼續通力合作,確保年底完成任務,否則將按規定追究有關單位責任。四是要規范糧食經營行為,建立和維護糧食市場正常秩序。五是要搞好產銷銜接,做好區域內糧食供求總量平衡,保證糧食供應和糧食價格基本穩定。二要充分發揮政府各部門職能作用。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在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中的職能作用,深入研究制定具體政策措施,各負其責,密切配合,抓好落實。各級糧食主管部門,要逐步實現從糧食行業管理向全社會糧食管理轉變,精心組織實施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整體方案,切實履行糧食流通監管的職責,健全糧食市場準入制度;加強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的督促和指導,加強行業指導和糧食統計,繼續做好政策性糧食供應工作。各有關部門要認真按照《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的要求,履行好各自的職責。三要加強糧食行政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長期以來,我市國有糧食部門,為保證軍需民用和社會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糧食購銷市場化的不斷推進,廣大糧食干部職工迎難而上,開拓創新,為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希望在新的形勢下再接再勵。各縣、區政府要穩定和加強本地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機構和隊伍建設,人數較少的要適當增加人員編制,保證執法經費,使其承擔起糧食流通的監管職責。

查看全文

農村流通服務考察報告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商務部有關實施農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場建設的文件精神,加快我市"萬村千鄉"工程的建設步伐,根據市政府安排,由陳國凱副市長率領市商務局、當涂縣政府、當涂縣商務局、當涂縣供銷社及當涂縣中潤商貿公司等單位負責同志,于近日赴臨沂市*縣,對其農村現代流通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縣農村流通服務體系建設概況

*縣現轄18個鄉鎮,759個村,總人口99萬,2004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7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5億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億多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00多元。從地理位置上看,地處山東東南部,屬平原地區,鄉、村人口相對集中,農副產品種類多、量大。

全縣共確定了八個商業品牌作為農村現代流通服務體系的龍頭,組建了農資流通協會、生豬協會、再生資源協會、煙花爆竹協會和花生協會等專業協會,發展起了花生米、茶葉和果品等21處專業合作社。先后投資5000余萬元,在縣城建設各類超市、購物中心12處,在18個鄉鎮共建成面積1000平方米左右的日用品超市19處,300平方米左右的農資超市14處,各類鄉鎮連鎖店、加盟店80多處,發展村級超市便民店以及村級流通服務組織520多處,農資連鎖經營網點650多處,煙花爆竹經營網點1000多處,廢舊物資收購網點100多處。同時還投資2500余萬元,結合鄉鎮小城鎮建設,沿街建設二層營業樓28000多平方米,一改過去店面的陳舊面貌,立起了自選貨架,改變了傳統的經營方式,使鄉下人也享有了城里人的購物環境。

二、*縣農村流通服務體系的運作機制和主要做法

(一)運作機制

查看全文

產品流通調研通知

各有關市經貿委(經委):

隨著我省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流通業的先導作用日益凸顯,已成為促進生產、拉動消費的重要力量。當前,我省在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的進程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兩項資金”規模過大、產銷率偏低;產品流通成本過高、流通渠道不暢等,迫切需要構筑高效暢通的現代化生產流通網絡,促進我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為充分發揮流通的先導作用,把現代流通業和先進制造業作為推動全省經濟發展的兩個輪子共同驅動,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大力發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的要求和金德水副省長在全省商貿流通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有關“流通環節已經成為‘第三利潤源’”的講話精神,我委決定對我省工業企業的產品流通狀況開展一次調研。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調研目的

通過調研,分行業掌握我省重點工業企業產品流通分銷渠道現狀,梳理產品在生產、銷售環節的價值鏈分布,發現我省工業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和諧、互動發展中存在的瓶頸與障礙,探索建立與先進制造業基地相配套的高效順暢的現代流通體系,提出構建浙江現代化生產流通網的政策思路。

二、調研對象

查看全文

藥品流通監管通知

各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為貫徹落實20****年全國藥品醫療器械市場監管工作視頻會議和全省食品藥品監管工作會議精神,總結20****年藥品流通監管工作,研究部署20****年工作任務,經研究,決定召開全省藥品流通監管工作會議。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會議內容

1、總結、交流20****年藥品流通監管工作;

2、部署20****年藥品流通監管工作任務;

3、表彰全省藥品經營管理、效益"雙優"企業;

查看全文

糧食流通抽樣計劃

為了進一步強化對糧油質量的監管,營造全市放心消費的氛圍,確保糧食儲存安全,督促各糧食經營單位自覺落實《糧食流通管理條例》有關“銷售糧食應當嚴格執行國家有關糧食質量、衛生標準”、“糧食儲存企業對超過正常儲存年限的陳糧,在出庫前應當經過有資質的質量檢驗機構進行質量檢定”和《糧油倉儲管理辦法》之“糧油倉儲單位應當在糧油出庫前按規定檢驗出庫糧油質量”以及《糧食質量監管實施辦法(試行)》“建立糧食質量和原糧衛生的抽查、監測制度”的有關要求,經本局糧食流通監督檢查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同意,根據《2013年度市糧食流通監督檢查工作要點》(常糧監檢〔2013〕8號)精神,現將《2013年度市糧食流通監督檢查質量抽樣計劃》印發給你們,我局將按照本計劃開展質量抽樣監管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組織領導與檢測機構

全市的糧食流通監督檢查質量抽檢工作由市糧食流通監督檢查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由市糧食局監督檢查處具體組織,由受托的市糧油質量監督檢測站具體實施。

二、檢驗項目與要求

糧食(包括成品糧)的檢驗項目主要為國家糧食質量標準規定的各項質量指標和國家、省明確的部分衛生指標;對小麥粉及其制品增加過氧化苯甲酰、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等指標的檢測。

根據省糧食局《關于執行〈糧食質量監管實施辦法(試行)〉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地方儲備糧(油)(原糧)除了檢驗質量指標項目以外,還應增加以下儲存指標項目并對地方儲備糧進行等級判定。

查看全文

糧食流通檢查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和指導糧食流通監督管理,維護糧食流通秩序,保護糧食生產者的積極性,維護經營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以及有關行政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對從事糧食的收購、銷售、儲存、運輸、加工等經營活動(以下統稱糧食經營活動)的監督檢查。

第三條糧食流通監督檢查實行國家各有關部門分工負責制和中央與地方分級負責制。

國家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對有關糧食流通的法律、法規、政策及各項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負責糧食流通監督檢查的行政管理和行業指導。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負責轄區內糧食流通監督檢查的行政管理和行業指導。地方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在本轄區內依法履行監督檢查職責,執行上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下達的糧食流通監督檢查任務。

工商行政管理、質量監督、衛生、價格、財政等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與糧食流通監督檢查有關的工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