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性轉變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14:26: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性轉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會議講話
中國環境報20*年宣傳工作會議今日在京召開。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出席會議指出,要通過加大改革力度,增強報紙影響力,爭取把中國環境報辦成可持續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報紙。
*說,今年以來,中國環境報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辦報思路開始轉變,更加關注可持續發展、和諧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等問題;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加強;戰斗精神增強,批評性報道數量增加,質量有所提高;言論加強;版面以及報道內容有一些積極變化。今后要進一步提高報紙的思想境界和理論水平,充分發揮環境宣傳主陣地作用,提高影響力,加強對基層、企業的報道。只有通過改革,報紙才有活力,才有生機,才會進步。
*說,中國環境報要實現成為可持續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報紙這一目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要進行大改革。近年來,中央提出了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實現“*”等一系列新的發展思想、新的發展戰略,環境保護面臨著更加尖銳的矛盾和更加艱巨的任務。中國環境報要發揮專業優勢,成為規律的探索者、輿論的引導者、現象的解釋者、觀念的傳播者和工作的推動者。要有危機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以改革應對各類媒體的激烈競爭,規劃好版面格局,適應實際需要和長遠發展要求,向專、深的方向發展。
二要有大思維。環保工作已經拓展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領域,從專業技術層面進入管理決策層面,從物質領域進入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層面。環境問題既是人口與資源問題、經濟問題,又是社會問題、文化問題,而且還是政治問題、國際問題。這要求我們把環境問題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剖析和思考,要有大視野、高境界,使報紙更有深度、厚度,更有影響力。
三要創造大品牌。報紙的影響力來源于報道的品質,包括思想的深刻性和敏銳性,事實、觀點的權威性和公信度,對問題分析的透徹性和公正性,以及文字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報紙要對事關公眾利益、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大事件積極干預,集中力量選擇、調整或創辦合適的欄目、專題版面或者周刊,通過它們來擴大報紙的影響力。
供應鏈的五大歷史性轉變詮釋
摘要:有效的供應鏈管理要求對供應鏈管理的發展趨勢有較清楚的認識,本文認為供應鏈管理在過去數年間發生了五方面重大變化,即從注重企業內部功能的協調到注重企業間資源的協調,由注重有形成本到注重市場媒介成本,由關注供應到關注需求,從信息保留到信息共享,從“大量供應”到“大批量定制”供應等。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轉變
供應鏈是相互間通過原材料、零部件、產品、技術、服務的廠家、供應商、零售商等構成的價值網絡。所謂供應鏈管理,是指對包括從最初的原材料開始,經過若干環節直至最終使用者手中的全過程的貨物的流動、轉化和相關的信息流的整合,通過改善供應鏈關系來取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但供應鏈管理并非固定不變的,伴隨著市場營銷觀念的發展,信息系統基礎的完善,戰略管理思想的深化,供應鏈管理在其觀念、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出現了新的變化。經濟全球化使得眾多的中國企業成為全球供應鏈中的成員,中國企業必須與時俱進,充分認識供應鏈管理的發展趨勢,以便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戰略作出明智的判斷和選擇。
從注重企業內部功能的協調到注重企業間資源的協調
傳統的供應鏈管理中企業總是試圖最大限度地協調企業內部資源,通過對企業內部現有的信息、物流和資金流進行設計、規劃和控制,從而增強產品競爭力。隨著生產的社會化與專業化,企業逐漸認識到不能僅靠自身而必須聯合行業中其他上下游企業,建立一條經濟利益相連、業務關系緊密的行業供應鏈,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來適應新的競爭環境,外伸企業、虛擬企業的出現使得企業內部供應鏈管理延伸和發展為面向全行業的產業鏈管理,管理的資源從企業內部擴展到了外部。把多個企業納入一個整體的管理下實現協作經營和協調運作后,大大增強該供應鏈大市場環境中的整體優勢,同時也使每個企業均可實現以最小的個別成本和轉換成本來獲得成本優勢。企業集成從原來的內部業務流程重組上升到企業間的協作,這是一種更高級別的企業集成模式。這種模式不是固定的,可以是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的傳統模式,也可能是生產商——零售商或是其他模式,模式的決定取決于如何才能更大程度地發揮核心競爭力及取得最大的競爭優勢。必須重點指出的是,除少數壟斷性大公司外,大部分企業不可能擁有獨一無二的供應鏈企業間合作模式,在相同模式下,競爭力仍然差別很大,關鍵在于必須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相同的企業價值觀、戰略思想、互相信任,有各自可利用的核心競爭優勢等)以及對矛盾與沖突的及時協調。
供應鏈成本管理由注重有形成本到注重市場媒介成本
市環保部長講話
各位領導: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環境保護,采取了一系列加強環保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笆晃濉币詠?,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中央關于環境保護的決策部署成效開始顯現。污染減排取得突破性進展,污染防治由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控,歷史性轉變邁出堅實步伐,環境與經濟的融合有了可喜變化,保護環境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重要轉變,環保工作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一、深刻認識堅持“從嚴治部、從我做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批準《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決定組建環境保護部,為理順環境管理體制機制,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主席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嚴于律己、廉潔奉公,兢兢業業、干干凈凈為國家和人民工作”。學習領會貫徹這一重要指示精神,關鍵在于行動,要接受實踐的檢驗,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從嚴治部、從我做起,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全力推進歷史性轉變,盡心盡責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決不辜負黨中央、國務院的重托,決不辜負全國人民的期望。
(一)堅持“從嚴治部、從我做起”,是加快推進歷史性轉變的必然要求。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要加快實現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我國環保工作從此進入了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增長的新階段。歷史性轉變這一戰略思想,要求把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由“主次”、“先后”、“單一”轉變為“并重”、“同步”和“綜合”,其實質就是要實現環境與經濟的高度融合。推進歷史性轉變,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環境保護部工作的基本著眼點和主要任務。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推進歷史性轉變,對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實行根本性調整,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只有堅持從嚴治部、從我做起,切實加強自身建設,把環境保護部機關打造成推進歷史性轉變的“火車頭”,才能擔負起推進歷史性轉變主力軍的重任。
(二)堅持“從嚴治部、從我做起”,是切實維護群眾環境權益的必然要求。我們確定了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的總體工作思路,把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作為重中之重,把保障群眾飲水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按照國務院確定的“氣五條”、“水六條”的要求,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解決了一批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但是,一些地區環境污染仍然嚴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水、大氣、土壤等污染普遍存在,固體廢物、汽車尾氣、持久性有機物等污染危害開始顯現,污染向農村轉移的勢頭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突發環境事件呈現高發態勢。只有堅持從嚴治部、從我做起,嚴格環境執法,使之像鋼鐵一樣堅硬,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才能在維護群眾環境權益、改善民生方面取得實際成效。
馬克思中國化課題
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是科學社會主義,即無產階級通過革命奪取政權實現自身的解放然后利用無產階級的統治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要解決的歷史課題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建立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的問題,二是如何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鞏固、建設、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這既是馬克思主義核心思想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發展的現實需要。
一、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1](P272)。如何使中國的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呢?中國面臨著與西方國家不同的現實國情,這集中體現為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資本主義在中國雖有所發展但封建主義在中國仍占據統治地位,同時中國還深受西方列強的殖民剝削和壓迫。在這種情況下,無產階級要通過革命奪取政權上升為統治階級,顯然與馬克思主義所分析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展無產階級革命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依據與內在動力。針對這種情況,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中從不同方面對這一歷史課題進行了不懈的探索。一是解決了如何把以農民階級為主要成份的政黨建設成為無產階級政黨的問題,這不僅為黨組織力量的壯大獲得更廣大的群眾基礎,而且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國特點的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二是解決了如何把以農民為主要力量的軍隊建設成為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軍隊的問題,保證了這支軍隊成為執行黨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三是解決了如何正確處理民族民主革命與無產階級革命的關系問題,揭示了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階段性規律。四是解決了如何由“城市中心革命道路”向“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轉變的問題,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五是解決了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后如何通過和平的方式(社會主義改造)向社會主義轉變的問題,“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使中國這個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2]。無產階級如何通過革命上升為統治階級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解決的第一個歷史課題,圍繞這一歷史課題所進行的探索進程就相應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階段,在中國革命實踐中具體表現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革命)兩個時期。
二、如何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鞏固建設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替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以及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論述較多,但是對于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并剝奪有產者后如何建設發展未來社會論述較少,他們只是對未來社會指出了大致輪廓和發展方向,他們認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仍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將經歷不完善的“第一階段”和完善的“高級階段”。列寧后來把“第一階段”稱為社會主義社會,把高級階段稱為共產主義社會,并對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一系列理論和實踐的探索。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并捍衛壯大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中既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和發展,又有囿于歷史和認識的局限而導致的失誤。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轉向社會主義建設的時候必須面對馬克思主義發展進程中的這些理論遺產以及實踐中的經驗教訓,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歷史前提。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還必須面對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如何鞏固、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基礎。如何將兩者結合起來,找到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與現實課題。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以蘇為鑒”,“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以實現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的問題。圍繞這一核心問題,中國共產黨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并形成了建設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步實踐與經驗,這些成果集中體現在黨的八大文件、的《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文獻中,這些探索及探索中形成的正確認識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趨向。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認識的局限以及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束縛,這種正確的趨向在理論上沒有形成一個科學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體系,在實踐上也沒有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相反,一些教條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左”的思想卻發展起來,最后在黨內占據主導地位,導致“”這樣嚴重錯誤的發生,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經歷嚴重曲折。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恢復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回到正確的軌道,由此開啟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30多年來,圍繞如何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這一核心問題,以鄧小平、和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拓創新,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在實踐中創立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一是實現了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上的躍升。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3](P373)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以人為本作為社會主義發展觀的核心,把社會和諧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二是明確了中國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方位。把我國社會主義定位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也就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4](P252)。三是拓展了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戰略步驟。把“四個現代化”逐步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社會主義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并不斷完善“三步走”實現步驟。四是找到了發展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把改革開放作為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的革命”,是推進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4]。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現代化進程,推動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了社會主義新的生機和活力。五是推進了無產階級政黨向現代執政黨的轉型。恢復確立了無產階級執政黨的中心任務,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擺在首要地位。探索發展新形勢下黨群關系,拓寬黨的群眾基礎,把以人為本作為我黨執政理念,奠定了執政黨與群眾和諧關系的基礎。健全完善黨的各項制度,推進依法執政、民主執政。探索新形勢下黨的自身建設規律,針對“四種考驗”、“四大危險”[5](P11),強化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努力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大國如何鞏固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解決的第二個歷史課題,圍繞這一歷史課題的探索進程就相應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個階段,在中國社會主義鞏固、建設和發展實踐中具體表現為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探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形成兩個時期。
三、如何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兩個發展階段問題
扶貧開發志編纂工作實施方案
根據國家及省市縣《扶貧開發志》《全面小康志》編纂工作的要求,從2021年4月,全面啟動《縣扶貧發志》編纂工作,為確保高質量按時完成編纂任務,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歷史性偉大目標所進行的一系列艱苦努力、不斷探索的生動實踐,用真實、系統、翔實的史料,全方位記述黨領導全縣人民在艱苦環境中戰勝一切困難,堅持夯實基礎、積極培育增收產業,實現從缺吃少穿到全面實現脫貧的歷史性轉變;積極探索創新扶貧方式,實現從單點扶貧到連片開發的歷史性轉變;強化培訓、全面提升能力素質,實現從被動脫貧到主動致富的歷史性轉變;動員各方、注重綜合施策合力攻堅,實現從單純的專項扶貧到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大扶貧的歷史性轉變,用史實謳歌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取得的歷史性偉大成就。
二、目標要求
2021年4月,啟動《縣扶貧開發志》編纂的前期工作;2022年3月完成初稿,2023年2月全志定稿,2023年3月出版印刷。
三、體例架構
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政府行政能力建設
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政府行政能力建設為推動歷史性跨越營造環境提供動力
提要:本文試圖從對科學發展觀內涵的認識,探索在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政府管理機制和服務機制中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同時,通過對貴州在發展中實現歷史性跨越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探索政府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推動貴州實現發展的歷史性跨越中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作用。
《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边@一科學科學觀,是黨中央在新世紀審視國內外形勢發展趨勢后,做出的正確決策。今年,總書記在我省考察時指出,科學發展觀“無論對發達地區還是對欠發達地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辈娬{“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經濟發展全局,使貴州的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沿著正確的航向前進?!笨茖W發展觀,是黨中央在我們國家面臨新的發展機遇期,總結我國二十多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功經驗,并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形成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發展實踐和經驗的總結和理論升華,是我們應對更加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和各種挑戰的強大思想武器。
在貴州這樣一個欠發達省份,要跟上全國發展的步伐,只有在發展中實現歷史性的跨越。要做到這一切,必須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實現政府管理創新,加快推進依法行政,加強行政能力建設和政風建設。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管理服務經濟社會職能作用,確??茖W發展觀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為實現我省發展上的歷史性跨越營造環境、提供動力。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提高行政能力。
在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必須要真正掌握科學發展觀的內涵。科學發展觀是一個完整的、有機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戰略思想。首先,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作為社會主體和中心,一切以人為目的,摒棄傳統的把人作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義傾向,在社會發展中滿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以人為本也就是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以人為本,體現了我們黨一貫的宗旨和最新的執政理念。其次,全面、調協、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茖W發展觀的基本內容一直清楚地定位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上。全面,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就是要堅持“五個統籌”,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間相協調,推進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的協調發展,最終達到形成和諧社會??沙掷m,就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的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子孫后代永續發展的道路。第三,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從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著眼于自然、經濟、社會的復雜整體,系統地全面考慮問題;著眼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著眼于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社會結構考慮問題,并注重各系統間和各系統內的協調發展,實現經濟增長與社會全面進步的統一。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五個統籌”構成了我們發展中需要把握好的幾個大的關系。統籌兼顧,是對政府行政能力基本要求,要求政府在管理和服務經濟和社會事務、在制定發展戰略和政策、執行發展措施中,要做到總攬全局,全面規劃,兼顧各方,協調發展。
村主任助理十七屆四中全會學習心得體會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于2009年9月18日在北京閉幕,全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
《公報》的開頭充分肯定了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這些工作主要是,中央政治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一中、二中、三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隆重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大力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萬眾一心,迎難而上,銳意改革,共克時艱,全力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加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力度,取得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明顯成效,推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健康開展,加快推進地震災區災后恢復重建,維護民族地區社會大局穩定,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
《公報》指出,中國共產黨成立88年、執政60年、領導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相繼實現了“三個歷史性轉變”,即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中華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偉大創舉,是根本改變中華民族命運、深刻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偉大變革。
這就體現了堅持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特色道路的正確性。
中國共產黨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這種領導地位,是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在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的發展中的大國,要把13億多人的力量凝聚起來,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前進,必須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則,就會成為一盤散沙,四分五裂,不僅現代化實現不了,而且必然陷入混亂的深淵。
堅持黨的領導,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黨對國家大政方針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領導,堅持黨對軍隊和其他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機器的絕對領導,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堅持黨對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這些都是堅持黨的領導的根本原則,如果動搖了,黨的領導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村主任學習十七屆四中全會心得體會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于2009年9月18日在北京閉幕,全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
《公報》的開頭充分肯定了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這些工作主要是,中央政治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一中、二中、三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隆重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大力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萬眾一心,迎難而上,銳意改革,共克時艱,全力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加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力度,取得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明顯成效,推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健康開展,加快推進地震災區災后恢復重建,維護民族地區社會大局穩定,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
《公報》指出,中國共產黨成立88年、執政60年、領導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相繼實現了“三個歷史性轉變”,即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中華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偉大創舉,是根本改變中華民族命運、深刻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偉大變革。
這就體現了堅持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特色道路的正確性。
中國共產黨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這種領導地位,是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在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的發展中的大國,要把13億多人的力量凝聚起來,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前進,必須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則,就會成為一盤散沙,四分五裂,不僅現代化實現不了,而且必然陷入混亂的深淵。
堅持黨的領導,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黨對國家大政方針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領導,堅持黨對軍隊和其他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機器的絕對領導,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堅持黨對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這些都是堅持黨的領導的根本原則,如果動搖了,黨的領導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石油化演講稿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二十四個不平凡的歲月。在這二十四年的發展歷程中,石化集團公司的全體員工經歷了一番番改革開放的風雨洗禮,經受了一場場市場競爭的嚴峻考驗,逐步由小變大,由弱變強,以驚人的速度,把一個傳統的國有企業打造成中國最大的石化航母,名列世界500強的企業之林,實現了石化集團公司三大歷史性的跨越,為中國石化工業的崛起和騰飛做出了自己的突出貢獻。
1983年7月,石化總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石化總公司的組建,是我國石化工業實現的第一步跨越。
20世紀末,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國企要生存、要發展,就只有順應形式,主動投身國際競爭的大格局,在融入中求生存,在參與中實現發展。
石化總公司作為全國最大的石化企業,責無旁貸的挑起了國企制度創新和戰略性改組的重擔,再一次領令出征,毅然決然的走上國企改革的最前沿。
從石化總公司到石化集團公司,這是中國石化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本重組的驚人一躍,中國石化工業真正走上了現代企業的發展軌道,實現了我國石化工業發展的第二次重大歷史性跨越。
石化集團公司成立以后,堅持以改革為動力,緊緊抓住發展這條主線,立足市場競爭,進一步轉變觀念,轉換機制,加快發展,向著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的目標繼續大步邁進。
新民主革命理論產生的條件
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既適應了“一戰”和十月革命后“世界歷史”變遷的形勢,又科學地分析了中國的具體國情,是“世界歷史”轉折與中國民族命運的雙重理論回響。因此,在“思想概論”的教學中,從“世界歷史”與民族歷史的邏輯互動中去闡明這一理論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可以使學生在一種宏大的歷史視野中去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思想的歷史地位與作用。
一、“一戰”前后“世界歷史”的轉折性變遷及對中國的影響
引發近代中國革命有兩個主要因素,內部是中國的封建主義,外部是西方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近代之初,中國正處于封建社會發展的末期。雖然內部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出現,但因封建制度的嚴重阻礙,發展極為微弱,致使社會生產力落后、政治腐敗、制度衰朽、階級矛盾尖銳,人民生活極端貧困。這些都表明,封建統治者已經沒有能力再繼續統治下去,人民也不愿意在民不聊生的處境中生活下去。一場危及封建制度存亡的社會大革命已經勢不可免。當中國封建社會晚期一場新的內部社會危機正在潛伏暗蘊之際,人類歷史的進程因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確立,已經開始了民族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新紀元。所謂“世界歷史”,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版,第88頁)由于大工業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人們的世界歷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時已經是經驗的存在了”(同上,第86頁);資產階級憑借資本的力量,通過世界市場的擴展和殖民侵略“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使得“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分隔和對立日益消失”,也使“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同上,第276、291頁)。于是,以世界市場為紐帶,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以“殖民”的方式侵入到了中國。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侵略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極大的破壞,中國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國家,中華民族面臨著存亡續絕的嚴重民族危機。與此同時,中國幾千年封建主義賴以存在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瓦解了,中國迅速變為一種半封建的社會。而且,在帝國主義軍事征服和財政借貸下,中國的封建統治者不得不最終臣服,并與其勾結而成為其在華利益的政治代表。于是,在民族史日益轉變為“世界歷史”的時代,中國近代革命也就具有了雙重內涵。它既需要實現民族史維度上反封建的民主解放,也同時需要實現“世界歷史”維度上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正如所言:“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選集》第2卷,第2版,第632頁)
中國革命的兩大任務,“就是對外推翻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革命和對內推翻封建地主壓迫的民主革命”?!叭绻煌品蹏髁x的統治,就不能消滅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因為帝國主義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主要支持者”;“如果不幫助農民推翻封建地主階級,就不能組成中國革命的強大的隊伍而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這樣兩個基本任務,是互相區別,又是互相統一的”(同上,第637頁)。正因如此,中國近代的民族歷史變遷和人類社會的“世界歷史”變遷,就成了考察中國近代革命發展進程的兩個最基本維度。中國革命的發展過程也就是這兩個維度上的革命問題不斷互動影響的過程。正是由于“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世界革命和民族歷史進程中的中國革命在五四前后都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并在互動中形成“疊加”性的影響,才推動了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的歷史性轉變。就世界歷史進程而言,此時發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十月革命,共同影響了20世紀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進程,也對中國革命產生了轉折性的歷史影響。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及其災難性的結果,一方面把近代資本主義制度所具有的弊端推演到了極端,出現了世界性的戰爭災難、罪惡與大屠殺,徹底擊碎了資本主義關于“自由、民主、平等、和平、繁榮”的神話。另一方面,它使源起于現代之初的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詰難、批判和韃伐,得以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地、現實性地展開。一戰后的歷史表明,不僅世界社會主義革命波瀾壯闊,即便是在資本主義世界,也出現了尋求改良和修正資本主義早期發展模式的新趨勢。
其次,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因一戰的背景也遠超出了俄國的民族史層面而直接具有“世界歷史”意義。一方面,這個革命發生和成功的原因并非僅僅在于俄國社會本身,還在于一戰的影響。它直接就是在一戰的廢墟上,通過對資本主義進行制度性革命而實現的。因此,這個革命所指向和否定的不僅僅是俄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特殊”,更有通過俄國資本主義“特殊”所表征的世界資本主義制度的“一般”。它打破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一統性,根本性地改變了國際力量格局。另一方面,這個革命的理論指導是馬克思主義。它實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出的實踐之果。因而,它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的廣泛傳播。它的“世界歷史性”意義就在于,從理論和實踐的雙重維度上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亞非拉國家的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一個新的革命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