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9 15:58: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課程改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職課程改革實踐分析
【摘要】中職院校課程改革在現代新課改理念的引導之下,需要使用有效的措施才能得以落實。
【關鍵詞】中職院校;課程改革;實踐;思考
現代新課改活動的推動,用先進的理念進行引領,明確工作過程導向的理念,遵照比較典型的工作導向理念進行課程改革,在實踐情景中進行實際教學,培養學生在未來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
1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奠定施行課程改革的基礎
中職院校要推動課程改革活動,一定要企業進行參與,把校企合作模式滲透到每一個教研辦公室中。將企業元素滲透到各個專業的課改活動、建設實踐基地、專業知識學習中,校企合作要從物質上的合作逐漸推廣到人力、文化知識等層面上,給中職教育的課程改革活動奠定基礎,創建并且施行專業技師到企業中進行學習與調研的相關制度,還有學生到企業中進行實習的制度條例,以及企業專業技師到學校任教等制度。
2中職院校進行課程改革的關鍵是對教師結構的完善
航海GMDSS課程改革策略
1課程改革的內在因素
1.1GMDSS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課程改革
本世紀隨著現代通信技術對航海領域的沖擊,目前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海上通信設備不斷更新換代,海上衛星通信系統已經由原先的A站、C站發展到今天的B站、M站到今天的F站;而其他海上通信設備也都經歷了更新換代;海上通信法規較GMDSS實施之初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傳統的教學內容已經和現實不太貼合,因此,進行GMDSS教學改革已是大勢所趨。
1.2現代高職教育質量提升的要求
我國船員培訓教育歷史悠久,直到現在我國船員培訓的數量和質量都在世界船員的外派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把船員培訓和高職教育結合起來卻是不到20年的事情。目前全國很多高職學院開設了航海類專業,以武漢為例就有:武漢航海職業技術學院、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和武漢海事職業學院等等。高職教育在過去的10年里重視量的變化,即是學校規模、在校學生和專業數量的急速增加,隨著國家多次職教會議中提出要提升高職教育水平,很多學校開始了學校質量工程建設,課程改革就是重要的方向。航海駕駛專業也不例外,一方面要考取國家海事局各種適任證書,另一方面還要符合船東的用人要求,為了滿足這兩個要求,必須對船舶駕駛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進行教學改革,航海GMDSS課程也不例外。
1.3體現職業教育屬性
寫作課程改革思考
自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在20多年的時間里,互聯網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從而對人類活動的各項領域產生著深刻影響。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了第三十九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了7.31億。與之相應的,人們的閱讀、寫作行為都離不開互聯網這個大背景。新一代的大學生在享受互聯網便捷資源的同時,行為習慣和思維觀念也同步發生著變化,打上了顯著的互聯網屬性烙印。高校的寫作課程順應著時代浪潮的發展,綜合吸收了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學生的接受效果等因素的影響,以時不我待的姿態進行著變革,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著立體化的革新。
一、網絡時代高校寫作課程改革現狀
當下在中國高校,寫作課程改革依然是一個熱點問題。正如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趨勢》一書中所說:“在這個文字愈來愈密集的社會,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讀和寫的技巧。”可見在網絡時代,大學生的寫作能力仍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地位。如何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克服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向社會輸出合格的寫作人才,是寫作課程改革的出發點。當中涉及到對教什么、怎么教、教與學如何融會貫通等問題的叩問。國內諸多高校立足于各自的辦學定位、辦學理念,為寫作課程的接地氣、煥活力,進行了各具特色的有益探索。具體表現為:借鑒國外寫作教學的成熟經驗,與本土需求對接近十年來,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相繼設立創意寫作專業,把建設目標明確設定為:不僅培養作家,還為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培養具有創造能力的從業人員。這一人才培養目標抓住了中國當下社會的發展機遇,高度契2017.11寫作教學合了國家對文化產業的布局和規劃要求。對于大多數普通院校而言,雖然創意寫作的學科設置無法照搬,但研究創意寫作的教學理念及實施方式,對改變僵化、刻板的寫作教學,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如創業寫作關涉理論建設、課程設置、訓練方案等全方位的革新,既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訓練,又注重鍛造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啟發學生進行創意表達。課程實施過程教學法,將班級成員歸入若干小組,以合作的形式啟動教學任務。思維訓練和具體寫作任務的融匯,以創造性思維帶動寫作能力的提升,是創意寫作教學的一大亮點,也促動了其他高校教學理念的革新。(一)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模式。不少應用型大學采取了這一變革模式,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思路出發,主張建構較為完備的寫作知識體系,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精講多練,突出寫作實踐技能的訓練。這一做法既避免了純理論講授的單一枯燥,又為學生的輸出方向設置了合理定位。可以說,在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的背景下,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才能讓學生更快地適應社會競爭,才能更好地實現寫作學科預定的人才培養目標。部分學校還主動創造條件,積極搭建校內實訓平臺,改善了學生在校內學習缺乏實踐檢驗的困境。如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文學與傳媒系總共有鑫政會務等11個校內實訓平臺,模擬仿真職場情境,有效解決了在校生缺乏實訓機會的問題,讓學生雖未走出校園,但已具備與真實崗位相匹配的求職能力。(二)依托網絡資源,革新教學模式。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模式為寫作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極大便利,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借助便捷多樣的搜索引擎,極大豐富了教學資源,有助于構建活潑生動的寫作課堂。寫作知識的講解往往建立在對實際范例進行分析對照的基礎上,在文字之外,包括視頻、音頻、圖片在內的各類參考資源,構建了有聲有色、形象立體的教學環境,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氣氛,也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一定的幫助。靈活多樣、新鮮度高的網絡資源還促動教師及時更新課件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寫作思維與時代同步。同時各類范例潛含的社會真實情景,也為教學過程中情境教學法的實施提供了模板。二是借力網絡教學平臺,直接倒逼教學模式的革新,深化課程實施的效果。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過多依賴于教師的知識講解和經驗傳授,忽略了學生的接受情況。而網絡教學平臺吸取了人本主義、建構主義、翻轉課堂等相關教育理論的精髓,將學生設定為教學中心,教師則承擔引導者、激發者、輔助者的角色。網絡教學平臺的優勢,表現為集中性和拓展性這兩大特點。集中性指的是網絡教學平臺融匯了資源庫、討論區、互動交流、課程評價等多種功能,比起QQ群、微信群和論壇更具有穩定性,教學效果的追溯也有明晰的軌跡。拓展性不僅實現了課堂有限學時在網絡的延伸充實,更重要的是通過集體智慧結晶的展現,為個體表達的提升提供了碰撞交流的機會。網絡教學平臺的運用,不僅僅是新技術、新手段的采用,更是體現了教學模式深層次的嬗變。
二、圍繞寫作人才培養目標,改革高校寫作課程
由上文的概括分析可以看出,寫作課程改革的目標,始終指向培養社會需要的寫作人才這一中心。許多學生在思考自己的職業前景時,往往會對“什么是社會需要的寫作人才”這一問題感到困惑。來自就業市場的反饋能夠很好地回答這一問題。如果想從事文化創意類產業,需要具備靈活的思維,熟悉創意表達的寫作技巧;企事業單位重點考察學生的應用文書寫作能力,包括公務文書和事務文書等;應聘報社、雜志社、電視臺,則要具備一定的新聞寫作能力。許多單位還對能勝任微信、微博編輯的學生更為青睞。可以說,思考能力和寫作能力是中文專業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寫作課程的變革,需要建立在正確設定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努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注重開發學生多樣化的寫作能力一是要對課程設置做出改革。有些學校將寫作設置為基礎課程,集中在大一、大二兩個學年完成學習,大三大四則不再開設。這種做法忽視了寫作課程漸進性、延續性的特點,也中斷了培育學生寫作能力的黃金期。新的課程設置應從整體層面進行合理布局,做出系統化的規劃。大一安排基礎寫作,引導學生解放高考作文的思維,將社會觀察、個體思考和真實寫作相結合,加強表達技巧的錘煉。大二安排應用文書寫作,培育學生應用文書的寫作能力。大三安排新聞寫作課程,讓學生在熟悉傳統媒體寫作的基礎上,對新媒體寫作有深入的認識。大四安排專項文書寫作,如廣告文案、策劃類文書、時事評論的寫作。上述的課程設置,能夠開發學生多樣化的寫作能力,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武裝,讓他們在人才市場擁有更強的就業競爭力。二是要合理規劃教學內容。以往一本教材講到老的觀念顯然已不合時宜,近年來寫作教學的內容構成呈現動態發展的趨勢。一方面,不能對已進入寫作視野,甚至被廣泛應用的新興內容視而不見,而是要密切追蹤其發展動態,將學界的研究成果及時輸出為教學內容,充實寫作教學的知識體系和內容構成。如近年來隨著時展而興盛的新媒體寫作,如果沒有體現為相應的教學內容,那么學寫作教學生的寫作能力難免有所缺失;另一方面,要善于采用豐富多樣、新鮮度高的網絡資源,以鮮活的實例輔助知識的講解,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的修正和補充,確保學生所學即所需。(一)以實踐訓練為抓手,多方位檢驗學生的寫作水平。雖然寫作課程的改革引入了許多教育領域的新理念,如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等,主張以學生為中心,理論和實踐并重,但從現實施行的情況來看,仍然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尤其在學時有限,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的情況下,教師急于傳授多種文體的寫作知識,從而壓縮了寫作訓練的比重和時間。為了讓學生真正學有所成,必須突出寫作課程實踐性強的特征,通過實踐訓練加深對理論指導意義的認識,做到既不輕視理論,也不偏廢實踐。一是要科學規劃課堂教學時間。要破除從理論中來到理論中去的固有做法,指導學生自學完成對教材理論知識的初步理解,增加寫作實踐的課堂展示環節。在課堂成果展示的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也在同步進行。學生通過現場展示的比較分析和教師點評,可以對照查找自身寫作實踐的不足,從而深化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和運用。二是多層次安排課程作業。教師要基于已有的教學經驗,吸取新技術、新手段,規避古板單一的作業形式,設置形式新穎又靈活多樣,能有效激發表達興趣的寫作話題,既讓寫作訓練成為常態,又不致于造成學生被動應付的局面。課堂練習可考察某一寫作要點,做到短小精悍,以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為主要目的。課后作業通過預設情境,提供職場中可能遇到的工作情境,促動學生綜合性的思考和寫作。三是把學生寫作實踐的綜合成果納入課程評價體系。就學生寫作能力的效果展現而言,與其書面考察學生的理論掌握程度,不如讓學生用實踐成果說話。實踐成果可以體現在多方面,如在企事業單位實習期間寫作的相關文書,發表在報刊雜志的文章,參加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的獲獎證書等。多元化的課程評價,可以增強學生對寫作訓練的重視,也進一步檢驗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二)以網絡學習平臺為陣地,延伸學生寫作表達的效果反饋。如果說教材+課堂使學生邁出了學習寫作的第一步,那么在延伸學習階段,學生還渴求一個開放的、可靠的陣地作為指引。網絡學習平臺的運用,能夠積極回應學生的這一訴求。一是將網絡學習平臺的多項功能和教學的有效組織結合起來,讓自主寫作的意識入腦入心。學習平臺的資源區,匯集了教師精心過篩、挑選的各類佳文范例和多媒體資源,可隨時隨地供學生下載學習并揣摩參考。教師通過互動交流和在線評價,及時回應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并對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況作出中肯的評價。作業區可以完整顯示學生的歷次作業及修改定稿的整個過程,成果展示區中的學生佳作,大大激發了他們寫作的成就感。教師根據教學設計的安排,分階段啟用網絡學習平臺的上述多項功能,兼顧學生的接受心理,逐步將教學目標引向深入,讓學生在一個開放、包容的學習環境中增強主動寫作的意識。二是借助學習平臺開展寫作訓練,引導學生樹立明確的寫作目標。教學過程實施任務驅動法,圍繞著任務的設定、完成和匯報,逐步激活學生的寫作意愿,引導學生成長為愿寫、會寫,能夠勝任崗位需求的寫作人才。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在網絡學習共同體中的表現,判斷自己真實的學習效果,從而激發新的學習目標,在多次的任務攻關中逐步提升寫作能力。
作者:王鳳霞 單位:廣東梅州嘉應學院
課程改革問題若干思考
課程改革是圍繞課程發生的一系列變化,但僅僅關注變化的內容本身可能還是不夠的,還需要關注支撐、支持這些變化背后的原因或動力,如這些變化的本質是什么、如何判斷這些變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促使這一變化的改革主體的觀念假設和思維方式是什么,等等。換言之,我們不能僅僅關注“課程”,更要關注“課程”的“改革”,研究與課程改革相關的深層次的前提性、根本性問題。這些問題關系到整個課程改革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可能性,因而也關系到我國課程改革能否持續、健康、有效地發展。本文將從哲學的視角對這些問題作一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一、課程改革的觀念假設
假設(assumption),也叫假定,是我們所持有的對于世界和自己的處境自以為正確的觀念(beliefs)。作為課程改革的主體,我們的頭腦中也存在這樣的假設。這些假設就是主體認為確定無疑、行之有效、理所當然的觀念。假設直接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課程和課程改革以及采取相應的行動。假設具有潛隱性,它賦予課程改革的主體及其行動以意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思考與行動的基本框架。假設具有長期性,它會長時間甚至永遠占據著我們的心靈,并支配著我們的行動。因而,有必要把支撐課程改革活動的觀念假設揭示出來,并加以反思。
課程改革并不只是課程的簡單更替,它實際上還是與課程關系密切的人們的知識觀、教育觀和人性觀(兒童觀)的變革。這三者共同支撐著課程改革,因而對課程改革的反思首先意味著對這三者的反思。
課程改革離不開知識觀的改變。知識觀是人們對什么是知識、知識有什么性質、什么知識最有價值、有什么樣的價值、知識從哪里來、如何獲得知識等問題的看法。當我們認為兒童個體的經驗知識最有價值,知識是不確定的,只有通過兒童的活動才能去發現時,我們就會傾向于設計出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的課程;當我們認為社會的、種族的經驗知識最有價值,知識是確定的,只有去接受時,我們就會傾向于設計出學科中心的課程。
課程改革也離不開教育觀的改變。這里的教育觀是狹義的教育觀,指人們對學校教育(包括教學)的本質、目的、價值等的看法。“在當代,課程是通過學校這樣的特殊機構來傳授的。鑒于這些機構是教育制度的組成部分,因而課程也體現著教育所持的觀點,或者說體現著各種不同的教育觀念——關于教育事業的目的以及關于應當如何進行教育所持的觀念。盡管這些觀念并非總是被明確地表述出來,而且常常被人們看做是理所當然的東西,但它們卻對課程的形式產生著影響。教育觀念不同,課程所強調的東西和教學活動方式也極為不同。”當我們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將既定的知識傳遞給學生,教師就必須發揮“權戚”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適應未來的生活時,我們就可能會選擇那些人類精華知識進入課程。當我們強調教育的本質就是解放學生,教師只能發揮“非指導”的作用,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學生個性的自我實現時,那么,我們就會設計出人奉主義課程。
高中課程改革講話
全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省級定點聯系學校工作會議的主題是:動員學習考察兄弟省市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先進經驗,研究部署省級定點聯系學校的工作任務,進一步明確我省下一步全面推進高中課程改革的工作思路。下面,我就普通高中規范辦學行為、深化課程改革講幾點意見。
一、統一思想,堅持不懈地抓好規范高中辦學行為工作
規范辦學行為不是素質教育本身,但卻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深化高中課程改革的前提。規范辦學行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創造改革的環境。在座的校長們都很清楚,我們不可能一邊允許搞加班加點,一邊來推進課程改革,那是違背課程改革精神和教育規律的。不切斷“加班加點”“時間加汗水”的“應試教育”道路,我們就開辟不出“尊重規律、依靠科學”的素質教育道路。必須牢牢地抓住規范辦學行為這個“牛鼻子”不放松。當前,規范辦學行為工作取得了一些進展,也應該看到普通高中確實發生了一些變化。當然,對此有不同的認識。但是,對省教育廳把素質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主題大家是完全贊同的;師生正常的節假日生活開始得到保障,在雙休日、晚自習敢于公開上課的學校大大減少了,有大批的學校開始從一個月一休轉為兩個周一休了;把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隱私正得到大家的認同,公開張貼考試成績、排隊排名的現象開始減少;高中招生秩序開始好轉,搶拉生源、公辦普通高中辦復讀班的現象等開始得到遏制,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考風考紀大有好轉;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教師的工作狀態開始發生積極的變化,有一批校長開始考慮在規范辦學行為的前提下如何深化高中課程改革。這些,恐怕也是有目共睹的。
前幾天,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幾大中央媒體到**采訪素質教育實施情況,齊濤廳長向采訪組的同志們介紹了我省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我匯報了我省的基本做法。我省規范辦學行為,推進素質教育的成績,雖然不能估計過高,但經過全省教育工作者將近一年的努力,成效應該說是顯著的。黃勝副省長在接見中央媒體采訪組時說,規范學校辦學行為這項工作要堅持不懈地抓下去,今年年底或者年初要開一次總結會,既要總結好的經驗,又要查找存在的問題。對于頂風而上、敢于違規的學校和地方還是要嚴肅處理。在這里,我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我省規范辦學行為的工作將一如既往地開展下去,希望全省50所省級定點聯系學校要率先垂范,做規范辦學行為的楷模。大家可以看到,因違規辦學受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處理的學校已經被排除在省級定點聯系學校之外,省教育廳就是要傳達這樣一個信息:違規辦學是不可能被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更不可能在全省教育教學改革中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在這里,我還要提醒大家,最近要開始20**年高考信息采集,請各地和各學校不得強制外地考生在當地和學校報名,不要把校外復讀班的學生拉到你的學校來報名。省教育廳黨組在研究這項工作時,明確提出要落實回戶口所在地參加高考報名的制度,并要求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必須抓好這項工作。對敢于頂風而上的學校,一旦發現,將嚴肅處理。這和陽谷高考移民事件的性質是一樣的。另外,排名次、分指標,重獎高考成績等現象,有些地方開始抬頭,這肯定是不允許的。高一、高二的教師沒有貢獻嗎?德育工作不重要嗎?音樂、體育、美術教師不重要嗎?沒有健康的身體如何上考場?所以,獎勵教師,就要全面地評價和獎勵,絕不允許只按照高考成績來評價和獎勵,絕不允許只獎勵高考成績好的教師。規范節假日、雙休日和晚自習,制止強拉異地生源和復讀生在當地或普通高中學校報名,查處統考排名、重獎高考等工作,要繼續作為高中放寒假之前規范辦學行為的重點抓緊抓好。
二、認真學習,科學把握,全面規劃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精神
農村課程改革論文
一、農村社會供給需求的“匱乏與錯位”現象
由于我國特有的“城鄉差異”和農村教育與農村社會發展相“脫離”的現象,使農村社會對農村教育的供給“匱乏”和需求“錯位”,面對正在進行農村的課程改革,區域農村社會“不能”也“不想”提供自己強有力的支持。
(一)區域農村社會供給的“匱乏”現象
在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結構”格局里,農業剩余、農民利益在工業發展與城市建設中被剝奪或奉獻,城鄉差異越來越大,農村社會日益貧困落后,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也越來越弱。與此社會供給“匱乏”相適應,區域農村教育也就出現了“教育基礎薄弱、學校設施簡陋、教師工作生活條件艱苦、教育運作與自主發展水平低下”等不利狀況,使農村課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物資條件保障。
(二)區域農村教育與農村社會的“隔離”現象
傳統農村教育的最大特點是其功能定位“游離”于農村社會的發展之外:農村教育的最大目標變成讓農村最優秀的學生離開農村,為城市服務;農民的最大愿望是一家人省吃儉用,讓自己的孩子跳出“農門”進入城市社會。在這種情況下,農村教育(特別是中小學教育)與農村社會發展需要之間的功能性聯系被閹割,出現一種與農村社會相“隔離”的現象,從而陷入“‘脫離’農村社會發展需要而為城市服務”的誤區,這使得農村社會發展更加“雪上加霜”,而農村教育也因缺乏農村社會的支撐成為“無本之木”。
公共關系學課程改革探索
一、引言
2014年,教育部明確提出有50%的普通高等學校將逐步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變。桂林航天工業學院(以下簡稱桂航)積極響應,率先加入全國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課程開發和創新是學校和教師的立身之本,因此,高校轉型路線確定后,課程的改革就成了關鍵。公共關系學作為桂林航天工業學院自治區級精品課程之一,在應用型課程改革的大趨勢下,以桂林多家企業為實習場地,將“空乘之星大賽”“山水文化節”等大量實踐項目帶入課堂,為課程提供了真實的教學環境,積極地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的應用型課程教學模式。
二、公共關系學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課程改革是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教育的產教融合,一方面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另一方面推動專業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與生產實踐對接。從教育的發展來講,課程的改革是教育的必然趨勢。新技術的發展、高校的擴大招生,都給普通高校的人才培養帶來巨大的挑戰。新形勢下,高校教育必須改革,而教育改革的根本就是課程的改革。目前,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理念仍根深蒂固,應用型課程建設大部分重視形式,學生并未從中真正受益,距離職業所需要的能力還有一定的距離。(二)公共關系學傳統課程體系不能滿足需要。公共關系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當前大部分高校公共關系學課程結構大同小異,課程組成都是以理論為主的傳統形式,在課程最后階段開展實驗課。教學方式采取情景模擬、案例分析等形式,然而,這樣的課程體系屬于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的方式,并不能滿足當前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原本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最終也變成了“黑板公關”,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教師講得多,學生做得少;務虛的多,務實的少。應用型課程的改革,必須打破傳統的課程體系結構,進行重組和創新,實現“教、學、做”的一體化。(三)師生教學觀念急需改革。教學的前提是學生要知道自己為什么學,教師要知道自己為什么教。部分學生認為公共關系這門課程與自己所學習的專業關系不大,比如空中乘務專業學生認為他們最重要的是民航專業知識,如客艙服務技能、空乘禮儀等,公共關系學學習不會影響到他們對本專業知識的學習,因而忽略了知識的前瞻性和延伸性。教育改革要從改變學生和教師的觀念開始,教師要知道課程設置的真正目的,最終讓學生真正變成學習的主人,由被動變成主動,讓教師成為學習的主導,培養出適應時展的應用型人才。
三、公共關系學課程改革的具體做法
應用型課程的建設應該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中心,課程設置符合社會需求,實現真正的跨界融合、理論聯系實際。公共關系學的課程改革總體思路是課程開設前,先由教研室和授課教師確定一家企業作為校外的實訓基地,與基地共同商討公關項目,然后將項目帶入課堂,在課堂上根據項目指導學生完成《策劃書》《活動方案》《活動分工》等。課程的實踐階段安排學生到實訓基地完成項目具體操作,最后提交報告,由授課教師根據平時表現和報告評定學生的課程成績。(一)選定實踐基地和項目。應用型課程改革離不開產業的支撐,產學融合的實踐性課堂一定要有合適的場地和項目。目前,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桂航公共關系學教學團隊選擇與桂林大地公共公司、桂林萬達有限公司、桂林東西巷有限公司、桂林草坪小鎮等合作,建立學生實踐基地,與基地保持長期友好的合作。先后聯合舉辦了多屆“空乘之星大賽”和“山水文化節”“中國旅游日”等活動,綜合多方面考慮了可操作性、安全性、現實意義等。(二)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應用型課程改革的首要步驟就是課程的分解與重組。傳統的理論型教學計劃和“理論+實踐”型的教學計劃已不適用,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應當穿插進行,實踐課的比例至少達總課程的三分之一,以業務能力的培養作為課程的主要目標,并以通過學生掌握知識和操作能力來評定成績代替傳統的考核方式。邊學邊實踐,將工作任務課程化、教學任務工作化,形成新的課程體系。當然,項目的開展還要考慮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和共享等問題,如圖1,以“空乘之星大賽”為例,將學科體系進行分解,然后重構行動體系,使課程之間不脫節,相互支撐,為專業技能的培養服務。(三)組織公關項目實踐。應用型課程改革并不是將課程變成實習,而是在帶有任務的前提下,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再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公關關系學課程理論知識仍舊很重要,我們不能忽視,不過改革后的理論知識講解結合實際,強調了公關活動策劃書的制作方法的講解,讓學生實踐、調研并動手完成。如帶有“空乘之星大賽”任務的學生就要完成公關“空乘之星大賽策劃書”“贊助策劃書”等,接著邊學習公關實施的方法、步驟、注意事項,邊讓學生思考并進行任務分工,每個小組承擔活動的一個子項目,討論并列舉活動需要的物品、活動具體的流程等內容。接近課程后四分之一時,組織學生完成項目任務。教師要協助學生完成媒體報道,這樣在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同時,也提高了學校、單位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四)反思與成績評定。活動結束后每位學生需提交一份課程報告,將自己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總結,對活動完成情況自我評定;教師根據平時表現情況和課程總結報告評定成績。教學任務完成后,教師應根據教學情況和學生完成任務情況進行自我總結和反思,形成課程總結,在一定范圍內共享課程改革成果。
課程改革的瓶頸——評價
×課程改革的瓶頸——評價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新課程標準逐步實施,教育戰線呼喚與課改同步的評價體制出臺。到目前為止,健全的評價體制尚未形成,造成課堂改革實踐的前行與評價體制滯后的局面,成為課堂改革不能順利實施的瓶頸。
一、評價體制的現狀
自古以來,教學的成敗均以考評作為定論。怎樣考評就怎樣教,是教師信奉的準則。目前的教學實踐要求教師按新的課程標準施教,而評價標準、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幾乎沒有改變,仍然以單一的考試為中心。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及家長都圍著考試成績轉。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考出好成績,最終一考定終生;教師的業績,領導的政績也都以學生考試成績為依據。這看似公正,實際上存在很多弊端。如不少學生高分低能,考試舞弊現象頻繁發生等。用昨天的評價標準來衡量今天的教學改革現象,用老眼光看新問題,顯然不公正。教師為了出成績,贏得社會認可,不得不千方百計去適應現行評價體制。其結果,挫傷了廣大教師,學生及家長參與課程改革的積極性,對課程改革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二、評價體制的作用
教育評價有著非常巨大的導向作用。自科舉制以來,教育評價就是一根無形的指揮棒。無論課堂教學如何改革,離不開教學評價這把尺子。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應及時體現在教學實踐和教育評價之中。當教學實踐改革與教育評價改革同步時,新課程的目標就容易實現;當兩者不同步,新課程目標就難以實現。因此,教育評價改革應該比新課程改革先行一步,至少應該同步進行。而現實不是這樣,教育評價改革已經落后于課程改革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教育評價改革方案的出臺,就沒有真正的新課程改革的實施。
高職課程改革剖析
關鍵詞:高職課程改革教學質量
摘要:課程改革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之一。高職教育要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就必須采取一系列的課程改革措施。通過改革,建立一種全新的、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體系。文章就有關課程改革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的理論型、學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單純技能型人才,我國的高職院校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興起,大部分沒有擺脫“本科壓縮型”和“中專放大型”的束縛,制約了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制約了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課程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課程改革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高職教育要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就必須采取一系列的課程改革。高職的課程改革是指通過改革,建立一種全新的、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體系,不但包括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而且要包括素質教育體系,使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培養三者有機地結合成一體。
1.高職課程改革存在的弊端
1.1課程設置缺乏整體協調性
農村課程改革現狀研究論文
[摘要]在我國特有“城鄉二元結構”的教育格局里,農村課程改革面臨的現實狀況是:農村社會供給需求的“匱乏與錯位”;外在社會支持系統的“缺失與形式化”;教師隊伍主體狀況的“老齡貧病與邊緣倦怠化”;等等。只有創設適宜課程改革的教育格局,才能突破“重圍”而走出“困境”。
[關鍵詞]農村教育;課程改革;教師隊伍
在我國特殊的“城鄉二元結構”格局里,城鄉教育的差距越來越大,農村教育邊緣化的程度也越來越高。在此歷史現實背景下,農村教育也被卷入了課程改革的大潮,在步履維艱的跋涉歷程中,農村學校陷入了課程改革的重重困境,作為農村教育“主體”的農村教師們,更是直接遭遇了諸多的尷尬和無奈。
一、農村社會供給需求的“匱乏與錯位”現象
由于我國特有的“城鄉差異”和農村教育與農村社會發展相“脫離”的現象,使農村社會對農村教育的供給“匱乏”和需求“錯位”,面對正在進行農村的課程改革,區域農村社會“不能”也“不想”提供自己強有力的支持。
(一)區域農村社會供給的“匱乏”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