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4: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篇1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程資源開發利用

小學科學課程是學生學好知識的基礎,它主要起到了鋪墊的作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重視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傳統書本傳授知識的同時,重視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的結合,關注學生的興趣和志向,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全面、高質量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傳統授課式的教學,就是將書本上的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抹殺了小學生在這個年齡階段該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小學生的長遠發展。所以現在必須對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改善這一古板、被動的局面,推動現代科學教育的發展。

一、科學課程資源的內涵

(一)課程資源的概念

資源,又稱資本之源。課程資源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簡單來講,就是有利于實現科學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上是指能夠被師生利用,某種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人員、物質和信息。

(二)科學課程資源的作用

1.科學課程資源作為科學課程建設的基礎,是課程實施最基本的條件

2.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科學課程的改革和實施提供了很重要的保障

二、科學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途徑和方法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必須循序漸進,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完成。

(一)師生之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教師與學生是教育工作的主體,教師的任務不只是傳授給學生知識,學生的任務也不僅僅是學習接受知識。師生之間必須進行溝通與交流,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教師教學時要根據每個學生基礎的不同進行分層次教學,不能籠統地將知識強加給基礎差的學生,清晰、有層次的教學才能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長。學生也要主動將疑惑及時報告給老師,這樣才能在最有效的時間里掌握該掌握的知識與技能。

(二)課本教材的開發和拓展

課本教材沒幾年就會更新改版,這對教師的挑戰是很大的,不能像平時那樣傳統地將課本知識按文字敘述講解給學生聽。很多情況下不能保證大多數學生都能聽懂。教師應該改進教學方法,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和實例結合,讓學生能夠更形象地了解書本到底是要傳授何種知識。

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科學新課程改革的必然產物,沒有課程資源的支持,最好的科學課程也是空架子,教師在科學開發和利用科學課程資源的同時,必須不斷實踐、不斷積累,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理論水平,這是科學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首要任務。

篇2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 課程資源 主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和能力,在實踐中體驗情感,發展個性品質;強調以學得直接經驗為主,從生活中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問題為研究對象。因此應以學生自主發展為目標,以豐厚的地域文化和豐富的社區資源為依托來更好地切入綜合實踐活動這個有機整體。

一、開發課程資源,確立課題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首先是選題問題。恰當選題對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與效果起著關鍵作用,這就要求課題貼近學生實際,使研究有一定的活力和潛力。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可設計經濟管理、交通、體育、環境等方方面面。活動課題的確立,應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來完成,只有這樣,活動才具有生命和活力,學生才能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研究。

(一)以社會資源為切入點,開發課程內容

學生通過對自然、社會等方面的調查,掌握和發現解決矛盾與問題的方法,形成懷疑和探索思維的初步能力,培養探索的興趣和能力,同時使學生初步學會科學的調查研究方法,增強學生對自然、社會的關注。

(二)以現實生活為主題,開發課程內容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方面,我們一是開發學校課程資源。抓好學科間的綜合,超越單一學科知識體系的局限,要求學生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有力。二是開發自然資源。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區的背景和條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文化狀況、社區文化傳統等方面的課程資源,力求體現課程資源的地方性特色。開發地方和社區的自然因素及其狀況,如水士、氣候以及綜合環境。

因此,綜合性學習應該引導學生從生活實踐中發現問題,從中提取綜合性學習的主題,發揮“其中的生活意義”,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構人的生活方式,以實現人的價值生命。

(三)拓展學科內容,開發課程資源

實踐證明,綜合實踐活動可與某些學科結合起來進行。例如,圍繞某一主題,對課本進行探究閱讀。閱讀一至六年級有關課文,摘抄和分析有關描寫家鄉的文字,分析其描寫內容、方法、作用,并將其進行比較,,歸納綜合,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再根據這樣的思路進行研究家鄉的特產,如研究小雜糧、山茱萸、核桃、花椒等,可以在探究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等。

二、合理實施課程,有效利用資源

新課程下的綜合實踐活動呈現的教學形態,有一種是學生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參與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的,教師的主要做是指導和組織兒童的活動。綜合實踐活動怎樣開展才能有效呢?根據教學實際,我認為應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對活動的目標、內容、結構、形式等都要做細致的考慮,具體說,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師有效指導是前提

1、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角色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主體性、實踐性課程,是學生通過實踐來學習知識、通過實踐來獲得發展的重要形式,學生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主體。學生的實踐是任何教育者都難以替代的。因此,在活動過程中,教師盡可能的讓學生自主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起指導或引導作用,防止包辦或代替。

2、教師教學設計具有生成性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具有綜合性強、開放性強、不確定因素多和課程資源極其寬泛等特殊的復雜性。因此,精心預設指導方案,努力為課程的實施準備較充分的工具和資料,是綜合實踐活動能否順利實施的基本條件,也是教師有效指導的必要前提。

3、活動目標要具體化

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激勵、調控和評價作用,只有明確、具體、貼近學生生活、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教學目標,才能使教學活動有效。但是,如果活動目標不切實際,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僅僅是在追求活動的形式,那么,即使活動看起來豐富多彩,熱熱鬧鬧,一節課下來,學生究竟體驗到什么,感悟到什么,往往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實踐活動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要使目標具體、明確,教師必須讀懂教材,把活動要求與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

(二)學生自主探究是關鍵

1、增強趣味性,引發自主探究

綜合實踐活動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進行的一種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實踐,它強調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尊重主體,就要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天生的求知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思維的活躍,保持學習的持久。因此,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活動項目首先是要學生真正感興趣的內容,是學生真正想了解的,能真正“吊”起學生的“胃口”,使學生一上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就來勁,就躍躍欲試的講究趣味性,“樂”中學習。

2、重視過程評價,引發自主探究

重視隱性目標、長遠目標必定要重視過程的評價賞識。評價賞識中,既要考慮到個體,又要考慮到群體,既要顧及情感態度,又要估計能力成果,更要努力建設及時、公正、激勵、合理的評價機制,積極關切地加以賞識。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感受到對自己的認可,感受到對自己的鼓勵,由此引發學生的自主探究。

三、評價工作,確保課題研究實效

篇3

關鍵詞: 職業學校 英語課程資源 開發 利用

職校英語根據《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提出英語課程一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職業場景中應用英語的能力;二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文化素養;三要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職校英語教學相對于普高英語教學無論在教學內容的掌握上還是在難易度的把握上都簡單許多,但是不少學生仍認為英語很難,本能地抵觸英語學習。對此,要更重視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廣和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英語課程資源對完善教師知識結構、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改進教與學的方式、滿足個性化發展需要等的重要作用迅速突現而出。

一、職業教育英語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現狀

(一)課程資源單一

目前,職業學校采用的英語課程資源主要局限于教科書、教師教學參考書、練習冊和錄音磁帶等。學生接觸英語則主要局限在英語課堂學習和英語課外作業,除此之外,學生很少通過其他途徑接觸英語。資源的單一決定學生學習、運用英語的形式單一。英語課上教師創設的多是一些機械呆板、不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既不利于學生理解,又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就是讀和寫。而課外,學生忙于技能訓練,缺少英語實際交際訓練,最終成了“啞巴英語”。

(二)缺乏資源開發的條件

職業學校英語課程資源單一,資源開發近乎空白。首先,缺乏資源開發的工具和途徑。大多數學校雖然連接了Internet,但多媒體教室有限,教師制作下載的多媒體課件和先進的學習資料無法向全體學生展示。其次,由于職教英語在技術院校科目中屬于副科(對口單招除外),且書本的更新速度比較快,專業、學歷層次的不同,英語教材也有所差別,導致英語教學地位低、受輕視,英語資源難以實現完整化、系統化,教學資料及學生學習資料有限。職校英語教師存在數量少、分布零散、教學內容不一致等特點,很難統一備課,相互間交流比較有限。最后,部分教師自身素質不高,阻礙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并且大多數英語教師的周課時都在四節左右,學生如果進行實訓,至少兩星期不能上課,就很難有時間開發課程資源。

二、職業學校英語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策略

(一)文字課程資源

文字教學材料作為課程資源四類之一的文字課程資源,教材只是教學中的基礎性文本,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創造性地使用,而且教師中很少有人認為應該自始至終使用一種教材,這一方面說明教材不應成為學生通過考試的依靠,另一方面說明教師應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具體需求,對教材的原有素材和內容進行篩選、擴充或合并、修改,使其更適應不同專業的學生。因此,即使指定了課程教材,教師也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向學生提供其他的知識更新渠道,使傳授的知識和技能能夠與時俱進。在內容方面,可從英語報紙雜志和學習網站上發掘和利用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的素材和案例,并提出觀察、實驗、探索、討論的建議,引導學生逐步將文字資料轉化為自身的體驗。

(二)實物課程資源

實物課程資源的重要性眾所周知,隨著人們對語言學習及溝通的重視不斷加強,與英語相關的各種輔助學習資料隨處可見,各種音像、影音制品更是數不勝數,針對不同人群不同需要的學習資料則應運而生。但實際上,真正對職教英語課程起到一定幫助作用,擴大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加深理解并可用于實際操作訓練使用的資源并不多,所以,教師在準備英語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應盡量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積累相關實物課程資源素材,特別是學生難以通過個人努力獲得的資源,教師應盡可能提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知識的興趣。

(三)活動類課程資源

精心設計活動類課程資源使與教師的傳統“注入式”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相對,活動類課程資源主要通過各種豐富多樣的活動來達到教學目的,可分為課內與課外兩種類別。課內活動可以是教師創造性地策劃并指導學生圍繞課程相關內容環節開展的討論、演練、或小組活動,也可以是根據實踐教學大綱的規定、針對英語課程中的重要知識點或技能進行的操練,同時,課外活動也不可忽視。與普教英語所涉范圍之廣不同的是,職教英語的課外活動受到一定的條件限制,因此教師更應鼓勵學生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校內課程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條件的可以向外拓展,例如參加相關專業展覽會、展銷會,到企業或公司進行短期參觀實習。讓學生先觀察,再試著尋找體驗的機會,課內外實踐活動相互補充融合,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過程與體驗。

(四)信息化課程資源

近幾年來,隨著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轉變,加強對高校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信息化、網絡化成為教學平臺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教師要鼓勵學生合理選擇和有效利用網絡資源,豐富學習生活經驗。學生通過網絡這種獨特的方式進行學習,在適合自己的時間、地點獲得相關學習資料。

四、結語

嘗試和探索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職教英語課程教師的職責。不僅如此,教師在發揮課程資源開發主體作用的同時,還可動員學校、社會等其他力量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其中,學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學生在開發英語課程資源的過程中,獲得了更多接觸和學習英語的機會,課程資源開發過程成為學生主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過程,這對學生學習英語有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12).

[2]王朝一,殷剛魁.英語課程資源的內涵及其開發探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5,(2).

篇4

近幾年的語文公開課上,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的語文課堂教學都不再局限于課本內容,教師們都在自覺地進行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一、開發和利用大眾傳播媒體上的優質語文資源

所謂“大眾傳播媒體”是20世紀20年代廣播電臺出現后才采用的名詞,分為機械媒體(報紙、雜志、書記等)與電子媒體(電影、廣播、電視等)。

在媒體不發達的時候,閱讀課上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主要依靠學校圖書館的藏書,因此,學校的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但是,隨著傳媒業的發展和地區經濟條件的好轉,機械媒體和電子媒體愈來愈多地進入課程資源的領域。

如《我追求這樣的語文課堂》的片段:

閱讀課上,我們讀《遺忘是可愛的小偷》,感受偉大的母愛;讀《風雨中的》,被小男孩對母親的愛深深感動;我們讀《天堂里沒有艾滋病》,體會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讀《永遠在一起》,驚奇地發現動物之間的愛情可能比某些人更加堅貞不渝;我們讀《偉大的日子》,聯系課文《海倫?凱勒》進一步認識莎莉文對“我”非同尋常的影響;讀《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在無比的憤慨與羞愧中反思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身上所具有的陋習……

上面所列舉的不少來自深受當代青少年學生喜愛的《讀者》,這實際上是開發了機械媒體中的雜志作為課程資源,比如讓學生品味現代流行歌曲歌詞的優劣,評價影視劇本改編得是否成功,評析歌手、演員對作品的演繹是否到位等,借助這些語文課程資源進行閱讀課教學,既能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又能利用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加深其對作品的理解。

二、開發和利用網絡上的課程資源

網絡上有大量的信息可供隨時查詢和下載,這其中除了文本信息以外,更有大量的視頻、音頻文件。合理地使用這些資源,也可以彌補閱讀課教學中的一些缺陷。

如教師教學敘事片段:

課文《奇妙的克隆》里有不少科學術語,八年級的學生閱讀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就找了一段關于克隆的科教片放給他們看,很短的時間內他們就了解了克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這樣一來,我就不用花很多時間跟他們講解科學知識,把語文課上成生物課了。

上《吆喝》這篇課文,如果我沒有播放侯寶林的相聲《賣布頭》,效果就不會好了。因為別說現在的學生,就連我也沒有聽過老北京的吆喝是怎樣一種生動的語音語調,這個靠讀課文是讀不出那個味來的。

教學《黃河頌》,如果僅僅靠老師講一講背景,讓學生把課文讀一讀,他們很難體會到黃河洶涌澎湃的氣勢。但是播放一段關于壺口瀑布的影片,配上一段《黃河船夫曲》的音樂,足以讓學生在教室里感受到黃河的精神氣概。

從以上教學敘事的片段中我們不難發現,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比起單純的文字更能以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啟迪他們的思維。而且因為多媒體在單位時間里向學生們提供的信息量大大高于常規教學手段,因此也可以起到提高教學效率的作用。當然,我們在開發利用這些課程資源特別是音頻、視頻資源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文本本身,切不可為了追求課堂氛圍而用精彩紛呈的音像資料取代學生對文字的閱讀。

另外,在一些具有校園局域網的學校還可以嘗試構建學生語文學習的資源平臺,由教師先行查找資料搭建授課平臺,這樣學生就可以坐在狹小的教室里,走向廣闊的外部世界,而教師也不必擔心學生會被網上其他的無關信息或者有害信息侵擾。這樣學生可以在規定的單位課堂教學時間內盡可能多地獲取有效信息。

三、開發和利用與實驗教材配套的自讀課本

自讀課本選文豐富。以七年紀上冊《翻過那座山》為例,自讀課本共選編了87位作家的作品。我們的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不可能在課堂上把這87篇文章逐一讓學生閱讀。但自讀課本文章的選編注重與課本的緊密聯系,我們可以借助它們之間的多維聯系,激發學生探討的興趣。下面介紹幾種在課堂上有效利用自讀課本的方法。

1.拓展式閱讀。自讀課本里的不少文章與教材課文出自同一作者,如《智取生辰綱》和《楊志賣刀》《黑旋風斗浪里白條》;還有一些是關于同一作者或作品的不同文學材料,如瑪麗?居里的《我的信念》與愛因斯坦《悼念瑪麗居里》、瑪麗?居里的《懷念比埃爾》、艾美?居里的《居里夫人傳(節選)》、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麗》。學生通過課本與自讀課本之間橫向或縱向的聯系,可以對作家、作品有更為深入、全面的了解。

篇5

【關鍵詞】課程資源 開發 利用 課程標準

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因此,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如何能更好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是實現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轉變的需要;是貫徹落實新課改精神和新課程標準需要;也是保證新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

一、從學生的現狀出發,捕捉課程資源

陶行知先生說:“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也就是說,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學習和交往中、已逐步形成了自已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因此,學生的生活實踐中蘊涵著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生活為起點,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既體現“以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思想品德課建構的基礎”這一課程基本理念,也會讓學生感到親切、真實、易懂,其思想教育效果會更佳。例如在教學《身邊的誘惑》時引入“游戲機”大討論,“網吧問題”大討論等,學生思路迅速得到拓展,甚至有些平時很少參與討論發言的同學也覺得在“游戲機”、“網吧問題”上他們挺有發言權,引起了他們的共鳴,在大討論中,大家懂得了玩電子游戲和上網都應當適當,否則就會身陷不良誘惑,無法自拔,進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總之,讓生活走進課堂,把課堂融入生活,在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討論和探究中,達到思想教育的目標;讓生活成為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重要源泉,做到源于生活、富含生活、高于生活、引導生活。

二、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挖掘課程資源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踐行,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的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設計學生喜愛的教學活動形式,采用開放有效的組織形式,做到教學內容活動化,教學活動內容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在體驗式教學中成長。這也是與傳統教學不同的一個重要區別。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特別注重師生互動,注重組織小組討論、探究、合作學習,注重演小品、講故事、搞辯論等多種教學形式的利用,還注重利用課件等多媒體手段的利用。例如在八年級思想品德課上冊《男生、女生》的教學時,設計了歌詞的欣賞與改編這一活動,在音樂的選擇上,選擇了一些學生喜歡聽、喜歡唱、有教育意義的歌曲。如《第一時間》、《對面的女孩看過來》、《我是女生》《女孩的心思你別猜》等等,欣賞完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任選其中的一首作為改編的歌曲,要求角色變換,從另一性別角度改編歌曲。比如:把“對面的女孩看過來”改成“對面的男孩看過來”,把“女孩的心思你別猜”改成“男孩的心思你別猜”等,然后根據男女生的差異寫出相應的后續內容。教室立即有如炸開了鍋,學生討論改編歌曲的興致極高,而且有些同學邊改編邊哼唱,儼然變成了一個個創作型歌手,改編完后由學生推選代表把本組的作品吟唱一遍。

教學實踐證明,只要教師創造了讓學生表現的機會,把道德教育寓于趣味的活動之中,就會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發學生智慧的潛能,喚醒學生創造的天性。

三、以教學流程為切入點,生成課程資源

所謂思想品德課堂的生成性資源,是指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學互動生成的,能夠推進教學進行的課程資源,主要是學生的各種狀態和表現。學生在課堂活動和教學情境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表的意見建議及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無論是言語方式表達,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表達,都是教學流程中的生成性資源。在教學中,教師常常會遇到設計教學內容與環節時沒有預想到的事情。如初一思想品德第一節,“自我介紹,相互認識”是最重要的內容,當教師剛宣布完,有個學生說:“老師,我們已經自我介紹三次了”,這是我教學設計沒有想到的,學生說語文、歷史和班主任老師都叫他們做過自我介紹,學生帶有挑戰性的插嘴,可以說是生成性資源。這時擺在我面前的是:既不能重復其他老師那樣的簡單自我介紹,又要讓教學環節完整,完成基本的教學內容。于是,我布置學生用兩三分鐘的時間準備,不需要介紹姓名、來自哪里、畢業的小學等,要求深入介紹自己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等,然后用“擊鼓傳花”的方式開展自我介紹。這樣既完成了教學內容,做到了相互認識,又調動了學生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因此,面對這些課堂中臨時生成,教師能否利用好這些生成性資源,關系到教學有無亮點,更關系到教師的成長。當前,教師在對待這種生成資源,有的裝聾作啞、不理不踩;有的嚴厲斥責,緊急叫停,都只會造成臨時生成性資源的流失。我們應該善于捕捉這些臨時生成資源,讓課堂有亮點、有激情。

篇6

【關鍵詞】農村地區;物理課程資源;認識誤區;開發和利用

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凡是有助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與和諧發展的資源都可以納入課程資源。充足、豐富的課程資源是搞好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現在農村課程資源的建設相對滯后,物理教學中說實驗、講實驗現象十分普遍。

一、農村地區課程資源開發的認識誤區

1.認為課程資源開發是專家的“專利”

的確,專家能夠開發并提供優質資源,但他們解決的是通用的課程資源,卻無法解決不同地區的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問題,而后者更需要每一位在一線的教師在教學中把握和努力。

2.認為農村地區課程資源貧乏

把課程資源理解為圖書館、多媒體教室、網絡等硬件設施。認為城區學校有條件,農村地區學校沒有條件,所以消極地等待上級的“恩賜”,而不想積極主動、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3.強調學科本位

課程資源具有多質性的特點,同一資源可以開發出不同的價值和用途。教師沒有加強研究與合作,達到資源的共享,提高資源利用的實際效果。

二、怎樣有效地在農村地區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1.要更新觀念

新課程明確要求:“教師既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又是課程資源利用的整合者。”這就需要教師轉變觀念,既把自己當作是一個現有資源的利用者,又把自己當作是新資源的研究與開發者。

“課程資源涉及學生學習和生活環境中所有有利于課程實施、有利于達到課程標準和實施教育目的的教育資源,所以課程資源具有廣泛多樣的特點,它彌散在學校內外的方方面面。”所以那種認為農村地區課程資源貧乏的觀點,淺化了課程資源的內涵、窄化了課程資源的外延,不利于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造成許多課程資源的浪費。

2.充分利用校內資源

(1)教材的開發和利用:教師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對課本進行創造性地加工,有機的組合。如在電學總復習時,我把電學知識歸納為一種農村常見的房屋,稱之為《電學涼亭》。把電路作為基石;電流、電壓和電阻知識作為三大柱子;歐姆定律作為大梁,把三柱頭連成一體;把電功和電功率作為遮風擋雨的兩槽瓦。一座小屋,不僅歸納了初中物理電學所有知識點,而且體現了其內在聯系和具體應用,再讓學生親自用紙片粘貼一座《電學涼亭》,加深理解!教科書上的實驗有的在本地找不到,就改為身邊有的,能夠做到的;實驗現象不明顯的,想辦法把放大;無色的,把它變為有色的;不動的變為會動的。在講動滑輪的實質那節課,我拿了一個臉盆去,輕輕一轉,動滑輪的支點在哪里,學生一看就懂了。

物理與其它科目的聯系十分密切,如力臂的計算,原子的結構,能量與生物鏈這些知識與數學、化學、生物都有關系,平時看一下其它科目的教材,包括小學的科學書,會更加了解學生的知識底子,經常與其他的老師交流,有時會有一意想不到的收獲。

(2)實驗室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實驗室配置了必要的教學儀器和設備,充分利用實驗室,“向學生開放實驗室,建立走廊實驗室。”讓學生能夠有機會自主進行探究活動。同時利用身邊的廉價材料和器具,設計具有創造性的實驗和探究、實踐活動。

3.積極利用農村地區特有的課程資源

(1)開發和利用多姿多彩的自然資源。自然現象中的四季變化、山川樹木、風霜雨雪、飛禽走獸這些樸實鮮活的自然資源就師生身邊。農村學生耳聞目睹,對霜雪、回聲、雨后彩虹等現象的直觀理解就要比城里學生清楚得多。關鍵是看教師是否有課程資源意識,怎樣識別、開發和利用。

(2)開發和利用取之不盡的生活資源。農村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學生都“好玩”,如果將“喪志”轉變為“益智”,農村日常生活有著無限的資源可成為課程資源。如在列舉“增大和減少摩擦力”的例子時,學生的思路十分廣闊:在泥濘小路上,賣菜的人常常在自己的鞋子上纏上稻草繩用來防滑,增大摩擦力;搬運笨重的石碑時,在下面墊上幾根圓木可以減小摩擦力;在打谷機齒輪上打上些油可減小摩擦力。這些都是源于對生活的仔細觀察與體驗,是城市學生難得體會得到的。在學習《動能和勢能的轉化》前,我要每個學生自制一個“扯扯葫蘆”,就是用一塊撲克牌大小的木片,在距中心0.5厘米處對稱的鉆兩個小孔,再用兩根繩子穿過小孔, 繩子兩頭打節,用手拉著,用力一轉,然后一緊一松的拉,木片就會快速往復旋轉,產生“呼呼呼呼”的聲音。用它來說明動能和勢能的轉化效果很好。此外,諸如犁田、插田、打稻谷、收豆子、鋤頭鐮刀的使用等,可以讓學生學習力、機械等知識,這些資源就成了物理課程資源。

運用學生身邊的材料,使之成為課程資源,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好奇心,轉變為強烈的求知欲望;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感到學習的樂趣,讓學生體會到自身的價值。

(3)重視學生資源的開發與建設。學生搜集資料、動手制作,既是課程資源的消費者,又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農村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經歷、興趣等都可能成為課程資源,他們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一起生成、構建、完善課程資源。如做“氣體做功內能減小”的實驗,學生用空礦泉水瓶蓋嚴,扭壓瓶身使內部氣壓增大,然后擰開瓶蓋,瓶蓋被沖出的瞬間,近距離的看到了液化現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瓶里滴入兩滴酒精,現象更加明顯。

“萬水千山總是情,看你眼光行不行”,用開放的心態對待現狀,用開放的目光審視周圍,用開放的思維思考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一切可能的方法和途徑。隨遇而安,安而不怠,靜下心來,分析現狀,利用已有資源,開發特有資源,為農村學生學好物理,實施物理課程改革,開創自由而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黃國雄.重新發現物理實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周平儒.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篇7

關鍵詞:化學實驗;課程資源;開發;利用

一、課程資源與化學實驗教學資源

課程資源的結構包括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化學實驗教學資源,包括條件性資源――是指化學實驗室及化學實驗儀器、裝置、藥品以及實驗員,影像設備,網絡及網絡教學資源;還包括素材性資源――是指教科書、學生用書期刊等圖書資料、影像資料、教師的教學思想、學生的學習生活的經驗等。

二、化學實驗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現狀

1.教師實驗資源觀念模糊

2.實驗人力資源亟待提高

3.實驗物力資源缺乏

4.現有實驗課程資源沒有被有效利用

5.資源開發是零散的、無組織的

三、化學實驗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途徑

1.重視化學實驗室的建設

(1)化學實驗室應配置必要的儀器、設備和實驗防護用具,對藥品的質和量要定期檢查,及時補充易耗品,以保證實驗探究活動的正常進行。

(2)在實驗室中應展示常見的儀器、重要的裝置和藥品,教學模型、掛圖、幻燈片等應分類保存。

(3)實驗室建設的標準化和管理人員的配備和培訓應當跟上。

(4)條件好的學校,儀器配備應當做到人手一套,也在課余時間向學生開放實驗室,鼓勵學生自主地開展實驗,力求做到每個學生都能動手實驗。

2.鼓勵教師開發替代性實驗

3.積極開展微型實驗

所謂微型化學實驗,是在一些專門設計的微型化的儀器裝置中進行的化學實驗,也就是說,以盡可能少的化學試劑來獲取所需化學信息的實驗方法與技術。以下是某位學生利用微型化學儀器對蛋殼主要成分的驗證實驗進行的創新:

此裝置適用于任何液―固反應生成微量氣體的檢驗,表明微型實驗可以創新實驗,對激發學生的潛能很有實效。

參考文獻:

篇8

長期以來,教學條件差、學生基礎差、半日制學習、因訓練比賽經常缺課、學習時間有限等等,這些因素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體校學生學習成績差,越來越遠離書本,甚至厭棄學習的狀況。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現狀呢?我想首先要從課程開始,課程改革給我們提供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機遇。新的課程觀認為,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動態交互作用的“生態系統”。本文試圖就這四個因素在體校語文課程中的動態變化進行分析,力圖形成一個科學、高效、良性發展的有機生態系統。

一、樹立大教材觀,讓教材活起來

長期以來,我國采取的是一種集權式的課程管理體制,它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地方、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差異。帶來了學校被動辦學、缺乏個性、少見特色等弊端。目前多數體校用的是全國統編教材,但是對體校學生來說,全國統編教材難度較大,跟體校學生的實際生活脫節,缺乏針對性、親和力和吸引力。

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但我們往往做不到。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從教材開始。這就要求教材具有靈活性。教師要在掌握學生實際情況(如知識基礎、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等)的基礎上,對課程內容進行選擇、重組。并對課程的難度以及講解進度加以調整,以使每個學生獲得能力范圍內的最大發展。教師要非常熟悉學生的情況,并善于處理教材、變通教材。如: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對內容進行增刪。將已經陳舊的、不切實際的內容刪掉,而增添一些現代或未來生活中具有廣泛應用性的知識和最新的科研成果。豐富現有的內容,社會熱點、家庭生活都可以進入教材的視野,從而使課程內容具有時代感、親和力和吸引力。作為體校的語文教學,在降低難度的同時,特別是要把體育信息和體育文章充實到教材中,以增加學習的共鳴點和興奮點。

同時,為了對每個學生實現最好的促進,同一門學科可以有“基本教材”和“附加教材”。基本教材是每個學生必須掌握的部分:附加教材則是基本教材的提高和深化,學習成績好、學習能力強而又有強烈學習要求的學生,可以選擇這部分內容。

二、教師是課程開發的主體,要豐富、完善自己

教師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他本身也是一種獨特的課程資源。睿智的談吐、豐富的社會閱歷、廣博的文化知識。真誠細致的人文關懷、獨到的人生感悟……都是學生終生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資源。教師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所以,有人這么說:“一個教師就是一本教科書。”現代語文教師的教育職能已不能囿于課堂教學和教授課本。他應是語文課程的開發者。是學生學習資源的發現者。同時,還是現有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的遴選、鑒別者。

作為體校的語文教師。要積極學習體育類知識,雖不能達到精通專業的程度。但一定不能是外行:要盡量多地了解體育信息,并對體育現象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從而有限度的實現語文課程資源的體育特色。

三、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激發出學生潛在的學習積極性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認為,體校語文課程要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必須圍繞體校特色。從體校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找準切入點、興奮點。通過廣泛地開發課程資源、靈活地利用課程資源,從而充分激發出學生潛在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不僅和老師一樣是開發和利用語文學習資源的主體,學生本身還是可以開發和利用的語文學習資源。學生的先前經驗、家庭背景、個人特質、興趣愛好、情感態度都是課程資源。課程的宗旨,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課程資源的開發也一樣,要針對特定的學生群體。具體地說,要從學生的知識、能力、習慣、興趣、愛好和已有經驗出發,從學生的個體發展、智力發展、身體發展及存在問題出發,來確定目標。并組織實施。

體校的學生愛好運動。運動場上敢于拼搏,很有團隊意識。為人熱情開朗、活潑大方、講義氣:體校學生有獨特的跟隊訓練經歷、較為專業的運動知識、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非凡的成敗得失的感受。這些應是語文課程資源庫中最寶貴的最鮮活的最亮麗的那一部分。教師要善于開發和利用這一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育價值,從而激發出學生潛在的學習需求和主動意識。

四、整合學校活動。形成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校是課程活動的舞臺。使課程活動的大環境,是課程資源最為集中的場所。這里的學校資源主要是指館藏資料、校園建設、校園文化氛圍、各類活動以及教師敬業精神、學生學習態度等。

學校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手抄報比賽、知識競賽等:學校要具備良好的教學條件,如:圖書館、電教室、校園網、完備的教學用具等;學校要注重校園文化建設。例如:宣傳欄、報廊、各種標牌等等;學校要出臺激勵學生學習的制度,以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風氣。這些都蘊涵著富有教育意義的課程資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有一個良好的大環境。不上進都是一件困難的事。

篇9

關鍵詞: 銳捷網絡技術課程資源 開發 整合 利用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原先受重視的精品課程對課程教學的幫助甚微,故課程資源的開發、整合和利用越來越受重視。新課改要求專業教師在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的指引下發揮自主性、創造性,教師可通過長期的教學積累,繼而通過整合與完善,最終開發形成課程資源。利用課程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探索能力,從而順利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在面對銳捷網絡技術課程資源開發、整合和利用時,應考慮教師資源、學生情況、資源開發與利用等方面。

一、教師資源的開發、整合和利用

教師不僅要保證課程教學過程的完全實施,而且是課程資源開發者和積累者、使用者,課程資源是一個重要載體。銳捷網絡技術課程標準包括交換機路由器基本操作、VLAN技術、端口聚合與安全、生成樹、路由技術、訪問列表、NAT技術等。其內涵和外延更加豐富,其中蘊含了企業網絡組建與維護,涉及局域通信技術、廣域網接入技術等。專業教師原有知識儲備已經很難滿足這門課程的教學要求,形勢迫使專業教師跟上新技術、新設備發展的步伐,不停地進行充電,努力更新專業知識與提高專業技能,才能更好地駕馭銳捷網絡技術這門課程的教學。此外教師還要積極參加教研組活動,增強團隊意識,走協作發展的道路,要向教研組內其他優秀教師學習,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上,專業技術教師應力求將新技術、新應用引入教學,任務、項目的設計也要緊貼企業的實際應用。例如,學習VLAN相關知識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以企業部門命名,如銷售部、技術部、財務部、人事部等,將企業的通信業務需求引入到教學項目中;在學習端口安全與訪問列表時,可模擬企業應用需求:各部門Internet訪問及企業內部資源的訪問做限制,同樣可以對員工的IP地址進行規范;在學習NAT技術時,可以模仿企業的互聯網接入、訪問及對外內網的服務器,等等。

教師的知識能力、技術水平是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保障,教師不但要研究教材,更要結合企業實際應用、整合各類資源,創造適宜情境,開發學生喜聞樂見的應用型項目課程資源。銳捷網絡技術課程資源開發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依靠教師團隊完成。因此,在挖掘教師資源時,要廣泛開展交流學習,將銳捷網絡技術授課教師和教研組內其他專業教師有機地整合起來,共同開發課程資源。

二、學生資源的開發、整合

學生不僅是教育對象,而且是教育資源。傳統教學是以教師為教學主體的填鴨式教學,現階段更強調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一切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知識水平、認知結構和社會閱歷需要我們進行開發與整合。例如,可以將學得比較好和相對差些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多年的教學經驗表明項目實驗時教師不可能照顧到所有學生,但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之間的傳幫帶作用,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整合和利用

銳捷網絡技術課程資源包括兩大類,其一是數字化網絡資源,如教學模擬軟件、課程資源網站等;其二是非數字化資源,如教材、練習資料等。教師應切合教學實際,首先要依靠教師個體的長期積累收集形成個人資源庫;其次應組建教師團隊對個人所積累的資源進行整理,分類,再補充開發一些教學資源如課堂教學視頻;最后整合文檔、圖片、視頻等資源開發形成數字化課程資源網站,通過校園網絡平臺和互聯網實現教師、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后期還需安排教師定期對課程資源網站進行維護與更新。

銳捷網絡技術課程資源網站開通以后,要重視對課程資源庫的使用,要求每個學生參與到網絡學習中,切實按照學期計劃要求,加強對學生在線預習、練習的檢查。通過對學生“學習心得”的質量把關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指導學生不僅要發帖寫“學習心得”,更要發具有反饋作用的帖子,及時批評、刪除那些只顧完成發帖而無任何價值的“學習心得”。教師借助課程資源進行備課時,應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針對性地選用教案、練習、項目文檔、課件和視頻,圍繞學習內容,精心篩選、加工處理,做到課程資源與課堂教學的完美整合,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借助于課程資源網站,學生的學習伙伴可以是同學,可以是網絡學習者,教師也可以成為學習伙伴。相較傳統課堂,學生的學習伙伴數量多了,學習伙伴的知識結構水平也呈現多樣化,他們中的一些高手會分享自己獨特的工作經驗,此外學生還可以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

綜上所述,教師是課程資源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監督者,項目實施的組織者、參與者、輔導者、解惑者、評價者。開發課程資源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踐表明通過對銳捷網絡技術課程資源的開發、整合和應用,既可以提高課程教學有效性,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應用能力、探索能力和團隊意識。

參考文獻:

[1]高峽,釧嘯劍,李永俊編著.銳捷網絡設備互連實驗指南.科學出版社.

篇10

關鍵詞:初中科學;課程資源;實驗課;日常生活用品;利用

日常生活用品來源于學生生活,且易取、易得,是對學校實驗室資源的補充。日常生活用品開發成為實驗課程資源,能把學生的學習視點從書本逐漸引向生活,引向更廣闊的自然時空,使學生對科學現象獲得具體生動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科學知識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一、利用日常生活用品直接替代實驗用品

如果沒有合適的課程資源,可以由那些特征和性能近似的其他資源代替,課程資源具有替代性。中學科學實驗創造技法中的替代法是通過對原型的觀察研究,洞悉其材料結構、工藝造型、功能原理等,在原型的引發下進行創新的一種技法。替代法不是消極的頂替和被動的替換,而是主動、積極地創造。利用替代品做實驗能打破常規實驗的條條框框,啟發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可直接替代的實驗儀器:白色厚薄均勻的瓷湯匙可作代蒸發皿,用于一般固體的加熱,少量溶液的加熱、蒸干等;口大、口邊光整、無色、大小適宜的藥瓶、罐頭瓶等,都可作集氣瓶;用塑料吸管或水性筆芯代替導管;用泡沫塑料代試管架;包裝藥片的塑料凹槽可作井穴板;光亮的紐扣、燈泡、表蒙子、罐頭盒等,根據上述物體表面是凹或凸的可以成為凸面鏡或凹面鏡;老花鏡代替凸透鏡等。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可直接替代的實驗藥品:廢舊干電池外殼剝下洗凈替代鋅,廢舊干電池中剝取的石墨棒替代石墨;破鋁鍋、鋁壺、青霉素等瓶口剝取鋁片;精裝香煙的鋁箔代替鋁箔;鋁質廢電線中剝取鋁絲;銅質廢電線中剝取銅絲;大理石可替代碳酸鈣;食用小蘇打可替代碳酸氫鈉;廚房用精鹽可替代氯化鈉;廚房用醋可替代醋酸;豆油、菜油、豬油可替代油脂。

二、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實驗用品

學校實驗室應提供一些常用工具盒,為師生利用身邊的物品,廉價的材料自制教具,進行科學實驗提供便利。有些制作精巧的自制教具和創意新穎的實驗器具不是登不了大雅之堂,而是可以作為學校的常規儀器保留下來。它們不僅有助于科學實驗教學,而且可以激發廣大師生的創造熱情,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給學生以親切感和成就感。正如麥克斯韋所說:“演示實驗的教育價值常常是與儀器的性能成反比,學生用自己自制的儀器,即使在用的過程中總是出錯,卻常常比用細心調整的儀器易于學到更多的東西。”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也曾說過:“自制的儀器永遠比買來的好。”有些藥品也可以利用一些身邊易得的原材料自制。盡管不是很純凈,但用于一般實驗還是可以的。

可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的實驗儀器:利用墨水瓶(代燈座)、汽水瓶蓋(固定燈芯)、塑料瓶蓋(代燈罩)、廢鐵皮(代防風罩),可做成很實用的酒精燈;取下廢燈泡上的金屬套(可在酒精燈上轉動著燒一會兒),再小心取出燈泡中的玻璃柱。金屬套內外涂一層漆,干后配上皮塞和導氣管,把金屬套用油灰黏合在玻璃泡上,即可做成代燒瓶;用眼藥水軟塑料管或其他類似的軟管,在管口上套上一支拉尖的細玻璃管,就是一支非常實用的滴管;用大小適宜的圓玻璃瓶,截取上面部分,可以做成漏斗;用油灰或熔蠟把大號廢舊注射器的頂端的小孔堵住,配上水泥座或厚木座,就成了一個很實用的小量筒;用普通食品塑料袋制儲氣袋,儲用都很方便;簡單的木質天平可以自制:用木條作橫梁,用一段廢鋸條磨成刀口作支點,在橫梁上等臂兩端各掛一個塑料盤子作托盤。砝碼可用硬幣(三個一分硬幣作2克砝碼,三個五分硬幣作5克砝碼,誤差不大)、空藥瓶(盛上相當的沙礫,可當10克、20克、50克的砝碼)和磚頭(切成所需的重量,例如100克、200克、500克、1000克)來代用。如自制簡易顯微鏡的材料完全可以廢物利用,可以選用圓形花鏡片兩個、馬糞紙1張(鞋盒即可)、三合板或薄木板1塊,小鏡片1個,鐵絲和圓釘若干,乳膠和小木條。

可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的實驗藥品:用稻草等燒制少量即得草灰;用柳樹枝自己燒制,研細即為炭粉:取蛋殼數個洗凈、晾干、搗碎,可制得碳酸鈣:用銅絲在水焰上燃燒,表面可生成氧化銅;一些花草、果實及蔬菜如卷紫心菜、紫蘿卜、紅蘿卜、紫羅蘭花等均含有育翅酸堿指示劑作用的色素,可以用這些植物來自制酸堿指示劑。

近年科學實驗改革正在向著貼近生活的方向進行,從生活性、實用性和符合年齡特點的角度來考慮設計實驗是很有必要的。要善于從熟悉的環境和事例中發掘實驗課程資源,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加深對周圍事物本質的認識和理解,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

參考文獻:

[1]蔡鐵權,姜旭英.浙江省綜合科學課程改革二十年[J].全球教育展望,2008(9):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