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技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8 07:38: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基因技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轉基因技術研究論文
摘要轉基因技術作為生命科學的前沿技術之一,已經逐漸走入了人們的生活。轉基因技術可以認為是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科學技術手段讓其他生物、植物朝著對人類有利方向發展的技術。通過對轉基因技術的介紹,闡述了該技術的利弊關系,指出只有通過正確的引導和規范管理,才能很好地利用該技術,使它為人類服務。
關鍵詞轉基因技術發展歷程利弊關系
1前言
轉基因技術是生命科學前沿的重要領域之一。自從人類耕種作物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從未停止過作物的遺傳改良。過去的幾千年里農作物改良的方式主要是對自然突變產生的優良基因和重組體的選擇和利用,通過隨機和自然的方式來積累優良基因。遺傳學創立后近百年的動植物育種則是采用人工雜交的方法,進行優良基因的重組和外源基因的導入而實現遺傳改良。因此,可以認為轉基因技術是與傳統技術一脈相承的,其本質都是通過獲得優良基因進行遺傳改良。但在基因轉移的范圍和效率上,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有兩點重要區別,第一,傳統技術一般只能在生物種內個體間實現基因轉移,而轉基因技術所轉移的基因則不受生物體間親緣關系的限制;第二,傳統的雜交和選擇技術一般是在生物個體水平上進行,操作對象是整個基因組,所轉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準確地對某個基因進行操作和選擇,對后代的表現預見性較差。而轉基因技術所操作和轉移的一般是經過明確定義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現可準確預期。因此,轉基因技術是對傳統技術的發展和補充。將兩者緊密結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動植物品種改良的效率。
2轉基因技術的介紹
轉基因技術是指用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外源基因導入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使生物體的遺傳性狀發生改變的技術,可分為轉基因動物與轉基因植物兩大分支。人們常說的“遺傳工程”、“基因工程”、“遺傳轉化”均為轉基因的同義詞。
轉基因技術研究論文
摘要轉基因技術作為生命科學的前沿技術之一,已經逐漸走入了人們的生活。轉基因技術可以認為是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科學技術手段讓其他生物、植物朝著對人類有利方向發展的技術。通過對轉基因技術的介紹,闡述了該技術的利弊關系,指出只有通過正確的引導和規范管理,才能很好地利用該技術,使它為人類服務。
關鍵詞轉基因技術發展歷程利弊關系
1前言
轉基因技術是生命科學前沿的重要領域之一。自從人類耕種作物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從未停止過作物的遺傳改良。過去的幾千年里農作物改良的方式主要是對自然突變產生的優良基因和重組體的選擇和利用,通過隨機和自然的方式來積累優良基因。遺傳學創立后近百年的動植物育種則是采用人工雜交的方法,進行優良基因的重組和外源基因的導入而實現遺傳改良。因此,可以認為轉基因技術是與傳統技術一脈相承的,其本質都是通過獲得優良基因進行遺傳改良。但在基因轉移的范圍和效率上,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有兩點重要區別,第一,傳統技術一般只能在生物種內個體間實現基因轉移,而轉基因技術所轉移的基因則不受生物體間親緣關系的限制;第二,傳統的雜交和選擇技術一般是在生物個體水平上進行,操作對象是整個基因組,所轉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準確地對某個基因進行操作和選擇,對后代的表現預見性較差。而轉基因技術所操作和轉移的一般是經過明確定義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現可準確預期。因此,轉基因技術是對傳統技術的發展和補充。將兩者緊密結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動植物品種改良的效率。
2轉基因技術的介紹
轉基因技術是指用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外源基因導入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使生物體的遺傳性狀發生改變的技術,可分為轉基因動物與轉基因植物兩大分支。人們常說的“遺傳工程”、“基因工程”、“遺傳轉化”均為轉基因的同義詞。
轉基因技術研究論文
摘要轉基因技術作為生命科學的前沿技術之一,已經逐漸走入了人們的生活。轉基因技術可以認為是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科學技術手段讓其他生物、植物朝著對人類有利方向發展的技術。通過對轉基因技術的介紹,闡述了該技術的利弊關系,指出只有通過正確的引導和規范管理,才能很好地利用該技術,使它為人類服務。
關鍵詞轉基因技術發展歷程利弊關系
1前言
轉基因技術是生命科學前沿的重要領域之一。自從人類耕種作物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從未停止過作物的遺傳改良。過去的幾千年里農作物改良的方式主要是對自然突變產生的優良基因和重組體的選擇和利用,通過隨機和自然的方式來積累優良基因。遺傳學創立后近百年的動植物育種則是采用人工雜交的方法,進行優良基因的重組和外源基因的導入而實現遺傳改良。因此,可以認為轉基因技術是與傳統技術一脈相承的,其本質都是通過獲得優良基因進行遺傳改良。但在基因轉移的范圍和效率上,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有兩點重要區別,第一,傳統技術一般只能在生物種內個體間實現基因轉移,而轉基因技術所轉移的基因則不受生物體間親緣關系的限制;第二,傳統的雜交和選擇技術一般是在生物個體水平上進行,操作對象是整個基因組,所轉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準確地對某個基因進行操作和選擇,對后代的表現預見性較差。而轉基因技術所操作和轉移的一般是經過明確定義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現可準確預期。因此,轉基因技術是對傳統技術的發展和補充。將兩者緊密結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動植物品種改良的效率。
2轉基因技術的介紹
轉基因技術是指用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外源基因導入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使生物體的遺傳性狀發生改變的技術,可分為轉基因動物與轉基因植物兩大分支。人們常說的“遺傳工程”、“基因工程”、“遺傳轉化”均為轉基因的同義詞。
基因定量分析技術
基因定量分析技術的應用價值
近年來基因定量分析的價值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重視。過去由于過分強調了感染后過強的細胞免疫應答介導肝細胞損傷,忽視了對病毒復制水平與致病性之間因果關系的研究。目前普遍認為,盡管不直接破壞寄生細胞,但病毒的活躍復制是啟動或激發肝臟組織炎癥反應的因素。這表明確定感染者體內復制狀態,即從基因定量的角度作病情分析是十分有意義的。事實上,真正引起人們關注基因定量分析價值的重要原因是最近發現了干擾素治療與基因水平兩者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基因定量分析還在轉基因動物、基因治療、蛋白疫苗和核酸疫苗、抗藥物體外試驗和動物試驗及耐藥研究、流行病學研究、血液制品污染監測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一、基因定量分析在干擾素治療中的應用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尚無藥物可以清除所有感染者體內顆粒。干擾素是目前唯一有一定療效的一類生物制劑它在病毒等誘導下由幾種相關細胞產生,并發揮抗病毒作用。但是無論使用何種干擾素,也無論治療劑量或療程如何,干擾素治療后轉陰率迄今仍保持在左右,無法進一步提高,究竟有哪些制約因素起作用尚無定論。
近年來發現干擾素的治療效果,即干擾素治療后的反應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在體內的復制水平。以下幾點事實值得注意⑴治療前低水平復制者的反應性明顯優于高水平復制者。轉陰的幾乎都是那些治療前血清含量較低者,而治療前含量特別高者大多沒有療效;⑵治療中病毒復制水平迅速降低者,有望治愈。相反,治療期間基因水平下降較慢,或下降幅度較小,或變化不明顯者,大多是無效者;⑶治療結束后,采用定量法檢測,完全轉陰者可能不再復發,而終止治療后仍保持較低水平者,反跳的可能性較大。可見,使用干擾素治療感染時,在各種近期和遠期療效指標中,除了病人的臨床表現是否好轉,生化指標是否改善,肝組織炎癥反應是否減輕等以外,血清定量分析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觀察項目。從現有研究資料看,除病理檢查外,定量檢測,也許是干擾素治療效果判斷依據中最直接、最可靠和最有價值的指標。多數研究者認為,通過定量分析來指導干擾素治療,有重大意義。首先,在治療對象的選擇方面,即確定干擾素治療適應癥時,應對各侯選病例在某個時間段內定期反復檢測水平,那些長期保持高復制水平者不宜接受干擾并素治療,或應當聯合治療;其次,干擾素治療期間,可根據基因水平的動態變化適時調整治療劑量,決定是否縮短或延長療程,及是否終止治療。這不僅對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也對減輕病人負擔,避免不恰當用藥有指導意義。筆者認為,目前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所謂“六個月療程”及某些中高劑量治療方案均缺乏充分和足夠的立論依據,有必要結合基因定量分析結果,重新評價和制訂干擾素治療計劃;最后,干擾素治療結束后,對有反應者定期作定量分析,有助于發現復發者,并根據血清含量波動情況決定是否實施再治療。有人報告,首次干擾素治療有效者,再治療的效果亦佳。如果第一次治療無反應或反應較差者,第二次干擾素治療仍不能取得理想療效。
二、基因定量分析的其他臨床價值
農業轉基因技術運用及發展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應用最新的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農業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生物技術是二十世紀七十年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它包括四大技術: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微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中的后起之秀。
1轉基因技術在農業領域的發展概況
自1953年英國科學家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分子結構雙螺旋模型以來,人們對遺傳基因密碼的了解有了突破性進展,現代生物技術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此后,生物技術研究倍受青睞,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里,應用范圍已經涉及到農業,醫藥,環境,食品和化工等多個領域。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如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早已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美國等國家投資了上億美元的資金對人類基因組進行研究,并于今年4月完成人類基因圖譜,我們國家承擔了全部工作的l%左右。我國的863計劃,攀登計劃等對動植物的轉基因及水稻的基因組進行了研究。人類在生物基因工程研究領域已經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19%年,中國水稻研究所以黃大年研究員為首的課題組,在世界上首次研究出了抗除草劑轉基因雜交稻,為解決長期以來困擾雜交稻制種純度問題提供了新方法。微生物農藥因具有對環境和生態安全的突出優點而受到國內外高度重視。將毒蛋白抗蟲基因和抗除草劑基因分別導人水稻,使得新種質不僅有顯著的抗蟲性,而且有較強的抗除草劑效果。控制谷蛋白產生的基因植人“越光”號水稻中,使它的谷蛋白含量減少了四分之三,大大提高了它在食用和造酒方面的質量。瑞士培育出能產生p一胡蘿卜素的轉基因水稻,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餐桌上的米飯不是白色的而是金黃色的。全世界估計有24億人口以大米為主食,還有上千萬人因鐵的攝人量不足而使智力和身體發育受到影響;因維生素A的攝人量不足而在少年時期就失明。并且受影響的人群無法通過食用蔬菜、水果和肉類補充主食中缺乏的鐵和維生素。瑞士科學家把黃水仙等植物的基因植人水稻,從而提高大米的營養價值,可以幫助千百萬人防止貧血和失明。1995年安徽省岳西縣農民因種植假稻種而造成0.7萬公頃稻田大幅減產甚至絕收的慘劇,利用基因指紋鑒別技術,真假稻種一天可見分曉。集糧食作物“抗逆、早熟、高產、優質、無污染”為一體的“作物基因誘導調控技術”,在云南生態農業研究所誕生。這項新技術的問世,給21世紀世界農業的持續發展、解決土壤退化、耕地銳減、水資源枯竭等問題帶來了希望。1994年,首批轉基因植物產品延熟保鮮的番茄和抗除草劑棉花在美國獲準進人市場銷售。據不完全統計,迄今國外批準商業化應用的各類轉基因植物產品已近90種,僅美國和加拿大就超過了50種,其中,大部分都與病蟲草害防治有關,例如抗蟲(玉米螟)玉米,抗蟲(棉鈴蟲、紅鈴蟲)棉花,抗蟲(甲蟲)馬鈴薯,抗病毒的西葫蘆、番木瓜,抗除草劑(草甘麟、草錢磷、澳苯睛、磺酞脈、咪哇琳酮)的玉米、大豆、棉花、油菜、亞麻等。世界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19%年全世界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為200萬公頃,1997年猛漲到1280萬公頃,1998年又上升到2600萬公頃,1999年的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達3990萬公頃,比1998年的種植面積增加了44%。美國是世界上種植轉基因作物面積最大的國家,1999年達到了2870萬公頃。其中轉基因玉米、大豆和棉花的種植面積,已分別占各作物總種植面積的1/4‘1/3。一個新興的農業高技術種子產業開始形成。生物技術已經顯示出對農業科技和生產力發展的強勁的推動作用。中國轉基因植物的研究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僅據19%年統計,國內研究和開發的轉基因植物達47種,涉及各類基因103種,其中,與病蟲草害防治有關的基因約62種。近兩年來,研究開發的基因數量和.轉基因植物的種類又有增加。目前國內已批準14種轉基因植物、30多種產品進人田間試驗或環境釋放。中國自行研究培育的4種轉基因植物、5種產品已通過安全性評價獲準商業化應用。其中同抗病蟲有關的有3個,即抗棉鈴蟲的棉花、抗病毒病(CMV)的番茄和甜椒。近年來,轉蘇云金芽抱桿菌(Bt)殺蟲晶體蛋白基因的棉花最為引人注目。中國已成為在世界上獨立研究成功轉基因抗蟲棉、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2個國家。抗蟲棉的育成和推廣也標志著中國農業生物技術開始進人產業化發展階段。預計1999年轉基因抗蟲棉種植面積可超過13萬公頃,2000年可達到33萬公頃,除可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以外,還可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通過生物基因工程技術,1999年全球轉基因農產品的銷售額由1995年的7500萬美元增長到21‘22億美元,增長了近30倍。2以洲〕年銷售額預計將達到30億美元。對于植物轉基因技術,目前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人們對轉基因作物栽培的長期安全性以及對周圍生態的影響放心不下。北京大學副校長陳章良教授認為這種憂慮大可不必,他指出,克隆和轉基因等生物技術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創舉,對醫藥業、農業等領域都有重要作用。
只要加強監管和遵循科學的道德精神,人類完全可以控制轉基因技術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如同人類發明了核能并成功應用于和平目的一樣。在農業領域中,將轉基因生物技術應用到殺蟲、抗除草劑等方面,起到提高產量和質量、減少污染以及提高作物抗逆性等益處。多種相關作物,包括耐保存的西紅柿,抗蟲的馬鈴薯,抗蟲和抗除草劑的棉花、大豆、玉米已進人市場。在種植轉基因作物最廣泛的美國,兩億多人食用四年多來還沒有出現過任何不良影響,其他地區也沒有接到有問題的報告。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與這些發達國家不同,人幾基數大且每年仍呈上升趨勢,而可耕地面積卻沒有增加,自身依然要進口糧食等農產品。更重要的是,面對加人WTO的情勢,中國必須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才能應對外國農產品的挑戰,穩定農業的基礎地位。因此,中國在關注生物技術安全性的同時,應加快推廣包括轉基因技術在內的農業生物技術成果。
2對寧波市今后發展農業轉基因技術的幾點建議
(l)現代生物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必須與傳統的常規技術方法相結合,這一點已為目以轉抗病蟲基因較多,例如抗稻疚病、白越來趁多的實踐所證明。以水稻轉抗病蟲基葉枯病基因,抗除草劑基因,抗旱抗鹽基因育種為例,一般來說,某一特定基因的直因,這些都是解決一些栽培上經常碰到的問接導人要比常規雜交育種簡便快速,更有目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后應的性和預見性。然而,目前對于外源基因在適當進行一些能夠提高農作物品質的基因的轉基因植物中的整合特點、遺傳規律以及表構建與轉化,以及一些抗腐爛或貯藏墓因的達調控仍缺乏足夠的了解,若要獲得具有良植物轉基因工作。例如,現在市場上出售的好、稱定抗病和農藝性狀的品系,仍需要育袋裝榨菜,雪菜中的防腐劑含t很高,另外種、植保和分子生物學家緊密配合,從大童寧波地區的一些特產,如楊梅,奉化水蜜桃轉墓因植株中進行鑒定和選育。在病蟲害綜等產品,如果通過轉基因技術降低防腐劑的合防治體系中,轉墓因植物或重組微生物的使用量并提高它們的保鮮時間就可以銷往國應用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它的應用也可外和全國各個地方,能夠大大提高經濟價能引起植物與病蟲等生態關系的新的變化。值。
轉基因技術應用研究論文
一、轉基因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
轉基因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上,使作物育種從雜交育種走向基因育種。
1.抗性育種。抗性育種包括抗病、抗蟲和抗逆性作物的培育。
(1)抗病性。1986年華盛頓大學Powell通過基因工程技術首次將煙草花葉病毒(TMV)外殼蛋白(CP)基因轉入煙草,培育出了能穩定遺傳的抗病毒植株。
(2)抗蟲性。目前,廣泛應用的植物抗蟲基因是從蘇云金芽孢桿菌中分離出來的一種毒蛋白基因——Bt基因。至1997年初,在80種已經批準或即將批準的商品化轉基因作物中,有21種是轉Bt基因作物,其中以玉米、馬鈴薯、棉花為主。我國種植的轉基因抗蟲棉,在完全不噴殺蟲劑情況下,單產仍高于噴撒2—3次殺蟲劑的國產棉,顯示出了控制棉鈴蟲的極好前景。
(3)抗逆性。抗逆性包括抗除草劑、抗寒、抗旱、抗熱等。2000年全球抗除草劑作物種植面積占全球轉基因作物的74%。據日本《農業技術》報道:日本北海道生物研究所將小麥過氧化氫酶用電擊法導入水稻(尤加拉、松馬埃)中,培育成耐低溫水稻,與正常水稻相比,過氧化氫酶活性在25。C時約提高4.5倍,在5。C時約提高1.5倍。
深究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發展狀況
人們在對自然規律熟悉和掌握的基礎上,根據現代農業的需要,對原有生物的功能和結構進行“良性改良”或“塑造”,使其成為符合人們需求的類型,例如,抗病蟲害、增加產量、改善營養結構等,整個過程中所采用的“改良技術”稱之為農業生物技術。農業生物技術是人類對原始的自然存在或千年來小心保護的自然物種的變革[1]。鄧家瓊根據農業生物技術的技術形成要素、結構和形態變化,將其嚴格地區分為傳統農業生物技術(遺傳育種生物技術)和現代農業生物技術(轉基因生物技術)兩類[2]。吳漢東等把農業生物技術直接集中在轉基因動植物領域,認為“農業生物技術很長時間以來重點研究開發的是轉基因動物和植物”[3]。在農業生物技術中,無論與細胞工程中的花藥培養技術、離體組織誘變、胚珠和幼胚培養,還是與染色體工程中的原生質體培養、胚胎工程相比,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是最具現實意義的一個優先領域,也是產業化最成功的一項生物技術。隨著愈來愈多的生物技術產品從實驗室走進千家萬戶,進入商品化階段,農業生物技術尤其是轉基因技術將會產生很大的社會、經濟與環境效益。
1轉基因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發展狀況
自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煙草問世后,1986年首批轉基因作物被批準進行田間試驗,1988年美國成功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大豆作物,標志著轉基因技術商業化的伊始。在諸多爭論中,轉基因技術在作物種植中的應用仍迅猛發展,成為應用較快的農業新技術[4]。國家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統計數據指出,1996年批準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有6個,2003年批準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增加到18個,到2008年增加到25個,包括15個發展中國家和10個發達國家[5]。2008年的強勢增長為將來全球轉基因作物的增長提供了非常廣闊和穩定的基礎。預計到2015年,即商業化的第2個10年的最后一年,將有40個以上的國家批準種植轉基因作物。同時ISAAA對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進行了統計,2008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為1.25億hm2,是1996年的67倍,占全球作物種植總面積的8%。其中,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6580萬hm2,高于2007年的5860萬hm2,占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總面積的53%,名列第1;其次是轉基因玉米,種植面積3730萬hm2,高于2007年的3520萬hm2,占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總面積的90%;轉基因棉花種植面積1550萬hm2,高于2007年的1500萬hm2,占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總面積的12%;轉基因油菜種植面積590萬hm2,高于2007年的550萬hm2,占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總面積的5%。我國是全球最早開發和應用轉基因作物的國家之一。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農作物主要是轉基因棉花,還有小面積的轉基因馬鈴薯和南瓜[6]。2007年我國轉基因農作物種植總面積為380萬hm2,占世界轉基因農作物種植總面積的3.3%,居世界第6位。其中,轉基因棉花種植面積已達350萬hm2,占全國棉花種植總面積的90%。轉基因玉米方面,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范云六院士的科研團隊研究的轉基因植酸酶玉米獲得轉基因作物安全證書[7],標志著中國轉基因玉米從此正式跨入產業化階段,該研究所此前已將專利轉讓給中國奧瑞金公司。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可實現以環保、節能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綠色磷”的夢想,具有巨大的產業優勢和應用前景;在轉基因水稻方面[8],首次獲得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的是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課題組的Bt抗蟲轉基因水稻華恢1號和汕優63,為水稻轉基因的發展打開了先河。
2轉基因作物的利與弊
2.1轉基因作物的優勢
目前轉基因作物為社會、經濟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分子生物技術在檢測轉基因食品的應用
摘要:近年來,隨著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轉基因食品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然而,轉基因食品為企業帶來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因此,轉基因食品的檢測技術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重點闡述了分子生物技術在轉基因食品檢測中的應用。
關鍵詞:轉基因食品;檢測基因;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
轉基因食品逐步商業化滿足了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轉基因食品卻在食用安全性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方面存在問題。轉基因食品是使用基因工程技術來改變原始物種基因信息的新型技術。轉基因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可能存在安全隱患。因此,建立有效、快速、準確的轉基因食品檢驗方法,可以有效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改善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不足。本文重點闡述分子生物技術在轉基因食品檢測中的應用。
1基因水平定性的PCR檢測法
為了更好地使外源基因成功轉移到宿主體內并合理表達,轉基因通常必須構建啟動子、終止子、選擇標記基因和報道基因。其中啟動子和終止子是目標基因,具有表達順序的作用。根據科學研究,大多數轉基因作物具有啟動子(CaMV35s),終止子(NOS)和抗性基因(NPTII3)三個基因成分。為了設計啟動子、終止子、選擇標記基因等的引物,基于此編碼序列的PCR擴增,可以評估該食品是否含有轉基因成分。目前,我國利用花椰菜花葉病毒35S啟動子和農桿菌腐爛NOS終止子設計方案,非特異性引物設計對35S和NOS已成功地通過PCR擴增技術測試了轉基因大豆。該方法用于成功測試RounfupReady,這是一種抗草甘膦的轉基因大豆。但是,PCR方法只適用于轉基因產品基礎測試,一些綠色植物或土壤微生物也將攜帶CaMV35S和NOS基因成分,檢測結果很可能是假陽性。
2基于基因芯片的檢測法
轉基因技術的倫理辯護及其限度透析
摘要:轉基因技術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前沿領域,它的出現在給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也會給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不良的影響。正因為如此,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對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持不同的倫理立場——支持或否定。當然,兩者都沒有足夠的理由。要擺脫這一困境,有必要超越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建構一種新的自然觀。這種新自然觀的基本立場是:立足于人類是自然大家庭中的成員這一科學事實,把人類的活動納入自然演化的一個重要環節來加以考察,同時充分考慮到人類活動的自由自覺性特點。尊重自然和尊重人類權利兩者的有機結合,是我們對待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所應持的基本的倫理維度。
關鍵詞:轉基因;倫理;辯護;限度
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前沿領域,其在種植業、養殖業、食品加工和醫藥制造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和巨大的商業利潤,已經引起了各國政府和眾多企業的高度重視。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已經或正在給人類帶來福祉,但與此同時,由于轉基因技術自身的特點及其難以準確預測的后果,人們對轉基因技術的倫理爭論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倫理上的否定和倫理上的肯定兩種針鋒相對的立場同時存在。這說明,如果不能從倫理道德上為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尋求恰當的理由,那么,這一新科技將不能獲得健康的發展。基于上述考慮,筆者力圖在本文中為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尋求倫理上的支持,同時也力圖探討這種支持的限度。
一、福音與憂慮:轉基因技術及其特點
基因一詞是英語“gene”的音譯,它源于印歐語系,是“開始”、“生育”的意思。很久以來,人們并不明白遺傳的奧秘。19世紀的細胞學說、達爾文的進化論與孟德爾的遺傳定律,為近代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孟德爾從豌豆實驗中推導出存在著專門承擔遺傳作用“種質”的遺傳因子,從而演繹出孟德爾遺傳規律。1909年,丹麥學者約翰遜提出用基因來指稱任何一種生物中控制任何遺傳性狀而其遺傳規律又符合孟德爾定律的遺傳因子。1910年,摩爾根通過果蠅白眼突變研究,確證基因位于染色體上,隨后創立了基因論。1953年Waston和Crick創立了DNA雙螺旋結構,首次揭示了DNA分子的結構、組成及功能,開創了從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現象本質的新紀元,揭開了現代生物技術發展的序幕。197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化學教授PaulBerg和Jackson利用限制性內切酶和連接酶,得到了第一個體外重組的DNA分子,開啟了重組DNA技術的先河,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目的的基因重組的成功嘗試。運用重組DNA技術將外源的優良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或組織,改變其遺傳組成后產生物質及其后代,這就是轉基因技術。這項技術可以把任何外源的基因包括人、植物、動物、微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動物、微生物細胞中,使其具有人們所需要的各種性狀。可見,轉基因技術使人獲得一種改變生物遺傳性狀、創造新物種的能力。
隨著轉基因技術的出現,人類跨入了基因工程時代: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從生物體最基礎的遺傳物質——DNA水平上來改造生物體,進而改造整個自然界。正因為如此,轉基因技術在農業、工業、醫療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包括:(1)種植業。轉基因技術應用于植物育種,產生轉基因作物,改變植物的遺傳特性,不僅可獲得抵御各種害蟲和病毒、以及除草能力的作物,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培育各種奇花異草等園藝品種。(2)養殖業。轉基因技術應用于動物育種,產生轉基因動物,即人工改變基因,使之具有優質、速生、高抗性等人類需要的優良特性的家畜家禽新品種。(3)醫藥業。利用轉基因細胞進行細胞培養,利用轉基因微生物發酵培養或利用轉基因動植物作為生物反應器來生產胰島素、干擾素等珍稀藥物,利用動植物生產疫苗等。(4)食品加工業。利用轉基因技術改良曲霉、酵母等微生物品種,發酵生產食品添加劑和加工助劑、醬油、奶制品等,達到提高產量或改善風味等目的。此外,轉基因技術作為生物學領域的成果,正通過大量邊緣學科和相關行業的轉化、吸收,迅速滲透到電子、信息、乃至機電、環保等其他行業,極大地改變了這些領域里的生產、管理、組織模式。成為推動生產力進步的強大內動力。總之,以轉基因技術為基礎的生物技術“代表著最有前途的技術方向,是本世紀最具有影響的高新技術新興產業帶,是最有生命力的經濟增長鏈,是未來前景最有競爭力的產業群”。
轉基因技術的倫理辯護及其限度論文
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前沿領域,其在種植業、養殖業、食品加工和醫藥制造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和巨大的商業利潤,已經引起了各國政府和眾多企業的高度重視。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已經或正在給人類帶來福祉,但與此同時,由于轉基因技術自身的特點及其難以準確預測的后果,人們對轉基因技術的倫理爭論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倫理上的否定和倫理上的肯定兩種針鋒相對的立場同時存在。這說明,如果不能從倫理道德上為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尋求恰當的理由,那么,這一新科技將不能獲得健康的發展。基于上述考慮,筆者力圖在本文中為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尋求倫理上的支持,同時也力圖探討這種支持的限度。
一、福音與憂慮:轉基因技術及其特點
基因一詞是英語“gene”的音譯,它源于印歐語系,是“開始”、“生育”的意思。很久以來,人們并不明白遺傳的奧秘。19世紀的細胞學說、達爾文的進化論與孟德爾的遺傳定律,為近代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孟德爾從豌豆實驗中推導出存在著專門承擔遺傳作用“種質”的遺傳因子,從而演繹出孟德爾遺傳規律。1909年,丹麥學者約翰遜提出用基因來指稱任何一種生物中控制任何遺傳性狀而其遺傳規律又符合孟德爾定律的遺傳因子。1910年,摩爾根通過果蠅白眼突變研究,確證基因位于染色體上,隨后創立了基因論。1953年Waston和Crick創立了DNA雙螺旋結構,首次揭示了DNA分子的結構、組成及功能,開創了從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現象本質的新紀元,揭開了現代生物技術發展的序幕。197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化學教授PaulBerg和Jackson利用限制性內切酶和連接酶,得到了第一個體外重組的DNA分子,開啟了重組DNA技術的先河,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目的的基因重組的成功嘗試。運用重組DNA技術將外源的優良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或組織,改變其遺傳組成后產生物質及其后代,這就是轉基因技術。這項技術可以把任何外源的基因包括人、植物、動物、微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動物、微生物細胞中,使其具有人們所需要的各種性狀。可見,轉基因技術使人獲得一種改變生物遺傳性狀、創造新物種的能力。
隨著轉基因技術的出現,人類跨入了基因工程時代: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從生物體最基礎的遺傳物質——DNA水平上來改造生物體,進而改造整個自然界。正因為如此,轉基因技術在農業、工業、醫療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包括:(1)種植業。轉基因技術應用于植物育種,產生轉基因作物,改變植物的遺傳特性,不僅可獲得抵御各種害蟲和病毒、以及除草能力的作物,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培育各種奇花異草等園藝品種。(2)養殖業。轉基因技術應用于動物育種,產生轉基因動物,即人工改變基因,使之具有優質、速生、高抗性等人類需要的優良特性的家畜家禽新品種。(3)醫藥業。利用轉基因細胞進行細胞培養,利用轉基因微生物發酵培養或利用轉基因動植物作為生物反應器來生產胰島素、干擾素等珍稀藥物,利用動植物生產疫苗等。(4)食品加工業。利用轉基因技術改良曲霉、酵母等微生物品種,發酵生產食品添加劑和加工助劑、醬油、奶制品等,達到提高產量或改善風味等目的。此外,轉基因技術作為生物學領域的成果,正通過大量邊緣學科和相關行業的轉化、吸收,迅速滲透到電子、信息、乃至機電、環保等其他行業,極大地改變了這些領域里的生產、管理、組織模式。成為推動生產力進步的強大內動力。總之,以轉基因技術為基礎的生物技術“代表著最有前途的技術方向,是本世紀最具有影響的高新技術新興產業帶,是最有生命力的經濟增長鏈,是未來前景最有競爭力的產業群”。
當然,轉基因技術是一種完全不同于傳統生物育種技術的新技術,它有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轉基因技術打破了物種之間的界限,例如,在自然進化中似乎不可能突破的動物和植物之間的界限因為轉基因技術的出現而變成了現實;其次,也因為轉基因技術突破了物種之間的界限,從而也使人類可以人為地改變自然物種的進化方向與進化速度,它可能導致這樣一種結果,在自然進化狀態下也許要經歷漫長的時間才可能出現的新物種,在轉基因技術條件下短時間就可以出現;由此,它引發出轉基因技術的第三個特點,即它所可能導致的后果更加難以預測。轉基因技術和其他技術不同,它是一種生物技術即它是按照人的目的對生命存在的一種改造,創造出的是一些具有特殊性狀的生物新品種,它不像無機物的合成那樣,如果說無機物的合成品仍然是無機物,那么轉基因技術的“作品”卻是有生命的,它能夠再生,而且其性狀可以遺傳給下一代。這些也許是“提前”到來的新物種會給整個生物界(包括人類)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實在難以預測,這也就更加加深了人們的憂慮。例如,人們已經憂慮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可能導致減少生物的多樣性,破壞生態平衡,增加某些疾病的人畜共患幾率,等等。
正因為轉基因技術的上述特點,使得人們圍繞它所進行的倫理爭論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可以說,所有圍繞轉基因技術進行的倫理論爭,都是基于轉基因技術的上述特點而展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