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走勢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5 13:46: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濟走勢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經濟走勢

中國經濟走勢判斷及處理

2012年,無論從國際經濟環境還是國內環境來看,都是極其復雜、極具挑戰性的一年,我國經濟增長連續4個季度放緩,給2012年的經濟增長造成較大的下行壓力,經濟走勢如何,其研判對于宏觀政策的預調微調力度的把握至關重要。

一、2012年我國經濟增長將繼續放緩

隨著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國際經濟變化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逐漸加大,2011年爆發的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將在2012年逐漸顯現出來,并將擴展到整個經濟層面。2011年外貿出口增速20.3%,四季度回落到14.3%,受歐債危機影響,2012年出口增速會繼續有所回落。隨著出口增速的回落,進口增速也將明顯回落,這既影響到加工貿易進口,也將影響到出口配套企業,并進一步影響部分內銷型企業的進口預期。從工業生產看,生產預期指數①繼續明顯下行。2012年一季度生產預期指數為50.5%,比2011年四季度回落4.6個百分點,回落幅度繼續加大(四季度回落1.7個百分點),預示一季度工業生產增速可能繼續有所回落。從主要行業看,2011年四季度以來,粗鋼產量已接近零增長,水泥產量增速持續下滑,汽車產銷量持續在零增長附近徘徊,新承接船舶訂單大幅下降,造船業增速大幅回落,受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補貼政策陸續到期影響,主要家電產品產銷增速2012年將明顯回落。

二、經濟增長將由持續放緩轉為震蕩企穩

雖然2011年GDP增長連續4個季度放緩,但峰谷僅相差0.8個百分點,遠小于爆發全球金融危機的2008年的3.7個百分點。從國際經濟的影響看,雖然歐元區經濟增長處于衰退邊緣,但美國2011年第四季度GDP增長2.8%,明顯快于第三季度的1.8%,是自2010年第二季度以來的最快季度增長。因此,考慮到慣性下滑的因素,2012年一季度我國GDP增速可能繼續回落,但回落幅度不會很大。從工業生產看,2011年4個季度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增速(以下簡稱工業生產增速)分別為14.4%、14%、13.8%、12.8%,全年為13.9%,而2008年4個季度分別為16.4%、15.9%、12.9%、6.4%,2009年一季度為5.1%,回落幅度遠大于2011年,即使考慮慣性下滑因素,2012年一季度工業生產增速也將遠高于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的水平,這種回落仍是溫和和可控的。

從PMI(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與工業生產增速的關系來看,50%的擴張與收縮的臨界點指向意義較大。當PMI在臨界點的上方震蕩時,PMI與工業生產增速沒有明顯的關系,基本上屬于無趨勢運動;當PMI在臨界點的上方(或下方)趨勢性下穿(或上穿)臨界點時,工業生產增速一般會出現明顯的回落或回升;當PMI在臨界點上方附近徘徊并緩慢逼近臨界點時,工業生產增速呈小幅回落態勢。目前,PMI僅低于臨界點1個月就連續兩個月回升,表明2012年的工業生產增速可能較為平穩,不會出現劇烈的下滑,但回升力度也較為有限。從全年走勢看,GDP增速自2010年初已持續回落近兩年,這種宏觀層面主動調控和歐債危機影響因素疊加,可能導致2012年一季度達到一個短期的低點。由于2011年四季度企業產成品存貨增加1068億元,全年增加4388億元,超過2008年的歷史最高水平,并未出現2008年四季度那樣明顯的庫存情況。這一方面表明企業的預期和信心所受影響較2008年小得多,另一方面說明2012年也不會出現明顯的補庫存而使工業生產大幅回升。因此,總體上2012年GDP增長以“穩”為主,既不會出現2008年那樣的大幅回落,也不會出現2009年那樣的V型回升。

查看全文

世界經濟走勢及策略

自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進入不平衡發展的大變革、大調整時代。2009和2010年,世界經濟呈現出逐漸復蘇的勢頭。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2010年世界經濟甚至實現了5.1%的大幅反彈。但進入2011年后,由于西亞、北非地區出現嚴重政治動蕩,日本遭遇強烈地震及海嘯災害,歐美發達國家出現巨額財政赤字和大規模的政府債務,以及新興經濟體等發展中國家面臨明顯的通貨膨脹壓力,使得世界經濟的復蘇道路異常曲折,不穩定和突發性因素明顯增加。在眾多不確定因素影響下,2012年世界經濟走勢趨于復雜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1年9月的《世界經濟展望》,對2009年、2010年全球經濟及相關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情況進行了總結,并對2011年及2012年的情況進行了預測(見表1、表2和表3)。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世界銀行、經合組織(OECD)等國際組織和高盛(GoldmanSachs)等金融機構也紛紛推出了他們的預測報告,總體判斷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悲觀,如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2011年12月1日《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計,2012年世界經濟增速將下滑至2.6%,低于2011年的2.8%和2010年的4%。總之,2012年世界經濟將在很大程度上延續發達經濟體增長乏力和新興經濟體增長放緩的趨勢,全球經濟將呈現低速增長態勢。

一、發達經濟體及新興經濟體的經濟走勢

(一)歐盟經濟陷入衰退的概率提高

眾多組織和機構形成的共識是,歐債危機的發展態勢是決定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走向的關鍵因素。歐元區國家是歐盟的主體,解決好歐元區的問題是歐盟面臨的重要任務。為緩解歐洲銀行體系面臨的巨大流動性壓力,歐洲央行救援歐債危機的力度在不斷加大,在2011年11月和12月連續兩次降息。2011年12月8日歐洲央行議息會議決定下調基準利率,即主導再融資利率、邊際貸款便利利率、存款便利利率分別下調25個基點至1%、1.75%和0.25%,從而使基準利率再度回到1999年以來的歷史最低位[1]。這說明歐洲央行對經濟陷入衰退的擔心超過了對持續高通脹率的擔憂。化解歐債危機需要龐大的資金,但在歐元區缺乏明確救助機制的情況下,外部資金介入的意愿并不強烈。隨后的演變方向,可能是重債國必須使用大力度的財政緊縮方案,而這勢必加大將已經疲憊的歐元區經濟拖入衰退的風險。2011年,中歐貿易額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地。歐盟經濟如出現大幅衰退,將影響我國對歐盟的出口以及整體經濟的增長,但與此同時,歐盟的資產價格也會進一步下跌,從而為中國企業收購“質優價廉”歐洲資產提供難得的機遇。對于歐債危機產生的原因,學術界有很多觀點和看法。我們認為,部分歐盟國家弱小的經濟實力、國家財務造假的隱患、歐元區的體制弊病、普遍的高福利制度及其帶來的企業員工慵懶的工作態度,共同造就了這場危機。可以說,這場危機表面上是金融與財政危機,本質上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危機。歐盟的經濟發展方式面臨三個深層次的矛盾。一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矛盾。實體經濟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形式,虛擬經濟是在實體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形式。虛擬經濟盡管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只能在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實現自身的發展。說到底,價值是最終由實體經濟創造的,虛擬經濟發揮的只是輔助作用。歐盟虛擬經濟的膨脹導致其日益背離實體經濟的需要,并為經濟危機的爆發埋下禍根。二是公平與效率的矛盾。“公平與效率”是人類經濟生活中的一對基本矛盾。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公平是經濟發展的目標,只有把兩者關系處理好,才能對經濟發展發揮交互正向作用。由于人類資源具有稀缺性特征,所以公平的實現必須建立在資源有效配置的基礎上。歐盟國家長期通過擴大債務的方式維持高水平的“公平”,導致了經濟效率的降低。三是權利與義務的矛盾。權利和義務在結構上是對立統一的,在功能上是互補互促的,兩者的存在和發展都必須以另一方的存在和發展為條件。兩者的關系如果出現扭曲,勢必對經濟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歐盟社會的高福利特征,使得相當大的群體過分強調享受經濟發展的權利,但同時不愿承擔發展經濟的相應義務,導致歐盟經濟發展缺乏足夠的推動力。總之,歐盟經濟面臨的問題是長期因素作用的結果,不能依賴短期的辦法解決。我們認為,歐盟經濟的全面好轉需要進行有效的體制變革,這可能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周期。

(二)美國和日本經濟有望實現緩慢復蘇

美國經濟面臨著由來已久的債務問題,而且面臨著失業率居高不下和通脹率上升的影響,但相比歐元區情況好一些。由于美國既擁有獨立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又掌握世界最強貨幣美元的發行權,采取量化寬松政策等工具的余地較大,因而2012年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性較小,總體有望實現緩慢復蘇態勢。2011年一季度至三季度,美國季度GDP環比增長率保持了上升的勢頭(見圖1)。相比歐洲,美國有條件提高聯邦政府舉債上限,為實施刺激性財政政策創造新空間;有條件在貨幣政策方面繼續保持寬松態勢,并通過美元貶值來轉嫁國家債務,盡管這會面臨美元信譽損害的風險。未來美聯儲仍有采取其他措施進一步放寬貨幣環境的可能性。對于日本經濟2012年的走勢,日本各界多持悲觀觀點。日本民間經濟智庫大和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熊谷亮丸在最新一份經濟預測報告中認為,2012財年度(始于2012年4月),日本實際GDP增長率為1.8%,相對2011年11月份的預測下調0.8個百分點。熊谷總結稱,2012年日本經濟存在三大風險因素:第一,核電站全部停運將導致電費上漲15%至20%,對實際GDP的影響超過1%;第二,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導致日本經濟下行;第三,日元匯率持續堅挺將壓迫日企利潤和出口增長[2]。我們認為,從整體看,盡管日本仍面臨歐債危機導致外需疲軟、日元升值和內生增長動力不足等挑戰,但日本制造業在開拓新興經濟體市場方面仍有潛力,日本GDP增速應該不會低于2%。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中美兩國經濟相互依賴程度很高。由于美國不斷通過貨幣貶值、發新債償舊債等方式提振本國經濟,而中國持有巨額的美元外匯儲備和美國債券,因此中國利益面臨著很大的威脅,而且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也在人民幣升值及美國提高貿易壁壘等因素的影響下面臨很大的壓力。但從大局判斷,中美兩國都深知發展互惠互利的經濟關系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合作仍將是兩國經濟關系的主流。中國和日本是同屬東亞地區的世界重要經濟體,經貿關系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極強的依存度。面對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日本經濟的復蘇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得到中國市場的巨大牽引,同時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也需要日本經濟的繁榮。因此,盡管中日經濟關系還存在一些摩擦和分歧,但中日兩國已深深認識到,加快推進以區域經濟一體化為核心的合作是促進雙方經濟繁榮的保證。據此我們認為,中日兩國2012年將在合作方式、合作領域及合作機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查看全文

經濟學發展現狀與走勢

摘要: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工作重心發生變化,實現將工作重要轉變到經濟建設上,而經濟學也隨之受到影響。經濟建設的的發展及改革開放的實施都推動了社會對經濟的重視,使經濟學得到了社會的高度關注,發展迅速。改革開放后,經濟學的發展勢頭迅猛,成為中國社會科學中的佼佼者,拿下第一學科稱號,并且發展穩定,穩居前位。經濟學在新時期建設期間發展良好,發表了大量相關論文,其論文的發表量遠遠超于其他社會學科,實現了量排于首位的成績。為對經濟學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本文將對從1996年后經濟學領域發表的相關論文進行統計分析。

關鍵詞:經濟學;論文統計;發展現狀;走勢

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及發展,經濟問題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主要問題,經濟的發展對國家的良好建設及人民生活水平的總體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對經濟學的研究也變的更加重要,經濟學的研究發展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態勢。經濟學的發展狀況主要以經濟學領域相關的論著的為表現,相關論文的發表能夠將經濟學的研究推向更進一步的發展,也有利于實現對未來經濟學的發展走勢做出推測與判斷。

一、經濟學領域狀況

(一)發表量大。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濟學的研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從而推動了相關論文的大量發表,呈現產量高,數量多的趨勢。于1996年期間,有關于經濟學領域的相關論文高達1.5787萬篇,在此期間,與其他社會科學學科相比,經濟學的論文占有率幾乎占據總量的一半,以40.02%的占有率呈現絕對性的優勢,位居于論文量排名的首位。除了在總量上形成絕對性優勢外,經濟學相關論文比排于第二及第五的論文相加的占有率高出許多,以7.98個百分點的優勢成功拉開距離,實現其在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高,成為改革開放期間的突出成就。由此看來,與其他社會科學學科相對比,經濟學的研究成就更突出,成果也更豐富,而且其還在發展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提高與完善,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二)高產作者人數多。根據《數據庫》的相關統計,經濟學家的量遠遠高于其他社會科學學科作家,從排名中看,各科論文著作前15名中,總的作家人數有263人,而僅僅是經濟家就占了總量的一半,以185人的人數占據總人數的一半,實現了65.37%的占有率。而從排名的前13名看,數據表明共4人中就有3名是經濟學家,這個比例達到了75%。從以上統計中可以表明,經濟學家與社會科學學科的各個作者相比,呈現著高產的狀態,形成了絕對性的優勢,也進一步說明了我國經濟學研究有著進步和提高,經濟學家隊伍得到了不斷的壯大,經濟學未來的發展趨勢將實現更大的進步。表明了經濟學作為第一大學科擁有的強大實力,能夠對我國的新時期建設做出巨大貢獻。

二、經濟學面向應用的發展狀況

查看全文

淺論中日經濟關系走勢

建交以來,中日經濟關系在平等、互利原則下得到長足發展。近年來,雙方經濟關系在貿易、投資和金融領域發生了結構性良性變化。這些為中日經濟合作的進一步擴大和發展提供了較高的起點和扎實的基礎。

(一)雙邊貿易穩步增長,貿易結構向水平分工方向發展。1972年中日建交之后,由于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地理上僅一海之隔,經濟交往條件得天獨厚,經貿關系得到快速、穩定發展。2001年,由于“9·11”事件影響,美國及全球經濟增長放慢,國際貿易條件急劇惡化,日本對全球的貿易出口減少15.7%,進口也減少7.9%,但惟有對華貿易總額比上年增長4%,達到891.96億美元,與中日建交初期相比已經增長了80倍以上。(注:日本貿易振興會2002年7月公布的統計資料。日本連續9年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2002年上半年,中日貿易額達451億美元,其中日本對華出口增長11%,進口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中日貿易占日本貿易總量的份額比上年增長1.7%,達到12.8%,中國已多年成為日本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注:日本貿易振興會2002年7月公布的統計資料。中日貿易在總額不斷上升的同時,表現出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貿易結構已經開始由“垂直”向“水平”方向發展。過去,中日貿易長期呈“垂直分工”形態,即中國從日本的進口多為工業制成品,而對日本出口則以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制成品為主。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對日出口的商品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以服裝、機電產品為主的制成品出口明顯上升。2001年中國對日制成品出口比率已經高達84%,為歷史最高值,其中機電產品出口保持了持續旺盛增長勢頭,從1990年的5.1億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65.4億美元,占中國對日出口總額的28.4%,僅次于紡織品的29.1%,居對日出口的第二位,2001年8月以后,紡織品月度統計開始出現下降趨勢,而機電產品出口仍然呈上升走勢,因此可以預測2002年機電產品將有望成為中國對日出口中所占份額最大的產品。(注:日本貿易振興會2002年7月公布的統計資料。

(二)對華直接投資(注:對華直接投資僅指對中國大陸的直接投資。)在起伏中上升,投資領域向高附加價值產業轉變。整個80年代,日本企業對華直接投資較為緩慢,但是9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日本企業對中國市場了解程度的不斷加深,日本對華投資開始大幅增長,1995年形成高峰,投資額達44.7億美元,僅次于美國。在所有對華直接投資國家中名列第二,中國成為日本對亞洲投資最大的投資對象國。1996年以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大幅下滑,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爆發,日本對華投資進一步下落。直到2000年,由于中國加入WTO在即,日本對華投資欲望開始恢復。2001年在西方主要國家出現經濟同步下滑的背景下,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合同件數仍然多達2003件,比上年增加了24.1%,合同金額為54.2億美元,比上年增加47.3%;實際利用資金也達到43.5億美元,比上年增加了49%。日本對華投資盡管起伏較大,但在對華投資國家中始終處于領先地位。截至2001年底,日本向中國投資企業達22370家,累計協議金額約441億美元,實際利用金額約327億美元。日本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對華直接投資國。(注:日本貿易振興會2002年公布的統計資料。)90年代以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主要特點是投資結構正在從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技術、資本密集型企業延伸,2001年日本對中國制造業的直接投資急劇上升,達到1590億日元,比上年增加89.3%,相反對非制造業的直接投資只有209億日元,同比下降18.4%。(注:根據日本財務省統計資料計算。投資領域已由服裝、食品等行業向電子、機械、汽車、建材等行業擴展。近年機電產品所以成為中國對日出口增長較快的主要產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本企業對華投資結構發生變化,對機電等制造業投資比重明顯上升,對兩國貿易起到了拉動作用。

(三)中日簽署貨幣互換協議,金融合作邁上新臺階。過去中日兩國的金融合作主要是圍繞政府開發援助(ODA)展開的,自1979年12月至今,日本已經向中國提供總額約達2.7萬億日元的日元貸款,1112.8億日元的無償援助和1089.5億日元的技術合作資金。(注:日本《ODA白皮書》。)日本對華援助約占中國接受外國政府貸款總額的50%以上,是對中國提供政府開發援助最多的國家。盡管近年來日本的ODA政策有些調整,但今后日本政府開發援助仍將是未來中日經濟關系的重要內容之一。東亞金融危機以來,中日兩國在金融領域的合作逐日增多,除兩國央行之間建立了定期對話機制、相互在對方增設金融分支機構外,更重要的是兩國在2002年3月簽署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實現了中日兩國金融領域在亞太地區的高層次合作。根據上述協議,兩國中央銀行在必要時可向對方提供總額為3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安排,以協助穩定其金融市場秩序。日本是繼泰國之后與中國第二個締結這類協議的國家,作為外匯儲備位居世界前兩名的日本和中國在金融領域的這一合作不僅使兩國經濟關系走向新層次,也為今后兩國在東亞地區的多邊合作開辟更加廣闊的前景。中日貨幣互換協議作為東亞國家貨幣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對加快東亞貨幣安全網絡建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展望未來,無論從目前兩國經濟運行軌跡看,還是從東亞地區多邊領域走勢看,中日合作都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有利條件。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金融走勢預測及意義

美國經濟已開始復蘇,歐元區和日本正走出衰退的泥沼,表明世界經濟正步入緩慢增長的后危機時代。中國最新出現的貿易逆差可能成為常態,出口未來難成經濟增長的引擎,元氣恢復的外資銀行加快拓展中國市場,中資銀行在中間業務領域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美國經濟將保持緩慢復蘇。美國經濟先行指標PMI(經理人采購指數)今年3月份達到了59.60,已連續8個月超過50這一指數經濟收縮與擴張的分水嶺,這預示著美國經濟將持續復蘇。另外,美國3月新增非農就業人數為18萬人,表明美國失業率開始下降,這也為經濟復蘇提供了動力。但是,自金融危機以來,美國非農失業人數累計高達800萬人,失業率創下近30年來新高(3月份仍高達9.7%),即使美國非農就業人數保持目前增長勢頭,失業率要恢復到危機前的自然失業率4.6%的水平,大概需要兩年時間,因此,美國經濟短期內不可能出現快速增長。另外,美國房地產市場仍然低迷,房貸斷供率屢創新高,銀行不良率仍在上升,今年銀行破產數量已高達50家,信貸市場流動性并不充足。盡管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長率達到5.6%,由于經濟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今年第一季度美國GDP增長率將回落至3%左右。

歐元區經濟將走出衰退實現低速增長。歐元區經理人采購指數(PMI)已連續6個月超過50,且保持升勢,預示著歐元區經濟將由收縮轉入擴張,預計今年第一季度歐元區經濟增長率轉正。由于歐元區國家眾多,經濟發展不均衡,各國政府間財政狀況差異較大,缺乏統一、強有力的經濟刺激方案,各國救市政策的力度都不同程度受到《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赤字比例限制條款的約束,因此,歐元區經濟復蘇速度已落后于美國。歐元區的領頭羊德國、法國經濟已率先復蘇,但高達10%的失業率成為歐元區復蘇的最大障礙,預計今年歐元經濟增長率為1%左右。

日本經濟將走出衰退,實現小幅增長。盡管日本PMI指數已連續9個月超過50,但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長率下滑仍超過4%,作為出口導向型國家,歐美經濟的復蘇和中國經濟強勁增長有利于日本經濟復蘇,但日本失業率仍在高位震蕩,因此,預計今年第一季度日本GDP將實現小幅增長,增長率約在0.7%。

國際金融形勢研判

美國短期仍將保持0.25%的聯邦基金利率不變,但中長期加息可能性上升。雖然美國GDP去年第四季度創下危機以來的新高,但由于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已逐步退出,失業率仍高出危機前5%,加之美國房地產仍陷低迷之中,因此,短期美聯儲將繼續維持聯邦基金利率在0.25%的低位。但其CPI已突破2%,且有上升之勢,隨著美國經濟復蘇基礎的穩固,美聯儲中期有可能小幅加息以控制通脹。

查看全文

民營經濟戰略定義與發展走勢

企業能否根據自身的條件制定出合理的戰略定位和發展趨勢,關系到企業的前途和發展。尤其在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下,面對即將來臨的激烈國際競爭,企業更需要準確的戰略定位。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說:“沒有戰略的企業,就像在險惡氣候中飛行的飛機,始終在氣流中顛簸,在暴風雨中穿行,最后很可能迷失方向。即使飛機不墜毀,也不無耗盡燃料之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企業始終處于高速成長狀態,成為國民經濟中增長最快的一個領域,與其他類型企業相比,民營企業不僅在機制方面占有優勢,而且在技術創新方面也更勝一籌。在拉動經濟快速增長方面發揮了明顯的作用。國家也已經充分認識到發展民營經濟的重要意義,明確了發展民營經濟的方針政策,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了作為寬松的發展環境,提供了最為有利的發展條件。從民營經濟現有的發展實力、發展態勢、發展環境來看,民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地位將更加突出;民營經濟將與國有企業和諧發展,享受平等地位,共同構成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大力量,而且將繼續成為推動市場化的主力。

另一方面,民營企業自身應該加強企業的內部資源、外部資源審計整合,準確把握產業發展趨勢,選擇產業集中或投資模塊聚焦戰略,為企業進行發展戰略定位,使企業的走向擁有一個清晰的、可行性的發展目標。如果,企業家為企業制定了中、長期發展戰略,在確定長遠目標后,可以根據整體戰略規劃進行目標分解,分解到幾個階段去推進。在階段性目標推進、執行過程中,還需要注意搜集、分析政府部門頒布的有關企業自身投資產業政策的信息和可能性的政策走勢。今后民營經濟發展將表現出以下幾個發展趨勢:

一、規范民營企業治理結構,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

近年來民營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造,建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促使股權結構和管理模式向現代企業制度靠攏。許多家族制企業聘請職業經理人參與企業管理和運作,使企業更加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

1.加強財務信息管理,建立現代化的財務管理制度。當前,少數民營企業存在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報告真實性與準確性較低現象。只有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建立能正確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會計制度,增加企業財務透明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和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金融走勢預測以及意義

美國經濟已開始復蘇,歐元區和日本正走出衰退的泥沼,表明世界經濟正步入緩慢增長的后危機時代。中國最新出現的貿易逆差可能成為常態,出口未來難成經濟增長的引擎,元氣恢復的外資銀行加快拓展中國市場,中資銀行在中間業務領域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美國經濟將保持緩慢復蘇。美國經濟先行指標PMI(經理人采購指數)今年3月份達到了59.60,已連續8個月超過50這一指數經濟收縮與擴張的分水嶺,這預示著美國經濟將持續復蘇。另外,美國3月新增非農就業人數為18萬人,表明美國失業率開始下降,這也為經濟復蘇提供了動力。但是,自金融危機以來,美國非農失業人數累計高達800萬人,失業率創下近30年來新高(3月份仍高達9.7%),即使美國非農就業人數保持目前增長勢頭,失業率要恢復到危機前的自然失業率4.6%的水平,大概需要兩年時間,因此,美國經濟短期內不可能出現快速增長。另外,美國房地產市場仍然低迷,房貸斷供率屢創新高,銀行不良率仍在上升,今年銀行破產數量已高達50家,信貸市場流動性并不充足。盡管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長率達到5.6%,由于經濟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今年第一季度美國GDP增長率將回落至3%左右。

歐元區經濟將走出衰退實現低速增長。歐元區經理人采購指數(PMI)已連續6個月超過50,且保持升勢,預示著歐元區經濟將由收縮轉入擴張,預計今年第一季度歐元區經濟增長率轉正。由于歐元區國家眾多,經濟發展不均衡,各國政府間財政狀況差異較大,缺乏統一、強有力的經濟刺激方案,各國救市政策的力度都不同程度受到《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赤字比例限制條款的約束,因此,歐元區經濟復蘇速度已落后于美國。歐元區的領頭羊德國、法國經濟已率先復蘇,但高達10%的失業率成為歐元區復蘇的最大障礙,預計今年歐元經濟增長率為1%左右。

日本經濟將走出衰退,實現小幅增長。盡管日本PMI指數已連續9個月超過50,但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長率下滑仍超過4%,作為出口導向型國家,歐美經濟的復蘇和中國經濟強勁增長有利于日本經濟復蘇,但日本失業率仍在高位震蕩,因此,預計今年第一季度日本GDP將實現小幅增長,增長率約在0.7%。

國際金融形勢研判

美國短期仍將保持0.25%的聯邦基金利率不變,但中長期加息可能性上升。雖然美國GDP去年第四季度創下危機以來的新高,但由于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已逐步退出,失業率仍高出危機前5%,加之美國房地產仍陷低迷之中,因此,短期美聯儲將繼續維持聯邦基金利率在0.25%的低位。但其CPI已突破2%,且有上升之勢,隨著美國經濟復蘇基礎的穩固,美聯儲中期有可能小幅加息以控制通脹。

查看全文

經濟運行走勢考察材料

今年以來,全區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克服國內特大自然災害和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形勢所造成的不利因素,積極應對嚴峻的外部經濟環境,經濟運行總體上仍保持了平穩較快的態勢。

一、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二、對當前經濟運行的總體判斷

1、經濟運行呈平穩較快態勢,增幅逐漸回落

前三季度本區經濟運行表現出明顯的特點是增長速度從高位趨于回落。從財政總收入季度增幅看,各季增幅均在34%以上的高位平臺,季度累計落差30.8個百分點。從而可以看出,區域經濟受嚴峻的外部經濟環境影響,經濟增速逐季走低,但總體上經濟運行仍呈較快增長態勢。

2、現代服務業助推經濟較快增長,四大產業增幅落差逐漸縮小

查看全文

新經濟下企業監管發展走勢

一、企業的經營環境介紹

管理與人類幾乎同時產生,它產生于人類社會的共同勞動和集體協作。作為整合、優化資源配置的手段,管理也是生產力,特別是在當今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網絡經濟、知識經濟作用凸顯的年代,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由于企業經營環境不同,管理的作用也迥然不同。自20世紀以來,有三種因素對企業的經營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其一是以知識經濟為主體的新經濟特性的形成;其二是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顯現;其三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網絡經濟的出現。在這三種因素的作用下,企業外部環境日趨開放,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如何加強管理,應對新經濟環境下的激烈競爭,這既向我國企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更為企業提供了實現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本文將對這三種因素給企業管理帶來的機遇、挑戰及應對措施進行分析研究。

二、企業管理面臨知識管理的挑戰

世界經濟的發展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它的發展直接依賴于知識的創新、傳播和應用。隨著知識經濟在全球范圍內的興起,企業經營與管理的環境也日益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而企業經營與管理的環境的變化將對企業管理產生巨大影響,從而推動著企業管理的不斷創新。

1.知識經濟將使企業的管理基礎向知識資本轉變。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形態的轉換,企業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迄今為止,企業管理經歷了以經驗管理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學管理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為管理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現代管理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識管理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IBM知識管理咨詢公司的MarkW.McElroy認為知識管理包括強調技術重要性的第一代知識管理和更多考慮人力資源和過程主動性的第二代知識管理。)

查看全文

全球經濟走勢與中國應對挑戰的經濟策略

在發達國家和地區中,美國在經歷了上世紀就是年代的繁榮,高度的經濟繁榮鞏固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領先地位,并使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化迅速發展。在進入21世紀后,為繼續確保經濟的長周期繁榮,美聯儲強行將聯邦基金利率從2001年初的6.5%下調至2003年6月的1%。但是用更大的經濟扭曲來代替原有的市場扭曲只能使經濟發展中泡沫越來越大,并無法化解不斷積累的社會經濟風險。

當低利率政策可能引發的通貨膨脹使得美聯儲開始迅速提高利率,這就成為2007年美國次債危機爆發的導火索。2008年,次債危機演化成影響全球的超大型金融危機。如今,美國的失業率依然居二十年以來的高位,降低失業率依然是美國最主要的政策目標。而由菲利普斯曲線表明,在短期內,降低失業率無可避免的帶來通貨膨脹,而如何把失業率和通貨膨脹控制在一個臨界點以內的安全范圍,這是一個難題。加之美國債務持續增加,財政赤字居高不下,主權債風險持續增加,雖然近期美國經濟反彈勢頭明顯,但難以持續。而歐洲在最優貨幣區貨幣一體化進程中坎坷不斷,有一種可觸摸的表現形式“歐元”,卻缺少核心的政治聯盟,政治一體化變現薄弱,缺少政治中心。還未從美國引發的次貸危機中恢復過來,又陷入了整個歐洲更為廣泛的主權債務危機當中。發達國家實行的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劇了全球流動性的泛濫,推高了大宗商品的價格,給新興市場家造成了輸入型通貨膨脹,增大了資產泡沫與通脹風險,給未來的經濟復興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其他發達地區如日本,在陷入了發展的長期停滯與衰退,加上此次日本大地震對東京周圍的工業圈有著嚴重的打擊,并有長期持續影響的可能,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又對全球經濟復蘇蒙上了陰影。

在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中,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金融危機這個亞洲經濟的轉折點后,中國地位開始上升。隨之而來的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實力地位顯著上升。作為新興市場經濟在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的代表和發展中國家的領頭羊,具有典型特色的金磚“五國”(包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由于近幾年來增長較快,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加之金磚國家國土面積占全世界領土總面積的29.7%,人口占全球42.4%,這些優勢都使得金磚四國的國際地位顯著增高,在國際事務中都具有重要影響。《新興經濟體藍皮書:金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1)》中指出。近十多年來,金磚國家發展迅速,追趕發達國家的勢頭相當明顯,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經濟規模世界排位提升、對發達國家趕超效果明顯。藍皮書指出,21世紀頭十年,新興經濟體平均經濟增長率超過6%,是發展中國家中的佼佼者。在金磚國家中,中國增長率最高,年均保持在10%以上。在2011年的金磚國家領導人以“展望未來,共享繁榮”為主題的三亞峰會,將為金磚國家在擺脫世界經濟危機、加快世界經濟復蘇中繼續發揮火車頭作用,在實現世界和平、合作、發展的崇高目標中扮演更加重要角色。

新興市場國家這種國際地位的變化,以及亞洲需要強大核心與動力支持危機后復興的強烈愿望,在中國在國際經濟日益增長的地位下,作為亞洲區域發展的領導者,作為新興市場的代表者,作為全球經濟復蘇的引導者,中國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進入21世紀時,中國的經濟實力以GDP約為一萬億美元只在世界排第七位。21世紀的這十年中,中國在世界經濟的排位幾乎每年都有所增長,2008年躍居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成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經濟總量在2008年達到4.4萬億美元,提前12年實現“到2020年經濟總量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在國內方面:

①“十一五”期間,國內經濟平穩增長,并由此帶來了我國財政收入的增加,為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領域的投資給予了強有力的保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