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日經濟關系走勢
時間:2022-04-01 04:43:00
導語:淺論中日經濟關系走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交以來,中日經濟關系在平等、互利原則下得到長足發展。近年來,雙方經濟關系在貿易、投資和金融領域發生了結構性良性變化。這些為中日經濟合作的進一步擴大和發展提供了較高的起點和扎實的基礎。
(一)雙邊貿易穩步增長,貿易結構向水平分工方向發展。1972年中日建交之后,由于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地理上僅一海之隔,經濟交往條件得天獨厚,經貿關系得到快速、穩定發展。2001年,由于“9·11”事件影響,美國及全球經濟增長放慢,國際貿易條件急劇惡化,日本對全球的貿易出口減少15.7%,進口也減少7.9%,但惟有對華貿易總額比上年增長4%,達到891.96億美元,與中日建交初期相比已經增長了80倍以上。(注:日本貿易振興會2002年7月公布的統計資料。日本連續9年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2002年上半年,中日貿易額達451億美元,其中日本對華出口增長11%,進口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中日貿易占日本貿易總量的份額比上年增長1.7%,達到12.8%,中國已多年成為日本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注:日本貿易振興會2002年7月公布的統計資料。中日貿易在總額不斷上升的同時,表現出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貿易結構已經開始由“垂直”向“水平”方向發展。過去,中日貿易長期呈“垂直分工”形態,即中國從日本的進口多為工業制成品,而對日本出口則以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制成品為主。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對日出口的商品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以服裝、機電產品為主的制成品出口明顯上升。2001年中國對日制成品出口比率已經高達84%,為歷史最高值,其中機電產品出口保持了持續旺盛增長勢頭,從1990年的5.1億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65.4億美元,占中國對日出口總額的28.4%,僅次于紡織品的29.1%,居對日出口的第二位,2001年8月以后,紡織品月度統計開始出現下降趨勢,而機電產品出口仍然呈上升走勢,因此可以預測2002年機電產品將有望成為中國對日出口中所占份額最大的產品。(注:日本貿易振興會2002年7月公布的統計資料。
(二)對華直接投資(注:對華直接投資僅指對中國大陸的直接投資。)在起伏中上升,投資領域向高附加價值產業轉變。整個80年代,日本企業對華直接投資較為緩慢,但是9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日本企業對中國市場了解程度的不斷加深,日本對華投資開始大幅增長,1995年形成高峰,投資額達44.7億美元,僅次于美國。在所有對華直接投資國家中名列第二,中國成為日本對亞洲投資最大的投資對象國。1996年以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大幅下滑,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爆發,日本對華投資進一步下落。直到2000年,由于中國加入WTO在即,日本對華投資欲望開始恢復。2001年在西方主要國家出現經濟同步下滑的背景下,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合同件數仍然多達2003件,比上年增加了24.1%,合同金額為54.2億美元,比上年增加47.3%;實際利用資金也達到43.5億美元,比上年增加了49%。日本對華投資盡管起伏較大,但在對華投資國家中始終處于領先地位。截至2001年底,日本向中國投資企業達22370家,累計協議金額約441億美元,實際利用金額約327億美元。日本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對華直接投資國。(注:日本貿易振興會2002年公布的統計資料。)90年代以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主要特點是投資結構正在從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技術、資本密集型企業延伸,2001年日本對中國制造業的直接投資急劇上升,達到1590億日元,比上年增加89.3%,相反對非制造業的直接投資只有209億日元,同比下降18.4%。(注:根據日本財務省統計資料計算。投資領域已由服裝、食品等行業向電子、機械、汽車、建材等行業擴展。近年機電產品所以成為中國對日出口增長較快的主要產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本企業對華投資結構發生變化,對機電等制造業投資比重明顯上升,對兩國貿易起到了拉動作用。
(三)中日簽署貨幣互換協議,金融合作邁上新臺階。過去中日兩國的金融合作主要是圍繞政府開發援助(ODA)展開的,自1979年12月至今,日本已經向中國提供總額約達2.7萬億日元的日元貸款,1112.8億日元的無償援助和1089.5億日元的技術合作資金。(注:日本《ODA白皮書》。)日本對華援助約占中國接受外國政府貸款總額的50%以上,是對中國提供政府開發援助最多的國家。盡管近年來日本的ODA政策有些調整,但今后日本政府開發援助仍將是未來中日經濟關系的重要內容之一。東亞金融危機以來,中日兩國在金融領域的合作逐日增多,除兩國央行之間建立了定期對話機制、相互在對方增設金融分支機構外,更重要的是兩國在2002年3月簽署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實現了中日兩國金融領域在亞太地區的高層次合作。根據上述協議,兩國中央銀行在必要時可向對方提供總額為3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安排,以協助穩定其金融市場秩序。日本是繼泰國之后與中國第二個締結這類協議的國家,作為外匯儲備位居世界前兩名的日本和中國在金融領域的這一合作不僅使兩國經濟關系走向新層次,也為今后兩國在東亞地區的多邊合作開辟更加廣闊的前景。中日貨幣互換協議作為東亞國家貨幣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對加快東亞貨幣安全網絡建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
展望未來,無論從目前兩國經濟運行軌跡看,還是從東亞地區多邊領域走勢看,中日合作都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有利條件。
(一)中國加入WTO將成為中日發展經貿關系的重要動力。加入WTO標志著中國經濟改革將進入同世界經濟和貿易體系全面接軌,建立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與世界經濟接軌就意味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進一步走上規范化和法制化的軌道。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不僅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日本多年奉行支持中國改革開放政策期盼的重要目標。它將為中日兩國經濟關系的深入發展提供更加寬松的宏觀經濟環境。加入WTO將加速降低中國關稅總水平。2002年以來,中國關稅總水平已經從15.3%下降到12%,已經下調了5332種進口產品的關稅,(注:朱róng@①基2002年3月6日在九屆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非關稅措施也大為減少。按中國入世承諾,關稅總水平還將進一步下降,無疑將使外國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更加容易。日本是中國連續多年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在中國進口國家中日本所占比例最大,一直占20%左右,遠遠超過歐美國家。在市場準入條件向好的背景下,作為中國近鄰和最大貿易伙伴的日本必將成為中國入世后獲利最多的國家。加入WTO后,中國將按WTO的規則調整外商投資的政策、法規。目前中國對外商投資領域的限制正在逐步撤除,外商投資的國民待遇問題也在很多方面已經得以實現。包括日本在內的境外企業將獲得更多的商業機會。在日本官方及各家新聞媒體進行的各類海外直接投資調查中,中國均成為日本企業未來海外直接投資的首選國家。可以預言隨著入世后中國在入世各項承諾的陸續兌現,日本企業對華投資熱將再度升溫。
(二)中國在高新技術等領域的巨大需求潛力將為中日兩國深化合作提供可能。在信息技術領域,美國的新經濟泡沫破滅導致世界IT市場進入調整期,但這并不意味著IT革命的終結。日本雖然在IT領域落后于美國,但仍然在某些方面的技術位居世界前列。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移動電話市場,而且這一市場需求還在擴大。中國在IT市場的潛在需求正在化為現實的需求能力。據預測,到2006年,中國將超過日本成為第二大電腦市場。中國對芯片的需求到2010年將會翻四番,為480億美元。近年來世界IT巨頭紛紛搶灘中國,其重要目的就是要在中國IT市場的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如果中日雙方在手機上網、光纖通信、網絡家電等等方面加強合作,一方面將大大推動中國工業化與信息化進程,同時日本也將在與中國的合作中獲得巨大的市場效益。另外,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對其他產品也有著巨大的潛在需求。僅以汽車為例,日本的汽車工業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作為支柱產業有過輝煌的歷史,但目前作為日本經濟支柱產業的作用正在下降。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還剛剛接近汽車時代的門檻。2001年,中國汽車的銷售量超過200萬臺,增長16%,是近年來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年;2002年1-6月的汽車銷售為154.4萬輛,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8.9%,預計全年將首次突破年銷售300萬輛,達到日本市場一半的規模。(注:《日本經濟新聞》2002年8月8日。)中國現在每百個家庭中只有兩家擁有汽車,今后3-5年這個數字將翻一番甚至還多。目前,德國等歐美汽車因早于日本搶先進入中國而成為目前中國汽車市場的主流產品。日本正努力迎頭趕上。2002年日本汽車工業巨頭先后進入中國。繼2002年7月,日本本田汽車宣布將在廣州開發區建立一個出口車生產基地后,日本汽車界的領頭羊豐田公司與中國“一汽”簽署了戰略伙伴協議;日產汽車也立即宣布與東風汽車簽署了建立全面合作伙伴關系,雙方將于2003年在武漢成立國內規模最大的合資公司,并共同生產日產全系列乘用車和東風的重、中輕型卡車和客車。到2002年9月為止,日本汽車三巨頭均已在中國安營扎寨。在中國汽車消費市場正在日益擴大的背景下,未來幾年中日兩國在汽車領域的合作將進入大發展時期。
(三)東亞合作的進展將為中日兩國加強經濟合作提供平臺。近年來,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進一步發展。歐洲經濟一體化水平最高,既有關稅同盟又有統一貨幣,合作區域不斷擴大;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正在向中南美擴展,美洲34個國家已正式宣布在2005年1月成立美洲自由貿易協定(FTAA)。南亞、中東、非洲也均有各自形式不同的地區經貿組織。這些地區貿易組織對域外國家產品設置障礙,制約了東亞國家對外貿易的正常發展。在此情況下,加速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進程已經成為亞太國家的共識。80年代末以來,區域內貿易已經有長足發展,東亞國家自日本與“東亞四小”、東盟、中國之間相互貿易額已在本國對外貿易總額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經過東亞金融危機嚴重沖擊之后,東亞國家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只有把本國對外經濟發展戰略融入東亞經濟圈的框架內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在此情況下,東亞區域合作的步伐明顯加快,其中"10+3"框架與APEC所涵蓋的成員國相比不僅更具加快推進貿易自由化進程的緊迫性,也更加具備成功的條件,因而近年"10+3"框架內的合作已經進入到機制化、務實性的新階段。此外,地區金融合作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東亞國家之間有關雙邊及多邊貿易自由化談判也紛紛列入議事日程。日本與新加坡、韓國已開始討論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事宜。中國與東盟,日本與東盟之間也在加快自由貿易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在東亞地區目前已經形成的地區合作平臺中,中日兩國如何發揮作用將成為東亞地區提升經濟合作的關鍵。
三
30年來,盡管中日經濟關系的發展較之政治關系相對平穩,但也并非一帆風順。1995年以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大幅下滑;90年代末期,日本對華ODA政策調整,大幅度減少對華援助額;2001年中日之間首次出現較為激烈的貿易摩擦。這些問題均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內制約了兩國經濟關系的健康發展。這些問題的產生有其各自不同的國內背景和國際環境變化的影響,但一個共同原因是中國經濟的崛起,與日本經濟長期低迷形成強烈反差,導致日本國內某些勢力制造的“中國威脅論”有一定市場。這些人開始對日本政府支持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政策產生懷疑甚至抵觸,認為日趨增加的中國產品將縮小日本產品的市場份額;對華直接投資的增加正在導致日本國內“產業空洞化”;中國經濟的崛起將給日本經濟帶來威脅等等。這些看法不僅對日本企業對華投資形成一定制約,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日本政府調整ODA政策的一個重要口實,是影響中日經濟關系健康發展的主要障礙。
但是,日本某些人士散布的這些觀點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其一,日本國內的“空洞化”與中日經濟緊密化沒有直接聯系。所謂“產業空洞化”是指由于跨國公司海外直接投資的迅速發展,導致母國國內制造業部門的生產和就業大幅減少、競爭力下降、結構性失業增加等較嚴重問題的一種經濟現象。盡管日本外轉的產業不少,但日本作為世界上的制造業大國和制成品出口大國的地位仍然沒有改變。據日本財務省的統計,1988年日本主要制成品占出口總額的92.2%,到2001年這一比例為90%,略有下降,但仍然高于其他國家而位于世界前列。說一個制成品出口全球名列前茅的國家出現產業空洞化顯然缺乏根據。
日本制造業為降低成本而移師海外并非始于今日。早在1985年西方發達國家首腦會議達成《廣場協議》,力促日元升值以后,競爭力受到嚴重削弱的日本企業即開始移師海外。與目前不同的是當時是把產品零部件送到海外進行組裝生產,現在則是把從原材料到生產線都搬到國外。從日本企業向海外轉移的情況看,歐美地區一直是日本企業進行直接投資的首選地區,亞洲只占很少一部分。2000年,在日本對外直接投資中,美國約占64.9%,西歐9國約占30.1%,中國只占4%。這一投資布局說明即使日本真正發生了“產業空洞化”的問題也與中國沒有直接聯系。(注:日本貿易振興會統計資料。)
日本企業向海外轉移生產是其經濟發展戰略的需要。據2001年2月日本經濟產業省的調查,在日本轉向海外生產的企業中,80%是勞動密集型的組裝和加工企業,另一部分是子公司或零部件生產廠家,為在當地進行生產的母公司和相關客戶提供配套產品和零部件。這些海外工廠生產的產品約有68%銷售海外,返銷日本國內的只占32%。(注:日本經濟產業省海外調查報告。事實說明日本擴大海外生產的企業多為低附加價值產業,對本國產業并不構成沖擊;擴大海外生產的目的主要是占據海外市場,對本國市場的沖擊力十分有限。因此日本企業來華進行直接投資不僅是降低成本、增加企業效益的良好途徑,也是日本企業增強競爭力,拓展國際市場的戰略選擇。
其二,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會對日本經濟構成威脅缺乏足夠的依據。中國現有的經濟實力與日本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首先,盡管中國經濟近20年獲得了近兩位數的高增長,但其GDP總量也僅僅是日本的四分之一;而中國人口卻是日本的10倍,就是說中國的人均GDP僅僅是日本的四十分之一,在2000年世界人均GDP排名中,中國僅僅從過去的140位上升到第128位。所以,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并不等于中國現有經濟的高實力。(注:胡鞍鋼文《中日經貿關系是威脅論還是互利論》人民網2002年7月4日。)由于基礎薄、起點低,中國經濟即使保持目前的高速發展勢頭,在相當長的時期里也難以彌補與日本經濟實力的差距。據中國國家信息中心最新測算,如果世界經濟以平均每年2.5%的速度增長,中國經濟以5%-7%的速度增長,那么中國的經濟規模將在2050年才能占到世界經濟總體規模的16%左右,大體上相當于日本目前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中國是個愛好和平的國家,發展睦鄰友好是中國既定國策和外交政策的重點。中國現在不會對包括日本在內的任何國家構成威脅,即使將來實現了經濟現代化,也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這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所決定的。事實是,日本從中國經濟發展中主要是受益,而不是受損,更不是受到“威脅”。中國經濟越發展,經濟規模和市場容量越大,中日經貿關系發展規模和余地也就越大,日本受益就越多。
其三,鑒于兩國的基本國情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中日經濟的發展有賴于兩國加強經濟合作。從兩國的基本國情非對稱性和經濟發展趨勢看,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市場廣闊,但中國為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需要不斷地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日本既是資金大國也是技術大國,近年中日經濟合作對中國的經濟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資源缺乏,市場狹小,為維持經濟大國的地位,不僅需要不斷鞏固在世界經濟中已有的市場,更重要是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開拓發展中國家的新興市場;因而發展對華經濟關系是日本實現再發展和維系經濟大國地位的必要條件之一。從兩國產業結構的差異看,中國為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明顯落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產業結構升級速度不斷提高;日本產業高度化的進展和產品升級換代進程加速,使之要不斷為相對落后的產業尋求海外生存空間。中日兩國產業結構上的差異性將推動兩國的互利合作進一步向縱深拓展。從兩國貿易結構看,日本從中國進口紡織品、機電音像設備及零部件、食品、礦產品、光學儀器及零部件等;向中國出口機電音像設備、化工產品、塑料及塑料制品、光學儀器及零部件等。日本高附加價值產品對促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樣,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從日本進口產品日趨擴大,日本市場上物美價廉的中國制品也不斷增加,不僅有利于刺激有效需求的擴大,拉動了日本經濟,也為日本社會穩定發揮了一定作用。從東亞地區經濟合作進展情況看,缺乏強有力的主導國家是東亞合作難有實質性進展的關鍵所在。日本是總體經濟實力世界排名第二的經濟強國,其制造業實力在世界上仍然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占東亞地區的60%以上;中國是世界經濟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其人口占東亞地區的人口60%以上,是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中日兩國2001年的GDP接近6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在7千億美元以上。中日兩國在本地區的獨特地位決定了兩國必將在今后東亞合作發揮重要作用。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如果與歐美兩個經濟圈單打獨斗,結果必然是吃敗仗。東亞地區要想在未來的經濟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日之間的有效合作。
總之,盡管中日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存在種種分歧和摩擦,甚至在某些特定時期雙方的立場出現嚴重分歧,但應該看到,友好合作、共同發展始終是中日關系的主流。只要雙方共同努力、排除干擾,進一步挖掘深化合作的新思路、新途徑,就一定能夠開創共同繁榮的雙贏局面。
- 上一篇:財政局產品首購和訂購管理制度
- 下一篇:中等職業學校助學金管理制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