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調控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5 00:52: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濟調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試論經濟調控機制的選擇依據
試論經濟調控機制的選擇依據不同國別、不同區域、不同環境條件下的現實的經濟調控機制,按照調控主體的不同,大致可歸為兩大類,一類是市場調控機制,一類是政府調控機制。這兩類經濟調控機制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依據何標準對它們進行選擇方為適宜?這既是國內外經濟學家長期爭論不休、至今未能徹底解決的重要理論課題,也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實踐問題。
一、市場調控機制與政府調控機制的可替代性與不可替代性
市場調控機制與政府調控機制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市場調控機制,其作用基點是各個微觀經濟主體經濟利益的獨立性、差異性;調控信號是包括工資、利率、產權價格、生產資料價格與產品價格等在內的一系列通過市場競爭形成的價格信號;調控方式是各微觀經濟主體在獲利目標的驅動下,根據變動著的價格信號所提供的市場供求信息,對自身經濟活動作出調整,進而引起經濟資源在各地區、各部門、各企業之間流動,使經濟資源的宏觀配置趨于均衡。簡言之,市場調控機制作用的本質在于各微觀經濟主體活動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與相互協調所表現出的整體的合目的性。從這種意義上說,市場調控機制,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一種內在的、自動的自我調控機制。由于價格信號所提供的供求信息往往是即時信息、短期信息,便決定了市場機制對經濟生活的調控結果具有即時均衡、短期均衡的性質。
政府調控機制,其作用基點是各個微觀經濟主體經濟利益的共同性、一致性;調控信號是政府、各級經濟管理部門特別是計劃部門發出的各項行政指令與法律部門的各種法律條文;調控方式是各個微觀經濟主體出于對國民經濟整體利益的認可與維護,按照政府部門的指令、指向及法律所規定的范圍,對自身的經濟活動進行調整,進而引起各種經濟資源在各地區、各部門、各企業之間流動,使經濟資源的宏觀配置趨于均衡。在政府調控機制下,政府是作為一個凌駕于一切微觀經濟活動之上的國民經濟總體利益的代表者實施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組織、協調與控制,因而政府調控機制不是經濟活動的一種內在的自動的自我調控機制,而是一種外在的、具有一定強制性的非自我調控機制。經濟資源宏觀配置趨于均衡,在政府調控機制下,使經濟資源宏觀配置趨于均衡,則必然離不開事先設定的調控目標。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政府調控是一種事先的自覺調控。由于政府調控目標是事先設定的,這一目標不過是作為調控主體的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可能性空間及其長期變動趨勢的預測與自覺意識的外化,故政府調控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長期調控,而非即時調控、短期調控。
市場調控機制本質上是各市場微觀經濟主體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的關系,經濟資源宏觀配置均衡是這種機制運作的必然結果,因此,市場調控機制是市場經濟與生俱來的,其存在的必然性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政府調控機制,雖然伴隨著市場經濟主體地位的確立與市場調控機制的完善,政府對經濟生活的調控作用曾一度減弱,并退居為充當守夜人的角色,但不能由此得出市場調控機制可完全替代政府調控機制的結論。歷史的辯證法是:伴隨著商品經濟更高階段的發展,市場調控機制的缺陷、局限性正在充分地暴露出來,而政府調控機制得以發揮作用所必需的條件與手段卻日趨成熟。人類的經濟生活正步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市場調控機制與政府調控機制各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的補充,從而實現二者有機的辯證的融合。二者的相互補充性,也就是二者的非相互替代性。從市場調控機制與政府調控機制二者作用的最終結果看,二者都是實現經濟資源宏觀優化配置的方式、手段,故表明二者又存在一定的相互替代性。市場調控機制與政府調控機制的不可替代性,才決定現代經濟的調控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也正是因為兩種調控機制具有可替代性,才存在一個經濟調控機制的選擇與配置問題。因此,對市場調控機制和政府調控機制的選擇,不可能是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的選擇,而只能是二者不同組合的選擇。
宏觀經濟調控關系論文
多年來,經濟學界將政府的經濟職能統稱為宏觀經濟調控,雖然已經有個別學者注意到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的不同,但至今鮮見對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之間的關系進行專門討論的文獻。產業經濟學文獻中有大量的討論經濟管制問題(主要是產業管制問題)的論著,管制經濟學、反壟斷經濟學以及其他相關經濟學領域的文獻也有大量的討論經濟管制問題的文獻,這些文獻主要討論的是產業管制、微觀經濟管制問題,而在宏觀經濟學文獻中,則有大量的討論宏觀經濟調控的論著。這些論著對經濟管制和宏觀經濟調控的專門領域的問題的研究相當深入,但并沒有對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同時在政府經濟學文獻中,也鮮見對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的關系的系統討論。在專門討論宏觀經濟調控以及討論政府的經濟職能的文獻中,流行的觀點是將宏觀經濟調控與政府的經濟職能等同起來。這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將政府等同于宏觀,凡是政府做的事,都成了宏觀經濟調控;二是對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的研究還比較薄弱,還不能明確區分兩者的異同。實際上,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并不是一回事,宏觀經濟是有確定的涵義的,并不是任何經濟活動都屬于宏觀經濟活動,從而也就意味著并不是政府對經濟進行的任何干預活動都屬于宏觀經濟調控。明確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的關系,不僅是經濟理論研究的任務,而且對規范政府政策、規范政府行為和政府有效地履行經濟職能都具有重要價值。本文擬對二者的相互聯系與差別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的不同之處
經濟管制是指具有經濟管制權的政府管制部門依照政府制定的法規對被管制者進行的(主要是)行政管理與監督行為。宏觀經濟調控則是指政府宏觀經濟管理部門在相關法規的約束下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的需要對宏觀經濟進行的調節。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宏觀經濟調控一詞帶有較濃厚的計劃經濟或者管制經濟的色彩,“宏觀經濟調控”一詞所表達的意思是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節和控制。準確地說,這里探討的是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節的關系。因為在市場經濟中,政府對宏觀經濟只能是進行調節,目標是實現宏觀經濟的平衡,并不是對經濟進行控制,對宏觀經濟進行控制的結果是管制經濟。但根據習慣或傳統,這里筆者仍稱宏觀經濟調控。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是存在著多方面的不同之處的,以下將分別予以說明。
1.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產生的具體原因不同
雖然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產生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市場缺陷,都是由市場經濟所內生出來的(注:參見曾國安:《政府經濟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但兩者產生的具體原因是存在差別的。經濟管制主要是由經濟的外部性、壟斷、信息的不對稱、經濟人的非理性行為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問題、非市場品、有害物品的生產與消費問題、產權保護問題、市場不完善問題等所引起的,宏觀經濟調控則是由宏觀經濟失衡(包括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失衡,總投資、總消費的波動,總就業的波動,一般物價水平的波動,國際收支失衡,經濟增長的波動等)所引起的。兩者產生原因的差別導致了政府干預部門、干預目標、干預手段等等的不同。
2.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所要達到的目標不同
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研究論文
一、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的不同之處
經濟管制是指具有經濟管制權的政府管制部門依照政府制定的法規對被管制者進行的(主要是)行政管理與監督行為。宏觀經濟調控則是指政府宏觀經濟管理部門在相關法規的約束下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的需要對宏觀經濟進行的調節。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宏觀經濟調控一詞帶有較濃厚的計劃經濟或者管制經濟的色彩,“宏觀經濟調控”一詞所表達的意思是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節和控制。準確地說,這里探討的是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節的關系。因為在市場經濟中,政府對宏觀經濟只能是進行調節,目標是實現宏觀經濟的平衡,并不是對經濟進行控制,對宏觀經濟進行控制的結果是管制經濟。但根據習慣或傳統,這里筆者仍稱宏觀經濟調控。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是存在著多方面的不同之處的,以下將分別予以說明。
1.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產生的具體原因不同
雖然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產生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市場缺陷,都是由市場經濟所內生出來的(注:參見曾國安:《政府經濟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但兩者產生的具體原因是存在差別的。經濟管制主要是由經濟的外部性、壟斷、信息的不對稱、經濟人的非理性行為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問題、非市場品、有害物品的生產與消費問題、產權保護問題、市場不完善問題等所引起的,宏觀經濟調控則是由宏觀經濟失衡(包括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失衡,總投資、總消費的波動,總就業的波動,一般物價水平的波動,國際收支失衡,經濟增長的波動等)所引起的。兩者產生原因的差別導致了政府干預部門、干預目標、干預手段等等的不同。
2.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所要達到的目標不同
雖然總的來說,經濟管制與宏觀經濟調控都是要通過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彌補市場的缺陷,充分發揮市場的優長(包括促進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促進技術創新,促進積累的增長等),提高經濟效率,增進社會福利,但兩者的具體目標是存在著差別的。經濟管制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主要是:(1)通過政府的干預解決外部經濟效應問題,即限制、減少具有負的外部經濟效應的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鼓勵具有正的外部經濟效應的產品的生產和消費;(2)通過政府的干預解決壟斷問題,即政府在避減壟斷的總原則下,通過對不同類型的壟斷分別采取禁止、限制以及數量管制、價格管制和促進競爭的政策,以維持或者促進形成有效競爭的行業市場結構,促進企業和產業經濟效率的提高;(3)通過政府的干預增加市場信息的供應量,減輕由信息不對稱對經濟效率帶來的危害;(4)通過政府的干預約束經濟人的非理性行為,如禁止非市場品的生產、交易和消費等;(5)通過政府的干預減少交易成本,促進市場交易,增進生產性活動;(6)通過政府的干預進行收入再分配,縮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宏觀經濟調控則旨在通過對經濟總量的調節,實現經濟總量的平衡。具體來說,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目標是:(1)通過對總供求的調節,實現國民經濟的總量平衡;(2)通過對投資的調節,避免或減輕總投資的波動;(3)通過對消費的調節,避免或減輕總消費的波動;(4)通過刺激經濟實現充分就業;(5)通過調節宏觀經濟實現物價水平的穩定;(6)通過調節國內經濟和匯率實現國際收支的平衡;(7)通過逆向的經濟調節實現國民經濟長期穩定的增長。
審計在宏觀經濟調控的作用
摘要:我國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較為復雜,為研究宏觀經濟政策問題,就必須要準確的定位宏觀經濟形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國家宏觀調控的經濟,為了保證經濟活動的健康運行,其經濟活動就要在國家宏觀調控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本文從審計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的地位入手,分析了審計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不足之處,并論述了審計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的作用。
關鍵詞:審計;宏觀經濟;調控
新時期我國經濟體系得以不斷完善,審計作為當前國家宏觀經濟調控體系中一種經濟監督手段,發揮出極大的作用。審計的特點是權威性、獨立性、公正性,這三大特點就決定了它的綜合經濟監督地位、較高層次的監督地位以及間接調控地位。宏觀經濟調控以增加就業實現經濟增長、保持物價穩定以及維持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基本目標。本文主要研究審計在宏觀經濟調控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通貨膨脹的抑制、宏觀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及公共權力制約等方面產生的作用。以這幾個方面作為基礎,提出有效對策應對審計改革。
一、審計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的地位
盡管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十分迅速,但是仍然沒有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暴露了諸多固有弊病,比如:市場的逐利性浪費了資源,并且產生了不均的資源配置,環境污染加劇等一些問題。此外,因市場機制有明顯的滯后性,由此也逐漸暴露出弊病,給經濟的順利發展造成了嚴重的阻礙。所以,審計監管手段在國家宏觀經濟調控中體現出綜合性監管的特點,其地位和重要性都是無法替代的。(一)高層次監督地位。總的來看,在整個宏觀經濟調控中,審計工作的監督地位非常高,它也是宏觀經濟調控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審計監督涉及的方面較廣,實現的是全方位監督。既有國家、企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還包含宏觀調控職能的稅務等專業性監督,通過科學規范的管理,有效推動了宏觀經濟健康發展。鑒于審計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一旦缺少審計監督或是存在審計監督不力的情況,就無法全方位落實好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在這一形勢下,就很難獲取到真實的執行信息。(二)間接調控地位。在宏觀經濟調控中,審計是處于間接調控地位的。在調節與控制宏觀經濟方面,主要采取了兩種方式:一個是直接調控;另一個是間接調控。與財政、金融、計劃等部門不同,審計主要是運用經濟監督職分析和處理微觀審計,而不是對宏觀經濟的直接調控和管理,由此作出審計結論,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審計作為調控的中介,能將必要的信息傳遞給宏觀調控。在利用審計間接調控時可以將其他直接調控手段一起應用其中,較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央宏觀調控能力,最終實現宏觀經濟目標。(三)綜合經濟監督地位。綜合經濟監督是審計在宏觀經濟調控中所發揮的主要作用,突顯出公正性及客觀性。審計監督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專項監督、日常監督,審計監督能全方位的檢查、控制參與國家財經活動的各個主體,進而和諧發展經濟社會。審計工作具有獨立性特點,其重點是監督經濟活動,在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單位之間不存在直接的利益關系,也不直接參與到被審計單位的經營管理活動中去,并且審計結論的可依賴性、權威性較高。
二、審計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不足之處
電子政府經濟調控論文
1999年開始,我國的“政府上網工程”的實施,標志著電子政務在中國的全面啟動。電子政務在西方發達國家已進入相對成熟階段。而我國從2000年開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24所高校才獲準試辦公共管理碩士(MPA)教育。
一、電子政府與辦公自動化
電子政府的辦公自動化的表述,可以用Webnomics也可以用Cyberhomics等;總之中國政府在入世一年,政府使用InternetEconomy使電子政務更加方便了群眾,政府政策的透明度增加了,無疑使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更加快捷。
黨的十六大確定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共產黨代表最先進的文化,而電子政府與經濟全球化接軌,是文化地最先進部分。當然電子政府的網絡成本增加了,但人力的節約從總體來說,符合網絡經濟的要求。
政府是國家行政機關,是國家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階級專政的重要工具之一。各國政府的組織形式和名稱有所不同,但都與其政權性質相適應。按照管轄范圍不同,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分。中央政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統一領導地方各級政府的工作。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管理所轄行政區域內的行政工作。我國的中央人民政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構。
政府是金字塔型的行政組織結構,塔頂是國務院,而中間層次是各省、自治區,起著上傳下達,充當信息驛站的作用;這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對政府組織結構的理解。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把過去承攬的大部分社會事務交還給社會。政府便可以集中精力抓宏觀的、長遠的、重要的事情了。在政府職能的轉變過程中,電子政務使電子政府增加了信息、管理、服務、溝通等功能的互聯網上的遷移。電子政府使政府部門辦公自動化、網絡化、電子化,全面信息共享的機關職能由虛擬走向務實,實現政府機關間及政府與社會各界之間的溝通。我國的電子政府仍然是人民政府,依據人民的需求,提供個性的服務選擇。
論宏觀經濟調控
1999年開始,我國的“政府上網工程”的實施,標志著電子政務在中國的全面啟動。電子政務在西方發達國家已進入相對成熟階段。而我國從2000年開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24所高校才獲準試辦公共管理碩士(MPA)教育。
一、電子政府與辦公自動化
電子政府的辦公自動化的表述,可以用Webnomics也可以用Cyberhomics等;總之中國政府在入世一年,政府使用InternetEconomy使電子政務更加方便了群眾,政府政策的透明度增加了,無疑使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更加快捷。
黨的十六大確定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共產黨代表最先進的文化,而電子政府與經濟全球化接軌,是文化地最先進部分。當然電子政府的網絡成本增加了,但人力的節約從總體來說,符合網絡經濟的要求。
政府是國家行政機關,是國家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階級專政的重要工具之一。各國政府的組織形式和名稱有所不同,但都與其政權性質相適應。按照管轄范圍不同,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分。中央政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統一領導地方各級政府的工作。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管理所轄行政區域內的行政工作。我國的中央人民政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構。
政府是金字塔型的行政組織結構,塔頂是國務院,而中間層次是各省、自治區,起著上傳下達,充當信息驛站的作用;這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對政府組織結構的理解。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把過去承攬的大部分社會事務交還給社會。政府便可以集中精力抓宏觀的、長遠的、重要的事情了。在政府職能的轉變過程中,電子政務使電子政府增加了信息、管理、服務、溝通等功能的互聯網上的遷移。電子政府使政府部門辦公自動化、網絡化、電子化,全面信息共享的機關職能由虛擬走向務實,實現政府機關間及政府與社會各界之間的溝通。我國的電子政府仍然是人民政府,依據人民的需求,提供個性的服務選擇。
人民幣升值經濟調控論文
摘要從我國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出發,認為通過人民幣升值,不但可以化解人民幣升值的外部壓力,而且對解決我國當前的經濟過熱和低水平重復建設也有很大的好處。因此,我國應當機立斷,調整人民幣的匯率。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通貨膨脹產業結構
2003年以來,我國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經濟過熱,在經濟過熱的同時,低水平重復建設又有所抬頭。據統計,2003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5118億元,比上年增長26.7%,增幅比上年提高9.8個百分點,為1994年以來最高增速,扣除價格因素后實際增長24%。同以前年度相比,工業投資高速增長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首要特點。2003年工業投資為14494億元,比上年增長39.3%,其中,增速最快的三個行業依次為冶金業、有色金屬業和紡織業,分別達到87.6%、69.1%和67.1%。2003年新開工項目12.1萬個,比上年多開工11156個項目,增長10.1%,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38298億元,同比增加54.7%。在2003年固定資產投資中,暴露出的最嚴重問題是部分行業出現盲目擴張,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苗頭。鋼鐵、水泥、電解鋁、汽車制造等行業投資增長迅速,這些高能耗產業的過度投資在短期內直接引發了鐵礦石、煤炭、電力、石油等原材料和能源的緊張局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還將造成地區性產業趨同,進一步加劇產業競爭和行業競爭。2003年生產資料出廠價格比上年上漲3.6%,影響工業品出廠價格總水平上漲2.6個百分點。石油、鋼鐵、煤炭等產品價格上漲趨勢更加明顯。原油出廠價格上漲19.8%,影響工業品出廠價格總水平上漲約0.7個百分點;黑色金屬出廠價格上漲10.1%,尤其鋼材價格更是出現全面上揚,拉動整體生產資料價格攀升,影響上下游產品價格的跡象已經十分明顯;原煤出廠價格雖比上年有所回落,但是全年漲幅仍然達到3.9%。
與宏觀經濟整體過熱相對應的是,貨幣供應量也出現的超常規的增長。2003年12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余額為22.1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6%,同比高出2.8個百分點,超過年初確定的貨幣供應增長目標3.6個百分點,高于GDP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長之和9.3個百分點。全年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達到15.9萬億元,新增貸款約為2.86萬億元。從貸款的投向來看,新增貸款主要集中在中長期基本建設貸款、中長期個人消費貸款和票據融資貸款三個方面,其中中長期基本建設貸款增加6373億元,占全部新增貸款的22.3%。
針對新一輪的經濟過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雖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形勢依然嚴峻。雖然投資增長率有所下降,2004年1~2月份53%、3月份43.5%、4月份34.7%,但我們也應看到,投資增長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用行政方式降下來的,其市場微觀基礎但仍然不牢固。貨幣供應量方面,2004年5月末,廣義貨幣M2、狹義貨幣M1,余額同比分別增長17.49%和18.6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68個和0.21個百分點,比上月末回落1.63個和1.41個百分點,但全年17%的貨幣供應量增長目標要實現,仍然有相當的難度。形勢的嚴峻集中體現在通貨膨脹上,雖然采取了嚴厲的經濟調控手段和行政措施,2004年6月份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仍然上漲了5%,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則更是上漲6.4%。
另一方面,自2003年以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為了防止熱錢在預期人民幣升值情況下沖擊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我國政府一再對外宣稱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然后,國際經貿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互利合作的過程。雖然我國暫時頂住了國外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但在國際收支順差,外匯儲備持續增加的情況下,外部升值壓力也越來越大。并且有些國家,還頻頻利用反傾銷等貿易手段來間接地報復中國。
經濟調控稅收政策論文
摘要:我國經濟運行已進入新一輪的快速增長期,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正在加強。積極財政政策轉型的條件已基本具備,應采取漸進式的轉型方式,對財政政策的調控目標、調控方式、調控手段和方法組合上進行適時調整。與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相適應,采取以結構性減稅為主的新一輪稅制改革,以稅收政策促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尤其是針對嚴峻的就業問題,應制定、完善稅收政策以促進就業。
一、積極財政政策轉型與新一輪稅制改革的政策取向
(一)對我國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分析判斷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經濟在2002年已基本走出低谷的基礎上,2003年已進入了一個快速增長期,2004年前三季度繼續保持了較快增長的勢頭。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三架馬車”―投資、消費和進出口都保持了良好的增長態勢,特別是固定資產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最主要推動力。同時,物價溫和上漲,貨幣供給充足,國民經濟已經走出了通貨緊縮的陰影。
有人據此認為,從高的GDP增長率、高的投資率和物價上漲這幾個經濟發展指標來看,經過這幾年以增發國債擴大投資為主要特征的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我國經濟發展已經出現了過熱的問題,并有引發新一輪通貨膨脹的可能。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減稅政策不符合反經濟周期調節的基本原則,再實施減稅政策就是給現在過熱的國民經濟“火上添油”,結果助長了通貨膨脹。
直觀上看,所謂的經濟過熱,其判斷標準主要有三個:(1)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2003年我國GDP增長了9.3%,是1997年以來增長最快的年份;2004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5%,比去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2)較快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從2003年的26.7%提高到了2004年第1季度的43%和1-3季度的29.9%,個別部門投資增長率甚至達到或超過了100%,如今年第1季度,鋼鐵、水泥行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了107.2%和101.4%,其他如電解鋁、煤炭、房地產和汽車等的投資增長率也居高不下。(3)較高的CPI漲幅。2003年1-12月累計平均,我國CPI比2002年同期上漲1.2%。2004年1-9月份,除2月份和9月份外CPI同比漲幅逐月走高,各月同比分別上漲了3.2%、2.1%、3.0%、3.8%、4.4%、5%、5.3%、5.3%和5.2%,呈較明顯的V字型變動態勢。1-8月份同比累計上漲4.0%,是自1997年以來漲幅最高的。
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政府經濟調控模式的轉變
一、經濟調控主體——政府經濟職能的轉變
我國政府經濟調控模式有效運行的條件之一就是解決它將對“什么”發揮作用,即經濟調控的對象,而對象的確定則取決于經濟調控主體——政府的經濟職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政府經濟職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即由計劃經濟時對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并重的調控轉變為對以宏觀經濟為主兼顧微觀經濟的調控。對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政府是否調控微觀經濟,大家眾說不一。有些人認為,政府應只管宏觀,不管微觀,宏觀管住,微觀放開,擔心政府介入微觀經濟又會重新導致過去那種管得過死的局面,影響市場經濟的進程。應該說,這種擔心是明智的,但把政府宏觀和微觀經濟職能截然分開,未免武斷。筆者認為,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正處在經濟發展的“追趕階段”,加之,我國的市場經濟基礎也處在剛剛起步階段,因此,不可能只靠市場的自發作用來完成如資本積累、經濟結構調整等重大經濟事項,一定既要發揮政府宏觀大政方針政策的正確指導,又要發揮政府微觀資源配置的優勢,克服市場缺欠。可以說,政府對微觀經濟適當的調控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政府經濟職能的這種轉變具有以下特點:
1、我國政府經濟職能“定位”的恰當性。我國政府經濟職能無論涉及宏觀經濟還是微觀經濟方面,都不是原來計劃經濟時期那種完全拋棄市場、政府壟斷性的調控,而是市場和政府職責合理分工,二者職能互補。市場和政府都是配置社會資源的工具,凡是市場配置資源能發揮作用的地方如效率、競爭力、活力等都有市場發揮作用。同時,由于市場又不是萬能的,凡是市場失靈的地方,政府應充分行使其職能,主要表現為:(1)市場機制既無法控制宏觀經濟總量平衡,又無法控制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和通貨膨脹等問題。制定和執行宏觀調控政策是政府的經濟職能之一;(2)公共物品具有“消費的非排他性”和成本高、效益低等特點,這使以價格機制為核心的市場機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失靈。這樣,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經濟職能之二;(3)經濟活動產生的“消極外部性”,即對他人產生不利影響,將部分成本強加于他人而無需支付代價,如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等。僅靠市場機制無法吸引企業自覺控制污染,消除消極的外部性。政府應責無旁貸承擔排除經濟外部性的職能,這是政府的經濟職能之三;(4)人所共知,雖然市場機制能有效解決效率問題,但不能解決社會公平問題。調節社會分配,縮小收入差距是政府的經濟職能之四。(5)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在于法律規范的保障。因此,建立法律體系,維護市場秩序是政府的經濟職能之五。(注:參見陳振明《現代市場經濟中的政府角色——從國際經驗看轉軌時期我國政府的經濟職能》開放導報(深圳)1997、2/3、22-25。)這五項基本政府經濟職能是政府與市場相互配合、協調互補的產物,表明政府經濟職能“定位”的恰當性。
2、政府經濟職能“定位”的科學性。經濟的發展有其內在規律性,人們遵循其規律就會成功。否則,就會遭到懲罰。掌握經濟規律的關鍵是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對經濟發展相互作用的關系。這一點已為中外經濟發展的歷史所證明。在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由于我們完全忽視市場的作用,一味強調政府的作用,政府的經濟職能無所不包,其結果使我國國民經濟幾乎崩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四大以后,我們逐步突破計劃經濟的樊籬,實行市場經濟,轉換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二者協調作用,使我國國民經濟高速、健康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世人矚目。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初期,一些國家接受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經濟思想,把政府僅僅置于“守夜人”、“看門狗”的地位,弱化政府經濟職能,完全讓市場來調節經濟的運行,其結果造成了20世紀30年代“最深刻、最持久、最廣泛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于是,各國紛紛拋棄自由放任思想,而接受凱恩斯的經濟干預思想,政府由“守夜人”轉變為積極“干預者”,強化政府職能,經濟活動由政府來調節,削弱市場機制的作用,其結果再一次導致了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滯脹”。為此,各國紛紛總結經驗,積極探索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采取了政府和市場相結合的“混合型”經濟模式,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在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協調作用,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二、政府經濟調控行為的轉變
所謂政府經濟調控行為就是經濟調控主體——政府為了實現其經濟職能而實施的行為。一般有三種形式:一是強制性行為,即政府依靠法定的強制力量實現其經濟職能的行為,如行政命令等;二是獎酬性行為,即政府通過給予各種經濟主體(公司、企業)一定的經濟利益的方式來使其自覺接受政府的調控,進而實現經濟職能的行為,如產業政策和部分財政及金融政策等。這些政策的實施不是靠強制性的行政命令而是政策本身所含有的經濟利益,經濟主體為了得到經濟利益而自覺貫徹執行政府的這些政策,即接受獎酬性行為;三是輿論性行為,即政府通過輿論宣傳作用把其意圖施加于經濟主體實現經濟職能的行為,如政府對經濟主體進行的各種精神獎勵等。這些精神獎勵(輿論性行為)只是一種榮譽的稱謂同樣不具有強制性,它們的實施同樣靠經濟主體的自覺接受。(注:參見張國慶主編《行政管理學概論》有關章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由于我國實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府經濟調控行為發生了重大轉變:即由計劃經濟時期單一性的強制性行為向以獎酬性行為和輿論性行為為主兼顧強制性行為的轉變。這種政府經濟調控行為的轉變具有以下特點:
獨家原創: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經濟調控模式的轉變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越發明顯,經濟調空對經濟活動的影響越來越深刻。本文通過對各國政府經濟調控模式的研究,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政府調空模式的轉變,并對這種調控模式轉變所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市場經濟政府經濟調控模式
1.世界各國政府的經濟調控模式
1.1美國的經濟調控模式美國政府主要是以制定框架為主,生產出來的產品必須交稅、質量必須達標。除販毒之類不允許生產的,其他商品允許自由生產,消費者可以自由買賣。這樣供給和需求自發達到一個平衡,美國政府通過貨幣政策(制約企業生產中能夠取得的貸款,通過貸款的限制來限制生產規模的擴大)、財政政策(國家財政投資,一個大工程,帶動多少就業)來調節經濟過冷或者過熱。
1.2日本的經濟調控模式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中,日本的宏觀調控法別具特色,可以說日本是西方發達國家中宏觀調控法發揮作用較為徹底、成功的一個范例。
日本政府首先是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日本經濟體制的重要特點是政府一直重視和強調對經濟的管理、干預。當代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獨樹一幟,這種模式的形成既與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所逐步建立的具有東亞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有著歷史的聯系,又是戰后日本學習歐美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經驗,并將其同本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相結合的結果。正是這種歷史導致日本的經濟雖為市場經濟,但有著遠比歐美各國更廣泛、更深入和更有成效的國家參與和干預。歐美型的市場經濟模式首先是市場制度自身的運動,政府干預只限于對市場制度自身運動的缺陷進行補充。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則不只限于此,這是由日本特殊的國情及其市場經濟形成和建立時期所處的特定的歷史環境決定的。二戰之后的日本經濟要在戰爭的廢墟上重建,同時要盡快趕超歐美經濟水平,世界經濟發展的壓力和日本自身的國情都不容許它走英美模式發展的漫長道路。為實現超常的發展速度,日本選擇了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將過去那種政府與壟斷資本的密切關系來了個變種,演變為一種新型的政府強有力的指導經濟活動的關系。日本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是在市場競爭的基礎上,由政府出面,積極主動而強烈地干預經濟。這種干預不等于直接管制和行政強制,政府的計劃是導向性的,主要通過產業政策有目標、有步驟地引導資源配置過程,推動經濟發展。其次,計劃法和產業政策法為主導的宏觀調控法,日本的計劃法,歷來計劃與法律,看起來毫無緣分,但兩者間尚潛在著一種本質性的內在聯系,同時在歷史性的發展過程中,計劃在法律上的意義也更加明顯起來。經濟計劃被直接以法律形式表現出來,或者被賦予法律意義,或者以法律規范計劃,還是二次戰后的事。西方國家在二次大戰以后,其計劃與法律的關系就開始日益密切起來。它們往往根據國家計劃制定經濟政策,又根據經濟政策制定有關法律。經濟計劃在日本的宏觀調控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