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流動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0 19:10: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師流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剖析城鄉教師單向流動
【摘要】城鄉教師單向流動是引起我國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是統籌我國城鄉教育發展的嚴重阻礙,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本文基于外部因素評價矩陣分析方法,同時運用層次分析法、實地調研法與專家評分法,綜合分析影響我國農村教師流向城市學校的關鍵外部因素,并提出改變影響我國城鄉教師單向流動的外部因素策略。
【關鍵詞】外部因素評價矩陣城鄉教師流動單向流動
城鄉教師單向流動是指教師資源在城市與農村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之間單一方向的流動,以農村流向城市為主,嚴重缺乏城市到農村的逆向流動。主要表現為:農村流向城市、欠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教育水平低的地區流向教育水平高的地區等。城鄉教師單向流動導致的最直接后果是農村優秀教師的大量流失,制約了農村教育的發展,城市教師資源卻被大量浪費,拉大了城鄉之間教師資源配置不公的鴻溝,制約了整個教育系統的均衡發展。因此,無論是從平衡城鄉教育發展還是從協調城鄉經濟發展來說,改變當前我國城鄉教師單向流動的局面都是必要且意義重大的。
一、我國城鄉教師流動的現狀
國家強盛在教育,教育發達在教師,因此,要想實現國家強盛的偉大目標,必須要實現教師隊伍的壯大。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教師流動特別是城鄉教師流動越來越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趨勢,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國家和各地方政府都頒布了許多文件與規定,推動建立了一系列城鄉教師雙向流動機制。如國家教育部在1996年12月31日頒布的《關于“九五”期間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積極進行教師定期交流,打破教師的地區所屬性,促進中小學教師在不同地區與不同學校之間的交流。要建立教師流動的長效機制,建立教師雙向流動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從城市到農村,從經濟發達地區到經濟欠發達地區任教。”但我國當前教師流動更多地表現為由農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拉大了城鄉教育水平的差距。據江漢大學高雙桂教授等人在22個省區中選擇了47個縣進行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在所涉及的553個農村小學中,每年新補充的教師一共只有200多人,而在215所農村中學中,由高等學校畢業新補充的教師每年平均只有1人。在教育部組織的對艱苦地區的調查中,有74.6%的校長反映近三年內流失的教師主要是骨干教師,有92.5%的校長反映主要流失的是35歲及以下的青年教師。這種不合理的城鄉教師單向流動使得農村學校缺乏大量教師,特別是優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師,這也進一步擴大了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
二、基于外部因素評價矩陣的我國城鄉教師單向流動分析
教職工流動與教師引進制度
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規范教職工流動與教師引進的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依據國家和省、市有關文件的要求,制定此暫行辦法。
一、調入與引進條件
1、調入條件
(1)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業務能力強、教學業績佳,身體健康、年齡男教師40歲以下、女教師35歲以下,用人單位與區縣教育局對其考核合格。
(2)持有相應的教師資格證書,小學、幼兒園教師應具有國民教育大學專科及以上畢業學歷,中學教師具有國民教育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學歷,所教學科是我市緊缺專業。
調入四星級(含四星級)高中的教師必須具有本科(前學歷)或本科以上學歷。
教師流動樣態及標準建構探索
摘要: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流動主要是在教育系統內部進行,呈單向性和無序性,從農村流向縣城學校、從非重點學校流向重點學校、從小城市流向大城市或省會城市、從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造成了地區、城鄉學校之間的優質師資分布不均、農村學校師資短缺及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下降,導致了中小學教師年齡結構失衡和教師隊伍的不穩定。依據社會流動理論與人力資源理論,應建構中小學教師流動的合理性標準,以規范、引導縣域內教師合理、正向流動,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
關鍵詞:中小學校;教師流動樣態;基礎教育
一、中小學教師流動樣態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原來封閉的城鄉結構、階層結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師流動日益頻繁,曾先后出現過兩次流動大潮:20世紀80年代,由于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低、教師工資拖欠嚴重等因素影響,教師紛紛流出教育系統,主要表現為“下海經商熱”、“從政熱”等。90年代以后,隨著中小學教師工資和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教師職業受到青睞,中小學教師流動主要是在教育系統內部進行,從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從非重點學校流向重點學校,從農村流向城鎮學校,從小城市流向大城市或省會城市。
由于東西部、城鄉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教師流動一般都是從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因此,本文選取以西部寧夏固原地區的原州區和彭陽縣、甘肅慶陽地區的西峰區和環縣與青海海東地區的樂都縣和平安縣作為調查研究對象,這些樣本都是西部或國家貧困地區,具有中小學教師流動問題的典型性。由于各地教育局的統計報表數據都是宏觀的,沒有流動教師具體的學科、年齡、流向地等情況的統計,難以全面、系統地了解中小學教師的流動現狀。因此,筆者采用分層抽樣方法,按照縣城、較好鄉(鎮)、偏遠鄉(鎮)三個層面選取樣本學校,這些樣本學校具有經濟欠發達地區學校的共同特征。同時對樣本學校流動教師的年齡、學科、流向地、流動形式、流動人事變化等方面進行了調查,①依此將中小學教師流動形式總結、歸納為以下幾類:
(一)市場流動與行政流動
剖析目前教師流動方式的經濟影響
[摘要]中小學教師的流動包括自發與計劃、主動與被動、無序與有序、定期與非定期幾種類型。其中自發自主的無序性流動是教師個人的一種趨利性流動,會導致義務教育學校師資配置的更加不均衡與教育資源的浪費;而定期有序的計劃性流動不僅有助于師資在枝際間的合理配置,也有助于實現教育資源配置均衡和學校的均衡發展,有助于實現義務教育的機會均等。政府相關部門要積極構建有助于教師定期有序流動的制度機制,推動不同學校間師資的均衡發展。
[關鍵詞]教育均衡發展;教師流動;經濟影響
近年來,隨著教育投入的增加,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大大改善,學校之間的硬件差距逐漸縮小,與此同時,擇校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校際之間師資和管理水平的差距。如何平衡這種差距,均衡各個義務教育學校的教師資源,為所有學生提供大致相同的教育條件,逐漸成為教育行政部門和學界關注的問題。本文擬通過對教師不同流動方式經濟影響的分析。提出均衡師資差距的政策建議。
一、教師流動的主要方式
所謂教師流動,是指教師在相同或不同級別與類別學校之間的工作變動,包括有編制、有正規手續的調動,也包括無編制、無正規手續但雙方認可并達成協議的流動。有手續、有編制的調動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行政干預式的調動,也包括教師和學校通過雙向選擇而實現的自主流動;無編制、無正規手續的流動,很大程度上是學校和教師個人出于各自需要、并通過聘用合同的形式而實現的流動。從我國基礎教育的實踐來看,教師流動可以分為自主流動與計劃流動、主動流動與被動流動、有序流動與無序流動、定期流動與非定期流動等幾種類型。第一,自主流動與計劃流動。根據流動的主導者不同,教師流動可以劃分為自主流動和計劃流動。所謂自主流動,是教師個人出于自身及其家庭各方面利益考慮而自發進行的流動。自主流動是一種逐利性流動,流動的教師多為具有年齡優勢的骨干教師,流動的方向是由薄弱學校到重點學校(示范學校),或由農村至縣城、由落后地區至發達或較發達地區,實行的是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所謂計劃流動,是指為相對均衡地配置教師資源,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主導的、考慮到區內各個學校發展對于不同學科教師的實際需要而實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教師流動。這種流動是組織發展的需要,一般情況下教師需要服從組織的調動與安排。如,近年來在基礎教育中出現的支教活動、對口幫扶活動、輪校教學活動等都屬于計劃流動。
第二,主動流動與被動流動。從流動主體的流動意愿來看,教師流動可以劃分為主動流動與被動流動。所謂主動流動,是指教師出于各種原因,從改善自身工作環境、生活環境或著眼于未來發展需要而自發自主進行的積極流動。所謂被動流動,是指在教師自身缺乏流動意愿或根本沒有流動意愿的前提下,由于政策要求或學校規章制度約束使一部分教師無法得到聘任而被迫進行的消極流動。如,一些優質資源學校實行末位淘汰制而導致的“末位教師”的流動,一些生源不斷下降的普通中小學由于生師比不協調致使一些教師無法得到工作安排而被迫進行的流動等。一般來說,自發流動多為主動流動,計劃流動多為被動流動。
論影響教師流動規則實施的原因及策略
摘要:面對教師單向不合理流動問題,制定并實施教師流動制度是最佳選擇。政策制度不完善、宣傳不足、辦學觀念以及教師培訓的落后等都影響著教師流動制度的實施。要加大宣傳力度,轉變辦學觀念,促進全社會對教師流動制度的理解。
關鍵詞:教師流動;效果;障礙因素;對策
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使得城鄉差距顯著,這一差距使得各種資源向城市流動,同樣,優質教育資源也向城市集中,造成了農村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短缺。這種單向的不合理流動致使過剩與短缺共存,造成人才浪費和教育不公平產生。在過去很常見的做法就是以扣留檔案或要求高額費用的方式,使教師不能順利實現流動,強留住教師,即“堵”。近年來一些地區開始對教師的流動進行合理引導,通過制定一些政策措施,促進教師合理流動,以實現校際師資均衡,即“疏”。
一、教師合理流動的意義與我國教師流動制度的現狀
從長遠角度來看,教師合理流動制度,對于基礎教育質量提高和整個民族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打破重點和非重點學校的劃分,實現人力資源的重新配置和優秀教師資源的共享,使各校師資力量趨于平衡,縮小教育差異,對于改善弱勢學校的教育質量,推進一定區域內教育的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作用;對于學校來說,它給學校帶來新的辦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有利于學校的發展;它能夠增強教師之間的交流,使教師保持教育工作的新鮮感,克服職業倦怠,并在新的學校謀求新的發展,更加認真努力工作,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提高教學質量,從而激發工作熱情,發揮創造力,同時還有助于教師真實了解所在學校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從而更深切的把握教育規律,有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及整體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對于學生來說,不同風格教師的授課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給學生提供不同的思維方式,有利于學生開拓思維提升素質。
近年來,由于城鄉教師待遇、受尊重程度、發展空間、管理模式以及占有各種資源的明顯差距,加之人們的觀念發生了較大變化,教師單向流動越演越烈。針對這一現象,部分省市也積極探索解決的途徑,如:針對鄉村學校師資匱缺,與城鎮學校形成鮮明反差的現狀,2007年9月起,新疆阜康實施城鄉教師輪崗。規定輪崗的教師主要從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和學校中層以上且有培養潛質的管理人員中選出。輪崗期限為兩年,輪崗人數控制在學校教師總數的2%至5%,將輪崗與教師評優、晉升和獎勵掛鉤。
教師流動制度的原因及對策綜述
摘要:面對教師單向不合理流動問題,制定并實施教師流動制度是最佳選擇。政策制度不完善、宣傳不足、辦學觀念以及教師培訓的落后等都影響著教師流動制度的實施。要加大宣傳力度,轉變辦學觀念,促進全社會對教師流動制度的理解。
關鍵詞:教師流動;效果;障礙因素;對策
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使得城鄉差距顯著,這一差距使得各種資源向城市流動,同樣,優質教育資源也向城市集中,造成了農村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短缺。這種單向的不合理流動致使過剩與短缺共存,造成人才浪費和教育不公平產生。在過去很常見的做法就是以扣留檔案或要求高額費用的方式,使教師不能順利實現流動,強留住教師,即“堵”。近年來一些地區開始對教師的流動進行合理引導,通過制定一些政策措施,促進教師合理流動,以實現校際師資均衡,即“疏”。
一、教師合理流動的意義與我國教師流動制度的現狀
從長遠角度來看,教師合理流動制度,對于基礎教育質量提高和整個民族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打破重點和非重點學校的劃分,實現人力資源的重新配置和優秀教師資源的共享,使各校師資力量趨于平衡,縮小教育差異,對于改善弱勢學校的教育質量,推進一定區域內教育的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作用;對于學校來說,它給學校帶來新的辦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有利于學校的發展;它能夠增強教師之間的交流,使教師保持教育工作的新鮮感,克服職業倦怠,并在新的學校謀求新的發展,更加認真努力工作,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提高教學質量,從而激發工作熱情,發揮創造力,同時還有助于教師真實了解所在學校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從而更深切的把握教育規律,有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及整體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對于學生來說,不同風格教師的授課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給學生提供不同的思維方式,有利于學生開拓思維提升素質。
近年來,由于城鄉教師待遇、受尊重程度、發展空間、管理模式以及占有各種資源的明顯差距,加之人們的觀念發生了較大變化,教師單向流動越演越烈。針對這一現象,部分省市也積極探索解決的途徑,如:針對鄉村學校師資匱缺,與城鎮學校形成鮮明反差的現狀,2007年9月起,新疆阜康實施城鄉教師輪崗。規定輪崗的教師主要從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和學校中層以上且有培養潛質的管理人員中選出。輪崗期限為兩年,輪崗人數控制在學校教師總數的2%至5%,將輪崗與教師評優、晉升和獎勵掛鉤。
普通高校教師流動原因分析
摘要:高校教師的良性流動對于全面提升高校教學質量、增強教師綜合能力和優化配置師資力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就目前來看,我國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的教師流動過于頻繁且呈現出無序狀態,為了進一步分析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本文以吉林省為切入點,從學校管理的角度對造成教師流動的國家社會因素、學校組織因素和個人因素加以分析。
關鍵詞:普通高校;教師流動;流動原因
高校教師流動是社會流動現象之一,指的是高校教師在不同地區、不同工作單位或不同職業發展方向上發生的移位現象,良性、健康的教師流動有利于高校教師的成長。從長遠來看,高校教師的成長狀況直接關乎高校教師隊伍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高校教學質量和科研能力的整體水平。高校教師的良性流動,有利于高校教師資源的整合開發和高效配置,有利于各高校專業化、現代化教師隊伍的打造。但是,現階段我國的高校教師隊伍存在著明顯的不穩定性,教師流動過于頻繁無序,致使高校教師發展受限,教師資源分配失衡,這在中西部省份的普通高校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如何辯證、科學的認識普通高校教師的流動問題,分析產生流動現象的原因并加以控制和解決,是當前普通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以吉林省為例,省內普通高校眾多,教師隊伍龐大,但地處國家中部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上遠不及東部發達地區,教師流動問題顯著。本文從學校管理者的角度出發,通過對省內高校的教師流動狀況加以分析后發現,國家社會因素、學校組織管理因素和教師個體發展因素這三個方面是造成普通高校教師頻繁無序流動的重要原因。
一、國家社會因素
首先,國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資源投入促使教師流動頻繁。改革開放以來,在“科教興國”戰略的全面引領下,為了增強我國高等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我國先后制定并實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了一批重點高校。進入新時代,我國又提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重大戰略,力求增強我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這些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對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強化作用明顯,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使得重點高校獲得的發展空間遠遠高于普通高校,使得高校之間兩極分化嚴重,學校和教師發展機會大大不等。在這種情況下,普通高校的發展缺乏后勁,對未來發展前景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棄,這就使得普通高校教師對供職學校和自身的未來發展失去信心,萌生去意。其次,社會需求加劇教師流動速度。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崗位需求和就業機遇,這使得部分普通高校教師放棄原有的工作崗位和職業規劃,轉入其他的熱門行業,形成跨行業、跨系統的教師流出。而對于中西部省份的普通高校教師來說,東部地區高校的薪資待遇和職業發展前景都相對優異,能夠吸引大批中西部省份優秀的教育人才源源流入,造成如吉林省這樣的省份師資力量的大量流失,加劇教育資源的配備失衡。另外,制度環境的變革推動教師流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不斷完善,加上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勞動合同制度的發展等等,普通高校教師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高校教師不再被國家編制所吸引,不受社保制度和戶籍制度的限制和約束,開始自主選擇職業平臺、就業環境和職業發展路徑,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普通高校教師的流動創造了條件。隨著同工同酬制度的不斷完善和有序落實,發達地區的生活環境、發展空間和薪酬水平將更具吸引力,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普通高校教師的流出情況。
二、學校組織管理因素
普高教師流動管理的戰略
在人才流動日趨頻繁的社會大背景下,與發達地區名牌高校和某些社會優勢行業相比,地處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較為落后的大多數地方普通高校在人才爭奪戰中無疑處于弱勢地位。如何推動地方普通高校教師的合理流動,使之趨向合理化、秩序化,已成為地方普通高校人力資源管理者需要重視的現實問題。
一、地方普通高校教師流動現狀分析
1.教師流動不平衡
目前,由于地方普通高校在教學、科研條件等資源處于弱勢,高層次人才流動速度過陜,而一般教師難以流動,形成強烈的對比,陷入了不均衡流動狀況,導致地方普通高校人力資源配置不當。那些高層次人才通常是在教學和科研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學術帶頭人、骨干教師或知名教授,他們有很強的團隊凝聚力,個體的流動往往帶動整個學術或科研團隊成員一起流動,甚至瓦解多年才建立起來的梯隊。而無專業特色和優勢的一般教師流動難度很大,只能沉淀下來通過內部消化解決配置問題。
2.教師流向單一
從流向看,仍以流向發達地區為主,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物質待遇較高,人才聚集,有較好的事業平臺,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的一些高校,在引進優秀人才上采取了“不要戶口、不要檔案、不要關系”的“特殊”政策,對地方普通高校教師的誘惑極大。地方普通高校教師由欠發達或不發達地區向沿海地區或國外等發達地區流動,但沒有產生與之相適應的回流,以補給人才流動的缺位,未形成正常有序的循環流動,破壞了人才的地區平衡。
高職教師與雙向知識流動探索
摘要: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產教融合在職業教育發展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產教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大背景下,建立健全企事業單位與高等院校知識流動機制,提升專兼職教師隊伍的實踐操作能力、高職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的雙向知識交流合作已成為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發展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文章通過分析高職與企業人才雙向流動的現狀及表現形式,提出高職教師與企業人才雙向知識流動進行深度合作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產教融合;雙向流動;雙師培養
一、產教融合是高職教師與企業技術
人員雙向知識流動的前提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了“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職辦學方針,產教融合在職業教育發展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2017年度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在這一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大背景下,高職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雙向知識流動就是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發展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二、校企知識雙向流動的內涵及表現形式
根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方針,高等職業院校與合作企業互通有無、互相協作、共同成長的前提下,校企雙方達成校企合作協議,高職院校派遣專職教師赴企業進行與課程相關崗位的頂崗實踐,幫助企業解決生產技術問題,提高在校教師的企業實踐技能。同時,合作企業也可派遣專業技術人員到高職院校擔任兼職教師,承擔部分教學工作。實現高職院校與企業知識的雙向流動,互惠互利。高職院校與企業進行知識雙向流動的途徑和方法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高職教師可以在企業頂崗實踐的同時,在企業內部進行就這一專業領域最新出現的新技術、新知識、新技能進行短期培訓,是提高自身實踐能力的同時也將前沿理論知識帶到了企業中,提高企業在職人員的專業素養;高職院校與合作企業合作制定校企開發課程,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或者在高職院校建立訂單班,有企業技術人員將企業文化帶入校園,實現“廠中校、校中廠”的教學目標與形式等。
教師與期刊編輯雙向流動的必要性
一、教師兼職做期刊編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教師與期刊編輯之間的雙向流動,無論是從教學科研單位自身利益出發,還是從教師和編輯的個人成長和發展來看,都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高校教師和期刊編輯所從事的工作非常相似,都是精神產品的生產和知識文化的傳播工作,而且編輯和教師都具有示范作用。編輯沒有站在講臺上,不直接面對學生,但面對的是無數的讀者,這些讀者既有現實的讀者,也有潛在的讀者,還有未來的讀者。編輯所提供的產品(圖書、報刊等)對于讀者就是無言的老師、無聲的示范。[3]正如著名的教育家、編輯家葉圣陶先生所說:“編輯與教師所從事的實際上是一種事業,編輯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做的工作就是老師們的工作。我們跟老師一樣,待人接物都得以身作則,我們要誠懇地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我們的讀者,給他們必要的條件,讓他們成長為有益于社會的人。”[4]從學術期刊發展的角度來看,教師兼職做期刊編輯有助于期刊的發展。教師本身就是學術期刊的“供貨商”,他們對某個領域有著非常深入的研究,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他們在從事學術研究和指導研究生寫作過程中,離不開對學術前言和學術熱點的精準把握。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期刊要將稿件送給學術同行進行外審的原因。高校教師具有廣博的專業知識,而且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高校教師精通專業理論,具備起碼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知識,并且廣泛涉獵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思維科學的相關知識。在完成本學科知識儲備的基礎上,了解本學科及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理論、前沿動態及發展方向,并據此更新和改革教學內容,不斷改進教學手段,改善教學效果。他們不斷地拓寬知識面,努力使自己成為通才。[5]學術期刊刊發的文章學術性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師兼職做期刊編輯可以非常好地將自身的學術能力和專長用到編校稿件上,可以對稿件提出非常專業而具體的修改意見,有助于稿件學術質量的提升。從教師個人業務能力的角度來看,兼職做期刊編輯有助于教師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師編校其他學者的稿件本身就是學習的過程。大學教師和科研人員“術業有專攻”,但從總體來看,大家都在既定的學術范圍里辛勤耕耘,對自己專業以外的許多知識無暇顧及或者不愿涉足。而編輯工作所涉及的專業范圍較廣,不可能專門從事某一特定專業的編輯工作,涉及的面肯定會很廣。因此,要求編輯既要有博的一面,又要有專的一面;要博中求專,以專促博。[6]為了適應期刊編輯工作,教師需要時不時地從自己的研究領域中跳出來,學習其他專業的相關知識,了解其他領域學者的所思、所想、所述,需要經常與各領域的學者交流,給文章提出建設性的修改意見。這無形當中開闊了教師的研究視野,甚至是拓寬了研究領域。正如《文史哲》主編王學典先生所說:“這份工作對你絕對是個大鍛煉!就拿我自己來說吧,做編輯逼著我閱讀很多非專業領域的優秀論文,大大開闊了學術視野。”[7]同時,在文章編校過程中,教師還會學到很多編輯學的專業知識。編輯規范所包含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既有語言、文字方面的規范,如語法、修辭、文字的規范使用,錯別字的糾正等;也有名稱、符號方面的規范,如物理量的單位和名稱、外國人名和地名、標點符號、數學符號、物理量的符號、化學符號、數字;還有圖表方面的規范等[8]。這些編輯學內容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會經常用到。有了編輯學知識和編輯經歷后,教師對期刊選稿用稿標準以及“好文章”的標準會有全新的理解,對學術熱點和學術動態的把握會更為精準。隨著身份的轉換,教師無形當中對“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會有更深的體悟,教師及其指導的學生會更加重視文章的語言表達和行文規范,寫完文章后會反復推敲、錘煉,盡量保證投出去的稿子是經過“打磨”的好作品。這就可以使所投的稿件更符合編輯部門的要求,降低加工難度,減少修改次數,使研究成果得以早日發表。[8]
二、期刊編輯兼職做教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當前很多期刊編輯的學歷和科研能力都很高,很多都是博士學歷且有豐富的科研經驗和學術交流經歷,具有很高的學術素養和科研造詣。允許期刊編輯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有助于編輯在教學和科研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業務水平,真正地實現教學相長。隨著科研能力的提高,編輯可以更好地將專業知識應用到選題策劃和稿件編校工作中,更準確地把握學術潮流,不斷提升稿件的學術質量和期刊的學術品位。可以說,無論是審稿還是編校稿件,都需要編輯不斷提升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更好地為刊物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同時,有些高校學術期刊較多,期刊編輯隊伍更是非常龐大。如果充分調動起編輯們的科研和教學積極性,可以為學校科研實力的提升和學科建設貢獻力量。如果不允許編輯兼職做教師,則不利于調動編輯的科研積極性和創造性。很多編輯沒有動力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和教學工作中,等于浪費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對學科建設和學校發展都是不利的。同時,很多期刊編輯擁有豐富的編輯學知識和編校經驗。期刊編輯兼任教師,在教給學生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還可以給學生講授編輯學的相關內容,從期刊和編輯視角來為學生提供學術參考和借鑒。編輯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對語言文字進行再次加工,寫作能力是從事編輯工作的基本功。編輯是文稿的審改者,在編輯加工過程中需要合理地運用語法、邏輯、修辭等寫作技能,在文字表述上既要準確,又要簡潔,做到有理、有序。[5]掌握編輯學基本知識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會格外重視行文規范和語言表達,盡量避免文中出現明顯的“細節”問題,在提高自己寫作能力的同時,還可以大大提升他們的投稿命中率。目前,學生關注的多是文章的學術性和創新性,對文章的行文規范重視不夠。這就導致一些文章讓編輯很糾結:從選題視角、文章結構、論證充分程度和創新性等角度看,文章都達到了可刊發程度,但是行文不夠規范,語病和語誤很多,明顯缺少“打磨”,很好的一篇文章就變成了編輯眼中的“雞肋”,文章的整體質量大打折扣,被刊物錄用的概率明顯降低。而如果文章行文規范、文字優美,則會給期刊編輯留下一個好印象,有助于文章整體水平的提升。編輯會認為作者做學問非常嚴謹,非常尊重期刊和編輯人員,而不是敷衍了事,進而使文章被刊物錄用的幾率大大增加。此外,期刊編輯兼職做教師,還可以在學生論文選題和論文投稿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例如,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的選題存在很多共性,都需要有扎實的文獻基礎,需對國內外研究現狀有很好的把握,并需要在文獻、理論、邏輯、研究方法以及觀點等方面有所創新和發現。但是,兩者也存在一些差異。學位論文的選題一般不需要考慮是否能夠在期刊上發表的問題,對文章選題的現實意義和關注度等沒有特殊要求,更看重文章的學術原創性。而期刊在選擇和刊發論文過程中,不僅重視文章的思想性、學術性,還非常重視文章選題是否符合時代潮流,是否是學術前沿和熱點問題,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是否具有參考價值,甚至還要考慮文章能否被轉引和轉載等問題。這就要求作者在撰寫期刊論文過程中,不僅要有很高的學術性和思想性,還要考慮文章的現實價值,盡量圍繞國內外熱點和前沿問題來選題。目前國內期刊數量較多,三大核心的刊物數量也不少。每個刊物都有自己的定位和傳統,刊發各類文章的比例也不同,對文章選題、類型和篇幅等都有自己的規定和偏好。以歷史學專業刊為例,從刊發文章的區域和國別來看,有些刊物可以同時刊發中國史和世界史的文章,有的刊物只刊發中國史文章,有的只刊發世界史文章。從刊發文章的時段來看,無論是中國史還是世界史,都分成好幾個階段,不同時段的文章在刊物中占比存在較大差異。同時,在文章選題方面,有的刊物偏向史學理論和史學史方向的文章,有的偏向教學類文章,有的偏向刊發研究某一國家、地區或某類問題的文章。同樣是高校學報,有些刊物每期都刊發幾篇歷史學文章,有的刊物根本沒有史學欄目。這就要求研究生在投稿時一定要先了解各個期刊的基本情況,看期刊往年、往期刊發的多是哪類文章。在了解刊物用稿偏好的基礎上,再根據自己文章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期刊投稿,甚至在文章寫作之前就要想好這篇文章要投給哪家期刊,而不是寫完之后再到處尋找合適的期刊投稿。另外,在投稿之前按照該刊物的投稿須知和引證規范進行修改也很重要,這是對刊物和編輯最起碼的尊重。
三、結語
本文認為,各教育科研單位應盡快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的《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盡快實現教師與期刊編輯之間的雙向流動,堅定不移地走專家辦刊之路,把更多的教師引入到編輯隊伍中來,為期刊的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同時,也要鼓勵有意愿且有較高科研和教學能力的期刊編輯兼職做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在文章選題、期刊投稿、學術規范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科研水平。此外,期刊編輯充分參與教學和科研工作,可以不斷加強自己的專業知識學習,不斷提升科研水平,真正實現教學相長。最后,期刊編輯充分參與科研單位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還可以壯大科研單位的科研隊伍,提升整體的科研實力,在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的同時,為學科建設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