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實踐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0 10:15: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材實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教材實踐

語文統編教材教學實踐路徑

一、把脈“一課一得”

1.“一課一得”的內涵把握。“一課一得”的教學依據是單元語文要素。語文要素,籠統地說是圍繞語文學科知識,體現語文學習特質的能力要素[2]。具體地說,就是語文訓練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統編教材教科書(以下簡稱教科書)為了凸顯語文要素,明晰教學目標,在教材編寫上有一個顯著的亮點:采用“雙線”組織單元內容。“雙線組元”,是指以寬泛的人文主題將單元課文組織在一起,同時也將語文訓練的基本要素(包括閱讀與表達),包括必需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地分布在每一冊教材,每一個單元之中[3]。從三年級開始,教科書在每個單元的篇章頁,用簡潔的語言點明語文要素,明確單元教學目標。2.“一課一得”的單元分布。單元語文要素是單元教學的總目標,而總目標是由課文教學的子目標來達成的。由于課文文本的不同而導致子目標間的差異,也就是課文的子目標側重點是不同的。為此,“一課一得”的教學設計,不僅要廓清總目標的內涵,還要厘清體現總目標的不同側重點。以教科書第七冊第六單元為例。一是單元要素。該單元以“難忘的童年生活”人文主題組文,安排了篇章頁、《牛和鵝》《一只窩囊的大老虎》《陀螺》三篇精讀課文,還有口語交際“安慰”,習作“記一次游戲”以及“語文園地”等七個板塊。單元語文要素有三點: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情;記一次游戲,把游戲過程寫清楚。“批注”是一種閱讀方法,也是一種深化策略,要在閱讀實踐中學會使用。“體會人物的心情”是重點,并與“批注”配合運用。該單元要素教學,要以“批注”為縱線,以“體會”為橫線,縱橫交叉推進教學。其實,“批注”學生并不陌生,在學習該單元之前,學生早已學會在課文詞句上圈圈畫畫,要說陌生,是“批注”這個術語,是對批注的認知,如符號、類型、位置、表述等。二是課文要素。有單元要素,自然就有課文要素,也就是從課文教學的目標與內容,確定課文要素很重要。如《牛和鵝》的課文要素:“可以從哪些角度給文章批注”“體會‘我’見到鵝和被鵝襲擊時的心情”。首先,在教學中可以借助課文已有的批注示范使學生認知批注,如可以在疑問的地方、文章寫得好的地方、有啟發的地方等批注。批注只需要一兩句簡單的話即可。其次,及時練習批注,就是讓學生用剛學得的批注,對課文中描寫鵝動作、神態、叫聲的語句批注,并體會鵝的神情語與表達。《一只窩囊的大老虎》要求“在你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體會‘我’的心情變化及疑惑”,與《牛和鵝》相比,是從認知向實踐轉換,教學時可以安排三次批注——第一次在課始,默讀課文,在你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第二次在課中,批注作者的“心情”,是對上一堂課批注技能的鞏固;第三次在課末,再讀課文,在新的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三次批注,從易到難,由外而內,從淺入深,三色筆交替使用與對比,有效習得批注方法。《陀螺》要求在“體會比較深的地方作批注”“體會‘我’心情變化的過程”,與《一只窩囊的大老虎》的心情變化有比較大的反差,前者是一種期待與疑惑,是困惑中提升自我認識,后者體現對事物本質而豁然開朗的心情變化。該課文教學要點:繼續鞏固“用批注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在體會比較深的地方批注,進一步推進學生“批中得法”。根據文本特點,將學會批注與體會心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促使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走進文本,從而提高閱讀的有效性,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同時,向課外延伸,要求學生給《豬蹄兒燈》童年故事批注,記錄閱讀體會與收獲。三篇課文“批注”側重點不同,經歷三次不同的心情“體會”,無論是“批注”的面,還是“體會”的點都得到了深化與提升,使單元“一得”與課文“一得”相得益彰。三是欄目要素。這里的欄目主要指教科書單元中的非課文內容,如“口語交際”“習作”“語文園地”等。它們是課文內容的語文知識與能力訓練的補充和完善。教學中既不能冷落它們,也不能脫離課文另起爐灶。比如,口語交際的“安慰”,首先要從安慰對象的動作、神態等體會人物的心情,及時調整安慰的內容、方法和語氣,如語氣要委婉、內容要得體、方法要得當等。在模擬“安慰”中,要求學生傾聽,并用批注的思維與方法評判。習作“記一次游戲”在習作構思和學生互批互改互評的交流中,用好批注,學會鑒賞。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是單元語文要素的鞏固、提升環節,要安排學生暢談語文要素訓練體會,現場訓練給文章批注并交流,甚至布置課外批注練習作業。再如,“詞句段運用”是蘊含著批注訓練的很好的資源。課文要素與欄目要素在圍繞單元要素上目標是一致的,相互間要配合、滲透,不能顧此失彼。3.“一課一得”的分寸把握。小學語文教科書學習目標體系是螺旋式上升的,它決定了不同的年級與冊次之間語文要素是密切關聯的。在教學中,教師既要“勾連上下”,明確“這個”語文要素與前后冊次相關要素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又要“環顧左右”,把握好“這個”語文要素和本冊其他要素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把握好“上下”與“左右”各要素之間的關聯,才能明確單元教學定位,找到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適切點[4]。一是不同冊次之間。如教科書第五冊第二單元“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與第六冊第六單元“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詞語”和“句子”都是語言的基本單位,“理解難懂的詞語”和“理解難懂的句子”是理解篇章的基礎和關鍵,它們之間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閱讀理解,閱讀是從最低級的字詞開始的,通過識字、了解詞義、確定句子意義等階段,最后了解讀物的意義[5]。因此,“理解難懂的詞語”和“理解難懂的句子”目的是幫助學生掃除閱讀障礙,為提升他們的水平服務。“理解難懂的詞語”與“理解難懂的句子”在認知的難易度上是有區別的,后者明顯比前者難,“難懂的詞語”往往是陌生詞,主要理解的是詞的字面意思,可以通過查詞典,再聯系句子作出判斷。而“難懂的句子”就不同了,它存在社會背景、作者意圖和文化因素等語境因素,除了常用的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的方法外,還要深入到文章作者創作的情境中去理解。二是同冊不同單元。如教科書第六冊第五單元和第八單元同是童話故事。第五單元,閱讀訓練要素,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表達訓練要素,發揮想象寫故事,創造自己的想象世界。第八單元,閱讀訓練要素,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復述故事;表達訓練要素,根據提示,展開想象,嘗試編寫童話故事。閱讀訓練要素從“走進”到“了解”,從“感受”到“復述”很明顯是由淺入深,逐步走向完整。表達訓練要素從“想象寫故事”到“提示寫故事”,從“創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到“編寫童話故事”,表達指向從寬泛走向具體,文體從模糊走向清晰,明顯地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特點。除了不同冊次和同冊次不同單元語文要素分寸的把握外,其實還有單元內部語文要素之間的關聯把握。由于上文已經提及,在此就不再重復。語文要素難易度的把握要以課標要求為準,厘清年段、年級、學期、單元課文的階段性目標。

二、“一課一得”的“課”

“一課一得”教學要求,看起來目標明了、內容集中,但千萬不能理解為教學過程更簡單了。如何從亦步亦趨的細嚼慢咽的教學轉化到突出重點的“一課一得”?這里的“一課”是一節課,是一篇課文,還是一個單元?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具體的教師將要面臨的而且非解決不可的問題,否則“一課一得”就難以落實。1.“一課一得”的課時與課文。“一課一得”這里的“一課”起碼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一堂課,那么就是一堂課一得;第二種指的是一篇課文,也就是一篇課文一得。如果是第一種理解,指的是一堂課一得,那么教學就要以每堂課為中心,強調一堂課一得,而一篇課文的語文要素就需要兩到三堂課的“一得”疊加起來完成,課與課之間的分工、協作和整合就顯得極為重要。如果是第二種理解,指的是一篇課文一得,那么教學就是以課文中心出發,淡化每堂課的主體性,要把課文要素科學合理地分攤到每堂課中去,分攤地合理與科學才是關鍵。2.“一課一得”的課文與課文。如果說課時與課文之間“一課一得”的關系處理是第一步,那么課文與課文之間“一課一得”的關系處理就是關鍵的第二步。教科書是通過單元篇章頁的人文主題組建課文及相關內容的,也就是單元課文皆指向單元人文主題,如童話、寓言、神話和童年生活等。同時,單元課文要在遵循同一人文主題下,體現單元語文要素的不同側面。由于文本差異較大,導致課文語文要素訓練側重點的明顯差異。為此,在教學設計安排中要站在課文與課文之間同中求異的高度,聚焦語文要素。重點做好兩方面地梳理:一是厘清每篇課文的基礎目標、特色目標、發展目標;二是厘清每篇課文所包含的語言內容、思維內容、文化內容、方法內容等元素。如教科書第六冊第八單元,人文主題:你就是故事中的一員,跟著他們一起嬉笑開懷。語文要素:了解故事主要內容,復述故事;根據提示,展開想象,嘗試編童話故事。安排的課文由《慢性子裁縫與急性子顧客》《方帽子店》《漏》《棗核》,采用精讀、略讀,精讀、略讀重疊編排結構。如《慢性子裁縫與急性子顧客》基礎性目標,一是認讀9個生字,二是練寫12個漢字,三是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讀出裁縫和顧客對話的語氣;特色目標,一是默讀課文,按故事發展順序填寫過程主要內容,二是借助表格復述故事;發展目標,借助人物性格對立而有序編說童話故事。《漏》基礎目標,一是認讀8個生字,二是練寫13個漢字,三是默讀課文,說說故事中的哪些內容覺得最有意思;特色目標,一是分角色朗讀,體會故事的趣味性,二是借助示意圖(情節變化),復述故事;發展目標,體悟童話故事情節變化巧合性和內容的趣味性、荒誕性。《方帽子店》和《棗核》是兩篇略讀課文,分別是配合前一篇課文訓練重點的嘗試運用,如《方帽子店》用自己的話復述意想不到的內容,重點訓練是復述的完整性。《棗核》用自己的話復述,訓練重點是復述的有趣性。3.“一課一得”的課文與單元。單元語文要素是單元“一課一得”教學的目標和依據,那么單元與單元課文之間又如何體現教學的一課一得呢?這就深入到課文教學如何與單元語文要素配合與服務的問題。假如課文教學“課課”精彩,而單元語文要素得不到真正落實,那就不是編者意圖上的“一課一得”教學。為了杜絕類似的情況發生,要做到事前有預防,事后有補救。一是用好單元語文要素,上好單元導讀課。教科書第五冊開始單元篇章頁都明確了單元語文要素。教師在上單元課文之前,要研讀整個單元課文及相關教學內容,從單元語文要素,并匯集課文后面練習、文中泡泡、略讀課文導語,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等,通盤考慮后,上好單元導讀課,為整個單元教學明確計劃和步驟、分派好任務、明確各自的具體教學目標與內容,上課文之前就引導學生瀏覽單元課文和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單元導讀課可以根據學情需要,時間可長可短靈活把握。二是用好課后交流平臺,上好回顧拓展課。教學前考慮再周全,設計再嚴密,在教學過程中還是難免會失誤。除了教學過程的及時補救外,還可以通過課后交流、反思來補救與拓展提升。回顧拓展課,首先是回顧單元課文學習的收獲、思想情感和語言表達。回顧拓展課要注意兩點:一點是單元課文學習之后,學生的收獲是多方面的,回顧拓展課盡量回歸到單元語文要素上總結與提升。另一點回顧拓展課,做到下要保底,沒有明顯偏差,上不封頂,鼓勵學生適度超前學習,激發“1+X”的可謂拓展閱讀。“一課一得”,“一課”定位要準,如果“一課”模糊不清,“一課”作用也就無從談起。為此,梳理好“一課”的表象與關系,目的是讓“一得”有前提保證。

三、“一課一得”的“得”

單元語文要素,目標明確、內容集中,對整治語文教學中的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不成系列、教學梯度被打亂等問題是非常有益的。但一不小心,也是很容易把語文教學拉回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的老路上去,而導致語文知識與能力機械訓練的死灰復燃。1.“一得”的包容性。首先,要明確“一得”是具有包容性的。語文要素的訓練是在課文語境中進行的,也就是說,語文要素訓練離不開語境這個前提要素。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科書課文包含了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方方面面。語文要素的訓練只是擇其一而強化之,教學過程不能單刀直入,更不能單刀赴會,否則就會失去生成的土壤,如離不開對文章內容(人物、思想、感情等)、形式(結構、思路、情節)、語言(用詞、句式、修辭)進行判斷、辨別、比較、評價、鑒賞等習慣,而呈現文本特色。再說,語文要素的形成需要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整合過程,否則就會喪失生命。其次,語文要素還是圍繞著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大要素——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2.“一得”的語境性。語文要素的訓練是依托與借助課文的,也就是在語境要素中造化與熏陶的結果。在每篇課文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文本的語境資源,文本還原創作語境,讓學生體驗作者文本創作的過程,進入文本語境角色。如教科書第六冊第八單元,人文主題是“你就是故事中的一員,跟著他們一起嬉笑開懷”。為了達此目標,需要精準地設定好基礎性目標、特色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基礎性目標是學生學習的保底工程,它包括語文的基礎知識和能力,它們就如建造語文大廈的鋼筋、水泥、磚塊等材料,也是隨文學習語文知識的基本途徑,因此,無論學習哪篇課文語文基礎知識都不能丟,并要扎實,它也是落實單元語文要素基石。特色性目標是語文要素的創新工程,語文要素的生命力和創新性是要通過具體文本的個性特點彰顯和體現的。因此,教學中一定要挖掘文本個性,激活語文要素的生命力。如第七冊第六單元“童年生活”,《牛和鵝》彰顯了兒童心智成長的歷程,克服“我”在牛和鵝之間,欺大怕小,欺軟怕狠的幼稚心態;《一只窩囊的大老虎》彰顯了自我認識的成長,從課題就暗含著別以為“我”“窩囊”,“我”是只“大老虎”的自我意識的覺醒;《陀螺》彰顯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對事物本質認識的收獲。如果該單元語文閱讀要素(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情)訓練沒能提升到上述水準,特色目標是不達標的,給學生思維啟迪又是很有限的。發展性目標是語文要素的未來工程,為學生持續提升做鋪墊,激發攀登勇氣和前行的動力。3.“一得”的整體性。最近拜讀了不少語文要素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的文章,多數是從單元語文要素與課文之間的展開,似乎與口語交際、習作和語文園地等教科書上內容無關,這是對教科書解讀的一個很大的失誤。其實,口語交際、習作和語文園地同樣承擔著極其重要訓練語文要素責任與義務,除了配合與服務之外,還承擔著某方面的主體責任。第七冊第六單元,其人文主題是: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情。表面上是兩點,實質是合二為一的。該單元的口語交際“安慰”,該話題需要激發和喚醒學生生活積累和經驗,純屬“童年生活”范疇,與課文人文主題和內容相一致。“安慰”過程,不僅需要觀察安慰對象的動作、生態和表情體會人物的情感,還需要用自己的動作、神態、表情和語氣、語調去感染對方,這一點并不比閱讀課文“體會心情”來得簡單。習作“記一次游戲”,記的是兒童游戲,“把游戲寫清楚,還可以寫寫自己當時的心情”重點是對游戲過程人物言行的觀察,并表達體會,是與單元語文要素緊密配合而一脈相承的。再說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是專門為鞏固語文要素而設置的,“詞句段運用”欄目的句子運用是從語言運用的角度與語文要素遙相呼應。語文要素的“一得”不能偏離教材整體,而是要發揮教材內容的整體功能。學生一得的獲得不是老師想當然,而是對文本的深度解讀,要想讓學生“得”“得”相連,需要教師既要對1本吃透,更要對12本通讀和熟悉。總之,教科書“一課一得”的教學要求,并不是簡單要求,簡化過程,而是為了更好適宜語文核心素養的目標要求,真正提升語文教學效益。如果認為拿著教科書亦步亦趨的教學就是“一課一得”,那就大錯特錯了。“一課一得”的真正落實,教師要有一個較長的適應過程,還有漫長的曲折道路需要去走。

查看全文

旅游企業信息處理實踐教材研發

一、旅游企業信息處理實踐教材開發的必要性

當今社會,隨著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辦公自動化設備和信息處理軟件在旅游企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相應地,旅游企業對既掌握旅游專業知識又能夠熟練操作辦公自動化設備和信息處理軟件的綜合性人才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而從我們對一些旅行社和酒店的調查情況來看,目前有很多相關從業人員雖然精通旅游業務,但對辦公自動化設備和信息處理軟件卻不能應用自如,這說明我們的教學不能很好地滿足旅游企業的實際需要。而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大多數高職類旅游院校所使用的信息處理教材針對性不強,過分看重理論知識的教學,缺乏與旅游專業相結合的實踐模塊。為此,針對旅游企業開發信息處理實踐教材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旅游企業信息處理實踐教材開發的現狀

目前與旅游企業信息處理相關的實踐教材很少,且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高職高專教育特色不鮮明很多教材定位模糊,適用范圍大部分是本科,其中很少或根本沒有提及到高職高專,且教材在知識結構的安排上存在著注重系統性而忽略實踐性的問題,理論教學不能與實踐教學很好地結合,從而使得教學內容不能與學生應掌握的職業技能密切結合。

2.教材內容比較陳舊現行的許多教材知識更新速度滯后,教材內容大多已經是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行業中用到的知識,不能及時反映出行業發展中的新理論、新技能、新要求,不符合高職高專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問題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材編寫者在編寫教材時過分依賴已有的本科教材,沒有從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出發,沒有深入到企業的生產管理第一線去調查企業的崗位技能需求,從而導致教材內容陳舊、與實際的崗位技能要求相脫節。

查看全文

高師聲樂教材建設研究與實踐

摘要:面對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機遇,高師聲樂教學改革有序推進,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培養新時代的應用型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為藝術事業的發展提供有用的人才。聲樂教材是高師聲樂教學的基礎,影響教學內容和教學質量,想要真正意義上達成人才培養目標,就必須在推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進行聲樂教材創新建設,以此為切入點,拓寬改革思路,為學生音樂素養的發展提供保障。高師聲樂教材建設應該把接入點和目標確定為培養應用型人才,這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面向社會培養人才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高師;聲樂教材;應用型人才;建設方法

聲樂教材建設與教材改革是高師院校聲樂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強調在教材建設當中正確把握方向,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進行教材建設方案的更新,提高教師的持續創新能力,完善教師專業素質,把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付諸實踐[1]。高師聲樂教學在改革發展當中應該始終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堅持與時俱進,扭轉傳統落后的思想,提高教材體系建設的針對性以及有效性,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之下,提出建設教材體系的科學方案,迎面教學挑戰,為高師聲樂教學注入活力。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高等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國家的一項重要發展戰略,在助推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根據我國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應用型人才是社會需求的方向,和學術研究型與實用技能型人才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探討研究具有很高現實價值[2]。當前,高等院校進行了辦學定位的創新,強調要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迎合社會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要,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有序推進提供支持,這些都給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并帶來了良好條件。應用型人才是具備專業理論知識積累,擁有較強實踐應用能力與優良職業素養的人才,除了要理論基礎過硬,還必須在動手與創新能力方面具有積極表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知識目標。不管是哪種專業,都要求學生掌握和自身所學專業相關的基礎理論以及知識,因為這是提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基礎與前提。知識目標是通過專業人才培育方案的設定與教學大綱要求,確保課程教學當中學生順利掌握原理與知識點;2.專業能力目標。專業能力是學生在經過了知識學習與實踐鍛煉之后,要具備的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具體涉及語言表達、信息處理、管理、學習、外語等多方面的能力;3.素質目標。應用型人才的素質培養目標,涉及的內容比較多,如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敬業精神、團隊合作意識、職業道德、創新思想等等。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知識與專業能力目標屬于具體課程目標,往往可以通過課內外教學實踐的方法實現。素質目標往往需要經過多門課程綜合學習,通過對各種知識進行持續融合,再加上有效的實踐鍛煉才能形成[3]。

二、高師聲樂教學改革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意義

查看全文

平面設計的教材開發及實踐思考

根據國家對高職教育的要求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各個高職院校都在努力探索教學改革的思路和方法項目教學作為一種新型、可行的教學模式。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逐漸完善.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項目教學的內涵就是以真實的工程項目為載體.圍繞項目開展教學與實踐,采用邊學邊做.工作與學習相融合的一種教學模式。為了配合“項目教學”的順利實施.我們自行組織材料完成教學任務.對于學生來說,教材則是他們學習的重要參考文獻.有了教材會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共同探討。節省了大量尋找資料的時間。

1項目課程體系下教材的特征

學科式教材的內容是根據知識的相關陛來組織的.強調的是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連續性。而高職教育的類型特征是職業教育。它不是以傳授學科知識為目的.它強調的是以就業為導向.其宗旨是向學生傳授職業工作過程知識。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顯然學科式傳統教材是不能適用職業教育發展的。因此當務之急就是研究尋找一種符合高職教育特征的新的課程教材結構或模式筆者認為把項目課程教學理論與教材建設結合起來。研究開發項目課程教材是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經濟發展特點的比較好的方法。

2高職《平面設計》項目教材開發

2.1教材中項目的選取

在進行項目化教材開發時,項目選取是關鍵。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決定著教材的質量。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項目的設置應遵循如下原則:項目內容要涵蓋平面設計的絕大部分知識點和技能點:項目本身應該是學生感興趣的(例如電子照片處理).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項目應有一定的綜合性,且要具有一定的難度、深度,過于簡單,學生容易失去興趣,過于難度大,學生會失去學習的信心:平面設計應有最終的效果圖.讓學生完成任務后.能看到自己的成就.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平面設計的興趣

查看全文

關于《直接拼音英語入門》教材的實踐與思考

我校從94年9月開始在一年級開設兩個特色班,并在特色班進行英語口語的教學實驗。我們選用了華東師范大學章兼中教授編寫的《直接拼音英語入門》教材。該教材是“情意、情景、結構、規則、功能”十字教學法在入門階段的具體應用。它采用功能對話和“直接拼音”相結合的方法,強調“看、聽、說領先,讀、寫逐步跟上”的方法,使拼讀、拼寫的單詞既能隨對話運用,又按發音規律呈現和掌握,這是一種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創新方法。該教材編寫的總目的就是主張讓學生懷著輕松愉快的情緒積極學習,在創設的或模擬的情景中理解和運用英語,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在良好的學習情緒的驅使下,又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自覺地去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掌握語言結構規則。課堂教學自始至終樹立學生是學習英語的主人翁的觀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眼看、耳聽、腦動、口說、手寫的綜合訓練。可以說,“情意、情景、結構、規則、功能”和“直接拼音”英語教學法,可以使學生在德、智、體和個性諸方面獲得全面發展。

幾年來,我借助章教授的理論,在實踐中探索、比較該教材與傳統教材在教法和學法上的區別,明顯感到該教材注意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側重學法指導,真正著眼于素質教育。結合四年來的教學實踐,我談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該教材在教學中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長久以來,占據課堂主角地位的是教師。盡管歷來的教學也強調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但一般強調的是學生接受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事實上學生依然是老師的配角、知識的奴隸,學生主體仍擺脫不掉“教師中心論”的陰影。我認為,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不僅指教學的目標是為了增進學生的主體性,更是指教學的過程是隨學習內部矛盾展開的一個學生自我活動和自主發展的過程。為此,我們的教學應該改革以知識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教學目的就是在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過程中發展和增強學生的主體性。而我們現在使用的《直接拼音英語入門》教材正可以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傾向和積極學習的信心,教材的編寫者首先注意到了學生個性情感心理的發展和語言認知心理的發展。比如,教材從“問候”(Greetings)和“告別”(Farewells)入手,讓學生用最簡潔的問候語“Hi”,“Hello”相互問候、相互自我介紹,其教學氛圍是熱情洋溢的。學生們在這種充滿“情意”的情景中,一下子就進入了學習英語并運用英語交往的狀態。在這種學習氣氛的感染下,學生們往往爭先恐后地爭取表演。盡管有時爭到了機會,卻由于過分緊張而一時忘了“詞”,但是仍然會興致勃勃地再爭取機會。“會說英語”帶來的喜悅,與小伙伴用“英語交往”帶來的成功,以及在模擬的情景中表演帶來的自豪,都深深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很快就對英語學習產生了熱愛和喜好。這種情感又促使他們對學習英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而激發強烈的學習動機,學習者的主體性在此發揮出來了。

記憶單詞是我國學生的一大難點,而英語直接拼音法,在學生剛接觸第一個單詞時,就能按單詞中字母和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律直接拼讀、拼寫單詞,并使其內化成認知結構,達到培養學生見詞能讀、聽音能寫的能力。

該教材的單詞教學分四步:1.發音(Pronunciation)——初步認識字母和字母組合的發音。2.拼讀(Spelling)——一步到位,直接將單詞拼讀出來。3.操練(Practice)——將單詞分類型朗讀直接拼音,將學生分層次練習直接拼音。4.書寫(Writing)——說出詞、句,寫出詞、句,聽寫詞、句。運用這四步法教學生記憶單詞與傳統的單詞教學法相比較,前者是事半功倍。而且實踐還證明,它的后勁很足,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字母和字母組合的朗讀規則后,自己閱讀短文或開口朗讀的能力也大大超過傳統教學法培養出來的學生。這種教學法不僅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也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查看全文

語文教材名家名篇實踐探索

一、初中生人文素養與課外閱讀現狀

1.人文教育內容不明確。雖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寫道:“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但國家語文課程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缺乏明確的人文知識和人文教育內容,語文課程的人文教育內容在教學中一直處于模糊狀態,語文教師們很難找到具體抓手來對學生進行人文底蘊的培養,無法進行具體可行的教育教學實踐。2.課堂上的人文教育形同虛設。盡管中國從上到下都在痛心疾首地斥責應試教育的危害性,強調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在現實中應試教育的主導地位還是堅如磐石。在學校,為了讓學生考個好的分數,大部分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對教材考點進行死記硬背的灌輸,層層肢解剝皮的分析,大都忽視借助教材的人文教育資源來引導學生建立積極的價值觀,課堂上的“少、慢、差、費”現象非常嚴重。3.學生閱讀品位不高。筆者去年通過《對初中生閱讀名家名篇現狀的調查問卷》對我校三個年級的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初中生還是喜歡課外閱讀的,但閱讀的書籍質量普遍不高,尤其不太關注名人傳記和經典名著。由于市場上的書籍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沒有人在選擇書籍方面對學生進行正確、系統的引領。這樣的閱讀現狀意味著初中生的人文素養是不容樂觀的。那么語文教師如何創造性地開發人文教育教學課程資源,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這樣寫道:“語文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多讀書,讀好書。”基于此認識,筆者逐漸摸索出以“語文教材名家名篇選修課”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人文素養的教育教學途徑。由于初中生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語文教材是他們最主要的課堂學習資料,所以充分開發語文教材的人文教育教學資源,構建和實施培養學生人文底蘊的“語文教材名家名篇選修課”,定會調動學生對語文教材的極大興趣,提高語文課堂的學習效率。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初中語文教材所涉及的古今中外享有極高聲譽的名家傳記作品和具有極強影響力的經典名著,對培養學生高雅的閱讀品位和深厚的人文底蘊都具有極強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語文教材名家名篇選修課”實施方案

1.選定課程內容,制定課程計劃。課題組全體教師在每學期寒暑假前就開始深入研讀自己下學期將要教學的語文教材,精心梳理并選擇教材涉及的一些名家傳記和經典名著,結合學校的選修課安排情況,初步制定出下學期選修課課程計劃。對名家傳記、經典名著的選擇,主要由各年級的課題組教師共同研討選定。但也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自由,去選擇他們喜歡的名家傳記、經典名著,并推薦給課題組老師參考。寒暑假里師生分別通過文獻研究、網絡搜索、圖書館查閱等方式搜集本冊教材涉及的名家傳記梗概、經典名著簡介等資料,經濟條件允許的學生可以購買自己感興趣的名人傳記、經典名著來閱讀,課題組老師更要盡最大可能地把選修課程計劃中涉及的名人傳記和經典名著讀完。2.利用選修課平臺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每學期開學后,按照制定好的選修課程計劃,以專題形式開展每周一節名家名篇選修課,其中既有老師精心準備的課件設計、微課視頻、閱讀心得等,還有學生根據課程計劃在假期里查閱的資料補充、經典片段鑒賞、閱讀心得交流等。開發教材名家名篇的人文選修課,目的重在將教材涉及的一些古今中外極有影響力的名人傳記、經典名著向學生推介,調動起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但是,如果每節選修課的內容都是課題組教師一手包辦,就等于重現了教師“滿堂灌”的被動局面。教師要充分利用選修課這個平臺,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名家名篇內容的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查閱搜集、篩選整理相關名人傳記、經典名著資料,自主開發微課視頻,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合作交流作用,將他們自主學習的成果在選修課上展示出來。3.保證閱讀書籍和閱讀時間。此課題最重要的環節是對學生“讀”的訓練。學生一定要扎扎實實去閱讀選修課上師生共同推薦的名人傳記和經典名著。而書籍和時間是閱讀品質得以保證的關鍵。按照每學期初制定的選修課程計劃,每個年級每一學期,教師推薦和學生自薦的名人傳記和經典名著在10本左右,要讓每個學生都買齊是不現實的。因此建議學生每人至少買2本,每個學習小組盡量買齊這10本書,然后要求學生之間流動借閱。每學期初,課題組老師對本學期的語文學習時間要有整體的了解,力爭做到三分之一時間用在學生閱讀上。對每周一節的“教材名家名篇選修課”,課題組教師要充分利用,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通過學習小組合作交流后的展示,使學生了解相關名人傳記、經典名著的梗概,進一步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在周末、節假日的時間,要求學生對選修課上推薦的名人傳記、經典名著進行整體閱讀。課題組教師要因人而異地對學生提出不同的閱讀要求,但在閱讀量上要有硬性的指標,不能讓閱讀流于形式。4.加強“寫、聽、說”的訓練。名家名篇選修課要與每周三篇的讀書筆記相結合,以寫促讀,以寫檢讀。再通過設立讀書沙龍、名家名篇鑒賞、主題演講、辯論賽等活動,在展示學生讀、寫、思成果的同時,使學生的聽說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提升。此選修課實踐的人文功能是通過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崇拜名人,逐步做到思想的自覺,靈魂的醒悟,從而具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要實現這個目的,就要進行寫作訓練。美國著名作家威廉•韋斯特在《提高寫作技能》中寫道:“寫作過程能幫你把零亂的思想條理化,使你的思想經過提煉而清晰起來,并且進一步發展你的思想。”各年級的寫作訓練可以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畢竟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認知水平參差不齊。三個年級都是充分利用每周三篇的讀書筆記來完成此訓練。低年級的學生側重摘抄、寫故事梗概;中、高年級的學生側重于寫讀后感、人物評析、寫作手法鑒賞等,最重要的是學生要有自己對作品的認識和評價,而不是“唯別人的觀點是從”。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聽、說能力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對初中生進行聽、說的訓練也是不容忽視的。5.嘗試進行跨學科滲透。課題組老師和同年級的歷史、音樂老師就選修課中學科交叉的教材內容進行集體備課,選修課、歷史課、音樂課進行跨學科相互滲透,通過專題介紹、視覺欣賞、品評表演等多種方式來培養學生豐富的人文底蘊,發掘學生在藝術審美方面的特長和潛質。歷史老師在歷史課上對選修課涉及到的歷史名人可側重進行專題介紹,音樂老師在音樂課上有選擇地組織學生觀賞與選修課教材名家名篇相關聯的經典影視作品片段,建議學生節假日觀賞完整影視作品。在視覺審美的基礎上,語文老師再要求學生通過寫觀后感來對自己喜歡的影視作品進行品味、評價,更深入地詮釋自己對名人傳記、經典名著改編后的影視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在學校開展的藝術節或聯歡晚會上,還可以發掘一些有藝術表演潛質的學生,對相關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經典片段進行有選擇性地“臨摹表演”或“創意表演”。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會更好地調動學生對選修課的濃厚興趣。

三、“語文教材名家名篇選修課”實踐效果

此選修課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教材的興趣和積極性,填補了應試教育對學生造成的人文底蘊的缺失,拓展了學生廣闊的閱讀視野,培養了學生高雅健康的審美情趣。使語文教師確立了在課程開發中培養學生人文底蘊的教育理念,進一步提升了語文教師的人文底蘊和閱讀素養,實踐了學科育人的教育理論。還有利于學校形成閱讀經典、崇敬名人的健康校風和積極進取、努力向上的優良學風。也有利于語文新課程的推進與深化,對于語文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著特殊意義和重要價值。

查看全文

高校教材營銷策略探索與實踐

摘要:數字出版時代高校教材逐步向數字化紙數融合方向發展,催生了新的教材形態和營銷策略,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出版社迫切需要突破固有思維,創新營銷模式,通過打造高水平特色教材,實施精準營銷,才能實現效益提升,順利完成新時期的轉型升級。

關鍵詞:數字出版;高校教材;營銷

隨著新時期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又稱慕課)的逐步推廣與落地,不僅改變了傳統授課方式的組織過程,而且使教材與課程之間呈現強關聯性,也帶來了教材向數字化紙數融合方向發展,催生了新的教材形態和營銷策略。在這種數字化的新形勢下,作為教材出版的重地,大學出版社的教材營銷思路也在悄然進行著變化,采用什么新思路、新方法應對這種變化,是本文討論的重點。教材營銷的本質是出版社向購買者(一般是高校的教師和學生)提供及時、準確的圖書信息,如何快速、成本較低、效率更高地傳遞有效的教材信息,為教材使用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是當今出版社競爭的焦點。

一、大學出版社教材市場現狀

(一)內容同質化教材充斥市場。目前,同一課程出版社出版的同質化教材有幾十種之多,同類教材在內容上、形式上差別不大,特別在一些基礎課、專業核心課方面普遍存在特色不明顯、低水平重復性出版的現象,出版社在前期策劃中沒有確定教材的編寫特色和找準定位,這也給教材后期的營銷推廣帶來了困難。(二)大學教材出版社競爭激烈。大學出版社是高校教材的出版重地,教材出版占到大學出版社出書品種數的六成以上。但是近年來面對如科學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等中央級出版社的強勢發力,地方大學出版社的競爭優勢并不明顯。部分大學出版社為搶占市場,不惜以提高教材返點為代價,最終損害的還是出版社自身的利潤空間。同時,隨著近年來紙張成本上漲、人力資源成本增加等因素,均導致出版社成本增加,利潤下降。(三)數字化時代面臨的沖擊。隨著近年來在線開放課程的大規模興起和網絡在線學習的普及,數字化閱讀時代也正式開啟,基于數字化多媒體技術的出版潮流方興未艾,迫使傳統出版行業必須進行變革。如何在內容創新和營銷方式上創新,成為新時期大學出版社必須要思考的問題。誰能在這場技術革命中搶占先機,誰就能在未來數字出版領域占領制高點。

二、大學出版社教材常規營銷方式

查看全文

語文教材插圖的作用與實踐探究

摘要:我國的書籍插圖藝術,向來很發達,新教材語文課本也可謂圖文并茂,精美的插圖與教學內容緊密配合,既迎合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又用另一種語言向學生詮釋文字的精髓。本文試圖從日常教學的角度對初中語文教材插圖的作用與教學實踐做粗淺的論述。

關鍵詞:語文教材;插圖;教學實踐

在多媒體教學日新月異的時代,在部分語文教師眼里,作為語文教材有機組成部分的插圖正日漸淪落為純粹的書籍裝飾品,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它們的存在,沒有發揮出插圖應有的作用,這無疑是對語文課程資源的一大浪費。多媒體課件資源確實能讓語文教學增添新的活力,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對于大多數農村學校而言,不是每個教室都有一套多媒體設備來輔助課堂教學,有的甚至連幻燈片、教學掛圖等都有欠缺。因此,包含編者匠心的教材插圖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從語文教材本身而言,作為教學的載體主要借助文字來表達,而插圖則是幫助師生理解文字的重要手段之一。語文教材中的插圖是配合課文中的主要人物、情節或景物而繪制或拍攝的精美圖畫。它們具有形象、生動、可感的特點,有時一幅立意角度與視角效果俱佳的插圖留給讀者的印象甚至可以超過課文。新課標強調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如何合理利用插圖進行教學,使文字與插圖得到有效的整合,是當前中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課題。

一.此時無聲勝有聲———插圖的作用

關于插圖的作用,為魯迅的《阿Q正傳》等九篇小說作了插圖的我國現代著名作家、美術家豐子愷先生曾說:“這些插圖,就好比在魯迅先生的講話上裝上一個麥克風,使他的聲音擴大。”對初中語文教學而言,筆者在日常教學實踐中認識到插圖至少在以下幾方面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有幫助:1.插圖是文字的補充和注解。教材中有的插圖是文字所介紹事物的真實再現,像說明性文章中的插圖便起了這樣的作用。如《故宮博物院》一文中所附的故宮三大殿插圖,就有效地幫助學生形象地把握住了故宮的建筑結構布局特點。《看云識天氣》一文中各種云的插圖,有助于學生更快地解讀云與天氣的關系。若沒有這些插圖,對學生尤其是缺少實踐感知的學生來說,要想象出相關內容著實有些困難。所以說,好的插圖,不僅準確的反映文字,與文字同步,還會延伸文字。2.插圖是文章內容的形象詮釋與概括。教材中有的插圖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內容,這樣的插圖大都在記敘性文章中。如《蒲柳人家》中何滿子和一丈青大娘的漫畫式頭像,有力地概括了文字的描繪,形象逼真地完成了人物的肖像刻畫。《皇帝的新裝》一文中的插圖,讓讀者情不自禁地進入到皇帝游行的場面中,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俗世奇人》的插圖展示了“泥人張”不動聲色智斗“海張五”的動人場景。《端午的鴨蛋》中的插圖是一幅集粽子、香囊、鴨蛋、畫“一筆虎”等于一體的端午風俗畫,鄉土氣息非常濃厚。《再塑生命》插圖中海倫。凱勒和沙莉文老師親密無間的情態,形象地告訴讀者正是沙莉文老師的愛給海倫帶來了光明,使海倫重獲新生。這些插圖在幫助學生體會文章內容,理解人物形象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3.插圖是為文章提供背景的載體。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眾多插圖,畫面內容在課文中并未直接出現,但卻是課文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香菱學詩》一文中大觀園的插圖,為課文提供了廣闊的社會現實。賈家的大觀園是統治階級生活的一個縮影,這個背景的展示,使學生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題。《范進中舉》中“鄉試、會試貢院”插圖,《隆中對》中“古隆中三顧堂”插圖,《綠色蟈蟈》《我的信念》兩文分別配了“居里夫人在工作”和“法布爾在觀察昆蟲”的插圖,這些都為課文提供了必要的背景資料,有效地補充了課文的內容。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文字所介紹的內容固然體現著作者的喜怒哀樂,滲透著作者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然而不同時代、不同經歷的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和聯想,千差萬別,這就是人文精神。一個好的插圖,同樣追求蘊藉耐看,留給讀者無盡的自由理解與想象空間。從這個層面上講,插圖所包含的人文韻味同樣芬芳。這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學生對美的感知與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常常講語文教育呼喚人文精神,那么好好利用插圖進行教學,又何嘗不是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呢!

二.為有源頭活水來———插圖教學的實踐

查看全文

語文教材實踐因素管理論文

如何在語文課上為學生創造說話的機會,讓他們的口齒伶俐起來?除了采取復述課文和講述故事等傳統做法以外,筆者認為還可以從語文教材中挖掘出口語訓練因素,虛擬相應情境,讓學生參與解說、調解、辯論、推銷等實踐活動。

解說:小學語文教材收集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以及脈絡清晰的參觀記和言簡意賅的說明文。如讓小學生扮演解說員的角色,根據課文的內容,進行調換順序、更換詞句、穿插內容、刪除細節等形式的重組后向同學介紹,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調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可以讓學生“實習”一番調解員工作的。《將相和》講的是戰國時期發生在趙國的廉頗和藺相如之間的三個故事。導學此課時,可虛擬這樣的情境:如果當時藺相如避閃不及與廉頗狹路相逢,廉頗一定會大發雷霆,造成僵局,你能勸勸廉頗嗎?繼而組織討論,引導學生從藺相如升官的理由,將相同心的必要以及廉頗在趙王心目中的位置等方面勸慰廉頗。待學生想好要說的話后,再扮角色進行表演。

辯論:進行辯論,不僅可以使人明白事理,而且有利于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再現了追求真理,不迷信權威的伽利略形象。在導學此文的過程中,可組織一次由伽利略代表正方、圍觀者代表反方的辯論活動。

推銷:這是一個時尚的話題。挖掘語文教材中推銷活動因素,培養學生的推銷意識是完全有必要的。《新型玻璃》一課從性能、用途等方面介紹了夾絲網防盜玻璃、夾絲玻璃、變色玻璃、吸熱玻璃、吃音玻璃。為了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同時進行推銷意識的啟蒙,可創設這樣的情境:假如你是新型玻璃廠的推銷員,你應該向金銀首飾店(汽車廠、馬路旁的學校等)推銷哪種玻璃?又該怎樣介紹這種產品呢?然后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內容,根據對方單位的需要確定所要推銷的產品,模仿推銷員的口吻開展模仿推銷活動。

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在指導學生參與上述實踐活動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語言、語匯、語法、邏輯等方面的矯正,而且還要引導他們將表情、手勢等體態語適度地加以運用,以增強“說”的效果。

查看全文

物理教材思考實踐論文

國家教委1996年5月頒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物理教學大綱(供試驗用)以下簡稱教學用書),是現行《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物理第一冊》(以下簡稱教科書)的配套用書之一。

教學用書的作用主要是幫助教師理解教科書,選擇教法,合理組織教學過程,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所以,我們就從分析教科書的指導思想、體系結構和風格特征入手,在此基礎上,再逐章進行分析,明確教學要求,提出教學建議,選供必要的參考資料,以備老師們教學時參考。

一、教科書的指導思想

1.以義務教育的要求為準則

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階段的教育對象將由擇優錄取擴大為全部小學畢業生,學生基礎的差異,也將隨之擴大;而教育任務則為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培養各級各類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的公民素質教育。所以,初中物理教科書從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出發,在知識選材上,適當加強聯系實際、適當降低難度,既考慮現代生產發展與社會生活的需要,又考慮當前大多數初中學生的學習水平的實際可能。在處理方法上,適當加強觀察實驗,力求生動活潑,既有利于掌握知識,又有利于培養能力、情感和態度,使學生在學習物理的同時,獲得素質上的全面提高。

2.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