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4 07:14: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有企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有企業債權債務研究
國有企業運轉之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既是資金,財務管理是進行資金管理的重要舉措,在企業的經濟之中必不可缺,而在企業的財務管理之中,債權債務是重要的組成之一。在國有企業的債權債務之中,當出現不良的債券時,會對企業的經營運轉帶來負面的影響。隨著時代的變革,國有企業債權債務管理方式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得多樣化,隨著互聯網興起和普及之后,不僅給企業的資金管理帶來了方便,同時也使資金的風險增強。由此可見,債權債務管理在國有企業管理中十分重要,強化對國有企業債權債務的管理,可以使企業獲得更高的營業額和更高的利潤。
一、債權債務管理在國有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國有企業資金的良好運作。國有企業運營過程中,通常會有較多的債務關系。實際上,債權債務既是企業對外的負債,同時也是企業經營運轉的成本來源。因此,對債務進行管理相當于對企業的資金進行管理。只有合理的運用企業的資金,才能有助于保障企業的良好運作,進而為企業創造出較為豐厚的利潤。在國有企業的經營運轉之中,會涉及到多種類型的資產,如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等。其中,債權債務屬于流動資產。流動資產等流通情況對企業的整體經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當債權債務的流通速度越快時,企業的效益往往越高。由此可見,債權債務管理在國有企業管理中十分重要。(二)有利于防范不良債權的產生。在國有企業的債權債務之中,當出現不良的債券時,會對企業的經營運轉帶來負面的影響。隨著時代的變革,國有企業債權債務管理方式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得多樣化,尤其是在互聯網興起和普及之后,支付寶微信等多種在線支付方式的出現,不僅給企業的資金管理帶來了方便,同時也使資金的風險增強。當資金出現風險時,就需要對其進行合理的管控。反之,如果管控力度不足,很容易造成國有企業的不良債券的產生。因此,在資金的流通過程之中,應該對流通交易的細節做好把控和監管,以便及時發現風險,合理避免風險,并第一時間解決風險問題,盡量避免不良債券的不良影響。(三)為決策層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國有企業運轉之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既是資金,財務管理是進行資金管理的重要舉措,在企業的經濟之中必不可缺。而同時,國有企業有許多項目計劃需要領導階層來安排,為了制定更適合企業發展的項目決策,企業高層應該充分了解企業的經營現狀,而了解企業的財務管理就是其中必要的內容,而在企業的財務管理之中,債權債務是重要的組成之一。由此可見,強化對國有企業債權債務的管理,對企業高層的經營決策十分重要,當管理進行的科學而合理時,有利于國有企業獲得更多的利潤,并且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二、國有企業債權債務財務風險防范存在的問題
(一)債權債務的防范意識不強。國有企業的經營運轉之中,存在許多的經營風險,同時也面臨著和其他企業之間的競爭。因為國有企業與其他企業之間較為激烈的競爭,部分國有企業為了獲得表面上的高利益,往往冒著很大的風險。通常,國有企業的債權債務防范意識不強。國有企業在資金流通,尤其是在收款之前應該進行充分的評估,確定付款人是否有能力并且能夠償還債務,只有有條件償還債務的付款人,才可以對其采取賒賬。反之,如果評估表明付款人無條件償還債務,國有企業則不應該予以其賒賬。然而,國有企業為了賬面的高營業額,會忽略評估的重要性,而使不具備賒賬資格的人賒賬,也因此造成企業經營中許多資金無法收回,對企業的經營造成較大的損失。(二)債權債務的防范水平有待提升。一方面,國有企業的債權債務的防范意識不強,另一方面,國有企業的債權債務的防范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國有企業,雖然已經能夠具有一定的防范意識,但是整體防范意識仍舊比較落后,而且防范的方式也較為落后。國有企業存在較多的債權債務,國有企業有專人負責追討債權債務,要想成狗追討債務需要有適當的方法,并且在適當的時間成功的幾率越大。當前,部分國有企業為了顧及債務人的面子,也擔心破壞客戶關系,直到最后一刻才開始追債。而且,有時候在合適的時間,也因為各方面的理由錯過了追債,由此一來,國有企業的債權債務問題日積月累越來越嚴重。(三)債權債務的防范機制不健全。國有企業的經營涉及到的環節較多,債權債務作為重要的環節之一,國有企業應該對此建立健全的防范機制,嚴抓每一步的管理,才能做好完整的債權債務財務風險防范。然而,實際上,當前多數國有企業,在防范機制的建立上有許多需要提高之處。部分國有企業,建立了防范機制,也設立了防范部門,但是在管理上不到位,使防范機制和防范部門無法發揮出應用的作用。部分國有企業,甚至尚未建立防范機制和防范部門,平時對風險不予考慮,直到面臨風險時才開始想舉措。并且,互聯網在當今支付中越來越重要,也需要越來越多的維護,而國有企業對此的維護力度也尚不足夠。
三、提升國有企業債權債務財務風險防范水平的措施
國有企業投資并購探究
摘要:當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國有企業面臨著改革重組的重要階段,各個國有企業逐漸在以往的發展模式下實現了創新發展,為適應市場經濟下的發展要求,一些國有企業積極推行了投資并購,優化了國有企業的資產戰略布局,推動了國有企業的長遠發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國企改革背景下的國有企業投資并購,為國有企業的戰略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國企改革國有企業投資并購
1國有企業投資并購的基本問題
1.1國有企業并購的基本含義及類型。企業并購主要包含了企業的兼并與收購,主要是在國有企業法人雙方自愿的情況下,借助于資金補償等方式來實現兼并與收購。從投資并購的最終目的來看,主要是為了增強國有企業的整體競爭力,使得國有企業的發展能夠適應于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國有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機遇。一般情況下,國有企業并購主要包含以下類型。1.1.1橫向并購。橫向并購的對象主要是同一產業或者行業,在并購上存在生產經營產品種類的同一性或者相似性。從橫向并購的實施效果來看,并購擴大了企業的整體規模,使得企業可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贏得競爭優勢。但是,橫向并購的實現同樣也會帶來一定的行業壟斷等問題,不利于市場的良性發展。1.1.2縱向并購。縱向并購的對象為與企業某個特定生產環節相關的企業之間的并購,從縱向并購的實現過程來看,其多發生于采購環節。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有些企業為了與原材料供應商之間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或者要保證企業生產中原材料供應的及時性所實施的一系列并購活動。從縱向并購的實施效果來看,國有企業實現了產業鏈、價值鏈等整合,保證了企業采購的效率與質量。1.1.3混合并購。混合并購的對象為不同行業、領域之間的并購,此并購過程主要是企業為了擴大自身的生產經營規模、實現多元化發展而進行的。混合并購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的總體競爭力,改變了企業原有的單一的產業結構,降低了企業的經營風險,顯現了企業的現代化發展。1.2國有企業并購的特點。1.2.1與外來資本的有效融合。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一些外來企業逐步進入市場,加劇了市場的競爭,使得各個企業在發展中面臨著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由于國有企業的發展受到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其發展模式較為固定,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外來資本的進入使得國有企業可以通過并購等實現與外來資本的融合,從而為國有企業注入新的發展活力,實現國有企業的創新發展。1.2.2強強并購趨向明顯。強強并購主要是雙方企業為提高市場競爭力、占據有利的市場份額而發揮各自的優勢所進行的并購活動,強強并購有效避免了競爭,推動了企業經營活動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實現雙方的利益共享。有關數據顯示,制造業并購活動的出現最為頻繁,其推動了各個制造企業的長遠發展。1.2.3企業并購地域分布不均衡。在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地域不平衡性,沿海地區的發展速度遠遠快于內陸地區,如長江三角洲地區等,其具有內陸無法比擬的市場與資源優勢,企業的發展速度快,再加上其本身的地理位置優越,為并購活動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前提。在國企改革背景下,國有企業投資并購表現為突出的地域分布不均衡特征,阻礙了一些地區的發展。
2國有企業投資并購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估值與報價差距。國有資本并購其他企業時估值與報價差距大,造成難以審批,甚至優質標的流失。國有企業被并購時,估值的偏差可能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國有資產流失,嚴重阻礙了國有企業的長期發展。從廣義上來看,國有資產主要包含了國家的財產、物資與債券,其流失主要包含了交易性流失與體制性流失兩種。前者主要是交易過程中對于資產評估不準確所引發的,屬于人為造成的流失。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是不斷探索的發展過程,存在著制度不完善等行為,這就加劇了國有資產的流失現象。體制流失性流失主要是由于國有企業本身的體制問題所引發的,使得在國有企業的發展中存在著資源浪費等。與交易性流失相比,體制性流失主要是由制度缺陷所引發的,因此,其無法追究個人的責任,因此,其對于國有企業發展的不利影響更大。2.2并購交易中的風險。國有企業投資并購具有風險與收益共存的特點,在并購過程中的風險具有客觀存在性,并且隨著投資并購活動的開展,企業發展中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風險難以預測,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國有企業對于并購風險的識別與預防至關重要。國有企業并購風險主要包含決策風險、運作風險與資源整合風險等。其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運作風險。投資并購的談判階段由認識偏差等造成。(2)隱藏訴訟風險。主要是被收購方在并購過程中故意隱藏法律訴訟,使得收購方也就是國有企業面臨著一定的財務風險等。(3)經營風險。主要是由于投資并購后資源整合不充分所引發的。(4)資產與財務風險。主要是由資產評估不準確等引發的。(5)欺詐風險。主要表現在虛假陳述、內幕交易等方面。
國有企業思想匯報
尊敬的黨組織:
當前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正處在一個新的階段,做為國有企業的一名共產黨員,我認為越是在這樣的時候,越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越要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的建設,越要充分發揮國有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國有企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支柱,是我們黨執政的重要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國有企業發展的歷程表明,黨建工作始終是國有企業的獨特政治資源,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現企業科學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建立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一個本質特征。從黨的十六大召開以來,國有企業黨的建設進行了許多新的探索,企業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有了新的提高,在發揮政治核心作用、服務中心工作、凝聚職工群眾、推動企業科學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我們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主動適應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新要求,主動適應參與國際化競爭和擴大對外開放的新特點,主動適應企業黨員職工隊伍思想觀念和利益訴求發生的新變化,不斷提高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水平,為實現國有企業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證。
國有企業作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參加單位,在學習實踐活動中進展順利、扎實有效,有力地推動了企業的科學發展。下一步,我們要繼續抓好整改落實后續工作,把鞏固和發展學習實踐活動成果作為國有企業黨建工作一項重要任務來抓,特別要在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上多下功夫,努力把企業黨組織建設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堅強戰斗堡壘。并要以發展為中心開展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抓好黨建促進企業發展,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轉化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創新優勢和科學發展優勢。要確立黨組織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政治核心地位,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充分發揮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要把領導班子建設作為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建工作的核心任務,深化企業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企業領導人員能力素質,加強管理監督、保證廉潔從業。要抓好企業生產經營一線黨支部和黨員隊伍建設,廣泛開展以“四強四優”為主要內容的創先爭優活動,鞏固和拓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成果,動員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為推動企業科學發展、促進和諧穩定貢獻力量。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國有企業肩負著光榮使命和艱巨任務。國有企業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保持國有企業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當前首要任務,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優化結構作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作為強大動力,以推動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作為重要手段,以完善公司治理作為關鍵措施,以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的建設作為根本保證,努力促進國有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國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研究
摘要: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經濟戰略,為我國的國有企業對外進行直接投資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我國國有企業應該抓住機遇,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進行友好往來,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基于此背景,本文在對我國目前國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找出制約我國國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主要原因,并據此提出積極促進我國國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建議,為后來企業境外直接投資發展提供經驗。
關鍵詞:國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政府職能;風險管理
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建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國有企業進入了對外直接投資的“黃金時期”,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國有企業抓住時機,擴大投資規模,改善投資結構。但是,機遇與挑戰并存,近年來,我國國有企業不斷加快“走出去”步伐的同時,在海外頻繁遭遇各種阻力和限制,常被質疑中國國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帶有強烈政治目的。面對指責和質疑,我們應當做的是進行理性的分析。因此,本文以我國的國有企業為研究對象,結合國有企業和對外直接投資的相關理論知識,著重研究國有企業在外現狀和制約因素,并給出相關的建議,為以后的企業在外進行投資提供經驗。
一、我國國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
21世紀以來,以我國國有企業為主導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大的特點。如今,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已經逐漸發展成為擁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個別企業在某些方面也已經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有企業的發展壯大,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社會現代化建設,是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象征。(一)我國國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取得成績。如果說1992年的改革開放使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2001年加入WTO使中國走進了世界。那2013年的“一帶一路”戰略無疑使中國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目光,2013年~2016年中國對世界的直接投資凈額明顯呈上升趨勢;對亞洲、北美洲的投資凈額增加;由于非洲戰亂頻發,近年來減少了對非洲的境外直接投資,說明了我國已經有意識到境外安全對投資的重要性了。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深化,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了對外直接投資的道路,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大致呈上升趨勢,對外合作金額和完成營業額逐年上升,說明,我國很多企業已經適應了境外的投資環境,同時能很好地完成承包工程業務,為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同時,勞務合作派出人數幾年來一直呈穩定趨勢,這也增加了我國的就業機會。(二)我國國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存在問題。雖然我國的國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在某些領域取得了優秀的成績,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沒有全面考慮境外投資安全。一個境外的投資項目,最關鍵的就在于投資國能否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環境。而中國目前在對外投資承包工程上的主要市場如中東、北非地區局勢依舊動蕩,這些地區的不穩定因素給我國的國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造成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其次,沒有考慮一些能源項目發展對投資國環境的不良影響。由于我國多數的國有企業大多數以資源類企業為主,這就使企業在對外投資建設中往往忽略能源資源利用等對投資國環境的影響。部分國家為了防止境外投資對本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在環保、屬地化經營、市場準入等方面對外國投資項目和企業的要求和限制日益增多。如:文萊能源部要求外國石油公司更多通過本國公司進行采購和維護,同時要求中國企業增加對本國的就業貢獻。最后,部分國家受到“中國威脅論”影響。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部分國家對華政策開始發生轉變,他們認為中國如今的快速崛起會對本國造成不利影響。一些國家常以保護本國命脈產業為由,出臺各項法律并在各個層面設置多種審查,企圖阻斷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步伐。而這些不利的源頭莫過于“中國威脅論”。部分外媒惡意詆毀中國制造,對中國商品進行各種猜忌,懼怕市場競爭。構筑各種貿易壁壘阻止中國商品進入該國市場。可是他們卻忽略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個國家在商品制造過程中互利互惠的事實。
二、制約我國國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主要原因
國有企業執行力
1國有企業執行力的內涵
參考對執行力含義的理解,國有企業執行力就是由企業領導者發起并最先掌握,國有企業的各個管理層次、各個經營決策單位、各個崗位的職工貫徹執行經營者制定的戰略決策、方針政策、制度措施、方案計劃和實現企業經營戰略目標的能力。簡單地講,國有企業執行力就是企業各級執行主體按照規定的標準,以一定的速度完成各種任務的能力,并且這種能力應該具有持續性和穩定性。企業執行力的強弱程度將直接制約著企業的經營目標能否得以順利實現。
2國有企業執行力存在的問題
2.1國有企業高層領導者決策水平不高由于國有企業的特殊屬性,現階段不少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仍是通過行政任命或行政選拔的,并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經營管理能力和權利,管理好壞與管理者本人經濟利益也不存在密切聯系,大大降低了高層領導者在管理方面的激勵效果。另外,在許多經營管理者認為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是描繪企業遠景、定好策略,在戰略制定后很少有領導者重視戰略的執行問題,甚至是一些管理者在執行過程中制定了一系列不合理、缺乏人文關懷的制度,對職工沒有激勵作用,反而引起反感。
2.2國有企業中層管理者執行戰略決策不科學中層管理者擔負著執行和管理的雙重角色。企業決策層制定的戰略方案需要得到中層的嚴格執行和組織實施。在國有企業中,大多數中層管理者僅僅滿足于簡單地執行上級的決定,而不是科學地分析實際情況,提出更加合理的執行方案。另外某些國有企業長期以來的制度和中層組織環節的脫節、缺失,或者是部門之間的壁壘重重,導致了組織結構與企業核心經營環節不配套,出現“責任者缺位”的現象。
2.3國有企業員工的執行能力不足在當前國有企業改革中,依靠外在的力量將市場競爭機制和現代企業制度引入了國企之中。但是國有企業職工的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卻沒有完全與之相適應或同步。現代經濟社會和市場環境的快速變化要求企業員工必須快速地適應和提高自身素質。然而在企業內部并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員工培訓機制,使得員工隊伍素質參差不齊,對執行力不夠重視,在對企業目標和任務的理解上難以統一,在具體執行時各行其是,難以形成有效的合力,進而影響企業整體的目標執行力。
國有企業產權改革
一、公有產權和個人產權
我們選擇“國家所有”或“集體所有”這樣的公有制企業是為了“消滅一切生產資料私有制”,從體制上宣布個人不得擁有任何生產性資源的合法權利。因此,企業的物質資本、財務資本和人力資本都歸國有和集體,并且這個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公有產權主體是不能分割到個人產權而只能以公有主體這樣高度抽象整體性存在,從而徹底消除了生產資料被個人占有的任何可能性。這樣的企業體制,我們姑且不論其組織運作效益成本如何,在計劃經濟里是有內在的必然性和邏輯性的,但一旦改革開放,引入市場機制,這種不可分解到個人產權的公有產權企業體制就會同市場機制發生矛盾。當然,在改革開放最初階段,體制深層矛盾是被掩蓋著,或者說我們通過把引進的西方現代企業各種理念、制度、規范直接或間接嫁接到這種公有制產權體制上,促進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但同時把那種不可分割到個人產權的公有產權同市場本質格格不入的矛盾暫時掩蓋了或忽視了,只有到了深化改革階段和市場發展較為成熟階段,深層次矛盾才會逐漸暴露出來。
從西方成熟市場經濟觀點看,不容許擁有個人產權的公有產權企業,如國有、集體和鄉鎮企業大批進入市場是令人困惑和奇怪的(在西方成熟市場中,也只有少量純公有制企業進入市場,而大部分進入市場的公有制企業其產權都是能最終層層分解到作為自然人的個人產權上的企業,最典型的如大型上市控股公司、機構投資企業等),但從改革開放進程看,這是發展我國市場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問題在于我們沒有觸動企業公有產權這一復雜問題,而在公有制層面上進行了種種改革,從承包制到現代企業制度中的董事制、總裁制、年薪制等。結果,伴隨著其他非公有制企業進入市場,我國市場的競爭性發展起來,市場法規也開始完善起來。反過來,市場的競爭性和法制的建立卻使大批公有制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衰亡倒閉,大批職工下崗待業,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容許擁有個人產權的非公有制企業或產權可分解到個人的公有制企業卻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弱到強發展起來,吸收越來越多的人就業。
值得深思的是,為什么在市場中,不可分解產權到個人的公有制企業競爭不過那些非公有制企業和可分解產權到個人的公有制企業?其實這一問題,國內外許多經濟學家早已從宏觀、微觀資源配置角度,法律、產權制度角度,企業家信息和激勵等角度解釋過。按照他們的看法和理論,市場就是交易,是資源技成本效益進行的自愿或自由交易,但這種交易有效性在于承認個人合法產權,而且即使為節約交易成本而組織成集合體——企業也可最終追溯到這個集合體的個人合法產權(這也是我國公有制企業同成熟市場中的公有制企業不同的地方,前者不可分解到個人產權,后者可分解到個人產權)。強調個人合法產權在于個人對隱含了成本、效益的信息和激勵在法律上制度上對委托人有保障和承擔責任以及對人約束和監督,這就是所謂的個人產權的市場合約性。
可見,個人產權市場合約在于個人是財務資本、物資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最終委托人,憑借自身擁有的這些資本,通過自由選擇與他人或企業訂立市場合約,作為要素所有者進入市場合約或企業合約。然而,在消除個人產權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這樣的公有制企業里,個人不能充當公有企業財務、物資甚至自身人力資本的最終委托人,而只有像國家、政府或行政部門這樣的人,個人只不過是在“全民、集體”人人要有就業崗位的名義下,由這樣人計劃安排和行政指令調派去勞動和平等分享公有資產,個人間不存在產權差異。這時,公有制企業內部因沒有生產要素所有者或最終委托人而不需要合約,其外部也因一切資源歸公,可由更大一行政級別人來指令調派更多要素,而不需要合約。
公有制企業的非市場合約性在市場發展不完善的初期,同強調個人產權合約性的市場機制的矛盾并不突出,甚至是掩蓋著的,但隨著市場成熟完善,越來越強調個人產權市場合約性同公有制的非市場合約性之間的矛盾變得很尖銳,不可調和。這時的公有產權猶如周其仁所言的“無主財產的公共過道”很容易被講個人產權的私人當事人占據和掠奪,因為公有產權不像個人產權,是沒有最終委托人的財產界限,任何人都無權排斥其他人使用它,大家都可以為使用這一財產而自由競爭,而且公有產權所強調的國家意志、集體意志對個人意志的排他性權利(榮兆樣,1996)成為一種擺設,而個人產權蠶食公有產權可成為事實上的權利。只要公有產權是一種如同公共過道,追溯不到最終所有人或委托人的無主財產的話,就會發生個人產權事實上花樣百出地蠶食公有財產,國有、集體資本流失,官員腐敗就不可避免。從市場強調作為自然人的個人產權市場合約性角度看,公有產權中的國家所有、集體所有、政府所有的財產只不過是名義上的有主財產而事實上的無主財產,這里公有財產無主性就是指公有財產無法分解到作為自然人的個人產權上。
淺探國有企業績效審計
摘要: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支柱。國有企業績效審計主要對國有企業經濟效益、經濟責任等進行審計。開展國有企業績效審計對國企的長遠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文章重點分析了國企績效審計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
關鍵詞:國有企業;績效審計;問題;策略
一、引言
績效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在審計方向、審計目標和評價標準方面都有所不同,國有企業各個部門經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逐漸成為開展國有企業績效審計的核心。開展績效審計可以促進國有企業改革,優化國有企業組織結構,增強國有企業競爭力,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有效控制國有企業常見的腐敗、低效問題。我們要重視國企績效審計工作,以便及時發現國企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
二、國有企業開展績效審計的意義
1977年,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INTOSAI)召開第九屆國際會議,將績效審計寫入《利馬宣言》。隨著績效審計理論的發展,各國相繼制定或修訂法律,授權審計機關開展績效審計。目前,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最高審計機關都把開展績效審計作為促進完善政府責任機制、提高效率和強化責任的重要工具。當前,我國國家審計機關對國有企業開展績效審計具有重要的意義。(一)開展績效審計是對國有企業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近年來,從各地審計機關對國有企業開展的績效審計情況看,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國有企業決策失誤、損失浪費和腐敗等問題時有出現。比如,重大建設項目投資決策不科學,財政資金使用不透明,重大國有資產處置不合規,重大對外擔保及招商引資不規范,專項資金甚至中央資金被挪用現象存在,自然資源環境保護方面不夠重視等問題突出。通過國有企業績效審計,有助于強化和提高國有企業的責任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對國有企業利益輸送等腐敗問題能起到牽制和監管作用。(二)開展績效審計可促進國有企業規范經營管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開放以來,為保證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政府加大了財政投入,并運用計劃、財政、投資、金融等經濟手段有效調節了宏觀經濟的運行。國有企業經營管理和國有資金使用效果如何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傳統的國有企業財務審計常常指向“錢是怎么花的”,而開展國有企業績效審計重點是考慮“花錢的效果”。通過績效審計可促進國有企業不斷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規范公司經營管理,徹底消除國有企業客觀存在的“大鍋飯”、“養懶漢”現象。(三)開展績效審計有利于國有企業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服務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讓競爭更加激烈,國有企業要擴大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除了要不斷創新經營管理手段,還要不斷提高科技使用水平。通過績效審計,可促進國有企業增強憂患意識、樹立績效觀念,優化政府資源配置,提高國有企業資源使用效率和服務質量,并促使國有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市場占有份額,讓長期虧損的企業學會“成長”,逐漸“斷奶”。(四)開展績效審計有利于國有企業加快改革步伐,推進遺留問題處理目前,國內很多地區的國有企業正努力探索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國有資本運作等改革,部分國有企業加大了對民生項目的投入和推進力度。開展國有企業績效審計將進一步化解國企歷史遺留問題,降低國企經營風險,增強社會對國有企業的認同感,同時,也能為國企“輕裝上陣”參與市場競爭創造條件。
國有企業的改革論文
一、國有企業改革歷程回顧
國有企業的改革至今已走過二十多年的歷史,回顧這個過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86年,國有企業經營權層面的改革。傳統的國有企業是委托人即政府壟斷了企業近乎全部的剩余權利的奢望,也沒有創造剩余產品的積極性。因此國有企業勢必會長期處于了低效率運行狀態。由此不難看出,讓渡國有企業的經營權,必然會對經營者積極性產生激勵,進而有利于改變過去權力集中與外部化的狀況,使企業成為“自負盈虧,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濟實體。
針對傳統國有企業政企不分、經營者缺乏自主權和低效率運行的弊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文件,推動了國有企業經營權層面的改革。1979年4月中央工作會議做出了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決定,同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若干規定》等五個管理體制改革文件,并在四川省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根據中央政策,政府向企業讓渡了生產自主權、原料選購權、勞動用工權和產品銷售權等十四項經營權。經營權的讓渡意味著企業的經營者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企業經營者和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明顯提高。
許多文章在回顧放權讓利這一階段的時候,認為這是一種淺層次的、帶有權宜之計的改革。但,正是由于這一過渡性制度的安排,才使得國有企業的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效果。1979年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利稅比1978年增長了10.1%,高于1957—1978年的平均增長率。國家財政收支也從1978年的財政赤字10.17億元轉為1979年的財政盈余135.41億元。職工實際工資比上年增長了7.5%。經營權層面的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歸結為以下幾點:第一,放權讓利是以中央政府的利益讓度作為切入點,受益者是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社會各種利益主體。在各利益主體均獲可得收益下的改革,不僅推動起來阻力小,且還會對各個經濟主體產生較強的激勵作用,有利于調動各個主體參與經濟活動的積極性。第二,經營權層面的改革是在原國有經濟體制內進行的改革,是不改變原有的所有權框架,而只在政府和國有企業之間進行的利益調整。這種調整并不涉及“姓公姓私”或“姓資姓社”的意識形態問題,因而來自社會意識和傳統觀念方面的阻力較小,改革能夠被全社會所接受。第三,放權讓利雖然表現為中央政府利益的部分損失,但于經濟總量增加,中央政府收益的絕對量也是增加的;同時,社會經濟總量的增加又會帶來其他社會成員收入的改善。因此,以放權讓利為內容的國有企業經營權層面的改革是一種社會絕大多數成員都受益的帕雷托改進。
第二階段:1987—1992年,國有企業改革從經營權向所有權層面的過渡。從1986年開始,國有企業改革開始從經營權向所有權層面過渡,但在涉及財產關系的深層改革上,同時出現了兩種不同思路和對改革制度的兩種不同選擇。
國有企業黨建意見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和**三中全會精神,保證市屬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順利進行,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組織部關于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黨組織設置和領導關系等有關問題的通知》和省委組織部《關于加強停產關閉、改制重組以及困難企業黨的工作的意見》精神,結合我市當前實際,現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市屬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進一步認識加強和改進市屬國有企業黨建工作的重要意義
市屬國有企業是我市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和改進市屬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既是促進企業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也是促進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對于加快我市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市市屬國有企業黨建工作總的情況是好的,黨組織在企業中的政治核心作用進一步強化,圍繞企業改革和生產經營開展黨建工作的指導思想進一步明確,企業兩個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但也必須看到,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屬國有企業黨建工作中還存在一些情況和問題:有的企業黨組織參與重大問題的決策缺乏必要的措施和保證;有的企業黨組織的工作方法和活動方式不能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處于被動狀態;有的企業黨務干部隊伍力量薄弱,黨的工作難以有效開展,尤其是在停產、關閉和破產企業中,少數黨組織工作處于癱瘓半癱瘓狀態;在企業改制和改革過程中,一些企業黨組織設置和管理方式發生了變化,有的隸屬關系改變,但管理措施還不到位,有的企業黨組織對黨員和職工的教育管理工作薄弱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改革、發展與穩定,全市各級黨組織要充分認識加強和改進市屬國有企業黨建工作的重要意義,增強新形勢下做好企業黨建工作的責任感。
二、進一步做好市屬國有企業改制改革過程中黨組織設置工作
目前,市屬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加快,但部分企業主管局室在市直機關機構改革中改為行業協會、商業總會,對原下屬企業不再具有行政管理職能。這些變化都給市屬國有企業黨組織的管理帶來了新的情況。因此全市各級黨組織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認真研究新情況,切實做好企業改制改革過程中黨組織調整和設置工作,明確好隸屬關系。
機構改革中更改為行業協會、商業總會的原企業主管部門管理的國有企業尚未進行改制改革的,黨組織關系劃歸市委企業工委管理。已經實行改制改革的企業,其黨組織關系實行屬地管理,其中屬基層黨委的企業黨組織關系一般由所在縣(區)黨委管理,屬支部(總支)的企業黨組織關系一般由所在地的鄉(鎮、街)黨委管理。在實行屬地管理之前,其上級主管單位黨組織要繼續做好有關工作。
國有企業體制改革
一、三類企業優勢比較
(一)國有企業的特點和優劣勢
中國國有企業有兩種,一種是國有全資企業,另一種是國有控股企業。國有企業作為一種特殊企業而存在,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這主要表現為:國有企業具有不同于一般企業的特殊性質和功能,在國有經濟中居于特殊地位,發揮特殊作用。
1.具有特殊的產權制度。這種產權制度的優點是,可以克服一般企業產權所有者的局限性,具有更大的承擔風險能力,投資和決策的領域更寬廣;其缺點是,權利義務關系,特別是所有者、決策者、經營者、勞動者之間的責、權、利關系復雜、模糊,難以僅用一般的民事法律來規范。
2.可以超越單純的商業利益目標。優點是,國家可以通過建立國有企業來實現一定的社會政策目標。其缺點是,由于國有企業被賦予超越商業利益之外的其他目標,就可能削弱其市場競爭力;當同一產業中存在其他競爭企業時,國有企業往往表現得缺乏競爭力。
3.有特殊的融資渠道,包括財政撥款、國家銀行貸款、國家向國際金融市場進行主權性融資(發行主權債券、接受外國政府貸款)等。優點是,在經濟發展中,國有企業靠強大融資功能,成為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有力推動力。其缺點是,按如此特殊的方式進行融資所建立的國有企業,如果沒有有效的方式來確保資產安全,國有企業的資產流失就會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而如果實行嚴格的決策程序雖然有助于保衛國有資產的安全,但為此卻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限制了企業的自主決策權也就降低了企業責任自負的義務;限制了國有企業利用一般企業可以采用的某些靈活的市場競爭方式和手段。